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荐信王小东
推荐信
尊敬的矿领导:
我队机电技术员王小东,出生于1983年08月,内蒙古伊旗人,毕业于陕西能源学院,后续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函授,于2011年7月取得本科学历。2007年1月毕业以后到神东哈拉沟煤矿连采队工作,6年来他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2010年2011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哈拉沟煤矿优秀青年。参加工作后他曾从事破碎机司机、锚杆机司机、运煤车司机、梭车司机、煤机副司机、电钳工和检修班电工班班长等多个岗位上就职,对掘进队生产工艺和检修工艺都有了很深厚的了解,现任我队机电技术员。至今,他把一身的劲都使在工作上,并严于律己,班前他总是第一个到工作面排除安全隐患后才让职工施工作业,班后把安全工作做好交给下一班后才离开工作地点,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时上班,他都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他所带领的班年年超额完成队里下达的安全生产任务,月月工伤和“产三违”现象为零,工程质量标准化月月达标。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他爱队如家,爱职工如亲兄弟,哪位职工家中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工作中,王小东坚持从“心”开始抓安全,对有情绪的职工他耐心做工作,工作中对于某些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工作现场中职工间能够互相照应,并在工作期间多次得到各级领导好评。鉴于王小东同志的优秀表现,经队委会研究决定特向矿推介优秀队干王小东同志为机电副队长职务,望矿领导给于考虑!
连采二队队委会(签章)
年月日
第二篇:王小东简介
王小东简介
王小东,男,1955年出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研究员。
自1993年4月调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后,曾任青年所副所长,一直从事青年的民意调查、青年社会思潮及青年与互联网的研究,迄今已超过15年。主要科研工作业绩有:
1.1993年参与主持“当代青年国防意识及国防教育的调查”。
2.1995年参与策划并主持与《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合作的“中国青年看世界”大型读者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读者来信15万封以上,为《中国青年报》历史上仅次于“潘晓事件”的读者反馈最多的事件。此次读者调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系列文章,其中5篇均为王小东执笔。
3.2003年参与“中国青年看世界”民意调查,并执笔撰写调查报告。该课题为十部委参加的“和平崛起”课题的子课题。
4.2004年主持“青少年成长与互联网管理”专题研究。
第三篇:警示录读后感王小东
读后感
根据集团公司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学习《金隅之魂》教育读本的通知》的通知精神《警示录》和学校的统一部署通过学习,我部门认真组织学习了《金隅之魂》和《警示录》两教育读本。通过学习是我对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更高的认识,使我对学习金隅人的八个特别和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次教育活动,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方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金隅集团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积累中和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信用、责任、尊重”核心价值观,“重实际、重创新、重效益、争一流”集团精神,“共融、共享、共赢、共荣”发展理念和“八个特别”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金隅企业文化。
一是,弘扬“重实际、重创新、重效益、争一流”集团精神,不断夯实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始终坚持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金隅集团通过多年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建材制造商之一和环渤海经济圈建材行业的领导者、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水泥供应商和北京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商,北京综合实力最强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和最大的投资性物业持有者与管理者。并形成了以“水泥及商品混凝土—新型建材制造—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与管理”四大产业板块为主的核心产业链,2009年7月29日,金隅股份以香港资本市场上“九个第一”的骄人业绩,在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香港联交所自金融风暴以来的成功发行范例,不仅使金隅集团全面跨入国际
资本市场和成为公众公司,也为我国建材行业大型国企赢得了声誉。
二是,秉承“共融、共享、共赢、共荣”发展理念,不断拓展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集团充分发挥资本、管理、品牌、人才等优势,立足北京、辐射周边,通过战略重组、企业并购、资源整合等途径,积极抢抓和有效掌控战略资源,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新加盟企业同金隅集团整体和谐共融、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恪守“信用、责任、尊重”核心价值观,不断营造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和谐氛围。作为总部地处首都的大型国企,金隅集团始终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最高原则。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集团万元产值能耗、水耗以及粉尘、烟尘、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排放指标年均同比大幅下降;充分发挥建材工业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实现了集团自身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也为城市发展、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坚守“八个特别”人文精神,不断强化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人文保障。金隅集团当前的大好发展局面,凝聚了几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激情、特别有思路、特别能融合、特别有追求、特别能理解、特别能实干”的金隅人对金隅事业的执著追求与默默奉献。集团坚持“以人为本,人人皆可成才”的金隅才观,大力营造识人才、爱人才、用人才的宽松环境,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通过学习金隅集团党员教育读本《警示录》一书使我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党风廉政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对于廉洁自律问题,要算好“七笔帐”,要把握好两条:一要干事,二
要干净,经得起考验,树立好形象。
一、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
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我虽然只是学生处的一名副处长,也应该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不要因一念之差给家庭、给亲人带来无可挽回的痛苦。
二、从严自律,管住自己
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三、要有务实的作风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既是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我们决心学校党委和教育支部的正确领导下,从讲政治的高度,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廉洁自律。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处王晓东
2010年11月8日
第四篇:小东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一.引言...........................................................1(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的特色农业如何发展...................................2(一)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2(二)重视科技进步强化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2 三.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现状.........................................4(一)国外特色农业发展................................................4(二)国内特色农业发展................................................5(三)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6(四)研究方法........................................................6 三.甘肃特色农业现状...............................................8(一)甘肃是农业大省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的影响....................8(二)甘肃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8(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9 四.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状况........................................10(一)生态环境.......................................................10(二)劳动力素质.....................................................10(三)信息条件.......................................................11(四)规模...........................................................11(五)相关制度.......................................................11 五.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12(一)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12(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12(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12(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13(五)建立高效的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更新机制.............................13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中文摘要
农业是百业之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同时农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对外开放的幅度大大加快,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特色农业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等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采取归纳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劣势,探讨提升甘特色农业发展的途径。本文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文章开篇对特色农业的概念、内涵、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在梳理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利用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对甘肃省特色农业进行了识别与评价,得出甘肃比较优势较强的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未来特色农业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方向,并甘肃省特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探讨了甘肃省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特色农业;比较优势
I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mother of all,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steadily, and at the same time,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agriculture open range greatly speed up the, in bring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more challenges.Based on th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research literature basi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as the basis, the integrated use of regional economic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economics theories and knowledge, take induc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mbining th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scension Kenned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y.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by the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Gansu stro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the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futur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dustry choice an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Gansu province, lift discusse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Gansu province;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
II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从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到现在迈进小康社会,在今后的10年里,我国要实现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1.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全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过半占了68%,农村能否实现全面小康水平,对全国经济发展来说举足轻重。
2.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增收缓慢
比率比农民收入提升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这些都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3.城乡差距大
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5153元,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而西部一些欠发达省份人均收入还不足3000元。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远远高于农村人均水平。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条件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仍有2000万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农村家庭收入不稳定,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的艰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时期,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经济体制,使之成为驾驭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产品市场由长期以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业生产也由传统的种植业生产方式向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从过去的重量不重质转变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目标。据有关部门统计,未来几年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缺口很大,且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传统的农产品价格,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走之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挑战。市场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发展特色农业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掌握市场规律,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不断满足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才能 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近年来甘肃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从实际出发,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特色农业已成为甘肃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甘肃是西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资料显示,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 5112.93万亩,其中旱地占70%以上,水地不到1/3,是典型的山地型高情特点的农业发展道路。荷兰避开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生产,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20世纪60年代,荷兰政府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劳动生产效率为目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生产化和机械化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的特色农业如何发展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就好像我市云龙镇的淮山,永兴镇的佛手瓜,大坡镇的胡椒等等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
(一)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
首先应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力争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规模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云龙镇发挥当地丰富的红土壤优势,引进淮山种植,在电子农务平台的帮助下成为当地有名的特色农产品。而本市秀英区的永兴镇则利用当地富含抗癌微量元素”硒”的火山地种植出优质高产的佛手瓜,让大陆客商直接上门指名收购。所以根据农村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突出各村特色、地域特色。大力推进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农业功能和领域,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重视科技进步强化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不断优化产品品质,为产业化经营、提高综合产出效益奠定基础。具体把握好二个环节: 1.要加强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引进
任何优良品种都有退化老化过程,需要及时研究新品种进行替代,要以科学态度搞好品种选育工作,保持品种优良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2.要为生产环节搞好供应。在研究新品种的同时,导入生产环节的各项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建立技术服务推广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采用通俗易懂形式培训和引导好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生产技术。
2.重视市场开发
统筹考虑农业生产、交换、分配、销售、运贮等各环节的相互关系,通畅农产品的市场渠道。海口农业历经多年发展,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如大坡镇的胡椒产业,做为全国第一胡椒生产基地,连一个初级加工厂也没有,当地胡椒农只是简单地出售原始产品,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先进经营理念,广泛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
3.大力培植产业龙头和营销群体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塑造形象,创立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的兴起,延伸我省农产品增值链。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应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可以是“企业+基地+特色农户”,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 +基地+农户+科研”等等。那么这个“+”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还是一种行政关系的联系呢﹖这是特色农业产业化能否发展的关键。同时,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问题。
4.重视边际产区的生态产业发展
防止对农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在加强生态环境良好保护中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搞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进农业生态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重点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强农田乡水利设施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5.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
不断消除农业生产产量、质量、效益提高的环境障碍和技术瓶颈。随着农业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研究的投入,我市科工信局也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也源源不断为基层服务站点增加服务设施,利用新的方式为三农服务!
5.推广和培育特色农业品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也像工业产品一样需要品牌打开销路,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加利润。目前我市独特的品牌特色产品少,“一镇一品”、“拳头产品”也没有形成优势,所以必须加大农产品品牌推广力度,利用背靠省城与海陆空交通要道便利优势,把现有的农产品打造出有品牌的产品,努力为农民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在海口市科工信局的领导下,利用农产品大比拼的效应,已经把我市各区镇打造出“一镇一品”的名牌效应,如把秀英区永兴镇打造佛手瓜镇,琼山区云龙镇打造成淮山镇,已经成功为当地农民引来众多的客商,这不但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也让当地的农民口袋越来越厚!
三.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国外特色农业发展
1.新西兰独具特色的畜牧业
新西兰是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经济发达国家,畜牧业是该国经济的基础。全国有牧场1365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畜牧业出口收入占出口总收入的60%以上,从事畜牧业的人口也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人均养牛、养羊头数最多的国家「12j。新西兰的畜牧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生产波动小,畜牧业一直处于指导地位。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中,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迅速,没有大的波动,基本上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二是专业化程度高,出口比例大。新西兰接近3/4的牧场实行专业化经营,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再者由于有限的国内市场需求,绝大部分的畜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产品的外向度高。2.以色列节水灌溉农业
以色列土地资源贫瘩,水资源极其贫乏,60%属干旱地区,20%为半湿润区,50%国土降水少于15mm,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面对恶劣的生产环境,以色列的农业却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近10年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农民人均收入普遍达到5-8万美元,以占总人口不到3%的农民供给全国农林产品,还大量出口农林产品,其中大量销往欧洲,享有“欧洲厨房”的美誉。以色列农业的成功之道在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根据国际市场和本国自然条件,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科技,着力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发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的农产品,用高科技现代管理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特色农业,建成一套符合国隋的节水灌溉、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管理体系。
(二)国内特色农业发展
我国对特色农业的探索和实践开始于90年代,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在实践中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如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生态农园的休闲都市型农业、苏州未来农业大世界的科技型农业、上海浦东农业开发区的孙桥设施型农业等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社会或人文资源在特色农业的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到21世纪,其他地区也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的思路和方向,有关特色农业的实践也日益增多,例如东部地区上海、北京、杭州、广东等地为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物质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周连第提出北京山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郭柏林从上海发展特色农业的现状分析出发,针对上海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色农产品品种比重低、传统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务农劳力数量减少,质量弱化、耕地逐年减少,土地利用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上海在日后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及产业选择。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力不强;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等问题。最后提出要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 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本等对策。张福生认为山西具有潜在优势的农业产业有优质杂粮、草食畜、优质干鲜果、蔬菜业、制种业、中药材等,通过总结山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经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山西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应坚持的主攻方向。西部地区如甘肃、新疆、四川、贵州等省份也将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叶长卫指出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思路,在分析了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区域规划、资金扶持、科技支撑、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协调5个方面,提出破解制约因素以及促进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措施。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基础理论部分
主要介绍特色农业相关理论,包括特色农业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评价标准等。
2.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主要从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优势、不利条件及制约因素两方面进行条件评析。
3.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包括甘肃省特色农业 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主要包括甘肃省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产业选择及主要农产品优势度分析。五是在针对甘肃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甘肃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特色农业相关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特色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特点,得出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综合应用各种经济学科的知识,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甘肃省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察、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就甘肃省目前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甘肃省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以促进甘肃省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它是农业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用而生。近年来各地区都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都在寻求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期实现农业跨越式的大发展。
我国对特色农业的探索和实践开始于90年代,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在实践中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如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生态农园的休闲都市型农业、苏州未来农业大世界的科技型农业、上海浦东农业开发区的孙桥设施型农业等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社会或人文资源在特色农业的发展方面
到21世纪,其他地区也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的思路和方向,有关特色农业的实践也日益增多,例如东部地区上海、北京、杭州、广东等地为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物质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周连第提出北京山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郭柏林从上海发展特色农业的现状分析出发,针对上海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色农产品品种。
中部地区对特色农业的研究如王峰指出湖北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力不强;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等问题。最后提出要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本等对策。张福生认为山西具有潜在优势的农业产业有优质杂粮、草食畜、优质干鲜果、蔬菜业、制种业、中药材等,通过总结山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经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山西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应坚持的主攻方向。
西部地区如甘肃、新疆、四川、贵州等省份也将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叶长卫指出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思路,在分析了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区域规划、资金扶持、科技支撑、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协调5个方面,提出破解制约因素以及促进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措施。马琼通过介绍南疆特色农业发展现 状及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运用SW0T分析方法,得出南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劣势、威胁、机遇,提出了推动南疆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余丽霞从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川省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及中期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并对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为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大省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甘肃特色农业现状
(一)甘肃是农业大省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的影响
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经过多年的扶持,甘肃已初步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两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制种、蔬菜、水果、中药材、啤酒原料、棉花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及食用百合、蚕豆、烤烟、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小产业集群也逐步成形:金昌的啤酒麦芽加工集群,张掖的玉米制种加工集群,庆阳的白瓜子加工集群等。许多特色农产品成为满足全国需求的主要供应源,且大量出口海外。例如甘肃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目前已达到750万亩,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啤酒大麦达210万亩和134万亩,年产量分别达34万吨和3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发展到123万亩,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甘肃省落户;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等农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
(二)甘肃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
尽管甘肃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周边其它省份相比,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甘肃省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省耕地面积5229.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8%,人均占有耕地2.0亩。甘肃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繁多。河西走廊是灌溉农业区,耕地面积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 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全年降水量少,是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气候湿润,是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有经济林果、中药材、草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是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在650多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
(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根据全面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规模为1213.3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的全部人口有1084.92万人,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数、家务劳动数及其他外,甘肃省农村实有劳动力1050.49万人,按全省农村457.14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30人。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劳动力555.85万人,占52.91%;女性劳动力494.64万人,占47.09%。从年龄结构上看:据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9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6%,19-34岁的劳动力占42.48%,35-44岁的劳动力占21.46%,45-59岁的劳动力占22.42%,60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占6.78%。以上数据表明,甘肃农业劳动力年轻化程度较高,从业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近五年来,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在甘肃地区累计投入企业技术更新改造资金1250亿元,一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继落成。随着“三农”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有关吸引外资,土地利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各级农业政策法规部门也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结合甘肃实际,不断加快地方农业立法。2004年来陆续颁布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内农产品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农产品需求量来看,西北地区2006年口粮总需求是1602.6万吨,精饲料为1716.6万吨,油菜籽总需求量272.6万吨,蔬菜总需求量1402.2万吨,水果总需求量362.5万吨,棉花总需求量为42.9万吨。以上农产品供应目前缺口很大。从近年农产品价格走势来看,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比2006年上涨了20%以上,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了10%,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达到了55%。以上数据反映甘肃特色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且市场价格持续坚挺。
四.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状况
(一)生态环境
水资源贫乏是甘肃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甘肃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严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我省粮食自给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上世纪70年代以有机氯为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到80年代尽管已完全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但至今一些地区的土壤中仍能检出六六
六、DDT。目前,全省农药消耗总量2.5万多吨,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约100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100万亩。此外,化肥导致个别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地膜覆盖造成的 “白色污染”等在甘肃也比较严重。河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力素质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1.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97%。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计算,甘肃省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52年(其中男性7.44年、女性5.47年),比全国低1.46年。其 中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5.64年(其中男性6.66年、女性4.53年)。据抽样调查推算,受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整个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7.07%。科学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据资料显示,农业科技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约占40%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20%-30%,真正成效显著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带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与发达省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70%左右,但农业水的利用率仅为30%-40%,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3%左右。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我省农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三)信息条件
甘肃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西部地区均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无公害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规模
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层次低。目前,甘肃特色农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22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456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3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五)相关制度
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制度瓶颈,这在甘肃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首先,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 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取得。其次,不合理、不规范的农村财税制度难以有效地形成新的激励,不能调动地方和农民的积极性。再次,排斥、拒绝农民的农村信用制度抑制了农民的投资欲望以及弱保护、低覆盖、不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加之现行的土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干部考核体制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一)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
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顺利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种植、养殖、林果、水产等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极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甘肃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中的作用,提高科技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简化其程序,降低其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高。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树立区域品牌意识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 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甘肃特色农业要特别重视品牌功能,打造知名品牌,以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 政府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依法行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使特色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五)建立高效的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更新机制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鉴于甘肃目前的生态资源的显示,必须建立一个提高利用率,保护与更新资源的新机制,确保农业资源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节水设施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机型立体农业开发保护耕地资源。大力宣传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对持续农业的认识,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措施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协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结束语
在万般煎熬中完成了前面20多页连篇累牍的正文内容之后,总算能够开始写结束语,这应该是一个小小的胜利。我也很高兴看到在大学专科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能设置“结束语”这么一个富有人性化的小版块。但我相信“结束语”在各位审阅论文老师心中的权重较之论文正文内容恐怕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学生随便写些东西充字数或者干脆写一套形式化的语言,相信各位老师也会足够大度,不去计较。但我想既然是设置了这么一个人性化的版块,不如就写些人性化的东西,想我所写,写我所想,为冷冰冰的论文增加一些人味儿,附带为论文充些字数。
论文的具体内容确实没什么值得说的,不过是一些专业术语的堆砌。主要想总结一下大学三年来对自己专业的感受。
如果说我大学三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就是经济信息管理这个专业领域内有什么重要收获的话,那“培养出了对经济学和计算机的兴趣”绝对是最值得一提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与以前初中、高中同学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甚至是讨厌自己的专业,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在填报志愿时未经深思熟虑就随便选了个专业,或者根据父母朋友的意愿选了个 专业,后来却发现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还有的则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喜欢的专业,但他们最初的兴趣不但没有在大学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反而被消磨殆尽,这是很可悲的。没有学习兴趣,在别人看来再好的学校再好的专业,对自己来说学习起来只能是索然无味,或者说至少会丧失很多学习过程中应有的乐趣。
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很庆幸自己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后,开始喜欢上自己的专业,这种兴趣不再是自己初中、高中时单纯喜欢某些不可思议和深奥,这种低层次、低境界的兴趣在经过大学三年专业知识的打磨之后已经逐渐升级。同时我也深知,大学专科阶段的这些专业知识也不过是些非常基础的知识.能够最终完成这三年的专科学习和这篇具有“敲门砖”意义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感谢很多人和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象枢.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与途径[J].农村经济导刊,2003,(6).[2] 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6)[3] 曹林奎,施月欢.国外农业旅游发展透视「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69一70 [4] 蔡金升.黄河特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一216 [5] 白文宁.内蒙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D].北京:中央名族大学,2007 [6] 周连第.北京山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01):44一47 [7] 郭柏林.上海市特色农业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03):55一 58 [8] 叶长卫.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2):202一205 [9] 余丽霞.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0,(11):41一44 [10] 马琼.南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0T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8,(01):136一140 [11] 彭新宇,金发忠.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J].湖湘论坛,2006,(5):65一66.[12] 张克俊.论特色农业的理论与发展思路一兼及四川特色农业的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
致谢
首先要感谢Google公司。Google公司的总部虽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它旗下强大的搜索引擎的触手已遍及全球,惠及了千千万万苦于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莘莘学子,最后还要感谢很多为我上过课的老师,感谢他们宽进宽出的教学态度,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全心全意替学生着想的无私精神,使得我各个学科的期末考试和历次课程设计都能顺利通过。通过这些老师,我也见识了不少实用主义的工作作风和技巧,想必以后能从中受益。
第五篇: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 小 东
编者按: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支撑,文化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在打造经济支柱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加大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启动了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策划摄制了《走遍中国-走进北海》七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节目黄金时段播出,极大地增强了北海人对在漫长开放历程中形成的深厚历史文化的认知,提高了干部群众热爱北海,建设北海,推动跨越发展、合力唱兴北海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日前,光明日报摘要刊发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东的署名文章《关于北海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思考》。为加深和促进大家对发展北海的思考和实践,本报将这篇题为《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的原作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加快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寄语广西沿海发展要成为“新的增长极”。因此,在国家重视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一规划被认为是“补齐中国沿海发展短板”之作。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的重要成员,北海的发展引人注目。
1984年,北海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站到了继特区之后的对外开放的“第二起跑线”。经过25年的奋斗,北海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城市知名度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缺乏支柱性产业,北海的综合实力仍然较弱,“总量小、基础差”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北海贯彻“发展是硬道理”和“第一要务”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其内在和外在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借助自身的基础、条件,与特定的机遇结合,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就会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为此,深刻认识北海历史悠久的开放进程,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动力,培育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是北海进入关键时期抢抓机遇,在北部湾经济区确立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
1983年从县级市恢复为地级市并在次年跻身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时,北海是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小城市,城市人口仅11万多(其中渔业人口超过2万),工农业总产值刚过2亿元,人们说它幸运地当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实际上,北部湾畔这座城市一直与开放有着不解之缘,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最重要的见证。北海的衰荣起落,堪称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对外开放的缩影。
2000多年前的汉代,现北海属下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条见诸史乘的最早对外海上贸易航线,从北部湾畔的合浦等地出发,沿中南半岛海岸,经南洋抵达印度洋,进入中亚,与名闻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殊途同归。《汉书》记载的这条海上航线,并非一般的民间往来,而是一条由“黄门”宦官和译长率领、私商应募参与的官路。北海在遥远的两汉时代就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作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在北海市合浦县城廉州镇周边,至今保存着近万座汉墓,在历年来的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数量众多的舶来品,如琥珀、水晶、玛瑙、玻璃制品、黄金饰品等尤其引人注目。这些有着封土坟丘和厚葬礼制的汉墓,虽然主人身份难以考证,但专家普遍认为应属于郡守、县令、官吏、豪商甚至还有王公贵族等上流人物。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所说:“可以想见西汉时期的合浦已是一座商贸发达、水陆运输畅达、人烟稠密的江海港口城市。”
历史翻到十九世纪,清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在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北海与芜湖、温州、宜昌一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日等相继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洋关、教堂,开办洋行、医院、学校,北海成为列强入侵劫掠资源的落脚点以及扩张大西南的通道。在“欧风东渐”的过程中,北海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城市,其接纳西方工业文明之早令人啧啧惊叹: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海即设立了官办的电报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法教会在北海开办义学和女子学校,开设英、法文课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海的英国教会用上了电灯;同年,借助从英国进口的设备,北海有了木材机械加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人们就能在北海的英国领事馆里观赏到电影默片;1909年,北海出现了中外合办的电灯公司;1918年,飞机的踪影现身北海,到了1929年,北海开通了与广州的航空邮路„„当地至今保留着众多西洋建筑,以及有着中西合璧风格的老街,他们作为近代社会、经济、建筑、宗教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向人们述说着100多年前的开埠,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辉煌与变迁。
然而,回顾历史上北海的开放,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因开放带来的城市繁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度崛起,又几度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繁富的历史遗存,基本限于两汉时期,这个“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次出航海,源源而来”的“海疆第一繁庶之地”,晋代以后就盛况不再;19世纪下半叶开埠的北海迎来商贾如云的兴旺景象,短短数十年间“洋楼矗起,巍然并峙”,诞生了“开埠第一城”,“百年西洋街”,但贸易中心的地位很快就风流云散。历史上两次大的开放,都未能形成恒久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周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再度重演:北海1992、1993年世人瞩目的“大开发热”,持续了短暂的一年多就骤然退去,短暂的发热过后,城市的“元气”却长时间未能恢复。
回眸是为了前眺,反思是为了进步,了解历史能够帮助创造历史。从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19世纪开埠,再到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北海经历3次开放高潮的洗礼,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北海。开放构成了北海发展的主轴。但同时,历史上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开放,都未能给这个江海交汇的城市带来持久的繁荣,由于地处僻壤,远离主流,加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未能形成薪火相传的城市人文精神。一方面,北海得“天时”、“地利”而开放;另一方面,开放未能内化形成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越是悠久,其文化的积淀越是厚实,城市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加快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进程中,扩大开放是北海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使北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市场优势、现实优势的惟一途径。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口,充分发掘开放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弘扬历史文化培养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用开放精神凝聚心智,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品格,构成以开放为灵魂的城市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家园,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这对于北海推动科学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海滩、海岛、海滨的“天生丽质”赢得人们的啧啧称赏,但由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与旅游有机结合,使得北海的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更造成北海的城市形象苍白与模糊。实际上,除了大量汉墓和作为近代开埠象征的老街和西洋建筑群,北海还有涠洲天主教堂、海角亭、东坡亭、文昌塔、大士阁、惠爱桥、白龙珍珠城遗址等众多文物古迹,以及客家和疍家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北海拥有绵延数千年的采珠史和“合浦珠还”等传说,形成的南珠文化名闻遐迩。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北海重要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颠覆外界“北海没有文化”的成见和误读,改变一些人妄自菲薄的心态,通过展示深厚的文化积淀树立北海的城市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头,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色”,蕴含着城市的个性,正如园林之于苏州,外滩之于上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开埠建筑群,体现着北海以“开放”为特征的城市品格,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进取、包容和诚信。2000多年前北海先人以不畏“**艰阻、沉溺相系”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魄,扬帆起航走向大海走向世界,内纳中原文化,外引西方文明,创造了始发港的繁荣昌盛;同时,在“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的贸易往来中,在开埠后涌现的众多商誉蜚然的铺号里,培养形成了平等友善、诚实守信的品格。而这正是今天寻求加快发展的北海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城市精神。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历史文化具有“宣教化,敦风俗”的显著功效,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开发中,一些人在潮起潮落中,形成了小富则安、因循苟且的心态,或被动观望,或怨天尤人。究其根本,与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支柱不无关系。对外开放进程构成的历史文化,是北海人的精神富矿。大力宣传历史文化,以历史文化作为“教科书”,从中汲取营养,增进教益,引导市民摒弃封闭观念,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形成“人人皆环境,个个是形象”的发展气候,从而提高市民素养、增强文化“体质”。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认识其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热爱传统文化感情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汇聚发展合力的过程。对北海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市民对历史和城市的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在重新建树文化自信中增强开放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焕发建设共同家园的热情,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海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作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就与东盟密切交往的城市,北海的跨越发展,除了产业的兴旺、经济的繁荣,同时应体现历史文化的光大,体现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精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促使人们从源头上审视北海的开放历程,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北海的文化形象,寻根探本,以史为鉴,扬起开放风帆,推进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挥作为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和中国与东盟“桥头堡”的作用,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增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赢意识,共筑增长一极。北海将重铸辉煌,建设成为北部湾畔富裕、文明、和谐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恒常发展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