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QA的三大核心工作与四大角色[范文模版]
QA的三大核心工作与四大角色
质量管理部/李良臻
QA:Quality Assurance中文意思是品质保证,其在ISO8402:1994中的定义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品质要求,而在品质管理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QC中文全称: 即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简称,中文意义是品质控制,质量检验。其在ISO8402:1994的定义是“为达到品质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QA是为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信任,即使顾客确信你提供的产品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需从市场调查开始及以后的评审客户要求,产品开发,接单及物料采购,进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及出货,售后服务等各阶段留下证据,证实工厂每一步活动都是按客户要求进行的。对于大公司来说,每个环节都有QA,一般包含环节有:市场质量MQA、研发质量PQA、集成供应链质量ISCQA。其中集成供应链质量又包含采购质量TQA,制造质量QA,出货质量OQA。QA涉及部门很广,在公司内做到层层监管。每个阶段QA所管理工作内容对象虽然大有不同。研发质量PQA工作重点在于研发开发产品过程中产品质量保证工作。集成供应链质量ISCQA工作重点在于产品发布后,正式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交付质量保证工作。市场质量MQA工作重点在研发前销售质量工作及产品交付后售后服务质量工作,比如产品开箱不良率,返修率,客诉情况。虽然MQA、PQA、ISCQA工作内容大有不同,但它们都是QA,它们的管理核心工作是一致,都是审核、跟踪、总结,最后形成标准化,构成质量体系。质量工作就是天天与异常/故障/缺陷打交道。我在质量行业工作6年多,每个阶段的QA工作我都试过,也不断总结经验和摸索质量保证的真正意思。至今我终于大悟,悟出QA三大核心工作内容和四大角色。下面谈我经验总结出来的QA三大核心工作内容及四大角色。QA三大核心工作指:“审核、跟踪、总结”。四大角色指:“律师、警察、医生、老师”。为了更好说明三大核心工作和四大角色,我将两者联合起来,进行解说。
审核:指对故障信息的审核,确保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有用性。QA人员要对故障信息进行现场、现状、现物的调查工作。这说明做QA,不能人云你亦云,别人说啥你就信啥。你要亲身去或者通过侧面去调查证实,在调查过程中得出有力的数据。让数据说话,这也符合ISO9000八大管理原则之一“以事实为依据”。通过调查来审核信息。调查是QA的专长。因此QA的审核工作类同律师、警察。说它是律师,因为它以事实为依据,有标准/流程/制度作为法律条文,用雄辩的口才及有效的方法说服对方遵纪守法。说它是警察,因为它做事细心,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且行动快,执行能力强。
跟踪:指当故信息审核确认OK后,将给其关责任单位处理,并要求责任单以8D方式进行处理(对故障根因分析、提出临时对策和长期对策、提出预防措施)。在整个故障问题处理中,QA从头跟到尾,确认每个故障都有始有终得到解决。因此,QA与责任单位人员关系非常密切。QA应拥有全面的产品技术知识;产品销售到开发、制造、出货售后全流程熟悉;有较强的沟通、领导、管理能力。当故障信息审核通过后,能正确判断问题所属,将问题交给正确认的责任单位去处理。因此QA也是一个医生,能看病。跟踪工作就是跟踪别人(责任单位)去做事,确保故障处理进度在正常状态下运作,并通报处理进度情况,最后确认处理结果是否符合标准(流程是否正确,改善结果是否满意)。跟踪工作是QA最难的工作,很多情况下,责任单位接到异常后都不急,故出现皇帝不急,太监急。做质量这一行都知道,很多人,包含一些高管都认为出了故障/问题就得要QA去追着解决,解决不了,QA则被打。因此要去追人去做事,得要方法。这就如同老师管学生一样,QA是老师,责任单位是学生,你要求学生去做作业,得去教导他,去追他,制定时间和制度去管他。
总结:指通过数据的统计,类似故障的分析,得出共性问题,并主导相关人员进行专题改善;或者是总结一经验,形成经验库提供给公司各相关环节的人员作为工作参考依据。这工作也是老师的角色,因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知识,会不定期进行经验总结,寻找方法,创新教学,时不时出一些试题来巩固学生的能力。
第二篇:QA的三大角色和职责
特种设备制造许可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区别
质量工程师&管理者代表
QA的三大角色和职责 1.QA的三大角色
CMMI标准文件说,QA是高级经理的&ears and eyes&。研发人员眼中的QA往往也是&警察&,QA的作用似乎仅限于发现和报告项目的问题。其实,一个合格的QA在项目中会充当三种角色:
角色1-老师,具备学习和培训的能力。
角色2-医生,通过度量数据对项目过程进行诊断,帮助分析原因,开处方。
角色3-警察,以企业流程为依据,但要告诉大家流程背后的原因;如果和项目组针对某些问题意见相左,可以直接汇报高层。典型的QA的职责包括了:过程指导、过程评审、产品审计、过程改进、过程度量。
◆ 老师的角色&mdash&mdash在项目前期,QA辅助项目经理制定项目计划,包括根据质量体系中的标准过程裁剪得到项目定义的过程,帮助项目进行估算,设定质量目标等;对项目成员进行过程和规范的培训以及在过程中进行指导等。
◆ 警察的角色&mdash&mdash在项目过程中,QA有选择性地参加项目的技术评审,定期对项目的工作产品和过程进行审计和评审。◆ 医生的角色&mdash&mdash在项目过程中,QA也可以承担收集、统计、分析度量数据的工作,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在CMMI中,度量分析是一个单独的过程域。CMMI成熟度等级越高,对度量分析提出的要求也越高,难度越大。相应地,QA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就更高。那么,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QA到底是老师、医生还是警察?或者三者皆
如果企业计划进行CMMI评估或者经过评估已经达到了某个成熟度等级,那么这些企业中的QA应该做到以上所列的所有工作,这是为了满足CMMI要求的必须。但如果仅从企业自身业务和管理的需要出发,考虑到企业文化,就不一定非得要求QA既当警察又当老师和医生了。例如,企业认为同行评审投入资源多,产生效益却不明显,QA应加强对同行评审过程的监控,因此QA可以承担同行评审会议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而有些企业则是由项目组按照流程自行组织同行评审,QA只是抽样参与评审过程进行审计。如果企业有外包业务,则QA应该作为外包过程和产品质量监控的主力。2.不同过程成熟度等级对QA职责的要求
CMMI不同成熟度等级对QA职责的要求有较大的不同,过程成熟度是影响QA工作分布很重要的因素。成熟度等级较低时,由于过程体系尚处于建立过程中,员工的过程意识不强,所以QA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收集最佳实践、定义过程体系和培养员工建立过程意识方面。随着过程体系的实施、完善和制度化,QA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过程评审和产品审计。当企业达到了高成熟度等级,即4、5级时,过程的执行已经高度制度化,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因此过程评审和产品审计所需要的工作量也大量减少,而定量管理需要QA作为专业人员更多地投入度量分析工作中。组织级的过程变革、技术变革等过程改进工作是5级企业对QA最主要的要求。如下图所示,随着成熟度等级的变化,QA花费在过程指导、过程评审、产品审计、过程度量和过程改进方面的工作量分布也不同。
管理者代表:是企业的体系负责人 质量工程师是处理产品品质的负责人
第三篇:QA职责与工作流程
QA工作流程
1.生产部经理开具生产指令单,审核批准后立即分发到相关部门。
2.车间主任接到生产指令单后安排净选人员填写领料单,质检员审核后,拿着领料单到仓库领料(没有领料单仓库管理员坚决不发料),领料单药及时分发送到相关部门。
3.每个工序开始生产前先检查现场,若不合格,重新清场,经QA检查全部项目合格后方可生产。4.生产过程监控记录从一开始就要写,按照上面的要求,QA在监控过程中随时进行填写记录的完善。5.生产开始先进行来料确认,品名、规格、批号、产地、数量等是否与生产指令单一致。
6.在每个工序生产过程中要及时填写生产批记录,必要时并计算物料平衡收率。
7.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需要辅料,不要提前领取,要当天领取所用辅料。
8.每个工序完成后都应该及时进行清场打扫,并填写清场合格证。
9.干燥结束后,由QA对中间产品的检验进行请验,QC接到中间产品请验单后填写中间产品取样单,由进行授权的化验员去取样。10.中间产品的检验结果出来后,由化验员将中间产品检验报告书交给QA,QA送到生产车间加入批生产记录。
11.车间接到中间产品报告书后由生产负责人开具产品包装指令、QA审核后发到相关部门。
12.车间主任接到包装指令单后安排包装工人填写领料单,QA审核后,拿着领料单到仓库领取包装材料(没有领料单仓库管理员坚决不发料),领料单药及时分发送到相关部门。
13.包装结束后,由QA对成品的检验进行请验,QC接到成品请验单后填写成品取样单,由进行授权的化验员去取样。
14.取样结束后由包装人员填写成品入库单,仓库人员接到成品入库单后方可让成品进入仓库待验区,确认货物无误后在收货处签字。
15.成品检验结果出来后,化验员将成品报告单,分别送给仓库和车间各一份。车间一份加入批生产记录。16.QA根据生产过程监控情况填写批质量评价表,质量授权人根据批生产记录和检验情况批准放行,并书写成品放行证分发仓库与生产车间各一份。17.仓库接到成品放行证后将待验区的药品移至合格区。
第四篇:QA与QC工作职责
QA与QC工作职责
一日,碰巧碰到一新员工实习,问能告诉他QC是什么意思吗?QA又是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好象都是你们质控部的,为什么要佩带两种不同的标志呢?我无语,原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和困惑。为更好问答上面的问题,我来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QC:Quality Control,品质控制,产品的质量检验,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分析、改善和不合格品控制相关人员的总称。一般包括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来料检验),IPQC(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制程检验),FQC(Final Quality Control成品检验),OQC(Out-going Quality Control出货检验),也有的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整个质控部全部都称之为QC。QC所关注的是产品,而非系统(体系)这是它与QA主要差异,目的与QA是一致的,都是“满足或超越顾客要求。”
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通过建立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一般包括体系工程师,SQE(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 供应商质量工程师),CTS(客户技术服务人员),6sigma工程师,计量器具的校验和管理等方面的人员。QA不仅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要知道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如何制订,今后改如何的预防,QC要知道仅仅是有问题就去控制,但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控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QC是警察,QA是法官,QC只要把违反法律的抓过来就可以了,并不能防止别人犯罪和给别人最终定罪,而法官就是制订法律来预防犯罪,依据法律宣判处置结果。
总结说明一下,QC:主要是事后的质量检验类活动为主,默认错误是允许的。期望发现并选出错误。QA主要是事先的质量保证类活动,以预防为主。期望降低错误的发生几率。
QC是为使产品满足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包括检验,纠正和反馈,比如QC进行检验发现不良品后将其剔除,然后将不良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采取改善措施,因此QC的控制范围主要是在工厂内部,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品投入,转序,出厂,确保产品满足质量要求及只有合格品才能交付给客户.QA是为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信任,即使顾客确信你提供的产品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需从市场调查开始及以后的评审客户要求,产品开发,接单及物料采购,进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及出货,售后服务等各阶段留下证据,证实工厂每一步活动都是按客户要求进行的,QA的目的不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是QC的任务,QA主要是提供确信,因此需对了解客户要求开始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品管体系,制订相应的文件规范各过程的活`动并留下活动实施的证据,以便提供信任.这种信任可分为内外两种,外部的即使客户放心,相信工厂是按其要求生产和交付产品的,内部是让工厂老板放心,因为老板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他要负全部责任,这也是各国制定产品质量法律的主要要求,以促使企业真正重视质量,因此老板为了避免承担质量责任,就必须以文件规范各项活动并留下证据.但工厂内部人员是不是按文件要求操作老板不可能一一了解,这就需要QA代替他进行稽核,以了解文件要求是否被遵守,以便让老板相信工厂各项活动是按文件规定进行的,使他放心,因此QC和QA的主要区别前者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后者是建立体系并确保体系按要求运作,以提供内外部的信任.同时QC和QA又有相同点:即QC和QA都要进行验证,如QC按标准检测产品就是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QA进行内审就是验证体系运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又如QA进行出货稽核和可靠性检测,就是验证产品是否已按规定进行各项活动,是否能满足规定要求,以确保工厂交付的产品都是合格和符合相关规定的.QC和QA的岗位职责:
QC
1.参与维护、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组织和管理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2.监控项目现场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人员组织、技术实施、质量、进度、安全、成品保护等;
3.及时上报批量质量问题,不合格信息的及时传递;
4.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5.检验工具的管理,清单的维护;
6.每日上班召集组员进行交班工作和工作安排,进行短暂的教育;
7.QC或生产部门反映品质不良时﹐到现场进行确认﹐并做出初步的指导工作;
8.如有新材料进来﹐追踪新材料的厂家是否是合格分包商;
9.每日定期抽查组员填写的报表是否真实(每三-四小时一次);
10.如有新产品生产﹐跟踪其品质情况﹐并汇总给QE;
11.学习产品检验规范﹐并教育组员使用之;
12.教育新进员工﹐并使之达成上岗;
13.每日定期稽查生产现场的生产纪律执行情况﹐并将其结果报上级;
14.每日收集数据﹐对组员进行考核分析;
15.提报加班要求和追踪组员加班情况;
16.协助质量主管完成其它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
QA
1.监控工艺状态,对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产品的影响进行认定,并论证设定的合理性;
2.根据公司整体质量状况组织质量控制方案,监控产品全程质量监控;
3.定期评估工艺或控制方案;
4.制定产品质量检验标准;
5.处理客户反馈,依据反馈改善质量控制;
6.总结产品质量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7.分析工序能力,进行质量改进;
8.工艺流程、控制计划、工程变更通知单的接受;
9.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10.对不合格产品作处理判定;
11.协助跟踪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提供改善意见;
12.协助上级分析、处理和解决客户质量问题,满足内、外部客户的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意度
13.制定新产品质量管理计划,并监控实施,使新产品质量水平达到预定目标;
14.配合技术部门进行新产品试制及质量控制;
15.分析最终产品及过程产品失效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16.如有开发新供货商﹐协助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品质方面的稽查;
17.完成上级委派的其它任务。
可以看出QA的职责范围还不广,并没有达到“向客户提供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的职责要求.这是国内很多公司(包括大型企业)的弱点.企业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量问题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行动准则、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的软件的总和。质量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生命说”仅仅是质量管理的最低要求,只能维持生存而不能发展。而且“生命说”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了企业,忽视了顾客。
现在:“提高质量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把质量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把技术标准、绿色标准和精神标准等相结合,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最佳。
有一位厂长,企业产品在行业评比中被评了一个倒数第一,厂长立即就把质检部门的领导撤了职。到了第二年评比的时候,这家企业又评了一个倒数第二名。这位厂长糊涂了:“怎么我把质量部门的头撤了职,质量还是不好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国内很多企业中存在。把企业的质量改进与管理当作一个部门的任务,是对质量管理的一种狭义理解。当然,许多企业也尝试了多种质量改进和管理的方法,从“全面质量管理”到“质量奖”,从ISO9000到六西格玛,但似乎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成功?
国内企业老总大都重视质量管理,为什么效果不大,是因为这些公司存在5大问题:他们把所有的努力都当作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案而不是一个过程去实施;所有这些方案都是针对组织的基层实施的;执行人员其实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培训教材都是有自己的培训部门“想当然地”开发出来的;管理层没有耐心等待结果。
显然,这些公司抱着寻找“灵丹妙药”的心态,希望能从琳琅满目的管理工具库中找一些适用于自己公司的管理。今天是TQM,明天是ISO,后天又是六西格玛,事实上,他们往往浅尝辄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按下葫芦起来瓢。杨钢认为,管理方法如果不能和企业文化的变革同步并持续地进行,其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在制造业中,20%的营业收入被用在对做错产品的修补上,服务业则把35%的运营成本花在了做错事又重新再做上面。如果采取事先防止错误的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来教育、培训员工和调整工作秩序,将为企业省下大笔的资金,也就是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就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
“零缺陷”是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创造的词汇。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对待错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差错,也决不放过,一定要消除原因,避免其再次出现。
“零缺陷管理”模式,核心有4项:第一,质量要符合客户与市场的客观要求,一旦答应就必须兑现,所以质量的真谛是诚信,而不仅仅是“好”;第二,对质量问题要预防,而不是检验和事后把关,必须由高层领导对系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衡量;第三,工作标准是“零缺陷”,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差不多;第四,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如果不符合要求的将要付出代价,而不是指数。
“零缺陷”的导入改变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认为质量只是质管部门的事。事实上,在一个公司里,质量问题和所有人密切相关,质管部门的工作是和所有部门的人一起来做预防。
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对“零缺陷”管理思想理解的深浅和实践其多少。理解越深,实际应用“零缺陷”管理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反之就差些。而且“零缺陷”管理与其他所有好的管理方法都不矛盾,而且可以使其他的管理方法变得更有效了。
每当人们听到“零缺陷”这一词,首先把它理解成“产品没有任何缺陷”,而产品质量问题比比皆是。因此,有些企业领导就对提出搞“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人员说:“我们还是实际一点,不要好高骛远,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再说吧。”那么这些企业仍然被一大堆问题困扰着,始终找不到出路。他们嘴上也说质量很重要,就是不知怎么去做?有的加大考核力度,出了质量问题就考核,以为这一下管理到位了,质量该好起来了。可实际上,企业的质量状况根本没有好转,甚至越来越恶化,于是就认为自己企业员工素质低,缺乏认真工作的精神,却从来就没有考虑是自己的管理方法不当造成。
“零缺陷”的本意强调的是一个决心和一种心态,就是决不向错误妥协!这种不妥协的态度表现为:一是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决不放过,都要认真找原因彻底解决,二是以最积极、最认真、最谨慎的态度去预防问题的发生。预防问题的发生,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结果表现就是企业的产品符合顾客的要求,也就是产品没有缺陷了。这完全是一个管理的结果。因此,“零缺陷”可以认为是一个在工作中的行动准则,是对员工的管理要求。“零缺陷”管理还强调创建企业的质量文化,它围绕着“符合要求”、“预防”、“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这四个核心价值观,派生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当一个企业的每个人都这样做的时候,那么一种最优秀的质量文化产生了,具有这样质量文化的企业,就是一个“可靠的组织”,这是“零缺陷”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正确地理解“零缺陷”的本意,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和结果,才能产生实施“零缺陷”管理的强大动力。
第五篇:QA与QC工作职责
一日,碰巧碰到一新员工实习,问能告诉他QC是什么意思吗?QA又是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好象都是你们质控部的,为什么要佩带两种不同的标志呢?我无语,原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和困惑。为更好问答上面的问题,我来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QC:Quality Control,品质控制,产品的质量检验,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分析、改善和不合格品控制相关人员的总称。一般包括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来料检验),IPQC(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制程检验),FQC(Final Quality Control成品检验),OQC(Out-going Quality Control出货检验),也有的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整个质控部全部都称之为QC。QC所关注的是产品,而非系统(体系)这是它与QA主要差异,目的与QA是一致的,都是“满足或超越顾客要求。”
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通过建立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一般包括体系工程师,SQE(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 供应商质量工程师),CTS(客户技术服务人员),6sigma工程师,计量器具的校验和管理等方面的人员。QA不仅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要知道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如何制订,今后改如何的预防,QC要知道仅仅是有问题就去控制,但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控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QC是警察,QA是法官,QC只要把违反法律的抓过来就可以了,并不能防止别人犯罪和给别人最终定罪,而法官就是制订法律来预防犯罪,依据法律宣判处置结果。
总结说明一下,QC:主要是事后的质量检验类活动为主,默认错误是允许的。期望发现并选出错误。QA主要是事先的质量保证类活动,以预防为主。期望降低错误的发生几率。
QC是为使产品满足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包括检验,纠正和反馈,比如QC进行检验发现不良品后将其剔除,然后将不良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采取改善措施,因此QC的控制范围主要是在工厂内部,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品投入,转序,出厂,确保产品满足质量要求及只有合格品才能交付给客户.QA是为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信任,即使顾客确信你提供的产品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需从市场调查开始及以后的评审客户要求,产品开发,接单及物料采购,进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及出货,售后服务等各阶段留下证据,证实工厂每一步活动都是按客户要求进行的,QA的目的不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是QC的任务,QA主要是提供确信,因此需对了解客户要求开始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品管体系,制订相应的文件规范各过程的活`动并留下活动实施的证据,以便提供信任.这种信任可分为内外两种,外部的即使客户放心,相信工厂是按其要求生产和交付产品的,内部是让工厂老板放心,因为老板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他要负全部责任,这也是各国制定产品质量法律的主要要求,以促使企业真正重视质量,因此老板为了避免承担质量责任,就必须以文件规范各项活动并留下证据.但工厂内部人员是不是按文件要求操作老板不可能一一了解,这就需要QA代替他进行稽核,以了解文件要求是否被遵守,以便让老板相信工厂各项活动是按文件规定进行的,使他放心.因此QC和QA的主要区别前者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后者是建立体系并确保体系按要求运作,以提供内外部的信任.同时QC和QA又有相同点:即QC和QA 都要进行验证,如QC按标准检测产品就是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QA进行内审就是验证体系运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又如QA进行出货稽核和可靠性检测,就是验证产品是否已按规定进行各项活动,是否能满足规定要求,以确保工厂交付的产品都是合格和符合相关规定的.QC和QA的岗位职责:
QC
1.参与维护、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组织和管理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2.监控项目现场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人员组织、技术实施、质量、进度、安全、成品保护等;
3.及时上报批量质量问题,不合格信息的及时传递;
4.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5.检验工具的管理,清单的维护;
6.每日上班召集组员进行交班工作和工作安排,进行短暂的教育;
7.QC或生产部门反映品质不良时﹐到现场进行确认﹐并做出初步的指导工作;
8.如有新材料进来﹐追踪新材料的厂家是否是合格分包商;
9.每日定期抽查组员填写的报表是否真实(每三-四小时一次);
10.如有新产品生产﹐跟踪其品质情况﹐并汇总给QE;
11.学习产品检验规范﹐并教育组员使用之;
12.教育新进员工﹐并使之达成上岗;
13.每日定期稽查生产现场的生产纪律执行情况﹐并将其结果报上级;
14.每日收集数据﹐对组员进行考核分析;
15.提报加班要求和追踪组员加班情况;
16.协助质量主管完成其它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
QA
1.监控工艺状态,对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产品的影响进行认定,并论证设定的合理性;
2.根据公司整体质量状况组织质量控制方案,监控产品全程质量监控;
3.定期评估工艺或控制方案;
4.制定产品质量检验标准;
5.处理客户反馈,依据反馈改善质量控制;
6.总结产品质量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7.分析工序能力,进行质量改进;
8.工艺流程、控制计划、工程变更通知单的接受;
9.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10.对不合格产品作处理判定;
11.协助跟踪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提供改善意见;
12.协助上级分析、处理和解决客户质量问题,满足内、外部客户的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意度
13.制定新产品质量管理计划,并监控实施,使新产品质量水平达到预定目标;
14.配合技术部门进行新产品试制及质量控制;
15.分析最终产品及过程产品失效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16.如有开发新供货商﹐协助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品质方面的稽查;
17.完成上级委派的其它任务。`
可以看出QA的职责范围还不广,并没有达到“向客户提供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的职责要求.这是国内很多公司(包括大型企业)的弱点.企业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量问题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行动准则、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的软件的总和。质量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生命说”仅仅是质量管理的最低要求,只能维持生存而不能发展。而且“生命说”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了企业,忽视了顾客。
现在:“提高质量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把质量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把技术标准、绿色标准和精神标准等相结合,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最佳。
有一位厂长,企业产品在行业评比中被评了一个倒数第一,厂长立即就把质检部门的领导撤了职。到了第二年评比的时候,这家企业又评了一个倒数第二名。这位厂长糊涂了:“怎么我把质量部门的头撤了职,质量还是不好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国内很多企业中存在。把企业的质量改进与管理当作一个部门的任务,是对质量管理的一种狭义理解。当然,许多企业也尝试了多种质量改进和管理的方法,从“全面质量管理”到“质量奖”,从ISO9000到六西格玛,但似乎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成功?
国内企业老总大都重视质量管理,为什么效果不大,是因为这些公司存在5大问题:他们把所有的努力都当作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案而不是一个过程去实施;所有这些方案都是针对组织的基层实施的;执行人员其实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培训教材都是有自己的培训部门“想当然地”开发出来的;管理层没有耐心等待结果。
显然,这些公司抱着寻找“灵丹妙药”的心态,希望能从琳琅满目的管理工具库中找一些适用于自己公司的管理。今天是TQM,明天是ISO,后天又是六西格玛,事实上,他们往往浅尝辄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按下葫芦起来瓢。杨钢认为,管理方法如果不能和企业文化的变革同步并持续地进行,其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在制造业中,20%的营业收入被用在对做错产品的修补上,服务业则把35%的运营成本花在了做错事又重新再做上面。如果采取事先防止错误的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来教育、培训员工和调整工作秩序,将为企业省下大笔的资金,也就是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就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
“零缺陷”是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创造的词汇。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对待错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差错,也决不放过,一定要消除原因,避免其再次出现。
“零缺陷管理”模式,核心有4项:第一,质量要符合客户与市场的客观要求,一旦答应就必须兑现,所以质量的真谛是诚信,而不仅仅是“好”;第二,对质量问题要预防,而不是检验和事后把关,必须由高层领导对系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衡量;第三,工作标准是“零缺陷”,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差不多;第四,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如果不符合要求的将要付出代价,而不是指数。
“零缺陷”的导入改变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认为质量只是质管部门的事。事
实上,在一个公司里,质量问题和所有人密切相关,质管部门的工作是和所有部门的人一起来做预防。-中国橡胶网,橡胶技术咨询,橡胶配方网,特种橡胶,橡胶论坛,橡胶人才,橡胶培训,最专业的橡胶行业网站.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对“零缺陷”管理思想理解的深浅和实践其多少。理解越深,实际应用“零缺陷”管理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反之就差些。而且“零缺陷”管理与其他所有好的管理方法都不矛盾,而且可以使其他的管理方法变得更有效了。”
每当人们听到“零缺陷”这一词,首先把它理解成“产品没有任何缺陷”,而产品质量问题比比皆是。因此,有些企业领导就对提出搞“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人员说:“我们还是实际一点,不要好高骛远,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再说吧。”那么这些企业仍然被一大堆问题困扰着,始终找不到出路。他们嘴上也说质量很重要,就是不知怎么去做?有的加大考核力度,出了质量问题就考核,以为这一下管理到位了,质量该好起来了。可实际上,企业的质量状况根本没有好转,甚至越来越恶化,于是就认为自己企业员工素质低,缺乏认真工作的精神,却从来就没有考虑是自己的管理方法不当造成。
“零缺陷”的本意强调的是一个决心和一种心态,就是决不向错误妥协!这种不妥协的态度表现为:一是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决不放过,都要认真找原因彻底解决,二是以最积极、最认真、最谨慎的态度去预防问题的发生。预防问题的发生,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结果表现就是企业的产品符合顾客的要求,也就是产品没有缺陷了。这完全是一个管理的结果。因此,“零缺陷”可以认为是一个在工作中的行动准则,是对员工的管理要求。“零缺陷”管理还强调创建企业的质量文化,它围绕着“符合要求”、“预防”、“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这四个核心价值观,派生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当一个企业的每个人都这样做的时候,那么一种最优秀的质量文化产生了,具有这样质量文化的企业,就是一个“可靠的组织”,这是“零缺陷”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正确地理解“零缺陷”的本意,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和结果,才能产生实施“零缺陷”管理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