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费师范教育违约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免费师范生违约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 免费师范生政策已经出台三年有余,第一届的免费师范生也已经毕业了,然而他们的就业却不尽人意,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违约问题较为严重。本文通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违约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着重从免费师范生政策内容本身,政策实施过程以及学生本身条件,分析违约的原因以及这一措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措施,希望政府通过完善这一政策,从而达到此政策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违约违约金调查反思对策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因此,2007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样,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师范院校优先享受了国家这一政策。
“免费师范生”是指报考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之一,有条件的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入学前要签订三方协议,三方分别为部属师范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议当中规定了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有一条规定,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后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1]从事教育工作十年以上。“违约”主要是指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履行协议规定的条款,回到生源地从教十年以上。在这些违约学生当中,有些学生是不想回到生源地,而是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有些学生是进行自己学业的继续深造。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这些寻求更好发展道路的违约学生
“免费师范教育”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长期发展,也为了合理地分配我国的教育资源,让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落后地区充分享受到我国的教师资源。2011年,第一届免费师范生毕业了,然而他们的就业却不尽人意,很多毕业生并没有履行当初的协议回到生源地所在的省份从教十年以上,在我们走访调查的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当中,就存在着这样的违约问题。
免费师范生享受着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领取生活补助费,这是经费上巨大的优惠措施,特别是在高校普遍收费的情况下,国家拿出专项资金对考取免费师范生的资助,更加凸显了国家对师范生的重视。然而在如此优惠的政策下,却还有毕业生违约,我们不得不问,是国家的政策有问题还是学生自身的问题?
在调查陕西师范大学的违约生中,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他们的不履行协议:
第一,协议里规定从教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自身长远发展。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在与学校签署的协议里规定,学生在享受了国家的免费教育政策以后,需要在毕业以后回到生源地所在的省份的中小-----------
学任教十年以上。部分学生认为任教时间太长,限制了个人的自身发展,一旦从事教育事业十年以上,基 本就是终身从教了,这样就没有机会向其他方面发展。可能会有人当初选择报考师范院校是出于无奈,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当老师,对这部分人来说,十年的教育工作太长了。
一行业。[3][2]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十年都做了同样的工作会出现工作疲劳期,很无趣,没意思,没有工作创新,他们不愿意长时间从事教师这
第二,从教工资待遇低,条件艰苦。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的差异,以及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因素,导致了毕业生在任教期间工资的差异,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工资待遇低下,福利没有东部发达地区高。加上中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地域条件限制,条件较为艰苦,导致广大莘莘学子不愿意到这些条件艰苦的地方去,更何况是十年漫长的十年支教生涯。再者,六所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就读的是教育部部署的师范大学,又是名校,因此,当毕业生手持名校毕业证,认为自身条件优越,然而国家却要让他们去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以及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这种与自身价值不符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违约。而城市里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着他们,他们认为自身条件在城市里将会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第三,对于违约的学生,违约的惩罚力度小。根据陕西省《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协议条款规定,未能履行协议的毕业生,必须按教育部的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超过时限的必须支付滞纳金。免费教育费用为四年修读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费三项之和。毕业生未按协议规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在违约处理决定发布一个月内,一次性向教委退还所享受的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4]这种违约的处罚办法,我们认为不足以惩罚违约的毕业生。部分学生认为所缴纳的违约金数额小。在我们调查的一位学生中,大致估算了一下,至少得缴纳7.2万元的违约金。7.2万元的“违约费用”以及一纸教育培养诚信协议,在更好的出路面前,这些都显得脆弱和苍白无力。交上几万元违约金,换取自身更大的发展前景,他们认为值了。
我们的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高校人才,最终却没能达到最终的预期效果,那么,面对免费师范生的违约,有没有办法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面对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缩短任教时间。可以将十年任教时间改为五年。任教十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育师资不足,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然而对于教师本身来说十年的任教时间过长,不利于保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任教时间过短,不足以使城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得到稳定,持续的提升。因此,建议国家将任教时间适当的缩短一点。而五年的任教时间我们认为比较合理。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五年的时间可以也能够提升教育质量,五年后会出现教师流动现象,而这时候新的免费师范生就会顶岗,他们将会把他们的热情会投入到教育当中。对于教师来说,五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还会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其次,政府需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和监督机制。面对工资待遇低下,条件艰苦这一问题,当然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努力达到一种公平状态。不能因为某些省份某些地区经济水平低下或者其他一些原因而降低了该省份免费示范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样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部应该像在培养免费师范生阶段一样,拿出专项资金提高免费师范生毕业生的工资待遇。“要把优秀师资留在基层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缩小各地区以及城乡的差别”。[5]回乡从教,做出
[1]这一选择是基于回家乡从事教育所获得的收益要比在城市工作所获收益和违约支付的违约金要高,这样
优厚的待遇吸引着广大的免费师范生服务于教育。针对大部分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到中西部地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到有编有岗,更要建立健全免费师范毕业生从教后的待遇保障机制,切实做到保障他们享有稳定而又较高的工资待遇,以鼓励更多的免费师范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同时,政府必须保障专款专用,真正把资金落实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安置上面。
再次,加大惩罚力度。在违约协议中,应该加大惩罚的力度。从三个方面保障这一措施的顺利实施。第一,将缴纳50%的违约金改为缴纳100%的违约金,这样,如果免费师范生毕业后违反协议,就必须
支付高昂的违约金,如果其没有能力支付,就减少了违约的机会。
第二,对于不讲诚信的违约生,建立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违约的记录,并记入本人人事档案,这个记录对违约生的就业,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第三,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违约后的惩罚措施顺利进行。事后调节是一种极有可能挽回局面的举措,大学生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强大教育机构等事业单位面前也会因为此惩罚力度而“回心转意”,前提是事业单位能降低自己的身份,从工资待遇等各方面予以弥补,毕竟惩罚不是最终目的。
最后,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力求更加清晰、明确。政府有义务向学生及在校免费师范生解释清楚政策,防止产生纠纷,以更好的增强政策执行效果。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制定的原则之一,当然要适用于政策对象,学生有权利清楚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每一项条款,否则政策就是低效的,不公平的,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内容,力求政策内容更加清晰明确,更具有操作性。
第四,改变国家政策倾向。2007年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仅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这种政策对于普通师范院校显得尤为不公平。就陕西地区来看,陕西师范大学本身享受着优厚的政策待遇,国家每年为其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况且又作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试点,国家每年又为其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就显得很不公平。像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安康等地方师范院校本身在办学资金,生源等方面就有很多不足,在部属师范院校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后,这种不足更加突兀,“就地方师范院校来说,本来在生源上就不如部属的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下,只会与部属的师范大学差距越来越大。” [3]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差距也越来越大,而面对这种情况,国家为什么不将政策倾向于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师范院校占我国师范院校数量的大部分,在校师范生人数占我国师范生总数的大部分,承担着我国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更应该成为免费教育政策的适用者。同时,当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们手持名校毕业证,自身的优越性便提高了,致使他们不愿意到落后地区服务于教育,而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们,他们更愿意为教育服务,因为,他们本身条件不足,但热衷于教育事业,容易得到满足。地方师范院校的极大多数学生们,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这些学生们毕业了愿意到生源地从事教育事业,因为他们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政府政策倾向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他们一旦违约,高额的违约金使得他们负担不起,减少和避免了违约。
我国的师范教育自建立伊始就实行免费的教育政策,然而到了1997年扩招以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师范大学也开始实行逐渐的收费乃至全额收费制度,[4]那么,既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实行了免费教育,为什么国家现在不继续实行师范生的免费教育。依照我国现阶段的国力、财力,我们认为我们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一政策。这样,给了学生和学校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
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团体,他们的知识构成,社会阅历,实践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一旦作用于社会,将会产生强大的爆破力。可是中国社会太复杂了,是社会这个客观环境左右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选择了大学,目的就是通过此途径来改变命运,而这种命运就是用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生活。也许有人鄙视这个世俗的想法,可是中国贫富差距太大这个事实也就决定了只有少数人愿意彻底将自己奉献给社会。中国的教育制度,把大学整顿成了一个工厂,这个工厂只负责生产,不管销路,因此,大学生们要想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虽然“免费师范生”的这些大学生们较之幸运,但是这与他们的最终的目的与家庭的期望格格不入,心里的落差,鲜明的比较,使得他们最终不得不违约。因此,作为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限贫富差距。作为教育机构,要转变教育方式,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素质,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提升。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出台、实施对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意义重大;同时培养大批优秀教师,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服务于教育事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然而,对于违约这一问题,我们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本身,以及政策的实施过程,切实达到预期效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吴浩.博弈论模型下免费师范生政策完善的对策与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
[2]孙大宏.对于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的反思与展望[J].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2)
[3]张玲,陈静.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1)
[4]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3)
[5]马丽华.对于第一届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调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1(2)
第二篇:关于校园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校园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在世界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校园景物,也有着不同的校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怎样来保持现在的环境卫生或怎样来改善这些环境问题呢?对此我们有很多的意见,有的说:“要保持好校园环境。”有的说:“要植树种草,让校园空气更清新”还有的说:“要每周进行大扫除,扫除过后学生要自主的保持好清洁的校园。”
校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影响吗?
有的说:“有,但就是保持不好校园的环境。”有的说:“长期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下,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有的说:“环境太差让学生无法正常的学习,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组确立以‘关于校园环境问卷调查’为主题的研究,是为了让校园环境变得更美好。使学生对校园环境有更新的认识。希望呼吁所有同学保护校园环境,保护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个学生都有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校园。
通过研究我们了解了校园环境的特点与不足,还有校园环境的好与坏对学生是否有影响。本次活动内容为探究校园环境是否需要保护,怎样使校园环境更美好,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好与坏对学生是否有影响等。本次活动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本组的小组成员分工如下:黄美容、刘玉查找资料;曾睿丽撰写人员;廖慧君、张梦娟、邓帅问卷调查。
为了让校园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使同学们对校园环境有更深的认识,在此,呼吁所有同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工 1
走访了3所学校。冷市中学、大桥中学、杨林中学。参与此次调查的共有160人。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1.160人都认为学校环境需要保护
2.怎样使学校环境变得更美好?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认为建设校园环境和保护校园环境的有5人、占 3.125%。热为在校园需要多植树种草的有10人,占6.25%。认为需要爱护校园的人共12人,占
7.5%。认为值日生要认真打扫,且不放过一点垃圾灰尘的有3人。占
1.875%。认为要美化校园环境多植树种草,建立标志性建筑,少在校园中到垃圾、减少校园污水废物的排放、减少废气排放的有1人,占0.625%。认为不乱扔垃圾的有83人。占51.875%。认为校园环境需要每个人的爱护和维持的有2人,占1.25%。认为不随地吐痰,多植树种草绿化环境,垃圾分类处理的有2人,占1.25%。认为人人要有保护环境的心理的有4人,占2.5%.认为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有3人,占1.875%.认为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师生人人保护环境的有1人,占0.625%.认为建设绿化带保护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有1人,占0.625%。认为有加强学生对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进行关于学校环境专题讲座的有1人,占0.625%。认为同学们应自觉保护环境学校应颁发相关规定禁止污染环境,老师应教导学生保护环境的有2人,占1.25%。认为每个人(包括老师)都应该爱护校园环境,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做有背于环境的事有1人,占0.625%。认为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的共有3人,占1.875%。认为学生的素质要提高的有1人,占0.625%.认为在人多的地方设垃圾箱,同学之间要相互监督要让同学们自主保
护校园环境的有2人,占1.25%。
3.认为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从调查中我们知道不乱丢垃圾的有50人,占31.25%。不知道的,有12人占7.5%。不破坏公物设施的有6人,占3.75%、随手拾起看到的垃圾有9人,占5.625%。爱护保护环境的有8人,占8%。不乱扔垃圾有6人,占3.75%。加入班级评比条例的有6人,占3.75%。经常打扫卫生有10人,占6.25%。爱护校园工具有6人,占3.75%。还有1人选择请2个保安。人人要记住校园环境的美就是自己的美。做到从小事做起的有6人,占3.75%。吧垃圾集中在一个地方,有6 人占3.75%。建议学校多设垃圾桶的有6人,占3.75%。竖立广告牌的有8人,占5%。
4.学校的好与坏对学生的有影响吗?从调查中我们知道,学校环境不好会让我们没办法好好学习,对我们健康也有影响有3人,占
1.875%。如果环境好,那我们的学习心情也会改善。如果环境差那就会使我们的心情受影响的有3人,占1.875%。如果环境好,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的有5人,占3.125%。学校环境好,心情就好,学习起来就容易。学校环境差心情复杂学习起来就困难的有40人,占25%。分为两方面、好:可以让我们充满精神,坏:使我们感到厌烦的有62人,占38.75%。学校的环境好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学校环境差会使我们良好的心情遭到破坏的有32人,占20%。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无法好好学习,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就不能快乐生活的有2人,占1.25%。使我们的心情非常忧郁无法安心学习有7人,占4.375%。在考试时会让人心烦意乱,在吃饭时会让
我们有种想呕吐的有1人,占0.625%。
5.如果是你,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自己要做到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的有52人,占32.5%.对环境卫生要很好的保持清洁的有1人,占0.625%。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20人,占12.5%.制定校规宣传环保的有15人,占9.375%.及时清扫的有30人,占18.75%。了解环境的重要性的有3 人,占1.875%。告诉同学们,如果乱丢垃圾,30年后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的有1人,占0.625%.多植树的有2人,占1.25%。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物品的有15人,占9.375%。老师加强管理有10人,占6.25%垃圾分类有7人,占4.375%。抓乱丢垃圾的有8人,占5%多建垃圾箱的5人,占3.125%。
6.你认为你所在的校园环境怎么样?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认为好不过还需努力保护环境的有40人,占25%。认为一般,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低,学校煮饭烧的煤生出的烟,总会发出刺鼻气味还有同学到处乱丢垃圾的有90人,占56.25%。认为差,同学们乱丢垃圾、不保护环境周围污染严重的有30人,占18.75%。
我们通过调查实践,基本掌握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看法和对校园环境的满意程度,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统计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让我们了解学生对校园环境提的意见。也让我们懂得要完成本次任务必须要有小组长的明确分工,还要组员的积极配合。在全组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次任务,学生在回答问卷上第2小题时,有51.875%的学生认为不乱丢垃圾。第3题有31.25%的学生认为不丢
垃圾。第四小题有38.75%的学生认为好可以让我们充满精神,坏、使我们感到厌烦。第五题有32.5%的学生认为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第六小题有56.25%的学生认为一般。在这次活动后,我们也发现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还有很多的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锻炼。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认识到了其他学校的校园环境,所以本组对本校校园环境提以下几点意见:
1.认为垃圾可以分类倒入垃圾池,像塑料瓶我们可以回收起来做 一些小玩意,也可以卖掉等。
2.我校的绿化带比较少,希望学校可以增加一些绿化带,让校园 空气变得更清新。
3.在保护校园环境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自然环境。
4.学校的垃圾桶数量并不多,扔垃圾很不方便。
5.组织校园环境保护小组,严抓乱丢垃圾的人。
从我们所调查的问卷中可以看出,我们所调查的学校的校园环境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一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所反映的校园环境还需要改进。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太差的话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完成好本次活动我们选用了问卷调查法,在调查后,社会对本次活动的反映良好,同时还有许多老师向我们提建议说:“像这种类型的活动应多开展,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还能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小组成员反映出了3个问题。
1、校园环境越来越好,但为什么乱扔垃圾的人在一些使用中却只增不减?
2、各学校对于我们所提出来的环境保护意见是否重视?
3、我们该如何加大宣传校园环境的保护问题?
这次研究性调查活动让我们初步学会了确立主题,设计问题调 查,撰写研究报告。通过调查活动,我们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让我们学会了总结,归纳数据。
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能接触到更多的事物。感受不同的校园环境与 学生们不同的心态,我们增强了主体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了团队精神。
课题组成员:
指导老师:
第三篇:《关于应届毕业生违约与见习期问题》
关于应届毕业生违约与见习期问题
问题:用人单位与某一应届大学毕业生于5月份签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有效协议),但7月份该学生提出违约,并要求改派。经单位领导研究后同意其违约,须承担违约责任,支付单位一定数额的违约金。该学生表示自己承担不起该数额的违约金,在与单位协商不成后,提出还是来该用人单位工作。
问题一:用人单位能否因其个人已提出违约要求并且单位已作出同意其违约的决定而不同意该学生来单位工作?如果可以,用人单位是否要支付该学生一定的经济赔偿金?
问题二:新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在见习期内能否辞职和调动工作单位?若在见习期内无故旷工或不辞而别,用人单位该如何处理?见习期内和转正定级后发生这样的情况,其处理是否有所不同?
回答:关于问题一,该学生如果只是向用人单位提出了不来该单位,想改派的想法,与该单位商量,而并没有正式的违约通知或者事实违约,则尚没有构成违约。如果该单位因此而拒绝该学生来该单位上班或接受该学生的报到,则该单位反而构成违约,是要支付违约金的。该学生其实是在与该单位协商,协商的结果是该学生还同意来该单位上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单位因为这个学生不够忠诚等原因,不想接受该学生是要以付出违约金为代价的。另一方面,如果该单位不想构成违约,则可以在接收该学生之后的实习期或见习期里以不合格为理由将学生退回学校,既考察了该学生,又规避了违约的结果。但这对该学生来说是残酷的,事实上,该单位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完全可以通过协商的办法来解决。此外,在试用期里不需要支付的经济补偿金。
关于问题二,首先,应分清试用期和见习期的区别。试用期是劳动法里边的用语,是规定在劳动合同里、用以表示员工在用人单位里不同的权益状态阶段的词语,劳动法规定,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内同样需要为员工办理各种保险,只不过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员工相互考察以确定是否进入稳定的雇佣状态,试用期使双方有退出而重新选择的自由,双方都可以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见习期是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规定,现今仍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里,而一般的企业则都取消了见习期,转而实行签定劳动合同,规定试用期的做法。见习期的规定是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单位,而他们在此之前没有过工作的经历,所以要通过1年的见习,让他们轮岗、参加基层工作,不断给予指导,最后由专门的机构做出评定是否通过,并给他们确定级别。今天,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国有企业仍然按照见习期制度对待毕业生,这也是现有的国家人事干部管理体系。劳动法暂不调整这些领域。发生争议则由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解决。见习期内签订的见习期合同,不是劳动合同,见习期之后是聘用合同。在见习期的一年内,如果单位对某一毕业生提出辞退,则该毕业生的户口和档案转回学校,由学校负责转回该生家庭所在地。
综上所述,新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辞职或调动工作单位,但代价是被“打回“原籍,如果双方签订了服务期保证金,则还要支付保证金。在见习期内仍应按法律和该单位的有效的规章制度处理无辜矿工和不辞而别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见习期和转正之后没有区别。
第四篇:贫困大学生问题情况调查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年学期第一学期
题目:贫困大学生问题情况调查研究
指导老师: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91班
姓名:
成绩:
前言:
贫困生属于弱势群体之一,无论在社会还是学校都备受关注,这是一个关系
到谐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由于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等原因,导致出现贫困大学生增多的情
况。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助贫工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认为要更好地解决
问题,必须清楚地了解对象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为制定扶助贫困大学生政策提
供很好的依据。问卷问题范围:主要关注了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心理、就业等几方面。本次调查主要以贵州大学贫困生为调查对象,以100名在校非贫
困生作为辅助对象。根据贵州省教育部规定助学金申请需要家庭贫困证明,根据
记录从在校贫困生中随机抽取100名作为样本。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自填问卷,无记名答题形式进行。另外通过采用访问形式来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根据年级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大一35%、大二35%、大三20%、大四10%)来确定贫困生样本,一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其中有效问卷84份,问卷有效率为84%。而
对于非贫困生样本的收集,我们采用相同的分层随机抽样原则,一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问97卷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问卷有效率为97%。
一、调查结果
1.两组学生在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家庭居住地的分布上差异没有显著性。
2.贫困生经济收入来源。见表,77.6%的贫困生第一生第一生活费来源选择了家
庭,34.9%的贫困生第二生活费来源选择了做兼职,可见贫困生生活费来源仍然
是以家庭为主。男女生在第二生活费来源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积极地面
对生活,女生生活费来源于家庭和亲朋好友的比男生少,而女生做兼职的比例明
显高于男生。
表贫困生生活费来源
男女总
第一生活家庭37(80.4%)29(44%)66(77.6%
来源社会人士1(2.2%)4(10.3%)5(5.9%)
亲朋好友1(2.2%)1(2.2%)
兼职5(10.9%)2(5.1%)7(8.2%)
奖助学金2(4.3%)4(10.3%)6(7.1%)
第二生活家庭6(19.4%)1(3.1%)7(11.1%)
来源社会人士3(9.7%)3(9.4%)6(9.5%)
亲朋好友7(22.6%)2(6.3%)9(14.3%)
兼职4(12.9%)18(56.3%)22(34.9%)
奖助学金9(29%)6(8.8%)15(23.8%)
勤工助学2(6.5%)2(3.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比较。贫困生月生活费4 0 0 元以-5 0 0
元有4 4.7 %,可见贫困生月生活费集中在5 0 0 以下。相对非贫困生4 3.9 % 在5 0 0 元以下明显高出3 2.6 个百分点。对比两者的月生活费在5 0 0 元以上的比例,非贫困生都明显高于贫困生。
4.贫困生的消费支出状况。消费支出主要包括伙食、服装生活零食、医疗学习用品、其他。被调查贫困生样本中显示,消费支出按比例由多到少排序分别是伙食、医疗学习用品、服装生活零食。但是女生在第二消费上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第二消费支出是服装生活零食,男生是医疗学习用品,这与实际女生喜欢零食与服装,男生频繁运动容易受伤吻合。通过辅助样本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看法,65.3%认为贫困生花钱比较谨慎,70.4%认为贫困生穿戴上都是比较随和。
讨论,1.学费仍然是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最大障碍,贫困生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第一,被调查贫困生中,17.4%的贫困生的学费占家庭收入40%以下,65.2%在40%-90%之间,17.4%竟然在90%以上。可见大部分贫困生家庭都负担着沉重的学费,每年的学费对于贫困生来说依然难以承担;第二,贫困生的月生活费仍然主要来源于家庭;第三,有30.2%的贫困生来自贵州省经济落地区,但是贵州省大部分高校都在消费比较高的贵阳,这对于初来就读的大一贫困生在消费方面不适应,有的贫困生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对于贫困生的资助,除了在学费上提供助学贷款外,各高校还可以通过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来减轻贫困生的生活负担,针对大一新生消费不适应现象,高校在发放助学金时应向低年级有所倾斜。
二、调查分析
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我们从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可分为乐观型、焦虑型、和自卑型。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的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这些压力有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父母的压力等等。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使他们比其他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很多贫困生,千方百计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同时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游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进行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贫困大学生很多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合群”。调查资料表明,有62%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3.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3.4%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5%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备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结果显示: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因为文化资本的差异,一个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学生,要想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现代社会,要付出比城市孩子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这使一些贫困生常常感
到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社会除了要关注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之外,更应该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高度重视,更要关心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要创造条件,缩小、消除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文化资本差异,同时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消除他们的封闭心理。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社会的挑战,教育部门应该把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尽可能消除早期学生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差异性。
2、贫困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贫困生对待就业问题时的态度、心理和原因。我们采用了访问的形式和在大学系列招聘现场中调查结果分析。贫困大学生对待就业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① 自卑心理,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他们或感觉成绩不佳,或感觉能力欠缺等,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手缩脚,过于拘谨,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
②.焦虑心理
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就业,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如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 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
③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择业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对待就业时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完善和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毕业时有竞争的资本,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贫困大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贫困生也应注意积极主动地获取就业信息,因为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更是大学毕业生通向用人单位的直接桥梁。在求职过程中,机遇可遇不可求,贫困大学生应注意提高抓住机遇、果断决策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还应注意提升推销自己的能力,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了解自己的价值。把所拥有的能力通过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传达给市场需要较出色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贫困生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找机会锻炼自己,比如上课时在大家面前发言,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多参加求职技巧、模拟招聘、职前演习等各方面的训练。
1.国家方面
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扶贫力度,加大扶贫投入资金,改变以往只输血不造血的扶贫政策,不做表面文章。
在就业方面,国家应该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在就业培训、企业招聘、政策宣传等方面进行政策指导,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对贫困生助学贷款方面,应该出台更加宽松的政策,坚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国家可以放宽助学贷款的金额及期限,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费压力,使他们更加集中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国家也应该加大对社会企业等单位的宣传加强企业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同感、降低对他们的就业歧视等、2.高校方面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高校应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大学应该在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加大辅导力度,最大限度的防止出现因贫困自杀、因贫困犯罪等令人痛心的现象。在对贫困大学生自助时尽量照顾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理,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丰富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不在封闭自己,不再自卑。在平常的疏导工作中,应让贫困生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改变的任何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贫困生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提高贫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的训练,包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如针对贫困生现代技术基础薄弱的现状,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针对贫困因经济和心理压力,不善交流的状况,引导贫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轮流担任班干部,吸引他们加入到竞争性比赛中来,以锻炼其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改变自卑胆怯的畏缩心理,逐步树立信心,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
3.家庭方面
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长尽量不要给贫困生过高的期望,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多理解宽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幸福不但是靠钱累积起来的,没钱但是相互支持理解同样可以幸福。
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就业资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困境,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脱离贫困,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
第五篇:关于校园环境污染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校园环境污染问题调查研究
班级——高一(21)班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郑良夫
组长——夏新伟
组员——王培薛佳琪蔡宁儡施达刚
课题及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科目
课题——关于垃圾处理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政治语文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数学其他
研究目的:
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我们发现污染问题处处存在于校园,并且时刻捆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有:
一.可以初步了解到校园侮辱是如何影响学生的生活,他们是怎样处理垃圾问题的,进而分析一下部分学生破坏校园环境的原因及其他学生对污染的态度,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二.我们希望能在这次研究中找到更多处理校园污染方面的好方法,并且让高中生朋友重视小于那污染问题,积极参与有关校园污染处理及等环境方面的活动,为校园环保事业出一份力,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研究意义:
我们意识到校园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展了这次调查活动。
我们宣传校园污染问题,呼吁同学关注它,了解它,进而努力解决它,是同学在校园污染问题上产生思考,从而提高同学字上的环抱意识。研究目标:
1通过宣传让同学们认识校园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地假如到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中。
2环保工作需要从自身做起,经过这次活动,我们小组可以更好的参与社会环保公益活动。
研究假设:
高中生对校园环境污染问题并非很了解,没有意识到需要保护自己所生活的家园,甚至去破坏它,而在这次调查研究后,我们让他们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主动去为环保事业作贡献。
研究内容:
据观察,就我们学校而言,垃圾随处可见。例如,小卖部问前的一大块空地全是同学们吃完零食后扔的包装袋。再如,我们学校有一条小河,上面漂着很多垃圾袋等,而且河水很黑,不仅一向校园环境,而且影响如果的同学的心情,还有一个我们觉得很严重的现象就是垃圾桶旁常会有垃圾出现,我们不理解已经到了垃圾桶旁了却不好好扔进去的同学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校园环境污染。我们认为早成这些污染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同学,同学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见垃圾桶挺远的便随手扔在地上。还有,其他同学没有即使阻拦或主动去捡起一些可拾取的垃圾。他们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别人扔的凭什么不是他们捡。只有少数同学会顺便拾起任进垃圾桶。
学校应该多设几个垃圾桶,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落实校园环境工作。对破坏环境者一批评教育,提高大家环保意识。
研究方法:
访谈法:对老师进行访谈,请他为我们提供一些处理垃圾问题的好方法,以及他对当代高中生对垃圾问题的态度的看法。
行动研究法:组织部分同学进行一次处理校园垃圾活动,使大家亲身体验,从而加强环保意识。
问卷调查法:首先,随即的 向本校部分学生发放问卷。之后,再向其他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了解高中生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并进行总结。
人员安排:
郑老师——综合指导
夏新伟——收集材料
薛佳琪——写作、排版、后期工作
王培——整理材料
施达刚—调查问卷设计
蔡宁磊——顾问、分发问卷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每个人对这个课题十分感兴趣,这提供了动力,使我们更好完成课题,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促进工作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小组中有人有电脑,便于查找资料。
时间条件:我们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讨论,中午、课间、晚饭后有
较多时间进行利用。
预期结果:
⒈完成调查问卷后,尽可能多地发出去,找更多人参与,达到预期目的。
⒉增强大家对垃圾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