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_青年论坛征文启事
第十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 征文启事
2011年11月25—27日,上海市作家协会、巴金研究会将于上海联合举办第十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有海内外多名知名学者与会,研讨会将举办多项高质量的学术讨论。为鼓励优秀青年学人参与巴金研究,加强巴金作品与当代读者的沟通,本次研讨会将特设“第十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由巴金研究会主持,现就本次大会研讨的主题向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及社会上的青年学人公开征求论文,并对论文进行评奖。
一、会议和本次征文的主题
总主题:巴金与上海
自1923年春来到上海,除了留法和抗日战争期间,巴金一直生活在上海,总时间有七十多年,在这里他写下了一生大部分的著作。以“巴金与上海”为主题,不限于巴金与这座城市的关系,而是希望以此为线索,多方面地研究巴金的思想、创作以及文化构成等。因此,欢迎不同论题的研讨,尤其欢迎以新的观点、视角和史料,有开拓性和新意的巴金研究成果,也欢迎打开巴金的研究视界、不局限于巴金本身的各种研究。倡议以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推动巴金研究,期望应征者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谈出对巴金思想和创作的认识,切忌作教条式的空泛议论。
二、征文对象
以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为主,欢迎中学生及社会各界35周岁以下的青年学人参与。
三、征文要求
1、以论文为主,字数须在4000字以上。但史料和考证类文章则不做字数和体例限制,惟求论证充分、表达准确、行文规范。
2、应征者须在2011年11月10日前完成论文,并在上述时间范围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至巴金研究会专设信箱:shuyouruci@163.com本会收到论文后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给应征者复函确认。
3、论文请以word格式,以附件方式发送。
文件名请按如下形式命名:文章标题(前六字)-作者姓名-青年论坛 标题请用三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署名为四号楷体。
论文请以以下格式排列:题目/作者名/内容提要(300字左右)/正文;
注释请一律采取脚注(页下注)方式,必须依次标明以下内容:作者/编者/译者,书名/文章题目,出版单位,卷期/出版年月,页码。
4、论文最后请复制并填写作者信息表(附后)。
5、论文严禁抄袭,或一稿多投,一经发现即取消评审资格和奖励,并通报所在单位和公布抄袭者姓名。
四、评奖
1、本次征文将评选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以及鼓励奖若干名。
2、第十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将邀请前三等奖的获奖者出席会议(全部费用由大会组委会承担),并于青年论坛宣读论文,颁发奖品。论文将收入会后出版的论文集。鼓励奖获得者将颁发奖品。
3、本次评奖工作由巴金研究会主持,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确立评奖规则和程序,评奖结果将于11月16日前公布,并通知获奖者,颁奖活动将在第十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举行。
4、征文评委会由以下人员组成: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巴金研究会会长)
李存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巴金研究会副会长)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研究会副会长)
李辉(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作家,学者,巴金研究会副会长)
坂井洋史(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教授)
孙晶(复旦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巴金研究会理事)
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五、关于本次征文的信息可查看“巴金文学馆”网站(
第二篇: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征文启事
“大道未名,静观古今通变。襟怀博雅,畅抒百家真言”
——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征文启事
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会、学生会承办的北京大学史学论坛,是北京大学及各兄弟高校历史学专业同学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重要平台。论坛自2003年创办以来,在历史学系诸多老师的热情帮助下,已成功举办九届,在学界也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扩大论坛规模,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开阔研究视野,本届论坛组委会将面向海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广泛征稿,真诚邀请各方同仁参与。
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定于2014年3月22日举办,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来稿进行筛选,优秀论文作者将出席本次论坛,就诸多领域展开专项讨论。北大历史学系的诸多名家也将应邀出席,进行精彩点评。会后我们会将优秀论文汇集成册,编入新一期《燕园史学》以资纪念,并将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编出版.本次论坛将在今年新落成的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举行,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史学论坛期待与您相约,共襄盛会!
征稿具体事宜如下:
1、征稿对象:凡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同仁,不限年级、专业均请惠赠大作;
2、来稿仅限与历史相关的学术论文,方向、领域不限,字数在2万字以内,凡未经正式发表的史学作品均可投稿。收到稿件后,我们会请相关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并在征稿结束后三周内将专家意见与评选结果反馈给投稿人。
3、截稿日期为2014年1月31日。请务必于此日前将来稿电子版发至shixueluntan10@163.com,格式要求:
(1)论文全文采用单倍行距,黑色宋体五号字,文后请附二百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和联系方式。
(2)学术研究须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引文格式参考《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第184-186页(附件一)之规定。
4、如果您有意愿参加此次论坛,烦请于2013年12月31日之前将回执(附件
二)发送至shixueluntan10@163.com,以便于我们统计。
论坛其他说明:
1、论坛时间、地点:2014年3月22日,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
2、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3、论坛主办方对外地与会者给予交通补贴,并提供与会期间食宿。
为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经验,办好本次论坛,欢迎大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联系人:高翔宇*** 孙梦婕***
滕凯炜*** 韩亚威***
详情请见: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页
北京大学未名BBS历史学系版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会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会
2013年11月27日
第三篇:国际道教论坛征文启事
国际道教论坛征文启事
(2011-07-28 14:59:41)
为了深化2007年“国际道德经论坛”所取得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道教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增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道教界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道教界、学者、研究机构和其他有识之士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道教思想在化解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积极作用,推进共建和谐世界,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拟联合于2011年10月下旬在湖南南岳举办“国际道教论坛”。我们将邀集海内外的道教代表人士和专家、学者以及文化、经济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共同研讨道教思想,阐发和谐理念。为此,我们专门举办“国际道教论坛”征文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一、征文范围
面向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广大道教宫观、道教团体、道教院校和道教文化学术研究机构的广大道友、教师、学生、专家、学者,面向海外华人华侨,面向一切爱好道教文化的人士。
二、征文要求
(一)请围绕论坛主题和分议题撰写论文,中文、英文均可,一般不超过3000字。文章应是未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
论坛主题:尊道贵德 和谐共生
论坛分议题:
1、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
2、贵生乐生与幸福人生;
3、齐同慈爱与合作共赢;
4、抱朴守真与心灵环保。
(二)文章结构完整、言之有据,主题突出,条理清晰,文字流畅,有一定学术内涵。
三、截止日期: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
四、论文选用
由主办方对征文进行审阅,对符合要求的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对其中的优秀论文,推荐到《中国宗教》、《中国道教》等刊物上发表。
五、邮寄地址
文章邮寄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一是请用Word格式发E-mail到zgdjxh@163.com;
二是通过邮局寄送:北京西城区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教务部(邮编100045)。寄送时,须在信封左下角或Email主题中注明“国际道教论坛征文”字样。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常德、尹志华、宗丽京
电话、传真:010-63448198,63260152
第四篇:“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重庆工商大学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与无神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学术期刊协办。研讨会拟于2012年11月下旬在重庆市举办,将邀请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到会作专题报告,与会代表交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的研究成果。
研讨会将围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研讨。主要议题为:马克思主义诸学科(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党政、企业等社会各界思想政治教育突出问题分析;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新形势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改革等。
研讨会实行“以文参会”。特向各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等相关人员征集论文。征文截稿日期为2012年10月20日。届时会务组将向论文入选者发出正式参会邀请函。来稿请注明若入选是否参会。会议结束后将正式出版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与无神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期刊发表。
征文邮箱:271184749@qq.com
联系人:陈晓钢电话:023—62768975***
程亚电话:023—62769584***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重庆工商大学
2012年3月5日
第五篇:2008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华文化与传播学的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华文化与传播学的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中国传播学论坛
“中华文化与传播学的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12月13日-14日
主办: 中国传播学会(CAC)
中华传播学会(CCS)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
暨南大学
承办: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如有变动,以会议当日公布的议程为准。
开幕式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上午8:30—12:00
地点:暨南大学科学馆
8:30-9:00 开幕式
主持人:董天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致辞(每人5分钟)
校领导 暨南大学校领导,教授
胡正荣 中国传播学会会长,教授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陈韬文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复旦大学特聘长江学者
9:00-9:15 合影
9:15-10:45 主题发言(每人15分钟)
主持人:林如鹏 暨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李瞻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
胡正荣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Fritz Cropp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副教授
张国良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董天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10:45-11:00 茶歇
11:00-12:00 主题讨论“中华传播研究的国际化”
郝晓鸣(引言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陈韬文 香港中文大学
洪浚浩 纽约州立大学
吴枚 澳门大学
刘幼琍 台湾政治大学
专场讨论一:传媒制度与传媒政策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4:00—15:30
地点:分会场一(暨南大学行政楼323室)
主持人:申启武
评议人:刘幼琍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陈韬文
冯应谦
陈怀林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
《When the Invisible Hand Fails: The Economic Basis of an
Emergent Supportive Film Policy in Hong Kong》
庄春发
柯舜智 景文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
玄奘大学大众传播系
《有线电视产业竞争政策研究——台湾经验分析》
陈纯纯
Cinzia Colapinto 瑞士卢加诺大学
《Ownership Changes of Chinese Newspapers Listed? The Case of Beijing Media Corporation》
田秋生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市场背景下制约党报新闻生产的三重逻辑》
张品良 江西财经大学传播学院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政策创新的思考》
陈洪波 中国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转型迷思》
陆高峰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体制为王: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分析》
专场讨论二:新闻史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4:00—15:30
地点:分会场二(暨南大学行政楼629室)
主持人:蒋建国
评议人:黄 旦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张 焮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从《观察》周刊看储安平的公共意识》
路鹏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万国公报》与洋务运动》
王贵斌 长安大学新闻传播系
《全球新闻史:研究本体与内容新探》
张 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时评应然功能及当代时评症结——兼论三次时评热社会背景》
沈松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试论中国传统沉默观》
专场讨论三:危机事件与大众传媒——以“5•12汶川地震”为核心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4:00—15:30
地点:分会场三(暨南大学行政楼725室)
主持人:白贵
评议人:曾建雄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张 宁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国家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议题设置功能和效果分析--以CCTV抗震救灾新闻直播节目为例》
郭建良 青岛农业大学传媒学院
《川震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良知——由海外报纸汶川地震新闻摄影说起》
曾海芳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突发性公共危机中信息预警和公开的重要性——以三鹿集团“问题奶粉”事件为例》
邓利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重大自然灾害中新闻传播的正向功能效应——从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说起》
李 景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政府与民间组织场内博弈中的媒体角色——以《南方周末》
“5•12地震”时期NGO报道为例》
朱春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央视汶川地震直播的新闻框架选择之动因分析》
杨状振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的修辞敏感——兼谈四川汶川地震灾情报道的修辞策略》
专场讨论四: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13号下午)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4:00—15:30
地点:分会场四(暨南大学行政楼826室)
主持人: 张新华
评议人: 戴元光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Wenrui Chen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Database, Narrative and the Self: A Cultural Study of Taobao.com
李 苓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出版事业——关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个案调查》
杜圣聪 玄奘大学大众传播学系
《唤起群众:孙中山说故事的力量》
叶 虎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规训与控制:大众文化中的身体再现》
刘 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试论中国印的信息媒介身份》
梁广寒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当现代传媒遇上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传播模式探析》
曾一果 苏州大学
《大众传媒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
任雅仙
蒋晓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传媒文化的瞭望者——论新闻在传媒文化建构中的特殊功能》
卜巧莹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两性身份在广告中的建构与流变——兼及对传统女性主义广告批判的反思》
专场讨论五: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13号下午)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4:00—15:30
地点:分会场五(暨南大学行政楼929室)
主持人:关世杰
评议人:陈嬿如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辛 欣 英国西敏寺大学中国媒介中心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与中国的软实力》
关世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美新闻导语写作教育比较:差异及原因初探——以两本畅销新闻写作教材为例》
安 然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华裔学生的身份认同与沟通模式》
谭 天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策略创新》
许 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异质空间镶嵌:网络时代的海外华文报纸新景观》
肖云帆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媒体力量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中的应用——汉诺威、爱知与上海世博会实证分析》
尉天骄 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系
《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以网络传播为例》
何其亮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院
《对外传播视野下地方台电视英语节目的建设》
孙晓青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留学生眼中的北京奥运文化——以奥运会徽、吉祥物为例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调研》
周根红 南京大学文学院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境遇》
专场讨论六:传播学史与传播理论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5:50—17:20
地点:分会场一(暨南大学行政楼323室)
主持人:冯应谦
评议人:张国良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隋 岩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符号传播意义的机制——对自然化和普遍化的深度阐释》
赵建国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物质产品实物信息传播的特征》
刘 燕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后现代宗教认同的蜕变:媒介技术层面的反思与质疑》
陈沛芹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媒介即讯息?——论技术的使用之于媒介内容影响》
石力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传播学视域中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王君超、秦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科技批评与网络时代——源流、理论及进展》
李洁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技术民族主义”的悖论——加拿大传播技术思想传统》
郑越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格拉斯哥学派看新闻传播研究的话语转向》
韩丛耀 南京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
《视觉信息传播的三种形态组构研究》
胡翼青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学科的兴起:一段重新阐释的历史》
张 卓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效果”到“影响”—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专场讨论七:传播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5:50—17:20
地点:分会场二(暨南大学行政楼629室)
主持人:马秋枫
评议人:段京肃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陈怀林
张延 澳门大学
《接触多元信息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比较分析上海和广州奥运前后的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
朱 军 纽约大学访问学者
《网络民族主义的传播病理学》
赵 菁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大陆现当代民族主义话语分析——基于历史情境的现象学视角》
谢 毅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马来西亚广告女性形象分析》
张文瑜 澳门大学传播学院
《购买行为中的沟通形式和语言正确性使用研究--观察澳门传统市集》
薛 可
梁 海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学系
《基于刻板思维的符号认知——以《纽约时报》的“西藏事件”报道为例》
贺建平、吕夺印
常 烨、刘 娟
何露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城中村”中“农转非”居民身份认同与人际传播分析——以重庆渝北回兴“城中村”为个案》
禹卫华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第三人效果的本土化研究初探——以大陆涉案影视剧为例》
姚 慧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系
《媒介、第三人受到影响的认知与女性瘦身态度和行为倾向之关联研究》
朱 杰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甘肃蒙古族地区大众传播现状调查与思考——以甘肃省肃北县为例》
陈婷玉 南华大学传播管理学系
《媒体素养V.S.媒体迷思:艾滋病新闻的阅听人解读研究》
王 静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
《人际传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机制研究》
专场讨论八: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研究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5:50—17:20
地点:分会场三(暨南大学行政楼725室)
主持人:刘卫东
评议人:吴予敏
发言人
戴元光
邱宝林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文化传播:关于后现代文化消费主义》
杨 魁
高海霞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
蒋建国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媒介消费文化:学科视野与研究进路》
李 丽 中国传媒大学
《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社会新闻研究——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
耿 璐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
《试论成人绘本现象的视觉文化逻辑》
郭 晴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
《贝克汉姆现象: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偶像崇拜与媒介制造》
郭小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消费主义视野下的阅读分层与高端杂志的中产阶层定位》
曾 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消费者自主媒体(CGM)崛起与消费者强势》
鲍 金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消费主义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现代消费文化的商业化传播方式研究》
专场讨论九:中华传播研究的反思及其国际化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5:50—17:20
地点:分会场四(暨南大学行政楼826室)
主持人:吴文虎
评议人:陈韬文
发言人
陈嬿如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学研究与中国人信仰的重建》
黄国富 台湾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
《「人」在哪里?中华传播学的基础反思》
张 健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真问题”的积淀与堆积:中国传播学30年的“路径依赖”现象简析》
许 建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
《中国传播学研究者学术旨趣分析——研究选题、学群及其存在的问题》
董天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于“传播交叉领域”的研究——对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的思考》
专场讨论十:传媒法规与媒介伦理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5:50—17:20
地点:分会场五(暨南大学行政楼929室)
主持人:林爱珺
评议人:洪浚浩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牛 静 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
《媒体采访权及其可行性法律规定探讨》
李苗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传播中的媒体责任》
刘俭云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对数字时代下著作权法和版权产业边界的讨论》
陶 楠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试析知识产权基础上美国音像产业的发展》
胡菡菡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介、“受众权利沟”与媒介社会责任》
唐建英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视听媒体服务指令》与欧盟新媒体内容规制初探》
郑贵月
朱秋萍 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
《探讨台湾网络著作权之合理使用》
专场讨论十一:新媒体与社会1
时间:2008年12月13日下午14:00—15:30
地点:分会场一(暨南大学行政楼323室)
主持人:章于炎
评议人:熊澄宇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曹 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传播新技术、社会性别与阶级:以流移上海的家政钟点女工的手机使用分析为例》
赵长雁 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播系
《反思:RSS服务的尴尬处境与原因分析》
梁炎鑫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人肉搜索——网络暴民的“新闻”事件调查》
孙 燕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
《关于网络拍客群体的解读与思考》
陈燕玲 中国文化大学广告学系
《探讨网络沟通的语言符号混杂现象:网络语言的产生情境与特性》
张建军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虚拟空间的赋权与集体行动——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许超众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公民主体性的大众化建构——“草英社区”的文化传播分析》
叶慧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网络公益新的可能性:个体参与和历史建构——以“易助网”为出发点看网络公益传播方式的发展》
汤浔芳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媒介情境论下的手机传播》
专场讨论十二:广告研究、媒介市场营销
时间:2008年12月14日上午8:30—10:00
地点:分会场二(暨南大学行政楼629室)
主持人:商娜红
评议人:杨先顺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张殿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失衡的权力:国际广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吴俐瑶 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
《广告表现与品牌长期管理之关系-黑松沙士电视广告内容分析》
顾 亮 澳门大学传播系
《大陆学术期刊中的广告研究形势》
朱磊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效果研究——以“邀约指数”为中心》
阳翼
万木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两岸三地广告教育之比较》
黄奇玮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
《解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传媒的整合营销传播》
潘俐婷 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
《整合营销传播(IMC)在台湾歌唱选秀节目之应用研究-以中视《超级星光大道》节目为例》
夏名慧 国立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
《纸娃娃商品需求动机、游戏忠诚度及愿付价格研究-以休闲舞蹈型在线游戏为例》
罗 漪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An Analysis of Disney’s Marketing of Animated Feature Films In China》
黄耀纬 台北市中华软件协会
《功能性认知与网络使用行为之关联:科技接受模型(TAM)之验证》
王天权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国内有线数字电视推广困境管窥》
陈桂琴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从文化的角度看二战后日本电视广告的历史》
专场讨论十三:传媒产业与组织管理
时间:2008年12月14日上午8:30—10:00
地点:分会场三(暨南大学行政楼725室)
主持人:林如鹏
评议人:李本乾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吴赟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传媒经济学的理论支撑点在哪里?——经济学说史上的相关理论寻踪与延伸思考》
谢 静
徐小鸽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
《媒介的组织传播模式及其与新闻生产的关系——上海与新加坡报纸的比较研究》
巫喜玲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项目,网络,关系――传媒产业基于项目的生产组织网络化的研究梳理》
王文锋 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
《论报刊发行经营的信息不对称性》
曾凡斌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国外传媒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新闻集团、纽约时报集团、甘奈特公司三家为例》
金雪涛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产业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侯迎忠
姚 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吉卜力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及其给中国动画产业的启示》
齐 济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论Web2.0阶段的互联网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专场讨论十四:传媒教育与媒介素养(安排在14号)
时间:2008年12月14日上午8:30—10:00
地点:分会场四(暨南大学行政楼826室)
主持人:刘家林
评议人:吴枚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Panel:
沈慧声
周庆祥
王毓莉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暨传播所
《服务学习导入传播专业课程之研究:以中国文化大学新传学院推动服务学习课程为例》
姬德强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当代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话语分析》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理性认知、频繁接触、适度参与——知识精英的媒介素养现状初探》
彭伟步 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未来新闻工作者敬业精神下滑令人忧虑--以2008年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问卷调查为例》
周庆祥 文化大学新传学院新闻系
《数字多媒体教材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以采访写作课程为例》
赵芷莹 台湾南华大学传播管理所
《巧连智幼儿视听教材的语艺视野分析》
郑智斌
许依寒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系
《大学生媒介近用与媒介认知状况分析――以互联网为例兼谈传媒素养教育》
曹 丹
杨 清 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
《大学生与手机互联网-福州市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与素养调查报告》
专场讨论十五:政府传播(14号)
时间:2008年12月14日上午8:30—10:00
地点:分会场五(暨南大学行政楼929室)
主持人:沈慧声
评议人:陈怀林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吴 垠
史晓慧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行政传播管理评价》
李异平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论媒介与政治的研究范畴》
林爱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陈 璞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奥运传播中的话语缺失现象分析——以央视北京奥运报道为例》
汤敏慧、劳彦儿、刘 娜、王健美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2008年广州火车站春运雪灾危机政府信息传播分析》
贾奎林 廊坊师范学院新闻系
《国家软实力建构与传媒使命》
骆正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官员媒介素养的提高与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
专场讨论十六:广播电视研究
时间:2008年12月14日上午10:20—11:50
地点:分会场一(暨南大学行政楼323室)
主持人:石义彬
评议人:谭 天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曾志华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角色冲突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价值取向》
陈婷玉
林静君,唐志豪 南华大学传播学系暨研究所
《真人版v.s.卡通版:女性A片解读与文本偏好研究》
申启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08广播发展面面观》
吕 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话语转变与广播电视编辑理念》
王玉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城市形象传播与当代中国电视剧》
刘红梅 中国传媒大学
《问题与对策——我国电视媒体自律研究》
徐 帆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中国文献纪录片的解读与被解读:〈大国崛起〉再思》
陈 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政论片﹑影像书写与国家意识形态——从《河殇》到《大国崛起》看政论片的演进》
曾 致 湖南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论孔孟思想对播音主持理念的启示》
张 斌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
《《广播业务》与中国早期电视研究》
专场讨论十七:新媒体与社会2
时间:2008年12月14日上午10:20—11:50
地点:分会场二(暨南大学行政楼629室)
主持人:余瑞祥
评议人:杨尚鸿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纪 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
冯恩大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
《实名博客:个人崛起与社会变迁——以“范美忠争议”为例》
吴忠勋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所
《虚拟社区意识与社群线下互动之关联性研究─ 以信息分享类虚拟社区为例》
雷蔚真
王天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新媒体消费与散居者(Diaspora)的身份建构》
严功军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体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再思考》
张蕾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身份话语强权》
陈长松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信息传播与技术系
《论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自由切换及其影响》
吴璟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公共知识分子博客环境分析》
周 怡
王 俊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
《浅析网络传播对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作用和影响》
邹 军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协商民主视野中的网络参与——以2007中国公众假期调整的网络协商为例》
张予 台湾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研究所
《谈台湾新兴另类在线社会支持——「集气」初探》
专场讨论十八:新闻传播实践
时间:2008年12月14日上午10:20—11:50
地点:分会场三(暨南大学行政楼725室)
主持人:喻季欣
评议人:郝晓鸣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汪明慧
赵靳秋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漫画与负面社会现实的建构:以《中国日报》为例》
章于炎 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美国奥运新闻报道经验的“创新扩散”:对中国记者报道北京奥运是否有用?》
周萱 前香港《東方日報》集團採訪主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教授
《香港报业现状及异象》
颜道靖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像文化特征——兼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李 义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
《试论医患形象的媒体建构——对一份都市报医疗纠纷报道的新闻分析》
刘 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
《199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以李金铨主编的“中国传播研究系列”(1990-2003)为视角》
黄 榕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
《《时代》建构的中国国族景观:2005-2008近三年来《时代》对华报道分析》
陈 娟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的转变》
褚悦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
刘利群
张敬婕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社会性别分析——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的数据为例》
张 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时评应然功能及当代时评症结——兼论三次时评热社会背景》
专场讨论十九:大众传播与公共领域
时间:2008年12月14日上午10:20—11:50
地点:分会场四(暨南大学行政楼826室)
主持人:项国雄
评议人:董天策
发言人(每人发言10分钟)
徐桂权
王锦东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
侯东阳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评论对公民社会的构建》
毛 勇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传播核心的转换)伦理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新世界——新兴公共领域在互联网的崛起》
谭汪洋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试论网络媒介对公共领域的重构——以华南虎事件为例》
吴献举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公民新闻的发展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贺建平
常 烨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检视2008年舆论监督研究—兼与2006年研究比较》
张晓静 武汉科技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网络与新闻传播系统的互动研究》
孙 莉 四川大学广播影视文艺专业
《和谐社会与传媒“公共领域”构建———从政治哲学角度反思“新闻自由”》
章 彦 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以公共领域为视角——对大众传媒现存问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