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市民素质培育和提升调研报告
合肥市民素质培育和提升调研报告
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能否文明和谐进步。为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人文素养,增强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委宣传部开展了“合肥市民素质培育和提升”专题研究。调研组先后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机关进行了调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在基本摸清了现状、找出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调研组就进一步加强改进市民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课题所涉市民素质,是指合肥市民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的言行举止以及遵守公共秩序、参与公益行动等情况,不涉及市民的文化、科技、法律及健康等其他素养。
一、“十一五”时期合肥市民素质教育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明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创新理念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构建覆盖广泛、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大力推进市民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学好人、做好事、讲道德、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五年间,我市先后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省首届“文明城市”等荣誉,共有6人获得全国全省“道德模范”称号、3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充分展现了合肥人民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
注重以文化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加强文化引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群众的审美情趣,培育城市的文化品位。成功举办四届“文博会”,引进品类繁多的高端文化精品,开展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提升了合肥文化的影响力。开展“书香庐州
文化合肥”、合唱节、“走向文明”巡演、“百场文艺下基层”等大型文化活动及“新春文化庙会”、“幸福家园广场文化周”、农民工卡拉OK大赛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强化城市的文化熏陶。“农家书屋”遍布城乡,593家农家书屋已成为新时期农民的“大学堂”。二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出台《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坚持打防并举,疏堵结合,依法整治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全面加强网吧监管,加大网上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力度;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组织5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占全省总数一半以上。举办了广玉兰杯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评选“首届十佳美德少年”,建立了一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室。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途径,在荧屏声屏积极推介健康向上的影视节目,2010年播出优秀动画节目500多小时。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0件实事,推进文博图等公益性教育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突出工作重点,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显著提升。抓住影响公共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从行为细节入手,推进行为革命,革除市民陋习,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在首次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成功跻身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实现重大
突破。一是开展整治“四乱”活动。在全市开展声势浩大的整治乱吐痰、乱撒纸钱、乱穿行、乱丢(倒)垃圾的“四乱”整治活动,创新了市民素质教育德法并举、教化养成的新路径,彻底杜绝了乱撒纸钱陋习,乱吐痰、乱穿行、乱丢倒垃圾现象也大为减少。市城调队调查显示,市民对整治活动的知晓率、支持率、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台分别在一版和黄金时段予以报道。二是取缔“正三轮车”非法营运。顺利取缔全市从事非法营运的正三轮车7501辆,同时免费为1056名下肢残车主置换了新型代步车,并在养老保险、住房保障、低保就业等方面对残疾人车主进行政策倾斜,成功地把依法取缔转化为关爱车主的民生工程,车主满意、群众满意、社会满意。三是开展文明交通专项整治活动。在抓好各类驾驶员文明行车教育的同时,重点抓好全体市民交通行为整治。发动省市区各级文明单位、志愿者认领重要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开展文明交通主题宣传。交警部门加强道路执法,对各种违规交通行为严管重罚。双管齐下,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开展“百万市民不文明行为评议改”活动,严管重罚、教化养成,在全市广泛开展文明游园、文明工地活动,带动文明排队、文明让座、文明购物、文明游园等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创新方法载体,市民素质教育实效明显增强。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突出特色,活动推进,实践养成,切实有效提升市民素质。一是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作《社会主义荣辱歌》,下发全市各基层单位学习传唱;发行“八荣八耻”明信片,开展“八荣八耻”故事大赛。开展“百城市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市(区)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活动,使市民群众面对面聆听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抓住汶川、玉树大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协作精神,使广大青少年普遍受到了思想道德洗礼。二是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抓住中博会、四体会、对接会、徽商大会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契机,广泛深入开展“当好东道主,满意在庐州”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全市举办1000多场市民综合素质讲座,近20万市民接受培训。开展“迎四体,大家一起来参与”主题实践活动,编印《文明观赛礼仪手册》,得到中央文明办充分肯定。三是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提倡志愿服务,切实加强志愿服务管理,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全市注册志愿者突破32万人。在各类重大会展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及日常的慈善救助行动中,广大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及公共场所,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宣传志愿者精神,劝阻陈规陋习,倡导文明行为,较好地发挥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展现了合肥人民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
强化宣传教育,知荣明耻社会新风更加浓厚。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广覆盖的宣传教育强势,倡导文明新风,营造文明氛围。一是加强新闻宣传。市属各新闻媒体统一开设“走向文明”专栏专题,加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及时发现好人好事,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引导市民向善向好。开设“红灯记”、“曝光台”等栏目,对违规交通及其他陈规陋习进行舆论监督,督促整改。二是强化社会宣传。精心设计印制道德模范、“我们的节日”、“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招贴画,在城乡基层广泛张贴。通过单位电子屏、社区宣传栏、公益广告、手提袋、文明伞等多种形式宣传文明礼仪,做到市民素质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在春节、四体会、徽商大会、央企500强大会等重要节点,商请市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先后累计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文明短信3000余万条次。认真组织开展“祝福祖国”文明公益短信大赛,优秀原创短信入选数全省第一。四是加强典型宣传。培育了徐辉、谭海美、胡文传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我先行”、“百万市民讲道德评模范做好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及月评精神文明“十佳事迹”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当前市民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速增加,人口结构驳杂,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难度空前加大,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六不”:
一是市民素质教育的科学性不强。对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性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不强,习惯于把活动等同于教育,用集中活动替代日常教育,不善于出组合拳、打总体战,虽然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往往难见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社区文化活动设施达标率不高。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规定(适用于省会/副省级城市),每万人拥有不低于500平方米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对照这一标准,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影响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软肋”之一。尤其是老城区,由于受历史和客观因素制约,显得更加突出,解决的难度也比较大。新城区相关配套设施正在跟进。
三是公共场所陈规陋习不少。高新区2010年12月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300个有效样本),当前还存在不少影响城市形象的陈规陋习,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不遵守交通规则(227票),随地吐痰(165票),乱扔垃圾(109票),公共场合抽烟(93票),说话带脏字(73票),大声喧哗(61票),破坏环境(47票),不排队(41票),损坏公物(37票),乘车不让座(33票)。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四是市民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性不够。市民素质教育呈现“上热下冷”的局面。经常参与各类教育活动的人群主要是学生、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积极分子。有的活动即使有一些群众参与,大多靠社区工作者上门动员,真正自觉主动参与的群众很少。由于一些市民对教育活动抱着“与己无关,漠不关心”的态度,增加了组织难度,影响了活动效果。五是对不文明行为惩戒不力。目前,提升市民素质,除加强宣传、批评教育、舆论谴责外,主要依赖市民群众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缺乏操作性强的惩戒措施,很难使当事人“痛改前非”,对旁观者也难以起到“引以为戒”的警示作用。
六是用于市民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全市还没有建立与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特别是在硬件设施建设、活动载体创新、先进典型褒奖、宣传氛围营造等方面缺乏专项资金支持。有的基层单位受经费限制,市民素质教育的活动“有一顿没一顿”,时断时续。
三、加强改进市民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市民素质受到思想观念、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提升市民素质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渐进过程。针对我市市民素质现状和市民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把市民素质工作当成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当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市民素质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市民素质教育工作不在落实中落空,不在执行中走样。
二要创新方法理念。要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普遍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道德规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五项内容。广泛深入开展
合肥城市精神的提炼、宣传和教育工作,激发市民群众“爱我家乡、建设合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继续深化“效能革命”,不断提升窗口行业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普及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实施文明交通工程,规范交通秩序。开展公益行动,弘扬奉献社区、互助互爱精神。抓好五类人群。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发挥表率示范作用。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从小养成文明习惯。抓窗口服务行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抓私营业主和外来务工人员诚实守信教育,共同维护城市形象。抓社区居民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全体市民爱我合肥。拓展五个渠道。即:学校教育渠道,推动德育进课堂;社区教育渠道,办好社区市民文明学校,丰富内容,提高教育实效;舆论宣传渠道,市属媒体要开设市民素质教育专栏专题,加强宣传教育;文化熏陶渠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市民素质奖惩渠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警示、自我监督、自我制约。同时,要充分利用少年宫、体育中心、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儿童中心、青年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级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要强化制度保障。要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使市民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按章办事,长抓不懈,抓出成效,决不搞“一阵风”、“大呼隆”。完善分工协作制度。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社会团体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制定计划、开展工作时加强与文明委的联系和沟通,真正实现齐抓共管,形成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完善评价制度。量化市民素质评价标准,建立市民素质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市民素质指数测评。完善经费投入制度。扩大合肥市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夯实市民素质教育工作基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市民素质教育,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结对帮扶、慈善募捐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受助学生覆盖面,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城乡联动制度。通过完善“村民公约”、“居民公约”和“市民文明公约”,使公民道德规范变为居民自律要求,实现城乡共创共建,共同提高。(协助单位:市委宣传部)
第二篇:关于提升我市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调研报告
关于提升我市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调研报告 XX市委,市政府从XXXX年开始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至今已有XX年的时间,从工作反映出来及社会各界反馈的信息来看,我市要进一步推进创城工作,必须着力在提升市民社会公德素质上下功夫。社会公德主要是指社会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准则,市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最能反映个人素质城市形象的基本道德,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社会公德,市创城办在对我市市民遵守社会公德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市民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讲社会公德,要求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句话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种基本关系,加强市民社会公德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会公德的提升能够提升社会的文明度
社会公德本身就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有机构成,容易被会成员感知,对提升社会文明的效果更直接,作用更大,鞍山市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其中社会公德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公共卫生的保持,公共秩序的顺畅,公共场合的节制有度,公共交往的互助想让,互敬互助,都依赖于社会公德的提升。
2、社会公德的提升能够提升社会的和谐度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归根究底源自于小矛盾,小纠纷,小摩擦,提升社会公德,能够有效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生活的和谐程度。
3、社会公德的提升能够节约社会公共资源
交拥堵,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建筑工地彻夜工作,商家在居民区内大音量促销,都会引发社会秩序的紊乱,都要牵制综合执法、公安甚至司法等公共资源,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能够有效节约社会公共资源。
二、我市提升市民社会公德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升市民社会公德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群众性工作,从我市目前情况来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市区人口流动快、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根深蒂固的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一时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变,影响了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推进和提高。
1、公共意识不到位、社会责任感不足
目前我市市民中存在着公共意识不到位,社会责任心不足的问题。很多人缺少主人翁精神责任意思,对鞍山这个自己居住的城市缺乏认同感;对城市建设少过问少关心,对于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规划、公共秩序不维护、不遵守。特别是随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和界限日趋明显,许多人只热衷于个人领域,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公共生活、社会事务缺乏相应的热情,对一些公共事务不再关心,忽略他人、社会的利益,大到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中的漫天要
价,小到自家打理的干干净净却在公共场合随地扔垃圾的不良行为均有所体现。
2、公共道德规则意识不强
公共道德规则是整个社会有秩运行的关键。城市越发展对公共规则的要求越高。但目前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居民对公共道德规则不了解,不接受也不适应。或是自我约束力差,明知公共规则要求,但图省事,不愿自觉遵守,明知故犯。甚至有的有意违背规则,我行我素,弃公共规则不顾,甚至有意破坏规则。
3、行为习惯的不适应
我市居民公德方面存在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个人行为习惯与城市发展的不适应.诸如不能在公共场所抽烟、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拉圾、习惯横穿马路、不遵守时间、不爱护环境等,这些原本一些个人习惯,当升级为公共道德要求时,这些不相适应造成了公共领域不容忽视的不良现象,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由此引发一些恶性事件,带来了社会的不和谐。
三、提升我市市民公德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社会公德涉及至社会公民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样,提升社会公德也不是运用单一手段就能够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运用方方面面的手段,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改善和提升。
1、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市民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意识是人们在后天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教育对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通过采取多
种方式和手段,不断加强对市民公德意识的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对提高社会公德进行宣传报道做到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内容、网络上有文字。二是注重手段的创新,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学习班,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民俗健身活动,形成以帮带教,寓教于乐的学习局面,让市民在最普通的娱乐活动中爱到公德教育,从最简基本的日常生活开始社会公德实践。三是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调动群从的积极性,使社会团体、学校、企业等参与进来,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通过各类社会道德风尚评比树立先进典型,领导和激发广大群众对国家、社会、家人的热爱之情和维护之情,引导群众的参与,得到群众的共鸣,引发群众的思考,使全社会自发的加入到提升社会公德建设的事业中来。
2、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形成制度约束
在素质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当良好行为习惯尚未形成之前,制度约束成为关键手段。一是制定出一些符合实际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通过采取法律化制度化的手段,建立市民公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处罚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对于社会上财大气粗,无视社会公德,态度蛮横,不仅要经济处罚,还要强制当事人到相应的培训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三是建立公德档案,对违规者要进行登记,屡教不改者、顽固不化者、态度恶劣者将其行为以文字的形式寄到当事人单位和社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媒体曝光,以产生相应的威慑作用。
3、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市民道德养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一些不讲道德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有时是个人有意为之,有时则是物质条件不具备而为之的。一是加快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公共垃圾箱的摆放,减少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现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合理设置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减少行人横穿马路现象;新建多处公共卫生间,杜绝随地大小便的极端不文明行为。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增加公益车辆的手段,不仅可以减少私家车辆的出行,避免交通拥堵,车辆抢行的现象,可以缓解市民乘坐公交车辆时的争抢和拥挤。三是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一些老旧的门道路、桥梁、房屋及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改造维修力度,避免因为一些设施因年久失修,造成市民或邻里之间产生矛盾或纠纷。
第三篇: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材料
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若干思考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要文明,首先市民要文明。市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市文明程度、发展环境和现代化水平。市委提出,奋力开启建设现代化泉州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我们要按照市委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现代化新泉州奠定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广大市民的教育引导。组织开展了“活力泉州迎农运、道德新风伴我行”、“实施五百工程”、“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文明交通与你同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我们的节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志愿服务活动”、“移风易俗、树立新风”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泉州人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爱拼敢赢、创新创造,热心公益、慈善互助,包容大气、豪爽仗义,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实现省级文明城市目标、高水平地办好全国农运会,为泉州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市民的文明素质、道德水准与建设现代化泉州、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不完全适应、有的完全不适应不协调。公仆意识
1不强、重情义、找熟人,办事有失公平公正,效率不高;市民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精神;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交车上不让座;不遵守公共秩序,闯红灯、乱停车、不按道行驶,不有序排队;不爱护公共设施,践踏、破坏、偷窃公共设施时有发生;城市管理不到位,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占道经营,“牛皮癣”随处可见。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宣传教育引导不够广泛深入,内容形式不够灵活多样,针对性不强;市民法制意识淡薄,自律意识较差,突出“自我”;城市规模快速拓展,大批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缺乏市民意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还未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要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功能不配套,满足不了市民生活需求;日常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树立现代城市理念 要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树立现代城市理念,增强现代市民意识。倡导“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个个都是泉州形象”、“爱我泉州、建我泉州、美我泉州”的主人翁精神。要善于挖掘和提炼泉州城市精神内涵,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和惠女精神”,培育现代城市人品格,彰显泉州人“活、和、创、韧”、“爱拼敢赢”和包容大气的人文特质,形成昂扬向上的时代观念和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强化宣传教育引导 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市民进行教育引导。党政机关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要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公务员中,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破解熟人经济”等活动。要组织开展“认真履责,做好表率”主题教育,勤勤恳恳工作,公平公正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在社会上起表率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软环境。广大市民要注重礼仪,“从自己做起”。要充分利用社会宣传、新闻宣传、辅导讲座、党校、干校、市民文明学校、德育课、网络互动交流、文艺巡演、知识竞赛、征文等宣传阵地和形式,广泛在党政机关干部、行业单位员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中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倡导文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管好嘴、管好手、管好腿”做起,以“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以“有序排队”、“不闯红灯、各行其道”、“文明礼让斑马线”、“公交让座”等活动载体来规范文明行为。
注重道德实践体验 认真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爱祖国、爱福建、爱泉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百万大手牵小手”、“迈好青春门”、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组织发动广大市民、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受教育,不断增强爱国爱乡爱岗激情。要组织评选泉州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发动更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要组织协调青年、妇女、老年人、社区、科普、卫生等志愿者队伍,经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要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节庆活动,提供优质志愿服务活动。要在“3〃5”、“12〃5”、春节、国庆等组织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要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要继续推进“欢乐泉州”进基层活动。活跃城乡文化活动,陶冶人们心灵情操,提升市民文明素养。要加大投入建设文体活动阵地。要组织高雅艺术、精品剧目展演、巡演、汇演,让人们欣赏、鉴赏、品赏;要组织文艺节目参赛、体育竞技活动,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出精品、出人才;要在区域、行业、社区等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得到锻炼教育与提升,增强集体荣誉感,培育团队精神,组织开展“社区和谐邻里节”;要在基层单位广泛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市民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让人们在小型分散、自发、自娱、自乐的活动中心情得到愉悦、身体得到放松、生活更加丰富,构建团结友爱、欢乐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加强城市日常管理 城市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管理到位。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利民惠民工程,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同时要管理维护好公共设施。要加大“七项管理”力度,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突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的管理。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责任。实施文明城市创建督查点评制度。探索处罚制度和手段,在教育劝导的基础上,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打造宣传舆论强势 要编印宣传资料发放到基层单位干部职工手中。要在城市出入口、城区重要路口路段、公交站亭、主干道、行业窗口单位设置大型公益宣传牌或公益广告;要在社区(小区)设置固定的文明创建宣传栏、公益宣传牌或电子诱导屏。要充分发挥新闻媒
体作用,在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泉州广播电台开辟创建文明城市专栏专题,对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宣传引导,关注热点难点加以互动交流,对存在问题和不文明行为加以曝光监督,刊播公益广告。要选择城市、农村、行业、道德模范、文明市民等各类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促进和谐。
第四篇:提升司法警察素质调研报告
司法警察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民警察在检察机关的特殊武装组织形式。根据高检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协助参与检察官办案时可履行九项职责。实践证明,司法警察通过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保障检察办案安全和检察官人身安全作用,较好实现了为检察办案的全过程保驾护航目标。
一、当前司法警察素质存在的不足
司法警察的职能是否能得到较好发挥,关键在其警务职能意识及警务技能等方面,这是司法警察素质的核心内容。就司法警察目前的素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从目前的政策看,从机关内部转编的司法警察大部分原来主要从事的是驾驶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司法警察文化基础、业务水平和基本技能较差,应变和反应能力不强,而从社会上招考的司法警察业务技能素质尚有欠缺。司法警察学历水平的差异较大,知识结构也不平衡,直接导致在职司法警察发展前途受限,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警务技能训练不够。一方面,从司法警察工作特点看,45岁以后一般都难以适应司法警察工作(法警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除外)。而一些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年龄偏大,在参加专业的体能、技能训练时,对于强度、耐力和对抗性上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囿于场地、设施等因素,很多训练科目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司法警察成了坐办公室的“文职”警察。长此以往,司法警察体能必将下降,相应其警务技能也就不能适应检察办案的需要。
三是法律知识尚显薄弱。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的执法者,对外代表人民警察和检察机关的双重形象,他们的执法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因此,其工作性质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有关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性问题、有关押解、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时的诉讼权利保护问题等等。因为司法警察在执行这些任务时,难免会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不了解执法程序,就难以依法处理这些事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
四是调研能力普遍较弱。个人的调研能力反映了对工作深层次的思考,反映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能力。毫无疑问,在司法警察的警务工作能力得到认可的同时,一个难点问题却无法回避,那就是司法警察的调研能力不足以跟上检察工作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检察机关“群体大调研”的格局不符,这对提升司法警察队伍整体素质极为不利,并直接制约了司法警察队伍的健康发展。
五是职业技能范围过窄。一般而言,司法警察的职业技能包括两个部分,即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警察职业技能。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专注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把发展模式定位在向检察官过渡,而法警大多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以与检察业务人员竞争,这种竞争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极易挫伤法警的自信心;二是法警对警用技能投入过多精力,这种付出不能直接转化为促进检察工作的动力,造成司法警察工作与检察工作存在脱节,不能适应基层检察院的现实要求。
二、提升司法警察素质的对策
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司法警察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此,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应当立足检察未来、突破传统束缚,培养多方位、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夯实知识基础,强化技能训练。司法警察的职能性质决定了不可能要求其具备检察官一样高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不可能胜任检察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全体司法警察的法律知识水平,制定操作性强、实践性好的法律知识培训计划,确保每一名司法警察法律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和提升。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与工作具有关联性、实用性的警务技能训练,而不能仅仅围绕考核的指挥棒,在队列、擒敌拳、警棍术等表演性、竞赛性项目上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因为这些课目虽然对营造团结氛围、凝聚法警战斗力有一定作用,但与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往往没有直接联系,相反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能凸显法警在检察机关总体工作中应有的地位,使法警作用进一步削弱。
其次,重视调查研究,提高理论水平。警务技能的提升除了实践的锻炼,更需要理性的思考。由于法警职能涉及面广,需要经常对工作进行梳理,使工作感性向理性深化。法警的调研能力理应成为警务技能的一个评价因素。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不能认为调研与工作关系不大,要摒弃“重业务,轻调研”的思想,强化调研意识;其次,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地地开展读法学理论书籍、写读书心得体会、写随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司法警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司法警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理论研究水平;再次,要加强与办公室、研究室及其它业务部门的联系,对涉及司法警察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合作调研;最后,司法警察要养成联系本职岗位开展调研的习惯。虽然法警工作不象其它工作需要较深的理论,但还是有需要总结、归纳及探讨的领域,这就要求司法警察养成勤思考、多动笔的习惯,通过写调研,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而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第三,立足长远目标,拓宽职业领域。作为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职工作所要求的传统职业技能,而是要放眼未来,注重学习以高科技、专业化为特点的警用技能,从而拓展自己的职业领域。这些技能包括又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电子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文字撰写、数据管理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检察机关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上述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会越来越强,对司法警察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司法警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成为某一项工作的行家里手。即使在年龄不适合继续担任司法警察的时候,也能顺利地过渡到其他管理岗位,这不仅于自身发展有利,也能极大弥补了非法律专业人才的缺陷。
第五篇: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倡议书(本站推荐)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倡议书
同志们,广大市民朋友们:
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今天,我们发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倡议。广大市民作为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迅速行动起来,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提高文明素质,争做文明市民,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零陵区委党校向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谦恭有礼,从我做起。从学习《公民道德规范》、《永州市文明市民守则》等入手,讲文明语言、行文明礼仪、树文明形象、做文明使者;自觉保护公共环境,不乱贴乱画,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喧哗;维护公共秩序,不讲粗话脏话,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花草,不破坏公物;做到言谈举止谦恭有礼,公共场所谦恭有礼,邻里相处谦恭有礼,旅游观光谦恭有礼,行路驾车谦恭有礼,网上交流谦恭有礼,让文明成为城市最美丽的风景线。
——崇德向善,从我做起。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永怀孝敬之心,不忘感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弘扬仁爱之心,热心公益事业,参与志愿服务,共同营造相互关爱、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努力做到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让道德之露沁润永州大地,让我们的一言一行展示出永州的美好形象。
——诚实守信,从我做起。自觉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感恩,真诚待人,诚实办事,勤奋敬业;守时守约,相互礼让,讲信誉、讲信用,做到规范有序,取信于人;热忱服务,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市民。
——热爱学习,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大兴读书学习之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使学习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丰富头脑,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升境界,增长才干,自觉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和封建迷信、赌博等消极现象,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工作干得更出色。
——健康生活,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健身、文艺表演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培养健康生活理念,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改变陋习,陶冶情操,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市民朋友们,您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让我们的城市离文明更近一步;您的每一份责任,都会激起更多人文明意识的增强。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做起,用行动践行文明、捍卫文明、筑造文明,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