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语学院科技学习部门发展规划
◎自我要求
1.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对工作认真负责,绝不抱怨的工作态度。认真听取上级的工作指导,积极协助部长副部处理事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培养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高超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2.学习上,我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作为一名学生会成员,为了得到其他同学的信服,为了工作更好的开展,我需要对自身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协调好学习与学生会工作,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成绩。
3.保持与辅导员老师的联系,及时传达老师要求,并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加强师生间联系,促进师生间交流,为科技学习部职能的发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促进外国语学院优良学风的进一步建设。
4.密切与其他部门间联系,搞好与其他部门间关系,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学生会工作更好的进行。
能够进入学生会 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我会好好把握机会,认真工作,向学长学姐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迎接挑战,向更高的一层迈进。
第二篇: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学院现状
1、师资结构
学院现有专职英语教师79位(含大学英语教师)。其中教授3位、副教授19位、讲师53位、助教4位,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比例=22:53:4,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的28%。具博士学位的有4位,具硕士学位的有39位,具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职教
师的32.81%。在人才工程方面,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3人次入选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3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专任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汇总表
类别
职称职称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
小计≤30岁30---50≥50博士硕士学士
教授30311
1副教授190190211
5讲师531736013319
助教4400040
小计7921580449252、专业与硕士点设置
目前我院有本科英语专业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其中,本科专业下设英语教育和商务英语两个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有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三个方向。另外,我院还有教育学二级学科下设的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目前英语专业本科生428人,两个硕士点三届共58人。
3、专业定位
本英语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的英语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在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在商贸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本科教育坚持“重基础、抓技能、强素质”的理念,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以及商务英语专业水准,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4、课程建设:目前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四项,包括“笔译”、“美国文化”、“英语教学论”、“大学英语”。各级教改项目24项,其中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一项。
5、科研项目:近几年我院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目,厅局级课题10项左右。
6、课程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所用教材达到本科及研究生教学规定标准。经过近年来的改革与探索,教学管理在硬件和软件上已按教育部和英语专业委员会规定,基本达到学科规范。
7、专业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完整、管理规范、操作有序。校外师范与非师范专业见习、实习有固定的基地和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制度完善、目标明确、计划合理、要求达标、管理有序、措施落实。学生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8、生源与就业:一本、二本生源充足,近两年本科就业率达86%,毕业生能适应社会工作需求。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骨干力量,还有部分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出国深造、进入公务员行列或从事自主创业。
二、存在问题
从学校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来看,我院在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尚存以下不足:
1、学科专业单一,专业方向数不足,学生数偏少。
2、无省市级精品课程。
3、高职称、高学历人数偏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大力加强,学科团队有待于整合和引进,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4、缺少能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
5、缺少学科发展所必需的最新资料。
6、专
四、专八考试通过率波动较大,考研升学率较低。
7、二外(法语、日语)师资力量薄弱。
三、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制定外国语学院“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的原则为:在**“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原则的指导之下,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间,学院将遵循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和配合**新时期办学思想的“三大转移”,加大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应用型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和精神,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模式。在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人文修养、保持英语专业特色的同时,使毕业生具备从事英语教育或经贸英语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
现有英语本科专业一个,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师范教育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本科师范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在商贸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非师范专业培养能在商贸和政府文化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翻译、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专业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通过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在校生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复合型和应用型特色更加鲜明,学生
第三篇: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发展规划
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发展规划
俄语专业成立于2010年,培养方向为石油科技俄语,经过4年建设,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与石油企业合作,制定弹性培养方案,订单式培养。俄语专业本着“高起点、校本位、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培养具有较强的俄语基础,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石油知识的复合型俄语人才。毕业生可以在石油石化行业从事石油俄语翻译,也可以在外事外贸、新闻旅游等行业从事翻译、还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人,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本专业每年招收1个班,20人。目前本专业招收外语教育学硕士。经过4年发展,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初具完成,制订了完善的培养方案,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传统和稳定的实习基地,各项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本专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校级重点课2门,把俄语专业建成校级重点专业;师资队伍从现在的8人增加到15人,主要招聘俄罗斯文学和石油俄语两个方向的专职教师;招生规模从现在的1个班扩大到2个班,每届学生人数从现在的20人增加到40人。争取在十三五期间申办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学院俄语系2013-12-2
第四篇:外国语学院部门宣传文章
外国语学院部门宣传文章
我院党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深入开展学风建设、组织建设、学生自我管理工作。
一、学风建设
我院以新生报到为契机,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院长、书记亲自参加,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讲座,将优良学风、爱国主义、感恩思想相结合,促进2010级新生们及早地融入外国语学院这个大家庭中。
加强管理,保障优良学风建设。以颜学金书记为组长、院长助理皮锋为副组长,全体辅导员为成员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学生工作主题会,传达学校有关学生工作相关文件和精神,讨论和研究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红河、星湖两校区辅导员老师认真负责、克服困难,保证每周进行早晚自习巡视、宿舍检查和同学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帮助扶持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切合实际开展听课工作,将听课体会与学风建设相结合,认真填写听课笔记。辅导员以周末教育课、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宣传高尚学风,开展诚信教育和学生感恩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优良学风的树立。
二、组织建设
我院在认真负责完成组织发展工作。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参
加党校学习、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等方面,由各学生支部向该同学所在班级进行民主投票,征集民主意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院党总支指导学生党支部进行支部调整,完善支部结构,合理分配学生党员数量,优化我院组织建设。
根据学校“一讲二评三公示”文件精神要求,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我院三个学生党支部在各支部书记的指导带领下,定期“一讲二评三公示”民主生活会,考核学生党员本月承诺完成情况,开展自我评议与相互评议,并民主投票选举出当月优秀党员。
我院团总支在院长助理皮锋指导下,创新有效地开展组织建设。将学生宿舍和学生社团作为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新的战场,积极探索共青团组织建设,在我院学生宿舍建立宿舍分团支部,以寝室为单位设立宿舍团支书一名,将分散的学生寝室与共青团组织联系起来,加强团总支对我院学生宿舍的管理,及时掌握团员生活动态,有助于我院切合实际地开展各项团学工作。在学生社团建立分团支部,将以开展课外活动为主的社团纳入共青团组织管理,有效地丰富了我院团员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学院团总支的带领下,社团分团支部得到人力、物力的帮助,促进了我院社团影响力的提高。
三、学生自我管理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团总支书记、辅导员老师牵头,以学院两委会为主导,针对我院学生早晚自习、课堂出勤、宿舍建设与
管理、学生课余活动等方面,做到每天有检查,每周有评比,每两周有小结,每月有公示,加强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树立,良好的促进了我院优良学风的树立,是我院学生工作的一次新的尝试。
创新有效地推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拓展。我院认真策划、合理安排组开展了迎新晚会、周末文化广场等多场大型文艺晚会。在11月份举行“外语文化风情月”活动,开展了女生风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说课比赛、我最喜爱的英语电影投票活动、外国语学院共青团LOGO设计大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训练了他们的技能,促进书本理论知识走向实际应用领域。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3月23日大连外国语学院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部分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学校围绕建设“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以外语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的发展目标,以人才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平台,以新校区建设为保障,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为 “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办学规模
2005年,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为8871人,研究生在校人数为451人。2010年,学校本专科生人数已达13505人,研究生人数已达816人。“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接收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9320人次留学生前来学习、进修,其中:长期生5594人次,短期生2436人次,学历生1290人。学校共培训继续教育学生57322人次,其中:自考学生20068人次、外语培训学生35538人次、成人教育学生1716人。
二、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为了彻底改变办学空间狭小、制约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学校在旅顺建设新校区。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一座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的新校园于2007年3月落成并投入使用。为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新建了一批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新建了同声传译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艺术设计实验室和现代化的网络设备等,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
三、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十一五”之前,学校只有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到2010年,学校在2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获得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个,现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其中:辽宁省一流学科计划立项学科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3个。
“十一五”期间,比较文化研究基地成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研究基地成为大连市社科研究基地;国家汉办在学校设立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同声传译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
四、专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本专科专业从18个增加至26个,其中语言类专业10个,非语言类专业16个,涵盖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
学校不断丰富和充实专业建设内涵,修订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5年来,全校共有154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校级立项支持,22个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级立项支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得多媒体课件大赛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2个;有1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8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韩国语、日语、俄语、英语4个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俄语、英语、韩国语、德语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6
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5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5人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15人被评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1个。
2007年9月,教育部专家组来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给予较高评价;2008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2007年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为“优秀”。
“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国内诸多专业大赛上屡创佳绩,为学校赢得荣誉。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得到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国家主要媒体做了宣传报道。
五、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完成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部委项目14项,辽宁省教育厅各类奖项53项,辽宁省社科基金和社科联项目29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744部,其中包括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
学校先后举办了“外语教育国际化论坛”、“中日韩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校俄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六、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把人才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经过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至2010年12月,专任教师总数535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141人、讲师2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87人。现有师资队伍中,拥有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省级优秀专家4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2人。
七、国际交流合作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境外合作院校68所,境外合作院校达到133所;新增交流国家和地区7个,交流国家和地区达到20个;派出各类学生赴国外学习、实习共3107人,比“十五”期间增加了近6倍;派出教师赴国外学习、进修、工作90人,增加了1倍;聘请外籍专家、教师439人次,增加了近3倍;新增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海外实习、远程国际教育等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海外合作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俄语中心、韩国文化院、法语联盟、日本茶道里千家等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2010年9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我校,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一五”期间,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以提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过去的五年,全校师生员工奋力拼搏,助推发展,取得了新校区建设、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重大国际交流项目顺利推进等显著成就,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学校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仍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解决。
第二部分 “十二五”总体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放兴校战略、文化立校战略和学科建设工程、教学创优工程、基本建设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工程,走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办学之路,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国内同类院校的层面上争创一流、追求卓越,为把大连外国语学院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立校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服从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
质量至上:牢固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把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提高上来。
突出特色: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凝炼和发展办学特色,特别要形成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管理特色。
科学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大战略
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千方百计凝聚人才、吸引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结构优化、综合素质高、富有实干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开放兴校战略:大力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的合作与交流,在开放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文化立校战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大学文化。
(三)四大工程
学科建设工程: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大力扶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精心建设新增学科,努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机制,提升总体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
教学创优工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学投入,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工程:建设融合办学特色、环境优美、功能齐备、条件一流的现代化大学校园,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
数字化校园工程:科学规范地整合和集成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校园。
(四)学校定位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为补充。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辽宁,服务东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办学目标定位 :未来五年,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再经过10年的发展,力争到2024年建校60周年时,建成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建设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是我校的长期奋斗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发展路径定位: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办学之路。开放式即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提高与社会尤其与辽宁和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贡献求支持;国际化即融入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注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我校地处东北亚的地缘优势,以合作增活力;多科性即建立以外语为主的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以实力强作为。
二、工作方针:夯实基础、适应需求、扩大开放、强化特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夯实基础: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教学基础、科研基础、管理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适应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适应需求:紧密跟踪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学科专业发展、科研项目选择、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以及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水平,突出地方大学特色。
扩大开放: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和较强国际理解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强化特色:在高校功能的发挥、人才培养途径、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的服务面向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本校特色。
深化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把质量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三、战略目标
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到“十二五”末即建校50周年时,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再经过10年的发展,力争到2024年建校60周年时,建成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到2034年建校70周年时,力争使大连外国语学院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
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主要是指:在确保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和本科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形成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较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形成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创造若干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在坚持把专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创建若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辽宁省一流学科;在保证师资总体数量充足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师资质量,高职称、高学历师资比重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办学指标位居国内地方外国语大学前列。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需努力完成的主要工作指标有:
(一)形成科学完善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应用性外语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
持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二)新增省级优势特色学科3个,新增省级一流学科立项1个。
(三)新增本科专业10个左右,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个。
(四)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0个。
(五)自2011年起,科研经费每年递增15%,科研经费五年总和达到1400万元。五年内,出版学术著作150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0篇。
(六)人才培养和引进经费每年安排300万元。到2015年,力争使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4%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4%以上。教师数量和教授数量达到大学更名要求,并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相匹配。
(七)实现大学更名。
(八)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九)建成数字化校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水平。
(十)图书购置经费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
(十一)完成中山校区的校产置换和改造工程,实施新校区建设二期工程,确保教师公寓建设工程完工并惠及教职工。
第三部分 “十二五”发展基本任务
一、办学规模
(一)本专科教育总规模2015年确定在15000人,专业总数到2015年力争
达到36个。
(二)研究生教育总规模2015年确定在1500人,硕士点总数到2015年力争达到30个。
(三)留学生教育发展规模2015年确定在2400人(包括进修生)。
(四)自考助学、外语培训(含出国预备人员培训)及成人学历教育总规模2015年力争达到7000人。
二、本科教育
(一)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和布局。稳定现有外语类专业布局,适当增加新建小语种专业和非外语类专业招生规模。力争五年之内本科专业达到36个。适当增加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数量,形成以外语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格局。
(二)加大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创造条件,使日语、英语、俄语和韩国语等专业逐步达到国内同类专业先进水平。设置专项资金,加大新设小语种专业的建设力度,使新设小语种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优势与特色。重视非外语类新建专业的基础建设,强化外语特色和专业特色。
(三)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积极扩大与政府、企业及社会相关机构的合作,探索外语加辅修、个性化培养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艺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建设好新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实验室,拓展专业实习实践场所,完善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五)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和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扶植双语课程、新开课程,加强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建设,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体育课建设力度,积极构建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各级教学改革立项与成果申报工作。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建设校级重点课程50门,精品课程25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8门;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改革立项支持项目4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设省级教学团队5个;评选校级名师15人,力争6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力争5人获得省级专业带头人称号;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八)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力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数量达到20部,省级精品教材达到10部。
(九)进一步规范国际化办学教学管理,加强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与国外友好院校合作,加大优质课程的引进力度,共享国际优质课程资源。
(十)强化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研究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国内外院校合作培养,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向,形成与培养方向相适切的课程体系。
(四)进一步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积极探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导师的遴选、管理和考评制度。支持研究生导师参与兄弟学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六)加强研究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四、学科建设
(一)坚持“凝练方向、构筑基地、汇聚队伍、提升水平”的原则,构建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中国语言文学为支撑,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工学等学科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
(二)努力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全力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加大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韩国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六个主干二级学科建设力度。
(三)积极推进非语言文学类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努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机制。
(四)积极推进学科方向立项工作。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点为核心,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完善学科方向立项评选、管理和考评工作。通过立项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
(五)加强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切实加强比较文化研究基地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俄语中心和托尔斯泰研究(资料)中心建设,积极提升中心研究功能。
(六)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孔子学院在对外汉语教育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扩大学校的国际声誉。加强基地项目管理,促进基地项目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拉动作用,争取立项项目15项。
五、科学研究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大力营造鼓励学术创新、追求学术发展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注重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整合校内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十二五”期间,新建3个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的校级研究所,争取建成1-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
(三)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创造更多科研成果。整合科研资源,探索跨学科、跨系部、跨院校的合作研究机制,积极拓宽申报渠道。加大科研资助和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力争达到10项以上。争取获得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获得1-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10项以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以上其他省级成果奖,50项以上其他省级项目。年均出版发行学术著作30部以上,年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篇以上,三大检索论文达到年均30篇以上。
(四)拓宽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每年主办或承办1-2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
(五)继续办好《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进一步发挥其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英语知识》、《日语知识》的办刊水平,扩大发行量。
六、留学生教育
(一)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把学历生教育层次作为留学生教育 的重点。
(二)建立并完善招生宣传体系,制定招生标准,保证招生经费,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开辟招生渠道。积极利用留学展、友好交流院校、海外孔子学院、留学中介等各种途径开辟和扩大留学生市场。加强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以增加奖学金生名额,提高学校留学生的办学层次。
(三)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教育教学体系。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强留学生双语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利用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平台,积极开发留学生教材和教辅资料。
(四)加强留学生生活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通过改造或扩建等,加快推进留学生公寓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
七、继续教育
(一)积极创立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考试助学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加强教学建设,建立优良学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
(二)办好成人学历教育。强化外语特色,突出应用能力,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面向社会需求,搞好外语社会培训。加大广告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合作,精心组织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外语培训的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继续开办留学相关服务项目。开发出国留学和培训的特色产品,巩固和加强与国内外教育机构、教育服务机构的合作,提高规模效益。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一)力争实现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零的突破,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超过27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引进海外人才超过25人。
(二)切实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引进人才的政策配套。修订和完善《大连外国语学院引进人才办法》、《大连外国语学院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等制度。实施《2010-2020年大连外国语学院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引才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师资团队建设工程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三)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选拔条件、培养方式,在科研经费投入、生活津贴、进修学习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注重培养和使用中青年教师。
(四)教师培训由基础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出台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办法,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并举的培养方针。
(五)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做好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改进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激励与淘汰机制,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
(六)继续深化岗位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重业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图书文献建设
(一)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网络化。促进学校图书馆与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加大图书经费投入,图书购置经费年均增加10%。到2015年,图书总量达到170万册。提高图书资源对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的满足程度。
(二)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国际化。重视外文原版图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满足国际化办学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加大与国外先进大学图书馆的交流力度。
(三)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以全部电子文献和数字资源建设为先导,继续引进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争取中文数据库能够完全满足需要,重要的外文数据库基本满足需要。建好日语文献共享平台和多语种交流平台,积极构建数字化图书馆。
(四)积极推进知识服务和学科服务,提升图书馆个性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面向教学、科研的学科化服务,建设个性化信息环境。增加自助借阅、自助复印等功能,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水平。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领导,确保经费投入,确保信息整合集成规范有序进行,完善网络基础建设和软件建设,构建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全校统一的门户平台、数据平台、应用平台和资源平台,逐步实现全面信息化。
(二)积极推动办公自动化。加大OA办公系统建设和应用力度,推广使用公文流转和审批系统,建立网络会议系统和会议管理系统,建立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三)强化信息沟通,完善信息发布与沟通渠道。进一步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信息沟通网络;拓宽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双向沟通;更新信息沟通方法,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完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逐步实现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
(四)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加大多媒体教室建设步伐。增加50-100套多媒体教室,建设2-3套100座以上的录播教室。积极推进高标准的数字同传会议厅建设。引进数字媒体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媒资管理系统整合资源,对影音资源进行全数字管理。
(五)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以《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为依据,规范资源建设内容,丰富资源建设的层次和内涵,建立统一资源平台。加强精品课程为主的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开展课件资源建设,形成多媒体教育课件的制作体系。
四、基本建设
(一)积极推进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新校区二期工程规划建设项目有研究生公寓、留学生公寓、食堂、综合球类馆等建筑单体,总建设规模约87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
(二)加快推进教师公寓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总规划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10万平方米,投资额约3亿元,资金来源主要为教职工集资。
(三)强化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可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做好人文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室外空间。新校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拟投入1000万元。
(四)推进软件学院所征地段的建设与开发。
(五)加快推进中山校区的校产置换和部分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周到安排,确保中山校区校产置换工作顺利完成。中山校区建设项目主要有新建国际交流
中心和原有部分建筑改造,总投资额约为14800万元。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培养国际化人才。继续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国际型人才培养渠道,寻求人才联合培养新的契合点,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增加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国际化发展。修订和完善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政策。完善引进外国专家来我校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促进教师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力争五年内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达到10项。国际化师资占师资比例达到30%左右。
(三)推进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培训。努力形成与国际相化对接的管理理念,增加学校各层次管理人员出国访问、出国学习机会,积极实施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培训。
(四)实施国际化课程。扩大各学科专业在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力度。开发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引入国际课程体系,扩大远程教育课程所涵盖的专业和领域,创新授课方式。
六、大学文化建设
(一)推进物质文化建设。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重点,开展楼宇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景观建设;以学报、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扩大社会影响;建设和利用好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建好校史馆。办好面向干部、教工和学生的文化讲堂。确定校旗、校标、校歌和路名、楼名、湖名。建好校园雕塑景观,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
(二)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
入开展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理念建设。
(三)推进行为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成为有教养懂文明的现代公民,并以此规范其行为。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引导教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积极倡导并践行大外教工工作生活理念,即敬业奉献,尚德育人,博学精思,善言笃行,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推进制度文化建设。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校规校纪教育和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
七、改革与管理
(一)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注重调整管理跨度,降低管理重心,激发各教学单位的活力。
(二)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任制。
(三)进一步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岗变薪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内部分配制度。
(四)进一步做好后勤服务保障。整合后勤服务资源,理顺后勤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对校内生活服务系统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五)广泛筹措办学经费,加强经费管理。积极争取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广泛争取社会资助,提高创收能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强预算编制与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严格财务收支管理。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
(六)加强审计监察工作。深化财务收支、基本建设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做好监察工作。
(七)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立卷原则、立卷程序、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提高案卷质量和档案服务水平。
(八)优化考试中心和留学服务中心的机构设置。完善考试中心所承担的考试项目管理,提高留学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领导水平;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做好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和考核。
(三)切实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党员和师生员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层干部学习制度、党员和教工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学习效果,防止形式主义。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计划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重点做好青年教工和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精心准备,开好学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做好总支和直属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
(五)继续搞好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勤政务实,开拓进取。持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六)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和非党知识分子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七)拓宽民主渠道,做好群团组织工作。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
(八)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和班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素质。积极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重点学科予以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注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继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
(九)高度重视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营造昂扬向上、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精心搞好教师公寓的建设、分配与管理。
(十)以“隆重热烈、开放高效、俭朴务实”的原则,搞好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做好校友联络和服务工作,积极利用校友资源。
(十一)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校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