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构建城乡统筹
基层党建格局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九届市委九次全会关于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现就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有关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格局
(一)坚持把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作为重要工作平台,推动城乡党建统筹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为基本形式,有效整合城乡人才、智力、科技、科普、教育、文化、信息、阵地、经费等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相互支持、密切协作,是本市推进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重要载体。要通过组织共建、发展共促、人才共育、文明共创等途径,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
(二)全面动员和组织机关、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在本市前三年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对口帮扶(详见附表),全面实施中心城区社区(街道)
党工委与远郊地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继续组织市级机关、市属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文化传媒单位和中央在沪单位党组织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并扩大到与远郊地区其他村党组织结对。
(三)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党组织优势,全方位推进结对帮扶活动。中心城区、街道与远郊区县、乡镇结对(浦东、闵行、宝山、嘉定、松江等区在做好本区城乡结对帮扶工作基础上,要积极参与全市城乡结对帮扶活动),要重点围绕经济建设、民生工作、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的帮扶和合作交流;机关党组织要把结对帮扶工作与机关作风建设、青年干部培养结合起来,鼓励采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形式,开展组合式帮扶;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应充分利用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捐助、投资合作等形式参与结对帮扶活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和文化传媒单位,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文化素养和生产、管理技能。
(四)综合运用组织推动、市场配置等手段,实现结对广覆盖、工作有新成效。除区县层面结对帮扶有统一安排外,中心城区、市委各工作党委要在坚持原有结对帮扶基数上,动员所有有条件的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并按自愿选择和组织分配的方法予以落实,确保远郊所有乡镇、村党组织都有结对单位。鼓励有经济实力、有技术优势的单位党组织到农村投资项目、开发产业、开拓市场,加强镇企、村企
合作,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名特优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推进市场配置、实现合作共赢成为深化城乡结对帮扶的新亮点。
二、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为契机,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协调发展
(五)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要将来沪务工人员中流动党员管理纳入结对帮扶、城乡党建统筹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人口管理部门和党委组织部门的协同机制,在本市城乡探索建立流入地党组织主动向流出地党组织查询党员情况制度。城市党组织在结对帮扶中,要关心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为农村党组织出谋划策,为区县、工作党委组织部门提供有效管理的信息和建议,促进本市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六)积极推动城乡党组织服务和保障条件的均衡化发展。完善城乡联动的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网络,建立全市党员服务中心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与乡镇结对的党组织,要主动关心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其增强功能、优化资源提供帮助,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化“政治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指导服务中心、才艺展示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的作用。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运用,帮助培养远教骨干,发挥其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农民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七)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各结对帮扶单位要关心、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参与农村活动场所功能
建设,力所能及地提供发挥这些活动场所功能所必需的软件和硬件,使之成为村民的“政治生活中心、服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教育信息中心、生产生活保障中心”,努力为城乡基层组织提供同质、均等的基本服务条件和公共设施体系作出贡献。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八)认真做好结对帮扶签约工作。各区、市委各工作党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下达的结对帮扶任务建议书,组织动员所属单位党组织根据上海基层党建网()公布的远郊地区乡镇和村(包括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名录,选择确立帮扶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根据实际情况可作必要的综合平衡。参与结对帮扶的单位需在4月30日前完成网上意向确认,7月1日前完成正式签约。上海基层党建网将实时显示结对帮扶协议意向达成和协议签订状况。
在上一轮已经形成结对帮扶关系的单位,在双方自愿基础上,可续签结对帮扶协议;需调整的,可进入全市帮扶平台重新选择结对单位。市委各工作党委也可以相对集中地选择结对帮扶地区和单位。结对帮扶双方要相互尊重、充分协商,达成符合双方实际的结对协议。新一轮结对帮扶协议期限至2013年7月份结束。
(九)适度加大统筹协调。在充分尊重结对双方意愿、保护基层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区县党委、市委各工作党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均衡配置帮扶资源,集中设计帮扶项目,适度统筹使用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可以在村、乡镇、区县实施,有普遍价值的可以在更大范围推介,形成点面结合的帮扶效果。
(十)抓好结对帮扶协议的落实。各区县党委、市委各工作党委要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并将结对帮扶活动情况纳入年度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内容。各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在本级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负责部门,研究制定结对帮扶方案。要建立定期联系走访制度,党委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在协议帮扶期间至少走访1次,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部门每年走访不少于2次。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帮扶经济薄弱村的要有具体的经济要求(每年不低于2万元),其他所有结对帮扶也都要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可检查评估的具体项目。
(十一)健全帮扶资金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款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市慈善基金会、市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将为有关单位捐助资金提供便捷通道。区县、乡镇党委要加强对帮扶资金的监管力度,村党组织要将帮扶资金纳入村务公开范围,并定期向援助单位反馈资金使用情况。
第二篇:关于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 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现就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责任感
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部署,扎实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工作开展不平衡、结对方式不够科学、城乡互动不足、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深化结对共建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更加迫切。全省各级党组织要真正认识到,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加强改革创新,务求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为实现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全面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水平
1、实现全面覆盖,完善结对方式。大力推进结对共建在城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双向拓展,进一步形成以省、市、县三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党组织为主,国有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城市社区等党组织广泛参与的结对共建新局面。2012年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结束前,各地结对共建工作要实现对建制村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实现对城市各类型党组织的全覆盖。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方式,充分考虑城乡基层党组织实际情况和需求,把结对共建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扶贫联系点、选派干部任职村的确定等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努力做到科学结对。积极探索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企事业单位与驻地村等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结对共建新方式。加强对结对共建工作的动态管理,对共建效果不太好的单位,要及时进行优化调整。
2、丰富结对内涵,增强共建效果。进一步找准结对共建工作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强群众工作、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等工作中的着力点,不断增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加强组织的功能。要督促和指导共建双方党组织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制定一份工作计划、共上一次党课、组织一次文体活动、进行一次为民志愿服务、开展一次走访慰问,切实做到共建工作常态化。在开展好“六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城市基层党组织要重点围绕提升村级自主发展能力,与结对村党组织共同总结发展经验、找准制约因素、理清发展思路,整合各种资源,从政策、人才、技术、物资、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帮扶,着力增强共建效果。
3、强化协调互动,促进双向受益。要充分发挥农村和城市党建工作的比较优势,推进城乡党建经验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推行城乡党员共过组织生活、城乡党员结对子等做法,定期选派年轻干部担任结对共建工作联络员或到结对村挂职锻炼,促进城乡党员互助互学,培养一支了解农村、懂得民情的干部队伍。引导机关事业单位把结对村作为开展创新工作的试验点、示范点,企业把结对村作为生产原料基地或市场信息反馈点,使结对村成为提高机关服务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关切、共同需求、共同提高的党建载体,推动共建工作实现双向受益。
4、强化推进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各地每年要对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作出一次安排部署,提出具体任务,组织指导结对单位立足双方实际,制定共建工作要点,作出公开承诺。积极推行结对双方“目标一体谋划、工作一体商定、责任一体承担、考评一体进行”的“四位一体”共建工作模式。要采取定期汇报、督查指导、召开现场会等措施,推动结对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要把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纳入机关党建工作考核、效能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党组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将结对共建工作纳入三级联创考核的重要内容。省委组织部结合三级联创考核,定期对各市组织实施结对共建工作情况进行评比表彰。
三、着力探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各地在不断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的同时,要按照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形成城乡之间、区域之
间、各领域之间基层党组织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相互协作的生动局面,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共赢,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设置机制。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的要求,打破地域、行业界限,统筹调整和优化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城乡基层组织体系。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探索建立跨越城乡,联结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联合型党组织。总结探索村村联建、村居联建、村企联建党组织等模式,注重抓好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以优化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促进城乡党建工作融合。
2、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和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对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支持。帮助和扶持村级组织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果,注重围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社区,统筹实施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不断深化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采取面向社会公选的办法选拔村干部,探索吸引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机关退休党员干部和提前离岗人员等到村任职的有效办法,拓宽涉农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农村的新途径,进一步推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3、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按照流入地
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原则,加强区域、部门、城乡之间的广泛协调,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在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城镇街道社区、中小企业和商贸集聚区等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党的活动,提供用工信息、技能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探索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和通讯工具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网上党支部、开办网上党校、党建电视频道或电视栏目,逐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站点“入户工程”。加大对农村老党员、困难党员帮扶力度,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4、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运转有力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把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开展创先争优、“五级书记大走访”等活动,统筹谋划,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工作指导,推动工作落实。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宏观谋划和理论研究,加强组织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各级党委直属机关工委和教育、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党(工)委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切实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趋势。近期,我们组织力量,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普遍调查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各基层党委、各村党组织,对城乡统筹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绥芬河市现有基层党(工)委17个,党总支2个,基层党组织207个,党员4134人,其中,社区党组织17个,农村党组织18个。近年来,市委紧密结合口岸地缘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备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建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同步投入、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努力使城乡党的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工作成效上相促进,初步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组织体系,加强领导统筹。在现有按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从改革、完善党组织建设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以及区划设臵入手,调整原有系统党委管理格局,实行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职能,与机构改革相适应、相配套,保障经费、人员,构建职责明确、执行有力、一抓到底的工作运行机制,由原来12个党(工)委扩大到17个党
域、身份和所有制等界限,加强城乡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实现干部资源统一整合、统一调配、综合使用、优化配臵。为配合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工作,阜宁镇党委将2名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镇干部下派到菜营村和北沟村任党组织书记。全市13名村党组织书记中有5人担任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党代表,2人分别上挂为市人大常委和镇党委副书记。
(三)动态党员管理,联动关爱机制。针对我市党员在城乡、产业之间频繁流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实施“一体动态化”管理,着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衔接、全面覆盖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改变过去由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单一化管理的模式,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参加双重学习,接受双重管理,双重服务。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25个,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将所有亮出身份的流动党员纳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进行管理。流入社区的企业党员,由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接纳管理,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或农村党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有无建立党组织,均到社区、农村报到,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社区、农村,奉献在岗位”的党员管理方式。
建立“双向互动”式的思想帮困、“雪中送炭”式的物质帮困、“授之以渔”式的就业帮困的党内关怀互动机制。结合党员信息库建设,建立了城乡困难党员、企业退休党员、失业党员档案和帮扶记录档案。市委还开展了“双结对”活动(一个基层党支部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群众结对,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以“精神
“双百分”绩效考核,每增加1分奖励50元,每扣1分相应扣去50元,贡献奖即为创收奖,按各村创收的10%标准返还给各行政村。2009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2.99万元,其中最高工资3.98万元,最低工资2.05万元,提高了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待遇。为全市7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当年由市财政为村党组织书记补贴“两险”保费3.1万元。市财政拿出10.57万元,为23名正常离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发放了离任生活补贴。其中,对19名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不满10年的,给予一次性离任补助;对4名连续任职10年以上的,按照本村现任党组织书记年基础补贴的30%,发放了离任定期生活补贴。
(五)统筹城乡资源,全力服务群众。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义工、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形式和途径,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市委建立共建共育工作联席会,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共建共育活动。目前,26个中省直、市直部门与11个村签订了共建共育协议书,明确共建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发挥“五帮”作用。各级党组织与经济薄弱村结对,通过物质帮扶、项目帮扶、智力帮扶、文化帮扶以及党建联建等各种形式,帮助薄弱村发展经济、建设公共事业、改善村容村貌,全市共建立党员服务区153个,带动农户1537户,“三人群体”229名。学习借鉴外地农转居成功经验,推动农村“空挂户”整体“农转居”,统一登记“居民户口”。盘活现有农村存量土地,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用出租、入股、臵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构建以
工党员在流动中流失,无法解决在外务工党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流动党员责任承诺管理机制不健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归属感与荣誉感缺失,没有将发挥党员流动性优势与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亟待落实。主要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农民工权益问题。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在身份上受到歧视,由于没有建立农民工权利保护的长效机制,农民工权益没有保障,部分农民工工资难以得到落实,并且因诉讼经费问题难以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二是青少年教育问题。部分农村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性格上偏执、缺乏管理、法制观念淡薄,生活态度消极。“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辍学率增高,素质参差不齐,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多数青年缺乏劳动技能,就业率偏低。三是妇女带动问题。广大农村妇女由于思想觉悟局限,社会位臵低下,多数基本以在家务农为主,在城乡统筹新格局中没有发挥出妇女群体优势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双重管理,实现党员动态机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机制,对流动党员管理实行追踪式和网络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探索流入两地实施以“安家、立户、搭台、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流动党员管理“风筝工程”。采取“六个一”的办法,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农业、人事、劳动社保、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备案制度和持证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与流动党员
知识和外出创业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流出党员的综合素质。
3、半年一汇报。流出党员每半年必须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向流出地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将自己在外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学到的新技能新知识等如实反馈给党组织,以便于党组织能定期掌握出门在外党员的思想状况。
4、带动一帮人。鼓励和支持能人党员在外创业,创业成功后带领一帮人外出创业,回乡后带动家乡能人创业,使流出党员在全民创业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5、好事一件实。结合党员公开承诺,每位流出党员每年至少为家乡群众办一件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的好事,确保流出党员人在外心不离党。
6、慰问一封信。每年“七一”前夕,党(工)委给流动党员寄发一封慰问信,通报党组织工作思路、核心任务以及取得的成效,让流动党员了解家乡发展近况,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7、腊月一座谈。在每年腊月流出党员返乡高峰,组织流出党员召开座谈会,交流在外务工心得,进行党组织述职,接受评议,查找不足,悉心听取他们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将在外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向党组织回报,寻求党组织的帮助与扶持。
8、管理一协议。统一制定《流出党员管理协议书》,党员外出前与党支部签订管理协议,双方就如何发挥作用做出承诺,共同履行承诺事项,做到流出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活动载体,把党、工、团建资源整合起来。一是建立农民工保障机制。加大企业党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实现城乡保险和各险种之间的统筹发展。强化宣传,提高农民工的保险意识、积极转变观念、摒弃侥幸心里、增强务工人员投保力度。对一些高危行业和
0
青少年各项权利的保护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减少农村教育费用减轻学业负担,降低学生辍学率。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公安机关严格管理全市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创造校园周边和谐环境。
2、加强培训,提高青年就业机率。加强和改善农村职业化、技能化教育方式,拓宽农村青少年就业渠道,开辟青少年教育新领域,加强农村网站建设,增强对社会的服务和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功能,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建立健全青少年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切身服务于农村青少年的需求,创造条件,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可聘请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允许农村青少年在中学阶段自由转学到职教学校,学校不收或少收学费,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三是发挥妇女群体生力军作用。召各级妇联在农村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以“学文化、学技术、比发展、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
1、提高妇女素质,培养新型女农民。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协调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
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抓住家庭这个妇联工作的有效阵地,大力开展妇女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要以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以打造文明整洁新农家为目标,动员组织农村广大妇女家庭开展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开展科技知识进农家活动。成立以家庭为活动场所的“文化中心户”,传播先进文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将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开展“明美德”进农家活动。充分发挥妇联在家庭领域中的工作优势,把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助廉创建活动整合起来,引导广大妇女以德治家、文明立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
第四篇: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2010-5-17
编者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快速推进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许多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但总的来看,这些探索都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继十七大提出的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之后,为会一体化的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战略构想。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以及城乡基层党组织神,创新实践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的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同时注意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基层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活力。本刊本期围绕这一主题,选发基层的王秋实等同志的实践体会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侧面,重点探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指应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建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努力把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堡垒。
一、实行组织联建,建立城乡结合的基层组织体系
传统的按照地域、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使城乡党组织处于相对分离状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设置在区域、行业界限上有所打破,但城乡基层党建的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因此,应义新农村和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例如,可以按照“按需互利共赢”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与村在产业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力推行村居联合、村企联合、部门联村等模式,跨区域组建城乡联合党组织,走出一条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二、实行共育共管,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
在城乡大流动、大开放、大融合的趋势下,党员跨区域、跨城乡流动日益频繁,呈现出从业方式多样、从业地点多变的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互动融合,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发挥他们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党员方面,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可以采取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网上培养等方式,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考察、双重征求意见、双重张榜公示”城乡一体的党员发展机制。在教育培训方面,可以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督方面,可以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对农村企业党员、机关社区党员等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双向登记、双向联系,使党
居住地灵活参加学习教育、接受管理服务。
三、实行活动互联,建立城乡共赢的互帮互助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应立足建立城乡联动的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互帮互助共建活动,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开展城乡党活动,加强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协调,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比如,立足市、县、乡部门特点和优势,采取自由“结对”、群众“选对”等形式,大力开展部门包村帮扶活动,重点帮扶班子“软、散、懒、瘫、乱”的后进村,帮助其建班子、选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机制、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四、实行资源共享,建立城乡互促的党建工作机制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把城乡党建资源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科学规划、有效整合,重点是推动城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城乡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互补伍建设上,应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区域、行业、身份等限制,通过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到村(社区)任职、选拔企业能人进村促进优秀人才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在经费保障上,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党费划拨、基门支持、社会赞助等渠道,落实城乡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保证城乡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第五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实施意见
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深化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就是要求全镇机关单位党组织采取“1+1”的形式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成对子,机关单位的在职党员干部要采取“1+2”的形式与所结对村的生活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对子,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努力为农村基层和农民群众解难事、做实事、办好事,帮助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真正达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机关单位党组织要结合近年来结对帮扶工作取得的工作经验,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继续做好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和共建活动。
二、主要内容
1、组织联创。围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结对双方党组织的自身优势,定期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同研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与城乡统筹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不断提高基层
党建工作服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水平。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每年为结对村党员上一堂党课,与村“两委”成员和党员进行1—2次座谈。“采取集中培训、委托培养等方法,帮助结对村培养后备干部和实用人才。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确保他们生活有着落、学习有保障、成长有引导。
2、发展互惠。帮助结对村制定和完善一套工作计划,理清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指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选准一条发展路子,促进村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双增加”;争取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交通、水利、农村新能源、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3、困难共帮。参与结对共建活动的机关单位要分别确定部分有一定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在结对村选择1名困难党员和1名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充分发挥自身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对结对的困难党员、群众进行“三农”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使其了解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增强发展信心;帮助结对的困难党员、群众制定脱困致富方案,并切实解决好发展资金、致富信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其尽快增收致富。
4、资源同享。积极搭建平台,帮助结对村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自然和社会资源。支持结对村建好、用好活动场所,并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中心,支持和引导农村卫生服务站、农村超市、农家书屋、体育设施等集中布点。在结对双方的党员和群众中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青少年进行交流互访,向结对村赠送书刊和报纸,传播城市文明,激活乡土文化,促进城乡交融。
三、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镇各级党组织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结对共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实践载体。镇委组织部门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镇直属机关工委等基层各党工委负责对机关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情况的督查考核。参与结对共建活动的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支部(总支)书记要具体抓,制定出具体详细的结对帮扶工作计划。
2、组织带头,领导示范。各机关单位党组织的结对帮扶措施要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和支部工作计划,统筹实施,狠抓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开展结对活动,积极为结对村和结对的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其解决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加强督查,确保实效。要把结对共建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各单位综合目标考核、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党员评议的重要依据。机关单位和结对村党组织都要建立帮扶工作档案,如实详细记录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下
基层的时间及开展结对工作的情况。要建立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机关单位党员每季度向所在党组织报告一次,机关单位党组织每季度向所在上级党委报告一次,各党委每半年对共建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通报,并将结对共建活动情况上报镇委组织部。镇委组织门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确保结对共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及时总结上报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结对共建工作和全镇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