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2 22:2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第一篇: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2007级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专业暑期社会调查论文

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班级: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0782061班

姓名:熊威龙

指导老师:李经亮

1.摘要:国有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一直是个难点问题。本文结合国有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对其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强化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相应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施工企业 成本管理 现状 对策

一、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导致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的原因

(1)建筑市场不规范。

突出表现在: 工程招投标中的行政干预、地方保护、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行为比较严重, 虚假招标、暗箱操作、幕后交易等违法违纪现象屡见不鲜;工程立项审批不严, 业主行为缺乏制约, 导致压级压价、索要回扣、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审批企业资质时把关不严,导致市场竞争主体良莠不齐;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施工队伍发展失控,的供需关系失衡, 导致恶性竞争的产生。

(2)建筑产品价格改革滞后。

长期以来, 我国建筑业执行的是低价微利的价格政策和国家定价的计划价格制度, 即定额取费制度, 建筑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这种制度用固定的定额和取费比例去套瞬息万变的市场, 既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 也难以真实显示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效率水平, 使价值规律难以发挥作用, 造成建筑产品价格严重扭曲, 无法激励企业降低消耗, 提高效率, 挫伤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 监督弱化。

一是成本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 宏观成本控制、监督职能弱化, 使企业的成本行为失去了约束。二是在财务会计制度中, 把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 不要求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 使国家对企业成本管理行为的调控失去了信息来源。三是在国家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 反映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的指标数量明显偏少;在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检查、评比、排名等活动中,侧重于利税指标, 缺乏相关的成本指标。这样, 从客观上助长了国有施工企业不重视成本指标、忽视成本管理的倾向。

(4)在过去由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成本所形成的外部压力消失后,观念转变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压力主要来自企业内部, 成本管理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重要表现, 成本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受“成本无法再降低”思维定式的束缚,习惯于按传统观念想问题、办事情, 忽视了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 只包实现利润和上交财政任务, 而不问成本, 企业为了完成承包任务, 千方百计地抓利润, 不遗余力地承揽施工任务、扩大生产规模, 认为成本管理是难度大、奏效慢的苦差事, 因而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

12.成本管理内容片面

(1)仅仅注意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 而忽视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许多企业对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仍然局限于传统观念, 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管理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制造成本,忽视投标报价、供应过程和经营管理成本的管理。

(2)只注意成本水平本身的高低, 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

许多企业由于受“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的传统成本管理观的影响, 仍然把成本的升降作为评价成本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片面强调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消耗和节约开支, 忽视整体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影响了企业的信誉, 为获取长期效益设臵了障碍, 又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损失, 有悖于降低成本的初衷。

(3)只注重节约, 忽视工程索赔的管理。

“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是现代成本管理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国有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节约”、轻“开源”的倾向, 特别是对作为“开源”重要内容之一的工程索赔管理重视不够。

3.成本管理作用弱化

(1)成本失控。

主要表现在近年来国有施工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 效益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制不健全, 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使成本管理工作长期停留在事后评价阶段, 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 一旦反映到会计账目上, 已是既成事实。

(2)成本信息失真。

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成本数据不真实、不准确, 主观臆断造成本的情况比较严重。成本信息失真, 除了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力等外部原因外, 主要还是企业内部原因所致。例如, 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完成承包经营目标, 突出任期内的工作业绩, 或为了偷逃税收, 谋求不正当利益, 要求财会人员根据领导意图任意编造虚假成本, 把成本指标作为利润的“调节器”, 使成本失去了客观真实性。另外, 企业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 也是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成本补偿不足。

足额的成本补偿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前提, 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在国有施工企业的成本补偿中“不足”与“过头”并存, 但补偿不足是主要倾向。这里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不尽合理、完善的原因, 但主要原因是企业为了突出近期效益, 短期行为严重, 故意不提或少提折旧, 该摊的费用不摊, 该提的费用不提, 或在核算利润时只转收入, 不转或少转成本等, 从而造成成本补偿不足。

4.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1)从成本管理方法来看, 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管理相互脱节。

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有事后的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 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 缺乏严格的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考核。另外, 由于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一些现代管理方法, 如ABC 分析法、价值工程、经济数学模型等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推广、运用很不普遍,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的效果。

(2)从成本管理手段来看, 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电算化程度偏低, 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的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计算机在成本管理中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成本管理人员操作能力的培训等方面投入不够, 二是适用于工程成本管理的软件开发相对滞后, 已开发的一些工程管理软件不够成熟, 实用性较差。

(3)成本管理机构不健全。

从宏观来看, 国家缺少一个专门机构, 负责统一协调运用计划、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审计等宏观调控手段, 对企业成本进行宏观指导、控制和管理。从微观来看, 尽管多数大、中型国有施工企业建立了成本管理组织, 但其职能、工作目的、程序、手段、要求等并不明确, 而且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成本核算, 对如何确定企业的成本经营目标, 如何完善内部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往往无暇顾及。

二、强化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素质

国有施工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提高思想认识。上至企业法人, 下至项目经理、作业队长和班组长, 都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 充分认识到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牢固树立起“抓效益必须抓成本”的观念, 把抓成本管理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对全体员工成本与市场竞争力、成本与效益、成本与员工利益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并通过建立适当的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 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节约观念、成本效益观念和成本竞争观念, 激发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人人关心和支持成本管理工作, 人人参与成本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全体员工成本管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培训, 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素质。只有成本管理意识深入人心, 成本管理素质全面提高, 才能把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化为创造性, 激发出有效的成本管理行为, 并使之成为持久、自觉的行动。

2.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和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

首先,建立健全专职成本管理机构。即在企业财会部门内部设臵成本管理科, 负责统一协调供、产、销和人、财、物各方面有关成本的经济活动, 制定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制度, 组织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 对企业的成本实施专业化的综合管理。其次,要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工时和材料消耗、设备利用、费用开支、工程量统计、工程洽商变更、工程质量、未完施工盘点等原始记录的填制、审核、传递和保管制度, 制定先进合理的内部施工定额, 并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定期进行修订, 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的收发、转移、报废和清查盘点制度, 完善计量检测设施, 严格计量检验制度, 使成本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后,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横向落实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 充分发挥其监督、指导、服务、控制和协调作用, 保证企业对施工项目的宏观控制;纵向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层次, 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 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 建立以企业法人为核心、项目管理为重心、作业层管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

3.丰富和完善成本管理的内容

(1)重视成本预测, 做好投标报价工作。

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投标班子, 其人员组成除了企业法人、三总师和预算人员外, 还应吸收成本管理人员参加。在投标决策前就注入成本思考, 根据招标工程的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市场供求情况以及本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职工素质等条件, 在深入研究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和踏勘施工现场的基础上, 对招标工程的实际成本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测, 并注意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现代成本预测方法, 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 应深入调查研究, 充分估计中标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 对业主的资信状况以及竞争对手的实力进行分析评估。

(2)加强工程索赔的管理。

工程索赔形成于施工的全过程、全方位, 是承包商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首先, 国有施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索赔机构,配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经验、熟悉法律、掌握谈判技巧、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其次,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索赔意识, 在招投标、签订合同和施工全过程中尽早预测, 随时发现可能索赔和应索赔的因素。

(3)重视工程质量, 强化质量成本管理。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 提高工程质量与降低工程成本是统一的。因此, 国有施工企业首先应端正经营思想, 贯彻“质量兴业”的方针,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规范质量管理工作;其次, 加大科技进步与提高工程质量的结合力度, 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提高施工生产的技术含量;再次, 强化质量成本管理, 正确、及时地做好质量成本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 重点加强质量成本控制,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适当增加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以减少或避免因工程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内部返工损失和外部索赔损失。

(4)完善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

一是加强材料采购成本管理, 将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的采购权收归企业法人层次,实行集中采购,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以及材料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估体系,大力推广招投标采购方法,建立健全材料采购内控制度,杜绝盲目采购、重复采购和采购过程中的营私舞弊现象,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二是加强资金管理, 合理确定实现资金成本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结构,加大资金的回笼力度和筹措运作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周转。同时,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杜绝乱借、乱用资金的现象,保证施工生产所需资金不受影响。

4.以项目管理为重点,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项目是施工企业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的立足点, 是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汇点, 是创造效益的源头。因此, 国有施工企业应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上。

(1)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代理人, 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核心是推行项目经济与管理责任考核办法, 取代企业与项目签订的“工程项目承包合同”, 变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营承包关系为经济责任的监督与执行关系, 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和“企业是利润中心, 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地位, 消除项目承包制下“以包代管”、“以包抗管”的现象, 防止项目成本失控和企业效益流失。

(2)做好目标成本的制定和分解落实工作。

制定先进、可行的目标成本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项目中标后,企业应及时组建项目经理部, 由企业法人会同“三总师”组织技术、投标、财会等部门的人员和项目经理, 根据中标项目的合同价格、项目技术含量的高低和难易程度以及外部条件,在充分考虑拟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 正确预测目标利润, 合理确定上缴费指标, 采用倒推法制定项目的目标成本。

(3)加强目标成本控制。

一方面, 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 制定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完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 按企业界定的成本核算范围、内容和程序, 建立目标成本控制信息反馈制度和监督机制, 把住人工、材料、机械、费用、进度五大控制关口, 及时将实际成本脱离目标成本的信息反馈到各责任单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企业应加强对项目执行全过程的成本监控, 推行项目财会人员委派制,经常组织财务检查, 加大审计监督工作力度, 防止项目成本失控和成本信息失真。

(4)实行严格的成本考核制度。

成本考核严格与否, 直接关系到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效。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企业,项目经理部→作业队→(或项目内部各职能部门)→施工班组→个人的目标成本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 做到奖罚分明。

5.加强宏观管理, 改善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

完善宏观成本调控体系, 强化成本监督。首先, 国家应建立宏观成本管理的专门机构, 负责制定和颁布成本管理的法规制度, 统一运用计划、市场、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调控手段, 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其次, 完善宏观成本管理法规, 尽快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本法》, 从法律上规范企业成本管理的范畴和主要内容, 规范成本构成和形成机制, 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及其结果;再次, 财政部应尽快出台行业会计核算办法, 完善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成本核算, 明确国有企业应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成本报表, 并适当增加成本指标在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最后, 加快推行和不断完善财会人员委派制, 并加强财政、税收、审计等部门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政府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打击力度, 遏制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张东超.项目法施工的成本控制[J].陕西建筑.2006,(7).43-47.[2] 刘牛生.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施工企业管理.2006,(9).60-61.[3] 冯莉莉,薛林立.浅谈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3,(3),283-284.

[4] 高继红,杨荣利.施工企业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探索[J].经济师.2000,(3),141-142.

[5] 李济贵.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财会月刊.2003,(9),22-23.

[6] 姚梅炎.工程成本管理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第二篇:中国孤儿收容问题调查研究

跨国“中国孤儿”凸显收养事业忧虑

美国妇女邦妮前后三年分别收养了两名中国女婴,后来发现竟是亲生姐妹。近日,长大了的姐妹想回中国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孩子有七万之多,大都在美国生活得不错。事实上,这些“幸运儿”的背后,是政府长期对于孤残儿童权益的漠视,以及对本国公民收养孤儿的“歧视”。

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收养签证统计》显示,从1999年至2010年,共收养中国孤儿64000余名,在最高峰的2005年曾达到过7900名,在当时每3个孤儿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除美国外,中国收养中心还向丹麦、芬兰、西班牙、法国等14个国家开放。在上述国家热情收养中国儿童并由此改变他们生活乃至命运的同时,对比国内收养的数据就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

2009年,民政部启动的全国范围内的孤儿现状调查,中国的孤儿数量达到71.2万。而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收养登记合计44260件,其中:中国公民收养登记39801件。对于一个有14亿人口、71.2万孤儿的国家而言,只有不到5万的孩童能够再次拥有家庭,其中接近10%还是通过“洋父母”的帮助。

收养中国健康的孤儿,中国收养者与外国人收养者相比收养资格更加严格,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申请收养者必须无子女。这种对于本国收养者更加苛刻的要求,建立在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之上。2006年的《环球时报》引述的《中国人在中国孤儿院不受欢迎》一篇报道称,想要在中国领养婴孩是一段非常沮丧的经历,“中国的收养机构无意为我们提供服务。”这篇报道还称,对那些想领养中国婴孩的外国人,会有各种机构向他们提供酒店、交通及翻译等服务,甚至还有观光。而中国人要难得多,“孤儿院通常不公开有关孩子的信息,这造成许多中国家庭找不到孩子来领养”。

“国内收养是主流,而国际收养只是补充。”这一原则早在1993年5月29日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上就以《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国也参与其中。但长期研究中国妇女问题、发展和人口政策的美国学者Kay Johnson还是注意到,通过福利机构收养的数字来看,国内收养和国际收养在2005年之前大致相当,前者略高。但在2005年,首次出现国际收养大于通过福利机构的国内收养数量,前者为1.4万左右,后者为1万。中国收养中心还于2006年作出规定,对外国收养申请文件采取“优先办理”的做法。

自从2005年湖南省衡阳市破获一起福利机构跨省违法、违规收买被拐卖儿童的案件之后,中国儿童的涉外收养就不仅仅是爱心这么单纯,舆论注意到福利机构热衷向外国输送婴儿背后,确实存在明显的利益冲动。按照惯例,涉外收养中儿童福利机构可以收取低于3000美元的捐赠费,而国内收养在该方面并无明文规定,捐赠属于收养人自愿行为。这无形中促使福利机构更愿意接收涉外收养。湖南省民政厅一官员说,允许福利院送出一个婴孩,得到2850美元,主要是考虑补充抚养经费缺口,调动基层救助工作积极性,发展福利事业。多向境外输送一个婴儿,就多一笔收入,这在客观上刺激着福利院想法设法搜寻婴儿。衡阳县福利院曾为此下达任务:一个职工一年内抱回3个孩子,即算完成当年的工作任务,工资可以得到全额发放,年终还有奖金。一些福利院职工甚至游说人贩子,不择手段寻找婴儿。

在早期,福利院热衷向境外输送婴儿除了利益诱惑外,还有现实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不忍心看着婴儿在最低生存保障线上挣扎,没吃没穿。有媒体调查福州市镇远县福利院的截止2009年收养的81名弃婴中,有60名通过涉外收养出国。如果没有这笔“收入”,福利院在编人员的工资、弃婴、孤儿养育条件的改善很难有其他拨款。此间工作人员指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决定地方财政一级不如一级,所以地方财政对福利院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基层福利院也很普遍。广东电白县福利院,2009年有43名孤残儿童,职工却有42名,而县政府一年的财政拨款才12万元,这笔财政拨款连孤残儿童最基本的医疗、伙食费都不够。有的地方福利院,要求每位员工每年必须完成三个孤儿的收养指标,只有完成任务才能领取工资与奖金。洛阳市福利院的涉外收养率达到85%,工作人员解释称,财政供给远远不能维持福利院正常运转,所以只有想办法找钱救命。“国家规定涉外收养率不得超过4%,但是哪个福利院都高于这个数字”。

1993年发布的《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实施办法》规定“收养人可以与送养人协商支付被收养人的抚育费。到了1999年新颁布的办法称“国家鼓励外国收养人、外国收养组织向社会福利机构捐赠。”这就意味着,外国收养者所交款项的名目从抚养费改为捐助金。

对于涉外收养,外国收养者所交款项的名目从抚养费改为捐助金。然而,无论是协商支付的抚育费还是资源交纳的捐助,外国收养者从来都只有交钱的份,名义上是自愿,实际上就是强制收费。外国人自愿对福利院的捐助金额,到了2009年,这想捐助金额已经涨到了5000美元,之前这个数字是3000美元。福利院有强大的动力通过各种方式——合法的,不合法的——增加可供国际收养的孩子。外国收养者由于对孩子的迫切需求,以及在其本国更加高昂的费用,他们对这笔钱并不太在意。中国收养中心(Center of Adoption Affairs)注意到,大约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富裕城市,领养案例在“明显增多”。但面对这些能够更多、更好给予孤儿家庭的正常需求,中国的收养体系并没有出现积极的改善,资源依旧被福利院垄断。尽管现行的收养法规定,私人也可以作为收养者与送养者。然而,即使是公民私下达成收养协议,也要到当地福利院办理繁琐的各种手续,私自收养社会弃婴幼儿属违法行为,福利院则顺势从这个程序中收取一笔抚养费。律师杨支柱曾记录一对符合《收养法》规定条件的中年夫妇从医院抱了一个弃婴,要建立法定收养关系必须要有送养人,他们去福利院开证明被告知要先交5000元抚养费,尽管被收养的孤儿从来没有进过北京市福利院的大门。

尽管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国内收养人提出捐赠要求和标准,但部分爱心人士不禁受限于“无子女”的硬性指标,更多是被儿童福利机构收缴的各种名目的费用挡在了门外。据媒体调查,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在收养过程中打着各种旗号收取捐赠费、登记费;公告费、户口迁移费、服务费等,收养人收养一个孩子最后付出几万元甚至更多。浙江金华市民政局的相关管理人员表示,收取“赞助费”是各地福利院的领养惯例,主要是参照国家收养中心对外国人领养中国孩子收取3.5万元人民币的做法。

当孩子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孤儿、父母失职或者没有能力等)无法承担抚养子女的义务时,应该由国家出面抚养。国家亲权的理念主张国家在充任未成年人“父母”时,应当为了孩子的利益行事,即以孩子的福利为本位——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在联合国通过,并在此后的十年内成为全球共识。对于孤残儿童,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抚养责任和义务。但某种程度上,当今政府很大程度上仅仅把孤残儿童视为一种负担,资金短缺的福利院也只能把他们当做一个负担,除非有利可图。宝贝回家慈善基金法律顾问张志伟针对这种漠视和推脱指出了更为严重的风险,收养法对国内收养人条件要求的严苛,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服务态度的不尽人意,收养程序的繁琐,收养过程的费时耗力等等不便因素,导致国内收养举步维艰。这实际上以成为民间儿童非法买卖日益猖獗的重要诱因,正是因为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的代价后,正常的路子还走不通,才迫使父母铤而走险,刺激了拐卖儿童市场的繁荣。

随着近来越来越多的涉外收养黑幕被曝光,人们有理由怀疑跨国收养并非像外表看上去那样的光明正大。美国人发现他们收养的孤儿中许多并非是孤儿,而是被“贩卖”的无辜小孩。在美国国务院列出的过去15年中领养来源最高的40个国家里,有将近一半的国家由于严重涉嫌腐败及绑架,被暂停领养或禁止向美国输送儿童过。2010年,一位美国收养者将收养的俄罗斯孤儿独自放到飞回俄罗斯的航班上,原因是觉得俄罗斯孤儿有暴力倾向,俄罗斯举国哗然,宣布暂时禁止美国人收养该国孤儿。

对于收养对象选择上,日本坚持对来自海外的领养申请保持拒绝的态度,保证本国公民优先抚养权。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1500多名孩子成了孤儿。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公民,很早就向日本政府申请收养这些孤儿,然而日本的回应是,他们有义务也有能力养育这些孤儿,拒绝了美国人的好意。政府之外,日本的社会组织为这些孤儿筹集了62亿日元的善款。当然,以日本的例子与中国实际情况做对比确有不当,但国家在孤残儿童权益保障上审慎的态度、自立自强的担当却是值得思考、学习的。(文/韬玉)

第三篇:中国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目录

一、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3)

二、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4)

三、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原因„„„„„„„„(5)

四、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影响„„„„„„„„(6)

五、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必要性„„„„„„„(7)

六、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具体措施„„„„„„(9)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研究

——以桂林市白宗禧故居周边村庄为例

【内容摘要】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到农业生产能力,也影响到国民经济中的市场需求。农民收入问题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原因也相当 复杂。本文就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等各个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农民收入 收入水平增长速度 收入差距 农业结构、政策

2011年5月18日,风和日丽,我们一行六人坐上了前往白宗禧故居的汽车,哪里,便是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地。正值中午,整个村庄处在一片寂静中,路上少有行人。显然,我们的调查之路有点艰辛。在经历了三次拒绝之后,我们改变调查方略,终于迎来了我们真正的调查。(1)在受调查的20户家庭中,有70%的家庭年收入在8000元,有25%的家庭年收入在8000至10000元之间,有5%的家庭年收入在10000至15000元之间,而家庭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家庭在这个村庄中式不存在的。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家庭的家庭支出主要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子女教育。(2)在“近几年您家庭收入呈现何种趋势”这一项中,100%的受访家庭都选择了“持续上升”这一项,但100%的受访家庭都认为近几年来的物价上涨,制约了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在近几年中没有多大的改变,生活依然处于温饱地带。(3)在“您是否满意您目前的家庭收入”这一项中,100%的家庭选择“满意”,但认为家庭收入的增长比较缓慢。(4)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在村庄的外面,在村庄公路的旁边,许多家庭都盖起了小洋楼,家庭经济条件较为殷实。但村庄里面的家庭却鲜有楼房,有的只是土房子、石头房子,甚至还有家庭住在非常破旧的民国以来的老房子里。不难看出,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5)在“您家是通过何种方式增加收入”,有100%的家庭选择了“出外打工”这一项。(6)在“影响您家收入水平”,有77.83%的家庭选择了“农业生产技术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这一项。(7)在“您是否满意政府目前的农业政策”中,有63.24%的家庭选择“不满意”等等。我们的调查是有限的,但从我们的调查及与村民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农民收入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迫在眉睫。

一、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几乎每年都可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现在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必须得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平衡,广大的农村偏远山区的经济状况仍相对落后的事实。目前,有超过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奉献,然而由于历史、社会原因,他们的收入相对滞后,严重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背离,国家的财富,他们甚至不能分享。这让多少人为之痛苦,为之悲伤。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仍高达15.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38元增加到347元,7年增长1.51倍。

第二阶段为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423.8元增加到708.6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率为2.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376元增加到621元,5年增长65%。

第三阶段是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784.0元增加到1926.1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718元增加到1768元,4年增长1.46倍。

第四阶段是1997年以来,为收入增长缓慢、增幅下降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090.1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四年绝对增加值仅为163.3元,每年实际增长幅度分别为4.6%、4.3%、3.8%和2.1%,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呈下降态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997年的1876元增加到1999年的1927元,两年间实际每年增幅分别仅为1.01%和1.69%。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大体上呈现出持续提高的态势。然而,农民收入仍存在两个挑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波动,某些阶段甚至会出现低速状态下的持续徘徊,例如: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真实增速年均为3.96%,远低于1990-2008年年均增速6.50%的水平。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尚未出现持续缩减的态势,农民收入增长往往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更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在波动中相对拉大的趋势,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57倍降至1.86倍,此后在波动中又逐渐增至2008年的3.31倍。2008年我国农民占人口的比重为54.3%,而农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1%,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3526元和3756元,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3.7%。与城镇居民相比,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在消费总量和层次上均处于滞后状态。

二、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

对于我国农民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概括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一)收入绝对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二)增长速度缓慢。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三)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 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2007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77∶1,高于2006年全年的4.18∶1,差距涨幅也高于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不足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的19%,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收入比约为5.4∶1。

从1990年到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 379元增至7 120元,年平均递增12.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796元增至4 920元,年平均递增4.1%。虽然城镇居民收入平均递增速度略高于农村,但绝对增长量城镇则大大高于农村。就各阶段来看,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有高有低,1990年到199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为44.5%和14.8%,相差29.7个百分点。1995年开始,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增速高达59%,高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50.7个百分点。1994—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8%,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4.6个百分点。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减缓为38.7%,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2.3个百分点,到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呈加速扩大趋势,直至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都在扩大。

从数据上看,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是由于基数不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然相差甚大,并没有改变近年来形成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四)地区差距加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666元、8036元和809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8%、10.5%和8.4%;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47:1:1.01(中部为1)。从农村居民看,2001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之比为1:1.49(以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为1);2003年为1:1.51;2005年为1:1.52;2007年为1:1.54;2009年为1:1.55。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

三、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业技术水平低。农民从事的劳动绝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它不像脑力工作者需要满足较高的文化要求、智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同样是劳动产品,脑力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凝结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努力和付出,因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而农产品则不同,当前农村中的农业生产,都是在前人的经验指导下进行的,靠天吃饭,家庭种植规模小,劳动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低,单纯依靠人力,因而经济效益低,自然农民的收入水平低。

(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农村中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进行生产种植活动,这使得生产资料分散于各个家庭,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削弱了农村生产力。常年不变的生产模式和生产规模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得资源利用率低,阻碍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或负 增长。也许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可以改变农村收入现状,但应主义防止家庭联产承包成为下一个“人民公社”。国家实施的惠农政策看起来很好很完美,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能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即使惠农政策起了作用,那也只是暂时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之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如此隔靴挠痒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需要从长计议。

(三)农业政策的影响。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其具体标表现可以从农民收入问题中看出。同样是农村经济,东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于中西部而言是比较好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当地农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使之得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上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东部地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相较之下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由于地形复杂,缺乏人力、物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获得规模化、产业化、多样化的发展,长期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而且,即使能够引进资金或得到国家资金支持,也会因为贪污腐败使真正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资金寥寥无几,因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四、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影响

(一)温饱问题依然存在。民以食为天,生存问题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吃饭穿衣便成了中国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了。按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报中年均纯收1274元这一标准划分的话,中国现在的贫困人口有2688万,如果按照国际标准的贫困线计算,中国贫困人口达到1.5亿,而这些贫困人口中的99%是农民。中国贫困线以下农民的生存现状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住的是毛主席时代留下来的房子,吃的是已经腐败变质的窝窝头,身上的衣服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异味。生活,是生下来活下去,躺在阴冷破旧的被窝里的农民真的不知道这一睡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

(二)医疗状况严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且不说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是无医可就的,就算是贫困线以上的农民亦是不忍就医,“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些顺口溜也表达出了群众无钱看病、因病返贫的无奈与辛酸。而据广州市统计局“万户居民调查网络”最近进行的题为“市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95.8%的被访者不同程度地担心今后无钱看病。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州市,尚有如此高比例的群众担心自己无钱看病,那么广大内地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医疗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三)教育水平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于收入水平低,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形势依旧严峻,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更谈不上送孩子上学了。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只有农村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才有出路。

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完成的一项调查报告说,中国农村辍学率出现反弹,农民供孩子上学相当“吃力”,农村学校因资源短缺也难以为继。报告因此得出结论: 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容乐观。这项专门就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进行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广西等16个省区。调查指出,教育“普九”的成果是低标准的,并且相当脆弱。还有15%的人口覆盖地区——主要在西部贫困地区——“普九”目标远未实现;即便在“普九”已经验收的地区,辍学率也出现了明显反弹。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摘自《中国远程 教育》)因此,收入低产生的影响直接波及到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必要性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农业是工业、服务业基础和支柱。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妥善的解决农民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就决定了解决农民问题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要使这个基础更加牢固,核心在于有效的解决农民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解决农民问题的必要性:

(一)解决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相比之下城市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民收入的增加则相对缓慢。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这不仅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贫富悬殊的矛盾;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积极解决农民问题,特别是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有效的缩小城乡差异,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解决农民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经过二十年的奋斗,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在于妥善的解决农民问题。如果农民问题不解决,农村不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就失去了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难以实现。

(三)解决农民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是我国人口的构成主体,也是社会的构成主体。农民的力量历来不容忽视,他们甚至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使农民更好的享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物质生活更殷实,精神享受也更丰富。在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建设热情和潜能。使他们更热情的投身于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其次,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则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解决农民问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因为在现阶段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农村购买潜力大。如果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民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大力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农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了,就有了消费欲望,这将会大大的拉动内需,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如果农民的收入总是处于低收入水平,甚至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那他们还能拿什么谈消费,谈享受。这必然制约内需的扩大,以及威胁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解决农民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民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农民问题的主要矛盾的解决,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资金充足,有利于农民从事非农事业的投资经营,进而使农村经济呈多元化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合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六、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具体措施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道路中,仍存在着众多的盲点。农民、农村、农业的现实状况仍制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面对我国农村落后、社会基础设施薄弱的事实,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已经迫不及待。

(一)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要遵循“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二项改革”的原则,即取消统筹费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逐步取消统一规定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落实农业特产税免征政策;逐步改革取消农业税,从减税入手,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二)充分发挥农机站或科技服务中心的作用,为提高农民收入开辟新途径。要创新农机站或农技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服务意识。农技(机)服务部门要帮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有关法规和提高鉴别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真伪的能力;同时,指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要尽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技(机)部门技术人员管理机制,实行农民利益和农技部门及工作人员利益捆绑的办法,农技(机)服务部门与客户签订合同,利益均沾,共同风险。

(三)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竞争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在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强科技教育和思想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以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劳动者。

(四)加快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用国际前沿领域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因地制宜,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着力发展草畜、制种、蔬菜、林果、轻工业原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化经营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通过结构调整,调大、调新、调优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 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七)加强政府建设,认真规范政府涉农行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特别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种养业,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产晶、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抓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将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战略思考》

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4、《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5、《深化体制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研究》

第四篇:关于校园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校园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在世界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校园景物,也有着不同的校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怎样来保持现在的环境卫生或怎样来改善这些环境问题呢?对此我们有很多的意见,有的说:“要保持好校园环境。”有的说:“要植树种草,让校园空气更清新”还有的说:“要每周进行大扫除,扫除过后学生要自主的保持好清洁的校园。”

校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影响吗?

有的说:“有,但就是保持不好校园的环境。”有的说:“长期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下,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有的说:“环境太差让学生无法正常的学习,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组确立以‘关于校园环境问卷调查’为主题的研究,是为了让校园环境变得更美好。使学生对校园环境有更新的认识。希望呼吁所有同学保护校园环境,保护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个学生都有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校园。

通过研究我们了解了校园环境的特点与不足,还有校园环境的好与坏对学生是否有影响。本次活动内容为探究校园环境是否需要保护,怎样使校园环境更美好,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好与坏对学生是否有影响等。本次活动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本组的小组成员分工如下:黄美容、刘玉查找资料;曾睿丽撰写人员;廖慧君、张梦娟、邓帅问卷调查。

为了让校园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使同学们对校园环境有更深的认识,在此,呼吁所有同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工 1

走访了3所学校。冷市中学、大桥中学、杨林中学。参与此次调查的共有160人。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1.160人都认为学校环境需要保护

2.怎样使学校环境变得更美好?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认为建设校园环境和保护校园环境的有5人、占 3.125%。热为在校园需要多植树种草的有10人,占6.25%。认为需要爱护校园的人共12人,占

7.5%。认为值日生要认真打扫,且不放过一点垃圾灰尘的有3人。占

1.875%。认为要美化校园环境多植树种草,建立标志性建筑,少在校园中到垃圾、减少校园污水废物的排放、减少废气排放的有1人,占0.625%。认为不乱扔垃圾的有83人。占51.875%。认为校园环境需要每个人的爱护和维持的有2人,占1.25%。认为不随地吐痰,多植树种草绿化环境,垃圾分类处理的有2人,占1.25%。认为人人要有保护环境的心理的有4人,占2.5%.认为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有3人,占1.875%.认为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师生人人保护环境的有1人,占0.625%.认为建设绿化带保护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有1人,占0.625%。认为有加强学生对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进行关于学校环境专题讲座的有1人,占0.625%。认为同学们应自觉保护环境学校应颁发相关规定禁止污染环境,老师应教导学生保护环境的有2人,占1.25%。认为每个人(包括老师)都应该爱护校园环境,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做有背于环境的事有1人,占0.625%。认为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的共有3人,占1.875%。认为学生的素质要提高的有1人,占0.625%.认为在人多的地方设垃圾箱,同学之间要相互监督要让同学们自主保

护校园环境的有2人,占1.25%。

3.认为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从调查中我们知道不乱丢垃圾的有50人,占31.25%。不知道的,有12人占7.5%。不破坏公物设施的有6人,占3.75%、随手拾起看到的垃圾有9人,占5.625%。爱护保护环境的有8人,占8%。不乱扔垃圾有6人,占3.75%。加入班级评比条例的有6人,占3.75%。经常打扫卫生有10人,占6.25%。爱护校园工具有6人,占3.75%。还有1人选择请2个保安。人人要记住校园环境的美就是自己的美。做到从小事做起的有6人,占3.75%。吧垃圾集中在一个地方,有6 人占3.75%。建议学校多设垃圾桶的有6人,占3.75%。竖立广告牌的有8人,占5%。

4.学校的好与坏对学生的有影响吗?从调查中我们知道,学校环境不好会让我们没办法好好学习,对我们健康也有影响有3人,占

1.875%。如果环境好,那我们的学习心情也会改善。如果环境差那就会使我们的心情受影响的有3人,占1.875%。如果环境好,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的有5人,占3.125%。学校环境好,心情就好,学习起来就容易。学校环境差心情复杂学习起来就困难的有40人,占25%。分为两方面、好:可以让我们充满精神,坏:使我们感到厌烦的有62人,占38.75%。学校的环境好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学校环境差会使我们良好的心情遭到破坏的有32人,占20%。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无法好好学习,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就不能快乐生活的有2人,占1.25%。使我们的心情非常忧郁无法安心学习有7人,占4.375%。在考试时会让人心烦意乱,在吃饭时会让

我们有种想呕吐的有1人,占0.625%。

5.如果是你,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自己要做到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的有52人,占32.5%.对环境卫生要很好的保持清洁的有1人,占0.625%。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20人,占12.5%.制定校规宣传环保的有15人,占9.375%.及时清扫的有30人,占18.75%。了解环境的重要性的有3 人,占1.875%。告诉同学们,如果乱丢垃圾,30年后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的有1人,占0.625%.多植树的有2人,占1.25%。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物品的有15人,占9.375%。老师加强管理有10人,占6.25%垃圾分类有7人,占4.375%。抓乱丢垃圾的有8人,占5%多建垃圾箱的5人,占3.125%。

6.你认为你所在的校园环境怎么样?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认为好不过还需努力保护环境的有40人,占25%。认为一般,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低,学校煮饭烧的煤生出的烟,总会发出刺鼻气味还有同学到处乱丢垃圾的有90人,占56.25%。认为差,同学们乱丢垃圾、不保护环境周围污染严重的有30人,占18.75%。

我们通过调查实践,基本掌握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看法和对校园环境的满意程度,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统计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让我们了解学生对校园环境提的意见。也让我们懂得要完成本次任务必须要有小组长的明确分工,还要组员的积极配合。在全组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次任务,学生在回答问卷上第2小题时,有51.875%的学生认为不乱丢垃圾。第3题有31.25%的学生认为不丢

垃圾。第四小题有38.75%的学生认为好可以让我们充满精神,坏、使我们感到厌烦。第五题有32.5%的学生认为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第六小题有56.25%的学生认为一般。在这次活动后,我们也发现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还有很多的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锻炼。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认识到了其他学校的校园环境,所以本组对本校校园环境提以下几点意见:

1.认为垃圾可以分类倒入垃圾池,像塑料瓶我们可以回收起来做 一些小玩意,也可以卖掉等。

2.我校的绿化带比较少,希望学校可以增加一些绿化带,让校园 空气变得更清新。

3.在保护校园环境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自然环境。

4.学校的垃圾桶数量并不多,扔垃圾很不方便。

5.组织校园环境保护小组,严抓乱丢垃圾的人。

从我们所调查的问卷中可以看出,我们所调查的学校的校园环境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一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所反映的校园环境还需要改进。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太差的话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完成好本次活动我们选用了问卷调查法,在调查后,社会对本次活动的反映良好,同时还有许多老师向我们提建议说:“像这种类型的活动应多开展,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还能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小组成员反映出了3个问题。

1、校园环境越来越好,但为什么乱扔垃圾的人在一些使用中却只增不减?

2、各学校对于我们所提出来的环境保护意见是否重视?

3、我们该如何加大宣传校园环境的保护问题?

这次研究性调查活动让我们初步学会了确立主题,设计问题调 查,撰写研究报告。通过调查活动,我们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让我们学会了总结,归纳数据。

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能接触到更多的事物。感受不同的校园环境与 学生们不同的心态,我们增强了主体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了团队精神。

课题组成员:

指导老师:

第五篇:国有企业人才问题浅谈

国有企业人才问题浅谈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国有企业,树立现代的人才观念和建立人才成长机制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人所经历的三任企业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的人才观点,第一任领导的“眼中无废人”,第二任领导的“在企业干的是人才,流失的就不是人才”,现任领导“有用即是才”,这些人才观点可以说勾勒目前国有企业的人才观,但为什么这样的人才观没有转化为人才培育使用的“小环境”,甚至感叹企业人才不足呢?

一、国有企业人才的概念

中国的国有企业比较其他中外企业来说,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政治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只能在承担责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履行责任,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综合效应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人才背负的责任有别于其他。

什么是企业人才呢?有一句讲得道理:被以前所服务过的企业都认可的人是人才。它包含了企业人才两大要素,即一是能干,二是被认可。一般认为,企业人才,就是能够胜任岗位并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劳动力,包括智力和体力。强调了企业人才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能为企业创造财富,但忽略了企业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而国有企业的责任使得企业人才不再是以满足创造财富和拥有财富为最终目标,而要求企业人才对工作需求有明确的方向,他们在企业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薪,而是为了发挥自已的专长,追求事业的成功,热衷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只可惜,目前人才的事后认可在国有企业中仍大量存在。

所以,国有企业人才应该是在国家、企业、个人利益上有着使命感的,在工作上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愿意承担挑战性、创造性、具有成就感的劳动,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显著的成就,同时还期望得到高度评价和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等方面荣誉的出类拔萃者。

二、国有企业人才问题浅析

但现实中,国有企业很少出现如上文定义的人才。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联,企业领导者更替频繁,“一张纸”甚至“一行字”决定去留,在任期内对人才以适用性为主;

1国有企业所有制单一,责、权、利分离,领导者对人才的重视表现为“提拔”,致使人才的作用衰减,等等,使得企业人才成长过程难以连贯,人才似才非才问题突出。

一是在人才观上存在矛盾性。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领导者“眼中无废人”,这种人才观有其积极的一面,不把学历、资历作为用人的唯一标准,克服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这既是党的“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在领导与职工的关系上互相为本的要求。国有企业领导者比其他企业更看重职工群众的口碑,一方面,要依靠全体职工兴办企业,人人是才,但又为人浮于事所困;推动工作依靠“能人”,而又不能给“能人”相应的待遇;国有企业领导者常碍于情面不断接受各方面塞进企业的“人才”,也不断往下级单位举荐各类“人才”,造成一些部门人员臃肿、职能弱化,外行领导内行,影响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在用人上存在短期行为。随着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机会增大。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领导者非高学历、职称或非有工作经验的不招。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一定的高素质人才无可非议,但这样的人才观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往往高投入、高成本吸引来的人才,却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得不偿失。有的招收高学历人才只是装门面,长期“闲置”,使国有企业成为考研、考博的训练基地,高层次人才来三个走两个,目光短浅必须产生短期行为。有的领导者不是量才录用,而是意气用事,凭一已之好仓促任命,又只能上不能下,弄得任命者和受命者都难受,群众也不满意。有的则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能当高管的叫当基层主管,只能当基层主管的安排高层岗位去干,也会出问题。

三是缺少对人才的充分信任。许多国有企业领导者在使用人才方面,特别是在授权和监督控制方面,思想上放不开,不敢授权,其他方面模糊管理,财务上认真管理,总怕别人把企业效益之河喝干了。有的二级单位有经营自主权,但亏损了考核你,赢利则不兑现,用一分钱得领导者指示,致使二级单位能赢利的不愿大赢利,企业始终做不强做不大,领导还美其名曰:防止人才犯错误。其实大可不必,人性在经济层面的欲望并不都是无止境的,大多数人对物质的追求会适可而止,何况还有党纪国法对职务犯罪的制裁。国有企业领导者一般以听话、能干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这无可厚非。但“听话”却限于听自己的话,能干也要

在领导规定的范围内,扼制了人才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对人才的不信任。那些事前、事中、事后勤请示汇报的,或装傻请领导指导的,尽管结果不理想,但领导喜欢。而那些只知埋头苦干的,即使工作干得漂亮,也得不到鼓励。

四是缺少人才多种激励机制。国有企业每个职工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认可,事业能上新的台阶,而国有企业往往把职务晋升作为唯一的激励方式,干得好当领导,不仅脱离了人才成长的基础,大家都挤“独木桥”,使人才发展之路狭窄堵塞,毕竟领导岗位十分有限,优秀的员工也不可能都当领导。一些高素质、多年未被提拔的人才就会在感情上就会受挫,不是另谋高就就是自暴自弃。企业缺少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技术人才,没有让其待遇与奉献相匹配,贡献大的人才难以享受与领导岗位同等的待遇,难以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三、国有企业人才问题对策

为什么国企留不住人才?为什么“隐才”多,“显才”少?从企业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现代人才观念,即不能真正地重视人才。有的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都是虚设,仍然笼罩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之中。企业管理依靠行政命令,生产经营全凭领导“拍脑袋”,不能充分相信科技人才,大胆使用专门人才,从而使企业的人才成为摆设;二是企业没有形成人才成长机制,不能为人才创造发展的天地,企业重成果,轻培养,在涉及人才切身利益时,论资排辈,亲疏有别,不能真正按贡献、凭能力说话,使许多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企业人才心灰意冷,或一走了之,“墙内开花墙外香”。

要改变国有企业人才发展现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促使国有企业领导者树立长远的人才发展观念。国有企业要树立现代的人才观念和建立人才成长机制,领导者是关键。企业领导者最关心的是人、财、物,但排在首位的“人”却容易虚化,因为其难以量化。量化是解决虚化之道,必须将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人”与财、物一样,制定出更加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将企业各类人才拥有量、比例和内部人才培养梯次等硬性指标,作为领导者任期内业绩考核的指标,促使企业领导者从关心眼前利益转移到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确立人才资本的和人才发展的观念,真正选择出能做好事的人,实现“知事者,臣道

也;知人者,君道也”的良好工作格局。另外,企业领导者要自觉从性格特点、行为方式、领导风格、工作能力等方面加强自我修养,抓近谋远,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形成人才培育使用的良好风气,从而推动企业人才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承担更多的人才发展责任。国有企业要重视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全面提升人才资源专职人员素质,切实转变人才资源管理职能。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地位偏低,一味听令于企业领导,完全按领导的意志办事,容易放大领导者的不足。要做好企业的人才工作,人力资源部门要有独立的思考,要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坚持不懈地去健全完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放权、要支持,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要争取权利,树立权威。其次,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包括党委组织部门)管理者要提高人力资源的经营、监督、创新和适应等方面的素质,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做好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工作,设计出本企业最佳的管理模式,从制度上保证人才资源计划、开发、使用、储备等职能的充分发挥,从有为到有位。只有人力资源部门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认真细致地执行到位,一支优秀而稳定的企业人才队伍才能够循序渐进的构建完成,为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是国有企业要通过加大人才培训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档案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主管没有人才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企业领导者也看不到人才职业生源管理投资的价值,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分离,降低了人才工作的兴趣与激情,加剧了人才流失。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必须立足现有人才资源,加大培训开发力度,营造良好挖潜创新的环境,使员工的劳动能力、技术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才辈出。一是要建立培训机制,根据企业发展目标,结合人才特点,有计划、有前瞻性地对人才进行培训;二是突出重点,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训,骨干人才提前培训;三是拓宽渠道,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人才培训步伐。使企业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构,层次匹配,人才稳定的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国家宏观制度的发展,解决国有企业人才问题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抓好企业人才的培育和使用,让人才发展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每个国有企业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国有企业人才问题的逐步解决,困扰企业的所谓技术难题,市场难题,生产难题,管理难题,等等,都会迎刃而解。

下载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大学生问题情况调查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年学期第一学期题目:贫困大学生问题情况调查研究指导老师: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91班姓名:......

    关于校园环境污染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校园环境污染问题调查研究 班级——高一(21)班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郑良夫 组长——夏新伟 组员——王培薛佳琪蔡宁儡施达刚 课题及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科目 课题——关......

    免费师范教育违约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免费师范生违约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 免费师范生政策已经出台三年有余,第一届的免费师范生也已经毕业了,然而他们的就业却不尽人意,存在很多的问......

    据中国市场调研调查研究整理

    据中国市场调研调查研究整理,石油钻井设备指对陆地和海洋的石油、天然气等钻用开采设备的制造包括:—石油钻井设备: 陆地石油钻机、海洋石油钻采设备;—采油设备:抽油机、系列搅......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本文指出了国有企业人力......

    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

    国企改革 那么,从“善天下”的角度看,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有何所失呢? 我们可以从本文上节中论述的四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关于“是否能比一般企业更有利于(或更可行地)实现一定的......

    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大而不强 摘要: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国际化,对我国国有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坚持渐进式的发展......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被视为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