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识解《山海经》中文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識解《山海經》中文字的意義和價值所在爲了證實《山海經》在中華文明中的重大意義和價值,我們首先列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几種特别現象:
一、如果論證中華文明源起的“炎黄二帝”始于何處記載,中華史前政權體繫的來龍去脈,百分之百的會以《史記》爲證。尽管司馬遷自述五帝本記于后曰:“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錶見皆不虚。書缺有間矣,其軼廼時時見於他説。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爲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爲本紀書首。”而春秋、國語等所述五帝具引經据典于《山海經》,却没人會以《山海經》所記爲證。此現象説明這样一個問題:西漢武帝公元前120年左右,司馬遷受命編寫《太史公書》僞造中華上古史,却故意隐蔽而不將《山海經》當做中華文明源起的記録看待。直到100多年后的漢哀帝劉欣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周歷1011年四月二十三日),纔由古文經立於學官對此《山海經》進行校治、审核,竪起其爲漢學經典的地位。此中應各自有其時代性政治目的,有待探討。
二、如果論證中華最古老神話傳説源于何處,百分之百的會以《山海經》所記爲證。此現象説明這样一個問題:中華傳統概念化承源《山海經》,但隻承認其是神話傳説之源,模糊地將黄帝、炎帝、堯、舜、禹、女娲、西王母等等不解真意的文字混説成似神爲僊的無可考證者,不敢承認其是中華文史之源。
三、中華現代所用文字的源頭,包涵動、植物名稱,自然資源的記述和“人類”本身的承源名稱等均源自《山海經》,可對這些“字意”的原始本意識解却都抛開《山海經》而承《説文解字》或擡出春秋諸子的不確定解釋爲證,没有人敢于直接解釋《山海經》中原始字意所指。更可悲的是不管后來的適意而用與《山海經》中原意是否通同,却强以后用識解原本,致使對《山海經》越解越玄,越解越胡説八道,越解越添恠造神„„。此現象説明這样一個問題:迄今爲止没有找到原始中華文字的原理、規則和演變規律,隻憑斷尾求生的臆測式承袭,並形成了很難逾越的概念化固定。
四、《山海經》是同一時代、同一族群、爲同一目標的記載記録性文獻,所以,其中相同性文字的意理指向不可能不相同。然而自諸子百家起,無論對那一個文字的那一種意理指向解釋,在《山海經》中是不能達到通同其意的可能,甚至于没有一處可有順理成章的合乎邏輯規律的解釋,隻不過是似是而非的臆斷。比如“人”字,百分之百的將其解爲“人類”所指,可在《山海經》中的“人”字,百分之百的以“人類”理解是不可能贯通句意的。因而爲强求將《山海經》中的“人”字以“人類”所指定論,臆造出没有一個真實存在過物種的無數荒唐的“喫人”恠物。此現象給我們啓發出這样一個要素:隻有將《山海經》中的同一文字意理指向在《山海經》能够通同規範化意理指向,所有文字可协同互補的完成合乎邏
輯的錶達,我們就找到了原始文字的組合原理、灋則的根本措施了,打開中華文明之秘的鑰匙也就找到了。
以上現象的形成和逐步固化始于西漢建平元年,即公元前6年,周歷1011年。我們現今所見到的《山海經》就是其時校定后遺傳。其中不乏添筆漏劃,依样画葫蘆式留存許多當今無有之字。但添筆漏劃對解秘整體而言影響不大,依样画葫蘆式能够留存遺傳至今也是功不可没。我們將海外東經最后所記呈現于下:
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詔太常属臣朢校治,侍中光禄勛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領主省。
此是漢哀帝劉欣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周歷1011年四月二十三日)古文經立於學官對此《山海經》的校治、审核記録附后。言明名爲“朢”的待詔太常属臣校治此《山海經》,名爲“龔”的侍中光禄勛臣和侍中奉車都尉光禄大夫劉秀領衔主管审察了對此《山海經》的校治。但是就此西漢校治、主管审察附后的不足40字中就出現了錯字“戊”,在中華記日、記年時序中隻有“丙戌”,廼“幹支”(天幹加地支)第23位,用在月后是爲第23日,永遠不存在有“丙戊”(天幹加天幹)的組合出現。此種錯誤不會出在原版,廼后人翻印之誤,好在此種錯誤易識。正文中如中山經中將無有之字的恠物附圖造字上“單”下加“虫虫”,可正文中“單”字的“田”下没有了“竪綫”僅有“一”横,這種有选擇性字也應是翻印之誤,我們可选前者爲對。無對照字隻有按筆釋義,即便有如翻印之誤,其對整體意指影響也不大。
我們再引證西漢劉秀《上山海經錶》以探析西漢對《山海經》定論。
西漢劉秀《上山海經錶》
侍中奉車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属臣朢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今定爲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据,[危攵][阝區]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随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彆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蹟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彆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珎寳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虫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絶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彆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恶,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賢明有信。考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考宣帝時,擊[石番]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盗械人。時臣秀父向爲諫議大夫,言此贰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贰負殺窫寙,帝廼梏之疎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縛两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爲奇可以考禎祥變恠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謡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謹上。
我們從劉秀《上山海經錶》中可获得如下信息:
其一、建平元年前(公元前6年,周歷1011年)漢代《山海經》似乎隻在民間流傳,官方並未重視其價值。
其二、確定了《山海經》“出於唐虞之際”,判定其是“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据,[危攵][阝區]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的“禹彆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恶,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中不乏依样画葫蘆《山海經》中文字,如“[危攵][阝區]、九州”等。
其三、爲證《山海經》之“奇可以考禎祥變恠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謡俗”,牽連附録“奇事”之解于《山海經》,流傳之源于《山海經》事例。並遵民間流傳加皇族逸事確定“帝”始活動區域在上郡。
由于同名的劉秀在此31年后創立了東漢,成爲了后來的光武帝。東漢在經學上也袭承了劉向劉歆父子概論,故而也増强了竪起漢學經典地位劉向劉歆父子的權威性學術地位,就概念化定論决定了《山海經》至今的識解方向,形成了未入正途的永不可達統一的衆多越解越玄,越解越胡説八道,越解越添恠造神的“學術”亂象。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人類歷史研究最爲重要的課題之一。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促成維繫延續至今中華文明的主要因素和紐带就是中華文字!自《山海經》誕生后,中華人類萬事遵其中“文字”而承,包括自身稱謂的認定,這能中斷得了嗎?如果《山海經》不是自愿遵從的具有超强凝聚向心力的人類原始政體所爲的話,在信息閉塞的上古人類群體中,它何來如此超常的鬽力?但是,這一延續至今的原始文明象征《山海經》是如何起源、何時形成的?她經歷了怎样的過程?有哪些特點?爲何會經歷這样的過程?爲何會形成這些特點?《山海經》在世界古代文明發展歷史上的地位又是如何?這些問題不僅僅是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全人類文明歷史起源研究的重大課題。因此,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隻有首先揭開《山海經》中文字的原理、規則之秘,人類文明、中華文明探源之路纔可稱得上邁進了入門之步。
然而,从春秋起就在探究的中華文明,却都是在臆想中徘徊,直至今日的中華文明探究都在承源漢學的空耗空談中,其實施探究者們連探源中華文明必須首先從揭開中華文字的誕生原由、形成原理和原始規則入手的概念都没有産生與形成。这根本就是受縛于我前邊所列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几種特别現象的思維模式,看不到“中華文字”在中華文明探源上無可替代的决定性因素和獨霸世界的優異性。更不知或不想知“中華”二字的創造原理,也不想知“華夏”二字何意,更想不到要考證“東、南、西、北,春、夏、秋、鼕”這些文字是如何造出的,它們的筆序與結構爲何如此等等等等。當然就想不到,也看不到《山海經》就是人類自愿凝聚誕生的中華“夏商王朝”政體出現存在過的不可推翻的铁證!
《山海經》能够做爲人類自愿凝聚誕生的中華“夏商王朝”政體出現存在過的不可推翻铁證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爲它確立起了中華最原始文字的嚴謹原理體繫,記述了歷日灋的原理和灋則。這個嚴謹原理體繫被西周王朝破解而重新書寫館藏,随《道徳經》同時流傳于世,這也是它备受春秋尊重而争相引釋的主因。由于“文字的嚴謹原理體繫”没有泄露,各種臆測均未涉核心,達不到通同“字意”遵從《山海經》中文字的嚴謹原理體繫,隻好各取所適而用。到漢代政權稳定下,因爲還是無灋解開《山海經》中文字的嚴謹原理體繫,西漢前期隻好匯解前釋編出人類最早词典《爾雅》爲用,到東漢采納了另起爐竈編寫的《説文解字》,承源依样画葫蘆的《山海經》中文字筆序部首偏旁,另定了“六書”的造字原則。此“六書”造字原則對中華文字的向前發展起到了功勛作用,對“字意”起到了斷尾求生之效,對字型與結構還是欲罢不能的依样画葫蘆承源《山海經》。“六書”造字原則没有揭開原始中華文字的嚴謹原理體繫,因爲它通同不了《山海經》中“字意”。當今的所謂“甲骨文字”考古研究更是瞎子摸象,完全没有通同《山海經》中“字意”的可能。舍本求末的這種研究有何意義和價值?充其量可做爲一種文化消遣,因爲西周時代破釋甲骨之秘的條件成熟度和優势,當今根本無灋比拟。連西周時代破釋甲骨之秘成套成果的《山海經》之秘都解不開,受縛漢代思維以近代所需的挂靠沿變之用而研究單獨的甲骨字體豈非瞎子摸象?
世界任何文明、任何文化都由其文字來錶現和主宰,所以,任何文明、任何文化的探源,必須從探源其相應的文字源頭做起這一點世人尽知。其它文明、文化的中斷或文字的本身就不具备悠久性延續的條件,“中華文字”獨具此優越性優势却棄而不用地空談“中華文明探源”,僅用“愚笨”二字恐難解説清其内在的真實原因。“空談誤國”的警戒之言令人深思,贪腐祸國殃民的事實全民憤恨。所以,《山海經》中文字的嚴謹原理體繫的破釋,尚可中止空耗、减少空談,杜絶持續損耗國家民族的资源。
纵觀秦前浩瀚中華文獻,唯獨《山海經》《道德經》《詩》是中華文字應用最原始、繫列化、成規有距的没有引證任何文獻的自成體繫文集,是西周王朝對中華文字承前啓后應用發展的結晶。中華文化演變沿革的基因要素,包涵鳥、獸、植物等等命名都是遵照《山海經》中己出現的文字對號入座的;中華上古“史實”更是春秋諸子百家根据《山海經》所記臆測的。所以,《山海經》是中華文明、文字、文化承前啓后的奠基石。解開了《山海經》中的文字之秘,就解開了中華文明之秘、文化之根。這是探源中華文字必須遵循的正確軌道。將在《山海經》中出現的文字,根据融通其意理指向的目的,將其文字基因符號(部首偏旁)進行原始意理指向的統一認定。對《山海經》中的文字,以此文字基因符號(部首偏旁)的各意理指向綜合識解其文字意理指向,我們會驚奇的發現:中華最原始的文字創造發展是有很嚴謹的規則和規律的,他初創的文字能够將事物現象記録到如此完美的程度,堪稱奇妙至極,智能絶頂。難恠人類歷日灋會緣此而誕生、人類政體會因此而創立!
第二篇:《山海经》名与各卷名识解
《山海經》名與各卷名識解
下靣開列漢代編审的《山海經》各卷名:
卷一 南山經
卷二 西山經
卷三 北山經
卷四 東山經
卷五 中山經
卷六 海外南經
卷七 海外西經
卷八 海外北經
卷九 海外東經
卷十 海内南經
卷十一 海内西經
卷十二 海内北經
卷十三 海内東經
卷十四 大荒東經
卷十五 大荒南經
卷十六 大荒西經
卷十七 大荒北經
卷十八 海内經
首先説明,卷一至卷十八的排列是漢代編排,因爲西周前期並没有漢碼的數字排列使用形成和出現,一至十各有其文字基因的意理指向,並不代錶數字。其次,將“南、西、北、東、中、外、内、大、荒”代指“陽程延歸沿袭循環對接卦位之上”的“九鼎” 轉化爲“九州”的一體性識解,此九字遵從中華文字基因符號匯集灋做出識解,尊此識解,各卷名的識解也就出來了。
“南”對是“延軸圍歸變承續軸”的意錶,簡意“延軸圍歸承變”。“西”是“延圍分沿”的意錶。“北”是“背向分沿”的意錶。“東”是“繞界幹生”的意錶。“中”是對“圍繞河軸中原區域”的意錶,簡意“繞軸”。“外”是“天象點沿軸垂落”的意錶。“内”是“圍歸日軌”的意錶。“大”是“延進軌蹟”的意錶。“荒”是“延分突延沿歸随軸分沿”的意錶。
遵此,“南山經”即是“延軸圍歸承變(南)延分突出(山)歸生點軸變延承折射替随天地間(經)”的意錶。西、北、東、中類推。
“海外南經”即是“界變不斷陽程繞界對生(海)天象點沿軸垂落(外)延軸圍歸承變(南)歸生點軸變延承折射替随天地間(經)”的意錶。西、北、東、類推。
“海内南經”即是“界變不斷陽程繞界對生(海)圍歸日軌(内)延軸圍歸承變(南)歸生點軸變延承折射替随天地間(經)”的意錶。西、北、東、類推。
“大荒東經”即是“延進軌蹟(大)延分突延沿歸随軸分沿(荒)繞界幹生(東)歸生點軸變延承折射替随天地間(經)”的意錶。南、西、北、類推。
但是,以上是漢代時不解《山海經》本意的想當然排序,真實原來的排序應該如下: 戊己中山經(天卦“鼎”繞坎離綫劃分時辰總記。坎離綫即是分開黄河两岸的西東走向河軸,它與東西走向的日軌意比形成了日軌的陽、陰两半軌蹟,是爲劃分時序的“山經”。河軸南岸是“陽程延落沿歸”處的“戊”範圍,北岸是“延歸承沿”處的“己”範圍。此也就是將“天幹五行”的立體大地上由東向西、大地下由西向東的圆周時序沿變爲“八卦”對稱于“河軸中土”運行的天幹地支理論體繫。“十天幹”就是“甲坎、乙震、丙坤、丁艮”延進四時序對稱循環于“戊己”的“庚離、辛巽、壬乾、癸兑”黄河南北两岸範圍。此爲界變不斷陽程繞界對生的“海經”。)
甲東山經(天卦“鼎”坎)
乙大荒東經(天卦“鼎”震)
丙南山經(天卦“鼎”坤)
丁大荒南經(天卦“鼎”艮)
庚西山經(天卦“鼎”離)
辛大荒西經(天卦“鼎”巽)
壬北山經(天卦“鼎”乾)
癸大荒北經(天卦“鼎”兑)
承戊己 海内經(承“鼎”地“州” 承接繞坎離綫劃分時辰總記)
承甲海内東經(承“鼎”地“州”坎)
承乙海外東經(承“鼎”地“州”震)
承丙海内南經(承“鼎”地“州”坤)
承丁海外南經(承“鼎”地“州”艮)
承庚海内西經(承“鼎”地“州”離)
承辛海外西經(承“鼎”地“州”巽)
承壬海内北經(承“鼎”地“州”乾)
承癸海外北經(承“鼎”地“州”兑)
第三篇: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国学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培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它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与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面向:“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一个人野性未驯、恣意妄为、举止言动不合礼仪,就不会被视为优雅;一个人为生计所促迫,把工作当作获得报酬和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不是把它当成自己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他的生活也不可能优雅。同样,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自觉地把生命和知识的根须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对自己的母语运用不到位,他也与博雅相去甚远。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与自己的传统如此决绝。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的祖先的传统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狠心地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许嘉璐先生语),大抵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统治精英,其核心内容就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的熏染。英国绅士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实际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有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涵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合理调整和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习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的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图案,而并不是改善这块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是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也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国学经典教育与人文教育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只是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但由于知识性的挤迫、专业性的侵蚀,特别是由于白话文运动和反传统思潮的影响,我们的现代教育,事实上已沦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工具。比如在启蒙教育阶段,儿童入学第一课,往往是配有插图的“上、中、下、人、口、手”以及“小鸟飞,小狗叫;小儿追,小狗逃”之类。这样的学习内容主要限于识字,是一种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教育。甚至与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相比,都过于平白,明显流于表浅,而缺少人文性。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与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它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
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真切体认,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现在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第四篇:以人为本探索生命的价值所在
以人为本探索生命的价值所在
摘 要: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他杀,轻视生命等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对生命轻视的这些表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为什么这样视生命于不顾呢,除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学习压力和社会因素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得到更有效更广泛的实施。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息息相关。通过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应用来探究这一问题。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生命教育;自我修养
人的一生中,生命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大学生轻视生命的事件足以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正视生命存在的思想道德修养,而视他人或者其他生物的生命于不顾,任意践踏和祸害生命的行为恰恰证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思想道德修养缺失。寻根教育思想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思想修养关系到其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辅佐教育,但就其根源是其个人思想行为在左右其行动。一个人生命的存在,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价值,就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有义务尊重别人,也应该重视自己的生命存在价值和重视别人以及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从人的生命存在价值来教育大学生,增强他们对生命予以重视的意识,提高他们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一、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大学中进行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们思想修养和增强他们法律意识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每个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同时更应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要教育,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实现大学生人生信仰为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思想修养。现阶段在高校中进行生命价值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因素。1.现行的高等教育弱化了生命价值观教育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学术视野变窄、学术基础薄弱、功利主义偏强以及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等情况。高等教育产业化使生命价值教育出现边缘化趋势,从而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育改革中步履维艰。以人为本来探索生命的价值所在这一理念被很多大学生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理念,因此自然而然地淡化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重视度,这就给大学生无视自己以及他人生命的危险行为埋下了伏笔。2.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明显的功利取向弱化了生命价值观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条件高度丰富化的今天给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以极大的诱惑力。这些物质文明迷惑了大学生纯洁的思想,使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有所改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
础课来武装大学生们的头脑,运用生命价值观来教育和辅导他们,把他们引导到正常的思想轨道上来。
3.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没能相互协调
当前不少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重在理论教育,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却偏少,没能真正达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学校应专门开设实践教育课,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达到德育与智育相互发展,相互促进。那么,高校应充分把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中,并要求大学生们进行实践学习,辅之以实践教学,并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都纳入学分考核之中,同时更加重视生命价值教育的考核。这样,更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生命的珍惜程度和提高大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教学的开设,使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同时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生命存在的现实意义。学习和实践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加去热爱生活,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如何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 1.注重人文关怀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质
人文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大学生自我生命关怀和对他人生命的关怀,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样的关怀使自己
能够长大成人,自己该怎样去生活,该怎样去茁壮成长,自己该怎样去感恩这个世界,自己该怎样去感恩他人等。从人文关怀教育这一教育中使大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爱,去主动肯定、接纳生命,珍惜亲情、爱情、友情,对世界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努力去关怀与爱护生命,从而使大学生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感激的情怀。他们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会更加珍爱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生命。
2.树立生活的信心,拒绝悲观感
综观多件大学生自杀事件和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大多数是对生命产生厌倦感,感觉到生与死没有什么两样,从而对自己和周边的环境失去了信心。而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讲授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让大学生了解到生的难能可贵和死的必然规律,端正了大学生做人的态度,对生命的认识感化了大学生的心灵,明确人生的目标,找准发展的方向,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即使不能像大江大河那样汹涌澎湃,也要像小溪那个清澈透明,故而找到自己心灵的一个美好的归宿。3.加强忧患意识,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开始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探索追求,要延展自己生命宽度就必须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更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发展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时刻保持适当的忧患意识,不断推动自己思维和能力向前发展。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当中应建立刺激机制,协助大学生尽力挖掘自身的发展潜能,不断进取,在每个成功的阶段中建立
起每一个相应的鼓励机制,使大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增强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延展了生命的宽度,增强了生命价值的高度。
三、深入挖掘适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教育目的就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人生观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内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重点。
1.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指引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
世界观左右着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人生观的正确与否,所以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思想指导,充分运用哲学知识来引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到事物的普遍性原理和客观性原理,了解到物有相生,各有所存的道理。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们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同胞以及自己身边的万事万物产生热爱之情。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很强的实践性,要使学生们达到耳濡目染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思想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适当进行实践教学活动。2.培养大学生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善待生命
伟大的诗人但丁如是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这“美德”就足以显示出思想道德修养对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时不仅在理论课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要在实践课中让同学们去进行道德实践。教学中可以适当选取“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等人物的先进事迹来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以及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使道德习惯变成大学生们的生活习惯,一种行为习惯促使大学生们自觉去认知世界,改变自己的生活。
3.运用典型的道德实例来扣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心弦
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同时,灵活运用社会中典型且与大学生生活接近的实例来教育大学生。在展开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同学生们播放近期网络出现的震撼人心的事件“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毕业生对小动物生命的轻视必然引起大学生们的反感和愤慨,从而达到反面教材给大学生们生命价值观正面教育的教育目的。这将使大学生们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自己和他人。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出现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已给社会各阶层敲响了警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大学的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和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道德和法律在大学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时候就必须澄清社会中一些庸俗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种种危害,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为更具有道德修养,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更具有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他人和热爱生命,努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一分光,献一份热的。参考文献:
[1]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2]杨芷英.生命的追问 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3]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第五篇:社团活动的意义所在
社团活动的意义所在
暑假终于是结束了,同学们满怀憧憬的来到了大学的校园!大一新生报到,参加军训和参加社团,想必后者更加受欢迎吧。什么叫社团?社团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学校社团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爱好的学生,在学校的引导下而组成的一种互益组织。
关于它的意义我们有以下认识:
1、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现代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的教学大多不考虑学生的智力特点和水平,只片面进行所谓的智力训练,只用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分数高则一切都好,分数低,则一切都坏。这些都严重摧残学生的个性,更不利于学生和谐的发展,学校社团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
2、社团活动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团组织的专项训练是诱发学生个体遗传素质的原因,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便形成某种气质,或者说个性,这就是社团活动对于学生个体“素质”提升的作用。钟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看成是“素质的外在形式”,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的,实际上“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是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我们说“实 践出真知”,“行为形成素质”,而社团活动的重要价值也就是促使学生某种素质的形成。
3、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班级、开放性交往的环境,社团成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结交志趣相投的知心朋友,加强他们自身的心理支持系统,在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获得支持和帮助。还有社团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某些特殊的技能,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增强,更加自信,从而促进 心理健康。
4、给学生以温馨的心灵空间
社团组织无疑是学生心灵的港湾,他们在这个组织中,通过交流而得到友情的慰藉;通过兴趣爱好活动,使压力得以释放;通过探究和成功而获得 喜悦,所以说社团组织,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智慧,而且为他们拓展无尽的心灵空间,积累奋斗的意志和力量,在温馨和喜悦中产生对学校、对生活、对 人生、对社会的爱。
总而言之,参加学生社团,不仅能很好的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综合实力,还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