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观后感(最终版)
师德建设专题节目观后感
祝阿镇中心小学李传华 我市教育部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的工作理念,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以德导能,以能表德”理论框架——
我很欣赏市教育局张局长说的“我们不是将师德建设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是放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成果中去量化,以德导能,以能表德,通过积分考核,切实做到虚功实做,创造了师德建设的德州模式。” 为师先立德。在深入总结我市及外地学校有关师德建设的经验做法基础上,我市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开创性的师德建设新理念新机制,即以“三个同步”“三个载体”“三项管理”“六步工作法”为内容的“三三三六”师德建设运行模式。我们制定的这套师德建设新办法就是解决了一个‘实’字,一是改变过去一讲师德建设,就是组织几次演讲、发几个文件、表彰几个先进的套路式做法,二是把师德建设和教师日常工作表现、每项工作完成情况、个人评先树优、晋级升职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可高度概括为 ‘以德导能,以能表德’八个字。
一、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
“做题时一定要细心,老师期待着你的成功。”“你的计算和书写都很好,加油。”这是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杨靖琳作业本上看到的批语。写这些批语的是数学老师张东霞,在她看来,每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是的,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师德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学
校管理实践表明,高效的师德建设带来的价值观、理念、义务和责任,是学校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增长点。
二、一个办法、一张表,让师德建设“虚功实做”
对于师德建设,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因为,思想教育内容太虚,道德舆论力量太弱,评先树优引力太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方法使师德建设成了无本之木,以至于有些中小学教师用“良心买卖”对待自己的工作。一张表格明确了师德建设任务目标,与之配套的是《德州市师德建设工作积分考评办法》,引入积分制,对师德建设进行量化考核。对学校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考评周期、积分考核项目及分值等各个环节作了指导性要求。其中,全市统一部署的,按常规项目加分,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并获市级以上肯定、推广的,按创新项目额外加分。
在明确量化考核的基础上,创新师德建设平台:在县市区层面开展“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在基层学校层面开展“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师德建设学校分为:基础星、发展星、示范星三个层次;在教师个体层面开展“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先锋(标兵)评选活动。同时,加大督导力度,市教育局把师德建设列入全市教育综合督导,面向教育系统内外聘请师德建设督导员,制定积分考评、星级评定管理规定,积分考评结果通过网站和相应文件定期公布,作为评价各县市区、市直属学校本年度师德建设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校长韦立霞介绍说。“师德建设是一项硬指标,参加每一项活动、取得的每项教学成绩,都会有记录、有考核。
每名教师该得多少分,按照考核办法一算就能明白。”
三、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育事业上台阶
市教育局长张同光介绍说:“以积分制考核为主体的师德师能评价体系,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规范、有创新,脉络更清晰,程序更流畅,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为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工作高效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2012年底,我市先后验收和评选表彰了2个师德建设示范县、3个先进县、122所示范星学校、435名教学能手,催生市级教科研立项课题505个。
“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师德建设模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教育部、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中国教育学会、省教育厅等上级教育部门领导、专家也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市“中小学师德建设研究”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经验在全省推广,2011年被推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市教育局“以德导能,以能表德”师德文化构建荣获山东地方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为进一步总结师德建设经验,我市2013年1月印发了《德州市教育局深化师德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确定了 “三新三提”(立新目标、创新措施、求新发展,提质、提效、提速)的工作思路,即在完成第一个师德建设三年规划的基础上,为教师成功搭建新的平台,提升道德境界,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育特色,服务名师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每种职业都应该讲奉献、讲责任、讲操守,教育事业更要做到“以德导能,以能表德”,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找准切入点,搭好活动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培养出一批爱岗敬业标兵和道德模范,用身边典型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从现在起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活化形式,培养更多的道德建设典型。
第二篇: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
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
:师德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不同时代的师德建设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德州市近年来提出了“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的理念,选择师德建设作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能否介绍一下德州启动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的背景?
张书鹏: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教师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总书记关于人民教师的“四有”标准,为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目标。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各种思潮、诱惑日益增多,加强师德建设,教育、引导全体教师保持心灵上的一方净土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
2009年9月,我们对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发现基层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职业倦怠、社会信誉度不高等严重问题。尤其是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一直停留在若干年前的学规范、学先进、写心得、搞评议等做法上,表面化、形式化、空泛化、强迫灌输等问题突出,师德、师能两张皮,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轰轰烈烈搞活动,认认真真走过场”,教师无趣,学校无奈,加强和改革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同时,我们认为,加强师德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胡锦涛同志早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就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内涵式发展是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教师崇德向善,积极进取,敬业爱生,业务精湛,朝夕相处的学生必然是最大受益者,如此,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发展中成?L,而教师也会同时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持续深入地发掘和激活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达成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是新时期师德建设实践与探索的应有之义。
:师德的要求在不同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前,教师道德的时代内涵是什么?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教师专业化与师德建设之间的关系的?
张书鹏:简单地讲,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教师道德的内涵都可以概括为“又红又专”,或者说“德艺双馨”。只是随着时代发展,红与专或德与艺的内涵在与时俱进。当今时代,师德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统领下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的时代要求,这其中既应该包括对教师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具备国际视野与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又应有对教师学习和应用前沿教育理论、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等等。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标准,通过学校为教师成长导航、服务,引领教师个体系统化地优化、提升个人职业行为质量,实现专业化的自主化、内涵式成长,生成优秀的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成就名师的教育管理行为,是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实现教师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与师德建设是并行不悖的,师德与师能在师德建设中是一体两面,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缺一不可。教师专业水平是师德修养的基础,教师职业实践成就教师职业道德,即能以养德;师德修养引领教师优化职业行为,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内在动力,即德以导能;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是师德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育教学业绩彰显教师高尚的师德,即德以能表。再概括一下,就是“一体互融,德能同修”,这也是德州师德建设最突出的特征。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了要求,德州在科学、合理地制定师德规范,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方面有哪些探索和经验?
张书鹏:我们认为,师德建设绝对不是应景的“活动”,而是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建设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全市师德建设组织机构。2013年,市教育局设立了专门的德州市师德建设工作室,继而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和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师德建设工作室,并进行星级认定,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德州首创、全国独有,为全市师德建设提供了健全、完善的体制保障。
二是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全市师德建设规划。我们总结经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遵循科学、高效、有序的原则,对我市师德建设做出了九年三阶段的系统规划:1.强化师德建设(2010―2012),优化教师职业行为。主要是“德以导能,能以表德”师德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深化师德建设阶段(2013―2015),提升教师专业质量。主要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教师职业特长发展为载体深化师德建设,服务教师教育特色形成和名师培养。3.升华师德建设阶段(2016―2018),助力名师成长。主要是通过升华师德建设,引导教师走名师成长之路,体验和收获职业幸福。
三是初步建立了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市政府先后两次划拨专项经费共60万元,用于建设师德建设研发基地和“教师职业个性工作室”等,全国独有的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在我市初步形成,极大地鼓舞了学校、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激发了基层的创造活力。
:行政主导可以保障师德建设工作坚强有力,但教师专业自主和道德调节的特点也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有各级教育行政和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能否谈一下德州依托师德建设促进和成就教师专业发展和德性养成的工作模式?德州的师德建设基地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书鹏:德州师德建设自始至终贯彻三个同步的原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行政他律和教师自律同步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同步发展。当前德州师德建设的主要工作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35N1”。
“3”就是上面所说的三阶段九年的科学规划。
“5”就是构建包括市级教育行政、县(市、区)教育行政、乡镇(街道)教办及中小学校、乡镇(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室、教师个体在内的五级师德建设主体系统,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责任目标。各级主体各守其责,各尽所能,合力推进。
“N”是N个研发基地。德州启动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以来数年如一日,真抓实干,如星火燎原,蓬勃发展。为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市教育局依托部分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先后开发建设了禹城市区域推进德效工资制、陵城区乡村教师成长俱乐部、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德城区天衢东路小学教师成长积分制管理、宁津县县域教育家梯级递进式成长等11个研发基地,使之成为师德建设成熟成功模式的“生产基地”和“推广中心”。其中名师俱乐部、积分制管理等部分研发基地经验成熟,成效显著,在影响带动我市广大中小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1”就是一种师德建设成果快速推广的模式――复制粘贴。我们的师德建设经验和模式来自最基层的实践,接地气,好移植,易成活。很多工作模式可以像电脑操作一样直接复制粘贴,可以说是锯响有沫,立竿见影。
:师德评价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师德考核本身也存在一些伦理和管理上的困难,能否谈谈德州在师德评价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张书鹏: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是体现价值、促进公平、消除倦怠、激发活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德州在推进师德建设工程中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过程管理和师德考核评价的创新。目前,我市师德建设主要通过三种管理模式保证师德建设过程有序、务实、高效。一是面向教育系统内外聘请了师德建设督导员;二是引入积分考评、星级评定管理:完成一项工作,积一项分,积分考评结果通过网站和相应文件定期公布,作为评价各县(市、区)、市直属学校本师德建设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三是把师德建设列入全市教育综合督导。
教师成长积分管理办法是德州市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发展并成熟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评价方式,既适用于教师个人,也适用于教师团队,成为引领教师践行职业道德、挖掘教师潜能、激发教师自我成长内驱力、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在管理实践中,学校将一定工作量转化为一个教师自主成长工作单元,并提前将工作单元量化、标准化。教师完成一个工作单元达到一定标准,对应一定的分值,这个积分代表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教师成长积分制管理将师德评价由“虚”变“实”,激发了教师的实干意识,有效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实现了竞争与协作共存,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了平台,彰显了公正的力量,提升了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在这方面,我市德城区天衢东路小学是成效突出的范例之一,禹城市教育局探索推行的德效工资制改革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师德崇高的教师和事迹总是给人感动、使人振奋,我们在欣赏和感动的同时,也需要关心师德生长的土壤,需要一个支持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能否介绍一下德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张书鹏:师德建设当然不是孤立的,是有条件的,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要让广大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感受到职业尊严、职业价值和职业幸福。
德州市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的实施,首先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随着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将教育当作民生之本,对教育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都竭尽全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制定解决大班额的推进措施、提高班主任津贴、补充配备新教师、兑现教师职称工资等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的难事得到破解。自2015年10月份以来,全市解决大班额开工学校达到180处,完成投资16.65亿元,补充教师1 590名。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教育改革发展创设了良好环境,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全市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全市教育系统在制定长久之策、激发持续动力下功夫。从全市层面,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以教学成绩确定教师奖次的教学成果评选奖励机制,县校?u估位次、在《德州日报》上刊登的教育综合督导机制,每年给书记、县长一封信的教学成果据实通报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修订完善和广泛认可。各县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探索出了一套激励教师干事创业的机制和办法。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从整体上形成了实事求是、正视问题、迎难而上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弘扬正气、聚集正能量、争先恐后干事业的风气,形成了实干者有地位、成功者有尊严的氛围。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师德建设的生命力也在于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德州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经验是什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张书鹏:德州市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初步形成培养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教育文化、教师文化,生成创新特色、品牌、亮点工作的机制和土壤。各县市区、各学校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初见成效,均衡发展理念在德州大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概念、机制体制、工作模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得益于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科学构建,得益于不断生成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生命活力,得益于其建构模式的科学、有序、易复制、好推广的可操作性。
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发展不平衡问题,师德建设成果需要及时转化的问题,理论研究工作也有待加强,等等。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当前大批补充、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如何更好更快更多地通过指导、引领,通过制度创新,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教育专家型的名师名校长,从而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是我们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继续健全和完善升华师德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建设好“师德建设?名师成长研发基地”,深入探索以师德建设促名师成长的策略、途径,继续为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教学质量贡献正能量,继续扩大德州教育的影响,继续为全国师德建设提供优秀样本。
第三篇:从阳光中寻找梦想
从阳光中寻找梦想
摔倒了又有什么关系,反正可以重新站起来,摔倒的同时仰望天空,蓝蓝的天空今天也是广阔无边地微笑着。——题记
不论你在哪里,请抬头看看阳光吧,那里是温暖而明亮的地方,那里永远为我们指明梦想的方向。
我曾经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后被众人嘲笑的感觉,却不知道嘲笑自己的是那膨胀的自尊心。我始终在寻找,寻找属于我自己的方向。小时候,总听见大人们告诫我要好好学习,长大挣多多的钱,我不懂为什么,是不是我学习就是为了以后的安逸生活?努力、拼搏,我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寻找梦想。我看见她,那个有梦的女子。18岁,因意外而高位截瘫。没有了下半身,她便用下半身之外的力量劳动。她与丈夫一起,从6头小牛犊开始,6年的时间,她成为那一片最大的养牛专业户,她成为家有万贯的“美女首富”。生意上了路,她还有个文学梦,她给著名作家史铁生写了一封22页的信,她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困惑以及自己想创作的想法。一周后,史铁生回了信,给了她鼓励与支持。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她坚持每天练笔,正式创作投稿,很快用稿通知和稿费飘至,让人们目瞪口呆。2009年,她开始到各地做励志演讲,鼓励人们为梦想而拼搏,人们渐渐知道了她的名字——中国残疾创业明星、传奇作家权菊仙!我开始明白站在灾难的头顶,向着阳光,才没有阴影。
我继续寻找梦想。我看见残疾女孩姜馨田在舞台上灵巧的双手变换出的动人音符。“生命,总是有梦的,生命,总有向往。让我们每时每刻,都享受每一寸阳光吧!”这是一位残疾女孩对生命对梦想的呐喊。姜馨田,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却依然将人生演绎得精彩纷呈的美丽女孩。她让我懂得追逐阳光靠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才是实现梦想的途径。
离梦想已不远。我开始思考我的路,思考拼搏的意义。我不愿用努力只换来我的幸福,我愿将自己的努力换来更多人的幸福。我渴望长大,渴望拥有力量,渴望阳光的未来。我唾弃那些为名为利不为国的人,我崇敬那些愿为国家奉献的人。在平凡中奋斗,在挫折中扬帆,我渺小,我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为我们的中国而光荣的说:我不后悔!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寻找到梦想的我将继续向着太阳的方向,拼下去,为了我们的国!
第四篇:教育的力量从教师人格魅力中来
教育的力量从教师人格魅力中来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发展、人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知识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方面的影响上。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更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以人格造就人格,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德才兼备与有识有能
教师的人格是内在的,而内在的人格总会向外显出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其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德才和识能两个方面。教师一身正气、品德高尚,可以感染学生品行端正、积极向上;教师勤奋工作、专业精湛,可以激发学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德,在教师人格中起到灵魂的作用,是教师不断奋进的内驱动力。“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就对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在“爱教育”“爱孩子”这两个点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真正热爱这一事业的人才会以满满的责任感投入其中,才会有奉献的动力,从而承担起这份工作的职责;另一方面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孩子,因为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容的接触点。可以说,教师人格力量的灵魂就是爱,体现在教育中就是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孩子。
才,指的是教师有读书育人的真实本领。教师的造诣越深,讲课越能得心应手。教师只有对知识掌握的“深入”,才能有授课时的“浅出”,也只有在知识上的“居高”,才能面对众多学生的“临下”。因此,教师具备的“才”,概括为六个“一”,即一套好方法、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好的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手熟练的电脑技术。
识,指的是教师要具备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新知识、新信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新的看法和见解,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同时要具有创见卓识,要有一种创新教学的意识和行动,并注重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
能,即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岗位上自觉锻炼出来的,一方面需要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支撑,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夯实基本功;另一方面则更要借助后期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不断创新。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很强的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更新知识;必须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育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师人格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榜样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教育学生不能只靠灌输、说教,还要靠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身教。朱庆澜先生说:“无论什么教育,教育者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学生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嘴,随便说一个道理,学生就会相信的。”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固然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因此,教师应把对学生的要求在自身工作的各种场合与环境中体现出来,使自己的德行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这样收到的教育效果才会是良好的、持久的、稳定的。
三、教师人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知识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和工作的保证,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以及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源泉。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教师会思路开阔、触类旁通、见地独特,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驱使和鼓舞他们向着知识的海洋遨游。除此之外,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势必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拥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这也定会在学生当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各自的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教师的人格有利于端正学生的人生观
人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信念等多种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课内、课外,从而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才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工作、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教师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得体、品德高尚和胸怀坦荡会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自在的生活态度。教师通过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学生做好典范和榜样,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自己成才的道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责任编辑/司长娥
第五篇: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不少语文教师在困惑,平时学生词句积累了不少,写作辅导的时候也下了不少工夫,奈何学生交来的习作大多空洞干瘪。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的设计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当然更何论言之有序了。
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作文往往缺乏内容,即使苦思冥想,也无济于事。因此,作文教学的设计,首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作文的内容,使学生作文做到“言之有物”,进而才能“言之有序”了。
一、从学生活动中寻找素材。
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诸多素材。为此,必须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投入生活;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整体设计中也将各类活动与作文教学挂起钩来,引导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拓宽思路,感受生活,从而丰富作文的内容。例如,班队会活动。我们设计了如下主题:尽心尽职,学会管理——争当小主持;热情大方,礼貌待人——扮演小主人;动手栽培,收集种籽——做好小园丁;能歌善舞,无私奉献——甘做小演员;„„要求学生参与活动,收集材料,并引导他们充实和扩展已经获得的材料。这样做,既延伸了这一富有意义的活动,又大大开拓了思路,激发了作文动机。
二、给学生设定观察物寻找素材。
通过必要的途径,让学生对有关对象观察、体验,这是作文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例如写《超市一角》前,我们将从超市拍摄 的最新家用电器播放出来,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的观察对象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学生描写的家电产品种类繁多,有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饭煲等。我们又把一豆浆机的过程全部摄录下来,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再抓住主要部件进行比较,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从而了解这些家电产品的外形、色彩、功能、结构特点,学生观察得多了,认识事物的能力自然也随之提高了。
三、让学生换位思考获取素材。
换位思考的一种做法是“逆向练笔”。如高年级要求选择一个人的特点进行写作。我先组织学生开个“说说自己最讨厌的一种行为”的讨论会,然后让学生挑一个人的最让自己讨厌行为进行写作,让事实说话,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出人意料的是,不少学先选材的面拓宽了,主意也不俗。学生们写出了“爱吸烟的爸爸”、“懒妈妈”、“毛草的同桌”等习作。对这一次写作,学生兴致勃勃,甚至欲罢不能。
换位思考的另一种做法是“一题多练”。此类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并积累乃至灵活运用生活材料。在教师指点下,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加以延伸进行多次训练。在命题作文《糊涂的爷爷》的练习后,教师可推出相关题目《我和糊涂爷爷》、《第一次同糊涂爷爷上街》、《糊涂爷爷去做客》等。由于换了一个角度重新接触这一题材,多数学生因已经有了一定的材料积累,写作比较顺利,有的还能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还需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设计。具体地说,就是要善于发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启发、指导他们,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1、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如写《我的同学》的作文草稿时,教师发现有此基础较好的学生写得并不尽如人意,而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材的材料较为贴近生活。为了弥补班级指导不足,我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从而避免了全班教学中“顾此失彼”的现象。
2、个别指导,以点带面。
教师对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喜怒哀乐要予以体察和分析。诸如获得成功的喜悦,受到他人的赞扬的快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碰到误解,责难后的气愤等,总会表现在一部学生的身上。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有计划地重点帮助个别学生将真实的感受融入自己的作文,并让他们在适当的时机“现身说法”,让这部分学生先得益、后示范。本学期运动会上,许多学生参加了比赛,有的同学获得了较好的名次,而有的同学平时看拿奖不成问题,但出人意料无缘冠军。在运动会的总结会上,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回顾参与这一次活动的切身感受,分别指导他们及时将点点滴滴的有新意的材料加以记录和整理。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在教师指导下写得有新意、有感情,对提高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推动。此外,当一位程度一般的学生,他们作文经教师先行指导而在班级里出现了“亮色”后,会激发周围同学的进取心,竟相要求得到教师的先行指导,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3、部分面批,淡化评语。
长期以来,大量的作文评语耗时费力,成为无效劳动。但对部分 学生的面批,却无疑有助于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做法可分为“面改”、“面谈”、“面议”几个层次。这样能使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真正有的了解。对较差的作文,教师逐言逐句当面批改;对一般的作文,粗线条地面淡,指出问题;对有一定质量的作文,则师生互相讨论,教师当面肯定优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