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伤培训讲义
一、应当认定工伤的情形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释义:
“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或单位要求职工工作的时间。
包括法律及单位制度下的“标准工作时间”和“临时性工作时间”以及不定时工作制下的“不定时工作时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劳动时间”,而应包括“上下班途中时间”、“加班时间”(包括自愿加班时间)、“临时接受工作任务时间”、“因公出差联系业务或参加会议期间”、非法延长的工作时间等。因公出差期间如是会友、旅游、游览、娱乐、购物等不属于“工作时间”。
“工作场所”: 是指职工“日常工作所在场所”,以及领导“临时指派其所从事工作的场所”。
不能仅仅理解为是狭义上的劳动场所,具体包括“围墙内所有场所”、“指派外出工作场所及路线”、“上下班路线”等。
“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既包括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导致的事故伤害,也包括在工作过程中职工临时解决合理必需的生理需要时由于本单位不安全因素造成的意外伤害。
用人单位安排或组织职工参加文体活动,如能证明确实是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活动,应作为工作原因。如单位组织的马拉松赛、篮球比赛等。接受单位指派的工作任务、单位文化建设等工作之利益而为的活动,属工作范畴之内,应属工作必不可分的部分,期间受意外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
用人单位组织职工登山、观光旅游、休假等活动,不能作为工作原因。因为以上活动不涉及工作,它是单位为职工提供的一种福利,非工作范畴,因此不属于工伤。但从事导游工作者应属例外。如果单位强令职工观光旅游则可以视作工作原因。
工作期间干私活发生意外事故的不属于工作原因,职工利用工作之名吃、喝、玩、乐或者从事涉及领导或个人私利的活动发生意外事故,不能作为工作原因。因此不认定为工伤。
应当说明的是,工伤认定中,“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三个条件应同时具备。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释义:
职工在工作时间前后,有时需要做一些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这段时间虽然不是职工的工作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内从事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是与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条例规定这种情形也应认定为工伤。
所谓“预备性工作”:是指在工作前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准备工作,如运输、备料、准备工具等。
例如,甲职工在开始工作前来到单位,按照惯例对其工作时使用的机器进行调试,甲职工调试机器的行为,就属于预备性工作。如果甲职工在调试机器过程中不慎将手指搅断,其所受到的伤害,应认定为工伤。
所谓“收尾性工作”:是指在工作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收尾工作,诸如清理、安全贮存、收拾工具和衣物等。
例如,工作结束后,某职工将工作时使用的工具收进仓库,在收拾工具的过程中不慎被工具砸伤。该职工收拾工具的行为属于收尾性工作,该职工在收拾工具过程中受到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
这种工伤认定的关键点在于工作时间的延伸,将工作时间的前后认定为工作时间,其必要条件是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主要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或者单位要求的开始工作时间之前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以及在法律规定的或者单位要求的结束工作时间之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职工在工作场所内从事本职工作或者领导指派的其他工作有关的相关准备工作。因此,履行工作职责的要素有一定的变化,只有工作场所的要素没有变化。
注:工伤认定中,“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三个条件应同时具备。“工作原因”的条件即: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释义: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职工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的暴力伤害,是指他人“因不服从职工履行工作职责”的管
理行为而施加暴力对职工造成的伤害,该“暴力伤害”与“履行工作职责”应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例如:某大型商场内,两窃贼正在偷窃一顾客的钱包,商场的保安人员看到这种情形,立即加以制止,窃贼恼羞成怒,拔出刀子猛刺保安,保安因此受到严重伤害。该保安受到的伤害,就属于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的暴力伤害;
二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职工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的意外伤害。
例如:地震、厂区失火、车间房屋倒塌以及由于单位其他“设施不安全”而造成的伤害等。
“工作原因”要素的变化:遭受暴力等意外伤害并非工作原因,而仅仅是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关。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释义:
“因工外出”:是指职工不在本单位的工作范围内,由于工作需要被领导指派到本单位以外工作。
“外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到本单位以外,但是还在本地范围内;
二是指不仅离开了本单位,并且到外地(跨本市范围)。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是指由于工作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伤害,包括事故伤害、暴力伤害和其他形式的伤
害。
如职工受企业领导指派出差联系业务、参加会议等凡属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工作,并不是个人因素造成的伤亡,应认定工伤。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员工虽然是在出差地点受伤害,但受伤害的原因如果是会友、旅游、娱乐、购物等与工作业务无关的,不能成为申请认定为工伤的条件。
这里的“事故”包括:安全事故、意外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各种形式的事故。如遭歹徒侵害、地震。
对以上关于“因工外出”特殊情形的工伤认定均应以社会保险行政机构审核为准(各地区或审核人员不同均有不同的认
定标准)。
(六)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释义:
交通事故包括: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修订前: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非机动车"定义:按《交通安全法》规定,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
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根据管理实践,通常将非机动车分为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和畜力车等。
条例在扩大工伤认定范围的同时,对上下班途中事故的工伤认定用了适当限制:
一是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称的在道路上发生的车辆交通事故。
道路定义:公路;城市道路;属于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机场道路、港区道路等);广场、公共停车场。
不属于“道路”定义:除《道路交通安全法》定义的“道路”以外的其他道路,如矿区、厂区、林区、农场等单位自建的不通行社会车辆的专用道路、乡间小道、田野机耕道、城市楼群或排房之间的甬道以及机关、学校、住宅小区内的甬道等均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范畴。
二是发生事故后,需经交通管理等部门作出“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
限定“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才能认定为工伤,主要是为了引导职工高度重视交通安全。比如,无证驾
驶、驾驶无证车辆、饮酒后驾驶车辆、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造成自己伤害的,就需由交通管理部门出具“非本人主要责任认定书”。
但是在上下班途中因路滑,当事人疏忽大意等原因,自己不慎受伤或者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了伤残、死亡的,均不认定为工伤。
三是“上下班途中”应作“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限定。
“合理时间”包括提前上班途中,提前下班途中、加班回家途中。工作时间内中途外出办私事不认定工伤。
至于迟到、早退等行为,虽然违反劳动纪律,但这种违纪行为的过错,并不足以导致劳动者失去工伤保障的资格。《工伤保险条例》对“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区间、“合理路线”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职工上下班途中顺便买菜、接送小孩等,该事务是其“日常工作生活的必须要求”,顺便办事并不改变“上下班途中”的基本性质,在顺便办事前后的途中,如果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仍应当认定为工伤。若绕道其他地方办理其他事务,而该事务与其工作或回家没有必然联系的话,则该过程就不应认定为上下班途中。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也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审理工伤认定劳动保障行政案件中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其中,对“上下班途中”是这样理解的:“在劳动者没有走最直接、最通达的路线上班或下班遭到车祸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者绕道的理由。理由正当绕道也应视为必经路线。如职工上下班途中顺便买菜、接送小孩等,该事务是其日常工作生活的必须要求,顺便办事并不改变„上下班途中‟的基本性质,在顺便办事前后的途中,如果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仍应当认定为工伤。若绕道其他地方办理其他事务,而该事务与其工作或回家没有必然联系的话,则该过程就不应认定为上下班途中。”
对以上关于“上下班途中”特殊情形的工伤认定均应以社会保险行政机构审核为准(各地区或审核人员不同均有不同的认定标准)。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释义:
这主要是指条例出台后,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可以规定应该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其他法律和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而《条例》没有规定的,也应当认定为工伤。
二、视同工伤的情形
(八)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释义:
“工作岗位”:是指职工日常所在的工作岗位和本单位领导指派所从事工作的岗位。“突发疾病”:是指上班期间突然发生任何种类的疾病,一般多为心脏病、脑出血、心肌梗塞。
“48小时”指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突发疾病的起算时间。脑死亡不算死亡。
(九)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释义:凡是与抢险救灾性质类似的行为,都应当认定为属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需强调的是,在这种情形下,没有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等要素要求。
(十)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三、不得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
(一)故意犯罪的;
释义:职工即使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但如果职工自己也同时在事故中受到伤害,因其属于过失犯罪,而不是故意犯罪,仍可认 3 《条例》第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定为工伤。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第二篇:培训讲义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知识讲解
一、为什么要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管理?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儒家人情主义以血缘亲情为根基,并普遍适用于社会关系领域,而中国近2000年封闭的农耕经济为人情主义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人情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子女升学等红白喜事的人情往来越来越多,集体聚餐就是这种人情往来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里的聚餐因为上规模的餐饮单位自身管理较为规范,且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频次较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较小。而农村的集体聚餐活动,大部分设在农民家中,卫生条件、设施设备较差,原料采购索证索票意识淡漠,厨师等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大量使用外购凉菜„„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聚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媒体多有报道,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由于《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法规政策对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缺乏具体规定,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因此有必要针对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食品安全进行专门的管理。
二、农村集体聚餐的定义
是指在家庭或非食品经营场所举办的一次就餐人数在50人以上,并主要由乡村厨师、流动餐车或举办者自行承担加工烹饪的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子女升学等农村集体聚餐活动。
三、农村集体聚餐要实行报告登记制度
对农村集体聚餐的监管主要体现在事前及全过程的检查指导,如果聚餐的主办者或者承办者不提前报告,我们的基层监管人员无法及时获知聚餐信息,不能及时进行监督检查,不能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有效监管。在登记报告时我们还要与聚餐举办者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提醒主办者相关注意事项,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四、登记报告的程序
聚餐人数50人(含50人)以上的由举办者或承办者提前3天向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举办人、承办者基本情况、聚餐时间、地点、人数和人员来源、场地卫生条件、菜谱等。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对信息进行登记后,与聚餐举办者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
就餐人数在100人(含100人)以下的聚餐活动,由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进行现场指导;就餐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监督员进行现场指导。
现场指导人员应提前一天对聚餐活动所用食品原料的采购、储存、加工以及厨师健康状况、环境卫生、加工设施等进行现场检查,填写《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检查指导意见书》,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发现聚餐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较差或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食品安全需要的,督促指导整改;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禁止举办集体聚餐活动。
五、对乡村厨师的要求
乡村厨师是具体操作者,他的自身健康关系着整个餐饮活动的安全。所以我们要求乡村厨师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承办农村集体聚餐。还应参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掌握相关食品安全要求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在卫生方面,对乡村厨师和帮厨人员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有发热、腹泻症状或患有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帮厨;操作时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头发不外露,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佩戴饰物;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手部清洁,手部受到污染后应及时清洗;不得有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行为等,尽量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六、对环境和设施的要求
因农村集体聚餐是在家庭或非食品经营场所举办的,可能只是临时用于聚餐,这样我们就要对聚餐场所的环境和设施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以保证符合食品安全加工要求,比如农村集体聚餐活动举办场所应事先进行环境清扫,消除老鼠、蟑螂、蚊蝇及其孳生条件,保持环境整洁;储存食品的场所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等等。
七、要求从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市场采购食品 不仅要求从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市场采购食品,而且要求采购符合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的食品,并索取有效购货凭证。一是从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市场采购的食品质量相对比较有保证,二是万一出现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根据购货凭证进行有效追溯。可以使用自产食品,但自产食品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要求。
八、关于食品留样和如何留样
留样是为了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能及时查明食物中毒原因,以便对症施治,同时追究责任。
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容器内,冷藏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克,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等。
使用非统一供应居民生活用水的,应对用水进行留样。
九、万一出现食物中毒情况,应该怎么办?
聚餐人员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症状,举办者或承办者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并及时报告所在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同时向镇人民政府和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报告,必要时可越级报告。
食品安全知识讲解
食品安全常识
1、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什么是食品掺假、掺杂和伪造?
(1)“掺假”是指食品中添加了廉价或没有营养价值的物品,或从食品中抽去了有营养的物质或替换进次等物质,从而降低了质量,如蜂蜜中加入转化糖,巧克力饼干加入了色素,全脂奶粉中抽掉脂肪等。
(2)“掺杂”即在食品中加入一些杂物,如腐竹中加入硅酸钠或硼砂;辣椒粉中加入了红砖木等。
(3)“伪造”是指包装标识或产品说明与内容物不符。掺假、掺杂、伪造的食品,一般应由工商行政部门处理。对影响营养卫生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包括哪些种类?
(1)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2)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3)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
(4)未经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及其制品;
(6)容器包装污秽不洁、严重破损或者运输工具不洁造成污染的;
(7)掺假、掺杂、伪造、,影响营养、卫生的; 食品储存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建立出入库制度,做到先进先出;各类食品分类存放,标志明显,防止交叉污染;做到离墙离地,做到“四防”:防霉或防腐、防鼠、防虫、防蝇。
如何清洗果蔬上的残留农药?
(1)水洗浸泡法(2)清洗后碱水浸泡法(3)去皮法(4)储存法(5)加热法
如何采购食用油,应索取哪些证件? 采购食用油时,一定要采购标有“QS”标志的桶装食用油,若采购散装食用油,极易购买到潲水油及问题食用油,质量得不到保障。应索取的证件有:销售商的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食用油的“质量检测报告”复印件。若不按要求对食用油进行采购和索证,一经油出了问题,找不到销售商,责任由自己全负。
哪些原因可导致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发生?
(1)冷藏方法不正确,如将煮熟的食品长时间存放于室温下冷却,把大块食物贮存于冰柜中,或冷藏温度不够。(2)从烹调到食用间隔时间太长,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3)烹调或加热方法不正确,加热不彻底,食物中心温度低于70℃。(4)由病原携带者或感染者加工食品。(5)使用受污染的生食品或原辅料。(6)生熟食品交叉污染。(7)在室温条件下解冻食物。(8)厨房设备、餐具清洗、消毒方法不正确。(9)使用了来源不安全的食物。(10)加工制备后的食物受污染。
八种常见的饮食卫生误区如下:、好热闹喜聚餐非、用白纸包食物、用酒消毒碗筷、抹布清洗不及时、用卫生纸擦拭餐具、用毛巾擦干餐具或水果、将变质食物煮沸后再吃、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剜掉再吃
第三篇:工伤培训心得体会
工伤事故安全学习心得体会
工矿企业工伤事故时有发生,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那怎么避免和减少这些事故?除了公司加强管理和教育之外,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通过学习xxx工伤事故,惨痛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学习我深深的认识到:
一 要树立好正确的职业观和培养良好的信仰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爱岗敬业,珍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神圣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才会有责任感,忠实于企业,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了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信仰才不会在工作中迷失自我,自觉做到听招呼,守规矩。成为企业放心,领导满意的好员工。
二 要正确认识八小时工作制
八小时工作制最早由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17年提出,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提出了”8小时工作,8小时自己支配,8小时休息”的口号,要求各国制定法律予以确认。
我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超长的工作时间,会影响职工身体健康以及文化技术水平的学习提高。更会产生疲劳工作,引发工伤事故。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起到维护职工的休息权利,避免疲劳工作,从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率,更好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 要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
认真遵守分公司实行的标准工作制度。坚持严格上下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上班集中精神,认真操作,做到不脱岗,不离岗。工作认真负责,按质
按量完成岗位工作。积极主动搞好生产现场和设备文明卫生。做好交接班工作。
四 要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认真学习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程。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按规范作业,穿戴好合格的劳动保护用品。安全用电。高空作业办理高空作业票。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作业,办理动火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篇二:《工伤事故处理》学习心得
《工伤事故处理》学习心得
企业工伤事故时有发生,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那怎么避免和减少这些事故?除了公司加强管理和教育之外,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通过学习工伤事故案例,惨痛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学习我深深的认识到:
一、要树立好正确的职业观和培养良好的信仰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爱岗敬业,珍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神圣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才会有责任感,忠实于企业,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了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信仰才不会在工作中迷失自我,自觉做到听招呼,守规矩。成为企业放心,领导满意的好员工。
二、要正确认识八小时工作制
八小时工作制最早由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17年提出,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提出了”8小时工作,8小时自己支配,8小时休息”的口号,要求各国制定法律予以确认。
我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超长的工作时间,会影响职工身体健康以及文化技术水平的学习提高。更会产生疲劳工作,引发工伤事故。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起到维护职工的休息权
利,避免疲劳工作,从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率,更好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要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
认真遵守分公司实行的标准工作制度。坚持严格上下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上班集中精神,认真操作,做到不脱岗,不离岗。工作认真负责,按质按量完成岗位工作。积极主动搞好生产现场和设备文明卫生。做好交接班工作。
四、要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认真学习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程。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按规范作业,穿戴好合格的劳动保护用品。安全用电。高空作业办理高空作业票。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作业,办理动火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运行部引导中心 芦鹤声 2012年6月18日篇三:—《工伤保险条例》学习心得 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工伤保险条例》学习心得
作者:铜川分公司第四项目部井中龙
在2014年伊始,公司为我们送来了一批流动书籍,目的是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的文化修养。我在闲余时间看了《工伤保险条例》的书,它与我们职工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建筑行业,这个行出现意外伤害的频率相对来说较大,在你不经意间伤害降临在你的头上,所以必须了解《工伤保险条例》。通过对《工伤保险条例》学习,我基本了解《工伤条例》的核心内容。2010年12月8日在国务院第136常务次会议上通过了对《工伤条列》修改决定,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工伤条例》。
新《工伤条例》的实施,促使我国社会的法制制度更加健全,促进了我国的工伤保险体系的完善,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新的《工伤保险条例》有以下特点
一.明确目的: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及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二.扩大了适用范围: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扩 大到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 位、基金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组织涉及所有的合法行业。
三.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认定范围从原来的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伤害,扩大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和火车事故伤害。
四.简化了工伤认定的程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进一步提升了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有利于保障职工工伤的维权角度。
五.提高了工伤保险的待遇:修订后的《条例》规定上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六.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参保单位的工人受伤后,大多数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这不但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还能让因工受伤的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补助,也减少了当事双方的争议。
作为建筑行业的我们登高、坠落脱落物等不明伤害与我们的身体接触
有关,生产过程中难免会有意外发生,所以正确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切身利益,《工伤保险条例》给了我们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让我们明明白白的维护合法权利。这次通过学习,我对新《条例》的覆盖范围、认定条件、缴费方式、基金支出、待遇标准、争议处理程序,以及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权利义务等有了总体的了解。提升了对新《工伤保险条例》的认识和了解。学法,知法,守法用哇维护自身的权益。篇四:新工伤保险条例培训总结 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培训内容总结
社会保险法、新工伤保险条例下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
一、2011年1月1日修订后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与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新条例几乎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旧条例只覆盖企业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二)提高了工伤赔付标准 1、工亡补助金新旧标准对比
注: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
2、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新旧标准对比
(三)减轻了单位赔付负担
1、三项调整:由用人单位支付调整为工伤保险基金支付(1)住院伙食补助费
(2)转外地治疗的交通费、食宿费(3)5-10级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2、具体调整对比如下:(绿色表示新旧有调整;红色表示由单位支付)
3、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几项赔付项目(1)停工留薪期工资及护理费
①停工留薪期限由治疗工伤的医疗机构根据工伤人员的伤情程度确定,一般不超过12个月,最长不超过24个月,期间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护理费由单位承担。
②停薪留薪期满或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鉴定后停止享受停薪留薪期待遇。
③ 员工拒绝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用人单位可以停发工伤待遇。(这一条在操作上要有记录证据)
停工留薪期:发生工伤----鉴定结论出来(一般不超过12个月,最长不超过24个月)工伤人员在停工留薪期内或者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尚未作出前,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
注意:员工医疗期结束后应及时做伤残鉴定
④护理费主要有两种形式:家属护理费(家属的工资证明)和护工护理费(护工的工资证明);
若没有发生纠纷护理费可以相互协商,若发生纠纷根据实际情况据实报销; 建议:若伤情需要护理,请护工(2)5-6级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
支付条件: 用人单位难以安排适当工作的。支付标准:5级 = 本人工资×70%/月; 6级 = 本人工资×60%/月。
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否则需补足差额。伤残津贴支付时间期限:支付到劳动者离职或退休。(3)5-10级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浙江省)支付时间:工伤职工离职时。
工伤职工到达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按照每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四)调整了工伤认定的情形
1、补充完善了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工伤范围
(1)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工伤构成要件对比
(2)变化:车辆因素、通行因素,新条例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但责任因素缩小了工伤认定的范围,即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的,不能认定工伤。
(3)企业要做的
做好宣传工作:①遵守交通规则(非本人主要责任才可认定为工伤)②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及时报警(认定工伤必须要有交警的事故责任认定书)交通工伤事故,用人单位可按责支付误工费。
2、调整了不得认定工伤的情形(1)不得认定工伤的情形新旧对比
变化:“故意犯罪”缩小了不属于工伤认定范围,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新条例取消了“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类型,增加了“吸毒”不属于工伤的类型。
注意:按照新条例规定,员工在工作场所因履行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受伤者可按工伤认定;无证驾驶车辆发生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可按工伤认定。
(五)减少了停止享受工伤待遇的情形
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形新旧对比
变化:新条例减少了停享工伤待遇情形,工伤人员判刑收监后不影响工伤待遇,体现了对犯罪人员的关怀和社会的进步。
注意:拒绝鉴定、拒绝治疗的,企业要举证。
(六)不能上报工伤的就业人群
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明确了工伤保险针对的是劳动关系就业人员,相应地实习生、达到
法定退休年龄返聘人员、劳务承揽人员不能认定为工伤。
注意:对以上人员企业可购买“雇主责任险”(不要以员工个人名义买保险),以降低企业风
险。雇主责任险受益人是企业,可以税前抵扣,员工也不需要多交税。
二、企业需注意的情况
(一)工伤赔偿与民事责任竞合时的处理规则
目前各个省市的口径不一,浙江省采取的是以民事赔偿优先,差额互补原则(以工伤为基础)。若民事侵权实际获得相应赔偿低于工伤赔偿金额,用人单位或社保机构在工伤待遇总额内补足工伤保险待遇。
(二)工伤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理 1、1-10级,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2、1-10级,用人单位可以依照《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3、1-4级,退出岗位,劳动关系保留至退休。4、5-6级,劳动关系保留,单位安排工作,不能安排工作的,每月支付伤残津贴。5、7-10级的工伤职工,劳动合同期满即可终止劳动合同,不需要保留劳动关系。
(三)企业需注意事项
1、及时参加工伤保险
2、把好员工入职审查关(非常重要)
员工使用假身份证发生工伤,经查发现使用的是假身份证,社保基金不予承担,最后还是需要企业全部承担。
3、有效利用商业保险
对于实习生、退休人员等非劳动合同关系人员可以购买雇主责任险。
雇主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即雇主的雇员在受雇期间从事业务时因遭受意外导致伤、残、篇五:工伤保险培训小结(2012年9月)工伤保险培训小结 2012年9月20日至21日,参加了省公司人力部组织的工伤保险培训,对新工伤保险条例政策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其中对涉及工伤认定申报需要重新规范,工伤待遇申报工作流程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了重点学习。在此将具体工伤认定情况以及操作流程总结如下:
一、认定工伤:
1、工作致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构成要件:a、工作时间;b、工作场所内;c、工作原因;
2、预备收尾性工作致伤: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构成要件:a、工作时间前后;b、工作场所内;c、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收尾性工作;(倒在工作岗位上都算,不一定是本职工作才可以)
3、履行职责受伤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构成要件: a、工作时间内;b、工作场所内;c、由于履行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下班时间后,与工作相关的受伤不算。)
4、患职业病的。构成要件:专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的作出了职业病诊断结果;(由最后一家入职单位承担,一般2次认定为终极认定,职业病跟踪期为2年,特殊职业病为4年。)
5、因工外出致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构成要件:a、因工外出;b、由于工作原因受伤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6、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构成要件: a、临时工棚作为集体宿舍倒塌;b、加班至深夜睡在工作地点,遭受意外伤害;c、本单位食堂中毒;d、参加单位组织的展览活动。e、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竞赛受伤。(包括旅游、展览、体育竞赛等。)
二、视同工伤:
1、突发疾病死亡;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构成要件:a、工作时间内发生; b、工作岗位上发生;c、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
2、从事公益活动致伤: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复员军人旧伤复发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构成要件: a、有革命伤残军人证;b、有医院旧伤复发证明。
另河南省新增加条例: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前往疫区工作而感染该疫病的,视同工伤。
4、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a、故意犯罪的;b、醉酒或者吸毒的; c、自残或者自杀的。另河南省新增加条例: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认定职工伤亡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应当以法定职权部门或者法定鉴定机构出具的书面结论为依据。
三、工伤认定申报规范和流程
1、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各单位要派人调查工伤事故具体情况,对重伤及重伤以上工伤事故(包括视同工伤,下同),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电话报告省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发生工亡的需要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书面报告省分人力资源部。
2、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可以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下载)
⑴ 由单位提出申请的因工负伤、因工死亡,市分公司(或省分公司本部相关部门、中心)应在事故发生后15日内填报《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撰写申请工伤认定报告,由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以电子公文及书面形式报送省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遇有特殊情况(主要指交通伤亡事故等)可在事故发生后20日内报送相关资料。如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各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25日内报送主要工伤资料(工伤认定申请书,工伤报告等),其他资料(相关政府机构出具的判决书、证明等文件)报送最长时限不超过事故发生后90日内。
3、填报《工伤认定申请表》时应附相关证明材料,材料统一为a4纸大小,不属于a4纸大小的,应将材料粘贴至a4纸上面,申报材料应按以下先后顺序整理成册。具体材料要求如下:
⑴ 《工伤认定申请表》一份,单位申请的在首页“申请人处”加盖公章,注意填表说明;
⑵ 单位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复印件)一份;
⑶ 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一份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⑷受伤害职工身份证(复印件),(不用提交照片); ⑸ 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害初诊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如有住院需提供住院病历复印件);
⑹工伤事故报告; ⑺证人证言(要固定格式并加手印);表中签名“申请人”是工伤本人签字,非本人的,需提供身份证明。
⑻其他相关证明: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证明或判决书;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申请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由于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部门的责任认定书;属于因工、因战致残的转业、复员人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旧伤复发证明;由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受到伤害的,提交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按规定出具的证明;突发疾病死亡的,提交抢救治疗记录、病历和死亡证明。上下班途中工伤需提供路线证明。(9)申报材料汇总表及电子版。
注: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四、工伤保险待遇申报规范及流程
1、工伤医疗待遇申报
职工因工伤治疗期间,各单位应告知其住院期间保存相关医疗资料,获得相关工伤认定通知后,应通知工伤员工进行医疗待遇申报。
第四篇:工伤法律知识培训
工伤法律知识培训
一、工伤的定义
工伤亦称职业伤害,指职工在生产劳动中所发生的或与之相关的人身伤害,包括事故伤残和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的死亡。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产生的伤亡和出差中的伤亡因与工作相关,亦属于工伤。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87卫防字60号)规定职业病的定义为“职业病系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它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二、工伤的认定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 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三、视同工伤的情形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视同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四、不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故意犯罪的;
2、醉酒或者吸毒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五、工伤申报主体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
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六、工伤申报流程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四)工伤认定申请表填表说明:
1、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清楚。
2、申请人为用人单位的,在首页申请人处加盖单位公章。
3、受伤害部位一栏填写受伤害的具体部位。
4、诊断时间一栏,职业病者,按职业病确诊时间填写;受伤或死亡的,按初诊时间填写。
5、受伤害经过简述,应写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所从事的工作,受伤害的原因以及伤害部位和程度。职业病患者应写明在何单位从事何种有害作业,起止时间,确诊结果。
6、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提交受伤害职工的居民身份证;医疗机构出具的职工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书,或者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职工受伤害或者诊断患职业病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聘用合同或者其他存在劳动、人事关系的证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据:
(一)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
(二)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其他相关证明;
(三)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相关部门的证明;
(四)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五)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六)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七)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旧伤复发的确认。
七、工伤维权步骤
八、工伤赔偿项目
(一)医疗费
1.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2.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3.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4.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二)误工费
(停工留薪期待遇)
1.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原单位按月支付。
2.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3.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三)护理费
1.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2.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四)工伤致残后 一、一至四级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1.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2]
2.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3.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二、五至六级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1.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2.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三、七至十级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1.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2.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五)因工死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第五篇:班组长培训讲义
班组长培训讲义
一、班组长培训的必要性
1.1班组长的定义
班组长是指在生产现场,直接管理某一工序的生产员工,对其作业的过程质量和生产结果负责的人。
班组长一般由车间主管任命或由群众推选,经批准而产生。
班组长的工作是对现场的作业人员、材料、设备、作业方法、生产环境等生产要素,直接指挥和监督,以实现企业的各项管理目标。
(1)
班组长的使命
班组长的使命是:为了实现所属组织(车间、部门)的生产任务,根据现有的条件,经过科学管理、合理调度,从而高效率地按期完成自己所应承担的份内业务。
(2)班组长的任务
指挥工作:即保质保量完成上级(车间、部门)下达的计划任务(产品或服务);
领导员工:提高下属的协调能力,按节拍、有步骤地完成任务,营造有意义的工作氛围;
(3)班组长应有的素养
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
具有创新的意识;
具有良好的岗位技能;
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被人信赖的人格魅力。1.2企业的班组设置
一是按工种划分:把同工种的若干工人组成班组;
二是按班次划分:把从事某种相同或相近工作的工人分成几个班,轮流倒班;
1.3班组长的角色认知
(1)对企业来说
班组长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直接管理作业人员,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意图都要通过班组来贯彻落实,这就是所谓的班组管理“上有千条线,下穿一根针”的特殊性。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实现都要通过班组来最终实现。因此,班组长是 Q(品质)、C(成本)、D(交货期)指标实现的最直接的责任者。
(2)对车间主管来说
班组长是车间主管人员的命令、决定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同时对自己的某方面工作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而且,班组长在对现场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贯彻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交货期、质量、环境保护、“6S”管理、企业理念、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等工作,又是生产主管、车间主管与现场作业员工沟通的桥梁。(3)对作业员工来说
班组长是直接的领导,并对其进行作业指导,评价其作业能力及作业成果。
1.5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
企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利润,班组的存在是因为能实现这个目的; 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就要从班组抓起。
(2)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单位;
(3)班组是生产流程的衔接要素;
(4)班组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场所;
(5)班组是激发创意、解决问题的团队。
二、班组管理的原则 2.1班组管理的内涵
(1)管理的目的:高品质、低成本、严格遵守交货期;
(2)管理的内容:质量管理(又分为质量管理活动和实物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过程控制管理、设备管理等;
(3)管理的步骤:P(计划、策划);D(实施生产活动);C(评价实绩与标准的差异);A(总结调整,排除差异,继续改进)。
(4)制度:按照公司颁布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管理的标准、工艺技术文件、操作规程,分公司颁布的二级管理制度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于班组的诸如操作规范之类的三级管理规定。
2.2 班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沟通至上的原则: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也是消除隔阂、增进团队凝聚力的有效工具。公司推行的“班前会”就是班组内部
交流的平台,班组长在每次会议之前应该准备好发言的内容,有的放矢,不要使会议的内容空洞无味。
(2)以身作则、公正公平的原则: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身正才能服众,打铁还得自身硬。班组长担负着班组生产调度的重要职责,由于一线员工的收入直接与计件相关,作为班组长在调度安排工作任务时,应秉公办事,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3)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原则: “上有千条线,下穿一根针”,班组作为企业生产的细胞,是整个企业生产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节奏性,一个班组生产脱节,就会影响一条生产线,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因此,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对班组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
(4)心细如发的细微管理原则:班组管理纵横交错,内容繁杂、虚实相间。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实、员工思想动态的掌握、生产任务的落实、工艺纪律的贯彻、设备保养的落实、班组出勤状况和月度目标的考核等等,都要班组长组织落实,因此,班组长应该养成心细如发的 良好习惯,才不至于丢东拉西、手忙脚乱。
三、班组的现场管理
3.1现场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的特性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从班组管理的角度来看,其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一是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过程控制,使过程控制符合工艺要求,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二
是随时注意做好在制品的标识工作,防止误用现象发生;三是对以往的错误成因进行总结,防止再次发生,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四是尽可能地组织班内员工开展 QC 管理小组活动,有选择地利用 QC 新老七种工具提升现场质量管理的水平。
3.2现场的成本管理
产品的成本构成,是通过产品制造的过程来形成的。根据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生产方式(TPS)创始人大野耐一的观点,生产现场存在着八大浪费。而我们目前一般能够认识到的只是浪费现象中的“冰山一角”。
(1)现场管理中降低成本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a)改进质量:如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对产品的工艺质量进行改进。
对构成产品的五大要素(人、机、料、法、测,简称 5M)进行改进。b)提高工效:就是在对工作效率认真细致地研究之后,采取提高工作效率的改进措施。C)减少机器的停机时间:
作为班组长,就要以身作则,认真履行设备日常保养的职责。在每次开机之前和规定的时间段,对设备进行日点检,以消除隐患,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运转率。
(2)常见的八大浪费
在工厂中最为常见的浪费主要有八大类,分别是:不良的产生、修理的浪费,过分加工的浪费,动作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制造过多、过早的浪费,等待的浪费和管理的浪费。下面具体分析各类浪费现象。
1.不良、修理的浪费
所谓不良、修理的浪费,指的是由于工厂内出现不良品,需要进行处置的时间、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以及由此造成的相关损失。这类浪费具体包括:材料的损失、不良品变成废品;设备、人员和工时的损失;额外的修复、鉴别、追加检查的损失;
2.加工的浪费
加工的浪费也叫过分加工的浪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多余的加工和过分精确的加工,例如实际加工精度过高造成资源浪费;第二是需要多余的作业时间和辅助设备,3.动作的浪费
动作的浪费现象在很多企业的生产线中都存在,常见的动作浪费主要有以下 12种: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作业动作突然停止、作业动作过大、左右手交换、步行过多、转身的角度太大,移动中变换“状态”、不明技巧、伸背动作、弯腰动作以及重复动作和不必要的动 作等,这些动作的浪费造成了时间和体力上的不必要消耗。
4.搬运的浪费
从JIT的角度来看,搬运是一种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动作,而不产生价值的工作都属于浪费。搬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放置、堆积、移动、整列等动作浪费,由此而带来物品移动所需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和人力工具的占用等不良后果。
5.库存的浪费
6.制造过多、过早的浪费
7.等待的浪费
由于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和生产计划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无事可做的等待,被称为等待的浪费。生产线上不同品种之间的切换,如果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势必造成等待的浪费;每天的工作量变动幅度过大,有时很忙,有时造成人员、设备闲置不用;上游的工序出现问题,导致下游工序无事可做。此外,生产线劳逸不均等现象的存在,也是造成等待浪费的重要原因。
8.管理的浪费
3.3 现场的“6S”管理
“6S”管理活动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规范(Seiketsu)、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
3.4 交货期管理
目前,我公司影响交货期的主要因素有: a)沟通不畅;
b)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树立下道工序就是顾客的经营理念; c)生产能力瓶颈因素的制约。
3.5 现场的设备管理
(1)设备管理发展的演变阶段:事后维修阶段,预防维修阶段,设备的综合管理阶段;
(2)设备的分类:生产工艺设备,辅助生产设备;
(3)设备维修保养的基本内容:
a)日常保养:
b)一级保养: c)二级保养: d)三级保养: 设备的检查:一般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
a)日常检查即每日检查或交接班检查,一般由操作工人每天对设备做一般性的检查工作,同日常维护结合起来,目的是发现不正常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维护工作。
b)定期检查,是按计划由专业维修人员对设备定期进行的检查,目的是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零件的实际磨损状况,以作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定期检查可分为年、月、周、日等。
(5)对班组设备管理的要求
严格按照设备日点检的要求在交接班时进行设备的例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交接班的 记录中如实填写,以掌握设备在本班前的运行状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设备事故的隐患;
当班期间随时密切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有螺丝松动和掉落及时由操作工拧紧;发现设备异常及时停机,并进行检查,排除故障,严禁为图赶计件使设备带病运转;树立人机一体化的新型设备管理理念,坚决摈弃操作和保养两张皮的弊端。
3.6 现场实际作业应把握的内容
1.生产作业计划是否明确合理;
2.生产计划(工作计划、作业计划)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困难);
3.计划调整对人员、设备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4.人员出勤、异常的状况。员工精神状态、士气;
5.员工的工作技能(技术能力、速度、程度);
6.缺料、设备故障等引起的停产时间;
7.不良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不良品的善后处理;
8.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工装夹具、辅助材料是否齐全;
9.工作方法是否合适,是否存在浪费,有无可改善之处。
四、正确认识和把握班前会
(1)班前会制——是有效沟通、保持高昂士气的平台
班前会是指利用上班前 5—10分钟的时间,班内全体员工集中在一起,互相问候,交流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和安排工作的一种管理方式。
(2)班前会的重要性
人员点到的场所;
生产活动效果总结交流的场所;
新的班次作业任务下达的场所;
扬长避短,唤起注意的场所;
基于以上重要性,班前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和过场,即使占用了工作时间也应该坚持。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
(3)班前会的好处
有利于增进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团队内部的沟通;
有利于振奋团队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员工按时上班、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提高班组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
有利于促进班组的民主建设,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班前会的内容
集合人员,报数点到(通过报数声音判断员工的精神状态);
总结上一个班次的工作,通报不足,表扬优秀。即养成扬长抑短的“正气”氛围;
传达本班次的生产计划和基本活动,说明注意事项;
公司最新动态和指示的发布;
鼓舞员工的干劲;
宣布作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