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浅谈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无条件地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一日生活,贯彻我园实施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园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畅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常规既然订了,就要贯彻执行。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当老师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赶快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一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竟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顾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呀!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让种子藉以发展它生命的潜能。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第二篇: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黄静怡和陈奕辰都在争着当娃娃家的妈妈,这是我看见了走过去说:“娃娃家的妈妈只有一位,你们石头剪刀布吧。输的去当营业员好吗?一位在老师的要求下就去当营业员了,但这不是她自愿的,也就无所事事,对她来说这个游戏没有体验过,所以玩一会儿就不喜欢玩了。后来我就想可以引导幼儿再找几个伙伴组成新的小家,这样家与家之间也就有了联系,可以互相到邻居家串门了,可以一起去游玩。两位妈妈还可以商量照顾宝宝的方法。我叫来黄静怡小朋友你也来当妈妈吧,我就在请几位幼儿来当爸爸、爷爷、奶奶。这两个小家都玩的很高兴。幼儿之间也多了语言的交流机会。
从这次的角色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只有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多给幼儿创造机会。这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要多观察,少干预,采用隐性指导。
中心园三月份
第三篇:浅谈对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浅谈对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摘要】良好的常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预先思考,每次仔细地提出要求,需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杜绝类似情况的反复出现。在尊重幼儿的同时,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加强幼儿的常规教育。学前教育是人的一生中的启蒙教育,在教育中,要重视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幼儿的创造性火花。幼儿因其好动、好玩、好奇.对周围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常常带着为什么、会怎样等问题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大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成为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详细说明了如何在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进行长效培养。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规则
【关键词】语言活动幼儿创造性思维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同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一、目前常规教育中出现的偏差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
1.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南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无条什的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怕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2.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3、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让常规教育出现良性循环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生活,贯彻实施《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 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国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1、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
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2、常规既然制定了,就要贯彻执行。
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义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3、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竞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顺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
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讲,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三、常规教育应该渗透着对幼儿的思维的启迪
如何开启幼儿的思维是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有了争取而有效的启迪方法,孩子的人生可能会收益匪浅。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1、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仿编、续编、改编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小熊过桥》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浯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孩子们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构思,编出了各种不同情节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1人灰狼,有的讲小熊过桥买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仔细地描绘出来。一首短短的诗歌,经过孩子们的加工,变成了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的语言运用的场合,能培养幼儿清楚地、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皮球,有的说像橘子„„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思维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话是种语言表达和思维结合的活动,是幼儿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为此,我有意识、有目的的在谈话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谈话活动《地球公公喜炊谁》中,我首先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然后让幼儿讨论地球公公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做法,并让幼儿提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由于幼儿目的性较明确,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启示,孩于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们发明一种没有废气的汽车,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了。”有的说:“我发明 一种水管,工厂里排除的污水经过这条水管就会变回干争的水了。”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点离奇,但却证明幼儿会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
水平去想问题的。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开阔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培养幼儿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让种子藉以发展它生命的潜能。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童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品德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2]吴庆元,学会创新,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3]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2003年版
[4]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篇:小班幼儿常规教育
一切从“心”开始——小班幼儿班级常规管理之我见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组织性和协调性。这些活动的安排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幼儿个体需要来看,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班班级管理中,从“心”开始,让幼儿成为学习、生活和管理的主人,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从而使班级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爱心”——常规管理的奠基石
对于年龄小的小班幼儿来说,充满爱的班级氛围对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这个“爱心”中包括各方面的爱。只有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因为你的爱而感动,从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1、理智关爱
当我们给幼儿爱护和关心,使师幼之间充满融融爱意时,我们爱幼儿的情感必须是理智的,应善于把这种爱渗透当教育活动和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爱中有教,严中有爱,从而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是爱他的、喜欢他的,感受到老师的亲切。
2、全面关爱
幼儿年龄小,不善于交往,我们可以主动亲近幼儿。课上,从教态到语气都要十分真挚而亲切,使幼儿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课下,要主动接近幼儿,爱抚幼儿,给他们讲故事。要真心体贴幼儿,既要关心幼儿的教育问题,还要注重幼儿的养护问题。从睡眠、起床到用餐、喝水,都要事事关注,事事细心,还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小事,正能够体现出幼儿园教师母爱般的师爱。
3、人格关爱
我们要把幼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平时和幼儿讲话时可蹲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体现了教师的一种观念,一种尊重幼儿,和幼儿建立平等关系的观念。
4、科学关爱。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及运用移情训练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善恶美丑,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并注意引导幼儿建立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让孩子们在老师、保育员的关爱之下,逐步养成了一日活动常规。
二.“童心”——常规管理的双刃剑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最纯净的沃土,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真、善、美”的童话。我们应该走进童心,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尝试把常规管理与多种游戏方式结合起来,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常规,在玩中养成习惯
第五篇:尊重幼儿3
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贯彻《纲要》,实施素质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特点,在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呢?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几点启示:
一、随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生成活动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想看看、摸摸、试试,他们乐于探索周围的事物,从中获得新体验,获得快乐。因此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极好的教育契机,这些契机也许是与近期目标无关的,但它能够体现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与需求,并给教育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时机和条件。比如,一次在晨炼活动时,幼儿对风吹起的塑料袋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一番追逐之后,孩子们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它像蝴蝶飞舞一样,忽高忽低呢?讨论的结果是:风大飞得高,风小飞得低。显然,幼儿已感受到了风的存在,但这只是直觉体验,而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我们产生了即兴生成活动的念头,于是便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风从哪里来”的实验活动,使他们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风”的道理,延伸活动时,还与幼儿共同制作了“大风车”、“风铃”、“旋转的小花”等小玩具,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又如,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16日凌晨6时23分安全返回,孩子们来园后议论纷纷,有的说“我在电视里看到了火箭”、“杨利伟叔叔飞上了天空”,有的说:“我们中国的飞船飞上天啦!”„„于是,在孩子求知欲高涨时,我们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讨论之中,从中了解孩子们对知识的可求度和对新事物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们一起确立了主题活动“神秘的天空”。在主题活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兴趣很高,这种情感我们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可以从孩子们投入专注的神情中感受到,他们非常喜爱共同创设的游戏,孩子在主题活动中有了自主的空间,尝试的机会。
二、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尊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需求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如果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尽情活动的场所,我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娃娃家”中,平时不讲礼貌的孩子会变成和蔼可亲的“爸爸”、“妈妈”,会成为给人倒水端茶的“好孩子”;在“积木区”,平时的淘气包、破坏者,会一丝不苟地建造“高楼大厦”;在“图书区”里,平时不善言辞的幼儿则会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地给同伴讲故事„„,幼儿对这些游
戏很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玩,并在玩中掌握各种知识,不需要老师反复督促提醒,幼儿就能专心学、反复练。
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求,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及思维、个性、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能起积极的作用,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需求,细心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与需求,了解哪些幼儿喜欢安静的活动,哪些喜欢较剧烈的活动,再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立了各种活动区,并投放大量的材料,游戏时,老师不指派、不分配,学习内容上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游戏,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活动中使他们得到发展。
三、尊重幼儿,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
“尊重幼儿”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条教育原则,爱的需要是幼儿基本的需要之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会潜移默化地使幼儿习得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爱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他们变得自信,一位伟人说得好“爱是最好的教师”,让我们尊重幼儿,多施爱于每个孩子,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使他们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愉快地生活。比如,刚入园的孩子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由于不适应新环境、新面孔,他们常常会哭闹不止,于是每天来园后,我们都竭尽全力,呵护他们,抱着、哄着,耐心领他们到操场上玩各种玩具,一个一个扶着他们玩。午睡时,我们像妈妈一样坐在他身旁,轻轻地拍着他,使他尽快进入梦乡。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们经常给他一些微笑,一缕鼓励的目光,一个关怀的抚摸,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幼儿一起分享快乐。正是这种对幼儿的尊重,对幼儿的关爱,使幼儿很快地适应了集体生活,度过了分离焦虑的难关。
而尊重孩子并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在满足幼儿需求的同时,融入教育因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中,早已培养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新课程观也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善于发现或激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生长点,创造条件,一步一步引导幼儿正确地认识事物,沿着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使他们在快
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一原则,使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