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彦娟工作室下学期计划 2
小学语文张彦娟骨干教师工作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以教师为主体,以新的课改理念为导向,以工作室工作计划为核心,以中小学语文教育为研究领域,以学术交流、教艺切磋、互动提高为基本宗旨,围绕“立足课堂,深化课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研主题,以研促教,立足课堂,扎实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扎实、高效”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创我县语文课程改革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本学习共四个发展目标:聚焦课堂、开展科研、帮扶引领、建好网络平台。
1、聚焦课堂教学,塑造个性特质
课堂是教师的职业场所,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名师之“名”,首先在于课堂教学。本室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这也是本室开展其他各项活动的基础。
为此,本学期,每位工作室成员都要按照目标责任书所指定出来的:上好一节公开课;参加一次研讨;邀请首席听评一节课(时间自己定,要提前通知首席);并要上交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同时,工作室将采取外送教下乡或以同课异构形式听课、研课,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课堂教学能力的全方位展示的活动,全面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促使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力争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
2、开展教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教科研是软实力,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本学期个成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持久地关注,以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工作室也将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人人参与其中,以科研促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并争取成员有更多研究成果在《延津教育》或其他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
奖。
3、做好帮扶引领,追求辐射效应
工作室成员一方面在工作室的引领下,实现各方面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还要成为学科教学的示范者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帮扶者,本学期工作室
成员不断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
通过成员自身开课、到兄弟学校借班上课、开设讲座等形式和活动,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工作室成员在教学风格和特色上下功夫,能灵活地、技巧地
驾驭课堂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
4、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教育智慧
工作室在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利用好延津网络交流平台“工作室博
客”,积极开展网络在线互动式研讨,为工作室网页提供动态的教育教学信息、教育教学资源。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周提供一篇有关教育教学博文,(教学心得体
会、教学随笔、优秀教学设计、课件、案例等),也可以上传的众多名师、专家的一些宝贵资源,使网页成为导师和工作室成员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与外界同行进行交流的窗口,尽可能地充实网站,吸收人气,努力塑造工作室教
师团队的优秀教风。
除此之外,本学期,北区小语工作室中成员马庄乡的王社霞老师到焦作师范
学院参加三个月的置换学习,在她学习期间,要求其成员要把平时写的学习日志、报告心得,优秀课件上传到我的邮箱,再有我转发到延津教育网络平台,以供大
家供学习、共同进步。学习回来后,再由她为大家做学习汇报,上好一节公开课。
以上是本学期工作室计划,虽然我定下了目标与方向;也豪情满怀,但是由
于经验缺乏,工作室人员分散,班主任工作繁忙,活动方案与学校活动经常冲突
等诸多因素,但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利用网络更多的借鉴、吸收、学习一些名校
工作室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能够更多的聆听一些名师的展示课,也希望领
导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和锻炼的机会,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加充实,我们坚信前进的道路一定会洒满阳,提升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细节上的品位。
张彦娟
2013年9月 13号张彦娟工作室本学期行政历
九月份:
9.1—— 9.10制定新学期工作室计划、行政历。
9.15——9.20把计划、行政历通知给每一位成员;制定学员考核制度。(附)
9.20——9.30建立好网络平台,让工作室充分的发挥作用。
十月份:
10.8——10.15学习“五步三查一记”的课堂模式;了解童漫作文。
10.16号首席上一节示范课(童漫作文),课后开展研讨交流。
地点:丰庄镇南皮学校负责人:张彦娟
10.17——10.31 完成“精读一本教育名著”的工作目标,在网络平台发表读书
心得(最少一篇)(建议:是否期限放宽至十一月份底,同时完成心得的书写
发表。)
十一月份:
11.1——11.15 继续充实网络平台,让工作室更加富有特色。
11.13开展同课异构或语文擂台赛,地点:司寨乡。负责人:张和灵
11.14——11.30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向《延津教育》或其他刊物投稿。十二月:
12.10——15 王社霞老师做学习汇报,上一节公开课。地点:马庄乡负责人:王社霞
12.16——12.31 对本学期的工作汇集、整理,进行总结,向工作室提交电子稿。元月份:
1.1——7对工作室本学期的活动整体总结,对每一位成员进行考核。
1.7——15向县教育局推荐出1——2名优秀成员。
工作室积分考核制度
1、积极参加工作室举行的活动,参加一次+2分,无故缺席者每次-2分。
2、在张彦娟工作室积极发表博文,每周最少一篇,每篇5分,不限量,不封顶。
3、上一节公开课、送教下乡或参加擂台赛+10分,(要通知首席)
4、在县级刊物发表文章或者撰写的主题征文文章获县级以上奖+10分;课改方面的文章,每篇+15分。
5、能按时完成工作室布置的任务如:提交工作计划、读书心得、工作总结、建议措施....每次+5分。
6、有好的课改经验和其他建议一旦采纳+10分。
积分考核负责人:丰庄乡张彦娟协助员:班枣李文华
为了工作室扎实有效的开展,为了我们自身得以更快的成长,请各位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最后的考核成绩将按以上制度执行,如有更改或变动,将另行通知。
张彦娟
文华感言:
首先,谢谢首席的信任;其次,本人会尽全力协助首席做好每一件对工作室有益处的事情;最后,每次建议仅供参考,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全面,还得全体成员群策群力为好。
第二篇:张彦读后感[范文]
《夏洛的网》
主要讲了: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 的大赛中赢得特等奖,和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渺小的蜘蛛,尽有强大的力量帮助比自己大百倍的猪,最后,小猪远离了生死的边缘,可是,蜘蛛把自己的生命也搭了进去,最终蜘蛛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张彦
第三篇:2011---2012下学期名师工作室计划
2011---2012下学期名师工作室计划
蓬莱市第二实验中学
一、指导思想
工作室以在“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宗旨,即横向源于日常在职要求,紧扣课堂、联系实际,纵向瞄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形成相对稳定的序列,以典型引路,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并发挥帮带的作用,从而构建学习型共同体,打造知名教师群体,为实验二中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本工作室将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成员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领衔人和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尽最大努力,切实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最直观的表现。立足课堂、研究课堂、狠抓课堂教学的效益,努力提升成员课堂教学能力,是本工作室的主攻方向,也是本工作室各项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本工作室将致力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在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中前进,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在保持成员现有教学特色的同时,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本工作室将在课堂教学研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加大对教学的学习与研讨,深入细致地做好各个环节的教学与研究。
(二)开展课堂展示
本工作室将推行教学公开课制度,力争在每一次的研究活动中,都有至少一名成员开设公开课,鼓励成员利用一切手段和现有资源开设研究课、试验课和观摩课,为工作室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平台和载体,进而有效地提升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工作室将与市教体局教研室联系,克服一切困难,采取外出听课、相互评课、上引路课等方式,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课堂教学能力全方位展示的活动。同一课题、独立备课、借班上课,集中进行、集体研讨。这将既是对本工作室成员课堂教学能力的检验和考核,也将是工作室的有效辐射。
工作室将制定的“目标定位”“方法定位”“内容定位”“效果定位”“素养定位”的“五定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和
考核。
(三)打造科研品牌
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益、提升教师品位的关键。本工作室在教科研方面要在工作室内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从事教科研工作,以教科研带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努力将教科研打造成本工作室的特色和品牌。
争取有更多的教学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获奖,确保每个成员都有论文发表或获奖,并且范围要扩大,档次要提升。我们将采取“明确任务、集体研究、自定方向、独立撰写”的方式,本工作室的具体做法是“出点子、压担子”,促使工作室成员更加坚定地走科研兴教之路,为教师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追求辐射效应
本工作室将立足本校为研究基地,将总结出的经验先在学校推广,然后幅射到其它学校。本学期完成名师工作室博客的制作任务,并不断增大信息量、不断更新网页内容,努力将博客打造成领衔人和工作室成员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显示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第四篇:优秀教师推荐材料张彦彪
优秀教师推荐材料
甘肃省兰渭希望小学张彦彪
“捧着半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她一生的座右铭,她是
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吴春艳老师自参加工作至今已连续12年担任班主任之职,是一位深受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小学教师。她总是用最真诚的爱去关心和教育学生,她是孩子们的好伙伴,也是他们的大朋友。哪儿有学生,哪儿就有她滞留的身影。她十几年如一日,以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所教的每个学生都怀着一片赤忱,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雕细刻的工作,塑造一个个孩子的美好灵魂,向银芳是吴春艳十几年教学生涯遇到的最不幸的女孩。开学伊始,连续几次的病假让吴春艳开始关注这个女孩,每次吴春艳都打电话询问她的病情,并亲自去看望她。也许正是吴春艳“絮絮叨叨”的关怀和“喋喋不休”的叮嘱,她的母亲终于向吴春艳吐露了孩子的身世。母亲能干好强,在计划经济时代,别人只拿几十元工资的时候,她就凭着勤劳和智慧,月收入已达千元,但是一味的付出并未得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回报她的是背叛。向银芳刚刚上小学时,性格活泼开朗,成绩名列前茅,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好学生。从那后,向银芳沉默不语,成绩一落千丈。从此,心灵扭曲的韩婷生活中再也没有欢笑。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家中,不与人交流和说话,甚至一个月可以不与母亲说一句话。吴春艳觉得向银芳实在是太可怜了,作为她的老师,她说:“我不伸手,谁伸手?”如果说向银芳是一朵被暴风骤雨摧残过的玫瑰,那吴春艳就是花匠。吴老师决定用爱心去重新浇灌它,让玫瑰再吐芬芳。
吴老师把向银芳的座位安排到几位活泼健康的女孩旁边,鼓励她与她们多交往。自己也经常拉拉她的手,拍拍她的肩,会意地朝她笑笑,开开玩笑,说上几句鼓励的话语,这一切都是为了告诉向银芳:老师时时都在关注着她,这个世界充满着爱。一个月后,母亲来到了学校,激动地拉着吴老师的手说:“吴老师,谢谢您!终于找到您,您就是那个可以让我的孩子重新飞起来的人。”当时这句话凿实吓了吴老师一跳。后来吴春艳知道这就是爱的力量。当爱真正浸润在教育之中时,枯死的花朵也会起死回生。从此,向银芳开始跟母亲说话了,她会把吴老师讲的每句话,包括她每天穿什么衣服都会向母亲娓娓道来。这不仅使吴老师享受到作花匠的乐趣,又深感到作教师的重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向银芳慢慢地变得开朗起来了。向银芳送给吴老师的一张照片的背后写着:“吴老师,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遇见您,真幸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既是作教师的一种收获,也是作教师的一种职责。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热情的掌声,一次善意的举动......这都是在播撒着教师们的爱。对于教师们可能只是举手投足的瞬间,但是不经意之间,你可能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会改变她的一生。吴春艳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用爱去点燃生命。爱心是最好的肥料,用它灌溉的花朵一定最美最香,永不凋谢!吴老师相信爱在温暖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充满了力量!
向银芳同学的故事只是吴老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案例,在她的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生涯里拯救和教育了无数个向银芳式的孩子。多年来,她一直深爱着她的学生,让学生从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从爱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从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把孩子交给吴老师,我们放心。”这质朴的语言就是家长对她教育工作的最大肯定。她善于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她所教的学生中有多人在县、乡各项竞赛中获奖:向银芳同学也在2009年考取了县实验中学阳光班,也因此该班级又被评为“先进集体”。
工作扎实、为人表率 吴春艳老师无论在什么时刻都一如既往的对工作满腔热情、一丝不苟。在工作中她团结老同志,带领新同志,认真落实学校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同时她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向她人学习,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传授给别人。年轻的教师们总是拿“难啃的骨头”向她请教,教师们中间最难以开展的工作,总是落在她的头上;年轻的教师们亲切称她为“老大姐”,她也总是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带动和影响身边的教师,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总是换位思考,替别人想的多。正是因为她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同事们遇到不顺心的事,都愿意跟她说,她也总是耐心地倾听,对她们进行开导,帮助她们解决困难。为了绿水中心小学的发展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得到了全体教职工们的一致认可。由于她常年如一的敬业、爱岗、教学成绩突出,在每年一度的年终考评中,成绩名列前茅,并多次评为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但她每次都主动给领导说:“我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将这样的荣誉多给年轻人,鼓励他们更好的工作。”吴春艳老师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高尚品质,为年轻教师们树立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榜样。
吴春艳同志就是这样用她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体现人民教师的先进品质,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为循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填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第五篇:张炳彦事迹材料
张炳彦,男,白族,75岁。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1961年7月,张炳彦从昆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工作;1976年赴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1984年赴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附属医院普外及内分泌外科学习;1997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管理培训中心进修。张炳彦曾担任昆医附二院普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院长,兼任云南省肝肿瘤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抗癌学会云南分会常务理事,云南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面对平凡而又繁琐的工作,张炳彦一直恪守“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让许多疑难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令众多濒临绝望的患者及家庭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希望。云南地处边陲,医疗条件较差,送医送药下乡自然也就成了云南省公立医院每一位在职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张炳彦长年坚持带领医疗队下基层,深入到边远地区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的卫生院做手术,既为病人解除病痛,又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完成了一台台如门脉高压断流术、巨脾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甲状腺癌根治术、小儿肾脏畸胎瘤切除术等高难手术,挽救了数百名危重患者的生命;云南贫困地区多,一些病人辛苦凑集来的医疗费很大一部分花在等待入院的过程中,张炳彦曾经让等床位的病人长住自己家里,让病人省下住宿费,当年实行实物供给制的时候,张炳彦和妻子还把自己的饭票给贫穷的老乡买饭吃,自己却甘于挨饿;1988年,云南省澜沧、耿马县发生7.6级强烈地震,张炳彦义无反顾率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地震重灾区,克服余震带来的种种危险和现场条件恶劣等情况,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展开伤员救治工作;此外,张炳彦还经常到贫困县医院指导工作,帮助这些医院开展了肝脏肿瘤切除、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结肠癌根治术、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等项目,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医生,助推云南医学水平不断提高。
五十余载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张炳彦尊师重教,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其恩师蓝瑚教授的一番话让张炳彦铭记至今:“我们做医生的,听到病人和家属表扬时,要想想我们还有什么没做好;听到病人和家属辱骂我们时,也要想想我们还有哪些言行上的毛病,只要我们于德、于医、于沟通方面都做好了,我们就能心安理得。”1979年,张炳彦参加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至今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5名,同时参与博士研究生带教工作,多次受到昆明医学院及医院的嘉奖。
自1991年至1998年担任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张炳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全院职工开拓进取,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短短几年中,从医院的硬件设施包括门诊、住院楼的新建到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等软件管理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使医院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被卫生部首批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1994年,省政府授予医院“文明单位”称号,张炳彦教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医院优秀院长;1995年,张炳彦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7年,被云南省人事厅、卫生厅授予云南省“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77年以来,张炳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临床工作水平的提高认真总结经验,先后在全国医学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项。1994年7月,参加日本富山市消化外科国际学术交流会,所做的“中晚期肝癌的外科治疗”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1996年,开展了临床胰腺移植工作;1999年,开展了云南省首例肝脏移植术并获得成功,现已成功进行肝移植、亲体肝移植及肝肾联合移植60余例,受到院领导、同行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2003年3月,“肝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荣获云南省百佳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奖。
1998年离任退休后,张炳彦一直受聘于医院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指导工作,在传授医术的同时,在医德方面更为后来者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注重换位思考,视病人如亲人,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患者及其家属所承受的病痛,心系患者的安危,与病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保持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深受医护人员与患者爱戴,是维护和谐医患关系的典范,为云南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