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论语》我想大家同学应该都知道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著作,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论道,教学,政治,思想,或发感慨,答弟子及时之问,或告弟子和评时事。时人,古人,以及弟子之间的论谈,全书共二十篇。前十篇为《上论》,记录孔子日常生活及态度琐事;后十篇为《下论》,记录孔子之言外,并记其弟子之言;第十篇《尧田》,为读《论语》者所附记全书形式为简短回答,语言精练,浅近易懂。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列为“四书”之一。
在读完《论语》之后,我觉得它主要以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还有个人修养为主要内容的。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要“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还应做到“不耻下问”,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也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要感到厌烦,帮助别人时不要感到劳累,疲倦。正如伟大的毛主席所说:“学习的敌人是自满自足,哟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而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做人方面,我们应该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也应该“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人家。《论语》中的这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亲情、友情伴随着我们成长。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用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亲戚是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他永远陪你同行,伴你一生。
友情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是我们压力的流泄口,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豫时的商议者,更是我们脑子的清醒剂,思想的散发口。只有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的知识来自于老师的贡献,老师,您是黑暗中的火种,点亮了学生心灵之光;您是山峦的阶梯,承受学生攀登的脚步。人生岁短,但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要让人生过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然而,人生就像一场旅途,在前行的脚步中,道路注定不会平坦,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你相信自己,成功的光芒将会为你照亮人生的道路,那一个个坚定的足迹,会成为你踏上成功之路的有力见证!
第二篇: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它通过记录孔子的处世和处事态度,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其中,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占了较大部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还蕴含着“仁者爱人”的师德真意,而这恰恰是当代教育者师德师风建设中急需重视的一环。那么,有“万世师表”之称的孔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爱护学生呢?我参考《论语》中经典语句,结合自己三十一年教育教学中所见所感,试作浅述。
一、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一章)孔子把女儿嫁给一个坐过牢的人,似乎不可思议。虽然找不到关于公冶长坐牢的历史资料,无法考证公冶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孔子对人的要求来看,公冶长一定是一位注重“仁德”修养的君子。引申至教育教学中,这就要求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生的家庭背景、成绩好坏区别对待。
刘同学是初二时转到我班的“问题生”。在入学报到时,他眼望天花板,脚在不停地抖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妈妈急忙道:“赵老师,要辛苦你了。这孩子真气人,作业不做,上课回头转脑,爱讲闲话,早上就不愿起,晚上就不想睡,三天两头迟到,还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三天两头跑学校,脸都给他丢尽了„„”,这个时候我止住了刘母的话,说道:“孩子,你母亲说的不是真的吧?”刘同学倔强地摇摇头。于是我支开家长,并耐心地倾听他诉说心中的委屈与困惑、师生间的误会、同学间的矛盾以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谈话结束后,我在发新书的同时,给了他一本作业记录本和一张表格。并鼓励道:“从今天起,你的人生将翻开新的一页。这份表格是一份自我评价表,表上评价的内容是每节课的表现、每天的作业及记笔记情况。你需要认真完成并且每天给我检查。”后来每当他忐忑地交表时,我总是开心地表扬他每一个小小的优点,并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啊呀,你今天交了两门作业啊,太棒了!”“咦,你还会举手发言了,牛!”„„这样刘同学对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我决定顺水推舟,在每天放学后单独给他补习英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刘同学的英语成绩提高很快,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全面进步。新学期,我把家访的第一站定在刘同学家,并当着孩子的面把他进步的点点滴滴告诉了家长。鼓励起了效果,从新学期的自我评价表上能看出他在成长、在融入班级的大家庭。他上课爱发言了,写作业也认真多了。在秋季运动会上,他更是表现出彩,一边参赛,一边协助体育委员,负责报名工作和组织同学参赛。通过全班的努力,运动会上我班获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刘澍兴也因此被同学们推举为体育委员。2009年中考他以632分的好成绩考入我校实验班。
二、常与学生谈心,要求学生“各言其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二十六章)人各有志,志向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经常与学生交谈的一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而且交谈的话题不仅仅局限在志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障碍,生活家庭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在师生交谈中得到开解。何同学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但在她初中入学前一年母亲在值夜班时被人杀害,不久父亲又娶了继母进门,因家庭的突然变故使她变得孤僻。在初一报名的这天,有很多同学是父母陪同而来,而何同学手拿户口簿及入学通知书,独自一人前来。从她低沉的声音和忧郁的眼神中,我读出她内心压抑的情绪。为了使何同学像别的孩子那样脸上挂满笑容,我主动与何同学交谈,了解到她家的不幸后,我抚摸着她的肩膀柔声道:“虽然你失去了妈妈,但你可以把我----赵老师当作你的妈妈!行吗?”。小女孩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什么话也没说。从此,我特别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她担任小组长,让她多和同学交流。那时我包里总会放一把梳子,时常为她梳理凌乱的头发;若是家里做了点好吃的,也会打包给她带上点。此外,教她如何与继母相处,利用周末家访,找她继母交流、沟通。由于经常开导勉励,何同学慢慢变得开朗活泼了,她成功地走出了过去的阴影,真正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初中三年,我不记得与她交流过多少次,关爱与鼓励一直伴随她走过初中生活的每一步。她总是甜甜地叫着“赵妈妈”,真的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中考她以六百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看到孩子健康的成长,我心里无比欣慰。
三、注重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第六 第二十一章)对于知识、道德、才能和禀赋不同的学生,他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这种区别于“填鸭式” 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先进性和实践价值。
尹同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初一第一学期各学科优秀,就是体育不及格,为此,三好学生与他无缘。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家访,向他说明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并把他选为体育委员的助手,协助体育委员搞好工作。同时请体育老师教他一些技巧。他渐渐爱上了体育。到初二时,他的体育成绩突飞猛进,得了优。不但个子长得高,而且非常结实,很少生病,体质也增强了。初
二、初三他都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初三被评为省“三好学生”,两次获市英语听力竞赛一等奖,2004年中考获区中考状元,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孔子就十分关心学生的健康,弟子有病,老师非常着急。例如,他去探望学生,从窗口伸手抓住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启迪在于:爱护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熊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长期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患有心肌炎的他,身体差,易感冒,体育课上稍一活动就面色苍白,力不从心;他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交往。我从初一年级开始就对他特别关照,从学习习惯的培养到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我一方面让他当小组长,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另一方面,针对他体质差的情况,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备有熊同学的衣服,以便体育课汗湿更换或天气突变使用。在初一,每次的家长会都由熊波爷爷来开,可是自从他爷爷的一条腿被恶性骨瘤夺走后,再没有来过学校了。我为此经常主动打电话给熊同学的爷爷奶奶汇报他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熊同学初二年级入了团,成绩一直较稳定。春节一过,开学第一天,我就和熊波谈起心来:“你又大了一岁,长高了,更懂事了。你爷爷奶奶身体好吗?请代我向你爷爷奶奶问好。”短短几句话,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他奶奶的电话,电话里他奶奶又激动又兴奋:“赵老师,真是太谢谢你了!假如没有你的关爱,我家孩子不可能进步这么快!”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血,血脉相通,血浓于水。问题在于,现在的教师是否有能力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近几年来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但是学养却明显下降。当代教师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研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把它作为专业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养成习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去影响身边更多教师,并通过教育教学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
第三篇:从《论语》中感悟交友观
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交友观
摘要:朋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是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群体。朋友间能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论语 交友观
一、交友的作用
在论述交友之前,首先要明确“友”的基本概念。在现代汉语中,“朋”和“友”都是“朋友”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说“交友”,也就是笼统地说“交朋友”。但是在《论语》中,“友”和“朋”虽属近义词,但是其涵义却有明显差异。《论语注疏》解释道:“郑玄注《大司徒》:‘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向)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这里的表述可以看出来,“友”比“朋”的层次要高一点。“朋”仅为在同一个师门学习的人(即同师曰朋),“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心意相投的人(即同志曰友)。所以《论语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即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群体,朋友间能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明确的观点。
那么,为何要交友,其作用是什么,其重要性如何体现?
(一)培养气质,加强修养。儒家非常看重修身养性,提出了许多途径和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指“君子要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也就是说,接受朋友正直、诚实、博学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就会使自己变得正直诚实,宽厚仁慈,自己的思想境界就能得到升华。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即通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来实现。
(二)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在儒家看来,交友不仅能促进修养的提高,还可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孔子交友主张时要“友多闻”,就是针对通过交友扩大接触面而提出的。对于这一重要作用,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有着深刻阐述:“自古未见关门闭户,独自做成圣贤。自古圣贤,未有绝类离群,孤立无与的学问。”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门类丰富多彩,穷毕一生也不可能全都学尽。通过交友,就可以使人“之所不知”、“闻所未闻”,摆脱井底之蛙、独学寡闻的窘境。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教育弟子们要通过交友的方式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他的一生,也是按照这个准则身体力行,积极交友并向他人学习。
(三)愉悦身心,快乐生活。孔子把交友当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一观点在《论语》开头就已经道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交友如同读书、下棋、听音乐等乐趣一样,是一件令人非常开心的事情,生活因此增加一种乐趣。同时,孔子还把“乐多贤友”列入“益者三乐”之中。《论语》、《左传》等史书中就记载了不少孔子与学生们以及友人们彼此享受快乐友谊的生活片断。
(四)化解为难,摆脱困境。朋友还有互相帮助,在危难之际伸手解困的社会功能。所谓“两肋插刀”,即指的朋友在困顿危难之际,相互关照支持的写照,这一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白虎通•三纲六纪》中就明确提出朋友要“共忧患而相救”。这一功能在论语中体现为“收尸葬友”和“托六尺之孤”。有一次,孔子的一个朋友去世了,但无人收葬,是孔子帮他料理了后事。(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他的这一行为为朋友保存了最后的尊严,体现了不为生死之故而易交的患难真情。曾子也指出真正的君子和朋友是可以“托六尺之孤”的。“赵氏孤儿”的典故更是体现了古人这一朴素的思想情怀。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这并不等同于友谊的世俗化,也不意味着把朋友的交往和感情作为一种工具来庸俗化。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现实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这种现实需求与当今社会的功利目的有着本质区别,其动机是朴素而高尚的。
二、择友的标准
孔子倡导的交友,并不是毫无标准的滥交。
(一)朋友的志向兴趣。首先,孔子特别强调这一点,并指出是怀有高尚志趣而且心意相通的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相互得益、共同进步。反过来,就会“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了。因此,孔子在《论语•学而篇》提出了一个交友的总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这是孔子倡导的一个交友总原则。即指“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字面上理解,容易把这句话误解为孔子的势利。但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晓,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针对的“忠信”这一道德标准。《论语注疏》:“‘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因此,孔子提出的交友总原则的实际含义就是,要和讲忠信的人亲近,不能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二)择友的几大标准。在提出总原则之后,孔子进一步阐明了可交之友与不可交之友的几种情况。《论语•季氏篇》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论语注疏》的释义是这样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者,“直”就是指正直,“谅”就是指诚信,“多闻”就是指博学。以这三种人为友,则有益于自身的成长进步。也就是说,孔子倡导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朋友,反对与谄媚奉承、虚情假意、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三)朋友的思想行为。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就是说,孔子倡导朋友的思想和行为趋向于中庸,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但是,这属于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在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既要听取激进者的意见,也要善于结交狷介者,这样就可以做到优势互补,避免偏听与偏执。
(四)朋友的种类。《论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司马牛忧
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作为“朋友”层面来理解。这一段语录反映的是,友谊需要双方共同建立,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修养、气质、行为为对方所接纳,符合对方的选择范围。做到这一点的基本条件就是恭敬有礼。另外,这段话扩大了朋友选择的范围,阐明了朋友交往应该具备的气度。当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自立于天地之间,个人能力和自身修养已达到相当程度时,什么人都能成为他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伦理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以理解为开放与包容,“同”可以理解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些朋友不离不弃、相伴一生,有些朋友能解燃眉之急,有些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行一程,最终分开。最值得珍惜的朋友,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一直走在一起的朋友。虽然没有刻意去保持联系,但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当然,交接朋友也不能完全因为情意相投、价值认同,这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意地追求全面了解,可能会使朋友间的理解和包容烟消云散。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回忆有时会更加美好。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进一步阐明,如果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是指对朋友的包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理解、接受甚至欣赏异己,意味着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交友中“和合”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当前外交战线上“求同存异”的处事准则,也得到了国际上大多数的一致认同和遵循,应该说,这一朴素的交友思想时至今日仍散发着光彩与活力。
三、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朋友交往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对此有着比较深刻的论述:
(一)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的两名弟子都不约而同地将“诚信”视为与朋友交往应持的重要原则,联系《论语》中孔子关于“诚信”的其他论述(如《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坚持的与朋友交往的首要原则,就是讲诚信。
(二)推己及人
《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交友提出这一思想,但是作为《论语》中论述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笔者认为应当把这一条列入交友所持的原则中。
(三)看重感情
《论语•乡党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论语注疏》曰:“此明孔子重朋友之恩也。言朋友若死,更无亲昵可归,孔子则曰:‘于我殡。’与之为丧主也。”虽然古人认为“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篇》),但究其涵义,是说君子相交,不应当被利欲和物质所累,而不是说朋友之间不重视感情。朋友死了,家里没人可以依靠,孔子就会挺身而出说:“丧事由我负责。”这不正体现了孔子对朋友之间情谊的重视吗?
(四)轻利重礼
《论语•乡党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注疏》曰:“此言孔子轻财重祭之礼也。朋友有通财之义,故其馈遗之物,虽是车马,非祭肉,不拜谢之。言其祭肉则拜之,尊神惠也。”孔子的朋友送给他非常贵重的车马,但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都不行拜礼。这充分说明了在孔子的心目中,朋友之间的利益往来其重要程度远远不能和礼制相比。孔子十分重视“礼”,甚至为了“礼”可以牺牲其他的利益。朋友间的情谊固然重要,但孔子清醒地认识到,绝对不可以让利益往来凌驾于礼制之上。
四、结语
每次读到《论语》,都可以找到《论语•子罕篇》中颜渊感叹的那种相似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瑰宝,更是一部微缩版的哲学全书,本文选择“孔子论交友”这一主题来论述,仅仅是择取其中的一个小小方面,但也感到难以穷其妙处。
今后,还要不断学习,深入钻研,才能吸取其思想精华,真正走近和领悟孔子所提倡的“理想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邢昺,何晏(疏).论语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孙希旦(辑).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第四篇:从实践中成长 在成长中感悟.
从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
—— 穆珍奇
摘要:七月下旬,天气非常的热。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我开始了我的假期社会实践。今年暑假为了配合学校要求,以及所学知识实践的需要,我去了西安泓沣公司做社会实践!为的就是发现自身的不足,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进一步明确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在这家企业进行了1个月的假期社会实践。这是一家私营企业。我想通过这次实践、工作使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从课本走到社会,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验一下自己日常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取长补短,完成自己的学业。关键词: 发展史 电子 机器设备 社会实践
实践地点:西安泓沣电子公司
实践时间:2009.7.27——2009.8.27
实践目的:做为一名在校生,我抱着深入社会的心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作为即将在不久的未来踏入社会洪流的大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自己不去接触社会就永
远不会知道社会的规则,依此类推,任何东西不去接触就永远不会了解它。在学生阶段的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能只靠书本去认识它们,这样的认识太浅薄了,不能算是真正的认识。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去接触这个社会上的东西,俗话说人是社会的主人,我们要享有主人的权力就必须先了解社会,不然的话就很可能会被社会所左右,那样的生活不会幸福安乐的,只会是痛苦和无奈的。要想在这种紧张的社会中站稳脚跟,无疑,你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相对人才过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史无前例的激烈。没有特别才能的庸才将被社会淘汰。只有我们认识了解了这个社会和以后我们的工作要求,才能在毕业以后较快的适应相对学校而言要紧张的多的社会节奏
我以“善用专业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暑假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以下是我的实践总结:
一.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造就你良好的心态,这一点很重要。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时刻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不一定一直做分内事,我还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因为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领导都会看在眼里。在学校,只有
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不断地丰富知识。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我在实践中也体会到这一点。因为电子系列制作的相关知识在平时都有听别人介绍过,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它的制作流程!增添了不少专业知识!我对于此次调研活动冲满了兴趣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我本身工作兴趣爱好的缘故,其次是我对国产电子方面本身的好奇心。
三.涉足诸多领域,尽情享受磨练”.工作之余,我担任过会场秘书,参与过职位面试,我的付出不求有所回报,但我一直相信人和人的相处靠心,只要用心待人就一定能收获他人的真心。不管时间长短,身为其中一员,就要尽我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四.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使我认识更多不同层次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总不知道说什么,这是很尴尬的。在做工作期间,与别人谈话的时候变多了。与同事之间的沟通,感觉到了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
在一个月的实践中我深深的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着实让我非常的难过,有时想过放弃,但坚强的意志是我又成了下来。在学校里总觉得自己学的还可以,一但接触到实际,才知道自己知道的是多么的少。离实际还有相当的距离。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少次说过这句话却不去想它所包含的真正意义,直到实践后才对这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也明白了人的潜力是需要自己去发掘的,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想事情、做事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客观事物要实现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地一次飞跃,而从理性回到实践是认识事物的第二次飞跃。两次飞跃紧密的连在一起。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身份不同说话的口气就会不同,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
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六.一定要自信。自信可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经历了种种以后,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虽然没有社会工作经验,但重要的是你有能力。与名校生在一起,我不曾胆怯、从不自悲。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明白一个人的毕业院校无法代表他的处世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自信我们不比任何人差,而相比于知名高校的学生,我们的优势正在于不会眼高手低,有着较为平稳的心态。有人说:“当一个人什么都不怕的时候,他便是最可怕的。”而我要说:“当你做好一切心理准备的时候,你就必然能战胜一切挫折。”
七.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真正的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一些重要的社交经验和技巧。其中以礼待人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公司的形象问题。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真正明白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差距。校园毕竟是太小了,我们在学校学的是理论知识,我们必须要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才会发现它的价值。我们总以为在学校上课枯燥无味,总向往那些自语自在享受生活的人,总有着别人不知到的理想,总想着有一个辉煌的未来。但我现在开始明白,所有的想象都是虚无缥缈的,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过,才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会正确地给自己定位,确立相对现实的目标。在实践后才会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多么有用,自己是多么的需要进一步充实,其实实践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收获很大,使我对企业管理理论上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了解企业内部实际运行过程对各部门组织
机构有了更直接的认识,了解市场销售的概念,对市场调查的内容、步骤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经验。在今后我还会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得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而是要深入地探索,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2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应该多方面的培养自己,对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
【尾声】
这个夏天,缺了团聚,少了闲情;
这个夏天,朝九晚五,充实忙碌。
走进社会,才发现自己原来不过是井底之蛙;
走进社会,才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当昨日之时已然逝去,属于我们的是今天和明天。实践的岁月虽浅尝辄止,但却足以为我指明方向。无论今后的道路或平坦或曲折,我都将全力以赴,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五篇:从《论语》感悟生命[定稿]
从《论语》感悟生命
——参加第十一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学习心得
本次“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的主题是:从“《论语》看孔子”,我在参加“研修班”学习前,选择的分论题是:从《论语》看孔门师生关系。对此,我也做了肤浅的研究,我从钱穆先生的文章里,体味到孔子与学生是朋友、是亲人的关系,构建了和谐的学习课堂来认识,但是,在“研修班”短短的几天学习,顿时让我感到,我对孔子认识肤浅,对《论语》理解浅薄,对传统文化感悟单薄,这几天,始终让我激动和感动,钱逊教授讲的《〈论语〉中的孔子》使我茅塞顿开,辛意云教授《从〈论语〉几则有争议的章节谈起》让我醍醐灌顶,还有徐锦尧神父、梁瑞明院长、黎明钊教授、刘国强教授等讲授,为我学习《论语》开辟了一条道路,让我越往里走,逾见幽深,一路走下去,逾见风光无限,这是一条通往“中华传统文化”殿堂的捷径,是开启我生命之旅的金光大道;更感动于教授们和主办、承办单位的众多领导及接待人员他们严谨治学、和蔼做人、踏实办事的精神,处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美德与修养。几位教授的讲授,在我眼前呈现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浮现出孔子带领学生踏在人类的生命发展之路上,使我不自觉地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里,从人类发展史和人类生命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的论题。
生命是什么,什么是生命的真谛?我发现,我进入一个很大的命题,让我无所适从。几天学习下来,教授们的点拨,眼前的《论语》让我有了点感悟,它是有机生命的展现,是生命的觉醒。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ào尔!„„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儌jiǎo幸。”(《中庸》)(道离人并不远,人在修道过程中故作玄妙高深,以致道远离了人…说话时要考虑能不能实行,做事时要考虑是不是言行一致,能够这样做,君子还能不时忠厚诚实的吗…只是端正自身不苟求于他人,这样就不会有怨恨之心:上不抱怨天,下不责怪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时机,小人则冒险企图获得侥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所以“尽人事,知天命”集中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命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事君”、“待人”、“接物”等等,而“尽人事”就是要尽心诚意地对待生命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中,思想境界逐步提高,从而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最高境界——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这就是生命的历程,生命的展现。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再读《论语》,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门三乐”,即不断学习和实践,交几个好友,向君子看齐。特别是最后一句,我的新理解: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所作所为吗。这里的“不了解我”,不是人们常说的“不了解我的才能”,而是“不了解我为人处世的方法,我济世苍生的理想,我弘扬仁爱的精神,总之不了解我的追求、我的理想、我的精神世界。”正是有了这样的“不了解我”,对于“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论语·微子篇》)(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篇》)(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中的狂人、隐者和丈人等 “不了解”孔子,不尊重孔子,就好理解了。作为孔子,对于受到的冷落、漠视,不难过,不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这与某些人没有受到尊重,便大发雷霆,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大家都不得安宁。所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要愉快的生活,不是靠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官能上的刺激得来的,而是靠不断的自我修为。人内心的喜悦,不能依靠别人,要求自己,不计较别人,自然乐在生活,使自己更受欢迎,更有价值,这就是生命体验的开始,这也是《论语》开篇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历程。如果读《论语》却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就是白读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论语》中的孔子,作为一个先哲,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识和方法,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作为人的生命体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教学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这些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有闲暇时间和余力的情况下,才学文化知识。这说明,孔子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劳”是相一致的。
道德教育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命探索的不竭源泉,更是我们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下不断求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我们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的质量越高,生命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就越少,生存的空间也越好、自由度也越大,生命的质量越低,生命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就越多,生活就越不易。人类生命意识中的核心成分是
爱,质量越高的生命,其意识中爱的含量越高,质量越低的生命,其意识中爱的含量越低。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求道,道性越高,生命越长久,人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小人逐渐成为君子,从君子逐渐变成圣人。生命的永恒就在于此。
所以孔子是“仁爱”的倡导者、实践者,这一思想贯穿《论语》,也体现在他们师生之间。1.用爱贯穿教育,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赏识的师生关系 今天有的教师,还有抱着“师道尊严”,不允许学生“冒犯”的架子,当学生的意见与自己相悖时,总是用尽一切教育手段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对的,这逐渐扼杀了学生的质疑动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成“千人一腔”的“温顺羔羊”,教师在满足于自己的教育“成果”时,是否反思一下,您是爱自己的学生吗,您尊重学生吗,您重视学生的发展了吗?
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爱护和尊重自己的学生的。
孔子的学生中有那么一些对孔子的言行敢于反对,甚至怒形于色,比较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篇》)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孔子见南子为礼节性拜访,然而子路就很担心,极力阻止孔子去见南子,但孔子最终还是去见南子,这让子路十分不悦。孔子没法,只好对子路发誓: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老师被学生逼着发誓,试想一下,古今中外能有几人,“师道尊严”还在吗,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又是如何待他的呢?“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篇》)孔子多才多艺,精通琴瑟,子路的瑟弹奏得一般,孔子随便指出其不足,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说者无心,其他学生听者有意,当其他学生都不尊敬子路时,孔子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老师对学生的这般爱护,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争回同门的尊重,为其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这不正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吗?
孔子爱护尊重敢于指责他的子路,那么对崇拜自己,唯唯诺诺十分听话的颜渊,孔子又是怎样评价的: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篇》)(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对老师言听计从,这样的学生孔子为什么不赞许呢,那么孔子是否关爱尊重颜渊呢?《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的记录:“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这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孔子,这样的师生关系又怎不让我们这些后读者为之动容呢。
正是孔子的爱,对学生的尊重,也让他赢得了学生对他无尽的爱与尊重:孔子的学生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有也已。’”(《论语·子罕篇》)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颜渊感叹地说:“对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对于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与尊重,在学生面前只能是“严肃、凶猛”,让人望而生畏,孔子教育学生不仅能“循循然善诱人”,更是在爱与尊重的前提下,“温和严肃,威严不凶,庄重安详”,用高尚的情操温润的学生的生命,学生们对孔子的崇拜之情,就不言而喻。
孔子对学生的尊重还体现在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篇》)(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就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如《论语·公冶长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孔子与颜渊、子路谈到志向时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当子路询问孔子的志向时,孔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将自己的志向与学生们分享,又恰到好处地引导出其“仁爱”的思想,感化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2.用爱温润人生,以德诠释生命,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孔子志向不仅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爱”的具体表现,而且在《论语·学而篇》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道出了治理国家“仁政”的五项原则:敬慎、立信、节用、爱人、勿夺民时。以“敬”之心对人做事,就不会独断专行,“爱人”者,必不劳民伤财。这些的核心就是爱,爱天下苍生,在爱的指导下,不懈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用高尚的品德增加生命的厚度。孔子就是这样不断地追求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篇》)(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以其“仁爱”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影响着他的学生,温润着学生的生命。
孔子的胸怀博大,为人坦率真诚,对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二三子以我为
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篇》)(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曾经陈亢怀疑孔子会对自己的儿子开小灶,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孔子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保留。正因如此,孔子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面对他人的正确批评,孔子也能坦然面对、勇于认错、闻过则喜:“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篇》)(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孔子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篇》)(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坦然地承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这种精神更使他得到学生的敬仰和崇拜。正如子贡所评价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篇》)(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能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因此能做到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篇》写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可见孔子对学生了如指掌。又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孔子在谈到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十分了解,所以他能因材施教。
孔子与学生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超过了师生关系。孔子十分长寿,他的许多学生先他而去,面对弟子的死,他是非常的难过,如同丧子一般。孔子哭颜渊便可窥其一斑。孔子曾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论语·先进篇》)(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这是一个老人怀念自己大多已不在的学生的悲痛的心情。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当孔子病得很重,子贡来求见老师,孔子竟勉强起身,拿着木杖,站在门口等子贡,看到子贡,第一句话就是“赐,汝来何其晚也。”由孔子的着急口吻,可知子贡大约是孔子死前最想见的人,深怕自己没看到子贡就去了,故怨子贡来得太晚。孔子死后,众弟子都为孔子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的墓旁筑房子,住了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世代受到人们的奉祀,可见孔子在其学生的心中亲如父亲。孔子与学生共同生活,他关爱学生,接受学生的种种提问,毫不保留地解答,以他那博大的爱温润着学生们的人生,以他那高尚的品德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引领学生追求崇高,延伸生命的厚度,因此培养了师生间深厚的感情,而学生也如事父一般的对待孔子并且努力弘扬他的学说,他的思想。
孔子,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孔子的品行,如高山般挺拔,如大海般宽阔;孔子的言行,如丝丝春雨,如缕缕春风,温润着人们的生命。当你拿起《论语》,走近孔子,你的思想得以提高;当你学习《论语》,走近孔子,你的修为得以提升;当你品味《论语》,走进孔子的世界,你的人生变得丰厚;当你感悟《论语》,走进孔子的灵魂,你的生命便得到升华。我不忍掩卷,更不忍离开孔子,我对《论语》的认识,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我深深地感受到“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千斤担子两肩挑,结对向前行”的使命,孔子让我承担了责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温润了我的生命,我将用一生来追随他。
2011年7月
参考书目及资料:
1.《温润生命之学—孔子与〈论语〉》
何美嫦
2009年2月志莲净苑出版 2.《民族菁华是国魂》 吴昌顺
2009年10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3.《中华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论语》 2001年5月广东出版社
4.《中华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大学·中庸》 2001年6月广东出版社 5.《论语新解》
钱穆
2005年3月三联书店出版社
6.《论语》详解及孔子简介
网上电子图书下载TXT全本电子书 7.《论语》中和谐的师生关系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刘相春
8.打捞一种传统—感受《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湖北航天中学
程创 9.由《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与孔门师生的情谊
黄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