第一篇:一企带十村 建设新城镇1
·一企带十村 建设新城镇·
中国成长百强第50名
山西省百强民营企业
山西省制造业100强
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
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山西工人先锋号
山西省“平安家庭”示范村
山西省妇女维权示范村
山西省慈善突出贡献单位(企业)
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新农村结对帮建先进企业
长治市首届十大慈善企业
集镇概况
常平中心集镇位于壶关县城东北,离县城5公里,距长治市9公里,中心集镇辖10个村,版图面积20平方公里,农村人口9600余人,企业职工6300余人。常平中心集镇始建于2001年元月。当初,为充分发挥常平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工业生态化、农业科技化、环境园林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十年如一日,坚持实施“一企带十村、建设新城镇”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经济产业联动,设施投资牵动,第三产业拉动,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带动”等举措,弹指一挥间,建起了一座富裕文明、和谐团结,活力四射的新型城镇。2011年,常平中心集镇实现产值60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3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15元。如今,正在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集聚园区、第三产业发育成长园区、农村城镇化示范园区、旅游生态化优美园区”的建设目标。工业布局
常平集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多年坚持“产品上下延伸产业链,企业内外拓展产业区,强强联合做大产业群”的发展思路。首先是建设资源基地,先后建设了精矿粉基地、石料基地、捣固焦基地、主焦煤基地。其次是开发下延产品,从炼铁到炼钢再到生产线材,从挖煤到炼焦再到炼焦油、收集废气发电等。目前常平集团已经形成了煤—焦—电—铁—钢—材的产业链。2011年,完成生铁产量79.1万吨,粗钢74.5万吨,线材52.6万吨。
第三产业的拉动
集团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区域内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接收了2700余名大中专生、下岗职工。在常平大街、开元大街、化工路、新建路北延两侧,建成320余栋集商贸、住宅于一体的两层小别墅,在集镇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商贸集散地,已形成了拥有2000多个商贸、服务、饮食、修理、运输等中小企业,进一步拉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设施投资的牵动
近年来,常平集团投资3100万元,建成以常平大街、开元大街、化工路为总框架,并与长(治)壶(关)一级路相接、城际连接线相通,贯通开发区东西南北的道路建设,形成了一
座新型小城镇。帮助小逢善、黄角头建成了进村大坝,改写了村不通机动车的历史。帮助李掌村建成铁路立交桥,新修一条进村道路,方便了群众出行。扶持9村硬化进村道路和村中大街小巷,提前达到了“户户通”。发电厂的余热,为集镇5村,1200户居民,实现了联动供热。
社会事业的带动
教育网络全。近年,投资2100万元,建成常平六轨制完全中学;投资3700多万元,建成综合教学楼、师生公寓、餐厅、实验室、操场等教学设施齐全的职教中心;投资800万元,建成常平、杜家河明德、王章、李掌等七座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职高教育,网络完善,布局新颖。文化建设强。各村党支部活动室、村委办公场所、图书室、阅览室、体育设施、健身器材、医疗保健等设施一应俱全。社会保障好。辖区10个村,3村建有养老院,老年人的养老金以季领,村民福利按季发。实行殡葬改革,村村建有公墓,移风易俗,树立新风,红白喜事,由红白理事会组织办理。
经济产业的联动
开发区成立后帮助其他9村,上马了与常平集团相匹配的产业和原材料加工企业。目前,9个村已发展企业11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个,从而使这9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巨大改善,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达到了56万元。在经济产业的联动下,9村都走上了富裕之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00元,上升到5175元。
钢铁公司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形成钢铁、煤焦、房地产、旅游、金融五大产业领域,集冶金、建材、化工、发电、煤矿、铁矿、房地产、旅游、金融投资、农业开发等多种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民营企业。公司资产总额126亿元,员工8000余名。公司下辖炼铁、炼钢、轧钢、焦化、煤矿、铁矿、发电、房地产、旅游、农业开发等31个企业。公司现已形成年产200万吨铁、200万吨钢、200万吨高速线材、140万吨焦、3亿度电、80万吨铁矿粉、630万吨煤的产业格局,连续七年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山西省工业企业30强,全国成长型企业100强。
常平中学
常平中学成立于2005年,是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一所公立完全中学。学校坐落于常平经济开发区,由常平集团和县教育局联合投资兴建。
学校占地面积70余亩,校园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和休息区。教学楼可容纳40多个教学班,每个教室都配置了“三机一幕”;集电教、语音、多媒体于一体的科技楼,配置先进、功能齐全;藏书五万余册的图书馆,可满足全校师生借阅需求;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可让师生放手实践、洞察真理;幽雅的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标准化的大操场和高科技的校园网络,堪称全市一流。
学校教学管理严格,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92人,专科学历15人。有高中教学班24个,在校生1300余人;初中教学班12个,在校生700余人。另外学校还与长治二中、太行中学结为友谊学校,同时从外地聘请了多名专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兼职顾问。
职教中心
我校是一所以中等职业技能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校,首批国家级“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中学,省级“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山西职业教育八大集团之一冶金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建有综合教学楼、师生宿舍楼、图书馆、阶梯教室、多功能餐厅、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美术室、400米跑道标准化操场等教学设施。教职工71人,在校学生1496余名,开设专业有: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钢铁冶炼、农村经济管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会计、仪器仪表等。学校采取“企校结合、工学交替、校校联办”的办学模式,秉承“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培养上采取“以专业学习为中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一生多专”的教育方针,初步构建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教新体系。同时以经济实力强大的山西省常平集团作为后盾,为学生建立起培训实践基地,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保障学生的就业安排,就业率达100%,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主管部门的的表彰。
幼儿园
常平幼儿园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绿化面积760平方米,占户外活动的30%以上。现有教职工9名,门卫3名,在园幼儿150余名。全园有6个教学班的配套设施,现开设有大、中、小4个教学班。另外办了满足0—3孩子的成长需要,园内还设有母婴培训室和亲子活动室。
幼儿活动室宽敞明亮,环境布置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创作并随主题不断变化。活动室内分阅读、美工、操作、建构、益智、角色等多个区域,让幼儿在主动的操作中获得更多感性经验。平等互爱的人文氛围,处处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几年来,我园在县教育和常平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依托常平开发区、常平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承蒙各位家长的支持和信任,坚持以“爱为魂,实办本”的办学理念,教职工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良好作风,紧紧围绕“家园精心共育、真情关爱幼儿、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宗旨,狠抓观念更新、狠抓保教水平、狠抓园舍建设、狠抓科学管理、狠抓服务质量,使办园条件不断改善、办园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安全、温暖、自然、舒适的物质环境和一个平等、宽容、温馨、轻松的精神环境。受到了领导和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敬老院
为使老年人幸福美满地度过自己的晚年,敬老院于2002年5月开始动工兴建,2004年9月全部工程完工。工程总投资400万元,分上下两院,共建一室一厅带卫生间、厨房的老年公寓90余套,并配套建设有花亭、长廊、绿化带、健身器材等设施,和敬老院相邻建设有供老人们休闲娱乐的水上公园、门球场等活动场所。
敬老院配套设施齐全。凡是常平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不愿意和子女在一起生活的,本人提出申请,经村委批准均可免费入住,水、电、暖等日常生活费用全部由村委承担,目前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入住90户150余人。
随着敬老院的建成,常平村相继成立了老年体协,根据老人们各自的兴趣爱好,组建了秧歌队、门球队、柔力球队等,并不定举行比赛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老人们的业余生活。常平村敬老院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常平村的老人将在这里幸福愉快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农业园区
绿野观光农业园区由果都大观园、常平宾馆、七星山庄别墅群、佛教基地常乐寺四部分组成,占地1000余亩,总投资5000余万元,是山西常平集团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投资兴建的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十二五期间,常平绿野观光园区将继续投资5000余万元,修通元宝山顶全部盘山公路,在半山腰建设一座高标准游泳馆,再建一座可容纳300余人就餐住宿的大型宾馆,力争将常平绿野观光园区打造成全省一流的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精品游览景点。
第二篇:京郊十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感言
京郊十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感言
2008-1-22 阅读次数: 382次
今年三月以来,北京农学会受市科协的委托,先后对延庆县里炮村、石佛寺村,密云县蔡家洼村,门头沟区冯村、樱桃沟村、上清水村,顺义区北郎中村,平谷区凋窝村,房山区琉璃河村、庙儿岗村等10个村进行了调研,收获颇丰。我们深感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有关方针政策的英明,广大农民和各级干部在新农村建设推进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回顾试解
“新”农村是相对解放前的“旧”农村而言,所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是“推进”。党中央此次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正是在对我党建党以来、建国以来,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精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而拨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我们党领导的新农村建设早就开始了,我们理解,党的新农村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区、根据地新农村建设。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农民当家作主,打土豪分田地,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主要任务是政权建设。这个时期从土地革命一直持续到1949年全国解放,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农民在人民战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第二个时期是全国解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使翻身农民走出苦海。之后,对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要求过快、过急。党在农村采取的一些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致使生产力受到破坏,大部分农村山河依旧,农民苦不堪言,1977年贫困农民达2亿,谈何富裕。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准确地说应该是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分田到户起至今,农民的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新农村建设出现了转机,涌现出了江苏华西村、北京窦店村、天津大邱庄村、河南史各庄村等为代表的许多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他们的经验已具有“20字方针”的萌芽,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这种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仍是局部的,甚至是极个别的。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才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免税、农机直补、粮食直补、城乡统筹„„等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坚冰已经踏破,航向已经开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艘巨轮,正在破浪向前。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一)数字的表征
1.10个村中,2006年人均收入大大超过同期全市农民年人均收入水平的有9个(90%),只有一个村(10%)低于同期全市农民年人均水平。这是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的标志。
2.这10个村15年前毫无例外都是穷村,其人均收入都低于同期全市农民年均收入,有4个村收入在年人均100~200元,甚至零收入的极端穷困村。五年奋斗之后,除了冯村、北郎中、石佛寺3个村之外,其它7个村仍低于同期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的水平。可见农民由穷到生活宽裕经历了整整10~15年,如果从我们党执政时算起则经历了40~45年,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3.在这10个村中,因其发展所采取的对策,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纯农业型4个(樱桃沟、里炮、北郎中、庙儿岗占40%);
(2)农、工、商并重型2个村(冯村、蔡家洼村占20%);
(3)民俗旅游型4个(川底下、凋窝、石佛寺、将军关占40%),这里要指出的沾“农”字共占6成,完全占“农”的有4成。
(二)数字的内涵
我们从上述简单而耐人寻味的数字中,看到10个村脱贫致富的大致脉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看到10个村有共同的特点和经验。
1.干部是决定的要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有勇、有谋、先人后己、心系集体的致富带头人,门头沟樱桃沟村就很有代表性。1990年樱桃沟村农民在百花山下长期处在贫困之中,1992年,转业军人李在军放弃到西城区端铁饭碗的机会,带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美好愿望和决心,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山民生活。他凭着在部队中锻炼造就的坚强意志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好作风,说服群众认清樱桃沟长樱桃的传统优势,把个小、味差、低产的山樱桃改造为个大、味美、高产的洋樱桃,在李在军的带领下,全村农民依靠科技搞了一场大樱桃革命,经过了近7年的努力,上千亩大樱桃基地建成投产,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城里人上山采摘、尝鲜„„山村人民终于送走了贫困,过上了有滋有味的好生活。樱桃沟虽古已有之,但樱桃沟美名扬天下只是近几年的事。如今,山村人民无不喜笑颜开,无不夸他们的村支部和李书记。这10个村几乎都有如此动人的带头人的故事。他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动员、带动、组织这支农民主力军,去从事自己解放自己,劳动致富的伟大事业。
2.经济是基础。选准致富的支柱性产业。我们所调查的这10个村,都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和致富的产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从他们的经验中要选准致富产业,关键在一个“准”字。如何在“准”字上下功夫呢,他们各村的产业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首先看准已有的资源、已有的优势,也就是先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上下手。例如延庆里炮村苹果产业已有历史,群众对苹果栽培技术了如指掌。延庆国光苹果,特别是小国光素负盛名。里炮村的党支部,特别是张秀云书记提出要防止“捧着金饭碗要饭”,还是要从这个传统的产业做起,他们几乎到了中国所有的苹果产区去参观、学习、比较,他们发现小国光时代过去了,红富士成了希望之星,于是支部动员、组织、帮助所有愿意改接红富士的果农迅速实现苹果良种化和新的节水栽培、修剪技术,同时在无害化上下功夫,进而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志,终于使红富士成了里炮村的摇钱村,苹果使里炮村有了名气,观光采摘也像樱桃沟那样很快红火起来„„没有苹果就没有这一切。里炮村优质苹果产业的兴起再一次证明唯有选准了产业才有生活宽裕,才是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基础。
石佛寺村选定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则是一个特例。石佛寺是在八达岭路上听琴峡旁的一个小山村,历来靠山货维持生计,保持山区森林的原生态就成了石佛寺村民的共识。水关长村从村前沿坡而上是八达岭景区的最雄伟的一段,这里游人如织,林果所的树木标本园至今保存完好。90年代中期水关长城修葺完成开放,风景与古迹融为一体,这就成了八达岭景区内最富特色的一个景点,成了石佛寺村民赚钱的旅游资源,支部和景区管理局给每户一个售货摊位,另外,幽静林郁的山村成了世界建筑博物馆的藏身之地,形色各异的建筑标本吸引了中外游客纷至踏来„„石佛寺村的村民还能不富吗?石佛寺的情况说明民俗旅游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有特定的旅游资源为基础,石佛寺有水关长城,川底下有古民居,平谷凋窝村拥有湖洞水,石林峡两个著名景区,这些村因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才成为农村旅游的热点。
3.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课题
10个村的村支部都能高瞻远瞩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收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效果,农民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高度解读了循环经济。
庙儿岗村是北京市知名的食用菌村,房山食用菌的产量占北京市的60%(约年产6万吨),而庙儿岗村的食用菌产量占房山区的60%,庙儿岗是靠种植食用菌富起来的。但是几乎同样重量的废弃的菌棒怎么处理,就成了庙儿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难题。庙儿岗支部特别是朱仲志书记四处调研,向科学家寻求资源化处理的良方,最后为废弃菌棒找到三种资源化利用的方法,第一是进一步发酵做成堆肥回收、培肥地力;第二是作为城市屋顶绿化的轻质培养基;第三作为本村汽化炉的燃料,变废为宝,完成了从资源——产品——再利用的循环。另外,该村旧村的改造也随着生产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集体经济的壮大,旧村农舍也在逐步得到改造。村支部明确规定旧村规划蓝图如旧、道路如旧,只是各家在原有的舍址上按照各自的习俗进行房屋个性化修葺或翻新,由村集体为每户村民安燃气管道、自来水管道、太阳能装置和下水管道,既实用又不损及耕地,又充分体现了农户的需要,走进庙儿岗宏观上和十年前没有变化,道路依旧、街道树木依旧,整洁而朴素,但走进村民的院子却和住楼的居民没有差别,生活的质量明显提高了。这种旧村改造的方式值得大大提倡,而不做造别墅一类表面文章,重点是提升农民生活现代化内涵,极大的保护土地资源。
再如北郎中村,闻宝恒书记坚持以农为本,他认为没有农业哪有农村?更认为没有发达的畜牧业不可能有发达的现代农业,北郎中村是京郊农牧并重的农村,它拥有全市最大最现代化的养猪场,数千亩(果树、花卉、特种玉米)农场,一项现代化的沼气工程把如此规模的农牧业融为一体,彻底地实现了全村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了环
境、能源、肥料三丰收,产品实现了有机化。北郎中村提出的绿色的理念、绿色的环境、绿色的产品“三绿”战略值得广大农村效法。
三、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几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农村城市化与马克思主义有关消灭三大差别的理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新的口号和做法,诸如“农村城市化”、取消农民户等等,目的是消灭城乡差别。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是指全人类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一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这里指的更重要的差别,是指城乡、工、农、知识分子在生活质量、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别,即阶级与经济的差别,而不是消灭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永存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从而也是在加速消灭三大差别的历史进程。有的地方不惜损及耕地,借贷为农民盖别墅、盖高楼,甚至大量建小产权房,搞农村房地产开发,为农民修大广场、修长安街那样的宽马路,把农民的户口改为城市户口,更有甚者,竞提出来几年之后消灭农业,以无农为荣等„„以为这样做就叫做“农村城市化”了,“消灭城乡差别”了,如此下去,有可能把对农村建设搞成一场损害农民根本利益的灾难,这是与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根本相违背的。我们认为这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左”派幼稚病,是十分有害的。我们所调查的密云县蔡家洼村,号称农村CBD,十多家环保型的外企落户蔡家洼,但是该村党支部提出,耕地不减反增,果园不减反增,甚至不惜花重金从山东购买大樱桃树来种植,没有农业就没有农村CBD的特色,农村经济越发达越要重视农业,这是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如果农村都城市化了谁还来光顾农村呢?
(二)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同样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没有终点,即使我国农业到了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程度,也仍然在发展,美国从来没有宣布过它的农业现代化了。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的过程,这过程应该体现为二个子过程,第一是由于城市现代化的需要一部分农民到城市务工,追求更高的收入,农民数量减少,致使在农村的农民生产规模相应扩大的过程(在正常发展的基础下,务工农民的土地转移给当地农民);第二是由于农村农民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正是反映了这种社会进步的需要,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效益的需要,因此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永远只有两个字“效益”。不给农民带来真正实惠的农业现代化只能是样子货,农民是不欢迎的。农业生产在GDP中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现代农业的绝对效益是不断提高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首先着眼于把农业搞好,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这是农民眼前的产业,也是农民最熟悉的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以最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例如日光温室有效益,就建日光温室,实现良种良法能提高效益,我们就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产品安全是有效益,我们就推广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等等。这就是在搞现代化,谁能说清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什么样子,加州大学农学院训练绵羊到葡萄地里除草,算不算现代化?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而在新农村建设中个别地方的领导,都把农民视作群盲,一切都按公司加农户来操作,也就是政府拿支农资金交给某个公司替农民来运作,农民把地租给这个公司就行了,公司赚大钱,农民得点地租钱,仅此而已。我们不理解这么做是为什么?难道公司比农民还会种庄稼、养牲畜。我们所调查的十个村,没有一个村是委托外来公司当家的。相反他们自己却创办了属于农民自己的大公司,都是农民自己来当老板。例如门头沟区的冯村就创建了上市公司——北京旅游,北郎中村创建了由农民自己入股组成的北郎中科贸集团公司,他们把农民自合作社组建以来的任何一点投资,都算作股金,农民除了按劳取酬,还按股分红,农民的公司农民当家作点,一点一滴都是农民的收益,这是在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天才创造。我们的政府首先要把自己看成是“推进”的外力,而不能代替农民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更不能委托外来的公司来搞新农村建设,动不动要依托公司来办,这种推进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农民要搞规划,也必须找有资质设计院来承担,他们既不懂农业,又不懂农民,而且动辄就要几万、十几万的设计费。政府的责任是制定好政策,为农民创造宽松的大环境,让农民自己来干。因为只有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主人翁。
(四)首都现代农业的特征
调研组的成员从此次对京郊新农村建设的考察中,深刻认识到首都现代农业也是农业,它和其它地方的农业一样,不是种植就是养殖,同样都得按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10字方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来办。因为北京是首都,它的农业如果说有区别于其它地方的特征,只能是首都现代农业应成为全国最准确、最规范的贯彻执行中央发展农业方针的楷模,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农业的窗口。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首都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这是任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全国最安全的农产品。这是最体现以人为本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北京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
2.首都现代农业是附加值最高(含农村旅游业)的农业,农民从农业生产获得的效益是最最高的(对全国而言)。
3.首都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的代表,是最规范的循环农业,是中国建立最早、最好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农业。
四、小结
北京农学会于2006年春和2007年春,在前后4个多月时间内,组织相关人员对北京郊区做了20个村的实地考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郊区农村干部和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对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的理解和贯彻越来越得力,更贴近政策的初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分析原因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四要
一是要立足于产业,首先是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有一个好的村领导集体,他的领头人应有先人后己、聪明睿智、会团结人的品格;三要壮大集体经济,要有调动农民主力军积极性的经济组织,让农民当家作主;四要有政府全力支持,加大政府和社会推进的力度。
(二)三不要
一不要长官意志、行政命令;二不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如一律硬化村内路面等,不以耕地换暴富,着力保持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三不造模式,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顺势发展。
作 者:北京农学会 陶铁男 袁士畴
第三篇:问十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问十乡问十乡新农村
建设示范村申报材料
大力建设新农村全力构建和谐新问十
问十村位于问十乡中部,全村辖9个村民组,1110多户农户,4200多口人,是问十乡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问十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下,深入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使呈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创收入渠道更为广泛;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开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大幅改观,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使农村管理更加民主规范,通过强化村民素质教育,使新型农民不断涌现,全村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谋发展,促增收,扩充新农村建设内涵。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带动人民增收,为此,问十村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坚持把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放在首位,充分发挥问十全乡经济发展龙头的作用,大力发展经济,扩充农村发展实力,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紧抓当前烟叶生产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烟叶规模种植,培育500亩烟叶规模种植园区1个,百亩以上种植园区3个,成为问十烟叶生产的一个中心村。同时,深入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发展万头养殖场1座,千头养殖场3座,百头养殖户25户,全村生猪存栏3.5万
头,肉、蛋鸡7万只二是围绕农字作文章,推动农业加工上台阶。积极引进培育了问十程翔面粉,问十现代家俱厂等企业6家,成为问十加工业集聚中心。三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搞活繁荣第三产业。发挥问十商贸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建筑材料、农资批发、粮食交易三大市场,引进粮食交易户30多家,日交易粮数十吨,年交易额1000多万元,建成了辐射周边两县一区三乡两镇的粮食交易和农资批发中心。
二、抓项目、搞基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先后推进了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全村6000多亩农田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田间道路、桥涵、沟渠全面整修,新打机井50眼,水电配套齐全,现代农业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以服务群众、服务商户为目的,投资100多万元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全村实现户户连;安装路灯200多盏。建设自来水厂一座,全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建设敬老院一座,村中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高标准建设了村室、文化大院、文化书屋、信息化服务中心,安装健身器材10余套,群众学习、娱乐、健身等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三是推动环境整治,美化农村生活。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高标准建设沼气600多座,沼气普及率达50%以上;修建排水设施3000多米,污水定点排放,街道定期打扫,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三、抓教育、提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抓好思想教育。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和个
人化,部分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艰苦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低下。据此,村党总支着力从解决广大村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村民跑市场,搞创业,奔小康;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村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激励村民爱家乡、爱集体,为发展集体经济,改变村貌做贡献。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二是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采用远程教育网观看科教片,请镇里的专家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参加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实现农村青年技术化,知识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全村人均收入达6000多元。三是全面治理,促进社会和谐。整顿村里的文化市场,清理各种庸俗低级书籍和音像制品,同是组织了电影进农村、农民文艺演出等群众喜欢的文化活动,教育广大村民遵纪守法,坚决杜绝黄赌毒现象;大力协调组织上级在该村开展的“文化三下乡”活动;为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村掀起以“遵纪守法、团结爱家、邻里和睦”为主题的“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和“好媳妇”的评选活动,促进和谐家庭、和谐村组的建立;该村的社会治安形势平稳,无一例刑事案件发生。
四、建机制、凝人力,实现民主管理。
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以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提高党员干
部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不断深化“四归零、两公开”和“五规范、两争创”活动,以“党员关爱”、“村干创业”等工程为载体,全面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带好班子,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村“两委”成员以“学”字当头,全面系统地学习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水平。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热心为群众服务,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二是建好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村班子成员示范带动,并注重对广大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发挥了农村党员的作用,在解决农户土地时,党员主动站出来指界讲真话;在开展公益建设时,党员率先示范;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时,党员自发地监督工程质量。三是完善各项制度,增强组织活力。村级建立健全了村组干部岗位责任制、民主议事决策等各项工作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凡是重大事项,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实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四是团结创新。村“两委”一班人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不断强化效能建设,转变作风,为群众真心实意办实事,一心一意解难事,树立了良好的亲民、为民、爱民形象。
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各项工作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村中财务、政务、党务三公开,重大事项随时公布,做到村民对村里情况应知尽知,形成以村民代表为主体的村民民主决策、自主管理。此外为便于村民办事方便,村里设置了“便民服务站”,使村级管理更科学、更符合群众切身利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
组织保障。
总之,在问十村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问十村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观,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年初被区委命名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进一步立足村情,大力乡村经济,广拓增收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清洁家园,美化农村环境,为问十更好、更快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城镇建设材料
一、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高起点科学规划,是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应强化精品意识,使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双重价值,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使之成为凝固的艺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城镇所处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规模、发展潜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做到适度超前、合理定位。应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搞好农田保护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妥善安排各行业和各项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合理勾勒框架。规划应一步到位,并留有发展余地;建设分期实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规划应体现时代风貌、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规划一旦形成,就不仅对建设实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城镇的发展具有约束作用,不能随意变更。
二、多渠道筹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坚持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相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广开融资渠道,使城镇建设由单纯的政府行为变为群众性和社会性的自觉行为,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支持,重点争取交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改水和绿化建设资金,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在保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施工的前提下,支持开发企业建设商品房对外销售,培育城镇房地产市场。对广场、绿地、灯箱、雕塑、公厕、垃圾池等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向社会招标承包或拍卖冠名权、登载广告等形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从而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公开拍卖土地。在出让方式上,因地制宜,可以拍卖生地后开发建设,可以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拍卖熟地,也可以综合承包开发。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投资兴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外地客户进镇建设。用好用活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投资,财政每年(秘书长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组织城镇干部群众进行义务劳动、以劳代资等活动,搞好城镇公益事业和环境绿化美化。
三、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行严格管理手段,进行全方位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城镇管理领导分工、部门协调、定期考核、监督奖惩等制度,并对管理队伍定期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格在规划统一指导下,实行建设项目审批一枝笔,不准乱开口子,杜绝违章建筑,取缔违反规划随意建设的建筑。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加强工程质量的督促检查。依照法规综合管理,对城镇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交通秩序、建筑市场等方面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综合整治,坚决杜绝乱修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摆、乱写乱画等现象。强化意识形态管理,着眼于提高居民素质,利用媒体、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使他们能够服从城镇管理,积极主动参与城镇管理
《崇左市关于加强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方案》
为改善我市乡镇五项基础设施条件,巩固基层政权和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乡镇机关办公楼、干部职工住宅楼、卫生院、宣传文化站、敬老院和五保村建设为目标,采取大会战的形式,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用4年时间基本解决这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结构、面积等不达标的问题,逐步改善乡镇基础设施现状,确保乡镇政权正常高效地运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任务与目标
全市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总的任务是:维修、扩建和新建面积436147.36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2754.79万元.各单项的具体任务是:
(一)乡镇机关办公楼:总维修、改扩建、新建面积共61044.36平方米,需投入资金2419.38万元.其中,维修面积24361.47平方米,需投入资金418.84万元;改扩建面积2414平方米,需投入资金95.6万元;新建面积34268.89平方米,需投资214.09万元。2005年改扩建面积6965平方米,总投资319.66万元。2006年改扩建面积5860平方米,总投资269.56万元。2007年改扩建面积 6620平方米,总投资 303.72万元。
(二)分步实施原则。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维修、扩建和新建的面积达436147.36平方米,测算总投资12754.79万元。考虑到我市各县(市、区)的财力状况,计划分四年实施,即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三)不留后患原则。要严格按照基础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并根据实际编制项目预算,确保资金不留缺口,做到建设不留尾巴,规划一个,建设一个,达标一个完成一个,使用一个。
(四)乡镇宣传文化站:总扩建、新建面积共782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492.8万元。其中,扩建面积62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 24.8万元;新建面积72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468万元。各任务是:2004年新建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 156万元;2005年新建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156万元;2006年新建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 156万元;2007年改扩建面积6202400平方米,总投资 24.8万元。
(五)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总维修扩建、新建面积共469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922万元。各任务是:2004年建设面积12250平方米,总投资 518万元;2005年建设面积11150平方米,总投资4 5 4万元;2006年建设面积11750平方米,总投资475万元;2007年建设面积11750平方米,总投资475万元。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标准原则。我市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五项基础设施有关建设标准,制定了既适合本地实际又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建设标准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这一建设标准进行规划与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在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可适度超前建设,但不能进行超现实的盲目的跨越。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是:
(1)乡镇机关办公楼为砖混以上结构楼房。按在编人员计,人均标准建筑面积达16平方米以上(不够500平方米也要建够500平方米。
(2)乡镇干部职工住宅楼为砖混以上结构楼房。按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计,科级以下干部职工每套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为 55-70平方米;处级(中级职称)干部 70-90平方米;厅级(副高级以上职称)90-120平方米;周转用的公寓式楼房35-50平方米。职工要求增加面积标准的,可以放宽20平方米。
(3)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为砖混以上结构楼房。建筑面积标准为 1-3万人口乡镇500平方米以上;3-5万人口乡镇 1000平方米以上;5万人以上乡镇 1500平方米以上。
(4)乡镇宣传文化站为砖混以上结构楼房。建筑面积标准为 2万人以下乡镇 520平方米(广播电视 120平方米);2-4万人 750平方米(广播电视 150平方米);4一5万人 950平方米(广播电视 150平方米);5万人以上 1150 f(广播电视 150 m)。
(5)乡镇敬老院或五保村为砖混结构房屋,老人住房设有卧室、活动室(厅)和卫生间等,完善配套设施,每所应建有公用厨房和餐厅、保健(医务)室、娱乐室、储存室和管理人员办公室及住房等。敬老院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床位数标准为人口5万人以下的乡镇占地面积4亩左右,设计床位 20张以上,总建筑面积 500平方米以上;5万人(含5万)以上的乡镇占地面积5亩左右,设计床位24张以上,总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以上;五保村每个村占地面积2亩左右,设计床位10张,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
四、建设措施
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把它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规划与部署。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大会战的形式,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要建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政府的第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的副县(市、区)长担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统一管理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及时协调与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地进行。各级领导小组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突击抓住重点项目建设,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管理,善于协调各方,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各级领导小组下设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从机关有关单位抽调人员,具体负责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情况汇报和检查督促工作,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实、抓细、抓好,抓出成效。
(二)落实责任,加强指导。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加强指导,具体是:建设部门负责乡镇办公楼建设的指导,房改部门负责乡镇于部职工住宅楼建设的指导,民政部门负责乡镇敬老院或五保村建设的指导,卫生部门负责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指导,文化部门负责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的指导。此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局要做好用地规划,并在办理有关证件、征地等方面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优惠和减免;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抓好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与合理使用。
(三)依法行政,规范操作。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诸多政策性问题,关系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标准办事,绝不能违规操作,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于项目建设用地手续与费税方面:国家与自治区均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与有关政策规定,一定要坚决照办,认真贯彻落实。征用土地手续,务必根据用地多少,按文件规定,逐级上报审批,不能先斩后奏,先上车后补票;征用土地的费税,凡属于国家与自治区收取的费税,要按文件规定收取,属于市、县(市、区)政府职能范围内,能减免的要尽量减免,尤其县(市、区*乡镇下属的自收自支单位收费的应少收或不收,由财政统发的单位收费应尽量不收或少收。特别是干部职工住房困难较多,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大房改政策宣传的同时,要在全市乡镇干部职工中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落实单位给职工的住房公积金补贴部分,增加职工工资中的住房消费能力;要积极开展住房租金改革,推动成套住房出售,促进职工购买现住房;有条件的乡镇可以给建房职工适当资金帮助,减轻职工建房负担。
关于建筑收费方面:属自治区有关部门收取的报建两费与造价站应按文件规定收取或代收缴;属市、县(市、区)收取的招投标费用、工程质量督理费、工程勘察设计费、水电增容费等等应尽量少收,有些项目如项目审批费、规划、图纸设计费、技术服务费、城市建设配套费、评估费、工程监理费等应给予优惠照顾,免收或少收。
(四)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要严格标准,规范技术操作。关于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问题,市直各有关部门根据自治区有关厅局的要求,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这一标准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各县(市、区)、乡镇必须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关于项目建设技术方面,各类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工程建设管理规定以及工程设计方案组织实施。要实行全程的项目管理,从设计方案、征用土地、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到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方面都要规范操作,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行业标准。要建立项目负责制与责任追究制。每一个项目都由技术人员签订技术和质量责任状。每一个项目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一名领导或干部来负责和监理,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无质量问题。要强化安全意识,科学组织,文明施工,确保生产安全。对于玩忽职守,因违规操作或监管不到位因造成质量或安全事故的有关人员,要依法从严处理,坚决杜绝各类工程事故发生。对各类项目建设需要购买的“三材”物资,要通过政府采购中心统一采购,有计划,分期分批采购建设物资,做到
既不影响工程进度,又不致于过分集中采购造成物价上涨和项目建设成本增加。各级工商部门要加强监管,依法打击趁大建设之机哄抬物价或提供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为乡镇五项建设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五)积极筹措经费,确保资金按时到位。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广开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1)各级政府要把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2)积级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3)乡镇自筹,尤其结合城镇化的建设过程,盘活闲置的土地、资产;(4)认真抓好西部大开发与入世后的有利机遇,用足用好政策,引进资金;(5)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助;(6)向银行贷款;(7)于部职工集资等。以确保资金按时到位。
要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制定的资金管理办法进行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效益。不管是哪项资金,都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挪用和截留。凡挪用和截留的,一经发现,都要严肃处理。
(六)单位挂钩帮扶,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县(市、区)直单位都要挂钩一个具体项目工程,并认真落实挂钩帮扶的各项工作。每个单位要有一名领导挂点,并经常到点上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加强指导与督战,积极协助、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要发动机关和干部职工捐资捐物,对口支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以推动与促进项目建设的进程。
(七)加大宣传与督查力度,扎扎实实推进项目建设。各级宣传、新闻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报宣传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项目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级领导小组与下设的办公室要加强对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要健全汇报制度,各县(市、区)与市直有关部门要每月两次向市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市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每月将对各部门与各县(市、区)、乡镇的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一次。还要派人下去,深入施工现场督促检查工作,做到领导督查与专业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确保全市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开展。
(八)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项目建设按预定目标完成。每年工程结束后,市与县(市、区)政府将对所有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逐一进行验收,并视工程完成情况,予以奖惩
第五篇:城镇建设
林西县城镇周边绿化简介
林西县林西镇城镇周边绿化工程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创森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2006)16号文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打造万亩樟子松基地,该工程将对以林西镇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荒山、荒地、荒坡全面绿化。实现创森城市的各项要求,该工程由县组织部党工委牵头,林业局绿化办具体组织规划设计施工,县直机关单位干部职工通过义务植树的方式实施完成。“十一五”期间,每年造林都在2000亩以上,已绿化地段主要分布环绕在林西镇周边的西山、北山、和东山。截止2012年5月共营造绿化面积1.2万亩,其中樟子松8400亩,杨树1100亩,封山育林补植造林2500亩。几年来共栽植樟子松67.2万株,云杉1.8万株,杨树8万株,总体成活率都在95%以上,保存率面积达百分之百。2012年义务植树0.8万亩,栽植苗木100万株,其中:城镇东山绿化完成1500亩。四旁植树5000亩,栽植苗木60万株。
具体做法和措施:
1、县五大班子领导每年都带头完成义务植树和挖坑整地任务,并对各个单位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2、造林执行“七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验收。
3、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好的植树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打造50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全面完成林西县生态文明示范县试点工程的建设任务。
目前,西山是林西人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是老年人散步的好地方,是学生们娱乐休闲的好场所。
林西县城镇周边绿化,是林西人创森城市的一张永恒的名片,是义务植树者馈赠给大自然的一张崭新的贺卡,是林西“务林人”的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