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博士点及硕士一级学科点

时间:2019-05-12 16:2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博士点及硕士一级学科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博士点及硕士一级学科点》。

第一篇: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博士点及硕士一级学科点

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博士点及硕士一级学科点(考研,高考选学校)

以下是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博士点及硕士一级学科点,愿能为考研,高考选学校的朋友提供帮助!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13所)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名单(16所)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食科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34所)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天津农学院食品系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北京市食品酿造研究所

凯里学院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湘潭大学 食品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产品加工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纺织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纺织学院)

纺织学院是东华大学中学科优势最强和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也是东华大学最早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院之一。学院具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有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生物材料与技术、数字化纺织工程、古代纺织材料与技术、纺织复合材料、非织造材料与工程7个二级学科。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并都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接受国内外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事科研工作;同时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和教育部“211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学院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著名教授和富有献身精神、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科骨干人才。现有博士生导师41人,硕士生导师70余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0余人。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攻关、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后军需所、省部级科技攻关、国家技术创新等项目。获国家及省、部、市一、二、三等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近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发明奖一、二等奖1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门。年发表论文200余篇以上。近5年共有19篇博士论文入选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8篇博士论文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近200余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近600余名。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纺织学院内诸学科已形成了既各具特色,又互相渗透和依托的学科群。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

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分子学科之一,创始人是钱宝钧教授和方柏容教授。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拓展,教学和研究领域从化学纤维扩展到高分子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功能与智能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学院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玻璃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等研究基地。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研究生导师80余名,博士生导师35名,其中45岁以下博导15名,副教授21名。本学科拥有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0人,和上海市东方学者2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70多名,博士研究生320名。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近5年来完成了国家、省、市、部、企业的研究课题2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部省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材料学院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材料学院始终奉行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融合国际办学经验,与美、英、法、德、日等多个国家的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如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阿克隆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川村理化研究所等等;与香港科技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北京大学高分子系、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北京化学所等国内大学及研究所也有较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本学科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012年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35篇,部分SCI论文的影响因子>5.0,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人均发表SCI论文3篇以上。研究生参加全国挑战杯、上海科创杯,连年战绩辉煌。

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材料学院)

东华大学化学一级学科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有机化学、材料物理、无机化学等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理学学科。材料学院承担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工作,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位点于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无机化学学位点于2011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以理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无机合成化学为学科特色,侧重高分子科学、无机纳米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训练,在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凝聚态结构、高分子研究方法、无机化学合成方法、无机材料微纳米结构设计和性能表征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8名,其他教学科研人员20多名。完成和正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等省部级课题多项。近三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无机化学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8名,其他教学科研人员10多名。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基础研究等课题多项。近三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

(化工生物学院)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 “211工程”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学科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本学科拥有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面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染整分部)3个学科研发基地。拥有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最齐全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与国际上许多著名大学和跨国公司有着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3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名。

学科的研究方向为染整加工与环境,纺织品功能整理、功能性聚合物材料、纺织材料的表面改性、纺织品印染工艺与控制、颜色科学及其应用等。近5年来,学科承担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科技部支撑计划、自然学科基金、省部级等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发明)一、二、三等奖11项。另外,受全国各企业委托的科技攻关项目有百余项,这些研究项目遍及染整工程的各个方面,学科80%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让转化为生产力。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点迄今已培养博士生73名,硕士生607名。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78名,在校硕士研究生271名。

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化工生物学院)

东华大学化学学科是在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和应用化学等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鲜明特色的理学学科。东华大学的化学学科在高性能纤维用高分子的合成与结构控制、纺织品功能整理剂的设计与制备、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制备和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且部分研究成果已实现工业化应用。本学科于2005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由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其中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负责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学位点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等学位点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化学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B类),本学科研究基地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染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多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005年以来,本学科先后承担“973”课题、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登山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英联合、中瑞联合以及企业合作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化学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术研究特色鲜明,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的,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队伍。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3名,其中45岁以下博导11名,副教授4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和上海市东方学者2名。

生物材料学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化生学院)

生物材料学旨在研究各类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生物质材料和仿生材料的制备和工程化应用以及上述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问题,是综合现代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新型交叉学科。东华大学生物材料博士学科点是在化学一级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下设立的一个交叉学科二级博士点。本学科点将围绕纤维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诊断材料与技术、生物活性物质载体材料及其控释系统、光子生物医学等研究方面,充分利用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科的优势,开展自主研发和实现成果产业化,最终建立起多学科交叉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材料学科。并围绕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生物材料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目标,培养具有材料科学知识、生命科学知识和医学临床知识,有较强的实验与设计能力,从事生物材料科学研究与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东华大学是一个纺织、材料学科特色非常鲜明的首批教育部批准的“211”工程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并于2004年成了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组建了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纳米生物功能材料、仿生大分子、纳米医学、生物医药、蛋白质工程、酶学与缓释技术、微生物工程和医学分子遗传学等研究组。该学科拥有正副教授44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新加坡籍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1名、校特聘教授3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2名、博士生导师共20名。拥有3个研发基地: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和东华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该学科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在近几年里,已承接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重大专项(纳米专项)等资助,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人工器官、手术缝纫线、仿生材料、生物力学、生物医用防治品、生物信息学等等方向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非常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部分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机械学院)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3个二级学科,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前身是纺织机械学科,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现建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4人。

本学科针对机械科学的重大理论及工程需求开展研究,在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零件成形制造与强化、机电一体化系统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技术与系统、纺织加工工艺与装备、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机构学方面形成较强实力与优势。近五年先后承担了“973”子课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余项;成果在企业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本。

本学科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注重实验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为国家培养了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博士研究生就业领域宽广。

本学科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先后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开展了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与交流、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生短期访学等,拓宽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机械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及其高性能化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本学科方向围绕金属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在绿色成型技术、纳米复合材料、金属表面强化及纺织器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产业调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成果在企业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本学科方向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注重实践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为国家培养了金属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学科方向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先后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开展了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与交流、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生短期访学等,拓宽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来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东华大学早在1959年设立工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1982年设立管理工程硕士点,1995年设立管理信息系统硕士点,1997年按学科新目录调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1996年与2002年分别设立“经济控制与发展”与“智能决策系统与知识管理”博士点研究方向(挂靠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设有五个研究方向,分别是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智能决策与信息管理、服务工程与创意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金融工程。

1、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Electronic Business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管理科学基础理论和深入的电子商务及现代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系统地掌握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及现代物流管理方法,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系统相关的分析、设计与管理控制研究。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是:电子商务运作和管理模式、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协调管理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系统优化,供应链与电子商务金融系统,现代物流管理及物流服务技术和模式创新,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控制等。

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供应链协调与优化理论与方法(徐琪、姚卫新、郑斐峰)

② 电子商务理论、方法与运作管理、电子供应链管理(姚卫新、徐琪)③ 现代物流管理、低碳物流管理(孙明贵、徐琪)

2、智能决策与信息管理(Intelligent Decis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智能决策与信息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管理科学基础和系统深入的有关智能决策及知识管理的专业人才,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从事智能管理决策和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应用研究,解决组织(企业)、经济社会中管理决策的实际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创新能力。

本方向研究范围是:智能决策、管理优化决策、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及其实施原理研究、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挖掘原理与应用研究、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计算智能、数据挖掘与大数据、知识管理与知识发现等。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知识发现与智能计算(郑建国、丁永生)② 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郑建国、王英林)③ 智能决策与知识管理(宋福根、王英林、丁晓东)

3、服务工程与创意管理(Service engineering and creative management)本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和广泛的管理学理论、现代服务科学与服务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创意管理和创意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规律,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服务科学与服务工程、创意管理相关的研究与应用。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有:服务运营管理,服务科学建模及数据支持设计,服务流程再造,服务影响评估;创意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创意时尚管理。

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服务科学与现代服务运营管理(郑斐峰、丁晓东)② 创意管理、创意产业管理(高长春、厉无畏)

4、工业工程与管理(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工业工程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经济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方向研究范围有:品牌工程与产品工程,企业生产系统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质量控制管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先进管理模式以及现代工业工程等。

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企业生产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徐琪、郑建国)② 先进制造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丁晓东)

5、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本方向主要培养扎实掌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系统的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并熟练掌握金融学和数学科学研究方法论及研究工具的高级科研、教学人才以及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工程创新人才。

本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金融工程和数学金融(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解决金融问题);资金运作决策与分析技术等。

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金融工程与数学金融(闫理坦、王勤)② 公司金融(朱淑珍)

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属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以工商企业为研究对象,涉及企业理论、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企业伦理等方面。本学科主要应用现代管理的思想、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规律和趋势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进而提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东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具有较长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淀积。早在1953年,学校就设立了管理专业教研室,1983年正式批准设立企业管理硕士点,2006年批准设立企业管理博士点。下设五个研究方向:营销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经营、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质量管理。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规律的发现和理论总结需要以企业的实践为其土壤,在这一方面,东华大学与国内外工商企业的密切关系(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及其相应的社会网络为本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因而本博士点必能为有志于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人才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

1、营销管理(Marketing)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营销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具备营销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的提炼和创新能力。本方向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纺织产业营销及服装市场营销、流通理论与方法、零售业态管理、顾客管理等。具体的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如下:

① 产业营销理论 ② 流通理论与方法 ③ 零售管理

指导教师:孙明贵、沈蕾

2、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Organization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能对我国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丰富实践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具备理论提炼和创新的能力。本方向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组织变革和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知识工作者管理及其生产率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方向如下:

① 组织变革与组织创新 ② 人力资源管理 ③ 组织知识管理

指导教师:沈蕾、赵晓康、刘春红

3、财务管理与资产经营(Finance Management & Asset Operation)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具备针对我国国情的理论提炼和理论创新能力。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企业并购和控制权管理、企业财务和资产经营、创业投资与产权管理等。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① 资产经营 ② 投融资管理 ③ 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指导教师:徐明稚、顾晓敏、朱淑珍、田增瑞

4、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Strate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具备针对我国企业实践的理论提炼和理论创新能力。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企业战略与价值创造,企业战略与企业变革,企业战略与其相关因素(如技术、企业文化、领导、企业伦理等)的关系,以及企业创新管理等。

研究方向如下: ① 企业战略理论 ② 绩效评价与价值创造 ③ 变革与创新管理

指导教师:高长春、赵晓康、赵红岩、厉无畏

5、服务与质量管理(Service and Quality Management)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具备针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理论提炼和理论创新能力。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服务质量管理等。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① 服务质量管理 ② 产品质量与运作管理 指导教师:徐明、孙明贵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服装学院)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博士点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完成了包括国家“921”、“863”项目“航天服暖体假人研制”等在内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中欧、中日、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重点项目,多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为服装领域培养了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服装产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学科拥有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航天服暖体假人人工模拟气候舱、服装快速反应(QRS)实验中心、服装人体工学研究所、服装设计与信息数字化研究基地、服装研究中心、职业装研究所、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时尚产业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培养创造必要的研究基地。本学科设有服装先进制造工程研究、功能与防护服装研究、服装人体工程研究、服装产业经济、服饰史论研究、服装设计方法论研究、时尚产业与时尚文化研究等研究方向。

本学科已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纽约时装学院、英国伦敦时装学院、香港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悉尼时装学院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建立了密切联系。80%教师经过了不同途径留学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为本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信息学院)

东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1956年,首批成为工业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0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列入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完成自主设置“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交叉学科,自主设置“检测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导航与制导”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论证。1992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重点学科,“十五”到“十二五”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建有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

本学科点主要围绕:1)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2)智能系统与网络智能,3)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4)智能检测与纺织测控系统集成,5)复杂网络分析、综合与优化,6)生物信息处理与系统建模,7)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8)智能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9)控制科学中数学理论与方法,10)数字化纺织集成技术等研究方向,努力开展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并处于国内领先或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领域,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学科点的特色研究是:1)自1978年起在国内较早开始智能控制和新型智能算法的学科前沿研究,如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浑沌系统模糊控制、DNA计算、人工免疫控制、细胞生长机理的算法、突现计算、生态网络、生物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网络等新型智能系统的前沿研究;2)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紧密结合纺织等行业开展应用研究,从本学科点建立起一直为纺织等行业信息化服务;3)与数学物理中新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生命科学与金融等领域。

近年来,本学科点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100余项重要项目和欧盟第6框架等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10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近5年,在“IEEE Trans.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国际权威杂志和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检索2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授权30余项。结合东华大学的纺织服装学科的特色优势,依托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力发展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在纺织服装中的应用,以信息化改造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并通过改革机制的公司操作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点先后主办了“2003年中法感官评估与智能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智能系统与知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09遗传与进化计算国际峰会”、“2011年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第8届模糊系统和知识发现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第4届图像和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和“2011年第4届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等,进一步扩大了本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本学科点建立了“智能系统与网络智能研究所”、“复杂网络分析与控制研究所”、“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研究所”、“智能测控研究所”、“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所”、“无线通信与远程监控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系统集成与网络工程研究所”、“图像处理与传输研究所”、“信息处理与保密通信研究所”等,具有满足培养博士生所必要的研究基地。目前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了一支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研究方向稳定、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0余名,其中5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教授20名。研究经费充足,实验设备先进,图书资料充足,可充分满足规模培养博士生的需要。

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信息学院)

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是应用导向的前沿交叉学科,其目标是研究新的、先进的通信理论和技术。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学科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满足国家及上海市的重大需求,成为上海市信息产业、通信产业及信息智能城市建设的“智库”。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控制等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研究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等多个层次。在通信系统与网络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传输,网络智能与系统集成等方向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东华大学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信系统与网络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传输、网络智能与系统集成。本交叉学科依托于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通过与纺织科学与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交叉,近年来积极探索前沿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提炼科学问题,在本学科的四个研究方向上积极寻求学科交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0余项,在包括IEEE Trans.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国际权威杂志和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 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本学科先后主办了“2011年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和第8届模糊系统和知识发现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第4届图像和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和第4届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2009遗传与进化计算国际峰会”等国际会议。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环境学院)

东华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环境学科的高校之一。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纺织化工学科设立环境污染治理方向,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环境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1年环境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1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列入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依托本学科建有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32名,其中双聘院士2名,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3名。本学科创建以来,共培养研究生900余名。其中已授予硕士学位600余名,已授予博士学位100余名。

近五年来,本学科已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部和市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

目前本学科与日本宇都宫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密西西比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查尔摩斯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有人才培养交流或学术交流。

环境生物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环境学院)

环境生物技术博士点是依托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而设置的。环境生物技术是环境学与生物技术的交叉学科。本学科的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综合解决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教授、副教授12名。本学科在环境生物资源利用、环境微生物生态、微生物模式菌功能基因、环境生物检测技术等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多项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了大量研究论文和著作。本学科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上海市科委、中科院、企业等项目。

本博士点设有资源环境微生物、环境微生物生态及生物修复、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及蛋白质工程、环境生物检测技术等研究方向。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

东华大学是我国较早设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本学科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热工教研室。1960、1961年本学科曾招收两届纺织暖通空调方向本科生,1982年正式设置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并招生。1984年开始招收暖通空调方向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本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暖通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本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在国内较早通过本科专业评估和专业评估复评,是国内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之一。

在本校以工业背景为特色建立的学科体系中,本学科形成了以建筑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工业通风与污染控制、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纺织服装热舒适性、建设工程用纺织材料为特色的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在专职教师中,形成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在与本校其它学科进行的交叉合作研究中,也进一步充实和拓展了从事本专业相关研究的师资力量。

作为东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得到了教育部、住建部、校、院的大力支持,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效果,目前本学科承担有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承担有上海市科委、教委、环保局各类基金项目和人才项目,承担纺织、电力、建筑等有关部委科技攻关项目和地方项目,主持全国本学科本科专业规范的制定工作等。

目前本学科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密西西比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查尔摩斯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高校有人才培养交流或学术交流。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理学院)

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物质智能系统工程、仿生材料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中心(东华大学)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的二级交叉博士点,是由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等多学科交叉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二级交叉博士点的导师组由来自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中心(东华大学)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3位教授(博导)组成,将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能源材料计算和光电子器件模拟、等离子体能源材料新技术以及等离子体新能源物理与过程控制等方向开展研究,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与应用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上海市以及国内兄弟院校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和科研人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交叉博士点研究方向和导师: 1.等离子体能源材料新技术 张菁教授、石建军教授、邱高教授 2.等离子体新能源物理与过程控制 罗家融 研究员钟方川 教授 3.光电子能源材料与器件

王春瑞教授、胡俊青教授、张青红教授、卢文科教授、乔锦丽教授、薛绍林教授 4.光电能源材料计算与光电子器件模拟 邢怀中教授、伍滨和研究员

纺织科技史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人文学院)

纺织科技史是探讨古代、近代和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在世界不同文化区域生长、发展和融合创新整体历程的学科,同时也研究纺织科技与文化、纺织科技与社会的历史互动进程及其深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纺织科技政策的制定、纺织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必要的学术支撑。纺织科技史有着极为广阔的研究界域,其中,国别史研究探讨纺织科技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产生、发展和融合创新的过程,断代史研究探究纺织科技在不同历史时段、不同文化区域产生、发展和交流创新的过程。本学科旨在通过文、理、工等的交叉,以纺织科技发展内外史的融合,生长出新兴、前沿的学科方向,拓展、深化和完善纺织科技史研究的范围和内涵。

本学科点有着长期的积累,实力雄厚,声誉卓著。早在1973年,本学科就为主参与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织物的鉴定研究。1987年,周启澄先生在纺织科技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中国古代纺织工程博士研究方向,即开国内纺织科技史博士研究生培养之先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本学位点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8名,著、译、编有《纺织科技史导论》、《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丝绸通史》、《敦煌丝绸艺术全集》、《锦绣华服——中国丝绸染织术》、《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纱卷》、《上海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中国科技十二讲》、《当代中国科技十五讲》、《山西省志·科学技术志》等著作20多部;在《纺织学报》、《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丝绸》、《纺织科技进展》、《上海纺织科技》以及SCI、EI等源刊上发表纺织科技史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或正在承担国际合作、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如“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建设”、“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纱卷》翻译与校对”以及国家“十五”重点出版纺织类项目等10项;本学科先后荣获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纺织系统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一等奖以及其他省部级奖项10余项。

1、纺织科技与社会发展

研究纺织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影响纺织科技发展的社会原因,分析纺织科技革新对社会发展的内在影响。

2、纺织科技与文化传承

研究纺织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作用,特别注重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纺织工业遗产的田野调研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

3、纺织科技中外交流史

研究纺织科技在世界不同文化区域交流、融合和创新的恢弘历程,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发掘历史上中外纺织科技以及纺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计算

机学院)

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是一个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东华大学计算机学科于1978年就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 年获得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逐步形成数据工程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学科特色,致力于信息化智能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48人,80%的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本学科积极与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纺织服装等进行学科交叉,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近年来完成了包括国家863、核高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等30多项。许多成果在企业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本学科点主要围绕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技术及管理问题开展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

1)企业信息系统的模型与实现技术 2)业务流程与工艺流程管理 3)智能信息处理

本学科点与国内外研究院校和IT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目前与美国普渡大学、瑞典中瑞典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院校签订有人才培养交流项目。建立了“东华-万达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软件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王嘉廉新媒体技术东华大学实验室”、“东华大学—达梦数据库联合实验室”、“东华-合胜联合实验室”、“东华-宝信电子政务信息研究室”、“东华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东华-龙芯-云通云计算联合实验室”、“东华-Express Logic Inc.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室、普适计算及应用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纺织图像处理实验室、高性能网络与信息利用实验室等,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各方优势,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丰富资源。

第三篇:2010年硕士学科、学位点简介.doc

浙江工业大学学科、学位点简介

005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071005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学位点依托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归属浙江省重中之中学科——生物化工。生物化工学科设有微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制药生物技术实验室、绿色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生物合成技术研究方向等教学科研机构。该学科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的学科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省151人才工程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钱江学者1人。队伍结构合理,力量较强,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教学、科研均已有较好的基础,科研方向稳定,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科研课题与经费逐步递增,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国家“九五”“十五”攻关、国家自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

微生物学硕士点从93年开始与本校相近专业联合招生,2003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开始独立招生,已培养16届硕士研究生,其中有省级优秀毕业生、全国“挑战杯”二等奖获得者。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学科,也是认识生命和改造生物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生物技术的基础也是前沿。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位点现依托于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生物化工和环境工程,开展应用生化和环境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生物活性物质及酶学等方向的研究。目前该学科领域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力量较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该学科挂靠生物化工和环境工程及微生物学和食品工程硕士点,已招收数十名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近三年每年招收15-20名的硕士生。

近五年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攻关、国家基金、浙江省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三大索引论文40余篇,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

077501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硕士点现拥有一支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梯队,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21人,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教师、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等众多优秀人才。近年来承担科研课题30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800万元以上。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30多项,其中国际合作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2项、面上6项,国家86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近年来获奖或鉴定项目2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2以上被三大索引收录。本专业还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081703 生物化工

生物化工学科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998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有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制药工程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绿色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生物合成技术研究方向、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队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员2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

近年来,学科承担了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重大科技开发校企合作项目等一大批重大研究和开发课题,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多篇发表在《Chemical Reviews》、《Journal of Biotechn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Biotechnology Progress》、《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著名生物化工高级刊物上。

082203 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的高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的学科,200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5人,副教授6人。学位点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保证了学位点研究方向的前沿性。

近年来,学科承担了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重大科技开发校企合作项目等一大批重大研究和开发课题,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多篇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Journal of Biotechn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Biotechnology Progress》、《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应用微生物与生物技术领域国际著名高级刊物上。

083002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硕士点现拥有一支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优势明显的学科梯队,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博士24人,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教师、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等众多优秀人才。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科研课题30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800万元以上。目前在执行的科研项目共40多项,其中国际合作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2.5项、面上10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2项。近年来获奖或鉴定项目2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2以上被三大索引收录。本专业还与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083201 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师资科研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历、学缘和年龄梯队良好的队伍,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其中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1人、第二层次人才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受到高校、研究院所、政府部门及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就业率100%。近5年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5项、浙江省重大攻关项目8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6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等纵横向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获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并先后与多家名企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中心。

007药学院

100701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学科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现拥有一支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梯队,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士3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省“151”人才一、二层次 7 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 人。建有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制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工业大学药物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制药工程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绿色化工技术重大专项、浙江省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70余项。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以上。在浙江省建立6个生产和中试基地,15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发表科技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100702 药剂学

药剂学学科现拥有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学科梯队,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学科拥有稳定的科研方向,重点在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等新剂型及现代中药制剂与生物药剂学研究方面,科研课题和经费逐年递增。近年来学科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40余篇。该学科自2007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生。

100703 生药学

生药学学位点的支撑学科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一支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梯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拥有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1人。学科围绕天然药物的研究及新药创制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以浙江省的制药产业优势为依托,承担了国家“863”专题课题,国家国际合作基金重点课题,以及多项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和中药现代化攻关课题。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20余篇。

100704 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运用各种有效手段, 包括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 通过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控制与提高药品的质量。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一级学科中6个二级学科之一。于2005年批准为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的4人,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术梯队。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1)药物色谱与手性药物的拆分;(2)计算药物分析;(3)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4)体内药物分析。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20余篇。拥有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薄层扫描仪等分析仪器。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将加强药物分析学科对新药研究各领域的渗透,迎接新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挑战。

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为浙江省制药重中之重学科的主要学科之一。现拥有一支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梯队,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博士8人,拥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各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

学科拥有稳定的科研方向,科研工作坚持面向浙江省医药支柱产业,科研课题和经费逐年递增。近年来学科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或EI等收录论文30余篇。该学科依托本校相关专业硕士点,从1998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生物制药方向硕士生。

100706 药理学

药理学学科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制药科技创新基地的组成学科之一,是一正迅速发展的学科。学术梯队由近年引进的留学归国中青年学者和博士组成,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学科开办仅4年,已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计划项目在内科研课题多项,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国家一类新药研究和省部级攻关课题研究。药理学硕士点从2007年起招收和培养药理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分子药理学、心脑血管药理学和肿瘤药理学,科研方向稳定。

430136 制药工程(专业学位)

为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培养医药产业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满足医药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培养既有制药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又有广博的现代化学、生物学、药事管理、药剂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程技术、药事管理和现代药剂学的方法与手段,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能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等方面的新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工艺和药物筛选、鉴定、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以及药品企业管理、市场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制药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专业课程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第四篇:民族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

民族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

民族学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民族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6年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民族研究一直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基础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具有独特的传统优势地位。多年来,该学科始终围绕国家民族地区发展战略布局、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我省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长期致力于岭南民族研究,服务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各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本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1.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七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根据学科特色设置了若干研究方向。基于学术积淀,顺应时代需求的学科方向凝练,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与产业发展等。这些学科方向各有优势和特色:岭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借助高新技术致力于民族发展大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科学研究构筑高水平的省部级创新平台。民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与创新、民族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民族社会公共政策与法治研究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岭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音乐、绘画、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电商产业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应用研究路径。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拥有一支知识、年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硕士生导师3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2%。有2名教师为广东省“千百十”培育对象,有1位为“广东省文化英才青年领军人才”,本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3.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上,拥有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基地)“广东省咨询决策研究基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民族发展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际既港澳台合作重大平台“广东省高校玻璃艺术国际合作平台”,2个教育厅重点研究平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族研究所”和“广东省重点提升平台岭南民族研究中心”。汇集了诸多优势资源,促进本学科开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4.三年来,主持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5项省级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经费达到554.8万元;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1篇,出版专著22部,整体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特别是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在本学科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第五篇: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基本条件

附件二—2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基本条件

一、学术队伍

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且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学术队伍中有若干名60岁以下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并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学科、专业点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学术带头人中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至少有1位具备了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

二、科学研究

有较宽的学科研究领域和较好的科研基础,有3个以上相对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其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科研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术水平较高,贡献较大,在国内同一学科中居于先进行列,并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近5年来科研成绩显著,有较多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论文,或取得较多的重要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工程技术和实践性强的学科、专业,其科研工作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直接贡献。

目前承担有较多国家、省部的重要项目或其它有重要价值、学术水平较高的项目,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比较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的成功经验,培养质量比较好。能够开设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合理,能够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四、工作条件

有培养研究生的实验室和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及时获取开展研究工作所需信息的技术和设备,有必要的国内外图书资料,能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五、相关学科条件

学科、专业点所在一级学科或与其紧密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学术力量,已有硕士学位授权覆盖的学科面较宽。具备按宽口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条件。

六、管理工作

研究生考核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人员落实。

下载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博士点及硕士一级学科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博士点及硕士一级学科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