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16:3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沈 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

[摘要] 中国轻纺城是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的典型。文章分析纺织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中国轻纺城市场提升发展路径。

[关键词]轻纺城;专业市场;产业集群;联运;市场提升

[作者简介]沈琴,中共绍兴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浙江 绍兴,321000

[中图分类号]F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5-0106-0004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成为一种全新经济地理现象,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成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并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专业市场是一种贸易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集聚同类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优势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等功能。专业市场作为产品集散地,有利于品牌建设。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最佳的内销渠道。“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模式,既富活力又兼具极强的竞争力。专业市场不但能为产业集群提供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和高效网络,还能为产业集群发展搭建良好的营销渠道。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发展路径就是产业集群推动专业市场发展、专业市场进而助力产业集群拓展内销的典型例证。绍兴县是全国最大的轻纺基地,依托传统的轻纺优势和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纺织设备技术改造,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中国轻纺城自上世纪80年代兴建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设施齐备、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2007年,总成交额达到575亿元,继续雄居全国同行榜首。尤其值得研究的是,绍兴县由此走出了产业集群推动专业市场发展、专业市场进而促使产业集群扩张的一条成功路子。据统计,目前绍兴县以纺织为主业的轻纺企业超过5000家,而在以中国轻纺城为圆心的50公里半径内,总数更是超过了1万家。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绍兴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因,这也为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进入后配额时代特别是去年以来,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一降再降,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价格一涨再涨,纺织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也势必对轻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业内人士由此将2007年称之为中国纺织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提升年”与“转型年”,不无道理。

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市场与产业的互动中探索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国与国际经济正式全面接轨。从国家层面看,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外资的逐步进入,引发了新一轮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无情较量。从地区层面看,经济结构正由资本驱动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产业结构正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在这种宏观经济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纺织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一)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的作用在增长

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正演绎着一个个产业集聚的空间模式。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交通等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本、商品、人才、技术、信息等的跨国流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消却长,比以前任何时代反而更为明显与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吸收聚集了巨大的经济能量,培育了一大批国家级、国际级的产业与企业集群。因此可以这样说,产业集群既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产物,也是当今时代模块经济的必然反映与当然表现。

(二)专业市场拉动消费内需的作用在增长

近几年来,国内专业市场发展方兴未艾,特别是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可谓市场发展翘楚。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12920亿元,国内规模企业的产销总量约25000多亿元,占全球总量的30%,而年均40%的消费增幅为纺织服装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07年,中国轻纺城的市场销售额是57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5%。由此可见,国内400多个亿元规模销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背后,所蕴藏的纺织服装产业的产能是多么的巨大,所拉动的消费需求是多么的巨大。

二、纺织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宏观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纺织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纺织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一)政策与要求

与往年相比,200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凸现了四个“坚持”的导向:一是坚持推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二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消除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三是坚持推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四是坚持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使经济发展保持可持续性。这就对发展纺织业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追求产品质量效益,还要追求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和谐友好,实现从粗放型发展向以创新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转变。作为依托于产业基础上的专业市场,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我们现在之所以这么重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公平竞争,促进市场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中间,市场与产业的竞争是公正而无情的,竞争以优胜劣汰为原则,一些效率低、产品旧、成本高、能耗多、污染大的纺织企业必然要淘汰,一些设施陈旧、功能欠缺、服务不周、竞争力不强的专业市场必然要出局。

(二)成本与风险

随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国内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的较快上升,社会责任成本的增加,自然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环境治理的成本逐步提高,还有原材料尤其是原油价格的上涨、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人民币的升值、纺织产业基地的梯度转移等,这些对于相对国际化的纺织行业来说,影响是直接而现实的。虽然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但是结构性的差别依然存在,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欠加大,大多数纺织企业“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产品档次与附加值不高,竞争能力不足。由此可见,加强纺织产业科技与品牌创新、加大纺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促进纺织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依托产业优势提升发展中国轻纺城市场路径

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市场不断实现升级换代,专业市场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绍兴县的纺织产业对中国轻纺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轻纺城已日益成为绍兴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柯桥县城的立城之本。绍兴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提升发展轻纺城,不断强化市场集群功能、集聚效应和产业基地优势。

(一)加速市场扩容,做大市场规模,不断增强中国轻纺城在国内同类市场中的集群功能大力推进中国轻纺城市场升级改造,不断拓展中国轻纺城新兴业态市场建设,大力提升中国轻纺城的集群化水平,整体提升中国轻纺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快新兴业态市场建设。目前,绍兴县已调研启动中国轻纺城家纺成品、纺织机械、坯布、产业用布、针织布、化工染料等新兴业态市场的规划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让中国轻纺城从单一的面料市场、原料市场向上下游产品链拓展,形成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大纺织市场,让客商基本能在中国轻纺城完成纺织产业链的一条龙采购。同时,还将适时启动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产业基地建设。目前,中国轻纺城已就建立纺织创意产业基地召开专题研讨会,聘请了全国知名纺织、服装学院的资深教授担任创意产业发展顾问,还成功地与全国顶级服装设计师武学伟、计文波、陈闻等6位设计大师签署了入驻中国轻纺城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框架协议。中国轻纺城正从传统的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向研发中心、创意中心转变。二是加快主体市场升级换代。目前,中国轻纺城拥有市场区面积220万平方米,已升级改造的有8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南北中西”四大市场格局体系。南部东升路面料市场区,作

为中国轻纺城的发祥地,于2006年8月先后启动升级改造,总投资12.63亿元,建筑面积22.26万平方米,目前整个市场区改造已接近工程量的60%,市场区一、二、三期将先后于2007年6月、5月、12月竣工投运。中部国际贸易区,建筑面积近90万平方米,一期入驻公司867家,二期2007年底已全面竣工并陆续投运。北部市场创新区,首期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服装服饰市场已完成工程量的75%。二期日用品市场、坯布市场、纺机市场等规划建设工作正抓紧启动。西部原料市场配套区,一期改造已全面完工,二期改造与钱清镇“大钱门”国际贸易区建设正有序推进。中国轻纺城“南北中西”四大交易区格局基本形成,市场集群优势不断增强。

三是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市场区域交通道路、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停车场及地下车库出入口等布局,在大型市场区附近规划建设一定面积的室外停车场,实行绿化集中、分块布局。积极探索无形市场建设,收购或组建网络交易平台,加快研究完善区际间物流配送。加快建设中国轻纺城科创大厦,力争2008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在全面完成柯东仓储配套区建设的同时,加快中国轻纺城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成集仓储、转运、报关、商检等多功能的“内陆直通关”。加快建设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信息、仓储、物流、技术等公共服务,培育引进担保、会计、认证、翻译等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经营户大力发展国际化、公司化、订单化交易;统筹市场与新县城建设,完善餐饮、住宿、文化、休闲等场所,着力大力推进配套市场、配套设施、配套服务建设,完善中国轻纺城市场功能。

(二)加大招商营销,做强市场品牌,不断增强中国轻纺城在国内同类市场中的集聚效应着力提升宣传营销的广度、深度及实效,创造性地开展招商隆市工作,打响中国轻纺城市场的整体品牌,增强影响力、吸引力。

一是深化会展营销。办好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加强会展审批管理,健全会展管理体制,整合部门、企业、协会、商会与中介等多种职能,全面提升中国轻纺城的整体会展水平。调动多方积极性,整合招展招商资源,每年举办春秋两季“纺博会”。春季“纺博会”侧重于办会,与北京春季面料展相呼应,办成中国南方地区春季国际性纺织品交易盛会。秋季“纺博会”侧重于办展,与上海秋季面料展相响应,办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纺织品专业盛会。通过“错时”办展,集聚柯桥人气商气。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展会,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会承担、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产业链分工,在“纺博会”前后适时举办人居展、药品展、汽车展等。同时,积极引进外来展会,加强与法兰克福、上海歌华等知名展览公司合作,采取联合办展、公司自行办展等形式,丰富各类展会。积极邀请与争取国家级重要专业性会议或展会在中国轻纺城举办,通过做大拉长现代会展业,繁荣商贸三产,拉动城市经济。

二是强化广告宣传。设立市场拓展基金,以补贴、赞助、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协会、商会等到境内外目标市场投放市场宣传广告、设立营销机构、完善售后服务,抱团以“轻纺城”名义参加国内外纺织类知名专业展会。邀请境内外知名广告公司,精心策划轻纺城形象、广告语及大型营销活动。在国内重要专业市场高速主要入口处设置大型广告或指示牌,印制发行中国轻纺城市场区主要分布图,详细展示市场各交易区、经营品种等基本情况。

三是创新招商方式。探索实行“多元招商”,按照政府主导、业主承办原则,定期联合组织进行市场招商推介会;出台政策,鼓励商会、行业协会、企业或个人建立招商公司,常年到全国乃至国际大型生产基地、大型专业市场设点招商。探索实行“定向招商”,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生产商、经销商、采购商,特别是国内纺织企业100强及境外销售3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的营销中心。探索推行“个性招商”,对政府控股的成熟市场营业房实行市场化招租,然后按经营户年度销售、税收情况予以保底补贴及重金奖励;对政府控股的新兴市场营业房实行租费减免,真正引进“真客户”、“好客户”。健全完善“阳光招商”,进一步规范资格审查、中标公示等招商程序,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吸引国内外纺织服装企业入驻中国轻纺城市场。

(三)加强行业管理,做精市场服务,不断增强中国轻纺城在国内同类市场中的吸纳功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不断优化市场经营环境,致力将中国轻纺城打造成为市场环境优、服务水平高、商务成本低的国内影响力市场。

一是健全市场管理体制。深化轻纺城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工商、财税、公安等职能部门成建制进驻,拓展“一站式”服务管理职能。探索营业房流转管理办法,加大市场炒房打击力度,部门联动,整体合力,切实降低市场商务运行成本,有效提升市场管理水平。

二是探索多元联动管理。积极发挥市场业主、商会、协会等多种职能,协调推进市场区划行归市工作。积极推进“数字城管进市场”工作,发挥城管安监综合执法大队作用,加强技术监管,全天候监控、全天候巡逻,积极打造平安市场、文明市场。

三是拓展管理服务领域。做好“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的编制发布与应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定期评市谈市,有效增强纺织指数的可信度、实用性和影响力。大力推广市场经营户“商银通”业务、出口信用保险等服务工作。加快中国轻纺城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出台中国轻纺城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依托商会、行业协会探索推行产品“设计—织造—印染—销售”网络化封闭运转模式。建立市场经营户信息平台,按季度核算市场经营户商务成本,按月统计市场商位供求、经营户信用状况及进退市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召集相关部门,及时研究处理有关共性问题。定期组织教育等有关部门开通市场经营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绿色通道”,探索推进廉租房等政策向市场中低收入从业人员覆盖。

(四)加快转型升级,做优纺织产业,不断增强中国轻纺城在国内产业集群中的基地优势按照“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基本思路,着力提升纺织业,充分发挥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推动中国轻纺城市场升级发展。

一是扎实开展企业“三爱”教育。精心设计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纺织企业家切实增强“爱主业、爱资源、爱家乡”意识,致力做强纺织工业,推行节约集约发展,留根留基回报家乡。

二是建立纺织业创新发展平台。借鉴北京“798”艺术区建设,探索建立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产业园,加快国有、民营等各类纺织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来绍兴县设立投资企业,争取建立从原料到成衣的纺织品流行趋势发布中心。鼓励引导全县纺织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在中国轻纺城设立营销窗口,完善企业现代营销网络。

第二篇: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第三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

第四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我筹资能力较弱,企业集群区域银企互动关系有待加强,企业集群中的行业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等。

第五篇:云南旅游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摘要】云南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在旅游产业上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如今,云南旅游产业体系已较为完备,并对云南铁路、民航、餐饮、宾馆、商贸、文化事业的拉动作用突出带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成为了支撑云南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其中较高企业聚集度的云南旅游企业的国际集团化发展成为增强云南旅游企业实力的有效途径。此外,云南旅游产业的集群文化也初见端倪,昆明的《云南映象》、大理的《蝴蝶之梦》、丽江的《丽水金沙》、西双版纳的《勐巴拉娜西》等大型歌舞聚餐,体现云南旅游集群发展中的文化品味与内涵。当然,云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产生的问题慢慢显露出来,所以,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云南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问题对策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价值观的改变,旅游这一需求将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着多样化的旅游方式转变,新的旅游需求类型也随之出现。而21世纪以来云南旅游业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现今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云南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并已基本形成体系,且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旅游业现已成为云南省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云南历来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荟萃了大量各种类型且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四季如春”的昆明,“白族之乡”大理,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黎明之城”景洪,有“天然森林公园”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瑞丽等等。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60余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国家级、省级、州市级自然保护区111余个。从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北热带和南亚热带风光,几乎浓缩了从最南端到最北端的所有景色,所有的这些景色都让人无限憧憬,朝思暮想,流连忘返。也就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云南绮丽景观的独特优势。

(二)文化资源

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其秀美奇特的自然景观,还依托于其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风情为基础。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等,而这些风格独特,古朴自然,历史悠久的多元文化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三)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引进了许多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了云南省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水平,加快了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也为云南省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云南省发展国际旅游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

场空间。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的需求随之增加,这也将为云南省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纪元以后,云南旅游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云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的产业规模和基础社会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利用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与周边国家和国内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形成了包括景点、文化、交通业、餐饮业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三线、五区”的基本格局,“三线”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东南旅游线、滇西南旅游线和滇西北旅游线;“五区”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旅游区、以大理和瑞丽为中心的滇西旅游区、以景洪为中心的滇西南旅游区、以建水和罗平、丘北为中心的滇东南旅游区。同时也向国际国内推出了“四地、六大产品、就想重点工程”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四地”即在建设昆明中心旅游城市的同时,重点建设大理、丽江、景洪、瑞丽等四个二级旅游城市;“六大产品”集中体现了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态,其中包括世界罕见景观的观光旅游,四季如春温和气候的度假旅游,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旅游,雪山旅游,热带动植物旅游,丰富多彩的综合娱乐旅游等;“九大工程”是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支撑的工程项目,包括旅游目的地工程,旅游度修区工程,旅游集散地工程,旅游骨干企业工程,旅游地面交通工程,旅游则物工程,旅游教育工程,旅游促销工程和云南旅游救援中心等。如此一来,已形成的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旅游城市功能综合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再加上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也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由于云南特有的气候类型、绮丽的风光、风格各异的民族风情、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我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据云南旅游部门估计,2010年底,云南旅游业总产值占全省全年生产总值的10%以上,这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云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云南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近年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猛,然而旅游企业的规模小,经营分散,基础设施不尽完善,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开发后保护力度不够,造成许多旅游景区和景点的旅游设施和自然环境都超负荷运转。同时还盲目效仿人造景观,导致景区和景点负荷退化,从而难以推出新颖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也使得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旅游业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一些地区

缺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同时对生物资源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的现象时常发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甚至毁灭的悲剧,这将严重地阻碍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给生态旅游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地方传统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因为旅游产品结构的单一,旅游市场促销力度不大,所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从而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极度褪色。为了迎合大量旅游者的爱好,开发商便让当地的传统习俗以及一些仪式改变了原有的功能,使之成为商品,纯粹的只是将习俗礼仪为游客表演一番,更有甚者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多年一次神圣的宗教礼仪时,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包装成为商品出售给旅客,使得这些原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变得商品化。

四、对云南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从地理环境来看,云南不仅仅处于长江、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还是珠江和红河的发源地。所以云南的生态及环境状况不仅仅对我国东部地区有重大影响,对东南亚的国家也将产生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个方面原因,云南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加强云南生态保护成为云南今后可持续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

(二)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云南省政府提出,在充分发挥云南旅游资源优势,注重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快精品名牌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力争经过5—10年培育和建设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具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节会赛事活动,具有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名牌旅游企业,使云南旅游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还应该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系列产品、项目的发展,这样才能加快旅游产品向名牌化发展。

(三)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及效率

随着旅游产业体系发展并能与之相互促进的便是社会综合服务体系。若要使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更好,就必须彻底改善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软件环境,即建设高效率的高质量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与游客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

(四)保护民族文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开发是最有效保护的新观念。虽然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其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却是不可或缺的。在开发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发展,至少这些文化遗产是历史形成或遗留下来的,现在的我们应该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意识到它存在的价值。

总之,当前云南省旅游业正进入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转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使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严杰.《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J] 企业技术开发,2010-08

(16)

[2] 黄磊.《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促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J] 经济问题探索,2007(02)

[3] 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 [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 董棣 张松.《促进云南旅游业大发展的政策建议》 [N] 云南日报,2006-04-27

[5]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云南旅游发展形势》 [EB/OL]2011-03-11

网址参考:

下载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车船零部件产业集群思考建议

    产业集群已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要形式,有人甚至说,零部件产业集聚决定汽车集团的发展。我省奇瑞、江淮两汽车公司也十分重视集群发展配套企业。近年芜湖、合肥围绕奇瑞、江......

    关于张店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关于张店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一、我区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的客观条件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技术保障,张店区是山东省医药我、硅酸盐、石油化工、......

    石家庄、唐山产业集群问题和特点

    石家庄: 1.高邑县建陶产业集群 集群基本情况: 建陶产业属于制造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产品制造部分位于产业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因为这个环节技术要求低,竞争激烈,所以利润低。目前,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浅谈旅游产业集群

    浅谈我国旅游产业集群摘要:本文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论述旅游产业集群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关系,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代表着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形......

    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作者:袁闽川 林迎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为了更好的迎接石化产业竞争的挑战,使福建经济......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黄丽萍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培养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发展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福建的实际出发,探讨了福建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