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司法体制,为建设法治城区尽职(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5:0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司法体制,为建设法治城区尽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司法体制,为建设法治城区尽职》。

第一篇:创新司法体制,为建设法治城区尽职

创新司法实践,为建设法治城区尽职

区人民法院

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继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又结合我区干部队伍实际,从十月份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从严治党保先进,同心同德促发展”主题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听讲座、接受警示教育等,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促进,觉得这次教育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如何同心

同德促发展,如何在本职岗位上为区的发展做贡献?我深切感受到,必须结合法院的工作实际,围绕创建“平安区”,建设“法治城区”,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努力创新司法实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作用。

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要为促进建设法制城区,法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特点和难点,因此,必须要有新工作思路与对策。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了一些新的做法与启示。

首先,法院工作必须要有新的创新精神和新的思路。如涉及农嫁居等社会敏感性案件、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上,要求审判执行工作围绕“平安区”的创建上要有新高的工作目标,要求加强院庭长对创建“平安区”有影响的案件的把关力度,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做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设立载体抓创建,与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提出开展“我为平安区建设作贡献”大讨论;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重视判后答疑,减少不必要的信访。目前,这些工作目标已经基本实现。11月,针对我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部分干部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等行为,我院计划发出司法建议,希望在处理罚没物品和评估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完善相关制度。

二是要有创新的工作机制。如完善庭室联动机制。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我院还将全院的综治责任内容分解、细化到各庭室,与《岗位目标考核》相结合,每季进行考核。刑庭在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的同时,结合审判工作,加强对被告人的法制教育和对判处缓刑的被告人的帮教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对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被告人的回访考察教育工作;民

一、民二庭、行政庭、执行局、立案庭以及各法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化解社会矛盾、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院审判工作在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上得到有机统一;各法庭发挥法院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处于综合治理第一线的优势,积极参与当地的综治活动,主动配合和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处理各类事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办公室则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宣传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由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措施明确,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院综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要将综合治理工作和审判执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我院始终结合自身审判执行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未发生因工作疏漏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刑事审判工作至11月底,我院新收刑事案件884件,同比上升16;结案830件,同比上升22。通过从重从快依法惩处犯罪,震慑和惩戒了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消除了不稳定因素,促进了我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民商事审判工作至11月共审结婚姻家庭、继承、劳动争议、房地产等各类民事案件2316件,同比上升6.58。审结破产、买卖合同、票据、金融等各类经济纠纷案件1005件,同比上升28.35。注重加强对破产案件的审理,共审结破产案件3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破产企业职工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简易案件则做到快审快结,多调少判,使审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办理一些疑难、复杂案件和新类型案件,依法平等地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行政审判工作至11月共审结行政诉讼案件37件,受理各类行政非诉审查执行案件87件,已审查执结87件。随着我区城市建设的加快,征地拆迁的扩展,各种利益冲突加剧,从而造成群体性行政诉讼案件上升,我院慎重处理此类案件,做到多沟通,多调解,努力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已审结的我区临平街道双林村136名村民分别诉区政府和区国土资源局等4件群体性诉讼案件中,因工作到位,处理妥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我院行政庭我院干警还结合工作实际,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征地拆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和对策》一文,该文对预防征地拆迁引发群体性事件提出了较好的司法建议,并获区征文二等奖,被中院《情况反映》采用。执行工作至11月新收执行案件2179件,同比上升40.67%;执结1870件,同比上升25.84,努力提高案件的实体结案率和执行标的到位率,着力构建执行工作良性循环长效管理机制。在有效

第二篇:城区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城区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XX市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今年3月6日,我区专门召开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会议,印发《XX市XX区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把建设一流法治城区作为战略目标,部署了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第一阶段为期半年,从20**年3月至20**年9月。在各牵头区领导的积极协调推动下,区依法治区办和各牵头单位以及参与单位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我区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部分专项行动和工作效能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截至9月上旬,第一阶段6个专项行动的阶段性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将第一阶段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全区法治创建新格局基本成形

(一)立足全局,领导机构建设不断强化。我区及时调整充实了区依法治区工作领导机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同时,各街道、各部门参照区里做法,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本街道、本部门的依法治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统一对法治创建工作的认识,有效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依法治区和法治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区法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区领导以坚强的政治决心,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深入落实。区委主要领导亲自牵头,统筹推进一流法治城区建设各项工作,并建立了定期汇报和督查制度,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工作协调会等相关工作会议,听取各牵头单位工作进展汇报,研究部署重要事项。杨洪书记分别在今年2月、4月、8月先后三次对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作出了批示,有力地推进了工作的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区人大领导多次到区依法治区办、区教育局、龙城街道紫薇社区调研一流法治城区创建工作,确保了法治城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高效推进。区几套班子、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参加了法治专题讲座等学法活动,统一对法治城区创建工作的认识,有效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依法治区和法治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区一流法治城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三)全区各有关部门主动作为,紧密配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区依法治市办组织各牵头单位对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作了细化,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要求和时间进度,每月进行动态了解、指导监督、评估,并及时跟进协调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各牵头单位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多措并举推进专项行动。各街道积极行动,龙城街道、横岗街道、坂田街道、坪地街道和南湾街道制定了法治街道工作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区依法治市办组成联合督查小组,定期开展督促检查,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稳步向前。

二、加强改革创新,注重内外兼修,法治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法治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今年以来,全区加快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贯穿到依法治理、法治城区创建和法治政府建设等工作各个环节,打造了XX区青少年法制教育馆、XX区南联学校等一批省市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创新推出“龙岗法治大讲堂”、法治龙岗网等一批成效显著的新载体,受到了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肯定。2014年3月,XX区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称号。我们大力推进法律援助等法治惠民工程的建设,2014年8月,被广东省依法治省办专刊向全省介绍龙岗法律援助工作经验。区卫生局深入开展纠风及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落实廉洁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医德医风行为规范和考评体系,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显著提升了我区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的效能。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主线,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抓手,深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风景林工程”和“织网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推出新举措。今年以来,基层单位参与法城区建设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法治学校、法治医院、法治街道、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取得较大进展。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26个单位、街道、社区积极参与到法治城区创建的工作中,基本实现了法治城区创建工作全覆盖。20**年8月,XX区龙城街道紫薇社区在全省法治创建示范区工作的检查中受到了省依法治省办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并建议将紫薇社区的经验向XX市乃至全省推广。坪地街道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社会建设,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出了法律宣讲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坪地中心小学和区检察院进行检校共建,举办了4场青少年学生犯罪听证会,使该校1000多名师生受到了现场生动的普法教育。布吉街道丹竹头社区居委会新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发挥股份合作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理财小组的作用,控制各项办公支出,科学合理地使用好集体的每一分钱,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横岗街道西坑社区积极探索社区法治化治理新模式,2014年1-8月实现了有意愿的刑释解教人员100%安排上岗。我区楼(栋)长制推进良好,全区各社区已发展楼(栋)长481名,完成达到相应任务的100.7%,有力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三)区域内法治建设收获新成效。根据2014年7月份普法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龙岗86%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解决基层群众的纠纷很有效果;93%的居民认为区政府各部门能够或基本能够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91%的市民对XX区治安状况感到满意;截止到2014年8月底,龙岗全区接报刑事警情环比降幅全市第一,八类暴力案件、多发性侵财警情环比均大幅下降。无重大政治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社会治安迈上良性循环轨道;全区通过依法治区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有效解决了影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违法建筑整治、旧城改造等工作进展顺利,促进了社会建设环境趋良性发展。今年以来,XX区的文明、和谐、民主法治街道、社区不断涌现,市民群众的平安感、幸福感指数不断提高,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把龙岗建设成一流法治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大力营造建设一流法治城区的良好氛围,法治文化载体建设推陈出新

(一)法治公益广告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区委宣传部、区城管局、龙岗公安分局、区广播电视中心、深圳侨报共发布法治类公益广告144多条近5000次,制作公交车体、龙城广场、大型立柱、公共场所电梯等发布海报、户外广告1800余幅,建造普法led屏800平方米,开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春运安全、安全生产月、反恐安全、诚信文化、“人民调解月”、“安全生产月”、《XX市控烟条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访涉诉系列宣传等专项法制宣传工作,在《深圳侨报》“天天普法”栏目刊登相关内容65期,在全社会营造了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新媒体普法作用进一步发挥。今年以来,我区积极打造集聚立柱、led屏、公交候车亭等户外媒体,以及网络、手机信息、微信等新兴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普法宣传格局。区委宣传部、区依法治市办、区普法办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移动视讯等开展普法,今年以来共发送手机普法信息108万条,我区已于今年4月份在全市建立首家区级专业法治网站“法治龙岗网”,收集宣传我区相关法治信息11000多条,“法治龙岗网“浏览量已累计近80万人次。

(三)市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今年1-8月份,XX区普法办、区人民法院、龙岗公安分局共开展了7场校园安全法制宣传讲座,在6.26国际禁毒日及6月禁毒宣传月组织了多场大型禁毒讲座和禁毒宣传开放日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达6000人以上。坪地法庭、横岗法庭、布吉法庭等派出法庭均组织300多名人民调解员培训、干部职工庭审旁听等活动。全区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经营,定期组织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外资企业中方负责人和企业业务骨干开展各类法律知识培训,今年我区社区居民、青少年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经管人员的普法率已分别达到95%、100%、92%、97%,超过了国家“六五”普法规定的相关标准,为加快推进一流法治城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等运用法治思维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强化

(一)各单位“一把手”带头示范,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我区今年以来全面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全区53家单位“一把手”带头开展了普法讲课;近400名处级干部在网上观看了法律讲座视频,并撰写了心得体会;3000名科级以下干部和社区两委负责人进行了法制课培训和学习,学法考法活动得到各街道、各单位的高度评价。区依法治区办、区普法办、区人民法院联合举办了3场行政诉讼典型案例巡回讲座,结合所到单位的具体行政诉讼案例进行宣讲,区委理论中心组领导和800多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了学习,普遍反映讲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了一次很好的依法行政教育。

(二)全区党政机关开展依法办事自查自纠活动重心下移接地气。区委组织部、区依法治区办结合龙岗实际,突出重点,积极协调,全力以赴开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自查自纠工作。从自查情况来看,全区规范性文件不存在违反上位法的情况,符合国家关于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具体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各街道严格依法制定文件。各单街道根据法律规定,将原有的各项规定、制度进行完善,制定了《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则》;区人力资源局、财政局、司法局、经促局、城管局和区政府采购中心出台了《班子会工作规程》等文件,要求制定文件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各部门、各街道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律依据、制定程序、修订及发布流程等要求,在提交审议前均报送法制机构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并通过“龙岗政府在线”网站以及“XX市XX区人民政府公报”的形式将区政府规范性文件统一对外公开发布。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从管理的源头上规范行政行为。2014年,我区在“龙岗政府在线”进一步完善了规范性文件查询系统,方便市民群众对规范性文件的检索查询;严格执行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向市法制机构、区人大提交本规范性文件备案目录,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更加规范,监督更加有力;区政府对涉及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组织起草部门通过政府网站、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以确保科学民主决策。三是依法依规全面清理文件,形成规范性文件清理评估的长效机制。3月份以来,各部门各街道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均设定有效期,能定期根据施行效果,及时修改、废止或者重新制定文件,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废止进行统一把关,清理结果统一报区法制办备案。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区共清理区政府规范性文件76件,拟保留94件,修改8件,废止和宣布失效17件;共清理部门规范性文件243件,拟保留185件,修改5件,废止32件,宣布失效12件。

(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和司法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各牵头单位着眼长远,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理和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一是区人大多举措推进法治城区建设。法工委等部门通过调研走访依法治区办、区教育局、龙城街道、紫薇社区、区城管局等相关单位,监督指导《XX市养犬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文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等六个法规的实施。先后共组织2批次6组24名人大代表对上述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视察、检查,针对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全方位监督和推进法规实施,增强了法规实施效果,维护了法律权威。二是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专项行动顺利实施。区委政法委和区信访局依托区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进一步充实完善了XX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要点60多项,完善了涉法涉诉信访与普通信访分离机制、终结申报机制、终结移交机制等工作机制,提高了信访工作的效率。三是法院系统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圆满结束。到6月底基本完成,全区153名法官选择继续担任法官,并从7月份开始正式按法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新的薪级工资已于8月12日发放到位。通过这次改革,进一步提升了该院队伍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明确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强化执法办案的组织保障,有利于把高素质法律人才吸引、稳定在办案一线,从而提高全院的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四是全区重点领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有声有色。区监察局主要通过突击检查、明察暗访、监督检查等形式,查处行政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野蛮执法、选择性执法等典型问题,通报了XX区再生资源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等一批情节重、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区委政法委开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监督检查,加快完善“两法衔接”工作制度,并已将“两法衔接”的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暨平安创建考核机制,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落实力度。总之,我区建设一流法治城区第一阶段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区依法治市办和各牵头单位以及参与单位将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总结,做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衔接,持续深入推进一流法治城区建设。同时,加大宣传和普法力度,对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目标理念、举措成效进行集中宣传,进一步增强市民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社会更加关心和支持一流法治城区建设。

第三篇:创新体制机制,为“扩权强镇”建设保驾护航

创新体制机制,为“扩权强镇”建设保驾护航

——关于“扩权强镇”试点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为了能够在5年内或更长一段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小城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乡镇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2009年初,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15号),我县云岭镇被列入全省150个“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

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紧紧围绕试点镇建设工作,创新体制机制,伏下身、沉下心来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试点镇建设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让试点镇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成为全县乡镇建设的排头兵,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扩权强镇”建设工作的样板,是摆在我们机构编制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扩权强镇”试点镇建设工作,首先必须认清形势,充分了解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和机遇,披荆斩棘,寻求出路,取得突破。

一、现 状

云岭镇位于我县西北部,距县城23公里,全镇总面积192.23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82个村民组,总人口43500余人。

该镇是典型的农业型乡镇。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达9.5万亩,农业总产值达1.7亿元,位全县第一。特色农产品——章渡酱菜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该镇还是著名的中药材种植 1

基地,所产丹皮以丹峰含量高而为各地厂家所青睐。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4382元,比上年增长17.1%。

云岭镇同时还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型乡镇,特色鲜明。镇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大理石、方解石、花岗岩、钾长石,储量达3亿立方米以上;白云石、石灰石储量达5亿立方米以上,尤以大理石“泾川白玉”享誉华东地区,大理石、方解石理化指标符合超细重质碳酸钙生产要求,石灰石理化指标符合轻质碳酸钙生产要求,截止2010年,全镇有碳酸钙开采企业14家,年产原矿石近300万吨;重质碳酸钙加工企业90余家,年产石粉100余万吨。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古迹众多,是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被国家列入100个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十二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四军军长叶挺曾赋诗盛赞云岭镇是“云中美人雾里山”。

近年来,该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大投入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决策战略部署,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富镇、产业强镇、旅游名镇”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集群经济、旅游经济”,全镇经济发展态势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实惠多、后劲足”的良好局面。今年1-6月份完成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4.14亿元,增长53%,实现工业总产值3.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完成财政收入2790万元,占年初预算5375万元的51.9%,比上年同期增长3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4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2011年1月,省政府批准在该镇筹建“安徽泾县云岭经济 2

开发区”。目前,云岭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潜力巨大。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在欣喜地看到云岭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从体制机制等更深层次上我们也看到了试点镇乃至我县乡镇普遍存在的各种现实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落后单一

一是传统农业型政府管理体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一直以来,乡镇管理体制依然延续着过去着重为农业生产服务而设计的体制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原来建立在传统农村形态上的乡镇政府架构和功能设臵,已成为束缚乡镇发展的裹脚布,远远落后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因此,落后的管理体制已成为束缚和制约乡镇发展的瓶颈。

二是单一的管理体制满足不了乡镇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不管是农业型乡镇、工业型乡镇、“扩权强镇”试点镇,还是以旅游产业、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乡镇,都沿用同一行政管理体制,即管理体制“一刀切”,整齐划一,无所侧重,丝毫体现不了不同类型乡镇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性,满足不了乡镇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单一的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二)权责不对等

一是乡镇政府在承诺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面临“有责无权”的尴尬。当前,在全县上下正在大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如何让群众满意,一个最具体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方便老百姓办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现实和无奈真真切切地摆在广大群众和乡镇政府面前,很多涉及民生的职 3

权,比如说农村宅基地建房审批等都在县直相关部门,不仅程序繁杂,而且花费时间长,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二是存在县直部分相关职能部门不愿意放权或放权不彻底问题。前阶段县编办根据省编办的相关文件精神,在县政府16个工作部门中开展了一次关于县直职能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可直接下放或委托乡镇行使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处罚权的调查。在所涉及的16个政府部门中,有三个部门只愿意下放少数行政审批权;四个等部门对乡镇则“无权可放”;而有些关于城市管理等“有责无权”的审批事项和处罚事项,则愿意无限下放。

由此凸显出乡镇现行行政体制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利民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一个又一个便民盲区,乡镇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成为困扰乡镇快速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三)人才队伍缺乏

一是现有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趋于老化,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面不宽,工作创新不够,干部队伍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现实工作要求。如云岭镇现有机关事业单位一般工作人员69名(其中机关40人,事业29人),从年龄结构看,35周岁以下的只有20人,占29%; 36—55周岁的有52人,占52%; 56周岁以上的13人,占18.8%。从学历结构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只有4人,占0.5%;高中及中专学历的13人,占18.8%。从专业结构来看,行政管理专业人员占近60%,缺少城建、土地、规划、城市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是乡镇缺少能够具体承担县直部门下放或委托行使的行 4

政审批权和处罚权的专业人员。现有乡镇干部队伍主要的工作任务一直就围绕乡镇行政管理或面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相关工作服务和为农技术服务等工作,对县直部门下放或委托行使的行政审批和处罚事项,感觉非常陌生,一方面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缺乏从事行政审批应具备的专业业务知识,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具有从事行政执法所应有的执法资质。因此,县直部门下放权力给乡镇,乡镇也是面临无专业人员能具体实施的窘境。

二是进人渠道单一,补充有限。虽然近年来乡镇机关通过公开招录的方式选拔和充实了一批年轻的公务员,但大多陆陆续续被调往县直单位。乡镇事业单位近年来几乎未补充过人员(个别乡镇虽然公开招聘或选聘过计生服务人员,但新聘人员人数远远低于原有人员的流失数)。再加上进人渠道单一,补充有限,安心基层的更少,进一步加速了乡镇干部队伍的“断层”、“老化”。

三、几点建议

要想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将云岭镇建成独具特色的“扩权强镇”试点镇,首要问题是让云岭镇破除落后、单一的管理体制的制约束缚。如何让试点镇管理体制破茧而出,唯一的出路是深化改革,创新试点镇现行体制机制。按照“该放的要坚决放,该管的要切实负责管好”的原则,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一套与云岭镇发展要求和“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力争做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用人与任务相适应,待遇与贡献相挂钩”,充分调动试点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一)重点突出,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乡镇机构设臵要适应发展要求进行创新,体现不同于 5

一般乡镇的差异性,为镇级扩权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首先,党委政府内设机构设臵。一是在乡镇党政办公室加挂“政务服务中心”,由该中心具体承载县直部门下放或委托乡镇行使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二是为了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首先要构建试点镇新的财政体制,将试点镇农村财政管理所调整设臵为“云岭镇财政分局”。

其次,镇事业单位设臵,除与其他乡镇同样设臵“两个中心”(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一个站(林业工作站)、一个所(民政所)外,增设“云岭镇规划建设分局”和“综合执法大队”两个事业单位。其中:

规划建设分局在云岭镇政府领导下,业务上受县住建委指导,在县住建委委托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综合执法大队的主要职责负责具体承载县直部门下放或委托试点镇行政的行政执法事项,即根据县住建、环保、人社、安监、城管、工商等部门的委托授权,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具体负责接受所有下放、委托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处罚权,实行“一站式”服务。

最后,为始终保持开发区旺盛的发展活力,建立一套与时俱进、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应积极探索根据开发区不同时期的发展建设的需要,建立适时调整其内、下设机构的长效工作机制,使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成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助推器。

二是要健全省级云岭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理顺与镇政府的关系,确保开发区高效运转的活力。

设臵云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关,委托云岭镇管理。由于云岭经济开发区位于云岭镇范围内,开发区的 6

建设和发展必须依托云岭镇党委政府,要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着眼于开发区和云岭镇发展全局,将管委会与镇政府实行“镇区合一”,配备一套领导班子,实行“镇区”行政资源共享,有利于开发区的运作和管理,也充分体现精简效能、相互衔接、权责一致的原则。

同时,从开发区建设管理和今后的长远发展考虑,管委会要单独设臵内设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建议内设综合办公室和招商发展办公室、下设企业服务中心为其所属事业单位,使开发区既能得到当地政府外围工作的支持,又能体现区内工作的正常循环,为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后劲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县直部门权力要应放尽放,充分体现权责对等 一是县直部门权力要切实做到应放尽放。县住建、环保、人社、安监、城管、工商等部门,将所有能够下放、委托给试点镇行使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处罚权,要做到应放尽放,无所保留,切实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一方面让试点镇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同时,履行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现权责对等;另一方面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县直部门在放权过程中务必要一次性确定下放权限范围、数量及明细项目,实施中按乡镇承担能力先急后缓,逐步放权到位,确保下放的权力能够正确、正常运行。

二是要做到下放的权力规范运行。推进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外监管制度。县直部门要坚持权责一致、放管结合的原则,加强指导和监管,负责对乡镇承担下放权力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并建立上级巡回巡查制度,安排专职人员做好巡回巡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7

防止和杜绝各种腐败问题和滥用权力问题的出现。应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和监督试点镇行政执法行为,试点镇在承接县直部门下放事权的同时,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最大限度地杜绝权力扩张后的衍生问题,确保扩权强镇改革顺利推进。

(三)有计划地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优化队伍结构 针对扩权之后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实施人员培训和引进。

一是依靠县内外优秀人才培养机构资源,加强现有干部队伍的培训。现有干部队伍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仍然是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乡镇还要在如何提高现有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乡镇改革发展服务上做足文章。可依靠县内外各级各类人才培训机构,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干部定期或不定期轮训的工作制度。

二是超前谋划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乡镇政府就不同时期当地建设重点需要的专业人才提前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分实施,健全专业人才培养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拓宽进人渠道。可以采用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上”是指试点镇工作人员安排到县直部门上挂锻炼;“下”是指县直授权部门派人到试点镇里挂职指导;而“内”是指通过内部机构调整,按照专业对口原则,重新确定工作岗位;“外”是指对外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公开招录、选调、选聘、招聘、竞争上岗、轮岗等多种 8

方式,引进所需人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努力打造一支“扩权强镇”建设工作的生力军。

(四)进一步加强对“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力度

“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在我省属于首次尝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虽然周边省、市有成功的先例,但结合我省、我县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还依赖于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加强对我县试点工作的督查、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要指导试点镇深刻领会上级政策,吃透文件精神,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一方面督促相关部门及试点镇加大对试点工作帮扶和建设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为试点镇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泾县编办 2011年8月18日

第四篇:建设文明城区中的司法工作

创建文明城区中的社区司法行政工作

文明城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是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区反映城区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创建文明城区,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通过展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凝练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吸引投资,促进发展;更好地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整体魅力,增加社会财富与市民收入;更好地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使群众安居乐业、得到实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础,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大量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和企业转移和剥离出来,迫切需要由社区来承担;城市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和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口增多等等,迫切需要社区进一步做好对居民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带来社会矛盾和纠纷增多,迫切需要社区在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也需要从社区这个基

础环节抓起。

社区司法所在这个新的阶段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任务为重点,着力实施队伍素质提升、源头预防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和政法文化培育。

首先,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能力,强化司法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趋完善,保障人民权利的职责正在由立法机关转向司法机关。人民对司法机关的期待与法治初建时期已有质的不同,人民不仅要求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稳定社会、解决纠纷,还要求司法机关通过能动的司法对社会发展的方向做出引导。

其次,要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司法程序的启动更多的是犯罪发生后被动的救济,人民群众才是自己利益的最好扞卫者。司法机关在服务民生的过程中,应教会群众如何维护自身的福利和保障、生存与发展比单纯地救济他们的权益更加持续有效。要制定普法的远期规划和近期计划,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活动,逐步提高全民族的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使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再次,进一步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把矛盾纠纷预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做好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参与涉及民生问题纠纷的调解,使矛

盾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探索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最后,以维护稳定为目标,落实好帮教安置和社区矫正措施。加强沟通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安置实体和基地,共同做好帮教安置工作。加强社区矫正信息网络建设,把社区矫正移动管理平台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提高社区矫正管控水平上来。加强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质量评估、安全保证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衔接管理,积极探索社会化安置帮教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增强安置帮教效果,充分利用各类技能培训资源,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就业安置途径,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社区司法所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司法行政管理水平,为创建文明城区贡献出一份力量。

第五篇: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兼论重构我国司法体制

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

——兼论重构我国司法体制

20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以致转型期的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此,从法学研究、法律发展及司法实践而言,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和谐社会的价值定位与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我国的司法实践与这些价值目标的要求究竟相差多远?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关系

最早提出“和谐”一词的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而“和谐社会” 这一用语则是由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首次提出的,他主张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通过由富人捐资组织的“试验性”股份公司制协作社,把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和谐社会。

而最早给法治界定内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假设为达到‘善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并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当我们将法治不仅作为一种信仰、意识、观念,而且成为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时,法治的“软件系统”——信任和尊崇就建立起来了,这也是法治精神的内涵。

可见,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所希望的理想社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和谐社会”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的社会,不是法律虚无主义横行的社会,不是人格尊严和基本自由的个体消失的社会,它与法治精神有密切的关系:法治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内在要求、努力方向和目标,是和谐社会特征的有力保障,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这种一体化的联系根源于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

1、公正

社会和谐的根本、法治精神的精髓都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即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原则。柏拉图在《共和国》一书中指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就是最大的恶。尽管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但历代法学家仍保持着探索的狂热;尽管法学家对正义有不同的表述和标准,但他们总是将正义观念与作为规范大厦组成部分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联系起来。就笔者而言,本人赞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标准:(1)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享有的类似自由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2)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将被安排得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期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使它们所依系的地位与职务向所有的人都开放。所以,公正是和谐社会、法治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法治精神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任何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2、秩序

秩序与和谐有着紧密的关联——秩序往往意味着起码的和谐,而法律构建的初始动因起源于人们对秩序(安全)的强烈欲求。佛洛伊德指出,人类神经系统在节省能量与减少精神紧张方面的需求,解释了人对于有序生活方式的先见取向。马斯洛也指出,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年者一般都倾向于安全、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和组织的世界,这种世界是他所能依赖的,而且在他所倾向的这种世界里,出乎意料的、难以控制的、混乱的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危险事情都不会发生。西方中世纪神学主义奥古斯丁承认:“无论天国还是地上之国,也无论社会还是个人,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和平与秩序,以便获得社会和个人的心灵安宁,法律正是维护和平与秩序的必要工具”。因此,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法律产生的直接价值追求,就如同英国宪法学家韦德所认为的“法治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秩序优于无政府主义”。

3、自由

无论从社会的变革历史,还是从科技发展的进程,无不能看到人类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需要。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自由的价值目标,否则社会不可能有序,也就不会有和谐局面的产生,因为“要求自由的欲望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欲望”。同时,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约翰·洛克宣称,“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所以,一个追求和谐与法治的社会必然要充分彰显公民的自由权利,限制政府的强权干预,保证人的能力不为压制性的桎梏束缚,从而建立一种有益于尽量多的人的高度文明。

4、效率

和谐社会和法治精神对效率的需求根本上出于经济的考虑。按照社会学的思维路径,人们对某种价值追求的偏向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效率决定社会内部的稳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长久和平共处,有限政府应当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提高效率减少外部不经济效应,获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法治从来都存在着对效率的向往:法治将社会主体之间重复博弈的行为固定,给人以稳定的预期,理性的经济人基于这种预期进行选择,就当然地节约社会成本、提高效率;法治要求及时的正义,尤其体现在司法上要及时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尽快确定财产归属并尽快使其进入流通领域。

总之,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涵相同:直接宣扬公平正义,确立核心价值定位;要求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立对秩序的基本价值追求;强调民主法治,满足与生俱来的对自由的向往;要求充满活力,更大程度上则是对效率的追求,以保证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平衡需求

社会科学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善社会”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社会学家和法理学者关注社会控制所应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应然的社会和实然的社会辩论从来未停止过。正义、公平、自由、效率、秩序(安全)、公共利益甚至服从自然或上帝的意志——所有这些和其他一些价值被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宣称为社会的最高价值。

实际上,在我们一直追求“善社会”的过程就是肯定公正所具有的基础性价值。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时代都面临着有一些社会控制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最有才智的人运用智慧加以解决;思想家们试图激励他们同时代的人去关注他们各自时代所存在的某些尖锐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制度不平等极为凸显并引发威胁社会基础的强烈不满的时代,有洞见的思想家所提出的价值目标会着重强调较多的平等;在遭到混乱和无政府主义危及的社会制度,必会期望秩序(安全);在一个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时代,人们则可能倾向于在政治控制所确定的限制范围内或在无视这种限制的情形下强调社会价值中反专制主义因素——自由。

因此,在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平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公平正义作为贯穿始终的价值目标;而对于秩序、自由、效率的价值平衡问题无法给予一个“一刀切”的等次排列,如前所述,必须针对具体时代、具体职能部门及具体事件来确定他们的次序。那么,司法部门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法治精神的关键体现,公正处于当然的核心地位,依法有效保障公民自由的第二位价值追求当然对效率提出了要求。而当我们的司法体制能够依法公正高效地保障公民自由时,秩序就水到渠成了。

二、我国司法体制的弊端

我国司法体制是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其司法体系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系统构成。在此所探讨涉及的司法及司法体制,主要指我国专司审判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以法院为中心的司法体制。

1、司法权设置的地方化

我国宪法规定,地方人民法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这样一种宪政安排,决定了地方司法系统隶属于地方的客观属性。虽然我国宪法又同时规定司法权的国家专有性和专属性,但地方司法系统的人、财、物大权、生存和发展都掌握在地方手中,法院对行政机关实际上存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利益张力的存在使审判权非常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博弈的对象,设在地方的国家审判机关成为地方的审判机关。在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利益的情况下,占主导性的行政机关必然要求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机构为维护地方利益而竭尽全力,这就为司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司法活动的功利化提供温床。

司法权作为一种运用法律这一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专属权力,其地方化设置会阻碍资源在全社会的自由流通、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不利于统一有序市场的形成;会干预平常主体交易的自由,甚至为政府侵害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提供司法保护;会影响法制的统一实施,破坏司法权存在的最高价值——公正。而司法主动的功利化是对司法中立的严重挑战,因为“假如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试图积极的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或潜在的纠纷,必将自己卷入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之中,难以保持公正的面目”。

2、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律文化作为全世界共有的文明成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从国际通行的做法来看,为确保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不同法系的国家在架构以审判权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时,共同遵循将司法权的行使与司法行政事物相分离的原则,从体制上保证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处于一种超脱、公允和中立的地位,有效避免行政权或其他权力对司法权的干扰。但我国的法院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

第一、从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关系上看,法院的人、财、物是由行政机关按照行政模式进行管理的。法院的管理人员和法官是依照统一的《公务员法》进行录用、确定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级;法院的资金由地方行政机关拨付;法院的物资装备必须由地方政府支持。这种与行政人员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无异于鼓励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或介入纠纷之中,或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以追求“政绩”、获得晋升,确保“饭碗”甚至得到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不中立的法院和法官如何公正?

第二、从法院内部管理体制上看,法官职务的行政化、非程序的内部请示和批复制度、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决议职能、案件指标管理制度都严重违背审判权的“亲历性”规律。这种缺乏亲历性的审判必然会提高错判率,造成案件不断地请示、发回重审,严重影响“高效司法”的实现,浪费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限制财产流转速度。而对于涉及到人身自由、生命权利的刑事案件,错判对司法公正的打击无疑是摧毁性的。即使他们最终被昭雪,但“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内外一致的行政化管理使法院不能独立行使司法权,使法官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案件形成内心确信断案,这就增加了干预司法的机会,而这种干预必然导致各种利益的较量——增加社会成本,降低办案效率,阻碍公正的实现。

3、法官职业的大众化

我国法官队伍的成分非常复杂,不仅有专家学者型的精英法官,还有姚晓红式的“三盲法官”。若干年前的法官选拔制度,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一定关系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调进法院,并名正言顺地当法官。这种先天不足并没有通过后天的培训机制得到很大改观,司法权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又将法官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向功利化的东西上。无法想象,一个根本不懂法律这架精密仪器的人,怎么会知道法治精神是何物,怎么会生产出大众迫切需求的公正、秩序、自由和效率?

这些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内容格格不入,与法治精神及和谐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南辕北辙。因此,重构我国司法体制势在必行。

三、重构我国司法体制

面对背离法治精神的不和谐现象和行为,重构我国司法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选择;同时,我们在构建司法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法治精神,符合其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本文仅就司法体制中主要的具体制度构建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司法独立,改变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

司法独立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法院独立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审判,不受其他法官的干涉。法官独立居于核心和根本地位,对审判独立或司法独立起着决定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1、通过立法确立两级产生体制,即全国人大产生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省级人大产生中级和基层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省级财政保障,同时规定中级以下法院经费保障标准,必要时中央可采取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避免各省法院和法官经费和待遇不均。

2、将其他机关、组织监督司法的程序明确化、法定化。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司法必须坚持的,但党的领导有一个科学领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法官坚持体现党的意志、人民利益的法律,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其次,虽然司法体制改革后,省级以下的人大将不产生法院和法官,但地方人大仍有监督的权力。该监督权不是个案监督,而是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请求产生该法官的人大通过诉讼程序行使弹劾权。

3、取消案件的审批签发制度,确立主审法官或合议庭负责制。院长不需要为自己不办理的案件负责。当责任具体明晰到个人时,迫使审理案件的法官不得不尽全力甚至利用他人的智慧谨慎细致地处理案件。

4、将审判委员会的决议职能转变为法律咨询职能。不仅可以避免审判委员会间接判案,避免权责不明、无法找到真正责任人,而且可以调动法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5、取消请示和批复制度,确保二审终审和上诉制度的存在意义。司法裁判依据的是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官的知识、经验和良知,没有理由认为同样是法官,下级法院的法官就不如上级法院的法官。

6、单立《法官保障法》,对法官的人身、工资福利待遇、权利救济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司法无权威的极端表现是法官被殴打、法庭被冲击,此类现象务必杜绝。

(二)法官职业精英化

构建精英化的法官职业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除了制度设计避免精英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外,更重要的是司法主体的法律意识、现代社会的执法与司法意识、操守和品质等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又涉及到充分的物质、精神和人才准备。

1、建立完备的法律教育体系和丰富的法律教学内容。“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体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我们的法律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将法律作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并坚持担任法治有益的传播者。同时健全法官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法官继续教育制度。例如,每名法官必须每年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并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成文的法律制度、法学理论,还应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论理学甚至现代的一些尖端技术的介绍。因为“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

2、提高法官的待遇。在法官独立审判后,对承受压力的能力、法官素质、教育和再教育的要求必然会提升一定高度,这样,从事法官职业意味着首先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支出更多的费用,依据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提高法官待遇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吸引更多法律精英从事法官职业的必要物质保障。至于法官待遇的水平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状况,高于一般公务员的5—6倍。

3、精简分流现有的法官,严格法官职业准入,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统一法官选任标准。针对法官队伍大众化的现实,按照“学历+经验”的标准,将一部分不符合任职标准的法官分流出去,按照合理的规模配置法官。然后通过考核,安排从事法官助理工作、司法辅助人员或司法行政人员。在法官职业准入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门槛——在法律精英竞相进入法官职业时——是必然的。

4、确定准入和退出法官职业的年龄标准要科学。就像其他的法律不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我们确定法官准入和退出的年龄标准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这个标准同时应考虑到法官职业对经验——“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特殊要求。因此法官职业的准入年龄应为28-30岁,退出年龄一般应在70岁。

综上,笔者就重构司法体制的具体制度提出以上看法,仅仅是司法体制大厦中某个房间甚至窗户的建构,而要将我国的司法体制重构成一座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正、秩序、自由、效率的理想城堡,不仅需要法律人不懈的努力,还需要具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克服制度的溯及力量与惰性力量,为那些可能成为变革的无辜牺牲者带来最低程度的损害。

下载创新司法体制,为建设法治城区尽职(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司法体制,为建设法治城区尽职(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建设平安屯留 法治屯留

    为建设平安屯留 法治屯留 我县举行综合治理大型宣传活动近期,我县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有关精神及市委安排部署,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宣......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十——深化司法体制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下)87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十——深化司法体制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下)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当公民在法律上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对法律问题存在疑惑时,可以申请。 A......

    司法行政系统法治建设工作要点

    某某司办发“2013”7号关于印发《全区司法行政系统2013年法治建设和法 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通知局属各单位、机关各股室: 现将《全区司法行政系统2013年法治建设和法制宣传......

    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李吉高 2010年第11期 ——经济建设近年来,我们以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试验区监利片初......

    城市工会体制建设创新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工会组织体制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如投资多元化进一步冲击原有控股集团工会体制、劳务公司的发展给工会组建带来难题、工会体......

    区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情况总结

    区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情况总结 区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情况总结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市加快建设一流......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设法治政府

    伊犁州农业局依法行政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围......

    惠州为法治社会实践提供创新模式

    惠州为法治社会实践提供创新模式——市司法局积极筹划召开深化广东省惠州市村(居)委“法制副主任”制度研讨会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擦亮“法治副主任”制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