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9:3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第一篇: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2012级

临床药学专业二班

祝明月

125010201 何谓腐败?就语义而言,是谓腐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中的腐败即为此义。腐败就是公共权力被滥用,而且社会利益受到损害。其实质是某种公共权力的蜕化和变质。其主要表现是权力官僚化、权力商品化和权力特殊化。腐败现象给一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造成经济秩序的紊乱,破坏了经济建设,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形象,败坏了政治的清正廉明;更有甚者,它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以致社会呈病态化,道德水准下降,是非正义感丧失。社会为腐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材料显示,从1982年到1992年间,国有资产流失大约5000亿。其中大约3300亿是官僚主义失职、贪赃枉法、管理混乱等造成的。腐败分子侵吞的国家资产和社会财富,相当于每年GDP的3%--5%被吞食。2005年9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反贪腐倡议”研讨会上发表报告指出,随经济改革,中国的贪污问题日益猖獗。近几年来,情况更为严重。我国的腐败事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腐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着人民的利益。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倘若任其滋生蔓延,泛滥成灾,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012年12月5日公布2012年全球廉洁指数,涉及17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仅得39分,位列第80。腐败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中的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能否抑制腐败,消除腐败现象,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成了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关键。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因此,中国开始竭力展开反腐行动,秉承着“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新理念,反腐新序幕从此揭开。打虎拍蝇”,剜除毒瘤。从李春城、刘志军,徐才厚,再到***,一个个彪形“老虎”被揪出来,查处级别越来越高,落马速度越来越快;,一只只群众身边的苍蝇被拍扁,只要违犯党纪国法,一样严惩不贷。力度空前的“反腐风暴”横扫全国,铁腕反腐赢得深得民心。这是习近平上任以来赢得民心的一大政绩。而中国的反腐行动也同时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虽然有“反腐是否会进行到底”的质疑,但是外媒的报及评论更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多项反腐举措与成效。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和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是腐败的高发期,特点是贪污受贿数量多,以权谋私现象严重。美国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步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反腐败体系。与其比较,我们中国的也需要方向性理念。腐败现象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新旧体制交替特殊时期的因素、体制和法制建设的因素,又有社会成员本身各方面素质的因素,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不仅要注重治标,从制度层面上去遏制腐败现象,更要从道德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意识等方面去清除腐败得以滋生的土壤,彻底根除腐败之本,做到“标本兼治”:

首先,深化改革,尽快完成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化的市场体系。其次,完善监督体制。腐败是权力的异化,绝对的、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必须制定各种反腐败的法律,建立和完善立体的、多方位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不给有贪欲者留有模糊、疏漏等可趁之机。第四,道德自律和政治责任感的建立。第五,弘扬以“公正理性”为核心的民主价值观念,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

总之,对腐败现象的蔓延,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复杂根源,并对症下药,不仅治标,健全各项制度,更要治本,提高民众民主意识,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任务尽管很艰巨,但可以相信,违背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的腐败是必然可以得到彻底根治的。不久的将来,清正廉明、风气纯正必将成为我们社会风气的主流。

第二篇:论我国当前腐败现状及治理对策

论我国当前腐败现状、原因及对策

高美君 摘要

腐败现象是中国社会最具破坏力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着人性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社会任务。十八大指出“坚定不移反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腐败行为已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在对我国近几年腐败状况进行总结概况,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探索出积极有效的反腐败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腐败 现状 原因 对策

正文

腐败,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个政治现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败的危害。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一、我国腐败的现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内外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自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贪官污吏便开始大大增加,屡禁不止,近几年来,情况更是严重。

2004年5月28日,公安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外逃贪污受贿嫌犯共有500多人,涉案金额700多亿人民币。2004年中国涉及贪污的金额高达4090亿元人民币至6830亿元人民币。

2005年9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反贪腐倡议”研讨会上发表报告指出,随经济改革,中国的贪污问题日益猖獗。

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查处了省部级官员十六人,平均一年三人,这些贪官大多数包养情妇,如***、王立军等。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6月15日刊发《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报告,2008年6月之前外逃干部16000至18000人,携带款项达8000亿元人民币,中国13亿人口人均被外逃贪官掠走610元人民币。

最高法院前院长肖扬在其出版的《反贪报告》中引用有关部门统计1988年-2002年的15年间,外逃资金共1913.57亿美元(1.5万亿元人民币)。

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012年12月5日公布2012年全球廉洁指数,涉及17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仅得39分,位列第80。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腐败事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腐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着人民的利益。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倘若任其滋生蔓延,泛滥成灾,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要治疗一种疾病,必须搞清他的病因;要除掉一批毒草,必须铲除它们的深根;要想彻底清除腐败,我们就不得不搞清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腐化堕落,是历史上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产物。在所有制社会,权力是剥削阶级用来剥夺劳动人民财富的手段。尤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做官和发财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给予拥有政治权力的人即做官者以种种物质利益,并赋予他们利用政治权力谋取私人经济利益的特权。这种封建糟粕是今天的腐败思想得以产生的历史渊源。

(二)人的欲望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我们的少数官员正是由于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无法很好的把持自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一些不法私营企业主为了谋取暴利,逃避法律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拢腐蚀领导干部,时不时发生权钱交易的腐败案件。还有某些党员干部在经济上贪得无厌,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私欲极度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不择手段地侵吞国家财产。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就是制约制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规则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现在对腐败的监督类型很多,有法律监督、纪委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领导监督。一般单位都有三条监督线,单位系统直接监督,行业协会专门监督,纪委监察上级监督,少数单位还有检察机关预防监督。这些监督实质的问题是权力监督还是权利监督。而权力监督大于权利监督。为什么党员联名举报、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大多没有结果,引不起重视,虎头蛇尾,大事化小,压而不查,查而无果,就是因为党员群众监督是权利监督,力度不大,不如领导批示查办和纪检部门、反贪部门立案查办。现在监督有个弱区,我说它是弱区就是权力机关介入少,很谨慎,受限制,有条件。比如单位的一把手和地方党政一把手,不是说当地同级的纪委、检察院想查就查,举报必查,而是有层级规定和职级规定。但是还有一句话,监督是弱区但不是盲区,不是说绝对没有人管、没有人查,而是要由上级纪委和上级检察院查,要备案,要审批,要研究,要权衡。因此,在监督方面,就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难以发现;同级监督太软,不敢碰硬;群众监督太难,不知底细的问题。所以,职务越高,级别越高,层次越高,背景越深,查处越难,阻力越大,干扰越多,处理越难。这就是机制性束缚,影响了反腐败的深入和力度。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 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五)低薪导致腐败

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

三、预防措施及对策

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

(一)加强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二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腐败分子是从一开始就腐败的,而是一步步的走向堕落的深渊,最终成为人民的公敌,社会的败类。这与其自身的修养休戚相关。

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一方面自己不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以各种理由、借口,推托组织上的各种理论学习或者不重视,只当耳旁风。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导致原则立场不坚定、政治素质不过关、思想作风不健康,这就给了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以金钱、色情等手段进行诱惑、拉拢和腐蚀,使得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延续。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要加强教育,注重预防,筑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讲理想,讲信念作为永葆党员行进性的根本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体现在反腐倡廉的各阶段、各环节。

(二)以法律保证反腐

在我国反腐败的历史上,曾经历过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后,鲜明地提出了“反腐败必须依靠法制”的重要思想,反腐败斗争“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法制是保障。以法律保证反腐,一要完善法律体系,二要严格执法。

1、完善法律体系

坚持以法制反腐的首要前提是有法可依。在宪法的框架下,我国已制定出《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现行法律法规多为事后惩戒性,缺乏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比较多,但大多未能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为此,根据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廉政法》、《反腐败法》、《新闻法》、《公职 人员财产申报法》等。

2、严格执法

习近平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为使司法机关真正发挥其作用,就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理顺党的领导与司法权行使的关系,防止党委、政法委借口党的领导对司法工作横加干涉;加大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制约,界定人大监督制约的范围,实行的严格的人大对司法人员的认知和罢免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重新构建司法辖区,建立各级财政经费保障体制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影响;建立司法人员考试录用、分类管理、选拔任用等制度,保障司法人员有健康的成长途径,建立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专家型职业队伍;改革司法机关管理体制,发挥司法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薪养廉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人更是如此。如果高新满足了公务人员物质上的需求,他们便不会在冒着犯罪的危险踏上贪污腐败的不归路。因为他们不仅是公务员,在本质上他们也是人,在理性的分析之下,权衡事情的利害关系,从而做出对自己做出损失最小的决定,是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而言,在有高薪的情况下,不会糊涂到为了那些自己从正当途径就可以得来的钱而去违法犯罪的。新加坡正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该国利凭借处于亚洲领先水平的公务员薪酬,再结合其公务员自身的高素质,创造了一个亚洲公务员的廉洁神话。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些公务员所需要的钱,如果是用高薪这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就会让他们用的心安理得、理所应当。不管怎样,自己凭良心得到的钱,花的安心,用着心里也踏实。因为不必去担心用贪来的黑钱去买东西,会被监督机关查出来、会被别人举报;不必每天提心吊胆、害怕有一天会东窗事发;也不必在每每躺在床上时,辗转反侧、唯恐夜长梦多。是的,这种种不安的表现,正是因为这些钱来的不干不净,让其藏着脏眼、拿着脏手、花着脏心。更何况,做人是要讲良心的,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无法做到心安理得的去用这些贪来的钱。因此,高薪养廉也是一个有效地措施。

参考文献

《学理论》 2012年第18期 《腐败的发生机理及腐败风险的预警》 李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腐败案件列表》 维基百科

王焕章 《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吕鹤云 《国家廉政建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新华网 《十八大代表纵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2012年11月10日

新华社 《习近平强调: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 2013年01月22日

第三篇:当前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及其对策

当前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经济犯罪猖獗;

(二)、权力运行中弄权勒索、贪赃枉法严重;

(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任人唯亲;

(四)、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生活腐化。

二、防治腐败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依法行政;

(三)、加强监督,着力预防腐败;

(四)加大惩处力度,以警示他人。

所谓腐败,就是公共权力行使者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部门、家族、利益集团谋取经济利益并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之便牟取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深恶痛绝的“焦点”。虽然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反腐败斗争形势还十分严峻,它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腐败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寻求根治腐败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犯罪猖獗。

1、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随之而来的“腐败”也日渐凸显。近年来,尽管加强了对工程建设的监管,加大了案件查处的力度,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仍处于易发高发态势。如:陕西省宁强县交通局原局长何超、原副局长刘华斌在2008年至2010年间,利用职务便利,在工程款拨付、工程招投标等方面分别收受贿赂计人民币52万元和140万元。案发后,法院以受贿罪分别判处何超有期徒刑十年零六个月、刘华斌有期徒刑十四年。

2、金融领域的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重要推动力。随之而来的各种金融腐败现象也日益突出。近年来,银行大案频发,高官屡屡落马,其案发频次之高、涉案金额之巨、牵连各方之广,前所未有,不仅给银行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资金损失,而且也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影响了银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3、房地产领域上的腐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速度的迅猛发展,房地产领域腐败现象已往全国各地蔓延,且有日益恶化趋势,严重危及经济结构良性转变、社会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部分开发商不惜重金扭曲公权力的正常运行轨迹,侵吞国家财物,大肆催涨了房价,中饱了腐败官员和个人的私囊。如2011年7月19日,原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利用职务之便,因巨额贪污而被处极刑。据查,近年来,高官的落马与房地产腐败有关。

(二)、权力运行中弄权勒索、贪赃枉法严重。

1、不正当占有公共资源为个人享用,包括贪污行为、挪用公款行为、侵占财物行为等,这是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它以腐败者拥有的公共权力作为基础,利用这种公共职位,从事以权谋私的活动。如一些村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侵占公共财物,将公款据为己有;巧立名目、扩大支出、开假票据、重复报销;白条入账,侵吞村集体资财。

2、利用经济上的好处改变人们对于地位、职位、财产方面的判断和安排,其行为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贿赂。先是贿赂,然后发展为变相送礼、大吃回扣、强拿硬要等。如梁平县某中学校长余文彬,自2007年以来,通过承包学校食堂、购买教辅资料先后多次受贿103.5万元。法院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3、公共权力的“人治化”行使,体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官员们制造“官气”,集权现象、家长制现象、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等普遍存在;渎职无能、擅离职守、强迫命令、任意决策等等,构成了腐败产生的温床。如:原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插手行政事务,为他人和其子程慕阳谋利,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利用职权,对举报人郭光允进行打击报复。

(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任人唯亲。

1、买官卖官。对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行贿受贿行为,即俗称的“买官卖官”。它把为人民服务的职务作为商品来买卖,严重地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及政权的巩固。如:武保安在2000年4月至2004年5月任山西省翼城县县长、县委书记期间,先后为滑国红、翟明星等28人在职务提升、工作调整等方面谋取不正当利益,29次非法收受对方人民币88.8万元。后经山西省阳泉市中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

2、选拔任用干部,任人唯亲。个别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为了使自己的亲信被任用,在选拔干部时,弄虚作假,排除他人,使亲信在看似平等的形式下,通过正常的程序和合法的形式任命,实现为小团体谋利益。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人事劳动厅原厅长周文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以权谋私,在没有编制和增干指标的情况下,不经集体研究,也未经考试、考核,直接签批或授意他人办理,将15名亲属先后吸收录用为干部,并被安排在政法等要害部门。案发后,被开除其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3、拉帮结派,小圈子选人。从近年落马的贪官身上,人们经常发现“小圈子”的影子,他们为了照顾亲属、朋友、部下、同学、同乡,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搞权钱交易,危害了党的肌体健康,影响了党的先进和纯洁。经查明,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原副主任倪俊雄在任职期间收受41人的贿赂款,其中38人是来自茂名市公安系统的干部。同时,李天福等7人向其行贿后,都成功当上茂名市多个市、区、县的公安局局长,这些人都是倪俊雄“小圈子”里的人。

(四)、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生活腐化。

1、赌博成瘾,生活腐化。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喜欢赌博,官小的小赌,官越大赌资越大。此外,他们还包养女人以调节生活。从近年来查办案件的情况来看,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和影响,一方面收受钱财为他人谋取利益,另一方面花天酒地、腐化堕落。在查办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屡屡发现有包养情妇、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形象

2、公款消费,公车私用。尽管经过多次整改和政府控制,但公车私用现象却愈演愈烈。如今,县处级以上领导几乎每人都配有一辆车,一般单位也都有车,而且领导们都会开车。领导自己开车好处多:游山玩水、探亲访友、接孩子等,且一切费用都不用自己掏,比买私家车划算。其实很多单位根本就不必要车,但公车私用的现象却屡禁不止。

3、作风松弛,办事拖拉。如今,中国的行政机构,可以说是人员臃肿,这也是造成腐败的一个原因。人浮于事,作风松弛,爱来不来,爱走就走,上班喝茶聊天玩电脑打牌,行政不作为,办事拖拉推诿已成痼疾。这种现象腐败的是党和国家公务人员的精神、形象,党和国家的运转机制,党和国家的行政效能。

二、防治腐败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预防腐败,教育是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拒腐防变。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首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依法施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从根本上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其次,实施典型引路。大力发掘正面典型,宣传优秀干部的先进事例(如焦永禄、孔繁森、任长霞等),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

分发扬他们的奉献精神。再次是强化警示教育。针对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进行警示谈话,及时提醒,敲响警钟。利用新闻媒体,对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进行曝光,以进行警示教育。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依法行政。

预防腐败,法制是保障。从当前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可以看出,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着一些漏洞,使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因而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强化依法行政、依制度办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推进制度创新,强化事中监督,做到“以法制权”。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建立行政许可过错追究制。二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进行全面规划,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程序、方法等做出严密规定。三是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完善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快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形成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机制。

(三)、加强监督,着力预防腐败

预防腐败,监督是关键。首先,要明确监督的重点对象、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其次,要严格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即“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都要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第三,要认真实行政务公开制度。要党员干部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行政情况、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保障党员权利情况等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第四,继续完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等监督制度。

(四)加大惩处力度,以警示他人

预防腐败,惩处是警示。触犯法律必然要受到严厉的制裁,要让腐败

分子付出沉重代价,从而起到打击犯罪、挽回损失、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

及时对腐败案件进行查处,依法对腐败分子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已查实的违法违纪案件,不论涉及到谁,都应严肃查处,不包庇、不护短、不袒护,不疏通关系说好话,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加大腐败的惩处力度,意义重大。首先通过典型案件,加强法制宣传,可以充分调动群众举报违法违纪案件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对腐败案例的深入剖析,就能及时发现在制度机制上的漏洞和缺陷,查漏补缺;再次通过对腐败分子犯罪原因、经过、结果等代价进行分析,可以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使其他人从中受到教育,得到警示。

综上所述:腐败是社会存在的毒瘤,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认同度。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而腐败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它不仅关系党风政风建设,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也是解决中国深层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新一轮的反腐集结号已经吹响,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十八大确定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

(一)总量性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二)劳动力素质原因

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那么非国有经济就必须参与进来,但是一部分处于劳动年龄的人,由于就业观念作怪不愿进入非国有企业,从而为失业者。

(四)技术进步的影响

“机器排斥工人”历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无时不存在着,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经济,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等资本吸纳的话劳动数量明显减少,这样,在新增投资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资本总额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增加,反而减少,失业人数的增加就不可避免了。此外,技术进步还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引发失业人口的生成。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逐渐被淘汰,被淘汰的产业部门游离出大量劳动力,而那些新的产业部门则需大量劳动力就业,由于技术素质要求的不同,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又不能完全甚至大部分进入新的产业部门。同时,保留下来的传统产业部门,由于技术装备更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必然会有一部分职工失业。并且科学技术进步越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越快,含有传统旧技术的企业与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差,排斥和失业的人数就越多。

(五)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我国目前尽管仍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已开始出现。在经济扩张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原因是由于投资的带动,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充足,不仅使企业隐蔽失业减少,而且往往还可以扩招一些正式和临时的工人。同时随着投资增长,建筑业需要从农村招收大量的建筑工工人,从而也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投资下降,市场需

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正式工人下岗,大量从农村招来的临时工和建筑工人又纷纷回到农村,此时,隐性和显性的失业都会增加,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O,国外企业的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会加大,这就更加大了我国就业的压力,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六)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一部分失业人员观念陈旧,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只有政府安置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主动性不强,宁愿靠国家、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再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铁饭碗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铁饭碗观念”的职工。这种“铁饭碗观念”,反映在就业领域上,存在“重国有、轻集体、厌个体”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到国有经济单位工作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不愿到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自愿失业;表现在就业形式上,认为只有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因而不愿从事一些新的就业形式,如临时工、非全日制工、小时工等。

综上所述,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目前体制改革引发的分流、下岗问题,也有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结构性失业,还有我国人口原因引起的新就业问题等等。对失业原因的多方面、多层次认识,有助于我们根据产生失业的不同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三、治理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择业观,严重影响了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尽快帮助失业人员认识形势,面对现实,而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帮助失业人员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第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失业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失业现象,只是失业率有高有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不例外。第二,要认识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就是“流动”,要学会在流动中寻找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劳动者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失业未必是坏事,而是提供了重新创业的机会。第三,要认识到劳动力过剩是相对的,就业机会是永存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还有许多新的就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失业人员择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打开思路,放开眼界。要逐渐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劳动光荣的观念;要不卑不亢、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只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2.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尤其是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当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反失业措施中的重要一项;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也是我国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对于减少失业人口特别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我国的职业培训更加有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体系完备、运作规范高效的新型培训制度。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制定职业培训的长期规划,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给予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职工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其次,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劳动预备制的建立完善以及再就业培训的发展上。国内外实践表明,再就业培训是一种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能有效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且,这要比单纯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和生活补助等措施积极得多。因此,国家应该从失业救济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失业人员的就业转岗培训,使失业救济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第三,积极开辟培训资金的筹措渠道,增加人力投资,扩大职业培训范围,在资金上保证培训的长期化和制度化。

3.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并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

从理论上讲,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定的劳动力投入与相应的资本结合,推动经济按一定的速度增长;反过来,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投入,即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一般说来,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出就业增长下降趋势,呈现出“有增长,无就业”的特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其作用越来越有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就业增加的作用,还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从现阶段来看,模式的选择优于速度的选择,只有在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我国应该选择创造就业的增长模式。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包括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有关政策,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狠抓资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吸收更多的劳动,创造更大的产出。

4.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它不仅是制约经济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产生大量失业人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为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再就业环境,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争取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从所有制结构来讲,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其次,从产业结构上讲,在调整、改造加工产业,推进基础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各国的经验看,在第三产业中,社区和个人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发达国家目前的这个比重一般在40%—50%,而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目前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左右,发展的潜力还相当大。第三,从企业结构上讲,要在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造就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

5.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劳动力市场越规范,越透明,交流越活跃,越有利于各种劳动力参与公开、公平和有序的竞争,有利于调节劳动供求,促进劳动就业。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健全,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清除那些分割市场阻碍要素流动的过度干预,创造一种面向全体城乡人员和劳动力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市场,这样的市场既可为失业人员创造平等竞争的求职机会,又对下岗职工形成就业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向市场自谋职业;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择优聘用人才创造条件,有利于创造劳动需求。建设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和完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加强职业指导和转业转岗培训,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再就业困难。中等以上城市要加快实现市级劳动力供求信息计算机联网,并积极推动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统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

第五篇:谈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

谈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763 日期:2009-9-12

安徽凯安律师事务所 黄迎春

社会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普遍存在,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且有逾演逾烈之势;社会腐败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有钱权交易、买官卖官,在经济领域有钱权交易、商业贿赂,在司法领域有钱权交易、徇私枉法等等;当前社会腐败现象已经危及到了社会的政权、经济、司法、军事及文化等各方面,其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阻力。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当前社会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等,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

(一)、社会腐败现象具有广泛的行业性和地区性

从古至今,中国的腐败现象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应以政治腐败为主,历史上多以钱权交易、买官卖官的形式进行表现;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腐败现象应该说已经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腐败现象,政治上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或行政正副职的贿选,大量的买官卖官及领导干部生活的腐化;在经济上主要表现在商业企业的负责人或个私企业的负责人等以商业贿赂的形式与部分领导干部相勾结,形成官商联合经济,或部分领导干部怂恿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开办公司,并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垄断一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及一项工程的招投标建设;司法上主要表现在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可以说,只要存在经济运转的地方就有腐败现象的存在,只要有行使权利的地方,腐败现象就会产生。权利和金钱已经成为腐败得以存在的基础,金钱和权利也成了社会腐败得以发展的催化剂和生长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经济腐败涉案人数急居增长。8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的腐败案件的发案率比内地高,且腐败案件涉案价值较大,而近年来,腐败案件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之势,内地的高官司法腐败率和涉案价值不断增加。几年前的犯罪人员多是厅处级以下人员,而现在的涉案人员为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上的领导人员涉案也是屡见不鲜。几年前的腐败案件涉案价值在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大案、特大案多发生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如今几百万、几千万的特大腐败案件在内地以至于国家的贫困地区也时常出现;甚至发生在一个乡村或一个企业。

(二)、社会腐败者追求经济利益具有澎涨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便瞄准了些经济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他们不择手段地拉拢、腐蚀这些人,利用领导干部的权利企图垄断一个行业的产品生产,一个重大的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建设或一片土地的开发建设等,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而权利者也是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当官理论,大肆收敛钱财,这就是他们能与企业的负责人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商人和权利者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心态进一步澎涨下,其可以轻而一举的形成官商经济。近年来出现的成克杰受贿案,胡常青贪污、受贿案,肖作新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及现已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的王怀忠受贿案等等均是由此而产生。

(三)、社会腐败的隐蔽性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的历程较短,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及司法人员的素质较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我国的社会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1)腐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易显露。社会腐败人员均为公职人员,他们均是利用职务之便在单位内部实施各种腐败犯罪,其侵犯的对象又是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公共财产或与利益获得或即将获得者存有不正当的钱权交易等。因此,其他人既不容易了解腐败者的腐败内幕,而又不容易与其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故不易被别人发觉。(2)社会腐败的手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公职人员一般文化水平较高,阅历比较丰富,对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情况熟悉,并深知本行业的管理机制中的漏洞等,因此,他们在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均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时间,并有较完备的规避措施,一般人很难发现。比如贪污案件是这类腐败案件典型的代表。(3)社会腐败者的特定权力具有自身的保护功能。社会腐败中的贪污、受贿和徇私枉法的主体是一种特定身份,是将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权力的结果;正是由于他们财物管理的特定性和权力的特定性就必然带来了“自我保护”的功能,他们实施各种犯罪前多打着“公平”、“合法”执行职务的幌子,其理所当然不会受到阻碍。

二、社会腐败的成因

社会腐败的形成原因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产生社会腐败的原因主要是权力缺少限制和规范。腐败产生于权力本身而且与权力的限制程度有关,对权力限制越少,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无一不与权力缺乏有效的限制相关。正是因为行政机关握有重大项目的审批权而未加制约,所以才会出现一张批文能换取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贿赂的权钱交易;正因为公安机关有决定拘留和劳动教养的权力而未加制约,所以会出现“提钱释放”的不正常现象;也正是因为税务机关享有减免税的权力而未加制约,所以就能出现一次宴请流失上百万元税款的惊人之举;因为没有建立有效的错案追究制度,法官们便凭借着所谓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徇私枉法,因而冤案、错案屡见不鲜。与国外的行政权利、司法权利相比,我国的行政权、司法权,特别是对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权发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权、许可权等,在权利范围、幅度及强制力等方面都很大。这种权力体制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可以断言,国家权力本身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常言道:“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 腐败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长期限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很少规定行政机关公开其文件及权利内容,因而,形成了“内部行政”、“秘密行政”的习惯;这在客观上为行政机关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幕后交易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加之我国社会舆论受到种种限制,因此,腐败问题日益猖镢。

三、社会腐败现象的治理与对策

(一)、限制行政权利

我们知道,行政权缺少限制和规范是产生行政腐败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治腐败应当从规范行政行为入手,将任何可能滥用的权利限定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并辅之以公开化程序化的措施,这是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如何限制行政权利,笔者认为,首先要削弱行政的处罚权;要削弱行政处罚权必须通过制定行政处罚法及相关的法律,明确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幅度及种类等来实现。

另外,我国还有一个容易产生腐败的行政权就是行政许可审批权。由于审批权有利可图,因而,行政许可权便成为行政机关及公务员贪污、受贿的重要手段。实行行政许可权与利益相分离的原则,保证行政机关在办理许可事务时不收取任何费用。

(二)、公开行政

实行公开行政,使行政部门公开所有涉及公民法人权益的内部工作制度及程序;使行政立法机关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使公民了解行政机关的权利、职责,工作性质及工作目的,以便于有关部门有效地予以监督;其次,是在具体执法管理过程中,公开执法依据、理由及结果;在许可程序中,公开许可条件,竞争申请者的名单,各自条件及申请期限、最终结果等内容,便于竞争者之间及他们对许可机关的监督,防止幕后钱权交易。另外,公开行政机关负有领导责任,担任领导职务者的必要个人资料,如合法收入,兼职情况,亲属职位联系及生活条件等等。

(三)、健全行政程序

健全行政程序是预防腐败的一大法宝。无论是内部削减权力,还是外部严加控制,由于执法人员的素质及程序的漏洞,腐败现象仍然可能发生,因此,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力是多数国家防治腐败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纭制定程序法限制和规范行政机关行使权利;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腐败的目的。对于行政权利,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程序监督,离不开司法保障;法院在审查任何行政行为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行政行为的程序化,如果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无程序要求,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就丧失了对它的监督审查标准。同时,行政程序化是以司法监督为保障的,只有让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面临违反程序就要受到司法制裁的危险,才可能保证他们遵守各项行政程序。应该说,在有司法保障的前提下,为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设定行为程序,这才能真正地缩小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使行政行为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才可能相应地减少行政权力而滋生的腐败。所以,健全行政程序也是防治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大法律对腐败的惩罚力度,狠狠打击腐败犯罪

我国现行刑法虽然对贪污受贿等腐败案件设定了死刑,但对其他涉及腐败的犯罪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国家工作人员赎职罪等设定的刑罚较轻,另外,还有的社会腐败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等等。我国在建国初期,对贪污受贿犯量刑较重,上百元,上千元的行为都有处以死刑,而我国修改后的新刑法,对于贪污受贿犯罪的处罚过宽,贪污受贿百万元,甚至受贿数百万元也不处以死刑,如蚌埠烟厂的李帮福和云南红塔集团的储时键等,以至于酿成贪污受贿犯罪多有发生。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设定的刑罚较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放纵了这一方面的犯罪,笔者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本身就涉嫌贪污、受贿或其他犯罪,对此罪设定刑罚较轻不利于该类案件的侦破,同时可以诱发更多、更大的犯罪。其应以贪污受贿罪论处。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赎职犯罪和徇私枉法案要提高量刑幅度,严惩上述犯罪,使之为赎职和徇私枉法所得到好处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其真正感受到赎职和徇私是得不偿失。

另外,应将性贿赂规定为犯罪,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是钱和色,纵观这些纷纷落马的腐败高官,多是为钱所迷或为色所迷,可以说金钱贿赂和色相贿赂具有同等的位置和数量,且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设定性贿赂犯罪并予以坚决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现实的。

(2003年10月25日)

下载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系部: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目录 内容提要 .................... 3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4 二......

    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5篇

    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 林俊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些社会问题,腐败现象便是其中......

    治理农业部门腐败现象初探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现在已引起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建立了反腐败的工作体制和领导机制。为了能根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腐败现象,......

    治理农业部门腐败现象初探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现在已引起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建立了反~的工作体制和领导机制。为了能根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象,众多有识之士都......

    治理农业部门腐败现象初探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现在已引起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建立了反腐败的工作体制和领导机制。为了能根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腐败现象,众......

    浅谈新形势下治理党内腐败现象的对策[五篇材料]

    浅谈新形势下治理党内腐败现象的对策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新的执政环境,坚定不移......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前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包括群体化、高管化、巨额化、期权化、潜规则化、国际化和新型化。......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