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中的感悟
成长中的感悟
【摘 要】一个教师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塑造为有德、有才、有志之人。只要我们在工作态度上敬业乐业,在对待学生上坚持以爱育人,在管理上坚持宽严适度,勤奋专研、扎实工作,真心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一定会为学生们的健康科学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宽严适度 爱护学生 尊重感受
时光飞逝,光阴如梭。转眼间,笔者已在三尺讲台上走过四年多的时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下,这4年来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回顾自己走过的教育工作之路,总的体会就是做好小学教学工作必须要“敬业乐业”、“以爱育人”、“宽严适度”,下面具体谈一谈。
一、敬业乐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平凡无奇的工作,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我们的工作同时又是一种神圣的、责任重大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从“大”处说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从“小”处说,影响着一个学生的未来,一个家庭的幸福。想到这些,笔者和很多教师一样,真的不敢懈怠,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敬畏。备课时小心谨慎,精益求精,查阅多种版本教辅书籍,反复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技巧,还尽量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研究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总是喜欢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分析,并经常问自己,教学上有没有尽全力?教育方法是不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的好不好?教学手段能否更优化?管理上对学生是不是足够真诚?是不是合适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如何使语文课更好的提高学生能力?
当看到学生们表现的越来越优秀时,家长们对学校愈加认可时,笔者才发现自己逐渐的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梁启超曾说过:“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悟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笔者深深体会到,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仅会让生活更有价值,而且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与激情还会无形中感染一批批的学生,使他们乐观向上,以更好的态势健康成长。
二、以爱育人是做好教学工作的灵魂
教育是一个以爱传递爱的事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有从内心真正热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感化他们的心灵。本班有个学生一直牵动着笔者的心,他叫李某。在他5岁的时候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父亲年轻的生命。当她的母亲告诉笔者这个消息的时候,笔者仿佛听见了他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当他的母亲哭着拉过笔者的手说:“李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我们家……”时,当笔者看着他的母亲消瘦憔悴的身影时,心里暗下决心,就让笔者来给孩子更多的爱吧。从此这个默默无为,甚至有些孤僻的小男孩时时刻刻牵动着笔者的心。课堂上尽量的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多表扬、多鼓励。课下,就安排小朋友和他一起游戏,让他拥有更多的小伙伴。慢慢的同学们都特别的喜欢和他在一起游戏、说笑,他的脸上也渐渐的有了甜甜的笑容。这件事让笔者看到原来教师的爱也可以换来一张张甜甜的笑脸。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之中笔者始终坚信“用真心呼唤真心,用真爱呼唤真爱”。只要我们用“真心”、“真爱”去开启学生心房的门锁,才能让学生们如沐春风,使他们快乐茁壮的成长!
三、宽严适度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一种境界
对学生的爱不能变为无原则的宽容,严格要求本身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爱,宽严适度。宽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当发现学生缺点与不足时,该批评一定要严肃批评,但对一些学生还不能太严肃、强硬,否则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待犟牛用力气不如用青草”,不同的性格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因时、因事、因人而论,只有把握好这个度,学生才会觉得教师严而可亲,严而可敬,让学生敬而生威。
把握“严”应该注意三点,一是严而有理。如果教师的严厉不是建立在道理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口服心不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理,批评的有理有据。二是严而有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健康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真爱体现在既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又要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心理抚慰。三是严而有方。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还在于方法。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关注学生心理感受如何,只能适得其反。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优秀的学生。
用得真心育桃李,换得桃李多芬芳。一个教师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塑造为有德、有才、有志之人。只要我们在工作态度上敬业乐业,在对待学生上坚持以爱育人,在管理上坚持宽严适度,勤奋专研、扎实工作,真心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一定会为学生们的健康科学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篇: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论语》我想大家同学应该都知道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著作,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论道,教学,政治,思想,或发感慨,答弟子及时之问,或告弟子和评时事。时人,古人,以及弟子之间的论谈,全书共二十篇。前十篇为《上论》,记录孔子日常生活及态度琐事;后十篇为《下论》,记录孔子之言外,并记其弟子之言;第十篇《尧田》,为读《论语》者所附记全书形式为简短回答,语言精练,浅近易懂。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列为“四书”之一。
在读完《论语》之后,我觉得它主要以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还有个人修养为主要内容的。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要“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还应做到“不耻下问”,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也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要感到厌烦,帮助别人时不要感到劳累,疲倦。正如伟大的毛主席所说:“学习的敌人是自满自足,哟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而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做人方面,我们应该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也应该“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人家。《论语》中的这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亲情、友情伴随着我们成长。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用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亲戚是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他永远陪你同行,伴你一生。
友情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是我们压力的流泄口,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豫时的商议者,更是我们脑子的清醒剂,思想的散发口。只有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的知识来自于老师的贡献,老师,您是黑暗中的火种,点亮了学生心灵之光;您是山峦的阶梯,承受学生攀登的脚步。人生岁短,但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要让人生过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然而,人生就像一场旅途,在前行的脚步中,道路注定不会平坦,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你相信自己,成功的光芒将会为你照亮人生的道路,那一个个坚定的足迹,会成为你踏上成功之路的有力见证!
第三篇:在感悟中成长(学习心得)
在感悟中成长
——业余学习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的工作是比较繁忙的,但无论多忙也要在假期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才能使自己成功胜任学生的“引路人”的角色。
一、做高考题
利用假期,我做了近五年的高考题,除了做题本身,我更注重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思路,答题的技巧,答案的组织。结合每年的热点问题,探索出题者得切入点。只有自己真正做了高考题,才能够领悟出题者的思路和考题的方向,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信手拈来,给学生指明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读书
周国平先生曾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读书对于教师来说是灵魂的清新剂,可惜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反而是读书成为一种奢侈。好在还有两个假期,可以让教师在休息之余重拾书籍。阅读《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一文我学会教师要从三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并不断关注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的历史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合格的教师,到成熟的教师,到成为一个实践教育家,必须要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具有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信手拈来,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自如运用,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历史教学艺术》从导入到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都进行艺术性的分析,每一步该如何来做,要遵守怎样的原则都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中使用教材的艺术使我受益匪浅。以往备课常常是看看教参要不就是别人的教案,把重难点抄上就行了。现在我知道该如何吃透教材(不放过教材中每个细节问题;挖掘教材中的潜台词;要注意教材中的内在联系);处理教材(适当补充,合理精简,调整顺序);突出重点(选准重点、分析教材、推敲课题、揣摩词语)突出重点(多方强化、重视识图、图解剖析、反复重复)、突破难点(难点:属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超过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的内容;非一节课听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突破难点:多方化解、图示化解),做到胸中有人、教师神入、写点教后、功在课外。
三、反思
反思,就是思考过去——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永远停留在第一层面上,不会有大的长进。
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上过的课或者听过的课进行思考,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哪些教训,并且坚持写反思笔记。让自己走出定势思维,不断突破。争取在下一次或者下一节课的时候有进步,能够令学生满意让自己满意。
第四篇:感恩中学习,感悟中成长
长沙地铁与我同行
——感恩中学习,感悟中成长
感恩是温暖的阳光,能融化寒冷的坚冰;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能缩减人心灵间的距离; 感恩是我们赐予自己的礼物,能使人生焕然一新!
我是一个山村里的孩子,父母为了我们能接受和城市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背井离乡用他们的辛勤劳作来换取我们兄弟俩城市里的生活。而今,我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事业,父母却在外已经辛苦工作了十多年。
在生活中,我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一句言语上的感恩,但我坚持去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让自己用行动来感恩家人,来感恩常年在外的父母,来感恩自己身边的人。而今,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在面对社会残酷竞争的现实中,我来到了长沙地铁,她给予了我展示的机会。就在今天,谢建新部长在交流会上叮嘱我们,让我们要学会去感恩养育自己的父母,要学会去感恩广州地铁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培训平台,要学会去感恩长沙地铁为了我们的投入。作为骄子的我们,要懂得在感恩中学习,要学会在感悟中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的我们都开启着自己的人生,而今发现大都数工作者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在工作中不知如何去让自己变得更好,也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更快的成长。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习到许多有利于将来自己发展、成长的学识。作为自己,我们要确立自己的目标,为了这个所谓的目标而在岗位上持之以恒。现在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在这里我要学什么,我该如何去学,学过后我们又如何去应用它。我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取其精华,提升自我。
总之,我们要告诫自己,在我们的生活里不要淡忘身边的人;大树下的阴凉,不会一直延续下去,春、夏、秋、冬将会是一个不一样的轮回。
第五篇:音乐成长中的一点感悟
音乐成长中的一点感悟——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圣洁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理解美,向往美,拥抱美。美丽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美,体验音乐美,是体现和实践审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新的音乐课程改革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心理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激荡,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ti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例如:九年级第一单元《月亮颂》一课中的插图就一目了然地展现了歌曲的主题背景和音乐风格。我在教学生唱歌之前让学生观察插图,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歌曲的音乐风格,对乐曲的表达就更准确,真是既开阔视野又加强记忆更启迪思维。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CD、VCD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使悦耳动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在学习九年级第二单元《说唱天地》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视频《小曲好唱口难开》,让学生明白说唱艺术在旧社会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当今社会说唱艺术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现代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今日好景象》,学生马上明白了唱词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变而改变。如今的说唱艺术已成为人们赞颂美好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必备手段之一。这样,借助影视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欣赏与活动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具有运动特性。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游唱、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如进行曲、摇篮曲)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才能做出反应,才能事半功倍。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阳关三叠》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创编。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我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
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记得有一次,学生在欣赏《蜻蜓点水》时把可爱美丽的蜻蜓想象成勤劳的小蜜蜂,有的更想象成了苍蝇,这显然与音乐内容不符。于是我让大家来说一说蜻蜓与蜜蜂和苍蝇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结合音乐分析出音乐所描写的是什么。显然,教师的语言描绘帮助了学生更准确地欣赏了音乐。尽管音乐有不可指向性的特征,学生的领悟也各不相同,但是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还有一次,看了《铃儿响叮当》的插图,学生大多这样说:冬天,地上一片雪,小朋友坐在马车上奔跑。其实,重要的是注意马脖子上的挂铃是怎样一个响法?狂奔时、缓步时怎样响?乘车的小朋友心情会怎样变化?这样才能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用语言展示想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你也想,我也想,你这样想,我那样想,逐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音乐世界。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创造,这是我们所期盼的音乐教学。
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学得法的重要标志。比如,在感受《动物狂欢节》的音乐形象时,学生欣赏了一段低沉、缓慢的乐曲,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学生们争先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使得音乐形象更清晰、更准确、更生动、也更丰满;比如在欣赏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时,我先让学生交流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描绘祝福祖国的画卷。结果,许多学生运用了丰富的线条、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图案来表示他们的祝福,展现他们的才能,真是美的享受!比如在欣赏《百鸟朝风》的乐曲内容时,我鼓励学生们扮作小鸟,他们举手投足、低头弯腰、左右摇摆、仰头鸣叫,越是令人捧腹就越体现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让我坚信他们是舞蹈艺术上最闪耀的新星;再比如体会《樱花》的情绪特色时,我和我的学生们通过改变节拍、节奏、速度、强弱关系进行二度创作,将4/4拍舒缓优美的旋律起伏改编成3/4拍XX X X具有舞蹈律动性的旋律,并让孩子们跟着新版的《樱花舞曲》跳起了日本舞,这时,学生都由衷地称赞自己毫不逊色于贝多芬,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帮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观察世界,“一千个人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
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入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创造美的光芒。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是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音乐是艺术,艺术教育最本质、最独特的就是审美。音乐,只有在以“育人”为前提的教育下,才能由“美”向“善”达“真”。在音乐教育中,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形成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发展,那么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日臻完美,音乐教师们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赋予的高尚使命!我们的音乐课堂也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2、《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走进新课程》
5、《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金亚文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