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项机制”切实加强困难党员帮扶管理
“三项机制”切实加强困难党员帮扶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党员互帮互助机制,切实加强困难党员帮扶管理,促进党内和谐,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台帐,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困难党员工作台账,对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困难程度及原因等情况等进行详细登记,做到“五个清楚”,即党员情况清楚、家庭情况清楚、困难原因清楚、思想动态清楚和解困方法清楚。在掌握困难党员贫困原因及贫困程度后,制定专项帮扶计划,进行分类帮扶,及时帮助困难党员脱贫致富。同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分类施治重点帮扶,构建因情施策机制。坚持思想上扶志、生活上扶困、经营上扶技,根据困难党员的致困原因,因人制宜,分类实施帮扶,确保帮扶效果。针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困难党员,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交心谈心等手段,帮助其解除思想困惑和消极情绪,尽快脱贫致富;针对因“老、残、病、灾”等原因导致的困难党员,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措施,帮助其解燃眉之急,感受到党的温暖,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针对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缺岗位等原因导致的困难党员,整合劳动、农技、科技等部门和单位资源优势,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等形式,对困难党员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其致富技能;对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积极协调农技、金融等部门为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帮助其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生产项目。
三是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构建帮扶长效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困难党员制度,分县级领导干部、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三个层面,按照帮扶能力确定帮扶对象,实行一对一帮扶、一对多帮扶和多对一帮扶。深入开展大下基层“四项活动”和“县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全县党员领导干部重点深入困难党员家中察疾苦、解民忧、接地气。采取党组织+产业致富带头人+贫困党员群众模式,结建“党建致富链”,以帮思想、帮生活、帮增收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项帮扶。建立党内关爱专项基金,采取党费拨付、财政补贴、党员捐助、社会募捐等办法,多途径筹集困难党员帮扶资金。
第二篇:建立健全困难党员帮扶机制
洪洞县“六项制度”建立健全困难党员帮扶机制
洪洞县委组织部建立完善“六项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大力加强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台账制度。各基层党组织每年年底要专门组织人员,对因老、残、病、灾、失业等原因导致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我县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党员进行调查摸底,详细掌握他们的家庭结构、收入情况、致贫原因、身体状况、专业特长、思想状态、急需何种帮助等情况,按照致贫原因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根据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对已脱困的进行调整、对新出现的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建立对生活困难党员培训教育制度。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生活困难党员,依托县、乡党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素质,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和有技术、有帮扶能力的党员,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形式,与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对子,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进行帮扶,直到脱离贫困。将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工作与“党员承诺评议制度”相结合,组织引导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对子,积极承诺践诺;在机关、企事业党员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组织引导本单位党员与所联系单位的生活困难党员尽快结成对子,在困难党员子女上学、生产生活扶持等方面积极进行帮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特别是规模以上的非公制企业党组织,对周边地区的生活困难党员实行定点帮扶,对零就业家庭要至少安排1名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到企业就业。
四是健全生活困难党员社会扶助制度。实行党内互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把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组织民政、劳动保障、工会等有关部门相互联系和共同配合,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农村五保户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经济实用房配租、廉租房实物配租、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以及子女就学费用减免或资助等政策方面,统筹考虑生活困难党员。
五是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就业服务制度。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广泛联系用工单位,特别是要与县域内的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积极联系,切实为生活困难党员创造就业渠道,解决其劳动就业问题,使每位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致富路。
六是建立党内慰问制度,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走访慰问活动。每年逢“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县委组织部、各基层党组织要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平时坚持做到在党员患病受伤时、家庭受灾时都能够及时走访慰问,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第三篇:困难党员帮扶机制
团结社区2011年困难党员帮扶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体现党组织和社会各界对困难党员的关心和爱护,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制定团结社区困难党员帮扶制度。
一、目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团结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党员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仍有一部分党员存在一定的生产生活困难。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载体。
二、帮扶对象
1、因意外灾祸、患重病等原因,一时造成生活上严重经济困难的党员。
2、下岗失业党员。
3、在创业、发展经济等碰到困难需要帮助党员。
4、其他需要帮扶的困难党员。
三、帮扶内容
1、帮思想。进行思想帮扶,定期走访帮扶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转变观念,通过自力更生逐步脱贫致富。
2、帮生活。切实为帮扶对象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帮生产。对党员在创业、发展经济遇到困难时,提供相关服务。
4、帮就业。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再就业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相关实用技术,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
5、帮信息。多渠道为帮扶对象提供各种致富信息,及时为他们出谋划策,努力拓宽其家庭收入来源。
四、帮扶措施
1、摸清情况。困难党员的致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缺乏技术、有的缺乏生产启动资金、有的因灾或因病造成生活困难。党支部要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支部内困难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他们的家庭结构、生活状况、困难原因、有何特长、急需何种帮助等情况。
2、建档立册。各党支部将调查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帮扶困难党员的计划,对帮扶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在帮扶过程中,把企业下岗党员、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党员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3、分类帮扶。根据党员的困难程度和帮扶要求,分类别、分层次落实各类帮扶措施,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扶持。成立困难党员救助基金,通过党员捐、单位助的形式募集资金,为党支部救助特困党员的暂时困难提供资金帮助。对因意外灾祸、患重病等原因,一时造成生活上严重经济困难的党员进行困难补助。对一些技能单一,就业素质偏低的困难党员推荐进行再就业培训,帮助其掌握1—2门职业技能,提高再就业、再创业的能力。对生活困难党员(包括五保户、特困户、因灾致贫户等),实行以党支部为单位、支部书记负总责、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的模式结对帮扶、并建立帮扶档案,规定帮扶单位中的党员定期深入联系点,了解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采取单位出资或党员个人捐助的形式筹措资金或物资,为困难党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
4、落实责任。党支部为本支部困难党员帮扶责任单位,要认真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困难党员帮扶工作在本支部得到全面落实。对需要帮扶的党员,要认真落实帮扶人和帮扶措施,明确帮扶项目、帮扶任务和帮扶目标。
特吾里克镇团结社区
2011年3月1日
第四篇: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机制
张村村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机制
为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实践党的宗旨,村党总支决定建立如下帮扶困难群众长效工作机制,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三送”和“两帮一”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进一步健全帮扶困难群众长效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构筑一个支部牵头、组配合、党员参与的综合帮扶体系;建立一个指挥协调、部门联动、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的日常帮扶班子;形成一个制度健全、常年运作、动态管理、不断创新的长效帮扶机制,实现“存在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的目标。
二、参与对象:
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村两委干部。
三、长效机制
(一)动态管理机制
1、明确帮扶对象:(1)年收入底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2)
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3)特困农业家庭和困难职工家庭;(4)品学兼优的中小学学生;(5)其他需要帮扶的对象。
2、掌握动态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帮扶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做到“出现一个发现一个”。支部要定期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分类建档,掌握日常变化情况,并设立帮扶对象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各村民组长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依托掌握管理对象的动态情况,切实加强管理,落实帮扶措施。
3、严格管理程序。凡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应主动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填写有关材料并提供相关证明,经核实后报乡民政办审查同意后,即在村务公开栏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4、实现能进能出。要严格检审制度,定期对帮扶对象的家庭收支情况、生活状况进行核查,对通过帮扶后其实际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帮扶标准的,应在规定期限内退出帮扶范围。同时,要大力弘扬自强自立精神,提倡困难状况好转的帮扶对象主动退出帮扶。对刚退出帮扶的对象,要进行跟踪服务。
(二)职业培训机制
1、整合培训资源。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职业培训。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进行管理。对
困难家庭中的无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要有培训时间、培训专业、培训质量的明确要求。职业培训一律实行免费。要加强对择业观念的教育,摒弃把工作分为高低贵贱和眼高手低、过分挑拣的陈旧求职观念,树立自食其力、劳动光荣,市场就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的新观念。
2、注重培训实效。要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努力提高培训对象的再就业率。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年龄偏大人员、残疾人从事的职业工种,确定一批培训项目,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3、开展创业培训。把有创业愿望和较强创业能力的人员组织起来,开展较为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并进行创业指导,做好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特别要与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相配套,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批成功的创业带头人,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就业帮扶机制
1、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配合乡农业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等部门要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选送脱贫治富的技术、项目。并加强技术指导。
2、鼓励灵活就业。通过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
3、组织和鼓励承包荒山、荒滩、土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
4、推进残疾人就业。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稳定集中就业,大力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设托管保障体系。
(四)社会共建机制
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结对解困帮扶队伍,通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辖区内共建单位与帮扶对象结对,以及领导干部带头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群众帮群众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明确帮扶责任和帮扶目标。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五)帮扶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建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互通信息,对帮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研究解决。
2、制度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各部门帮扶困难群众的政策措施,并不断探索,有所创新,与时俱进。要建立健
全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的各项制度,规范帮扶救助工作,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做到应帮尽帮。
3、资金保障。建立以党员干部捐款为主渠道、社会各界捐赠相结合的帮扶资金筹集机制。
4、医疗保障。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为主要形式,确保贫困家庭有病能及时治疗。
全体共产党员要从维护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度出发,认真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积极参与其中,做到常关心、常联系、常走访,确保帮扶目标的实现。
张村党总支
2011年01月15日
第五篇: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机制
青年路社区党员干部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机制
为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实践党的宗旨,青年路社区党支部决定建立如下帮扶困难群众长效工作机制,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进一步健全帮扶困难群众长效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构筑支部牵头、党小组组配合、党员干部参与的综合帮扶体系;建立一个指挥协调、部门联动、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的日常帮扶班子;形成一个制度健全、常年运作、动态管理、不断创新的长效帮扶机制,实现“存在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的目标。
二、参与对象:
辖区在职党员、辖区机关党员干部、退休老党员、社区两委干部。
三、长效机制
(一)动态管理机制
1、明确帮扶对象:(1)年收入底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2)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3)特困家庭和困难职工家庭;(4)品学兼优的中小学学生;(5)空巢老人、(6)其他需要帮扶的对象。
2、掌握动态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帮扶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做到“出现一个发现一个”。支部要定期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分
1类建档,掌握日常变化情况,并设立帮扶对象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各居民组长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依托掌握管理对象的动态情况,切实加强管理,落实帮扶措施。
3、严格管理程序。凡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应主动向社区提出申请,填写有关材料并提供相关证明,经核实后报街道民政办审查同意后,即在居务公开栏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4、实现能进能出。要严格检审制度,定期对帮扶对象的家庭收支情况、生活状况进行核查,对通过帮扶后其实际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帮扶标准的,应在规定期限内退出帮扶范围。同时,要大力弘扬自强自立精神,提倡困难状况好转的帮扶对象主动退出帮扶。对刚退出帮扶的对象,要进行跟踪服务。
(二)职业培训机制
1、整合培训资源。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职业培训。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进行管理。对困难家庭中的无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要有培训时间、培训专业、培训质量的明确要求。职业培训一律实行免费。要加强对择业观念的教育,摒弃把工作分为高低贵贱和眼高手低、过分挑拣的陈旧求职观念,树立自食其力、劳动光荣,市场就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的新观念。
2、注重培训实效。要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努力提高培训对象的再就业率。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年龄偏大人员、残
疾人从事的职业工种,确定一批培训项目,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3、开展创业培训。把有创业愿望和较强创业能力的人员组织起来,开展较为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并进行创业指导,做好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特别要与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相配套,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批成功的创业带头人,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就业帮扶机制
1、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
2、鼓励灵活就业。通过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
3、组织和鼓励承包荒山、土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
4、推进残疾人就业。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稳定集中就业,大力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设托管保障体系。
(四)社会共建机制
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结对解困帮扶队伍,通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辖区内共建单位与帮扶对象结对,以及领导干部带头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群众帮群众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明确帮扶责任和帮扶目标。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五)帮扶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建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统
筹规划,协调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互通信息,对帮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研究解决。
2、制度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各部门帮扶困难群众的政策措施,并不断探索,有所创新,与时俱进。要建立健全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的各项制度,规范帮扶救助工作,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做到应帮尽帮。
3、资金保障。建立以党员干部捐款为主渠道、社会各界捐赠相结合的帮扶资金筹集机制。
4、医疗保障。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主要形式,确保贫困家庭有病能及时治疗。
全体共产党员要从维护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度出发,认真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积极参与其中,做到常关心、常联系、常走访,确保帮扶目标的实现。
青年路社区党支部
2013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