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时间:2019-05-13 00:3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第一篇: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菜园乡中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

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

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

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

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第二篇: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读《论语》有感 归义中学 范美霞

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

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

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第四篇: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石家庄市中小学教师德育培训班。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常听别人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男女授受不亲;还有诸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一些朗朗上口的章句,别人说得越起劲,我却听得越迷惑,„„我带着疑问,带着求知的心态听郭杰教授讲了《国学概说》后,我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祖祖辈辈国人的创造、提炼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的财富——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们各个生活领域中起着启发作用,仍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是让我们在研学中国古文化中领悟万物运行的玄妙,感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国学,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有着良好的帮助。

二、对教学《唐诗宋词》有了一定的了解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我们小学课本里也安排了一些内容。结合刘尊明教授的讲座,我觉得在教学时,不应该盲目追求唯一的标准的分析与评价,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又充满了人情味。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内涵,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的时候,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个人的感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那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不但教师可以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理解与体验,而且学生还能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塑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到作家创造艺术作品时未曾想到的东西,从而深化原来并不深刻的东西。

三、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好处

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听郭杰教授讲了 “大学“ “中庸”“孟子” 后,我的一个特别的体会是国学在目前我们国民的心灵建设正当其时,可以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当前的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是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大众许多是心理失衡的。我认为国学在国民心灵建设方面独树一帜,恰好可以发挥其特殊的功效。其原因就是传统的儒学,道学和佛学都是悲天悯人,关怀弱势群体的。作为影响最广的儒学,孔子,孟子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报复得不到施展,郁闷了大半辈子;因此他们在失意中可以体会到民间疾苦,并且可以苦中作乐,自我调节,总结出一系列逆境求存,乐观向上的心理调整方法,这些方法都简明易学,并且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因此孔孟被大家称颂为至圣先师。

当然,收获不惟以上的,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出。我会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自己收获更多。

第五篇: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它通过记录孔子的处世和处事态度,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其中,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占了较大部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还蕴含着“仁者爱人”的师德真意,而这恰恰是当代教育者师德师风建设中急需重视的一环。那么,有“万世师表”之称的孔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爱护学生呢?我参考《论语》中经典语句,结合自己三十一年教育教学中所见所感,试作浅述。

一、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一章)孔子把女儿嫁给一个坐过牢的人,似乎不可思议。虽然找不到关于公冶长坐牢的历史资料,无法考证公冶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孔子对人的要求来看,公冶长一定是一位注重“仁德”修养的君子。引申至教育教学中,这就要求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生的家庭背景、成绩好坏区别对待。

刘同学是初二时转到我班的“问题生”。在入学报到时,他眼望天花板,脚在不停地抖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妈妈急忙道:“赵老师,要辛苦你了。这孩子真气人,作业不做,上课回头转脑,爱讲闲话,早上就不愿起,晚上就不想睡,三天两头迟到,还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三天两头跑学校,脸都给他丢尽了„„”,这个时候我止住了刘母的话,说道:“孩子,你母亲说的不是真的吧?”刘同学倔强地摇摇头。于是我支开家长,并耐心地倾听他诉说心中的委屈与困惑、师生间的误会、同学间的矛盾以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谈话结束后,我在发新书的同时,给了他一本作业记录本和一张表格。并鼓励道:“从今天起,你的人生将翻开新的一页。这份表格是一份自我评价表,表上评价的内容是每节课的表现、每天的作业及记笔记情况。你需要认真完成并且每天给我检查。”后来每当他忐忑地交表时,我总是开心地表扬他每一个小小的优点,并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啊呀,你今天交了两门作业啊,太棒了!”“咦,你还会举手发言了,牛!”„„这样刘同学对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我决定顺水推舟,在每天放学后单独给他补习英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刘同学的英语成绩提高很快,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全面进步。新学期,我把家访的第一站定在刘同学家,并当着孩子的面把他进步的点点滴滴告诉了家长。鼓励起了效果,从新学期的自我评价表上能看出他在成长、在融入班级的大家庭。他上课爱发言了,写作业也认真多了。在秋季运动会上,他更是表现出彩,一边参赛,一边协助体育委员,负责报名工作和组织同学参赛。通过全班的努力,运动会上我班获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刘澍兴也因此被同学们推举为体育委员。2009年中考他以632分的好成绩考入我校实验班。

二、常与学生谈心,要求学生“各言其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二十六章)人各有志,志向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经常与学生交谈的一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而且交谈的话题不仅仅局限在志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障碍,生活家庭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在师生交谈中得到开解。何同学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但在她初中入学前一年母亲在值夜班时被人杀害,不久父亲又娶了继母进门,因家庭的突然变故使她变得孤僻。在初一报名的这天,有很多同学是父母陪同而来,而何同学手拿户口簿及入学通知书,独自一人前来。从她低沉的声音和忧郁的眼神中,我读出她内心压抑的情绪。为了使何同学像别的孩子那样脸上挂满笑容,我主动与何同学交谈,了解到她家的不幸后,我抚摸着她的肩膀柔声道:“虽然你失去了妈妈,但你可以把我----赵老师当作你的妈妈!行吗?”。小女孩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什么话也没说。从此,我特别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她担任小组长,让她多和同学交流。那时我包里总会放一把梳子,时常为她梳理凌乱的头发;若是家里做了点好吃的,也会打包给她带上点。此外,教她如何与继母相处,利用周末家访,找她继母交流、沟通。由于经常开导勉励,何同学慢慢变得开朗活泼了,她成功地走出了过去的阴影,真正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初中三年,我不记得与她交流过多少次,关爱与鼓励一直伴随她走过初中生活的每一步。她总是甜甜地叫着“赵妈妈”,真的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中考她以六百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看到孩子健康的成长,我心里无比欣慰。

三、注重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第六 第二十一章)对于知识、道德、才能和禀赋不同的学生,他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这种区别于“填鸭式” 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先进性和实践价值。

尹同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初一第一学期各学科优秀,就是体育不及格,为此,三好学生与他无缘。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家访,向他说明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并把他选为体育委员的助手,协助体育委员搞好工作。同时请体育老师教他一些技巧。他渐渐爱上了体育。到初二时,他的体育成绩突飞猛进,得了优。不但个子长得高,而且非常结实,很少生病,体质也增强了。初

二、初三他都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初三被评为省“三好学生”,两次获市英语听力竞赛一等奖,2004年中考获区中考状元,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孔子就十分关心学生的健康,弟子有病,老师非常着急。例如,他去探望学生,从窗口伸手抓住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启迪在于:爱护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熊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长期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患有心肌炎的他,身体差,易感冒,体育课上稍一活动就面色苍白,力不从心;他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交往。我从初一年级开始就对他特别关照,从学习习惯的培养到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我一方面让他当小组长,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另一方面,针对他体质差的情况,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备有熊同学的衣服,以便体育课汗湿更换或天气突变使用。在初一,每次的家长会都由熊波爷爷来开,可是自从他爷爷的一条腿被恶性骨瘤夺走后,再没有来过学校了。我为此经常主动打电话给熊同学的爷爷奶奶汇报他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熊同学初二年级入了团,成绩一直较稳定。春节一过,开学第一天,我就和熊波谈起心来:“你又大了一岁,长高了,更懂事了。你爷爷奶奶身体好吗?请代我向你爷爷奶奶问好。”短短几句话,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他奶奶的电话,电话里他奶奶又激动又兴奋:“赵老师,真是太谢谢你了!假如没有你的关爱,我家孩子不可能进步这么快!”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血,血脉相通,血浓于水。问题在于,现在的教师是否有能力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近几年来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但是学养却明显下降。当代教师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研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把它作为专业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养成习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去影响身边更多教师,并通过教育教学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

下载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

    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姓名林鹏班级学号20094661论文指导老师吴淑芳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有了人,就有了对人的管理。因此,在人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就有了上下五千年的管理史。而现......

    从生活中感悟

    从 生 活 中 感 悟 王 智 超 新教材的全新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入手,把......

    国学感悟(大全)

    国学感悟 ——第三次周末大讲堂学习心得 我在这期的“周末大讲堂”中有幸聆听了国学大师黄育华老先生的讲座,感受颇深,受益良多。 年逾古稀的黄育华老先生,与我同乡,也是我一直......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论语》我想大家同学应该都知道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著作,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论道,教学,政......

    从太极中感悟人生

    从太极中感悟人生 太极图长期被人作了神秘的解释,成为宗教和迷信活动的标志物。实际上太极图是一个哲学模式的形象表现,它把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表现得非常简洁明白。 首先它表......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 ——新课程高中化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实践研究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化学世界。普通高中化学......

    从经典文学中感悟人生

    从经典文学中感悟人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河北望都,历史悠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尧母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尧母的后人,......

    浅谈“从感悟中学会赞美”

    浅谈“从感悟中学会赞美” 姓 名:杜春华 单 位:商水县舒庄乡舒庄二中 浅谈“从感悟中学会赞美” 【摘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