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5:2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行风好坏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一个部门、一个系统行风不正,那这个部门、这个系统的工作很难上档次、上水平,就会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就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贻误工作,造成损失。

近年来,我局把本系统行风建设始终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以加强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总抓手,贯穿于计划生育全过程,切实加强领导、强

化措施、健全制度、公开政务、亮证上岗、挂牌服务、畅通热线、接受监督,教育全县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敬业爱岗、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务实高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正确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等,使我系统行风建设有了根本性的好转。近年来,我局连年被评为“十佳文明行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公德建设先进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充分肯定。

尽管我们在行风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地方还不尽人意,如有的干部职工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时有发生,有的服务意识淡薄,在办理证件、落实帮扶措施、入户随访等工作中,推诿、拖拉、不负责任,对群众态度冷淡,话难听、脸难看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个别的吃、拿、卡、要、报等。这些虽然都是个别现象,但对工作的影响很大,破坏力极强,如果不认真加以纠正、扼制,任其漫延,势必将多年来纠风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加强行风建设,纠正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一要继续加强政治教育,提高思想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一个人没有较高的理论和道德修养,那么他很难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难免不会出现偏差。因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思想业务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武装头脑,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才能与上级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工作扎实,雷厉风行,高效率、快节奏,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不怕吃苦、不怕抱怨、乐于奉献。第二,要加强法制观念的教育。当前,随着国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只有学法、知法、懂法,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才能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才能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只有为政清廉,公私分明,处事公道,不徇私情,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伸张正义,扶正压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得住小节、经得住诱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第四,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育龄群众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对办事的群众一张笑脸相迎,一杯开水暖心,一把椅子让座,一声招呼相送。特别是对违反了政策的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入情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树威,使广大育龄群众在服务中自觉接受管理。总之,通过不断加强各种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自警、自省、自励、自尊、自爱,把工作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务实、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

二要严格工作规范,强化责任追究。为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工作行为,树立行业形象,近年来,我们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定,明确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干部职工岗位知识能力规范,确定了职业道德规范,细化了岗位责任及工作规范程序,完善了竞争上岗、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服务承诺等方面管理机制,特别强化了责任追究。如我们明确规定,借办理证件之机收受群众财物,或严重违背程序,或故意拖延不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党内警告、行政记过以上处分;对办事推诿、话难听、脸难看,一经发现,一律给群众当面赔礼道歉,并扣发当月奖金。责任追究的落实,严明了工作纪律,强化了工作责任,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

三要认真开展“比看”活动,增强工作竞争。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竞争用人机制,是加强行风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的重大举措。要务必在工作中经常开展“比看”活动,增强工作的竞争性。一是比作风,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无拖拉现象,办理及时,效率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二是比落实,经常深入实际,解决问题,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不做表面文章,效果好。三是比学习,能熟练掌握本行业政策法规及科技知识,能认真钻研,运用新技术,掌握新方法。四是比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创新工作经验,新机制运用推广的好。五是比服务,对待群众态度和蔼,服务周到,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无推诿扯皮现象,无越级上访现象。六是比廉洁,自觉遵守廉政纪律,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无收受“红包”、“公款赌、洗[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钓”、“吃、拿、卡、要、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七是比团结,

第二篇:行风建设与优质服务工作思考

行风建设与优质服务工作思考

-----------开展行风建设无小事大讨论活动有感

息烽分局黎源金

加强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工作是对中央负责,为五省(区)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和发展电力改革成果的需要,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开展行风整顿的迫切性

(1)目的和意义

作为公共服务业,长期以来电力行业按照“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在加快电力建设,搞好安全生产的同时,一直把行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加上我国长期缺电,电力行业或多或少存在着人称“老大”的思想和作风,对此社会反映强烈。作为服务型的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和能源终端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从而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因此,在服务中以优质服务为前提的电力企业行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企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电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直接关乎本行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因而对电力行业广大职工来说,不仅肩负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是重要的社会效益的创造者。树立一切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服务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观念,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观念,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使电力行业“优质服务”工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优质服务”工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2)行风事件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行风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并且严重影响了分局员工们的士气。行风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深感震惊和痛心,行风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它深刻地反映和暴露出当前公司系统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公司上下要通过这一事件,深刻认识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工作所面临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所以针对以上事件我们分局要认真剖析原因,理清思路,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行风整顿的重要性

(1)在思想上应该高度统一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对贵州电力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是我们企业生存发展、长远利益的根本需要。优质服务最终服务的是我们企业自己,为用户创造利益就是为我们的发展和利益创造条件。所以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本身就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实质上,为客户服务、让利的同时是我们自身受益。行风建设、优质服务是我们树形象、创品牌必不可少的手段,这也是一个载体。形象和品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无价的。品牌和形象是通过服务、行风和过硬的职工素质和长远利益来体现的。企业的形象、品牌是企业的生命,这要通过优质服务、行风建设等方方面面来体现。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还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心,这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要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你对社会尽多少责任,你就得到多大回报。所以要从根本上扭转思想,充分认识到优质服务和狠抓行风建设不仅能重新塑造我们的新形象,而且还能使我们的服务质量得到全方面的提升,促使我们的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一定要统一认识,大家要充分认识到电力是社会公用事业,要把南方电网公司建成一个经营型、服

务型、一体化、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行业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进一步转变行业作风,这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效益之本。

(2)从领导班子到每个职工,都要牢记“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

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工作,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效益的提高及企业自身的发展一脉相系,共生共荣。要持之以恒的做好优质服务工作,决不能随心所欲一哄而上,我们要在企业中建设厚重的服务文化。一是要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素质培养,用“安全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没有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一流的电网设施作保证,为客户提供优质和不间断的供电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安全文化”的建设则必然是“电力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基础,只有具有浓烈的“安全文化”,才能使“电力文化”底气十足。二是必须加强规范服务,使优质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服务中的无序现象,既能防止服务的不到位,也可避免对客户的“轻诺而寡信”,造成企业的负面影响。三是强化服务工作的效率,既要杜绝内部部门之间的扯皮,又要防止部门和员工的拖沓和不当不作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文化”的建设就必须与规章制度的执行。员工素质的提高,电力设施的改造,配网建设的推动相结合、相依附,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分局从领导班子到每个职工,都要以“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从根本上杜绝行风事件的再次发生。

(3)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应彻底摒弃“舍我其谁”的观念。

在纠风和行风建设上,特别是在当前电力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我们的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在少数领导和职工中暴露出意识不强和认识上的差距,垄断行业的特权思想,优越感又有所抬头。大家应该再来统一思想,再来统一认识,再来审视行风建设,优质服务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很有必要进行一次革命性的跨越。我们要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积极协助地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项任务的完成,虽能为企业提供丰厚的利润和经济效益,但却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获得民意和政府的支持,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根据地方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和调整企业发展规划和计划,既能保证企业抢占到市场的先机,又能保证服务工作的及时和到位。只有仅仅依附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围绕地方经济提供一流的服务,才能使企业真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游刃有余。而这一切都必须教育全体员工牢固的树立“服务意识”,彻底摒弃“舍我其谁”的观念,否则将是不可能的。

三、行风整顿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提高对纠风和行风建设工作的认识。根据全国纠风工作会议充分认识纠风和行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纠正和预防不正之风的体系,紧紧抓住公司系统纠风关键环节,真抓实干,标本兼治,取得实效。

(2)诚信和优质服务是行风整顿的必要前提。供电企业的承诺绝对不能流于一种形式,而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有的服务承诺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但为了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说出来好听,但做起来却是“半天云里吹唢呐”。不仅不能提升企业形象,却适得其反,也严重损伤客户的心。因此,在对社会和客户公开服务承诺之前,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要真正体现有诺必行、有诺必践,体现市场经济规律而不能有悖于经济规律,否则是要受到惩罚的。

(3)抓窗口建设,不断强化一线优质服务工作。一是重视营业窗口建设。各营业窗口是供电服务的最前沿,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紧密。为方便群众,公司增加营销窗口建设投入。营业大厅环境整洁舒适,使客户一进入营业大厅就能感受到规范、真诚、优质、方便的电力服务。二是加强营销人员的管理,使营销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目标和标准,做到岗位责任明确,服务到位。三是精减业务手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为缩短工作流程,加快报装速度,各营业大厅实施“一条龙”服务,规范程序,提高效率,方便客户。

(4)经常开展优质服务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供电环境,广泛宣传电力知识,电力政策等,让社会了解供电企业特性,让群众支持电力发展,营造良好的供电服务环境。

(5)聘请有关部门和人士担任行业服务监督员,召开恳谈会,走出去,请进来。

(6)以企业内“服务意识”的培养为基础,全面建设“服务文化”。一提及优质服务,许多同志马上联想到的是对客户的服务和对社会的服务,而对企业内部的服务关系,则往往被忽视,使得服务工作形成缺失。实际上,企业内部的服务关系,是企业内强素质和理顺工作关系的重要方面,没有企业内部顺畅的关系,要搞好优质服务也是不可能的,一是领导为员工的服务,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的主人,企业中各级领导为职工群众服好务。因而,企业领导必须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坚持管理和服务的协调融合,制订计划,规划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真正上下合心,为企业的发展同心协力;二是营销

必须为市场服务。对营销部门和人员来说,必须和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关系,不能将工作理解为单纯的“买卖”关系,更不能抱着对客户“恩赐”心理而高高在上,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使服务工作更加到位和及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营销工作再上台阶。

(7)巩固创新是内在动力。行风建设不进则退,不抓就反弹。在建立优质服务常态运行机制、不断巩固行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优质服务的目的和宗旨不变,而优质服务的手段和标准则常新。结合每段时期的中心工作,我们在行风建设中提出不同的活动安排和要求,鼓励和倡导各部门结合实际,创新优质服务的形式,拓展优质服务的内涵,因时、因地制宜的作好优质服务工作。

四、总结语

电力企业开展行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高的社会美誉度。而行风建设追求的直接目标则在于争取社会各界、广大客户的理解、信任、支持和拥戴。实现直接目标是肯定成绩、鼓舞士气、促进企业行风建设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基础。电力企业在与客户相联系的各个环节上,只要时时处处摆正位置,善于换位思考,方法得体,说话得当,就能够得到客户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当前,做客户群众工作,对电力企业员工来说还是个弱项,今后必须努力改进。学会、善于做客户群众工作,不仅是行风建设的实际内容,同时也会使企业的行风建设获得直接成效。虽然在前期行风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行风建设中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行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第三篇:关于我县老区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老区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向 羽

根据办公室关于对扶贫开发专题调研的统一安排,各块工作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主要针对各自担负的工作,采取调研评估与谋划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全面系统地进行专题调研。老区建设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系统地整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工作能力,切实提高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推动老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对2005~2009年全县3个重点老区乡镇中15个重点老区村建设的主要成绩、经验做法,以及当前老区建设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回顾与理性思考。

一、基本情况

竹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成立机构,老区建设进入统筹规划,2005年以溪机编字[2005]10号关于成立竹溪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后,对老区乡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对老区人民急需解决而又没有资金的项目进行了归类,向国务院、省、市申报了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县老区办对老区急需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立项,建设中突重点出,引导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多方配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巨大的效益,迅速掀起了老区建设热潮,老区群众再次发扬了“勇于奉献,不怕困难”的老区精神,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了突破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得到了加快。

2008年为进一步壮大社会扶贫力量,把老区建设作为一项“思源回报工程”,更快更好地为老区人民服务,按照省市要求于2008年8月25日,组建了竹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由政协副主席袁昌顺担任、副会长由县长助理郑自勇担任、秘书长由扶贫办副主任黄朝宏担任,并安排部署了下一步老促会工作。市政府老领导、市老促会副会长何儒方同志专程赶到竹溪参加了这次会议。5月13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张天生,市扶贫办副主任、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王建军,市扶贫办科长白彬一行4人,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玉国,县政协副主席、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袁昌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黄朝宏,县老区办副主任向羽陪同下,深入老区重点村调研老区建设工作。9月15日,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会议在竹溪县宾馆召开。市老促会会长张天生,副会长何儒芳,市扶贫办主任温沁忠,市老促会秘书长王建军,全市各县(市)老促会会长及扶贫办主任,县直有关部门同志共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省老促会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省扶贫基金会三届四次理事会、宜昌经验交流会和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总结去年以来的工作,交流各地经验,共同研究当前工作,把全市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的促进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次会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陈天会、市长张嗣义对进一步发挥老促会作用,搞好老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和今后全市老促会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竹溪老促会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同时,建立了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坚持定期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坚持在新春伊始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县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每年年初,县委书记直接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县委文件形式,全面落实了“每个老区重点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有一个党政主要领导主抓、有一至二个县直部门帮扶、有一个乡镇干部常驻村、有一套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五个一”老区建设工作责任制。县“四大家”领导每人坚持联系一个乡镇,包抓一个重点老区贫困村,坚持亲自督办、亲自抓。

老区是革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为了充分肯定竹溪的历史地位,通过广泛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征集相关的革命历史文物,勘查革命斗争旧址,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对照国务院批准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分牲畜等运动”的革命老区划定标准,省政府将竹溪县9个乡镇划为革命老区乡镇,其中将天宝乡、向坝乡、新洲乡划为重点老区乡镇,将县河镇、兵营乡、桃源乡、汇湾乡、龙坝乡、鄂坪乡等6个乡镇划为非重点老区乡镇。近五年来,我县每年实施3个重点老区村,共实施重点老区村15个,争取省级老区建设专项资金529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这15个重点老区村294.8万元,已建成项目218个,拉动各类建设资金1573万元,村平达到100万元以上,老区村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支柱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使竹溪老区建设工作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二、建设成效

2005年以来,竹溪县委、县政府以《湖北省老区建设条例》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老区贫困地区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扶贫责任制,加大老区建设工作力度,使竹溪老区乡镇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目标。主要体现在:

1、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全县15个老区村贫困人口由2004年底的2028户、7807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1042户、3890人,共解决了986户、3917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2、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底1958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2631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底874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1222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由2004年底463公斤增加到2008年底的622公斤。

3、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着力实施了“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广播电视),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4、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扶持新建教育、卫生用房2295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面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实施“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讯号村村覆盖;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为0.29万农户每户培训了1名科技致富明白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0.12万人,带动0.39万贫困农民脱贫;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群众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

5、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来,共新修维修乡村公路275.3公里,其中通村公路硬化120公里;新修饮水工程33处,打水井160口,建水泵2处,建水塔31处,架设饮水主管道1.2万千米,解决了0.39万户1.6万人饮水困难;通过“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村98.5%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累计建沼气225户。对180户721人进行了扶贫搬迁,其中,对30户住草房、窝棚、岩屋的“三房户”住房进行了改造重建。

6、支柱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累计投放扶贫贷款达102万元扶持15个村支柱产业,茶叶面积4106亩,兴建茶园1568亩,有机茶茶园面积达到1500亩,农民人平茶叶收入500元。同时,支持发展魔芋、黄姜、中药材、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基地达1.8万亩,约2000户农民从产业中受益。

三、经验措施

重点老区村是我县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相对其它贫困村,重点老区村环境更恶劣,基础条件更差,建设任务更重,脱贫困难更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老区人民抢抓机遇,谋求发展,使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切实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县乡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着力解决“行路难、就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用能难和灌溉难”问题。通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使老区群众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种植业、养殖业、打工经济等多种收入结构转变,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针对老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实

际,我县始终坚持把提高老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加快老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促进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成立机构,老区建设进入统筹规划,2005年以溪机编字[2005]10号关于成立竹溪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后,对老区乡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对老区人民急需解决而又没有资金的项目进行了归类,向国务院、省、市申报了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县老区办对老区急需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立项,建设中突重点出,引导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多方配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巨大的效益,迅速掀起了老区建设热潮,老区群众再次发扬了“勇于奉献,不怕困难”的老区精神,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了突破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得到了加快。2008年为进一步壮大社会扶贫力量,把老区建设作为一项“思源回报工程”,更快更好地为老区人民服务,按照省市要求组建了老促会,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建立了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坚持定期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坚持在新春伊始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县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每年年初,县委书记直接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县委文件形式,全面落实了“每个老区重点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有一个党政主要领导主抓、有一至二个县直部门帮扶、有一个乡镇干部常驻村、有一套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五个一”老区建设工作责任制。县“四大家”领导每人坚持联系一个乡镇,包抓一个重点老区贫困村,坚持亲自督办、亲自抓。

二是整合政策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为全面加快老区脱贫步伐,我县根据国家、省、市扶贫政策,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竹溪县老区建设规划(2005—2009)》等一系列加快老区建设的政策性法规文件,为加快老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老区重点村建设资金扶持上,坚持用规划捆绑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突出重点,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把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移民、国土、民政等专项资金捆绑集中用于老区重点贫困村建设,确保老区重点贫困村建设投入不落空。实现由救济型向开发型转变,变生活救济为扶持发展生产,变依靠外力为启动内力,变封闭守旧为开放开发。增强市场意识,实现由小农生产型向商品经营型转变,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农民从传统、单一的粮油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立足现实抓基础,围绕市场抓开发,优化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配置,谋求最大结合效益。在基地建设上,坚持“建好一片林(园)、选好一班人、办好一个场”的思路;在规模经营上,实行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农科教一体,按照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以求最大的规模聚合效益。

三是增强发展后劲,狠抓项目管理。在加大投入、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培养科技能人和明白人;注重科技示范,创办示范场、示范村,发挥辐射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通过走出去学习培训,引进来消化推广,解决技术落后问题。在工作策略上改变过去政府一条线的单一扶贫,实现全社会共同扶贫济困。在政策措施上由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转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工作方法上改变只注重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发展。在工作方式上,改变大包大揽强迫命令做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比较效益算帐,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狠抓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认真贯彻执行《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改进资金管理方式,对各类扶贫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严格工作制度,坚持做到计划跟着项目走,拨款跟着进度走,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把好三关,即申报、审批、验收关;搞好三建,即建帐、建档、建卡。每年开展一次审计检查,增强了扶贫政策的严肃性,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现实困难

尽管竹溪老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1、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比例高。到去年年底,全县老区村由于自然灾害严重,返贫人口增加。近三分之一的老区村自然条件恶劣,一遇灾害群众极易返贫。特别是多灾的气候和脆弱的基础,导致干旱、低温、风暴、洪涝、病虫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持续时间长。正常年景下,返贫率高达8%左右。

2、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差。几年来,我县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一定变化。因对老区贫困村的资金投入不够,致使已实施老区贫困村建设的村变化不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不快。同时,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已建的基础设施(除农村通电外)标准低、配套差。一是耕地质量差。受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其它因素影响,我乡耕地沙化面积逐增加。农村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老区村级公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晴通雨不通;农村饮水困难人口仍有近万人;相当一部分农户房屋破旧,修建难;农村改厕、改厨、改栏任务重、难度大。

3、结构调整困难多,骨干增收项目少,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近几年,我县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山区经济等特色产业,现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通、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基地管理滞后,产品加工单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在短期内对老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还不具备较大的拉动作用,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4、科技文化落后,普及提高差距大。目前主体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和应用在农村普及率低,老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普及接受能力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就全县来讲,从根本上减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五、理性思考

为使老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结合山区老区实际,对今后的老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加大宣传力度。请求各级宣传部门高度重视老区宣传工作,把贫困老区县、乡、镇、村、组老区建设问题,作为宣传部门的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来抓。要以当地新闻媒体为主要平台,以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为主攻方向,面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老区光荣革命历史,介绍老区现状,反映老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社会广泛了解老区、认识老区,增强各级干部、广大群众的老区意识,从而理解老区、支持老区和建设老区。

2、尽快出台政策。新阶段老区扶贫开发即将完成,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目标任务。在提出老区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时,应当借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成功经验和继续开展基础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等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要切实加大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对重点老区村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老区建设发展资金,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并逐年有所增加,把扶持重点老区村的基础、产业、人居、生态、社会事业及人才、劳务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要免除县(市)地方资金配套。一是狠抓制度建设,要把老区项目资金的管理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让一些挪用、挤占、截留扶贫资金的现象没有市场。很有必要对过去的项目单位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公示制、项目报帐制、项目请款制、以及审计监察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后续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狠抓落实,将老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管理,建立依法扶贫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狠抓项目监督,首先要改变资金的分配方法,老区资金下拨时要减少中间环节,按项目建设进度,由财政所按照扶贫

监管部门开据的通知单直接将项目资金兑付到重点村(户)。老区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对项目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布,要接受群众监督,财政、扶贫等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抽检,审计部门要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预算审计,项目完工后要进行决算审计,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狠抓扶贫到户,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到户项目的管理方法。要深入探索扶贫搬迁、栏圈改造等扶贫到户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要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坚持扶贫项目公示制度,坚持扶贫到户资金“一折通”制度,确保扶贫政策直接到达贫困农户;四是狠抓示范办点,必须突出示范办点工作。根据目前的形势和现状,我们必须下决心,选准扶持的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集中投入,突出搞好示范办点工作,否则,工作将会十分平淡,难找亮点也无看点,这样工作将会十分被动。

3、开发老区资源。实施开发政策,要立足老区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一是实施产业开发。老区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抓住主导产业,按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集中资金、物力进行重点培育和开发。二是注重旅游开发,老区不仅生态环境优良,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人文资源优势,在老区建设中,要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制定优惠的激励政策,国家在扶持重点老区村的基础上,另外安排一部分老区建设专款,加大专项建设资金对老区的支持额度,将我县现留下的锣鼓洞、老阴山、郭家坝、烂泥湾、熊罴山、广龙滩、张家堰革命宿营地,樟树垭哨所、蔡家坝主战场、孔雀垭突围点、樟树垭制高点等36个革命遗迹遗迹进行修复完善,对关垭楚长城等5处,陈焕先、刘光明等烈士等12个墓地遗迹遗址建设成为生态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实行特殊扶持。一是增强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各级各部门要重视老区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老区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历史的光辉篇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又作出了新的贡献,而现在老区发展滞后,老区人民希望各级各部门增强对老区人民的情感,用老区精神发展老区经济;二是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老区人民贫困最根本的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老区人民希望各级政府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搞好路网建设,同时建立乡村、村组公路的长效维护机制,在用电紧张的村组搞好供电增容,加大水利设施的扶持力度,解决用水困难户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逐步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三是免除革命老区乡(镇)、村组在扶贫项目建设中的债务,凡是老区乡、镇、村、组过去在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所有债务,经审计部门认真核准后,一律免除。

5、广争帮扶资金。要加大向上争取老区建设项目的力度。一是主动出击。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扩大渠道争取扶持资金;二是积极申报。编制适合老区的项目计划,积极向上申报;三是寻求外援。俗话说:“好叫的麻雀多长肉”。要多向上级和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和政策性资金投入。

6、制定科学规划。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请有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要使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富一方。狠抓项目规划,在制定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通过召开村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全体村民大会,采取投玉米籽的办法选定老区扶贫项目的办法,真正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在老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老区扶贫项目即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又符合当地实际,更符合群众利益。

7、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建设,做到项目上优先安排、资金上重点倾斜。一方面,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外出务工。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扶持骨干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问题,特别是加大对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建设在无偿资金上的扶持。

8、提升造血功能。配齐配强老区村级班子,让有能力的有识人士担任村主职干部,选准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其次,制定完善老区科学发展长效机制,使之由救济型向自身造血型转变;再次按照市 “一统三分”和县“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发展战略,切实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当地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广辟增收渠道。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参加多种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活动,增加打工收入。要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对外出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全面培训,力争做到培训1个输出1个。同时还要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民。

9、增强帮扶举措。一是加强乡镇一级的组织领导,成立乡镇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单独核定配备1名专职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编制老区发展规划,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分项目实施;二是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重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主动向他们反映老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取得他们对老区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三是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捆绑其他项目资金,争取一年办1-2个大点的项目,让实施的项目办一件像一件,办一件成一件,真正把好事办好,让实事办实;四是继续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老区工作光荣而神圣,老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党和国家扶持老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最终要靠各级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老区各级干部要提高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能力,和老区人民群众一道继续发扬老区传统和老区精神,再加力度、再上措施,努力促进老区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搞好老区扶贫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业务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严格按照上级老区建设主管部门的要求,把老区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上,不断完善和提高老区扶贫资金项目监督的各项有效措施,确保建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真正把党和政府对老区贫困地区的惠民政策执行好、落实好。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关于电力企业行风建设的工作思考

开展行风建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稳定大局,行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电企业的行风建设,因供力企业所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而成为了全社会关心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人所在的供电企业被当地政府确定为行风评议的重点单位,作为一名供电企业的职工,就供电企业的行风建设的原因、作用以及行风建设的有效措施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供电企业行风建设出现的原因

1、供电企业作为国家级的垄断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其经营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纯企业的经济责任,从而受社会各界倍加关注。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加剧了对电力能源的依赖,这种依赖无形中将供电企业推向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高度,从而受到政府的关注。

3、供电企业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供力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淡化,计划经济时代的“电老虎”思想一度代替了市场经济下的优质服务,致使供电企业职工“生于安乐,活于安乐”,供电企业的形象在市场经济的光环日益惨淡,成为了用户和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

4、供电企业职工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少数个别职工作风欠佳,同时被社会舆论放大,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直接破坏了供电企业的品牌和形象。

二、供电行业行风建设的意义

1、加强供电企业行风建设,是供电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赋于。供电企业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是电力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供电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准。

2、加强供电企业行风建设,严格依法治企,主动加强自我约束,规范经营活动,自觉接受监督,优质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行业作风进一步转变,在用电客户和发电企业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实践证明,供电企业的行风建设是一项标本兼治、纠建并举方针,是促进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有效方法。

3、加强供电企业行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通过开展行风评议,推行行风建设工作,接受社会各界对供电优质服务和规范经营的监督,督促供电企业创新管理、改进方法,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4、加强供电企业行风建设,是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建设的需要。供电服务是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重要体现,行业作风影响发展环境,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行业作风,让广大电力客户感受国家电网的优质服务和优良作风,才能更好的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建设服务。

5、加强供电企业行风建设,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行业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电网企业直接服务千家万户,对社会有着广泛影响。行风好坏,关系国有企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形象。同时,行风建设也是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评议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反腐败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积极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加大对不正之风的查处力度,供电企业要以作风建设为契机,狠下决心刹风整纪,强化内部监督管理,不给不正之风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好供电行业行风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强化领导责任意识,为行风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企业领导班子要坚持把纠风和行评工作作为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大事来抓,班子成员实行分片包干,实行纠风和行评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评议结果责任追究制,同各车间、部门绩效考核和第一责任人政绩挂钩。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部室人员具体抓,一级对一级负责,环环相扣的组织体系。带动全体员工以高度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行风建设中去。

(二)强力推进电网改造,为行风评议工作提供可靠物质保障

电网发展是基础。没有坚强的电网,就没有较好的服务硬件平台,开展优质服务、纠风和行风得到好的评议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供电企业要想改善供电质量、提高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达到客产要求不可能成为现实,所以首先要做折好这项最基本的工作。

(三)加大效能监察力度,纠正不正之风

行风建设要以开展效能监察为切入点,加强对物资、工程的招(议)标,用电营业抄核收及业扩报装、电网改造的效能监察。坚决杜绝对客户“吃、拿、卡、要”和以权谋私、以电谋私等行业不正之风,规范职工从业行为,健全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树立“干事、干净”的行业作风,才能使政府放心,用电客

下载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省)(精选合集)

    农村基层党建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提升党的形象的重要保障,对保持农村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把这项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杜新祥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大余县樟斗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刘燕平学号:***10 摘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

    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志恒 搞好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推......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县级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中有着独......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1年,XX县顺利完成了县乡党委换届,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班子建设得到新的加强。为全面掌握全县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近期,我们组成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