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能力提升年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干部身处基层改革发展一线,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社会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对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需求,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层干部队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思想作风不适应。一是不安心基层工作。部分干部不愿留在基层工作,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了找门路、跑调动上,工作中敷衍应付,得过且过。二是发展意识不强。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中习惯于上级安排,满足于完成任务,对自身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按部就班,主动性、创造性工作不够。三是群众观念淡薄。部分基层干部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无动于衷,不能经常性地走访入户,倾听群众呼声,积极主动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素质能力不适应。当前,群众在土地收储、房屋拆迁、物业管理、居民自治、社区多元化服务等方面迫切需要一批作风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基层干部带领居民群众在纠纷调解、小区管理、居民自治、便民利民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但部分基层干部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本应由基层解决的事情不去认真解决,致使小事变大事,造成越级上级,给区委、政府无形中增加负担。
队伍结构不适应。首先,基层队伍不稳定,干部流动快。特别是社区干部队伍组成人员情况复杂,有正式干部、“4050”人员、大学生居官、大学生志愿者、社保协管员等,这些干部待遇低、没有保障,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上2年左右刚刚熟悉了社区工作因待遇低离开了社区,造社区人员短缺。其次,从文化结构看,基层干部第一学历普遍偏低,多为中专、高中学历,尽管许多干部通过进修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但也多为中、省党校函授经济管理、法律专业,而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第三,缺员问题比较突出。按照300户配1名基层干部,各个社区都存在缺员现象,且基层干部流出快,工作人员少,工作负担加重,工作负担越重,越想脱离社区,造成恶性循环,致使基层总是存在缺员现象。
管理方式不适应。一是制度落实力度不够。近年来,各级在基层干部管理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制度,但部分基层乡、镇、办事处在落实过程中存在走形式现象,使各项规章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仍处于“粗放”模式。二是一般干部交流困难。科学合理的交流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干部成长。而事实上基层一般干部交流的机会极少,许多干部从参加工作直至退休都在同一个乡、镇、办事处。三是缺乏有效激励措施。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对一些长期在基层埋头苦干、做出一定实绩的工人身份人员不能及时落实政治待遇,有的直到退休还是一般同志;对那些工作业绩平平、“混日子”的基层干部不能给予有效惩罚,使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二、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一是基层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基层干部拿着与部门干部同样标准的工资,工作中却要付出更多,常常是“有假不能休、有家不能回”,心理上产生不平衡。二是教育培训滞后。各级各部门往往只注重基层科级以上干部的培训,而忽视了对一般干部的培训,基层一般干部学习培训的机会极少,且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造成基层干部素质能力跟不上形势需求。三是政策机制因素制约。在基层干部管理上现行机制“僵化”,难以有效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一套科学的交流、激励和关爱机制。
主观方面。一是宗旨意识淡化。由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使部分基层干部思想上出现偏差,过多地关注个人得失,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是角色定位不清。基层职能转变虽然已进行了多年,但部分基层干部对基层职能转变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思想观念没有真正从“管理”转变到“服务”上来,对如何服务群众、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心中无数。三是学习自觉性不够。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基层工作是干具体的事,学不学政策、懂不懂理论、会不会技术关系不大。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学了一点东西就自以为是,认为应付工作绰绰有余,完全放松了学习,甚至不学习。
三、对策及建议:
突出思想教育,力促观念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臵常抓不懈,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时刻牢记宗旨,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理念,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所盼,解群众所忧,谋群众所需;始终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第一信号和依据;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学习意识。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提升能力、促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创新意识。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要切实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以发展为己任,主动出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
创新培训模式,提升素质能力。要不断探索基层干部培训新机制,着力锻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一要注重广泛性。坚持区级培训与基层培训相结合,既要抓好基层班子成员的培训,又要抓好基层一般干部的培训。区级大规模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基层每年不少于一次,确保每两年将基层干部轮训一遍。二要增强针对性。要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围绕当地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进行“菜单”式培训,让基层干部各取所需,学有所用。三要增加灵活性。坚持多渠道培训基层干部。鼓励基层干部参加学历教
育;积极选派优秀基层干部到条件复杂的岗位挂职锻炼;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发展,学习先进经验。四要突出实效性。建立干部培训考学制度,做到“凡训必考”,每次测试成绩载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以后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内容;建立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汇报制度,扩大学习效果,提高培训实效。
拓宽进人渠道,优化队伍结构。要进一步开阔选人用人视野,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有效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一是加大大学生居官培养力度,对大学生居官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适时吸收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二是进一步扩大从优秀基层干部中招录基层公务员比例,让更多工作有本事、致富能力强、群众信得过、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三是采取出资聘用的办法,从社会上公开选聘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热心基层工作的人员到基层工作,以解决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
健全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一是交流机制。制定基层一般干部交流办法,明确交流范围、时限、方式等,使基层一般干部的交流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竞争机制。积极推行竞争上岗,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三是奖惩机制。对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及时给予重用;对表现差,经教育无明显转变的干部,按照相关规定坚决处理,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四是关爱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支持基层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倾听基层干部的呼声,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
难;加大对基层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基层办公条件;积极探索提高基层工人身份人员政治待遇新路子,让在基层埋头苦干工人身份人员能享受到应有的政治待遇,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
第二篇:素质能力提升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
直属四分校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论述
(共性指标)
5.素质能力提升
为更好的完成制定的目标,分校十分重视职工的素质能力提升工作。平时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职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
在学期初,下发了《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四分校关于组织开展“读书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分校教职工加强日常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为此,学校还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了《做最好的班组长 :打造一流基层管理团队》、《中层的五项修炼》、《工作关键在于落实》等33本书,构建分校“图书馆”,为职工的学习提供可借阅的书籍,并规定每位教职工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书,并撰写心得体会或者读书笔记。
为了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增强交流、促进理解,同时也为了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分校还组织教职工去秦岭爬山,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提升团队凝聚力。
第三篇:“能力素质提升年”活动心得体会
“能力素质提升年”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能力与素质提升年”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全体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严纪正风,重塑良好形象的需要,是提升我们的整体队伍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需要,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使我们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形象、形象决定力量,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形象,最终也就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作为一名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如何把各项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开展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在思想上,我自觉坚持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执法业务等知识及省、市、县各类文件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水平。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学以致用,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行动中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是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的有利武器,也是促进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动力。以前自已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忽视学习的重要性,缺乏理论知识的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法水平。把思想统一到“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的理念中来。以较高的水平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
二、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我从思想认识上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充分意识到做好本职工作,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工作,以前的工作方法还有不少欠妥的地方,对待工作有时存在急躁和畏难情绪,主要是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有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待工作还不够积极和主动。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提升效能,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相统一,履岗尽职创业绩,规范行为树形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业务上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做好做实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同时还要在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上下功夫,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办事效率,这也是提升效能,提高执行力的核心所在。
今年以来,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力争作出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能力素质提升年”活动心得体会
“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教育质量提升年”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全体教师思想政治建设,重塑良好形象的需要,是提升我们的整体队伍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需要,这次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使我们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形象、形象决定力量,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形象,最终也就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开展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较高的水平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1、加强学习。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学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要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学习方面的难点,可以向领导或同事请教,重点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2、工作中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遇到事情要问一问自己该怎么做,能够自己决定的就自己处理,不要事无巨细都去请示领导。平时注意领会领导和老同志的处事方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力的提高在于不断的积累,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3、给自己制定严格可行的工作和学习计划,迫使自己克服惰性思想。
二、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我从思想认识上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充分意识到做好本职工作,必须以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工作,以前的工作方法还有不少欠妥的地方,对待工作有时存在急躁和畏难情绪,主要是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有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待工作还不够积极和主动。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提升效能,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相统一,履岗尽职创业绩,规范行为树形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业务上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做好做实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力争作出更大的成绩。
李延超2013、3、18
第五篇:提升司法警察素质调研报告
司法警察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民警察在检察机关的特殊武装组织形式。根据高检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协助参与检察官办案时可履行九项职责。实践证明,司法警察通过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保障检察办案安全和检察官人身安全作用,较好实现了为检察办案的全过程保驾护航目标。
一、当前司法警察素质存在的不足
司法警察的职能是否能得到较好发挥,关键在其警务职能意识及警务技能等方面,这是司法警察素质的核心内容。就司法警察目前的素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从目前的政策看,从机关内部转编的司法警察大部分原来主要从事的是驾驶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司法警察文化基础、业务水平和基本技能较差,应变和反应能力不强,而从社会上招考的司法警察业务技能素质尚有欠缺。司法警察学历水平的差异较大,知识结构也不平衡,直接导致在职司法警察发展前途受限,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警务技能训练不够。一方面,从司法警察工作特点看,45岁以后一般都难以适应司法警察工作(法警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除外)。而一些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年龄偏大,在参加专业的体能、技能训练时,对于强度、耐力和对抗性上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囿于场地、设施等因素,很多训练科目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司法警察成了坐办公室的“文职”警察。长此以往,司法警察体能必将下降,相应其警务技能也就不能适应检察办案的需要。
三是法律知识尚显薄弱。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的执法者,对外代表人民警察和检察机关的双重形象,他们的执法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因此,其工作性质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有关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性问题、有关押解、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时的诉讼权利保护问题等等。因为司法警察在执行这些任务时,难免会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不了解执法程序,就难以依法处理这些事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
四是调研能力普遍较弱。个人的调研能力反映了对工作深层次的思考,反映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能力。毫无疑问,在司法警察的警务工作能力得到认可的同时,一个难点问题却无法回避,那就是司法警察的调研能力不足以跟上检察工作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检察机关“群体大调研”的格局不符,这对提升司法警察队伍整体素质极为不利,并直接制约了司法警察队伍的健康发展。
五是职业技能范围过窄。一般而言,司法警察的职业技能包括两个部分,即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警察职业技能。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专注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把发展模式定位在向检察官过渡,而法警大多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以与检察业务人员竞争,这种竞争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极易挫伤法警的自信心;二是法警对警用技能投入过多精力,这种付出不能直接转化为促进检察工作的动力,造成司法警察工作与检察工作存在脱节,不能适应基层检察院的现实要求。
二、提升司法警察素质的对策
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司法警察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此,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应当立足检察未来、突破传统束缚,培养多方位、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夯实知识基础,强化技能训练。司法警察的职能性质决定了不可能要求其具备检察官一样高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不可能胜任检察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全体司法警察的法律知识水平,制定操作性强、实践性好的法律知识培训计划,确保每一名司法警察法律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和提升。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与工作具有关联性、实用性的警务技能训练,而不能仅仅围绕考核的指挥棒,在队列、擒敌拳、警棍术等表演性、竞赛性项目上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因为这些课目虽然对营造团结氛围、凝聚法警战斗力有一定作用,但与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往往没有直接联系,相反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能凸显法警在检察机关总体工作中应有的地位,使法警作用进一步削弱。
其次,重视调查研究,提高理论水平。警务技能的提升除了实践的锻炼,更需要理性的思考。由于法警职能涉及面广,需要经常对工作进行梳理,使工作感性向理性深化。法警的调研能力理应成为警务技能的一个评价因素。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不能认为调研与工作关系不大,要摒弃“重业务,轻调研”的思想,强化调研意识;其次,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地地开展读法学理论书籍、写读书心得体会、写随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司法警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司法警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理论研究水平;再次,要加强与办公室、研究室及其它业务部门的联系,对涉及司法警察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合作调研;最后,司法警察要养成联系本职岗位开展调研的习惯。虽然法警工作不象其它工作需要较深的理论,但还是有需要总结、归纳及探讨的领域,这就要求司法警察养成勤思考、多动笔的习惯,通过写调研,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而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第三,立足长远目标,拓宽职业领域。作为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职工作所要求的传统职业技能,而是要放眼未来,注重学习以高科技、专业化为特点的警用技能,从而拓展自己的职业领域。这些技能包括又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电子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文字撰写、数据管理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检察机关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上述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会越来越强,对司法警察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司法警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成为某一项工作的行家里手。即使在年龄不适合继续担任司法警察的时候,也能顺利地过渡到其他管理岗位,这不仅于自身发展有利,也能极大弥补了非法律专业人才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