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张红卫 林萍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
论文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工程建设 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可见,工程建设领域中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也是大案要案的集结点。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少数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特点
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其特点为:
1.领导干预,窝案串案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规定或者议事规则,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单位或者有关人员以指定、授意、暗示等方式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收受钱物或安排自己的亲属朋友承包工程。自200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查办的30起工程建设领域行受贿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的数量占45%。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涉及招投标、工程增减、检查验收、款项拨付等多个环节,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涉及管理部门众多,且部分职能交叉,使得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办理周期长。为使每个环节畅通无阻,承建方往往会不择手段行贿所涉环节的关键人员,从而形成窝案、串案,出现查办一人带出多人的现象。”
2.串通招标,犯罪环节集中。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搞权钱交易,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有的业主有意规避招投标,将一个总体工程分解成若干个小工程,或者成若干期工程实施。这种肢解工程的目的,就是把工程标的人为控制在公开招投标的规定标的以内,然后以邀标或议标方式,或直接发包方式把工程给关系人做,最终目的为了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据检察机关统计,发生在招标投标环节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6%,发生在工程预决算环节的案件占24%,安全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金支付、物资采购环节的案件占30.%。
3.违规结算,目的明确固定。一些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收受钱财,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工程管理松懈放任的背后隐藏着腐败。工程建设中的挂靠、分包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工程投标报名时,项目经理是张三,到了施工时就变成了李四,这就是挂靠、分包的结果。此现象的出现,业主单位和工程监管部门是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是发现了去不去管,如果业主单位和监管部门不严格按合同办事,对挂靠、分包以及工程质量、拖延工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严重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承建方普遍视商业贿赂为工程经营活动中的‘敲门砖’和‘润滑剂’,往往打着‘兄弟、朋友’的旗号对重点对象频繁施以‘小恩小惠’的感情投资,借以保持长期固定的联系,对工程款项的结付,一般应按照招标时签定的合同结付工程款,在工程结束时,按决算审计最终款付款。没有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出现多付工程款的现象。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产生原因
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上述腐败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管理体制不顺。工程管理法规体系中存在着弹性空间。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约束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招投标活动的监督者,又是项目建设的组织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监督流于形式。法律法规不健全,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导致罪与非罪界限难以区分。这些都使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一方面,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希望中标的企业和个人利用金钱打通关系,形成权钱交易,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主要根源。导致实施与执行难以到位。现行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留给代理人或业主的弹性空间较大。
2.存在制度缺陷。当前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使少数违法犯罪者在工程承发包上好有缝可钻,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的图谋能够得逞。一是招投标办法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造成在投标中认为因素太大,给不法分子有空可钻。二是评委评标打分的标准不具体,公平性差,中标单位选择准确度不高。三是位对中标价合同实施的管理规则做出规定,中标价合同在工程实施时难落实。四是缺少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为违规行为处理无章可循,无法处理,使得违规行为禁而不绝,时有发生。
3.一些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淡薄,在金钱面前丧失原则,敢于顶风作案。一方面,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进一步隐蔽,腐败双方往往结成“共同利益体”和搞“诚信交易”,使案件调查侦破难度增大。新刑法颁布后对行受贿双方都要治罪,行贿方考虑自身利益和从长远打算,不愿破坏“规矩”,检举率低。当前对腐败分子惩治太轻腐败成本太小,融资现状使追查赃款难度依然很大。这就使不少腐败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当前建设工程领域“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利润可观,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不惜采取高额回扣、巨额行贿等非法手段,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不禁心动。以至于有腐败分子说,只要能搞几十万即使做几年牢,也比那些清官强。
试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03-19 08:16:58 ]作者:张红卫 林萍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
论文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工程建设 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可见,工程建设领域中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也是大案要案的集结点。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少数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特点
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其特点为:
1.领导干预,窝案串案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规定或者议事规则,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单位或者有关人员以指定、授意、暗示等方式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收受钱物或安排自己的亲属朋友承包工程。自200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查办的30起工程建设领域行受贿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的数量占45%。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涉及招投标、工程增减、检查验收、款项拨付等多个环节,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涉及管理部门众多,且部分职能交叉,使得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办理周期长。为使每个环节畅通无阻,承建方往往会不择手段行贿所涉环节的关键人员,从而形成窝案、串案,出现查办一人带出多人的现象。”
2.串通招标,犯罪环节集中。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搞权钱交易,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有的业主有意规避招投标,将一个总体工程分解成若干个小工程,或者成若干期工程实施。这种肢解工程的目的,就是把工程标的人为控制在公开招投标的规定标的以内,然后以邀标或议标方式,或直接发包方式把工程给关系人做,最终目的为了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据检察机关统计,发生在招标投标环节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6%,发生在工程预决算环节的案件占24%,安全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金支付、物资采购环节的案件占30.%。
3.违规结算,目的明确固定。一些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收受钱财,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工程管理松懈放任的背后隐藏着腐败。工程建设中的挂靠、分包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工程投标报名时,项目经理是张三,到了施工时就变成了李四,这就是挂靠、分包的结果。此现象的出现,业主单位和工程监管部门是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是发现了去不去管,如果业主单位和监管部门不严格按合同办事,对挂靠、分包以及工程质量、拖延工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严重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承建方普遍视商业贿赂为工程经营活动中的‘敲门砖’和‘润滑剂’,往往打着‘兄弟、朋友’的旗号对重点对象频繁施以‘小恩小惠’的感情投资,借以保持长期固定的联系,对工程款项的结付,一般应按照招标时签定的合同结付工程款,在工程结束时,按决算审计最终款付款。没有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出现多付工程款的现象。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产生原因
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上述腐败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管理体制不顺。工程管理法规体系中存在着弹性空间。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约束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招投标活动的监督
者,又是项目建设的组织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监督流于形式。法律法规不健全,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导致罪与非罪界限难以区分。这些都使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一方面,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希望中标的企业和个人利用金钱打通关系,形成权钱交易,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主要根源。导致实施与执行难以到位。现行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留给代理人或业主的弹性空间较大。
2.存在制度缺陷。当前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使少数违法犯罪者在工程承发包上好有缝可钻,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的图谋能够得逞。一是招投标办法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造成在投标中认为因素太大,给不法分子有空可钻。二是评委评标打分的标准不具体,公平性差,中标单位选择准确度不高。三是位对中标价合同实施的管理规则做出规定,中标价合同在工程实施时难落实。四是缺少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为违规行为处理无章可循,无法处理,使得违规行为禁而不绝,时有发生。
3.一些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淡薄,在金钱面前丧失原则,敢于顶风作案。一方面,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进一步隐蔽,腐败双方往往结成“共同利益体”和搞“诚信交易”,使案件调查侦破难度增大。新刑法颁布后对行受贿双方都要治罪,行贿方考虑自身利益和从长远打算,不愿破坏“规矩”,检举率低。当前对腐败分子惩治太轻腐败成本太小,融资现状使追查赃款难度依然很大。这就使不少腐败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当前建设工程领域“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利润可观,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不惜采取高额回扣、巨额行贿等非法手段,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不禁心动。以至于有腐败分子说,只要能搞几十万即使做几年牢,也比那些清官强。
参考文献:
[1] 周到,吕品.南阳汉画像石简论[J].中原文物,1982,(2).[2] 恒晓红.南阳汉画像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与优势[J].南都学坛,2010,(2).[3] 魏仁华,韩玉祥.试论汉画中的饮食文化[J].南都学坛,1997,(5).[4] 程健君.南阳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图”考[J].南都学坛,1988,(2).
第二篇: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
工程建设腐败多发易发 现行制度存在缺陷隐患
2009年08月24日09:36
《瞭望》文章:坚固工程建设反腐高地
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多发易发,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发展环境,影响
党群干群关系
文/张小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新近印发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对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作出部署。
工程建设领域资本密集、涉及面广、管理环节多、队伍成分复杂,极易产生权钱交易、贪污腐化和暗箱操作,使其成为腐败问题高发、易发的重点领域。近些年来,“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案例在不少地方屡有发生。
当前,在应对金融危机,实施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大建设热潮中,如何确保“工程妥上马,干部不落马”,已成为所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面对的新挑战。
工程建设权钱浸染高发点
梳理我国工程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至少有七个方面:
项目决策劳民伤财。研究表明,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的累计投入,只占项目总投入的10%左右,却决定了90%的总投入。因此,按照民主、法定的程序决策,在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但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不少“三拍工程”(拍脑袋决策、拍胸口保证、拍屁股走人)、“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最终出现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审批环节吃拿卡要。一是相互勾结以权谋私。开发商在拿到土地后便勾结有关人员,或擅自修改规划方案,或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或提高容积率,牟取非法利益。二是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一些机关单位对企业和群众“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建成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工程建设报建审批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故意设置或人为抬高门槛,使一些审批事项在进入电子监察系统之前被人为“卡”住,其实质仍是“权力寻租”。
征地拆迁弄虚作假。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腐败问题集中出现的一个环节,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征地干部不认真核对有关征地数据,甚至收受贿赂,相互勾结骗取征地款。二是有的村干部利用工作之便虚报青苗补偿款或私分征地款。三是有的村民借工程建设之机抢种抢建以求获赔。
工程发包人为干预。一项工程从立项开始,就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条子工程”、“人情工程”、“家族工程”等现象屡见不鲜,为少数掌握工程决定权的人提供了以权谋私的空间。
招标投标暗箱操作。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工程建设公开招投标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比如,建设单位规避招标。有的肢解工程,化整为零;有的表明倾向,度身招标;有的将工程定为“献礼工程”,以工期紧而指定施工单位。还有,施工单位不正当竞争。如挂靠高资质企业,骗取中标;收买相关人员合谋中标;组成临时联盟围标串标;中标后将工程分包、转包;等等。
采购物资中饱私囊。物资采购占建筑施工企业总产值的60%~80%,因此,各方人员争抢物资采购权和供应权。建材采购存在的回扣现象,导致建筑行业大宗物资采购中出现“舍优求劣”、“舍廉求贵”等现象。而施工建设单位弄虚作假的手法也五花八门,导致出现典型的“豆腐渣”工程。
工程结算暗藏玄机。工程结算、工程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相互串通,多计工程量,多算工程款,损害国家利益。甚至出现“钓鱼”工程,即申报项目时故意降低投资总额,待开工后再不断追加投资,导致项目建成之时就是工程亏损之日。
透析这些表象,可归纳出四个特点:一是群发性。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往往也是腐败问题高发易发阶段。二是广泛性。违纪违法案件涉及面广,往往出现跨省市、跨行业的腐败大案,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三是共生性。带有贿赂性质的“攻关”行为在行业内成为半公开的“潜规则”,因而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往往一查就是一窝。四是隐蔽性。近年来,腐败分子防查能力增强,认为只要做到“一对一”私下交易,谁也讲不清,想方设法逃避法律的严惩。
现行制度缺陷的隐患
众多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与社会转型过程中法纪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弱化及监管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而其多发、易发、群发现象的产生,也有其行业的特殊原因。
法规制度不健全。涉及工程建设领域的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禁止规定多、配套罚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导致罪与非罪界限难以区分。
监督制约不到位。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活动,按行政隶属分别由各地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监督,缺少一个统一、权威的管理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招投标活动,都难以做到有效监督。同时,对工程建设的监督实质上是一种“同体监督”,即监督由建设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出现违规行为,也要由同一主管部门来查处,这种体制孕育着廉政风险。
惩治打击不严厉。一方面,认定标准缺失。对串通投标行为缺乏有效的认定依据,串标行为容易逃避法律制裁。另一方面,违规成本低。比如,刑法第223条规定: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因此,串标行为即使被认定,只要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一般情况下处罚力度并不严厉。此外,查办案件难。执纪执法机关获取线索少,调查取证面对诸多困难。
行业管理不规范。工程建设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商业贿赂等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工程建设市场是买方市场,招标人在招投标过程中拥有绝对的支配权,易发生无序竞争;建设施工商大都是挂靠性质,建设施工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利润率较高;一项工程涉及设计、监理、施工等多个层面和招标投标、资金拨付、物资采购等诸多环节,管理难度大。这些特点使其易滋生腐败。
值得关注的是,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根本的原因还是个别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思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扭曲,道德底线失守。
找准惩防兼治的制高点
继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和海西经济圈之后,我国北部湾城市经济正在“弯道超车”,有希望成为“第五经济增长极”。其中广东湛江市在未来三年将实施8大重点工程、建设8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000多亿元。确保“工程妥上马,干部不落马”,相关地区的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中央纪委的部署,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对策一,规范市场秩序。包括强化准入监管。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加强并购整合,做大做强,减少无序竞争。建立“黑色档案”,对不诚信企业,限制、取消其进入工程建设市场的资格。同时强化招标监管。推进电子招标投标试点,遏制围标、串标行为。建立资深专家委员会,通过工程复评、随机抽评、标后监管等形式,加强对市场招投标活动的评审监督。还要强化资金监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封闭运行,杜绝“吃拿卡要”和“跑冒漏滴”的问题。推行代建制,减少行政干预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对策二,排查廉政风险。督促项目法人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项目建设土地规划、征地拆迁、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资金使用、施工建设等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查找在业务流程和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提出防控措施,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并将重大工程列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专项预防的重点,以挂钩联系、对口帮扶的办法,防范廉政风险。在手段上,可研发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督查督办电子监察系统。
对策三,强化责任追究。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缩减审批时间。督促各重点项目建设、施工单位与各级政府签订责任书,做到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保证项目落地落户、按时开工竣工。加大明查暗访工作力度,对执行不力、互相扯皮而影响和延误项目推进落实的单位,第一次给予黄牌警告,第二次报上级领导批准调整主要领导职务。
对策四,加大办案力度,保持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压态势。重点查办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案件,突出查办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吃拿卡要的案件,严肃查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钻政策空子中饱私囊的案件,坚决查办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
同时,针对重点项目建设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注重把握政策,强化警示训诫。及时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进行提醒和警示,做到多打预防针、少动大手术。
对策五,加强服务监管。坚持作为不越位、指导不干预、服务不替代的原则,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既要坚持原则性,督促相关部门确保项目审批依法合规、资金监管公开透明、工程建设安全可靠;又要把握灵活性,对建设工期紧、建设任务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点项目,为了保时间、保进度、保工程,可以在“集体讨论决定、决策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监管”的前提下,从实际需要出发,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保证项目工程建设尽快启动,顺利实施。□(作者为中共湛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第三篇: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
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和范围日趋扩展,工程建设相关领域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违规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日渐升级演化为一种行业性“潜规则”,成为反腐败斗争博弈较量的重点区域。特别是在当前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启动数万亿投资计划的背景下,大量的基础建设项目正在成为各级政府投资的主要目标。如何保障这些巨额投资真正能够成为拉动内需的“民心工程”和“放心工程”,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通过对近年来查办的有关案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从制度层面上加强该领域的惩防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易发环节及表现
(一)工程建设行政审批权力寻租蔓延
目前工程建设领域中的行政审批事项繁多、程序复杂,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需要经过发改委、建委、国土局、规划局、卫生局、环保局等十几个部门的四十余项审批。由于层层审批的环节过多、周期过长,为尽快通过审批,有的施工单位往往会与一些掌握着审批权的国家工作人员大肆进行权钱交易。用一些业内人士的话说,“只要有公章的地方,就有存在灰色成本的可能”,“要想顺顺当当把手续办下来,哪个环节打点不到都不行”。此类案件的违规方式主要有:一是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事项予以审批,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在土地出让、规划调整、费用减免等环节滥用职权,为开发商谋取巨额利益,进而索贿受贿;二是内外勾结串通骗取审批,牟取非法利益,如与报批单位串通或者内部上下勾结,虚构审批事项或者伪造相关材料,套取国家专项资金或谋取其他私利;三是在审批过程中以故意拖延、刁难等手段“吃拿卡要”,此类行受贿的数额一般不大,每次只有一两千元,却往往是“雁过拔毛”,有的犯罪嫌疑人自己都供称“凡经办过的业务肯定都拿过钱”。可见,“大领导收了钱乱办事,小人物不给钱不办事”的行政审批弊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尤为突出。
(二)重点工程征地拆迁补偿成了“唐僧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相关职能部门为了减少拆迁阻力和体现“让利于民”,在对群众补偿问题上往往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因此在具体操作程序上,尤其是对地上附属物的认定评估方面不是那么严格,而一些不法分子把这当成了难得的发财“机遇”,想方设法骗取国家补偿款。一是在地上附属物清点及评估认定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与被征地方串通,虚报房屋、树木等地上附属物丈量评估结果,以多付补偿费受贿或者冒领私分。二是农村基层干部乘经手、管理及发放征地补偿款之机贪污受贿,这也是近年来引发“涉农”信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公开招投标难敌私下场外运作
应当说,自2000年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工程建设招投标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对招标过程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但由于现行招投标制度的设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相关各方之间的私下场外交易问题还难以纳入监督视野,以致工程项目招投标成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首要环节。其中常见的违规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瞒天过海,规避招标。如将工程项目化整为零,拆分到法定公开招标限额以下,以避开招标;或者仅对主体结构等进行招标,附属工程则实行议标发包;违法变公开招标为邀请招标等。
二是明招暗定,虚假招标。有的建设单位早已内定了施工单位或者供货商,但迫于招标的规定还得走走过场,其中的“障眼法”,首先是从招标条件上为关系人“量身定做”,通过对既往业绩、产品品牌等方面的特殊限制,将潜在竞争者拒之门外;接下来是暗中泄露标底信息,使关系人编制的标书可以“照葫芦画瓢”,与标底最为接近;然后在评标过程中暗做手脚,搞“定向评标”,确保关系人最终能够中标。
三是串标围标,非法竞争。承建商为了承揽工程,以串标、围标等非法手段参与竞标的现象,已成为目前业内公认“潜规则”。有些施工企业之间甚至达成了轮流中标,并向“陪标”者支付“利润分成”的“君子协定”。还有的干脆由一家企业以数家企业的名义做几份不同的标书去围标,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专门挂靠多家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四处竞标,中标后再转手牟利的围标“专业户”,加剧了工程招投标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
四是偷梁换柱,低中高结。由于公开招标压缩了承建方的不正当“利润”空间,一些施工企业遂先压低报价中标后,再设法变更合同,追加投资。合同变更的主要方式是“设计变更",即通过贿赂甲方管理层,随意变更设计施工方案,提高工程价款。还有的事先就签订了“阴阳合同”,按中标价签订的“明”合同仅提交管理部门登记,实际履行的“暗”协议则高于中标价,甚至包括好处、回扣等内容,以致工程最后投资远远超出预算。
(四)工程设计图暗藏权钱交易
由于工程施工图设计等前期环节直接涉及工程造价、规划审批等问题,实践中也很容易诱发权钱交易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委托设计方人员利用选择决定权受贿。如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借委托设计之机索取、收受回扣,或者设计方为了与委托方搞好关系而定期或不定期送“节礼”、“红包”等。二是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借“介绍”项目受贿。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勘察设计单位往往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门路出面承揽项目,一些规划、土管等部门对建设单位有制约关系的人员遂充当起了“灰色中介”,并从中索贿受贿。三是设计方相关人员借机谋取私利。如将单位设计项目私下转给他人,从中赚取差价或者受贿;与委托方人员串通勾结,截留侵吞或私分部分勘察设计费用;冒用单位名义私自承揽项目,或者剽窃单位设计成果暗中出售给委托单位;通过限定材料规格、设备型号,推荐或者指定供货商,从中受贿等等。
(五)施工阶段凸现商业贿赂四大“节点”
如果说在工程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环节,主要是一些建设单位及主管部门的“大人物”容易被不法企业所“勾兑”的话,一些“小萝卜头”则只能在工程实质建设过程中“谋点私利”。因此,一旦进入施工阶段,发生腐败的环节和部位明显增多,有的窝串案中甚至出现了建设、施工及监理各方“集体腐败”的现象。
一是工程分包、转包层层盘剥渔利。有些资质较高的施工企业通过竞标获得工程总承包权后,通常会分为若干标段交由下属公司组织施工或者承包给资质较低的挂靠施工企业,后者又往往以劳务分包等名义将部分工程转包给更低一级的施工企业,最后由没有任何资质的个体工程队进现场施工。层层转包的结果,必然层层加收管理费、好处费,尤其是承包方为了能拿到工程或挑选好的工程,往往会向掌握发包权的人员行贿。上述各种费用无不转化为“工程成本”,最后到了个体包工头手里难免要偷工减料。
二是材料设备选购好处费、“回扣”盛行。在建筑材料及相关设备采购过程中,由供应商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还采购方一定比例的价款,或者给予高档娱乐消费、“考察”旅游等“软回扣”的商业贿赂现象,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在选购材料设备时,不是首选质优价廉的产品,而是看对方所给的“回扣”是否足够优厚,有的甚至主动抬高价格签订供货合同,以增加其个人“分成”,结果只能是以次充好或价格畸高。
三是工程甲乙双方日常行受贿已成惯例。很多承包商或者施工企业为了顺利承揽工程、通过验收或者拿到工程款,除了关键时刻要重点“打点”和“勾兑”之外,平时也十分注重与甲方上上下下“搞好关系”。特别是在中秋、春节期间,施工方的领导或老板往往会以各种名义“看望”甲方管理人员,虽然每次出手的数额不会太大,但行受贿的范围却相当广。
四是现场施工监理也有腐败隐患。工程现场监理的主要职责是对施工单位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并有权根据现场情况对工程进行变更。没有监理方的签字,施工方一分钱也拿不到。而且监理企业作为中介组织,相对于和业主方的一次性雇佣关系而言,与被监理的施工企业之间更易于达成较为稳定的“业内合作”关系。一旦监理人员被施工方拉拢腐蚀而放弃职责,或者双方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无论虚报工程量还是隐瞒施工质量问题都很难被发现。
(六)工程竣工验收拉拢收买质监人员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主要易发生施工单位贿赂质监机构工作人员及甲方验收人员的问题。其中可能涉及的违规情形有以下几种:弄虚作假,隐瞒工程质量问题,让不合格的设备通过验收;双方勾结串通,使施工单位擅自追加的材料或者项目得以追认;随意放宽验收标准,提高工程验收等级等。据一些涉案施工企业坦言,向质监人员行贿是业内公认的“行规”之一,“只要质监人员到现场肯定得给个红包,有问题了再另说。”因为很多地方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都是
三、两个人管理着辖区内所有的在建工程,而每一项大大小小的建筑工程都需要对基础、主体及配套等各个部分分别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有时质监人员一天要跑好几个工地。如果事先不疏通好关系,很难“请”得动他们;但只要托上关系送上钱了,很快就有人去走走过场,并且有些小的质量瑕疵也能“睁一只眼,闭一支眼”地过去了,为此施工单位大都乐于花点“小钱”以免因窝工、返工造成损失,一些质监人员因此得以很轻松地日进数千。
(七)工程款结算支付“雁过拔毛”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作为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闸门,决定着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最终投资额,一些施工单位或者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常常借此做文章,使工程款结算及其支付成为继工程发包之后“猫腻”最多的一个环节。其主要手法是:
一是承包商贿赂、串通建设方人员,虚高造价,骗取建设单位工程款。一些承包商在工程决算书中常常采用虚设施工项目、重复计算或者夸大工程量、虚报材料用量、等级及价格等手段,想方设法提高工程造价。为防止被发包方查出,就会向建设单位的审核决算人员或者有关管理人员大肆行贿,相关人员遂对承包商提供的工程决算书不加审核就直接拨付资金,造成国家资金损失;有的甚至与承包商勾结串通,巧立名目,通过虚列付款项目或者加大付款数额等手段,套取工程款进而私分贪污,这也是不少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大大超预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建设方相关人员借工程款结算支付之机“吃拿卡要”。某些业主单位的负责人以施工企业的衣食父母自居,颐指气使,往往从验收、结算、付款等方面做文章,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一些具体负责工程项目决算、工程款拨付的工作人员,也往往采取故意刁难等手法,拖延结算、支付工程款,借机索取、收受贿赂。同时,一些施工企业及材料供应商为了“用小钱尽快换回大钱”,常常会主动投其所好,特别是当涉及工程变更,需要增加工程量或者提高合同价格时,出手更加大方。
三是承建施工单位内部人员乘机“揩油水”。由于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实行项目法人承包制,公司往往只关心如何拿到项目及最终挣多少利润,对内部管理问题重视不够,加之很多工程项目属于异地施工,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工程款拨付之后的具体管理使用完全由项目经理说了算,为一些人虚报冒领、套取截留工程款留下了可乘之机。一些工程项目负责人往往会采取“倒推”成本的方式,将差额部分转入小金库或者暗中侵吞私分。
(八)公用工程配套环节的腐败也很惊人
由于与工程建设项目密切相关的市政道路、自来水、电力、煤气、电信、热力供应、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均为国家相关部门所垄断,因此,几乎每个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市政公用工程配套部分,从工程施工到设备采购都必须由相关部门负责,由此带来的腐败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公用事业部门利用自身垄断地位,往往要求建设单位只能选择其所指定的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商,其工程和设备报价通常也远远高于市场价,而建设方由于急于工程开工、审批或投入使用,和这些部门之间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对方可能会找借口不给施工或迟迟不供水电气等,或者在工程施工、验收过程中故意找茬。而这些高出市场价一大截儿的利润最后往往以“回扣”、“分红”等方式进了私人腰包。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成因剖析
工程建设领域中之所以容易发生上述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工程建设覆盖面宽,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资金周转数额及伸缩空间大,客观上为各种违规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从体制、机制等更深层面上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制度性因素。
(一)经济转轨时期体制不健全,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计划经济时期靠权力配置资源的惯性,行政手段仍与市场手段同时发挥作用,经济活动中因此渗透着权力的“魔力”,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此相对,工程建设领域中市场自主决定能力较差,各环节的透明度不高,交易秩序的规范和约束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市场无序竞争的现象仍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热度”的持续上升,房地产开发及工程建筑行业因利润空间大、准入门槛低而呈现供过于求的发展态势。由于工程建设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利润可观,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采取各种公开或隐蔽的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和“公关”,特别是一些资质较低的中小型施工企业及挂靠在其他企业名下的个体工程队,为了挤进分包行列,更是不惜以高额回扣等重金开路,使得工程建设领域成为商业贿赂的重灾区。
(二)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科学,给权力滥用留下了缺口。一是现行建设投资体制不健全、不科学。许多政府投资工程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投资体制缺乏制度性、规范性,责任主体和资金管理虚化,建设单位使用国家投资款无需承担责任风险,导致投资不讲效益,不负责任,投资失误却无人追究或者不严格追究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工程管理权力配置存在弊端。一方面,由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彻底,一些部门死抱着“含金量高”的审批项目不放,以致工程建设领域的审批环节过多,一些本可用市场原则和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仍沿用行政审批的办法来处理;另一方面,权力过于集中,一些政府部门集工程立项、资金、招投标、建设、监管、使用于一体,既当业主,又当管理者,容易形成权力壁垒,也让想借此发财者趋之若鹜。三是权力运行缺乏监督制约。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权往往掌握在掌握在一个部门甚至个别领导手中,缺乏规范透明的权力运作程序和有效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权力的失控,使得少数领导干部可以随意干扰工程审批、招投标的正常程序或者决定土地开发、工程建设权的归属。从媒体的相关报道看,许多高官的落马也都与插手工程有关。
(三)工程建设法规体系不完善,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尽管国家早已出台了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但现行法规体系仍存在不配套、不细致、不完善和不严谨的问题,尤其是在具体落实的各个环节上缺乏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以致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造成管理上的真空。按现行职能分工,工程建设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管理,但实际上是根据其投资性质和行业类别分部门来管理的,各行业、各部门又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分别制定一些部门规章。由于各行业规章往往尺度不一,执法的力度和水平也有差别,缺乏协调统一,难免会给不法行为留下空子。特别是在有形建筑市场监管方面,现行招投标制度多头管理的格局,使得各地区、各部门招投标操作细则不统一,地方保护色彩严重,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统一、透明的有形建筑市场,难以有效防止工程交易中的人为因素。加之现有机制下缺少对招投标弄虚作假、非法分包转包等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和有效制裁手段,违法的成本和风险过低,一些不法企业和个人可以有恃无恐地钻相关制度漏洞,为腐败行为创造了一种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的扭曲的激励机制。
(四)工程建设监管落实不到位,有些制度措施流于形式。现有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环节多,各种层次的制度规范、防范措施细,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都真正落实到实处,有些环节的制度和措施形同虚设。以招投标监管为例,现行招投标中心工作机制下,政府招投标机构只是进行过程监督和备案,相关各方的场外私下交易等不法勾当很难进入相关监管部门的视野;同时,由于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多头管理,许多工程项目的招标涉及到多个监管部门,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近年来为了加大工程建设领域反腐败力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都介入了工程建设招投标等环节的监督,但实践中还存在职责不明,主次不清,效果不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纪检监察部门因客观原因不能参加工程建设全过程,而且招投标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些关键环节又无法直接监控,使监督很难达到全、精、深的层次。工程质检、监理、审计等其他监督制度,由于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往往也难于落实甚至流于形式。
三、从源头上治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对策思考
正如美国学者阿密泰所指出的:“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而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要遏制工程建设领域中的种种腐败行为,必须坚持惩治、预防两手抓,既要坚决对敢于以身试法的腐败分子给予严肃查处,又要深刻反思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在根治和预防上下功夫。
(一)深化体制改革,从源头上推进制度防腐。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和整合政府审批职能,尽量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应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简化和规范审批事项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以解决目前工程建设审批环节过多、暗箱操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深化公共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对经营性的公共建设投资项目尽量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领域,打破部门、行业垄断所致的寻租链条;对于公益性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也要按照投资、建设、监管、使用相分离的原则,改革现行的投资管理方式,加快推行委托代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及建设资金第三方监督等制度,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造价审核模式,确保公共建设投资安全与收益。三是加快政府职能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改革。将招投标中心与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脱钩,使政府监管职能与有形市场操作相分离;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下属的各类咨询、设计、监测、认证、代理机构也应彻底脱钩,成为真正独立进行市场竞争的社会中介机构,以改变目前中介组织竞争无序,甚至沦为行政干预等“腐败中介”的问题。
(二)完善市场机制,创建良好的市场秩序与环境。要根治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这一“毒瘤”,还必须铲除腐败滋生的温床,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一是要改革现行招投标管理体制,强化对工程建设市场的统一有效监管。进一步强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职能,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组建统一的有形建筑市场,对各类建设工程实行统一招投标。同时应建立总分包的二级市场机制,规范总包与分包的二级市场秩序,从制度上解决因建筑市场分割带来的行政干预、地方保护等无序竞争问题。二是要完善招投标运行机制,确保招投标各环节“阳光操作”。规范招标文件商务、技术范本,研究科学合理的资格预审办法,改进招投标方式方法,通过实行“资格预审公示”、“无底价或公开底价招标”、“技术标、商务标分段评定”等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招投标运作中的人为因素。三是要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切实优化招投标制度运行环境。健全责任约束和追究制度,从建设单位负责人、主管人员、招标机构工作人员到评委,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严格落实责任;推行合同履约担保、有形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等制度,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事后监督和约束;深化建设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市场准入控制的对象、标准和评价方法,依法限制有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及人员进入工程建设市场,促进整个行业的自律和信用。
(三)强化监督制约,防止权力运行失控失范现象。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失控,所以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切实解决好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因监督不到位、不及时,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的问题。一是完善权力运行的内在制衡机制。按照决策、监督、执行三分离的原则,科学配置和分解权力,建立结构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达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规范化要求。二是构建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专门监管机构建设,明确招投标办公室与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责任,充实建筑市场执法队伍,改进监控手段,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重大项目稽查、审计监督、财政监管和行政执法监察等制度,强化纪检监察部门对招投标、施工、检查验收等工程建设重点环节的全程直接监督;完善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监督机制,全面推进财务会计上级委派、民主推荐职工代表参与工程监督等制度,形成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三是增强群众参与和社会舆论监督。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畅通廉政举报渠道,推行工程建设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将群众关注和法定的重要指标如实公开,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第四篇:当前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及其对策
当前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经济犯罪猖獗;
(二)、权力运行中弄权勒索、贪赃枉法严重;
(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任人唯亲;
(四)、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生活腐化。
二、防治腐败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依法行政;
(三)、加强监督,着力预防腐败;
(四)加大惩处力度,以警示他人。
所谓腐败,就是公共权力行使者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部门、家族、利益集团谋取经济利益并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之便牟取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深恶痛绝的“焦点”。虽然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反腐败斗争形势还十分严峻,它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腐败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寻求根治腐败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犯罪猖獗。
1、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随之而来的“腐败”也日渐凸显。近年来,尽管加强了对工程建设的监管,加大了案件查处的力度,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仍处于易发高发态势。如:陕西省宁强县交通局原局长何超、原副局长刘华斌在2008年至2010年间,利用职务便利,在工程款拨付、工程招投标等方面分别收受贿赂计人民币52万元和140万元。案发后,法院以受贿罪分别判处何超有期徒刑十年零六个月、刘华斌有期徒刑十四年。
2、金融领域的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重要推动力。随之而来的各种金融腐败现象也日益突出。近年来,银行大案频发,高官屡屡落马,其案发频次之高、涉案金额之巨、牵连各方之广,前所未有,不仅给银行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资金损失,而且也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影响了银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3、房地产领域上的腐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速度的迅猛发展,房地产领域腐败现象已往全国各地蔓延,且有日益恶化趋势,严重危及经济结构良性转变、社会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部分开发商不惜重金扭曲公权力的正常运行轨迹,侵吞国家财物,大肆催涨了房价,中饱了腐败官员和个人的私囊。如2011年7月19日,原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利用职务之便,因巨额贪污而被处极刑。据查,近年来,高官的落马与房地产腐败有关。
(二)、权力运行中弄权勒索、贪赃枉法严重。
1、不正当占有公共资源为个人享用,包括贪污行为、挪用公款行为、侵占财物行为等,这是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它以腐败者拥有的公共权力作为基础,利用这种公共职位,从事以权谋私的活动。如一些村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侵占公共财物,将公款据为己有;巧立名目、扩大支出、开假票据、重复报销;白条入账,侵吞村集体资财。
2、利用经济上的好处改变人们对于地位、职位、财产方面的判断和安排,其行为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贿赂。先是贿赂,然后发展为变相送礼、大吃回扣、强拿硬要等。如梁平县某中学校长余文彬,自2007年以来,通过承包学校食堂、购买教辅资料先后多次受贿103.5万元。法院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3、公共权力的“人治化”行使,体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官员们制造“官气”,集权现象、家长制现象、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等普遍存在;渎职无能、擅离职守、强迫命令、任意决策等等,构成了腐败产生的温床。如:原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插手行政事务,为他人和其子程慕阳谋利,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利用职权,对举报人郭光允进行打击报复。
(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任人唯亲。
1、买官卖官。对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行贿受贿行为,即俗称的“买官卖官”。它把为人民服务的职务作为商品来买卖,严重地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及政权的巩固。如:武保安在2000年4月至2004年5月任山西省翼城县县长、县委书记期间,先后为滑国红、翟明星等28人在职务提升、工作调整等方面谋取不正当利益,29次非法收受对方人民币88.8万元。后经山西省阳泉市中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
2、选拔任用干部,任人唯亲。个别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为了使自己的亲信被任用,在选拔干部时,弄虚作假,排除他人,使亲信在看似平等的形式下,通过正常的程序和合法的形式任命,实现为小团体谋利益。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人事劳动厅原厅长周文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以权谋私,在没有编制和增干指标的情况下,不经集体研究,也未经考试、考核,直接签批或授意他人办理,将15名亲属先后吸收录用为干部,并被安排在政法等要害部门。案发后,被开除其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3、拉帮结派,小圈子选人。从近年落马的贪官身上,人们经常发现“小圈子”的影子,他们为了照顾亲属、朋友、部下、同学、同乡,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搞权钱交易,危害了党的肌体健康,影响了党的先进和纯洁。经查明,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原副主任倪俊雄在任职期间收受41人的贿赂款,其中38人是来自茂名市公安系统的干部。同时,李天福等7人向其行贿后,都成功当上茂名市多个市、区、县的公安局局长,这些人都是倪俊雄“小圈子”里的人。
(四)、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生活腐化。
1、赌博成瘾,生活腐化。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喜欢赌博,官小的小赌,官越大赌资越大。此外,他们还包养女人以调节生活。从近年来查办案件的情况来看,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和影响,一方面收受钱财为他人谋取利益,另一方面花天酒地、腐化堕落。在查办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屡屡发现有包养情妇、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形象
2、公款消费,公车私用。尽管经过多次整改和政府控制,但公车私用现象却愈演愈烈。如今,县处级以上领导几乎每人都配有一辆车,一般单位也都有车,而且领导们都会开车。领导自己开车好处多:游山玩水、探亲访友、接孩子等,且一切费用都不用自己掏,比买私家车划算。其实很多单位根本就不必要车,但公车私用的现象却屡禁不止。
3、作风松弛,办事拖拉。如今,中国的行政机构,可以说是人员臃肿,这也是造成腐败的一个原因。人浮于事,作风松弛,爱来不来,爱走就走,上班喝茶聊天玩电脑打牌,行政不作为,办事拖拉推诿已成痼疾。这种现象腐败的是党和国家公务人员的精神、形象,党和国家的运转机制,党和国家的行政效能。
二、防治腐败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预防腐败,教育是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拒腐防变。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首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依法施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从根本上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其次,实施典型引路。大力发掘正面典型,宣传优秀干部的先进事例(如焦永禄、孔繁森、任长霞等),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
分发扬他们的奉献精神。再次是强化警示教育。针对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进行警示谈话,及时提醒,敲响警钟。利用新闻媒体,对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进行曝光,以进行警示教育。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依法行政。
预防腐败,法制是保障。从当前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可以看出,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着一些漏洞,使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因而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强化依法行政、依制度办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推进制度创新,强化事中监督,做到“以法制权”。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建立行政许可过错追究制。二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进行全面规划,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程序、方法等做出严密规定。三是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完善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快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形成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机制。
(三)、加强监督,着力预防腐败
预防腐败,监督是关键。首先,要明确监督的重点对象、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其次,要严格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即“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都要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第三,要认真实行政务公开制度。要党员干部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行政情况、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保障党员权利情况等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第四,继续完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等监督制度。
(四)加大惩处力度,以警示他人
预防腐败,惩处是警示。触犯法律必然要受到严厉的制裁,要让腐败
分子付出沉重代价,从而起到打击犯罪、挽回损失、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
及时对腐败案件进行查处,依法对腐败分子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已查实的违法违纪案件,不论涉及到谁,都应严肃查处,不包庇、不护短、不袒护,不疏通关系说好话,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加大腐败的惩处力度,意义重大。首先通过典型案件,加强法制宣传,可以充分调动群众举报违法违纪案件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对腐败案例的深入剖析,就能及时发现在制度机制上的漏洞和缺陷,查漏补缺;再次通过对腐败分子犯罪原因、经过、结果等代价进行分析,可以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使其他人从中受到教育,得到警示。
综上所述:腐败是社会存在的毒瘤,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认同度。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而腐败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它不仅关系党风政风建设,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也是解决中国深层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新一轮的反腐集结号已经吹响,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十八大确定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刘春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前言
刘春:大家好,我们这个主题是关于当前腐败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和特征。我们准备利用这一段时间对当前在我国发生的腐败现象的诱因以及它的一些表现做一点分析。这个原因就在于党的十八大对于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怎么深化反腐败斗争做了战略部署,尤其是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做了清晰的表述。十八大对当前的形势的判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短短的几个字是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起码传递了这么一个信号,我们不能对当前的腐败形势做太过乐观的估计,它依然严峻,严峻就是不容忽视,更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它是严重的,而且严峻的意义还在于它以解决腐败的问题就有紧迫性,所以严峻的含义要把严重更广、更多,严重讲的是腐败的形势的严重性,严峻更多地强调紧迫性。为什么党的十八大做这样的判断,以及它是通过什么样的事实、什么样的现象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你依据什么来说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呢?这就是我们这一个题目要谈的,你得展开对当前腐败发生的诱因,它的表现、特征我们做一个分析,分析完我们再来看为什么十八大做了这样的判断。
一、当前腐败现象多发的诱因分析
首先,就当前中国发生腐败现象的原因的分析不能离开对整个社会所处阶段的定位和定性,腐败是个现象,它是在整个社会大背景,社会的特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的制度结构大变动之下发生的,那么它发生的这些都跟它所发生的背景结构变动、社会变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腐败现象就是这种社会变革、变动、结构调整的自然的一个副产品,所以我们分析当前腐败发生的原因,要从我们所在什么样的结构变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出发,从这儿出发。
首先看,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什么意思呢?我们当前的这个社会要给它做个定位的话,政治上的定位叫“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什么意思呢?初级阶段的目标是要向终级、高级,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千方百计摆脱这个冲击,它在通过建设发展来提升国家由初级向终极,这就注定了我们这个初级阶段是一个变化的阶段,更是一个变革的阶段,它跟高级不一样,你再过多少年以后,社会主义到了高级阶段,相对成熟了,又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稳定了,成熟和稳定具有相对固定,但初级阶段不是,初级阶段就像人生一样,它还是童年、幼年时期,而童年、幼年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地生长、发育、变革,这是它的特点。这是在政治上,从政治学,尤其是发展政治学上来分析我们现在这个处在什么阶段呢?叫转型社会。
二战以后,世界上专门有一个转型社会学、转型政治学,也叫转轨。我们现在这个期间正好是一个社会转轨期,它多长时间呢?几十年,可能上百年。而这个社会转轨和社会转型,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它的内容会涉及哪些呢?会涉及制度、体制、人的思维方式、利益结构、社会的物质技术结构等,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大变革、大变动、大转轨的这么一个特定阶段,总称“转轨社会”(转型社会),我们再来看,中国当前发生的腐败现象、贪污现象就是在这个大变动、大转轨、大转型、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时候我们就有定位了,当前我们面临的这些腐败现象是与社会转轨的特点密切相连的,是社会转轨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现象,这就构成了我们分析当前腐败的一般发生规律,分析它的一般表现形式,判断和把握它的一般特点的基本出发点,如果脱离开这个大背景,脱离开对这个特定的转型转轨的分析,很多现象也解释不了,反腐败也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我们当前要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站在对转轨社会会发生什么,转轨社会都有哪些规律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当前的贪污现象的诱因和诱发因素,这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如果从这一段来讲,我们看看世界,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国家在转轨和转型期的快速时期基本上都是腐败的高发期,当一个国家进入到了改革、转轨、转型的快速、密集、高频率的这个阶段,往往同时也是腐败高发期,这二者有正相关关系,转轨、转型的高频率高速度的这一段时期,同时也是腐败发生的高发期、易发期、多发期,二者是正相关。
为什么在社会转轨的快速期、高频率转型期一般都会发生比较高的腐败发生率呢?这为什么?这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的事情,现在中国也是一样,这是值得我们分析的,这就是我们这一个题目讲发生的诱因是什么,尤其就当前中国,尤其90年代以来,90年代以来,我们现在发生的这个贪污是典型的转轨期的现象,我们是又一个典型的国家,所以我们要做一下分析,就针对我们,特别是90年代改革开放加速发展新阶段以来,这又20年了。在这个期间我下面列了这么几个方面都是相关的诱因(相关条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一定就都是原因了,但是诱因是可以。
(一)权力寻租现象成为腐败诱因
第一个,在社会的快速转轨期,尤其是改革的手段、改革的力度加大的这个特定阶段,一般来说,政府职能范围会急剧扩大,而政府职能范围急剧扩大以后,寻租机会就增加了,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而寻租机会增加就产生了贪污腐败的隐患,这是第一个诱因,简单地说,在社会的快速转轨期,政府职能扩大,寻租机会增加,从而引发了贪污腐败的上升。我们要分析为什么政府职能扩大,寻租机会增加,贪污腐败问题可能就会扩大、增长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就不得不从这个“寻租”开始。权力寻租,它指的是政府官员、政府部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了获利生财的资本,把它拿出去,或者用它跟别人做交易,取得额外的利益,这个额外的利益或是贪污或是受贿或是其他好处,这就相当于他手中的权力就成了他的资本和资源,而他获得的好处就等于是这个资本带来的收益,这就叫权力寻租,这不叫腐败叫什么?权力寻租不是腐败吗?典型的腐败,但我们要继续往前问了,为什么在社会转型期权力寻租就多了呢?这跟政府职能扩大有关系,国外的情况就不说了,就说我国,为什么腐败的事多了?你仔细看一看在过去30多年,政府的权力是越来越少了,还是越来越大了?你就多多少少能够看出点眉目了,答案很清楚,过去3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政府推动,客观上政府的职能范围越来越广,什么叫职能?职能就是管的事,管的事越来越多,管的事多权力就大,权力越来越大,个别的部门和干部,就可能把它视为是为自己带来利益的资本,搞腐败这就是它的隐患之所在。
我们为了防范权力寻租,是不是应该缩小政府职能呢?我们实事求是讲,你做不到,这就是它带来的副产品,因为中国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类型属于政府主导型,都是政府推动的,这个有它的长处,效率高,另外国家可以集中财力集中干一点事,从中央到地方,但是有它的致命弱点,这就是政府部门的权力大了你怎么保证你这里边的人都是两袖清风,都是依法办事?有几个害群之马过去没机会,他就想办坏事,他也没那个舞台,但是你现在的权力大了,外在监督又跟不上,权力寻租就发生了,现在机会多了,所以这是第一项诱因,政府职能范围扩大,“寻租”机会增加。我举一个例子,包括前面其他场合我也老举这个例子,土地例子。过去计划经济下,1990年以前,中国的土地,从集体到国有土地,非卖品,不能流通,但后来政府权力大了,既监管又可以操作它的流通,这是不是权力大了?当然是权力大了,可是土地由非卖变可卖,由不流通到可流通,这个机制变了,变了以后权力的作用都突显了,这个土地流向谁,以多少价钱给张三还是李四,这很大程度是由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的,过去它没有这个权力的,现在它有了,这就是权力大了,于是这里边就有人经不住诱惑做文章了,就把这个监管分配裁决的权力变成了他获利的资本,额外拿利益。什么叫额外呢?受贿,就这么来的。权力增大以后,他寻租机会增加了,寻租机会只要增加,腐败只升不降,这是一般规律。国外当年也是这样,只不过现在中国到这个时期,这是第一项。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权力资源价值膨胀成为腐败诱因
第二项诱因,经济迅猛发展,权力资源价值膨胀,这也是一个诱因。这个话说得再通俗一点,经济发展以后,实际上都与公共发展、社会发展有需求的东西都增值了,首推权力。但是一个命题也提出来了,这个权力有价值吗?权力是资源吗?权力也有价值,权力也是资源,关键是你怎么分析,为什么有人出事呢?就是这些人把权力也把商品看待,别人通过商品可以出售牟利,我出售某种权力的权能把它当做商品也能做交换,过去它是外在的这个市场经济,特别经济不发展情况下,这种外部性,可以把权力的某项功能商品化,同他人做交易的舞台太小或者是没有,这个问题不突出,后来改革了,开放了,经济发展了,迅猛发展,而且社会发展都与政府主导型的相关部门的需求,它也提高了,提高了以后无形中就把这个权力的地位,权力的价值量也增值了也提升了,这个时候就有的人看重这个。过去,社会需求量小也没有舞台的时候,它这个低,也没人看重,现在它抬升了,于是,你说99%的干部不会犯事,它一升了以后我也不会犯事,但是那1%呢?腐败就这么出现的。既然这个东西能换来钱,这个东西能捞来好处,我为什么不用呢?于是个别害群之马就开始违法乱纪,利用职权做局、做交易,这就发生腐败了。第二个诱因,经济迅猛发展以后,权力资源确实有个价值膨胀,这对多数人没有意义,多数人两袖清风,依法办事,但是对个别人的意义可就不同了,他一犯事,权力性质就变。
(三)体制规范出现漏洞成为腐败诱因
第三个诱因,体制规范处于过渡期,出现大量漏洞和机会。我们讲到更直接、更深层次、也更要害的地方,我们前面也在讲转型转轨,什么意思呢?体制在变化,机制在调整,新老体制在过渡,这不就是转轨、转型么?但是转型转轨的一个客观特色是什么?如新老机制、新老体制,它是一瞬间调整完成的吗?如新老体制和机制的交接,就像火车,前面车厢和后面车厢要对接,“咣”,那钩子“咔碴”一声锁定了,火车可以这样,但社会公共管理体制,资源分配体制能这样吗?不可能。它是一个新老体制逐步磨合,老的体制逐步退去,新的体制逐步完善,相互磨合、识别这么一个纠结的过程,这是一个真实的行为。我们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一句话叫“过渡期”,什么叫“过渡期”?过渡期的典型特征是老体制的特点不明显,新体制也不成熟,过渡期就必然会发生空白地带,必然发生模糊地带,必然发生新老体制的空档,就这个所谓的空档、灰色地带、模糊地带,而你在现实中你会发现,相当多数的腐败现象就是发生在这个空档、空白地带,就是人们所说的利用了新老体制交接,发生的空档和空白来谋取私利,叫第三个诱因,体制和规范过渡期出现了漏洞和机会。漏洞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和机会出现了,老体制不动的时候没有机会也没有漏洞,新体制过了多少年以后,它就位了,也完善了,漏洞和机会也少了,什么时候漏洞和机会多呢?老体制在不断地退,新体制不断地完善,就在中间这一块,漏洞就会多,这就我为什么一再强调中国发生腐败现象是转轨期,转轨过渡期,特别是快速转轨期下的特定现象。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这个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国有资产的流失量也非常巨大,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实事求是地讲,你也统计不出来,因为大量的是统计不上来的,你会发现,我们要做一个进一步的深度分析,这个国有资产怎么流失的,在哪个阶段是大规模失血的阶段呢?你要再进一步这么往下问你就会发现,EXP: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的高峰期,恰恰是国有资产的监管、经营机制,大规模调整的那一段时期,包括一些地方,尤其是中小国企,大规模的叫做转制、兼并、改制、拍卖那一段时期,那一段时期多长呢?大致上有十年左右,而那一段就是中国的国有资产的流失的高发期和巨量失血期,这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体制和规范过渡有空档,出现机会了,包括现在发现的、查处的一些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些典型案件,好多都发生在国有企业转制、拍卖、兼并那个阶段,为什么发生在那个阶段呢?因为那个阶段,老的国有制要退去了,新的机制要转制了,监管又跟不上,包括资产评估又不到位,于是就有人在这边做文章,国有资产怎么流失的呢?这个手段很简单,那个不需要大上学的,是个人都知道他怎么流失的,一块钱的东西一毛钱卖出去,就这么流失的,但你现在要问了,当时资产评估不到位吗?确实,资产评估确实不到位,一块钱的东西确实卖一毛、卖五分、卖一分。这什么现象呢?我就以此例来说明,这是社会转轨期特定现象,我们到今天,尤其2005年以后,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转制、兼并、拍卖已经完成了,都完成了,在以后,尤其到今天,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不可能,我不是说不流失,有腐败就有流失,但这种大规模的、成体系的,而且在一瞬间,压缩在一个时段完成的那种事不会发生,这是一个典型案例,什么叫转轨期,新老体制交接过程中的空档、机会和漏洞而造成一些人贪污腐败的良机的典型案例。你不分析,这个转轨转型解释不了这个现象,这是第三个。
(四)社会价值观冲突成为腐败诱因
第四个诱因,当前我们腐败现象发生还和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有关系,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当然有人要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跟腐败的发生有关系吗?这关系太大了。这个原因要说也很简单,人是有所思才有所有动,脑子里想的事他才会行动,人只有心动才会行动,他脑子观念不变,他没有那个念头,他能干那个事吗?不会。所以从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个意义上说,当一个社会进入到了价值观出现了剧烈冲突,人们在认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这些问题上如果发生了模糊、混淆和认知上的错位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这很简单,所以一个社会,你看着大量的社会问题的背后,根本上人的内心问题,就贪污这一块来讲,别的都不说,贪污,谁贪污?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贪污的事高了?那是因为在这个队伍里也发生了价值观的冲突和价值观认知上的困惑。
在过去,老的时期,如计划经济年代,大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我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上没有冲突,那时候大家整齐划一,但改革开放以后对人的生存,包括思维方式的最大的冲击是价值观多样化,于是,评价好坏的标准,老的一些也崩溃了,你说社会成员出现这个事,可能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而在官员队伍中那就是导致党风、政风的不正,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诱因,从这一点来讲,包括到党的十八大都为什么强调党风廉政教育,强调自律自省,强调官员树立高尚的官德和政德,就是要匡正价值观。人的观念正确了,思维方式不发生偏差,他在行动上也不会发生偏差。
所以这四个诱因是我们分析当前中国发生的腐败现象的一些基本的方面。一个,政府职能范围扩大了,寻租机会增加了;第二,经济迅猛发展了,权力资源价值膨胀;第三,体制和规范处于过渡期,出现大量漏洞和机会,被人钻了空子了,这是三。第四,价值观出现冲突,人们在价值观的认知上出现了差异和混乱,导致行动上的脱轨、出轨,四大方面,这是关于腐败现象的诱因的分析。
二、当前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及特征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既然有这样一些诱因和表现,那腐败现象都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和特征呢?最近十多年、二十多年,中国的腐败现象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我前面讲了深层次的跟社会变动、结构调整、社会转轨有关,但就表现来讲也是有规律的,经过这20多年腐败发生都有哪些共同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现在我们思考它的对策,就要针对这些表现而有针对性,分析它的表现特征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对于廉政建设、反贪措施的选择有针对性。最近二十年,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表现在这些特征上,我在这儿列了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一些共性特征、突出特征,而不是说所有的特征。还有,我们需要集中研究,需要注意这六个方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大案要案激增
第一点,大案要案激增。大案要案显著增加,它的第一特点,这个特点人人都看得见,就在表面,大案要案显著增加跟什么时候比?我这里讲的特点是最近二十年,既然是最近二十年的特点,那是跟二十年以前,主要是90年代以来,首先我们看大案,大案指的是数额大,反贪,反贪上指的大案,第一个标志是数额,它怎么显出现在大了呢?很简单,二十多年前,如果您的单位、您的行业里发现一个人贪污了十来万、二十万,这叫大案,这是很不得了了,很大的案子了,那是80年代。但到今天,您单位里或者什么地方再发现一个二十万、三十万的能叫特别大的案子吗?不能叫了,因为比这个数额多的案子更多了,这就叫大案,越来越大。当前最大的案子,贪污受贿加挪用已经突破了亿,80年代当时的贪污案是以万计的,80年代您单位里发现了一个贪污犯,贪污了五万、六万这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案子,以万为单位;90年代,是以十万为单位;到了90年代,最近二十年,现在已经以百万,甚至千万为单位,数量级都不一样,现在最大的已经发生多起了,都过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从这些方面我们就能看出为什么十八大讲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十八大讲那个,你别看寥寥数字,就几个字,它背后是有一系列的事实做依托的。
(二)腐败主体中,高中级干部的比例在上升
什么叫要案?要案指的是涉案人的地位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大要案,既然讲到涉案人了,这就进入到了第二个表现,腐败主体中,高中级干部的比例在上升。高级干部、中级干部越来越多,执政党,包括政府官员的队伍是有结构的,犯案人的高地位的人越来越多,只能传递一个信号,说明腐败的蔓延往高在蔓延,如果往高在蔓延,你说这是腐败的现象表现是轻了还是重了呢?这答案很清楚,肯定是严峻了。我记得早在80年代的时候,当时如果一个部级干部犯案,那《人民日报》头版要报道,头版二条、三条,现在一个部级干部犯案,《人民日报》头版能报道吗?都在后面几版,为什么?它多了,这是现实。
2000年以后被查处的部级干部,尤其是在2000年到2005、2006年那一段,每一年都是几十个,最少有十来个,最多有近四十个,这个比例就不低了,部级干部什么概念?中国的高级干部,那就不用说很高级别的干部也有被查处、惩罚。最典型的是1996年政治局委员陈希同因为受贿判了十多年,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这个人是被枪毙,因为受贿三千多万,这个地位很高了,比部级还高,到2007年,2007年,当时又一位政治局委员陈良宇被判刑,因为受贿,滥用职权。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大家看看,政治局委员、国家副委员长什么级别的干部?80年代你都无法想象的事情都发生了,这就说明腐败主体中高中级别干部在过去二十年中间,我在这里讲的表现是有个时段的,过去二十年是在不断地弹升的,什么叫做不断地弹升?一,人数在增加,过去每年查处十来个,最多的时候查处近四十个,这是一。二,级别也在增长了,80年代的时候部级干部犯案,《人民日报》头版要报,为什么要报?少。这些问题,所谓的干部犯案的结构的变化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警醒,这是第二个。
(三)团伙和群体作案比例呈增长趋势
第三个特点和表现,团伙和群体作案在增长。什么叫团伙、群体作案呢?在犯罪上,对团伙作案,尤其是有组织犯罪是严厉打击的,为什么?因为有组织、团伙犯案,它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分别作案,就贪污腐败这一块,过去二十年我们确实会看到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腐败现象是走了一个这么一个过程,由彼此分别作案向相互合作,由彼此各自为战到相互关联这么一个过渡。于是,这就发生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有些案件一查就一窝,一窝就是一群,一查就是一串,什么叫串呢?相互关联、勾连,这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可就大大上升了。这就变成了有组织犯罪了,我们当前查处的已经有一批群体犯案的典型案例,少则十多人,多则几十人,而且都是相当级别的干部,这已经有一批典型案例。当年辽宁“木马”大案就抓了一批,7、8年前黑龙江的案件,其中在黑龙江的案件里边光部级干部就有7位,而且其中有2位还是正部,这两位正部,一位是省长田凤山,还有一位政协主席韩桂芝,这群伙,这串还要串多大?相当大了。这就是所谓的一堆、一串,这也提出了警醒,什么警醒呢?当这方面的违法乱纪,彼此合作,相互照应,甚至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是不是意味着它的破坏性更大了呢,是不是意味着你对它的防范以及你对它的查处的代价和成本更高了呢?当然是。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十八大说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是正确的,这个判断是对的,不过分,很到位,严峻就是紧迫、严重的意思,这是第三,团伙和群体作案的方式,团伙性。
(四)腐败案件普遍分布又重点频发
第四个表现,分布的特点。既普遍分布又重点频发,这是第四个特点,什么叫既普遍分布呢?既普遍分布就是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时候,腐败现象的分布特点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发生率很低,也没什么规律,没有大范围的问题,也没有规律,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了,就最近二十年,最近二十年它绵延开来,它也是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规律呢?不分行业和部门,这就叫普遍分布。你现在说找贪污,找受贿这些现象,很难说行业和部门之间有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没有的区别,你这儿有,我这儿没有,很难有这个区别,顶多是多和少,就连过去老百姓讲的清水衙门的一些部门现在也有抓贪污,这都有了。
另外,一方面要普遍分布的这个环境下,另外又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叫做重点频发,什么叫重点频发?易发、多发、高发,这就是我们讲的重点频发,那些领域和部门被认为是易发、多发、高发呢?这个在中央文件中是有定论,而且最近这几年都是专项治理,都在这里边,现在反腐倡廉有专项治理,专项治理就是针对高发区,首先是工程领域高发区,改革开放以来,工程领域是腐败的高发区,一直居高不下,到今天也没有实质性地下降,你别看已经有专项治理了,这个事确实是长期的,工程领域。倒在工程领域的干部里是数不胜数了,一些干部是管工程的,最后中箭落马,经不住诱惑,掉下去了。还有一些干部也不管工程,但最后犯事一查也是工程,你就看出这里边多少人想在这里边插手,捞好处,再加上为什么工程是个重灾区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是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工程量大,一年几万亿的工程量,人人都想在这里边捞,当然是不乏手段,其中就有一些关于,所以它就成为重灾区,高发区。刚才我们讲到了90年代的陈希同,那里边就有涉及工程的事,后来2007年陈良宇也有涉及工程的事了,别说底下了,都有涉及。
第二个,高发区,土地。我们前面举例子也谈了,土地过去是非卖品,不能流通,后来变成可卖品,在加上土地这个特殊商品的价值链的附加值太大,于是各路人等纷纷在这里边插手,也有干部掉下去,落马了。第三个高发区,资源。资源是从煤炭到稀有金属,很多人都想在这里边挣一些额外的利益,这也相当一些干部,像一些地方,前几年,这几年中央集中整顿好了,前几年矿难不断,矿难一半背后是人祸,官商勾结,就是在这资源里边搞腐败。再往下,在一段时间内,一些领域也是高发区,这个中央都认定,如金融,大金融领域里边抓了多少人,90年代有一段时期抓行长,包括中央的央企的行长好几位都被抓了,现在都在大狱了,王雪冰、张恩照,这都是中央央企一级行长里的一把手。另外有一段时期的高发区,海关。你要在90年代末期,先是出现的湛江海关案,抓了多少人,后来又是厦门海关案,厦门远华案,这都是高发区。所以,面对第四个特点,既普遍分布又重点高发,怎么办?只能是普遍防范,加上重点专项治理,这是现在中央在抓的,专项治理就是针对高发区,这是第四。
(五)腐败手段隐蔽多样
第五,最近十多年,腐败现象还表现在手段隐蔽多样上。最近,这十多年,近二十年,你会发现查处越来越多的案子有一个趋势,好多人犯案手段多样化,更加隐蔽,什么叫隐蔽,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隐蔽是以合法的外衣掩盖非法的内容,这叫隐蔽。本来是受贿,但他可以跟对方,如对方是一个金融单位,来签订一个理财协议,理财协议是一个民事合同,表面上当然是合法的了,但实际上他是行贿受贿,这些都有了,什么叫多样化?多样化,这种腐败交易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的甚至都超出了我们现有法律认定的传统范围,难以认定,这叫多样化,这个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第五个。
(六)一把手腐败现象严重
我要列的最后一个特点,一把手发生腐败严重。头几年我跟踪进行过统计,一把手,所谓的一把手是或党、或政、或政、或企一把手,犯案的比率大致是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是被查处的这些人里边一把手占三分之一。这个比率就相当高了,尤其在中国,一把手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你在地方党委一把手,你到企业一把手,他的荣辱,他出事还是不出事,对你这个地方、对这个企业的影响太大了,特别对这支干部队伍,但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个比例就很高了,值得我们警醒,值得我们去认真对策研究,怎么防范?远的不说,你看2012年中纪委通报的几个典型案例,其中有好几个都是一把手。
他是一把手,他一犯事,你对党的形象、对党的党风影响是什么?这打击太大了。刘志军,这也是2012年,移送司法,刘志军是贪污受贿,他也是一把手,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像这样职位的人如果犯事,后果是什么?而且你也能推断出来,这样的人犯案也绝对不是他一个人,是一批人,这个一批人的概念少则7、8个,3、4个,多了就没法说了,这个打击很大。刘志军一出事,由他再顺藤摸瓜又抓了好几个,都是铁道的,你不得不承认,你对这个部门是不是打击,对这个行业是不是打击,而且这样地位的干部犯事,对你的党风,对你的形象是不是打击,所以一把手腐败严重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防范和警惕的重要课题。
关于当前腐败发生的原因和表现,我们就谈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