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户一策一干部
一户一策一干部”加快太来乡困来,黔西县太来乡集团帮扶工作队围绕省委书记石宗源“路要好,山要绿,有水喝,人要富”的要求,按照“重在增强造血功能,重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以万只能繁母羊养殖、万头能繁牛猪养殖、万亩干果建设、万亩特色种植、万名劳动力素质培训“5个1万富民增收工程”为载体,目前,正在该乡13个村中开展新一轮“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以切实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达到整乡推进的整体效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一户一策一干部”扶贫模式里,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就是火车头,模式主要通过“1+3+1”的形式,即:1名集团帮扶工作队干部通过1名乡驻村干部、1名村“两委”干部、1户党员科技示范户捆绑帮扶1户贫困户,落实责任,签订帮扶责任书,形成集团帮扶工作队、乡、村、户多级联动网络,并根据各家情况制订出不同扶贫措施,从而带领农民致富。全面核实全乡贫困情况,找准扶贫方向和切入点是整个扶贫模式的起点。集团帮扶工作队首先在全乡13个村开展“农村贫困人口调查”,摸清贫困人口的基数,全面核实贫困情况。经核实确定后,以一户一表、一记一卡的形式,将每户贫困户的家庭人口、耕地、山林、年收入、贫困原因等基本情况登记入册,并将其分别录入电脑存档,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广泛利用宣传栏、标语、广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扶贫开发政策,展示全乡第一轮扶贫开发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舆论氛围;结合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活动,依法民主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发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战胜贫困”的太来精神,党员、干部带头,人人奋进,使贫困人口走出现在居住的危房、泥土房、茅草房,奔上富裕的康庄大道。
在“一户一策一干部”扶贫方式里,主要根据贫困农户生产生活实际及其自身发展能力,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对有青壮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推荐其到本地企业务工,通过送岗位帮助其脱贫致富;对于有志在本地发展养殖业的贫困农户,按照“种1亩草给1只羊或牛、种10亩草给10只羊或牛”的方法无偿给困难户提供养殖所需的羊或牛,低风险养羊、养牛,通过送思想、送信息、送技术帮助其脱贫致富;对无条件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则通过落实致富项目,帮助其种植蔬菜或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积极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三个主要做法中,养殖是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农户自筹资金建好场栏等基础设施后,依据种草亩数的多少向集团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羊或牛的养殖数,经驻村集团帮扶工作队干部、乡驻村干部、村委会主任签字后,无偿发给困难户羊或牛进行饲养;对于养羊50只、养牛1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如缺少资金,则由村“两委”主职干部担保帮助协调贷款,集团帮扶工作队、乡政府协调资金帮助其贴息,做到帮思想、帮技术、帮资金“三个到位”,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农村信用联社委托担保人在其交售成品结算时按毛利的50%扣还借款,直至还清。对于个别农户因技术不够过关等原因致使养殖不成功的,村“两委”收回养殖场的经营权,出租给其他农户养殖,直至还清借款本金为止。这样的方式既保证了农户的最大利益,又保证了政府和企业利益,并且增加了资金的透明度和使用的安全。
与此同时,太来乡还成立集团帮扶工作队正、副队长参加的扶贫工作督查小组,出台相关责任制度,明确集团帮扶工作队、乡党委、乡政府、县直联系太来乡(村)单位及干部扶贫攻坚工作职责,进行扶贫工作定量和定性,严格干部扶贫工作考核,考核与工资挂钩,一个季度一小结,半年一总结,年终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并以此作为干部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切实提高帮扶实效,真正为每个帮扶农户解决实际问题;13个村建立“365”扶贫工作室,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采用农闲集中学、农忙田间地块学、远程教育实践学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扶贫开发惠泽百姓,整乡推进兴乡富民。时下,从榨房到硐口、从五锁到龙江、从沙寨到狮子山脚下,在整个太来乡的土地上到处一派团结协作战贫困,建设和谐新太来的诱人景象。
难户脱贫
第二篇:“一户一策”更新完善工作总结
根据康脱领办发《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步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基础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镇党委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由各驻村队长负责,组织帮扶责任人从9月15日开始利用一周时间,对全镇1499户建档立卡户51户边缘户的“四项变动”、“一户一策”进行更新完善。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口“四项变动”信息摸底方面
各村组织相关核查人员,派出所包村片警协助,对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四项变动信息逐户清查摸底,更新完善户籍信息和户口簿,并将核查情况及时反馈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根据摸底信息,组织帮扶责任人进一步入户核实,由驻村工作队负责收集相关印证资料,截止目前全镇共摸排出建档立卡户“四项变动”的23人,其中自然增加3人,自然减少20人;
边缘户“四项变动”的2人,其中整户死亡1户1人。自然增减花名已上报县脱领办,待县脱领办审核后在系统中更新完善。
二、“一户一策”更新完善数据方面
一是各村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及镇上会议精神,由驻村工作队长负责,要求各帮扶责任人根据人口户籍“四项变动”情况,在“家庭人口情况”一栏中进行标注,并在相应“变化情况”一栏中具体说明更新情况。二是对全镇的1499户建档立卡“一户一策”信息进行更新完善。在“历年帮扶及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一栏,对户上涉及的惠民政策、产业奖补项目、光伏扶贫受益、产业入股分红、公益性岗位、卫生厕所改造等相关情况补充完善。并逐项在“2020帮扶措施”中对本户涉及的各项计划逐一制定完善帮扶措施,对务工信息(务工人员、地点、时间、收入)、贷款情况(贷款金额、贷款用途、还款措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及带贫效益、“两后生”输转及培训情况、产业奖补项目(种养殖、务工、五小产业)等脱贫(巩固提升)计划落实情况,细化完善落实过程和内容。三是对全镇的1499户建档立卡户的“一户一策”2020“完成情况”中,对计划和措施完成情况详细填写,记录各项帮扶措施所产生的效益、收入情况及“两不愁、三保障”达标情况,并填写了2020年预脱贫户退出验收认定情况,真实反映脱贫攻坚成果,对今年70户验收认定脱贫对象要做出了“已脱贫”结论。四是完善建档立卡户上墙表,根据“一户一策”更新完善情况,对“一户一策”上墙表做了相应的更新运转。
第三篇:一户一策动态管理工作报告
根据会脱贫领办发关于《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一户一策”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镇“一户一策”动态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镇针对10户26人未脱贫户进行挂牌作战,实行“一户一策”动态管理。从2月29日开始,组织帮扶干部全面核查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入状况及“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摸清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短板、帮扶需求、收支状况等,认真分析疫情给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带来的影响,对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户9户33人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深入贫困户家中全面了解情况,与贫困户坐在一起讨论,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认真商议脱贫路径和方式,仔细算清收入账,因户因人完善帮扶举措,做到致贫原因分析准,帮扶计划可操作性强,责任清晰明确,确保“一户一策”既符合农户的意愿和实际,又符合行业政策和标准。截至目前,全面完成未脱贫的10户26人《2020年“一户一策”动态管理表》填写工作,并上传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
对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村两委和包村镇干部根据边缘户致贫风险,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各村制定了边缘户帮扶计划,下一阶段我镇将根据具体帮扶措施,继续扎实开展和落实到户到人帮扶工作。
二、汇总分析
(一)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按照因病、因残、因灾、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致贫原因分析,全镇未脱贫户主要致贫原因包括以下4类,其中:因病致贫5户,占比50%;
因残致贫3户,占比30%;
因学致贫1户,占比10%;
缺劳力致贫1户,占比10%。
(二)主要扶持措施分析
我镇已制定完善了精准脱贫扶持措施:其中产业培育方面:养殖业2户;
政策兜底保障26人;
三保障方面:正在接受教育6人:其中高中3人、中职及以上3人;
健康方面12人:其中大病2人,长期慢性病10人;
住房方面:10户未脱贫户均鉴定为b级房屋;
饮水不安全0户。
(三)需到户项目资金分析
我镇紧紧围绕贫困人口退出验收的6项指标,结合户内产业发展需求、政策享受情况等,对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改进落实,2020年,未脱贫户脱贫发展需产业补助资金5000元;
政策兜底资金需98649元。
全镇未脱贫的10户26人均属无劳动能力或老弱病残的兜底保障人口,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确保“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工作全面高效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可行。我镇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跟进户内措施及产业培育工作、加大兜底保障等政策到户到人,按照已制定完善的“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加大力度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
第四篇:2010年“一户一策”帮扶活动工作总结11
2010年“一户一策”帮扶活动工作总结
2010年,我*按照市建设局党组统一部署,按照市**局《关于2010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活动的通知》(***【2010】**号)文件要求,扎实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受到了积极的评价。现将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文件精神,思想上高度重视。
我*把结对帮扶活动作为创建文明行业的重要内容,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明确活动要求,并在全体党员中展开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结对帮扶工作的扎实开展,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贫困职工及农户增收致富。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我*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局党员干部全员参与。落实好结对帮扶具体工作责任人,建立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职工结对帮扶联系制度,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的开展。帮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会办结对帮扶工作,制定结对帮扶活动计划,将帮扶任务层层落实,保证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三、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帮扶活动实效。
我*把结对帮扶活动活动与文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与党建工作紧 密结合,与拆迁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做到带亲情、带着热情、带着责任投身到帮扶活动中,做到“政治上关心,经济上资助,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慰问”,根据市**局党组统一安排,我*全年开展了*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派出党员干部代表深入到所结对帮扶的农户家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把党的温暖与关怀传递给他们,使受帮扶百姓深受感动,帮扶活动取得实效。同时,针对贫困户的实际,积极开展党员干部职工募捐活动.,共向*户贫困户捐款****元。
四、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以结对帮扶活动为契机,逐步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通过“输血式”扶贫治标,和“造血式”扶贫治本,重点做好“五个一”的任务要求,在全所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开展教育活动,拓宽帮扶渠道,发动全员参与。加强对帮扶活动的制度建设,把帮扶活动与党建工作,与拆迁本职工作紧密相联,党员干部平时能采取多种方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特困户的心坎上,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龙泉市拆迁事务所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五篇:土地管理法一户一宅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第四十三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农村村民新建住宅,其宅基地的面积标准:(一)城郊、农村集镇和圩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二)淮北平原地区,每户不得超过220平方米;(三)山区和丘陵地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户不得超过300平方米。
第四十四条
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使用宅基地:(一)因结婚等原因,确需建房分户,原宅基地面积低于分户标准的;(二)因自然灾害或者实施村镇规划需要搬迁的;(三)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没有住宅需要新建住宅的;(四)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征用的;(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农村村民建住宅,由本人提出用地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讨论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占用农用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重新办理农村村民建房用地手续,由本村村民无偿使用,均带有福利性质。但本户总宅基地面积不能超过现在政府规定标准,多余的宅基地须处置到位,符合“一户一宅”。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四十三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第四十四条 农村村民符合因结婚等原因,确需建房分户,原宅基地面积低于分户标准的可以申请使用宅基地。重新办理农村村民建房用地手续,由本村村民无偿使用,均带有福利性质。但本户总宅基地面积不能超过现在政府规定标准,多余的宅基地须处置到位,符合“一户一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