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统筹申请
办理社会统筹申请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一次到贵公司从事工作的机会,对此,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我于2011年6月14日进入公司,根据公司的需要,担任仓库保管一职,负责原材料及产成品的出入库工作。1年多来,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及关爱下,我在库房管理和人员协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思想觉悟上,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与同事配合默契,平时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继往,对人:与人为善,对工作:力求完美,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为公司的不断壮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劳动法》关于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特向领导提出申请为我办理社会统筹的参保手续并履行缴费义务。
最后,希望领导根据我的工作能力、态度及表现予以批准。特此申请,恳请批准!
申请人:包琴
2012年2月23日
第二篇: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谢筱勐
根据社科院报告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6:1,且还有增大趋势。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进一步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我县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党中央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于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决定,并连续推出了系列举措。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培育“一主六优”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通过多措并举,全县上下真抓实干,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时期,于都“一主六优”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新增4个万亩柑桔基地,柑橘总面积达15.3万亩,被评为全省果业生产十强县。油茶总面积达13万亩,被列为全国高产油茶示范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4.25亩,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在25万吨,确保了粮食安全生产。生猪年出栏达30万头,农业总产值达24亿元,增长5%。培育农业产业化省、市级龙头企业8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启动并完成新农村建设点1400多个,占全县自然村的32.6%;受益农户达5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数的31.7%,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0座,完成水利工程5823座,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30平方公里,恢复灌溉面积4.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3万亩。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受益群众达14.5万人,被列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和渡改桥项目建设投资6.2亿元,修建通村水泥路1135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完成渡改桥18座,30万群众告别“摆渡过河”的历史。民生工程大力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县五年累计安排民生支出46.1亿元,每年均占全市的八分之一以上,其中2010年民生投入14.2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80.6%,增长17.4%。新农保参保人数达38.8万人,参保率达81.5%,发放养老金5585万元,发放率达100%,8.1万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提前享受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新农合参合率达97%,统筹基金使用率达88.6%。农村低保补差水平提高至每人每月75元。教育强县战略的实施,实现了城乡公立学校义务教育全免费,新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23.9万平方米。
农村卫生事业跃上新台阶,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体系不断健全,被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新建移动电话通讯基站306座,电信、移动、广电等网络覆盖率达97%。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的实施,仅县工业园就了吸纳了2.12万农民工就业,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均大大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72元,年均增长8.5%。
于都县统筹城乡发展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度较大。“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低四点一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72元,年均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5元,年均增长12.6%。城乡收入比为3.36:1。我县人多地少,土地流转较为困难,农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难度较大。农业产业化进程还不快。二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虽然覆盖面较广,但保障水平较低。三是我县是欠发达的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自身财力还较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缺口还很大,水利设施还相当破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贫困人口基数仍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以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的主要问题
农村现行产权制度和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当前影响和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性障碍。根据现行农村产权制度,农民目前几乎同产权无缘。对承包的土地,没有产权;对宅基地,没有产权;甚至对宅基地上的住房也没有产权,连房产证都没有。由于宅基地及其上面建造的住房没有产权,只有使用权,所以他们既无法出售,也不能抵押,从而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这不仅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同样,现行的区分农业和非农的城乡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合理流动,特别是给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造成了极大困难。
于都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我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自身财力较弱,难以承载巨大的发展建设压力。亟需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扶持。一是恳请上级有关部门在制定发展建设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资金时尽量对于都实行倾斜;二是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多给予支持和帮助;三是请上级相关部门多来于都考察、指导改革发展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都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三、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模式与路径探索
于都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于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总纲,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为抓手,以培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为重要内容,以抓好“五个统筹”为工作路径,实现于都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工作路径和模式是:
1、抓好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一是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二抓好规划的执行和落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不能视规划为儿戏,规划的变更必须严格按程序审议、审批。
2、抓好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积极推动土地、资源、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针对于都人多地少的县情,要在农民自愿、并充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
3、抓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围绕我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在抓好二、三产业的同时,农业产业重点抓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奶牛、油茶、光皮树等优势产业,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把生猪、柑橘产业打造成于都富民强县的农业先行产业。力争将生猪产业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全省争一流”的年产值超35亿元的产业集群。柑橘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20亿元以上。
4、抓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配套服务功能一体化。“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禾丰下堡河道治理,动植物检验检疫,造地增粮工程,贡江南岸城市防洪工程,应急水源建设,土地复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沼气建设项目,农村户用沼气及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农机化技术学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新陂、黄麟、利村、葛坳等圩镇防洪工程,利村项目区崩岗治理工程,盘古山河流治理及防洪工程,梓山镇河堤除险加固工程,金溪项目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5、抓好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合理布局科教文卫等资源,创新社会事业融资和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要重点抓好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在抓好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医生到农村学校、卫生院工作的奖励、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的教学和医疗水平。
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要建立健全财政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体系、农民创业就业支撑体系、农村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及农村社会保障支撑体系等。
1、建立健全财政支撑体系,形成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建立健全金融支撑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3、建立健全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包括构造丘陵、山区型特色产业体系,培育新型产业化组织,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实用技术培训等。
4、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体系。
5、建立健全农民创业就业支撑体系,如出台鼓励农民创业的政策制度,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统一管理,完善农民工培训和转移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等。
6、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城乡教育服务体系,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二是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以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开放文化市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四是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支撑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五是城乡一体的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7、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支撑体系,一是在确保农村养老及医疗覆盖面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二是建立健全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政策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重点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家属统筹医疗申请格式
家属统筹医疗申请
本人
系广东药学院医药化工学院单(双)职工,孩子
姓名
于
****年**月**日出生,预办理广东药学院家属统筹医疗申请,申请期为每年的(上半年、下半年、全年),望领导给予批准。
申请人:
日期:
所在学院:(盖章)
医院:(可先不填)
第四篇:申请社会救助
申请《社会救助》
浠水县人民政府浠水县民政局
清泉镇人民政府清泉镇金宝山村村委会
我叫张三毛,家住清泉镇金宝山村十组,是个忠厚老实的村民,在大集体时,抢工分,做水利、搞队长,在责任田时,积极完成国家和集体的各项任务,是个任劳任怨的好同志。时光荏苒,病魔接踵而至,接连四年四次大病
一、2010年老婆郑海莲因胸部血管破裂在同济医院、深圳宝安医院住院共花费16万多元。
二、2011年老婆郑海莲因子宫肿瘤,在同济医院住院共花费3万多元。
三、2012年老婆郑海莲因患糖尿病而引起的白内障,在广州二医院治眼睛结膜切换手术共花费2万多元。
四、2013年张三毛因患恶性喷门癌肿瘤,在同济医院共花费10万多元,还在治疗之中,以上资料,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有据可查。
四年四次大病,夫妻二人因病导致丧失劳动能力,因病借债10多万元,因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因此特申请《社会救助》或农村低保,恳请上级领导批准。
申请人:张三毛
2014年3月10日
第五篇:《社会保险法》与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一、养老保险统筹的理论渊源
在数学上认为:只要实验的次数足够大,则特定事件发生的次数就会越来越接近其理论上的概率值,即符合“大数法则”(TheMajorityRule)。运用在保险理论上,大数法则是指风险单位数量愈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从无限单位数量得出的预期损失。据此,保险人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风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使在保险期限内收取的保险费与损失赔偿及其它费用开支相平衡。
在寿险领域,假设65岁男性的预期死亡率为10%,某私人保险公司向1000人发售价格为1万元的寿险产品,总保险费收入1000万元,如果实际死亡率的确是10%,则每人获得死亡赔偿10万元,不考虑资金升值、费用支出等因素,该公司可以做到盈亏平衡。而在现实世界中这1000人有可能死亡率是15%,则承保这1000人寿险的私人保险公司可能会因此而破产。而如果通过法律强制所有人都参加整个社会的寿险,上例中1000人参加的寿险扩大到1千万人参加,就能真正实现最大的“大数法则”。此时,发生既定风险(例如疾病、预期寿命)的概率与统计意义上的实际概率一致,社会风险得以充分分散。
大数法则可以部分解决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息优势方的行为人故意隐藏信息以求在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的“逆向选择”问题。为解决这样的“逆向选择”问题,最佳的法律选择是强制性利用“大数法则”,即利用政府的公权,通过法律来强制进行社会养老保险。
美国法律经济学大师波斯纳指出:要有效解决困扰私人贫困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引入政府强制的、不允许任何人退出的社会保险。此时,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尽量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利用“大数法则”来强制性地实现私人保险所无法实现的社会目标(参见其巨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关于收入不平等、分配正义和贫困的章节)。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险法》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强制性利用“大数法则”来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而其中需要优先解决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问题。
二、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的现状
中国现今的养老保险体制主要形成于1997年国务院的第26号文件———《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文件决定使得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原先的单位保障、现收现付制度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制度过渡。在目前征收的五个社会保险险种中,养老保险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所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0812亿元,累计结存11236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7834亿元,累计结存7391亿元,此前各年的情况也大致类似,由此可见社保基金的主体部分就是养老基金,比例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很多人一生中可能都不会失业、工伤、生育,但绝大多数都会走向老年,因此可以说养老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险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是指统一筹集、管理和使用社会保险基金并自我平衡的单位所处层次。在我国通常依行政区划界定统筹范围,依行政层次界定统筹层次,如县级统筹、地(市)级统筹、省级统筹、全国统筹。截止2007年年底,五项社会保险中统筹层次最高的基本养老保险只有13个省份实现了省级统筹。到2008年年底,又增加了4个,其余省份的养老保险统筹仍然为市县级,全国居然有上千个统筹单位。这种较低层次的统筹影响了统筹效果的发挥和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保险的共济功能和大数法则无法充分发挥。
我国形成统筹层次过低源于最初制度设计时的路径选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围绕统筹层次的发展路径参加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中央政府希望全国统筹,实现全国一体化;地方政府希望要有较大的自主权,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东部发达地区,越是要获得自主权。在地方利益强化背景下保险统筹很难实现向更高层次过渡。中央和地方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占了上风,因为当时中央财力不足以承担起全国统筹责任,也不愿意在未明确巨额历史欠账的基础上大包大揽,“新人”和“中人”个人账户养老中的基金被挪用补充“老人”需要发放的统筹养老基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全国形成的个人账户基金“空账”很早就超过数千亿元,现在越来越多。县对地市、地市对省,也基本如此,由此确定了走自下而上的统筹层次发展路径。在现行的分税制下,通过自下而上逐步提高统筹层次会使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异常复杂,过渡到上一层次乃至最终层次的时间、方式、步骤等诸多因素的不明确,提高统筹层次因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体现出言易行难的特征。
近年来农民工大规模集体退保事件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太低、地方政府之间跨省流动限制的矛盾集中爆发。由于农民工就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一般跨省流动时户籍不能转移,社会保险的统筹部分也就不能转移。即使全国各地都实现了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由于统筹部分是根据工龄确定待遇的,农民工经常换工作、流动性大,很难连续计算工龄。加上统筹地区不统一,跨省流动的农民工退休后依然很难享受到统筹部分。从参保农民工的角度来看,最基本的问题是“可转移”问题,固定在一个地方遥远的未来预期收益,对于农民工几乎没有意义。因此,农民工对参保就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除了上述农民工的问题之外,原有养老保险体系未覆盖机关、事业单位,也使得该体系面临重大变革。最近国务院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在2009年正式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重要内容就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未来机关公务员如何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且拭目以待。
三、通过《社会保险法》真正明确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
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险的执法依据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一直没有一部统一的基础性立法。基本法律的缺位,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定型与导致养老保险“碎片化”严重现状。从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法》草案来看,很多方面仍然不具备可操作性,必须有相关的政府条例、规章相配套。例如最新公布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这个部门规章草案就是未来对《社会保险法》的具体化补充。如果能够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农民工在任何一地的统筹缴费记录可以随自身的社会保障号码(身份证号码)全国转移,相信农民工理性的选择就是续保而非退保。
把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是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也给了我们启示:欧盟数十个国家早就实现了国内层面的统筹,目前正在追求社会保障体系的全欧盟的统一,而联邦制的美国摈弃分散的传统,自1939年开始征收社会保障税起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储蓄率远远高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未来养老问题的担心。在全球独一无二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近30年后的今天,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已经达到了拐点,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很快将停止增长,完全依靠家庭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已经不现实了,只能依靠社会的理性力量来解决部分个人非理性或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目前,农民社会保障一直处于低水平甚至空白状态。因此,在《社会保险法》从草案到法律的立法进程中应当首先确保养老金省级统筹的推广,同时确保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让全体公民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养老预期,解决劳动力(包括农民工)的全国流动的问题。由于全国统筹难免要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需要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理分担责任,需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虽然我们不能要求一部《社会保险法》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所有养老保险问题,但目前的确迫切需要一部更普适性的《社会保险法》来提供前瞻性的法律规范,以保障所有公民的未来,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来源: 《法制日报》 2009年2月11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