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美丽城乡—常德
建设美丽城乡—常德
【摘要】:现如今,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而造成这个的主要原因就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其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政府公共设施投入差距等方面。
【关键词】:城乡建设、现状、原因、措施、城市、农村
1.城乡现状概况
1.1常德市地处中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湖南省的西北部。从经济区位划分,常德属于中国经济中部崛起重心地带,位于泛珠江三角洲和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域结合部,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黄金地段。常德现辖武陵、鼎城2区,汉寿、桃源、临澧、石门、澧县、安乡6县和一个县级市津市。
1.2全市面积18189.8平方公里,人口601.0523万。其中城区面积297.4平方公里,人口40.8359万。其中受教育程度人口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5852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98149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5049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605265人。
2.城乡经济发展状况
2.1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现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农业比重相对较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增长凸显乏力,目前主要依赖少数几家骨干企业,新建成的重大工业项目不多;服务业发展不快,产业总量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全省,且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发展层次较低。二是发展后劲不足。投资缺乏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亟待提高;居民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亟待增强。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代价较高,节能减排压力大,资金、土地、能源要素制约突出。
2.2为使其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工业进一步壮大。采取了以下措施: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0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18家、预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08亿元,增长16%。烟草、装备制造、食品、有色金属、纺织、建材6个产业产值过百亿,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创建“四高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速度发展),园区发展提质升级实现跨越,汉寿、鼎城2家园区成功转型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桃源、安乡、津市、西洞庭4家园区成功晋升为省级工业集中区,基本实现省级工业园区全覆盖;继续推进“百亿园区”大竞赛活动,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建成标准厂房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增1家百亿产值园区(石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百亿产值园区总数达到4家(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桃源工业集中区、鼎城高新技术产业园、石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规模工业累计完成产值92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9.7%。
2.3于2013年11月29日长沙晚报获悉,常德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由悠闲的城市生活,入选全国“十大最佳休闲城市”。之前常德市就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华诗词之市之称。而同时,常德获国际园林博览会七项大奖,据2013年11月29日常德日报:在日前刚刚闭幕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上,由常德市风景园林绿化管理局精心打造的常德园,以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极高的设计施工水平,一举拿下了特优建设奖、室外展园综合大奖、室外展园设计奖大奖、室外展园施工奖大奖、室外展园植物配置奖大奖、室外展园建筑小品奖大奖、创新奖共七项大奖,成为湖南省5个参展城市中获大奖最多的城市。
3.交通道路建设
3.1常德市为改善交通,启动了“三改四化”的“路改”工程,预计到2015年,城市新扩绿地300万平方米以上,栽种乔木10万株以上,新增花卉10万平方米以上,人均增加绿地1.5平方米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把常德建成绿色生态、和谐幸福的“桃花源里的城市”。于今年2013年新扩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栽种乔木3万株以上。
3.2三改四化工程主要针对其交通主动脉联系不紧密、市域快速通道缺乏、综合枢纽尚未形成的现状,加强“多通道、大网络、强枢纽”的战略目标。同样在铁路网络规划方面建设六个方向城际铁路,航空方面常德机场要努力保持湖南省第三大空港,建成全国重要的支线机场;加快公路快速干线建设,确保各县(市)之间至少有一条高等级干线公路相连,形成“四纵三横”的快速干线公路网络,同时启动 “绿化”工程。
3.3对于常德市公交,其有41条线路,线路总长约482.5公里,在常德市中心商业区、主要客运枢纽、主要市场、学校等客流集散点有较好的覆盖,在今年又启动了新一项“快速公交”措施,只要一块钱,避免换乘,方便了很多。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1对于教育方面,我国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在先天上就是不平等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生活在农村,农民自身文化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难以转岗就业,更难以在外出务工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过低的收入直接决定农民教育投资的有限性,使其陷入贫穷的怪圈,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常德市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83174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55591人,文盲率由5.90%下降为3.20%,下降2.70个百分点。在湖南省常德市政协第六届第十一次主席会议中,组织视察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地走访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外国语学院和市汽车机电学校,调研组认为,目前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生源与社会需求不对等、投入与专业冷热不同步、学校与企业联合不紧密、地位与社会环境不融合”等问题,建议全面落实职教政策措施,统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职校教师培养机制,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和专业教师短缺等问题。加强教育设施的完备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健全教育事业。
4.2对于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方面,常德市城区位于常德市南部中心地带,坐落在沅水下游河道两岸,距长沙1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以建和拟建6条高速公路通过该市,石长铁路过境并与京广,枝柳干线连接,常德市机场已开通国内7条航线。常德市城区经济要素集中,工业服务业发达,主要支柱产业有:卷烟、农产品加工、酿酒、商品零售业、餐饮酒店服务业、旅游休闲产业。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实施,做好把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分开,非经营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做好规划、保重重点、量力而行、减少风险。
5.环境建设
5.1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得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为了加快解决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2013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发布了《村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其中对城镇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提出了三类收集系统和三类(9种)生活污水防治最佳可行单元,为有力解决其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从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和保护民生的高度出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努力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在此,2010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发布了《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提出了11条技术政策,充分体现了以分散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技术原则。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
多亿吨,而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而农村生活污水现在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了。在有些农村点差发现其污水处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由于农村集镇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建设起来的,很少经过专业规划机构规划发展,因此造成生活污水无序乱排,有的就往街道一倒了之。二是排污口分散。大多数集镇都没有规范的排污口,只是随着地形自然流淌,三是跑冒滴漏严重。由于集镇在市政建设中对污水处理不重视,排污管道大都存在质量问题,甚至有的集镇排污渠道还是土渠,跑冒滴漏严重,真正能排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的很少,在有的乡镇,排污口生活污水排放量很少甚至断流。四是污水量不稳定。在农村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在节假日或农忙时回来,造成在节假日或农忙时污水量猛增,给处理带来压力。五是增长快。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六是处理率低。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
5.2现阶段我国经常采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四种: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土壤渗滤技术,这四种处理技术在全国各地都有运用,使用面相对广,充分发挥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保护环境的作用。而国外又通过研究实验,推出了许多新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如澳大利亚的“FILTER”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美国等国的土壤毛管渗滤系统、日本的一体化集成装置处理技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开发了以S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转盘和滴滤池技术为主,结合化学除磷的小型污水处理集成装置等。对于部分生活污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如灌溉农田,反复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又节约用水。
5.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村镇垃圾的种类在增加,数量在增大,各种难于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如白色塑料,白色难降解垃圾等,据有关调查,我国现有691510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约5亿,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为0.2公斤计算,农村每天就产生生活垃圾约为10万吨,全年生活垃圾约为3650万余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同时也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然而为了改变目前这种乱堆乱扔垃圾现象,提倡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加快各级环保机构的设置,增强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生活垃圾的处理、政府加大投入,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最后,最后重要的就是:培养干部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6.建设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可持续战略即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遵循城乡统筹规划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合理布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这四大原则应该在城乡规划法中牢固确立并指导具体的实践,即使有的暂时实行不了也可以分步骤,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乡村不能实施就放弃或回避这些基本原则,因此,建议在总则中专设一条明确以上四个原则,以表明我们立法的目标和指向。
参考文献:
(1)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时间:2013.11.29 星期五
(2)常德日报 时间:2013-11-29 10:52 星期五 作者:姚瑶
(3)《常德市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发展规划》
(4)《村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
(5)《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第二篇:建设美丽乡村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在乡村、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乡村是绚烂的,是美丽的,如何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是什么?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未来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的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至少应体现出”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浑厚底蕴,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杜绝“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都像农村”现象的发生。
一、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定位
梁平地处高台,素有“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乡,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之美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名柚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为重庆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正努力建成为渝东北地区的工业和旅游重镇,渝东北地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梁平作为统筹城乡示范县,应该按照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县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构建以中心镇、风情小镇、中心村、特色村、历史文化村为重点的创建体系,形成点线面结合、建设经营管理融合、经济生态民生协调的美丽乡村新格局。要尊重自然之美,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围绕产业发展
生态化方向,大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集“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宜居宜业宜游三位一体目标始终贯穿梁平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始终坚持“好吃、好看、好玩、好住、好购”五好建设标准,始终突出产业、生态、观光协调发展。
二、引导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关键是变“输血”为 “造血”,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基层干部就要深入基层、走进乡间,与村民打成一片,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解开群众心结,办成办好群众的事。
(一)在组织管理上坚持群众参与,获得群众认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格局。完善村级议事制度,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推荐产生群众代表,由村委会组织召开议事会,做到群众的诉求群众议、村民的事务村民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成立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协调统筹美丽乡村建设日常工作。针对具体事务,采取责任制方式,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在土地流转上坚持群众自愿,使得群众受益。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更改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基础上,立足依法办事、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宣传“三
权”的保障,算好“三帐”,使更多农户树立正确的土地流转理念,消除疑虑。
(三)在建设管理上坚持群众监督,取得群众认可。积极创造条件,创新监督载体,优化监督环境,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设项目及时公开,重大项目决策先听群众意见,在工程项目上让群众巡查。对于规划方案,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请群众献计献策。让群众自主选出可信任的同志作为义务监督员,定期组织群众核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用途等,消除群众疑虑。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提交验收申请必须要有监督员或对象户签字,否则不予验收,从而使群众的权益得到保障。
(四)在产业发展上坚持群众融入,带领群众致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吃透上情、把握下情、借鉴左右,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引导、尊重、参与、融入”四步曲,鼓励群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鼓励返乡创业、全民创业,引导群众因地制宜从事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全面落实优惠政策,依托资源、本地实情两大优势,引导农业经济转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极大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五)在和谐构建上坚持群众排查,交由群众化解。坚持“社会风险由群众排查、社会矛盾由群众化解”的思路,调动群众“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可组织村无职党员和身体健康的村民代表作为村内治安员,在集中居住点实行逐户轮班巡逻,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在每组确定1至3名矛盾纠纷调解员,负责化解邻里纠纷。开办农民夜校、宣传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强法制教育宣传,使群众的法律素养明显提高。
三、当前我县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建房规划落后,楼房空置率高。虽然通过村庄整治和农民新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村庄格局有所改善,但由于我县一直以来用地紧张,农村建房总体较为混乱,“有新房无新村”现象还比较突出。而且现在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住在家里,房子的空置率非常高,浪费非常大。
(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村级经费紧张以及思想上重建轻管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垃圾、农药化肥、矿产开发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三)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仍较落后。近几年,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与城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加上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造成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四)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利用。我县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抢救、保护和利用,一些特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各地的文化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建议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坚持以村为基础,发挥区域优势、环境优势、城镇化发展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抓住环境优美和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创新举措,推进我县美丽
乡村建设。
(一)思想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市委的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与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利用、人口向中心村、场镇集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让全体农民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品质生活,不断提升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二)强化规划引领。规划范围要跳出村域概念,必须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考虑与周边村、镇的联动,考虑空间上的呼应与产业上的互补;规划内容既要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包括产业发展、医疗卫生、商贸设施、文化娱乐等;在编制手段上尽量引入竞争机制,避免乡村规划的同质化、劣质化和运动化。一是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立足县情,明确县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二是以分类推进为原则,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在布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均等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对整治建设的内容、项目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在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上进行区别对待,因村制宜地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三是以衔接配套为要求,修编完善其
他相关规划。必须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能落地、可实施。
(三)加大政策扶持,广泛筹措资金。要制定出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农村新社区、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更重要的是采取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大力组织和引导富裕农民、各界群众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增加地票受益投入项目建设。还利用政策扶持,全面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房风貌改造、政策性移民搬迁(生态、扶贫、以工代赈)、地灾避让等补助资金打捆使用,广泛筹措“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四)狠抓重点工程建设。一要狠抓中心村培育。切实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经济发展带动力和社区服务辐射力,努力把中心村打造成为农民居住中心、产业发展中心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要在充分考虑农民居住意愿、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材和环保建筑技术,鼓励农民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建房。二要狠抓“三沿”环境整治工程。坚持治标与治本、整顿与规范相结合,大力开展以“三清三治三改”为主要内容的“三沿环境整治”。“三清”即清理垃圾、清理违法违章建筑、清理广告路牌;“三治”即治理污水、治理坟墓、治理河道;“三改”即旧村改造、危旧房改造、林相改造。通过“三沿”整治,达到“环境优美”。三要狠抓农民增收工程。农民的创业增
收,始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和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三品”农产品,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创业就业平台和增收机会。
(五)加强组织保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分工机制。各乡镇、村也相应建立领导和组织体系。二要建立协调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部门、乡镇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平时不定期督查、年末考核验收的监督机制,确保“美丽乡村”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
第三篇:坪城乡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分析
坪城乡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坪城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坪城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美丽新坪城,打造县内生态文明示范县,抓好长山河村、白土咀村、英鸽咀村、坪城村等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14年底全乡完成13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乡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美景,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坪城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二是改造草地容貌。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草地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20%以上。三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70%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草滩地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乡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滩地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养殖、豌豆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草原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省内旅游休闲目的地。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牧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乡镇相关部门和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第四篇:论城乡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总结(范文)
论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
【摘 要】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以城市化为核心,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为动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逐步缩小,这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事业,这不仅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路径选择;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
城乡一体化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的特点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方式,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洽,相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上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方面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来许多人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当前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滞后,城乡一体化的观念淡薄
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缺乏全局观念,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使城乡要素资源互相融和,协调发展。
(二)体制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较高
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
(三)城镇规模过小,对周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目前,城镇发展普遍存在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少、面积小、设施差。同时,由于遍地开花,乱铺摊子,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娱乐、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市场功能不健全。
(四)城镇建设过慢,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不足
目前,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引资方面,有些城镇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城镇的发展环境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财政实
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三、城乡一体化的原因
城乡一体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刻地揭示这些差距形成背后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1、政策失衡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原因
在我国现有政体中,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相互隔离的城乡二元体制,彼此处于相对独立和分割的状态,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方面,国家把城市作为重要的战略区域加以推进,各级政府都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进行重点考核,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说,抓城市建设、搞城市经济立竿见影,容易见成效出政绩。在这种功利性观念的持续影响下,城市得到优先发展的同时也享受着更多的社会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投入大、周期长、显效慢,而且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无论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还是农产品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集约化组织生产有一定的差距,在产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政策功利性导致政府官员一般只注重招商引资、形象工程、企业改革等能迅速创造政绩或直接产生效益的工作,对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一般性工作往往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后,国家废除了一些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但是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仍未形成一体化合理规范发展的融通促进机制,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
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
(二)、政府职能失效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观原因。政府最根本的职能就是提供让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只注重城市业务发展,城区工作体系和网络建设高效便捷,但在服务“三农”上严重缺位,广大农村始终接受不到更多的政府公共服务,表现在金融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僵化,尤其是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成为在城乡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多存少贷的金融资金存贷差问题不断凸显,乡镇企业贷款依然困难,对农村贫困家庭尤其是因病返贫群众缺乏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基层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上不尽心不作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缺失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原因。
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没有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规划调控手段,在实践中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工作机制;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管理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产业布局不合理,功能配套不健全,在聚集人口、提供就业、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上综合承载能力不高;有的村落民房建设布局自由混乱,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低附加值、低端产品供应上,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上一些群众小农意识严重,脱贫致富办法不多,既没有资金没有门路投资创业,也不愿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十分突出,城乡之间二元分割严重,城乡差别持续扩大,造成了我国城乡关系的紧张和失衡。这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著名经济学有触动城乡二元体制,结果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由此可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尽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已经刻不容缓。
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完善
(一)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建立多元的城乡一体化投资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离不开资金投入。要突破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一是加强引导,政府筹资;二是产权拍卖,社会聚资;三是盘活存量,以地生资;四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三)提高农民素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愿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决好农村土地的使用和流转问题;三是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实行同工同酬、公平竞争、人格平等、权益共享;四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实施城乡科学合理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规划,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二是坚持标准化建设,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树立经营理念,盘活城镇资源,把存量资源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总结】城乡一体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系统研究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依据、以及在实践中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采取有利措施,通过发展小城镇,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丽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三农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科学导报, 2014,(17):147.[2] 运宁.统筹谋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与开放,2015,(4):56-57.[3] 张迪,孙文佳,王坦.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江西建材,2015,(3):27.[4] 沈均达.以城镇化为引领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农村,2015,(01):13-15.
第五篇:建设正果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正果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走新型城市发展道路调研材料
中共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概括为5个方面的内涵特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空间,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其中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一体化,把城市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新型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曹鉴燎在增城市第十四届人大会二次会议上表示,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是增城未来发展的主线和主方向。根据广州、增城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求,我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
一、充分认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建设美丽乡村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工业与农业 互促共赢的城市化,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广州7434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农村土地面积占了67%;在800多万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230万,占了29%。广大农村是今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底”和主战场。如果农村凋零、农业衰退、农民不富,广州的转型升级就缺了一条腿,幸福广州就成为一句空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也要让生活更美好,这才是广州走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要义所在。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林立的高楼,璀璨的灯光,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国际大都市广州繁华的一面世人皆知。然而,广州也有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在数以千计的农村,仍然有大量村庄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房屋破旧危。广州在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财富,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标准;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放大了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凸显。正在探索新型城市化之路的广州必须要改变农村面貌,让广大农民也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如市政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乡村外表的保护与改造,而是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快农 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市民的同等权利,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景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幸福,这是广州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则在于政府加大对农村的反哺力度,并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自身造血能力。
二、我镇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工作
万庆良书记在天津考察新型城市化发展时指出,美丽乡村建设要学习天津华明镇的思路、机制、做法,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公共服务,要针对各个镇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正果镇结合自身实际,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一)着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工作。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杨再高表示,“如果把城中村和北部山区农村环境卫生解决之后,广州城市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是创新思路、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现实选择,是建设美丽乡村有效途径。我镇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为主体、社为基础、规范运作”的工作思路,通过制定《正果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加强我镇农村的环境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章立制、环卫经费、环卫队伍、卫生要求、垃圾处理、应急管理等七方面内容,形成领导、投入、保洁、巡查、奖励“五到位”的管理模式,构建“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环境基础。
(二)以何屋村为试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镇何屋村是广州东北部与惠州龙门县接壤的一个行政村,增江自村边蜿蜒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增江第一湾”美景,村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何仙姑祠、务本堂等岭南特色古宗祠保留较为较完整,旅游资源丰富。我镇拟以何屋村为试点,按照统一规划、节约集约用地的总体思路,将该村划分为农民集中居住区、耕作区、琵琶洲生态旅游区、旅游服务产业区、游客体验配套区等五大功能区,同时以山泉水厂投入运营和聚龙庄建设二大龙头工程建设为主抓手,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开展沿线、沿路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各功能区,把何屋村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并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我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三)加大生猪养殖综合整治力度。正果镇位于增江上游,属水源保护区,但我镇辖区内散、小、乱养猪场较多,污染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生态养殖、规 范养殖、规模养殖、适度发展”的要求,一是对散、小、乱等小规模污染严重的养殖场坚决取缔;二是对于大型生猪养殖场进行规范性建设,做好配套环保设施,限期办理所有有关养殖要求的牌照,对限期内仍达不到环保等要求的,坚决取缔;三是清理整治期间,原则上停止新建生猪养殖项目的审批,任何企业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再新建、扩建和改建不符合环保、国土规划的生猪养殖场。以此理顺畜牧管理体制,有效防治生猪养殖污染,有效防控动物疫情,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服务管理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增强村民幸福感为前提,这要求我镇必须努力打造一支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的基层干部队伍,创新基层服务管理体系。2011年成立农村综合事务中心,对农村事务进行“网格”化管理,实行驻村督导员包村责任制,将人员和资源下沉,由驻村督导员和村干部定期驻点服务村民,让村民足不出户能满足日常办事需求,丰富村民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及时处理群众诉求,跟踪诉求的落实和提供服务管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工作总原则,对矛盾及时化解和处理,切实加强了农村基层服务管理。
(五)全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万庆良书记指出,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结合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否则如果仅仅把村子外表做得漂亮了,农民还是很贫穷,这样的美丽乡村就没有意义了,只是政绩工程而已。借助天河区、恒大地产集团对我镇结对帮扶的契机,我镇举全镇之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其中恒大地产集团以援建特色街商铺返租形式捐赠了310万元,解决了我镇2011年31条贫困村每村10万元以上集体收入的目标。天河区、其他企业帮扶的项目以“公司+农户+市场”和“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为村和村民获得稳定收入。庙尾的火龙果和贵妃鸡基地、麻冚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和平村的蔬菜示范基地、麦村金钱龟养殖点、黄塘村肉鸽良种繁殖点及投资3000万的何屋村山泉水厂等一批“造血”项目初见成效,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存在问题
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过程中,我镇遇到了如下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存在困难。广州一共有1142个行政村,所有的村都想着依靠政府投资,财政压力无疑将不堪重负,尤其我镇属山区镇,31个村都是贫困村,数量庞大的乡村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难以筹措。
二是农村干部能力不足。在政府投入资金建设过程中,需要信誉好、威望高、执行力强的优秀村干部落实推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村民意识有待加强。整治乡村面貌对村民来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益,村民们大都不愿出钱,工作村民的意见很难统一,不配合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各村建设特色不够。由于缺乏建设用地,各村的建设项目模式单一,未能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来进行村庄整治和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构想和要求
一是要落实领导责任。镇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领导责任。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加强协调配合,自觉地将部门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投身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要加大投入保障。要多渠道筹资破解乡村建设资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名镇名村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的整合,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点倾斜、集聚,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 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的力量源泉,决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要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把握农民群众所思所想,解决农民群众所急所需,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建设美丽乡村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决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