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试心得笔记
【面试心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offer-----清晨的求职
回忆(转帖),从心态的角度来分享求职经验
1.《那些年》最近很热,我想跟着潮流,顾名思义,我想谈谈找工作这件事。写这篇文章,纯粹是出于我今天早上5点就起床了,我睡不回去,我又实在找不到事情可以做,想着一直想总结一下找工作的心得,就是类似应届生论坛上那种分享文,所以就开始写了。没准哪天我修改一下,可以发上应届生上面去,这个论坛帮我太多了。
2.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广东某二本院校经济类男生,绩点低,挂过科,样子和英语都一般。没有特长,连篮球都打不好,枉费了身高。在校期间有折腾过,做过院学生会主席,去海外做过公益项目,参加过省内学术比赛。
我是从去年9月回校找工作,于今年年初找到心仪的工作,历时三个多月。我投了大概30多家企业,什么网申都认真做,网申还是挂了一堆,进入正式面试阶段的企业只有8家,分别为中国电信、深发展银行、广州壳牌石油、益普索市场研究、AC尼尔森、箭牌中国、新世界地产、李锦记中国。除了箭牌终面over,AC尼尔森一面就挂,其他都收到了offer。最后,我选择了李锦记的管理培训生。一来快消自己了解得多一些感兴趣,二来因为这是我能够选择的企业里最欣赏的一家。
我的情况大概是这样。
3.我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找工作的心态,不是技术贴,因为技术贴应届生论坛上一大把,我重复了没有亮点。我就讲心态,心态好,再困难都能熬下去,空有一身本事,没有勇气,还是找不到想要的工作。
我的文章有三个观点:
第一、比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你找工作的动力;
第二、找工作的策略只有一个,准备得比别人好;
第三、择业,关键看你要什么样的生活。
看到观点就可以有自己的理解的朋友,相信已经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我也只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浅见。文章有点长,看不完直接跳过,至少我的观点要先明确。
我希望你能耐心读完,更欢迎大家交流一些建议,我会很感激的。
4.第一个观点
首先我想提一个问题,你找工作为什么?注意是找工作为什么,不是为什么找工作,找工作无非就那几个原因,你不找,谁爱找谁找。要是你一门心思就想毕业前找一份好工作,那么你要非常明确你找工作为了什么,说白了,你有什么目的?
我认为,比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你找工作的动力。
举个例子,比方说你有一个很好的女朋友,你想和她毕业之后继续发展下去,找一份工作让自己留在合适的城市。那么守护你的爱情就是你找工作的动力,因为你是个男人。再进一步,无论你是想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跨进更高的平台,为了自己要赚钱,你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自己找工作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种动力必须源于你本身的需求,不要为任何人任何事,就为了你自己,一定要发现你的动力是什么。
当然动力也是分级别的,找不同层次的工作动力会不同。有些哥们勉强做了一份简历,投任何企业都不愿修改自己的简历,不去了解那家企业有什么要求,待在宿舍里面海投狂投,不跑招聘会,不去找求职成功的朋友取经,干等面试通知,就算要面试也不怎么做好准备,明显是动力不足。
好工作好比一辆四轮大木车,要拉。假如我是猪,拉不动,你是千里马,想去哪去哪。要把自己的动力变得更加迫切更加强劲一点,这样动力会变成一股坚定的力量,再受冷落再受打击,这股力量都会从你内心的深处给予你温暖,驱使你努力准备下一次的反击。箭牌终面没过的时候,我与自己最想去的企业失之交臂,就是靠这股力量挺下去的。
第二个观点
发现了自己找工作的动力之后,接下来你会比较积极地做一系列关于找工作的事情,比方说做简历,网申,笔试,面试。但是这时离你拿到offer还有需要很多考验,要想最后拿到offer,你在这场竞争中要有策略。
策略只有一个,你要准备得比别人好。
找工作期间,任何考验都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每一次面试好比是一场舞台表演,你要展示出最好的自己。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的道理。其实每家企业都有他们的招聘要求,每位面试官都有自己偏好,没有人可以确定一个标准,唯一确定的是面试官会在优中选优,所以你做得比别人好,你就有机会胜出。做得比别人好,首先要准备得比别人好。
你可以把你简历里面的照片P得好看一点,你更应该注意护肤,因为企业都喜欢脸色好的人。你可以让自己穿上一件合身的正装,因为很多人的正装没有去改,不合身。你可以对着镜子练好你的自我介绍,因为很少人会注意修改自己的表情。你可以在百度上面一页页地看关于企业的信息寻找切入点,因为很多人只是看百度百科。
准备箭牌销培面试的时候,我跑了一整天去看箭牌的货架,从网上找箭牌的内部员工培训资料,了解收银台陈列;应届生论坛上面箭牌的帖子凡是关于面试的我都一页页去看,用笔记本记下前人的心得;在优酷力所能及地搜集箭牌的广告放进手机临睡前拿来看,帮自己洗脑;找哥们拿箭牌师兄的电话,打电话给师兄,打破砂锅问到底。
但是,我还是没有拿到offer。
所以,李锦记的面试我准备得更加充分,我做了准备箭牌时做过的所有事情,不同的是,我这次花了整整一个礼拜。我和兄弟花了三天时间对李锦记的渠道进行走访,终面的PPT我每一页都写好稿子,整整12000多字,连停顿和声音的大小我都排练好,事先找朋友练了一个晚上,每一个环节都烂熟于心。临面试的前一晚我和他准备presentation到凌晨三点,面试之前还先洗了澡,吹好了头发,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难看。
我说这些事情,不是想表达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是因为我失败过,所以我知道我要准备得更好,因为比我做得更好的人大有人在。这样的经历让我真正相信一个逻辑,当你准备到你觉得你不能再做什么的时候,你想想,你准备成这样,你都过不了,一般人更别想拿到offer。应届生实在太多了,好工作又太少,总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局面,所以要多挑水。除非你是唐僧,有孙悟空帮你打妖怪,因为你有个富爸爸。
第三个观点
假如你已经有好几个offer,恭喜你,你已经顺利跨过就业这道坎,在你面前的是一扇门,叫择业,至于通往哪里你需要慎重思考。
当初我因为怕找不到工作,所以我什么工作都去找,后来offer拿到手了才开始思考,有时候眼前的选择多了,自己会乱。相信不少朋友都会有过这样类似的纠结,为了让大家尽量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是怎么思考择业问题的,仅供参考。我认为,择业,关键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会分为两个部分来分享,先分析工作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后分享我择业的方法。
一份提供给你的工作,一般都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东西:待遇,工作地点,户口档案问题,所在行业发展,企业水平,发展机会,竞争压力等等。
按照我的经验,一般应届生最关注的是工作地点、待遇,企业发展机会和竞争压力。工作地点我能聊的不多,跳过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
关于待遇
据我了解,对于商科生相对好的企业起薪今年大概是4500左右。起薪8000+的工作,除了快消医药那些大牛的管培职位,一般的职位没有这个价位。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待遇要求,要是一开始的待遇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应该多点考虑发展和就业压力。现在不给力,投资未来嘛,说不准的。
要是你有几份待遇差不多的offer,要比较待遇问题,我建议你看一下行业的薪资水平,上分智网上面去看看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参考,毕竟你所在的行业薪资水平普遍代表从业人员的平均薪资水平。最好通过相关的从业人员去了解一下,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还有一点,好的企业不会希望员工只是因为钱来这里上班,同时他们也不会让合格的员工为钱做过多的忧虑,很多好企业其实都是这样的。我不是被洗脑了,20出头的我们总要积极地相信点什么,努力会有回报的。
关于发展
要是钱的问题解决好了,接下来应该考虑发展,毕竟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你以后想要生活的方式,至少是你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要过的生活,你的发展步伐和你的就业压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生活的质量。
关于发展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要从事自己专业或兴趣的行业工作才会有好的发展,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办法顺利找到这样的工作,只能从事与自己兴趣专业不同的行业,这样我们的发展是不是就没那么好呢?
诚然,能够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试问有多少个应届毕业生真的知道自己可以坚持下去的工作是什么呢?你或许会认为身边有很多同学进入了想进的企业很厉害,你在纠结你自己不知道要什么,但是事实上谁也不能确定这样的工作是不是一直都适合他本人,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你想想,大部分你从前以为有趣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之后,大部分的工作流程都成为了一种技能,你会渐渐发现工作本身不能带给你新的东西,假如薪水还是停留在不上不下的水平,这时候我们很有可能都会对工作产生麻木。这个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或许我们之中的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避过这样的阵痛。那么你现在想,其实你要从事的工作是不是那么的不可逆转?
其实发展的问题,谁都说不准,关键看你自己。你现在所做的决定至少要3年,甚至5年,10年才能真正告诉你自己你是不是做对了这个决定,或者说是你把这个决定做对了。先选一个不错的行业,相信自己的眼光,力所能及在一家不错的企业工作2年以上,把自己先打造好。发展首先要稳住脚跟,在一家企业待不住做不好,其实去哪里都差不多。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如是说。
关于竞争压力
我相信,竞争压力无处不在,不存在国企的压力就一定比外企小,公务员会比任何企业都轻松的硬道理。面对压力,我们能做的只是适应,就像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大气压,我们体内有了相同的气体就适应了。道理也是一样的,每个行业都有压力,都是慢慢适应的过程。我们都曾担心过自己会顶不住压力,但是神奇的是,当你爬到某一个高度,你身边的压力也会少一点,因为你已经足够强大。我相信人被压迫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很多事情都可以挺住了,就像入学的军训一样。
这不是逆来顺受的逻辑,只是世界永远是适者生存。
死不了就活下来了,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老罗如是说。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该怎么在自己的offer里面去选择?
我认为,尽量选择相对大的企业。
大企业的制度和管理都相对规范,因为我们要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首先要求的是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做一个合格的行内人,这是发展的前提。更何况,一般说来,在相对大企业里的平均薪资水平是高于相对小企业的。
其次,选择哪份工作的缺点你最能接受。
每家企业都有他的优点,你做不了决定就证明你觉得几个offer的优点都差不多,这个时候要做决定,我建议考虑这份工作的缺点。比方说,银行的客户经理应酬很多,做市场研究的工作要一整天对着数据,这两个都是缺点,你看看自己更容易克服哪一个。任何事情都是正反合的过程,反这关克服好了,自然会合。
最后,考虑你的工作会不会让你过上想要的生活。
工作就是生活的另一个舞台,你的工作会让你和某一类人打交道,形成不同的社交圈子;你的工作会给予你现实的经济基础,满足你的生活所需;你的工作影响你和家人的交流时间和方式。这些问题都应该思考一下,不要把一份工作单纯看成是谋生手段,只是考虑这份工作能不能让你买房子买车子养孩子,这是一个长期的奋斗。何况日子还是要照样过,要考虑地生活化一点,不要只想着买这买那,最美好的事物都不需要购买。现在没有人会替我买房子,我连汽车轮子都买不起,女朋友也木有,我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我有一份工作,而努力工作是所有天生不是王子的男生成为国王最现实的手段。我相信这份工作会让我过上我想要的生活,在阅读的你,我希望你也一样,加油!
人一辈子都在做选择,一次择业不会决定我们人生的全部,希望大家都敢于选择,做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5.如果你看到最后的话,在此我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这篇文章里面的观点很多都是从别人身上学回来的,现在我也只是整合了和大家分享,祝愿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我们一起加油!感谢应届生论坛,感谢所有在阅读的你。
要是这篇文字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说明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信任我,所以也希望大家可以试一下李锦记的酱料,让生活更美味。
第二篇:笔记心得
如何写读书笔记
网络
引用
这是近来许多同学都在问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即使是在我自己写了一些笔记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如何写读书笔记。所以,当许多同学都在问我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也许我们为同学选择了一个不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直到一个去中山大学读行政管理的同学也专门发短信过来问起同样的问题,这向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大学文科教学中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我在学校读书时也要完成导师要求的读书笔记;其二,本科阶段学习文科的同学也许同样面临这一困惑。我才重新坚信我们的做法是通用的,可能同学们开始不习惯,但这确实是文科学习最好的方法,我们别无选择。
我把自己以前写的笔记找出来,想要总结一下自己写笔记时的方法,但是我是心虚的,就象前文说到的那样,我从来没认真想过该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但是当我看这些笔记的时候是很激动的,其中有许多的想法打动了自己――当时真是文思泉涌、灵感如潮啊。幸亏自己把它们记下来了。这样说,并无意于标榜自己天生就写得好,不用思考方法的问题,我想说明的是,写读书笔记本来就没有定式。所以我当时从来没想过章法的问题,却在现在看来逻辑且很有价值(在自己看来是这样的,^_^),那是因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章法在于每个人自我对著作的理解合乎常理,而这种“合乎常理”其实本来已经“天成”,只要你把它们写出来就是了。(没看懂?多读几遍。)
换句话说,书中所要反映的理念、观点、价值取向是确定的,它们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跟随着作者自己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时,你想到了什么(也就是所谓的灵感了)?书中哪些地方十分经典,让你读来痛快淋漓?这些是我们首先要写下来的。其实,就象写信一样,不管是一封抵得万金的家信,还是缠绵悱恻的情书,情感生于格式,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前几天听广播说有人做了一个测试,发现成都市80%以上的小学生不会准确地写信件地址,有人写*街*号爸爸收,可是邮递员如何知道谁是写信人的爸爸呢?于是有人担忧,说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如何。我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现在写信的人实在太少了,我读小学时要专门学习如何写电报,考试经常考,现在邮政已经取消这项服务了。在韦伯的官僚制之外,格式没有意义。写笔记的目的是记述所思所想,当然,如果有些章法可以改进你笔记的效率,那么就是有意义的,至少,有些习惯或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第一,等到第二遍看书时做笔记
一本书的思想在整体上应该是一体的,比如该书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当时理论的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作者代表的理论流派,作者的价值立场,作者的理论创新,与本书相矛盾(一致)的观点有哪些。从整体上认识一本书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出现“一叶障目”或者“盲人摸象”。如果拿到一本书就认真地深入读下去,往往会被带入某个具体的问题深入进去,用了很多时间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几个具体问题有了一些了解,但却不知道这本书整体的思想。而没有一个完整思想背景认识作为基础,如何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具体问题呢?写下的笔记也只是就是论事,支离破碎。
建议大家对新书先快速看一遍,把握大概框架,然后再细致读下去,认真作笔记。当然,第二遍一定是很用时间的,知识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第二,笔记应该有自己的习惯
笔记当然是留待以后用来查阅的,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好的读书笔记是学习过程中从“学”到“问”的转变,从吸收型学习到研究型学习的过渡,也是一个人从学生到学者的成长。我们要求同学们手工写笔记,目的有二:其一,杜绝网络抄袭;其二,手写过程更符合十多年来的学习习惯,避免在打字的时候影响读者思考的注意力。于是,手工笔记不能象电子文档一样更便于修改或格式的调整,所以参议大家从一开始先思考一个写作习惯。
这里的习惯主要在格式安排上,格式本身没有意义,但符合个人习惯的、统一的格式,可以提高笔记的利用效率。在内容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书的主旨,背景,核心观点;
2、每一章的主要观点,与全书整体思想的关联,具体的理论创新;
3、一段话中对自己很有启发的地方,自己的灵感;
4、重点的、经典的、简洁的、格言式的语句,以特殊格式或位置单独记下,包括页码和上下文背景,以便日后引用。
第三,写笔记要眼疾手快
原因是在看书时(特别是进入无物无我境界之时),思路异常活跃,大脑运转飞速,而且整修思维被调动起来投入逻辑分析,记忆功能暂时休眠(这只是经验,不是生理学的理论),时不时有一个新的想法跳出来,然后自己可能沿着这一想法继续相下去一段,此时应当赶快将这些想法记下来。完整的想法可以列出一个论文框架,要尽可能是详细,否则,当时你知道自己是在说什么,过些天可能自己就看不懂了。如果想法并不完整,也可以先记下来,用标记标出,留待日后查证。
第四,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也许在看书时看得很累人却总是没有激起自己的灵感,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没什么奇怪的。原因有三:其一,基础不够扎实,而所选书籍起点太高,造成读者大部分时间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最多看到一个个句子,而看不到全段,因为过一一段又要停下来理解基本概念,更看不到全章可全篇,当然没有自己思考。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之为“没看懂”;其二,作者表达习惯与读者思维习惯不同,没有沟通,这在翻译本中常见,特别是译者水平较差时尤为突出;其三,自己看书方法有问题,闭门造车,生吞活剥,不求甚解,都有可能造成看了与没看一样。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交流笔记或心得,与志同道合者讨论,讨论的功能太强大了,远远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帮你的思路大大拓展,有些观点,在你说出它们的前一秒钟你都没想到,它们可能是脱口而出的,甚至还有可能是你一边说一边想到的、完善的。
第五,有感而发,不可牵强
写笔记的目的是记述所思所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所以,我们首先是确定学习――思考的基本路径,有所思想,然后才是记笔记,我们这样做是希望通过笔记克服大脑思考与记忆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持续记忆的不足。笔记的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为了写笔记而搜肠刮肚实不可取。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平衡学与思之间的关系,读书去吧。
第六,笔记写完了怎么办
笔记是自己看书过程中的思想精华以及原著最有价值的部分引文,如果将原著认真读过几遍,不断推敲基础上才写下笔记,那么就可以不要原著了,只留下我的笔记就可以了。所以笔记的意义在于集中反映该书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那么笔记自然应该是时时温习的。
以上是个人在读书过程中有一点体会,虽然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摔礶心理”,但是学无止境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实在不敢妄称经验之谈,所以另附关于钱钟书先生与读书笔记的两则短文,在这里与热爱读书的朋友一起分享。
二
读书笔记的种类
读书笔记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大类。
(1)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2)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3)心得式。
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也叫劄记,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4)记载式。
1)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3)卡片。
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读书笔记范文:
爱的底色
——读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窦桂梅
封面浅灰和浅粉各占一半。粉色中,朦胧显出李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情景。封底全是粉色,书名是《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莫非,“爱的底色”就是这淡淡、柔柔、暖暖的粉色?
“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
初见在十几年前。
吉林市教研室邀请姚尚志和李烈讲学。作为年轻教师代表,我有幸陪专家吃饭——就坐在李烈老师身边。我们的过于热烈,与她的冷静相遇——就好像强大的热流一下子被制冷了,顿时感觉言谈拘谨,心情紧张。我们不知怎么做才是合适。那一刻的“不自然”至今记忆犹新。
今年5月底,包头市教委邀请李烈和我前往讲学。十多年过去,感觉她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依然自然、平静。和她在一起晚餐,夜寝,午宴„„一切那么和谐,那么舒服。常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上读到她的文字。“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就是这句给我留下印象的话,如今在我眼中,“冷淡”、“无语”,变成了一种“淡然”。她不像大多小学教师过于外向和活泼。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课如人。记得在吉林市,她讲数学“通分”,犹如刀削斧砍一样的干净利落——没有几句话,动作幅度几乎没有,就连表情也是平和,没有半点夸张,没有半点渲染和造作,只有看不见的数学的思维和运算在行走„„我呆了。数学原来可以这么简约!如果老师的话太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说了一遍又一遍,不但抢占了学生的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懈怠,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和学生的交流还有好多方式,一个眼神就是一种提醒,一个动作就是一种命令,一个笑容就是一种肯定„„原来如此!
这次在包头的课,如此润物无声地将数学思想没有痕迹地渗透于课堂。然而看似平静的课堂里面却是如波涛汹涌的思维大海。“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专家评价真是恰当不过。一遍听课,一边链接着书中的教学故事——“对学生的40岁负责”,“来自课堂的愉悦”,“言行都是教育”,“亲师才能信道”,“老师被夸是好事”,“巧用学生的话”,“让学生们总结”,“ 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摔倒’的地方恰恰是教学的重点”„„一个个信手拈来,既真实又有可读性的案例,就是这位“话不多”的老师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上课总要努力做到实实在在,又不呆板;力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角度思考,同时每个教学环节又十分有序;注意从认知的结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引导从易到难的探索„„”
我把这句话打印下来,不仅仅是给数学老师看,也要和语文教师探讨,怎样更好地把“话”腾出来,多给学生留“地儿”。
“ 女人就是女人,永远不要太男性化。”
这是李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作嘉宾时被邀而写的一句话,着实令记者吃了一惊。的确,这决不是镜头前的作秀。她给自己生活中的定位就是如此——做一个女人,一个好女人,并期望所爱的男人能够多给一点呵护,给爱的小舟构筑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爱美,爱生活是女人的天性。她告诉我,自己很喜欢森林的深沉,草地的宁静。书中的插图还真有几幅李老师置身大自然的照片。的确,“自然”最美。尤其是,封底中掩映在粉色中的李烈也成了粉色。粉色的她恬静、文雅、安逸,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有品头儿的女人。这次亲密接触,更感觉是一个真实的、可爱的女人。从衣着到发型到化妆品„„就连睡衣也是那么有女人味儿。爱打扮的她庄重而不媚俗,时尚而不浮夸。
我见过好多成功的女士,那是用自己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时间和条件换来的——疲惫不堪,甚至蓬头垢面。家庭顾不了,丈夫和孩子感受不到妻子的体贴和母亲的爱抚。我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也许这点和我相同吧。所以,我特别喜欢她的这种生命状态。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生活。因此,女人就是女人,可以具有男人的气魄和胸怀,但绝对不是男人化。
爱美,也爱丈夫和爱孩子——“在生活中,我不仅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且要做一个能用‘爱的眼光’选择伴侣的人,并且要在相互激励中享受爱情的温暖和快乐。”
丈夫大她八岁。在许多场合只要条件允许,她绝对不掩饰对丈夫的感情和深深的依恋。《在情感上做出爱的选择》中毫不掩饰自己对丈夫的爱。我相信,一个值得女人爱的一定是优秀的男人。曾经两人在一个单位工作,这就自然而然理解支持李老师的事业。正如李老师所说,他看似不求上进,外表冷漠却有善良美好的心。曾救过落水的孩子,操场的跑道硬是他用小推车一点一点垫起来的。走在学校楼道突然停下脚步,走进厕所拧紧水龙头的也是他。那辆“风雨无阻的‘永久’自行车”,在学校和家宅的距离中丈量了三年。李老师白天听老师的课,做课堂笔记,给孩子讲课,批改作业,还要家访、备课。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忙到很晚,托着疲惫的身躯离开校园时,都能看到校园那棵最粗的大树下停靠的一辆自行车。这就是丈夫三年坚持不断接她回家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
当李老师以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夺得全国数学教学大赛的桂冠的时候,当她回到北京,一眼便发现站台上的他,那位手里捧着大捧玫瑰花的他,一只大手把她拥入怀中的他„„面对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有痛苦,有烦恼,有承受不了的时候,可以静静听她的苦恼,让她伏在肩上流泪的,还是他„„真情永远不变的他!因《海的沉默》而相识。对于他们,而《海的沉默》已经不仅仅是书。“爱,就要同时爱她(他)的缺点。这样,双方才能在充满宽松气氛的温馨家庭中轻松、愉悦、幸福地生活。”不是吗,我们这些当小学老师的,如果稍微敬业一些的话,丈夫自然就会承担更多的家庭重担。婚姻家庭的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面。读了李老师的话,我明白了,要让自己的丈夫有所成,也要让自己的工作因为有了丈夫的爱更有所成——要爱自己的丈夫,也要爱他的缺点。
当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来到身边的时候。作为母亲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想,就没有强调的必要了。正如她所说的:“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人,未必是一个对社会富有爱心的人;但一个连自己孩子都不爱的人,就一定是缺少爱心的人。”
从父母之恩到夫妻之爱,到亲子之情,爱是一个人生命情愫的自然流淌。如果把生命比成一棵树,那么,来自家庭的浓浓的爱便是滋养李老师生命之树的水。由此,李老师事业的阳光因有了雨露的滋润变得更加柔和温暖。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常态,这才是生命的平衡。试想一个脱离了家庭、脱离了性别的人,追求的事业之树一定是干枯的、坚硬的,缺乏那种如粉色柔软与细腻,一定是脆弱的、空洞的,甚至是可怕的。
“有话公开说、有话好好讲、没事不乱说。”
我是一名教学干部。要当好战斗员和教练员。但评判员、指挥员的“管”与“理”必然 要面对。说心里话,在我眼里,宁可天天和教材、课堂打交道也不愿意和人群打交道。有的时候,脑子里光想着把事情做好,没有考虑过多个体的心理复杂性。这就会造成你许多的“麻烦”,有时候心里还觉得委屈。每天,我也算废寝忘食地工作、学习。虽工作头绪杂乱但也很投入。不过,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有时候不能很平和地、又相对超脱地对待那些困惑,同时又超脱不了自己的脾气和心态导致的“计较”或“较真儿”。有时候热情、积极向上的心态经常被“乌云”笼罩。
读罢此书——心头豁然开朗。“疙瘩”解开了许多。“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能让人读出一种心态。看来,很多问题来自自己的思维方式。首先自己要心中装满爱。教师不是神。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优点有缺点。尽管有些教师是很“气人”。当然,理解而后的方法必须像李烈校长一样,要想取得“当面锣对面鼓”的积极沟通效果,必须以“真诚”为基础,以正气为旗帜。这份“真诚”就意味着要卸掉防身的“盔甲”,要以柔软真实的血肉之躯去面对,包括可能的伤害。正气呢,就意味敢于说“是”,定“非”;敢于“认可”,更敢于“否定”;敢于“接纳”,更敢于“拒绝”。一句话,还是一个“度”。
喜欢她的“不卑不亢”——“有话公开说”、“有话好好讲”、“没事不乱说”。你看,“说”与“不说”还是一个度;“说什么”与“为什么说”更是一种适度。你想啊,“好好先生”与“好好干部”必然缺乏责任。这就绝对没有真诚,绝对谈不上“正气”,有的只是虚与委蛇地“迁就”。而管理者的“真诚”和“正气”需要勇气,需要开放的勇气,需要面对的勇气,需要坚持的勇气。书中那个喊着“我要辞职,我不干了”的故事,以及老教师、同龄人的“挖苦”甚至“冷观”的态度,让我更深体会了两个成语的别样含义——“玉树临风”与“临危不惧”。
敬佩她的“适合学说”——“强调优势、避免不足、以优促短; 没有‘弱势’的概念,只有‘流动’的概念;总结老年、重用中年、培养青年。”那位颇有才气,成绩突出的漂亮教师,在李校长的期待、引导和教育中,个体价值实现,已经很好地把“特性”转变成了建立在“适合”学校整体氛围的“个性”上。正是这种职业或位置的基础上的“适合”,让这位教师不再身上长满扎人的“刺儿”。
欣赏她的“快乐生命学说”——容言,容人,容事。成功属于那些比他人更快乐、更有效的学习,思考,付诸行动的人,而不是“幸福地愚昧着”的人抑或“满腹牢骚”的人。想必,音乐组已经退休的那位男老师的生活一定很快乐。是李校长的“撮合”,让他和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那位音乐老师人为地“拧”在一个学年。从“和好”到“合作”,不是管理上的简单“躲避”和“回避”。他们终于做到了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称赞她的“管理”理念——不应该是单纯的管理者的角色,而应该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不是只关心正确做事,更要关注做正确的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并且具有促使这一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共识的能力:
扬人之长,念人之功,谅人之难,帮人之过;
坚持倡导正气,并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主流;
面对成绩,一定要做到“分享”,而非“独享”;
多一些人文含量高,非规范,无边界的活动;
不优不特不是二小人,不爱不乐不是二小人!
„„
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想想和她生活中真实接触给我的感性认识,想想在书中间接走进她的 理性升华。文与人,人与文,分不清谁是人,谁是文。文就是人,人就是文。宠辱不惊,闲庭信步。
合上书,一股“粉色”的爱的暖流充盈满身,成了一条温暖的河,流向我心的深处。这粉色的河啊并不湍急也不缓慢,流淌得是那么适中、适度,成为了我情感的温度。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书笔记
很有幸,上学期中我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这本书记录了黄爱华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读后有几点感触,记录如下。
黄爱华,男,1966年生,江苏金湖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他原先在江苏淮阴一所重点小学任教,卢专文老师(全国特级教师)是给他课堂教学影响最深的人。1986年认识了邱学华老师(尝试教学法创始人)。1992年,只身来到深圳,在深圳园岭小学任教。1985年从教以来,黄爱华老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三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并应邀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余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在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多万字,编著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00多万字。曾先后出版了《黄爱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等专著。
黄爱华老师的成长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不放弃学习。他从走出校门,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从教以后,他更是流连书海,如痴如醉,页页精读,行行品味,字字琢磨。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寻求新的突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钻研教材,翻阅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他研读过数学教学法,比较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以掌握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分析过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过国内外不同教法的特点,不断探索儿童认知的最佳建构过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会列出书目,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年至少读五本教育专著,读中外教育史,读中外教育名著,并做好阅读札记。多年来,所做的笔记就有80多万字。书,是他最好的朋友。学无止境,生活中的万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鲜活的教科书,而他则是那一个最痴迷的读者。因为,他坚信:向书本学习,因书本而智慧;向他人学习,因他人而智慧;向万物学习,因万物而智慧;无所不学则无所不智也。
如果说,学习是成长的原动力的话,那么,思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黄爱华老师说: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他主张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做“数学实验”,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老师就是一个“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他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
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他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美妙的课堂还来自于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把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便能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在“圆的认识”一课,他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小车里颠簸起伏的画面,乐得学生哈哈大笑;在“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的结尾,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要求学号数能被2、3……整除的学生依次出教室,全场的学生都要说出谁是几的倍数。当最后剩下学号是质数的同学时,他便问:“老师出一个什么数时,我们都可以离开教室?”学生们大声回答:“1”……在一次全国的公开课上,当课上到这里,全场800多名教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总之,在教学中他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受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启发,他上《24时记时法》时,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然后说,如果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的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的点,这个点用你学过的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呢?新颖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的说是0时,有的说是24时,还有的说是夜里的12时,还有的说是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今天的24时就是明天的0时……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读出含有百分数的句子:(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2%~3%。然后引发出新的问题:(1)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很多问题,其中有两位学生想到:我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占世界的 15%,甚至更少,我们的生活水平会更高。(2)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人体除大脑以外的重量占人体的百分之几?这个2%~3%重不重要呢?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
“听黄爱华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听过黄爱华讲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
由于本人懒惰,阅读得比较粗浅,最后借用一位老师的话“与其说黄爱华老师是一位名师,倒不如说黄爱华老师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读懂的书”。我想,这本书今后我不光要读,更要在教学中实践。
第三篇:面试上课笔记
面试
1,特点
A,在特定的场景下进行的,经心设计的B,以谈话,观察作为主要依据,可以追问
C,面试对象单一性内容灵活性
2,功能A弥补笔试的不足与失误
B 测试多方面素质
C 面试的局限性
3,面试测评要素
A求职动机B工作经验
C,工作态度责任感,进取心
D 仪表风度E 心理成熟度,应变力
F 综合分析G 人际交往H 语言表达,语气得体J知识面,兴趣,爱好 4,基本形式上
A,结构化1面试程序结构化2,考官,7~9人3,题6~8题
4时间20~30分钟5,题目的规范化
B结果评判结构化
1,综合分析为重20%~30%2,语言表达 3人际能力4,组织协调5,应变能力6,自我认知7,仪表
5面试准备首先1 必要的心理准备
2,如:个人简历 功课成绩
自学的兴趣与爱好,毕业论文求职动机4对职位期望 5工作经验6自我评价,个人特征7未来计划工作与目标 其次,自我信息职位信息A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B单位职能与特点C应考职位的任务,能力要求素质要求
D,面试与考官的情况
社会信息社会热点2行业特点3 社会发展趋势
应试技巧
A 面试基本要领
1自信让主考官知道你适合职位2试实3灵活
第四篇:人际沟通面试笔记(模版)
沟通人际关系
操作:
1、人际合作的主动性;
2、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见,包括权限、服从、纪律的意识;
3、人际间的适应;
4、有效沟通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考察要点:主动沟通的意识和策略能否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以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前提: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不能违背原则对人的尊重
人际关系的五个维度:上下左右,服务对象
对领导:尊重、服从为主
对同事:沟通、互助为主
对下属:关心、帮助为主
对亲友:原则性、灵活性
对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
答题步骤:理智原因对策提升(冷静 反思 沟通扬弃)思路!
例题:工作不久,受到组织重用,同事不服气,怎么办?
原因:1.2.3对策:1.2.3.提升:问题解决,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有什么帮助?
理智:工作是每个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任务,受到组织重用是每个人都期待的机会,但是刚工作就受到重用难免会引起同事的不服,我想在工作中也是正常现象,我会认真思考,积极地去面对。
原因:我会主动去查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原因有:
1、是否因为我刚参加工作,同事对我的工作能力不了解;
2、是否是自己受到重用,并不意味什么都比同事优秀,可能是在许多方面不如其他人;
3、是否由于自己平时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妥,引起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和误解。
策略:无论是哪种情况,我想,我都会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作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我也有义务主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针对情况
1、我会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让同事多了解我的工作能力,争取取得同事的理解和支持;
2、我会加强自我学习,多向领导和其它同事请教,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争取做到真正让领导和同事们放心;
3、我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因为受到重用就骄傲自满,反而应该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团结合作,处理好人际关系,做一名领导信任,同事支持的公务员。
第五篇:山居笔记心得
《山居笔记》读后感
中文系08级汉本一班 余倩 0840409008 看了一遍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合书沉思,韵味无穷。书中作者笔调悠闲自在,“历史”在作者笔端流畅,宛如行云流水,文字既冷静又带点感性,历史、地理、人文、文学合而为一,读来引人入胜。看秋雨先生的书,仿佛一手拿着历史课本,一手拿着旅游杂志。在欣赏山河秀丽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苍茫。
秋雨先生说,这本书中的他,是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感动告诉读者。《山居笔记》共收录了11篇散文,其地域纵横了整个中国,从黑龙江省宁古塔一带到海南岛;其时间跨越千载,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末年。
文章内容以山水为路,人物为线。而最主要的重点是“人”。如作者所说的:“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历史的暗角,探讨的是皇帝、文人、小人在历史中所演的角色都以人为中心。而作者将苏东坡、嵇康等等写得活灵活现,他常从主角的内心世界切入,带领我们遨游当代历史,这让我在看文章时,那些往日只存在历史读物中出现的人们仿佛都活了起来和我作时空交流。
除了以人为主题外,另一特色是,作者以精密细腻的观察以及感受,总能挖掘出一些我们所不能察觉的事和独具慧眼看穿一件事情的所有真相,而不是像我们一味被历史书籍牵着鼻子走,毫无自己的想法。例如他将原本冷冰冰、凄惨而荒凉的古宁塔中写出真挚而温暖的友情;在看似荒诞不羁的嵇康身上找出他多情可爱的一面;又在富丽堂皇的避暑山庄中看见了一个王朝的没落与矛盾,从东坡的豁达笑声中听出感伤„„这让我学到我们在思考时应该是立体的,不能凡事只看表面的假象,应该训练自己能有独特的思考模式和犀利的眼光。而以往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念顿时都已变成了他人的历史解释或是带有民族仇恨、不客观等。
作者的文字魅力,除了为旅游文学展现出另一种文学风格,他借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以及人文对土地的洗礼、反叛、发酵上,供读者有反思、幻想的空间和思古之幽情。
《山居笔记》所有散文中,有几篇让我印象很深。《一个王朝的背影》,让我看到这个王朝曾经创造过的许多文明,他细数了清初皇帝的功绩包括他们的奋斗以及治理国家的高明手段,中国曾经在他们的统治下繁荣,这是无法抹杀的历史。当然,也看到这个王朝的衰落,原来象征康熙功绩与骄傲的避暑山庄后来竟成了咸丰的避难所,是一个朝代的悲哀还是一个民族?在今天,这个王朝已经迅速远去,看着远去的背影,我们有的仅仅只是毁灭性的声讨?那么除了叹息和痛心,又该如何去面对一种老去的辉煌?这是余秋雨先生留给我们的思考。《流放者的土地》,流放无疑是一种对文化的摧残,但他也创造了另一种文化。想像着东北曾背负着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贵和不屈,孕育过流放的下一代。伟大的流放者他们用温热的身躯使这块荒凉的东北美了起来,将它带进了文化的史册。那种感受实在很难在地理书籍上读到。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不是流放者,时间延续将这段往事带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带不走,因为它已生根,和东北这块土地化为一体。让我感受到身为文化人的脆弱,对于强悍的政治力量,他们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清朝的流放同时也成全了东北的开放文明,马克思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哲理,在文化领域也昭显着它的魅力。
在《历史的暗角》里,用楚平王和费无忌的例子来剖析小人,让我对小人肃然起敬,原来小人还如此铮铮铁骨,还如此大义凛然。我们大多熟悉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赫赫成绩,却不知道他被杀掉自己的儿子为他蒸肉的易牙、割掉自己生殖器侍奉他的竖刁、抛弃国家放弃太子地位追随他的公子开方玩弄于股掌之上,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
从《天涯故事》里,我知道了 “鹿回头”,那“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的鹿的目光其实是那一双双闪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他们从遥远的地方投过来,穿透了时空,一直走进我们的心灵。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绝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那么目光不可能这样执著。从战国开始,那些历史的片段强烈地吸引着我,特别是余先生谈到的海南历史中的女性现象:洗夫人、黄道婆带来的整个中原大地的兴旺繁荣;从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带着海南强劲的浪潮,成为女性的骄傲。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动了家园文明,苏东坡、李光他们是泪涔涔地来,却在家园文明里破涕为笑;海瑞、邱浚他们虽然是气昂昂地走,却放不下这里的家园文明,终究乐极生悲„„让我一时间很有冲动想跑去海南岛,感受旖旎风光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
《十万进士》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余先生将科举以来的考场好好地嘲弄了一回,“一种巨大的不信任,横亘在考场内外”,古代如此,当今亦如此。通过余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枪手”一词原来有其悠久的历史。从“枪手”看智慧,从纵横的历史轨迹中,发现原来早在唐朝就有了极大的市场,没想到有名的诗人温庭筠竟然是一等作弊高手,而且是远近闻名的。看来,面对考试,无论是怎样的形势和内容,古人和我们今人其实都存有诚惶诚恐的心境,这真的是一种无奈。
在《脆弱的都城》中,作者是面对渤海国留下的巨大的城墙根遗迹,感叹苍海桑田的巨变,感叹不管哪一种文明,在最粗浅的层面上都无法与野蛮抗衡,对代表文明的城市抒发自己的热爱与清醒的认识。
《苏东坡突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苏东坡,以苏东坡为坐标,看看历史的方向究竟可以因为一群小人偏离到何等的境地。其实苏东坡没有突围,对于流言蜚语,对于烁金之口他根本就无力招架,使他生活快乐一些的,只是他豁达的胸襟。《乡关何处》是最有温情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思乡情结,让我读这篇文章时,从作者的故乡回到了我的故乡,从作者的童年回到了我的童年。暝暝中有种谁也说不出来的情愫,就像是糊了一层薄薄的透明纸,若隐若现。
《千年庭院》帮助你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回那座隐秘的书院——岳麓书院,立足现今,回顾历史。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体验古人的文化精髓,探寻文化的根源。
还有《抱愧山西》、《遥远的绝响》,每一篇都让你受益匪浅。
读完《山居笔记》,像是经历了一次时间和空间的旅程,然后回到喧嚣的现代,浮躁的都市,打一个文化的饱嗝。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有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者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大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然而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是: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鼓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读秋雨先生文章,我最后有了这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