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刘茂伟事迹
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
刘茂伟同志爱岗敬业“阜宁好人”先进事迹
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身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能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耀眼光环的荣誉,但却为自己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他就是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普通职工刘茂伟同志。
刘茂伟,男,1963年4月出生,大专学历,他家在响水黄圩。1980年12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阜宁明达中学,一干就是34年,做的是一种电教工作,事实上涉及到电的事情,他都全身心去做,直到大家满意为止,还成了学校兼职电工。正是这种专业和执着精神,在同事中赢得了口碑,他做到了无愧于自己的道德良心和工作职业。他每学期拍摄录像课200多节,活动镜头和图片上千个,在县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先进经验10多次,维护学校电脑二百多台,为学校节约了近万元电费,学校因此没有出现一次用电安全事故。先后被县局评为优秀报道员,校优秀教学服务奖等荣誉。
一、90岁的老人回到了老家,过起了独居的生活。他的老父亲已经90高龄了,由于他整天从早到晚在学校,白天要维护电脑,每天拍摄三节录像课,晚上还要查看全校电路。遇到突发故障,有时顾不得吃饭和休息。平时根本没有时间陪伴老人说话聊天,更谈不上照顾老人饮食起居。老人看在眼里,悄悄卷起了铺盖,打起了背包,回到了响水老家,一人过起了自顾自的生活。当他忙完一天拖着疲惫身子回到家里,看到老人留言:“儿子,自古忠孝难全,我不影响和拖累你,回去我有亲邻说说话、聊聊天,他们也能帮助我,照顾我,我有事就打电话给你,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别累坏了身体啊”他哭了,连夜回去,请求老人搬回阜宁,耿直的老人谢绝了。至今,他还感到愧对老人,每每谈及此事,他黯然泪下。
二、善良的妻子回到了家乡,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妻子原本在上海一家私企工作,被老板聘请为高管,月薪三万。当看到和听说丈夫干工作没日没夜,她放不下心了,她心疼了,经过一阵思想斗争,她向老板交了辞职报告。尽管老板真心挽留,她回家了,她要支持丈夫工作,做好丈夫的好后勤,每天的买菜做饭,每次的换灌煤气,每月的水费电费,全是妻子一人承包,成了家中的当家人,丈夫成了家里肩不担担、手不提篮的过客。现在妻子在吴滩一家私企又找到了一份对口工作,也学上了驾驶,好方便照顾家庭,让丈夫更好地安心工作。
三、懂事的儿子回到了校园,弥补曾失去的学业。儿子虽然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学校,但他整天早出夜归,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孩子也因此成绩下滑,最后高考只考了个大专。原本儿子也曾埋怨,甚至恨过他,但见到他爸爸忙碌的声音,疲惫的身躯,听到老师对他爸爸的夸赞,看到他爸爸捧回的奖杯和证书,他懂了,爸爸是个爱校敬业的人。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学习爸爸,做个热爱工作的人。他要继续努力,去夺回耽误浪费的时间。前不久,儿子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
第二篇:刘隆茂事迹
一声“叔叔” 一生孝行
——七旬老人刘隆茂照顾九十岁叔叔的故事
记者 辛启 摄
“上有高堂可孝敬,下有儿女绕膝行”,在东平县接山镇刘所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71岁的刘隆茂每天早起晚睡,照顾90岁的孤身叔叔,“让别人过来伺候他,我不大放心,我叔吃多少东西我最清楚,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这样的坚持已经3年有余。
“再苦再累也要照顾好老人”
刘隆茂的叔叔刘德怀膝下无儿无女,多年来一直是和侄子生活在一起。因为刘隆茂的儿子都已成家,这个近40年的庭院里仅有叔侄二人。2011年刘德怀患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看着躺在床上的叔叔,听着叔叔痛苦的呻吟,刘隆茂心痛得流下了眼泪。“老人没病的时候我照顾他,现在他生病了我更得照顾好他”,刘隆茂担起了照顾叔叔的重任,为了方便照顾老人,他将自己的床搬到叔叔屋里,吃睡和老人在一起。“叔年纪大了,半夜经常醒,我也70多了,在那个屋的时候,听不见他喊我,就搬到他屋里来了,这样方便照顾他。”刘隆茂说。
刘隆茂的一天基本没有多少空闲,早晨天刚蒙蒙亮,他就到院子里点着柴火炉子烧水,烧两壶水以后就忙着给叔叔做饭。老人的一日三餐都是由刘隆茂来伺候。在喂老人吃饭前,他每次都先试试饭的温度,热了怕烫,冷了怕凉。每天仅仅是喂老人吃饭就得花近5个小时的时间,“老人上岁数了,吃饭不能快,只能一点点地吃。”刘隆茂边给老人喂饭边说。除了喂老人吃饭,天气好的时候,刘隆茂还会推着老人到外面转转,经常给老人洗洗衣服、床单等。到了晚上刘隆茂也睡不好,“叔他一晚上要小便四五次,我刚躺下还没睡着,他就又叫我了。像我这个年纪觉也少,现在都习惯了,再苦再累只要照顾好老人就行。”刘隆茂看着叔叔说。
“叔吃饱了,我就饱了”
“我爹娘走的早,小时候多亏叔把我拉扯大,现在他老了,我照顾他是应该的。自古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也是70多的人了,等有一天我老得动弹不了了,也需要孩子们照顾。”刘隆茂说道。他没什么收入,仅仅靠那一亩多地来养家,没钱买肉吃,平时吃的菜大都是自己种的。刘隆茂用省下的钱买来鸡蛋,全都给叔叔吃。“叔都90多了,营养跟不上,身子就吃不消,有啥好吃的我都是先给他吃。”刘隆茂在叔叔面前从不觉得自己老,但他也曾因身体不适住过两次院,为了照顾老人,他宁愿吃差点。“叔吃饱了,我就饱了”,看似一句玩笑话,却蕴藏着浓浓的亲情,割舍不断,遗弃不了。
最让刘隆茂觉得困难的是,把叔叔从床上弄到轮椅上。“别看我叔瘦,但也有130多斤呢,我想推他出去转转的时候,得先把他抱到轮椅上来。我得一条腿紧挤着轮椅,再去抱他,抱的时候也是一点点挪动。”刘隆茂说,在照顾叔叔的日子里,有时候也会生气,但一扭脸看着叔叔的脸,也就把气咽在了肚子里。“心里不高兴的时候,不能对着他生气,他人虽老但是心不糊涂,他一看你不高兴,心里也不得劲。有时候他觉得我太累了,很心疼我。”刘隆茂边扶着老人坐起来边说。
“连亲儿子都不可能做到这样”
刘隆茂的大孝之行在刘所村无人不知,街坊邻里都十分敬佩他。“连亲儿子都不可能做到这个样,何况是侄子。”一位村民说。
刘隆茂平时仅在门口附近活动,“我也想跟其他人似的,晚上到小广场上去活动活动,但是去不了,我得看着我叔。人老了愿意有人陪,即使不说话,只要有人在他身边,他就踏实,不孤单。”刘隆茂说。
“上次我家里来客人了,我让我爸过去吃饭,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往老家跑了3趟,担心爷爷找不着人。”刘隆茂的大儿媳妇说,受刘隆茂的影响,在外地工作的孙子时常打电话询问太爷爷的身体情况,每逢节假日放假的时候,第一时间到太爷爷屋子里,嘘寒问暖。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刘隆茂的孝行给村里树立了—个好榜样。
□记者 辛启 毕凤玲 实习生 苏婷
第三篇:兰州好人事迹(刘兴伟)
兰州好人事迹—
时代需要航标 社会需要好人
(刘兴伟)
熟悉他的人对他都有这样的印象:他年轻有为,办事干练,待人真诚,工作扎实。自2001年起,自筹资金4万余元,开办了第三产业汽车租赁公司,挣得的第一桶金没有犒劳自己,没有孝敬父母,而是捐赠给了那些智障儿童,他没有留下姓名,他只是默默的关注着那些弱势群体,尽自己微薄之力罢了。他就是刘兴伟,37岁,西固陈坪街道小坪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中共党员,现任兰州雄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经营1973根据地音乐酒吧,十几年的社会历练,摸爬滚打,却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心。
2016年1月1日,临洮县站滩乡小学一场充满温馨气氛的助学捐赠仪式,温暖了全校师生的心。在这个由刘兴伟及几名志愿者发起,以“帮扶助学献爱心,情系穷乡扶弱苗”为主题的捐赠仪式上,向全校60余名留守儿童每人赠送了学习用品,虽然不像大企业家那么阔气,但也受到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称道。此次捐赠活动前,当刘兴伟了解到站滩乡小学几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遇到上下学不方便的实际困难时,便向校方提出,愿意尽一点微薄之力,帮助他们解决眼前遇到的难题。捐赠仪式现场,刘兴伟勉励受助学生们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受助学生代表说,一定不会辜负好心的志愿者叔叔阿姨们的善举,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的关爱。校领导也代表全校师生,向为留守儿童伸出援手的刘兴伟和志愿者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活动当天,没有相关政府领导参加,也没有记者专题报道,刘兴伟就是希望付出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回报这个社会,也希望受助学生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接受家庭的磨难,把爱心化作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表现和成绩作出回报。
中连川小学位于榆中山黄蒿湾的山顶上,地处偏远,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建校以来,在阳光体育精神指引下,为丰富寄宿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春苗足球队”,在短短四年时间里,球队走出了大山,走出了甘肃,走出了国门,国内各类比赛屡获殊荣。2016年3月20日,刘兴伟怀揣着一颗足球梦来到了榆中县中连川小学相聚绿茵场,连川小学六年级的小队员赵志宏告诉刘兴伟,他的父亲去年春节后前往新疆打工,期间只回来了一次。每逢佳节,赵志宏并没有体验到团圆的感觉。“我爸爸今年过年回来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但是,作为中连川小学足球队队员,这场不期而遇的校园足球友谊赛,却让他充满了期待。中连川小学校长马安武对远道而来的刘兴伟等志愿者表示,足球是这所小学最大的特色。“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可供选择的活动较少,如果不加管理,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正是足球,让这群来自甘肃榆中县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选择。“孩子们在足球运动中,不仅充实了课余生活,更让他们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凝聚了团结的信念。”比赛结束后,刘兴伟等人也向校方及孩子们表达了来意,捐赠物资2万余元,为足球教育做一点贡献,让甘肃大山里的留守儿童不孤单。
2015年至2017年期间,刘兴伟12次向兰州金宝贝特殊儿童教育中心捐赠及提供急需物资。最让刘兴伟记忆深刻的是2015年10月30日“大手拉小手,走路不怕滑”志愿活动。在活动中,大家都非常热情跟老师们沟通,了解到了孩子们的基本情况,老师也耐心的讲解了各个孩子的性格,以及跟孩子们相处时的注意事项,刘兴伟等志愿者懂得了如何与孩子们进行沟通,言谈间要注意措辞,以免无意中伤害到他们。虽然志愿者们不懂孩子们的语言,但还是以微笑回答他们,与他们一起开心的玩耍,并拍照留念。在公园玩耍时,有一个小男生特别好动,总是喜欢跑来跑去,刘兴伟也紧随其后,怕他摔倒,可当刘兴伟都跑累了,他却还特别有精神,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体力。还有几个可爱的小姑娘,她们喜欢拍照,做着各种pose让志愿者们拍,看到孩子们都这么开朗,这么阳光,刘兴伟心底的感动是无语言表的!在这些孩子来到“金宝贝特殊儿童教育中心”之前,也许他们都不曾去过一次影院,也许都没有在热闹的肯德基、德克士吃过一顿快餐,也许都没有被父母牵着小手在公园中嬉戏打闹过,也许......一些别的孩子稀松平常的童年生活于他们都成了奢望,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别样幸福”。刘兴伟这些志愿者现在的角色就是协助中心,帮助孩子弥补这一个个遗憾,让他们的童年也一样精彩。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更加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孩子们,他们纯真可爱地像白纸一样,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对待他们,孩子们一定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体现了志愿者的爱心,更加体现了社会爱心人士对特殊儿童的牵挂和关爱。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到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特殊的孩子需要关爱,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关爱和鼓励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让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尽快融入这个社会。愿这些可爱的天使,不再孤单!
说一千道一万,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道德弘扬者。你在把事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不忘回报父老乡亲,扶贫助学,救灾济国,彰显出广阔的胸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17年5月10日
第四篇: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反思 刘康茂
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反思
习水县三岔河乡中学 刘康茂
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学而》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指出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这也就是“德育为首”的思想。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为此,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结合社会、学生实际,面对社会关心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把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德育教育形成新的拓展和突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夯实德育教育基础。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的影响的,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有人针对目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五加二等于零”的说法(学生一星期中五天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双休日这两天在家庭和社会缺少教育或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德育教育无效果),这是对当前德育教育效果问题的一个精辟的概括。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老师利用各种形式,做了大量的教育引导工作,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成长。然而,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多是理论重于实践,有时很难对社会和家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往往会使他们向着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一面发展。面对这一实际问题,只有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补 充、互相促进形成合力,才能打下坚实的德育教育基础。学校这个主阵地、主渠道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对学生的教育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二、充分发挥班级德育教育的核心作用
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层单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班级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从各个侧面,采取不同形式塑造者学生的心灵和个性,并指导学生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班级德育教育的核心作用,创造出一个个良好的班级小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校大环境,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促使校风校貌根本转变。要做好这一工作,一是要重视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工作。班主任积极的工作态度,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决定着班级德育教育的效果。二是必须有一个素质良好、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干部队伍,树立其形象,运用其才能,发挥其作用。三是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四是要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相互沟通的纽带,加强各方面的联系。有沟通才有交流,有交流才有改进,有改进才会有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形式和内容的扩充和有力补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是真正既体现“教学”有体现“德育”的课堂不多。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加强对学生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拓展德育教育阵地,增添德育教育渠道,丰富德育教育形式,扩充德育教育内容,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使学校德育 工作得到加强,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制度管理是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德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过去德育教育的“管、卡、压、罚”转变为现在的“疏、导、育、教”上来。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着眼于全体学生,指导学生的言行,这是与教育目的相一致的,也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制度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它不允许有例外和特殊,它填补了主动教育的空白,在主动教育不能达到目的时,制度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措施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指导学生发展。
第五篇:刘茂才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刘茂才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刘茂才,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脑病中心学科学术带头人,1937年10月生,1963年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4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3年7月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1997年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我国中医脑病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上世纪70年代,他率先开展中风病研究。针对当时普遍把手术作为中大量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认为中医药只能在中风后遗症等康复阶段发挥作用的偏见,他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的精髓,率先提出“气血失调,痰瘀为患”的中风病防治理论,确立了“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的治则,创新了出血性中风特别是中大量脑出血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法,研制了系列专科成药,彰显了中医药优势。
为了便于基层和西医医院推广,他提出了中风病阴阳类证辩证体系指导下的治疗方案,简明实用,得到了全国300多家中西医院的临床应用,并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协作单位临床路径。
他创立的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脑病专科,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拥有特色专科门诊10余个、病区7个、病床400余张,是全国最大中医脑病临床中心。
突出的中医特色和疗效赢得了西医同行的尊重,2005年,著名的西医脑病专家凌锋教授选择与刘茂才团队共同创建了全国首个中西医结合脑病中心,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誉为“中西内外、比翼齐飞”,影响辐射海内外。
二、主持国家攻关课题,创办全国性中医脑病学会
连续40余年,刘茂才带领的团队围绕中医脑病防治不懈研究。他主持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中大量脑出血的研究”,使出血中风病死率下降12%,致残率下降13%,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评为“优秀科技成果”,是当时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以他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案为主体的研究课题,列进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收获了中医药治疗脑病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行业影响力,使他被推选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又受王永炎、张伯礼院士委托组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历任“名誉主委”、“终身名誉主委”,推动了学科发展,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成就奖”。
三、广育英才,为中医发展培育了一支生力军 1997年,刘茂才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刘茂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他出版《中医脑病临证证治》等专著,举办全国中医传承论坛,桃李满天下。传承人活跃在中医的多个学科领域,成为著名专家,如黄燕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主任委员,杨志敏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学术带头人、国家治未病基地领头人,多人获得全国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四、在全国率先推动“师带徒”,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从医54年,他始终以高尚的医德广受群众的赞誉,获评“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上世纪80年代初,他抢救脑外伤昏迷三十天的无名氏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引发热议,成为了当时影响社会风气的标志事件。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医传承青黄不接,他和医院同事一起率先推动名医“师带徒”工程,邀请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带徒,使岐黄传薪在业内蔚然成风,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他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建设中医药强省积极献计,带头践行。200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