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以诚信道德教育为重点的先进文化建设
推动以诚信道德教育为重点的先进文化建设1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道德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本文拟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诚信伦理,以及如何加强诚信伦理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等问题作些探索。
一、诚信:市场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需要建立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取决于经济运动的客观要求。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市场经济是发达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它要求人们以诚实守信的伦理来规范相互的商品交换关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凡有恪守信用的秩序,市场运行便可稳健、繁荣;凡是欺诈行为盛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就混乱,最后给经济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酿成大祸。客观规律是不可违反的,经济伦理恰恰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理念形式。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这是对市场经济本性的理解与把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人们对市场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当然也是对信用环境恶化导致经济生活无序化的一个深刻反思。
信用,借贷活动的总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条件下,以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形式所体现的一种经济关系,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借贷资本运动形式,是信用的基本形式。信用主要有(1)以延期付款和预收货款的方式买卖商品的商业信用;(2)银行将集中起来的闲散货币资本和社会游资,贷放给工商业的银行信用;(3)公司、商店及银行对个人消费者提供的分期付款售货及消费贷款的消费信用。信用不是一个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信用就随之产生。信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成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和最后形式的动力。
在现代市场活动中,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上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等,都体现着信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众所周知,金融是发达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正1 作者乔法容,河南财经学院马列部教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34页。
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渐发达的市场关系派生出的借贷关系,而借贷则必须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破坏了金融的道义基础,从而也就葬送了它自身。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把金融称之为信用制度。再如当代的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结算等,更需要信用,没有信用便会造成恶性欺诈,谁也不敢相信了,那它本身即会陷入衰亡。就连投机性很强的期货交易,也同样强调信用,要求诚实履行契约,最后货真价实地实现交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是人们对市场经济本性的一种认识。从历史发展来看,信用经济的建立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在信用与反信用的矛盾制衡中得以发展的。道德的巨大功能在于,它以社会舆论、良心等方式,通过价值导向来极力维护信用经济,谴责违反信用制度和准则的行为。就是说,信用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一个自然而然运动过程的结果,而是一个既适应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又通过社会伦理的牵引和道德约束,使经济运作在一个有效率的健康的轨道上。这里把经济发展的“实然”(事实领域)与“应然”(价值领域)辩证地统一在经济运动的全过程。其结论是: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调诚信伦理。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才能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似的运作规律。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巩固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信用缺损不仅造成投资环境恶化、交易成本加大,从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而且,还会直接引发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乃至危及到维系社会的道义基础和民族形象。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总体信用状况是:企业信用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个人信用制度更为落后,政府信用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信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瓶颈”,成为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诚信: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
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对市场主体的伦理要求就是遵守诚信道德准则。但在一些人的思想上,市场经济需要不需要讲道德,市场主体需要不需要遵守、能不能遵守诚信道德,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怎样认识等等方面,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颇认识,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认真分析,加以澄清。
1.诚信伦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诚然,市场经济是讲效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但是,讲效益不等于违背诚信规则,恰恰相反,真正持久的经济效益却应当来自于诚信经营。现实中的确有少数人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破坏信用,自以为得计,有的甚至获得暴利。不过,这些不义行为多在市场秩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发生,不可能在这种土壤中生长出长盛性的企业,更不可能长期发大财。就多数而言,不守信者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牌子倒了,客户走了,以至倾家荡产。郑百文的虚报赢利,导致企业崩溃,就连美国几家著名的大公司,因不守信
也逃避不了同样的厄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徽商之所以誉满天下,就是因为讲诚信,从而吸引四方来客,获取长远之利。今天的温州,就走过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由于不讲诚信,成了假货的代称,经营滑到了谷底;温州人痛定思痛,决心打假治假,打造诚信温州,然后获得复兴。纵观国内外长盛型的好企业,无不以诚信为本,海尔、许继、双汇等都是如此。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下,真正的效益来自诚信生产和经营,忠实地遵守市场道德。这是一条定律。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时代,无形资产愈来愈重要,甚至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起决定作用。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信誉,就是它特别重要的无形资产。诚实守信者能够在市场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无形资产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一种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文化资本,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标志着企业和产品的崇高品位。这正是一般信誉升华的结晶。在发达市场经中,已有专门的机构对经济行为的诚信程度进行监督、评估,确定资信等级,它往往对一个市场主体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欲求价值的增殖,也必须拥有和用好无形资本,构建高尚的市场伦理文化、企业伦理理念和精神。
2.经济与伦理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主体主要是靠利益意识来驱动,是“纯经济动物”,道德无足轻重。这种观点排斥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和作用,将经济与伦理两者完全对立和隔离。从理论上看,这一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确有其主张,但我们从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找不到渊源,而且在近些年来,这一观点也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学者的批评,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批评。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关联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提出经济行为中人的动机及对社会成就的评价,都与伦理相关。他还认为,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人们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误读、对他的人类行为动机(他揭示”利己”是经济活动中人的一个强烈的行为动机,并非对现实经济活动中人的完整描述)与市场复杂性的曲解,以及他关于道德情操与行为伦理分析的忽视,造成了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分离,从而铸就了当代经济理论上的一个主要缺陷,经济学的贫困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而造成的。德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P ·科斯洛夫斯精辟地讲道:“在当代实证主义经济学理论中有这样的趋势,即把经济学和它的范例变成人的行动和社会的普遍而终结性的理论,甚至通过社会生物学而变成一切生物和理论,这些趋势固然表现出一种有趣的经济学理论帝国主义,但最终不过是经济主义的缩略而已。它们不能论证保护市场经济的条件,而是在危害市场经济。”3他还讲,“事实上经济不是‘脱离道德的',经济不仅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而且也是由人来决定的,在人的意愿和选择里总是有一个由期望、标准、观点以及道德想像所组成的合唱在起作用。”
这些理论说明,现实的人——市场主体支配着市场经济活动,市场主体离不开伦理精神3 《资本主义的伦理学》,第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资本主义的伦理学》,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
4的支配,离不开道德准则的规约,而且,市场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道德文明来保证。
3.诚信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在一些人中存在着崇拜市场自发性的观念,以为“市场经济不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自动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未能全面地辩证地加以认识,反映出道德建设上的“自然而然”论或“自发论”的倾向。不错,市场”无形的手”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它会带来很大的生机和效率,但是市场配置有缺陷的,它的盲目性也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带来低效率。
从世界经济的历史看,还没有一个国家搞过绝对自由化的市场,从一开始就总是配之以或大或小的“有形的手”的调控功能。而且,人们认识到仅靠政府调控来弥补市场缺陷还不足,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因此,发达文明的市场经济需要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支持和保证,需要高素质的人创造高度的市场文明。同样,这种道德文明也不能、也不可能靠市场的自发作用构建。对此,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讲道:“市场不是主管道德的机构”,其意蕴非常深刻。的确,如分配调节、社会公正、经济秩序等,靠市场是无法自发调节的,必须靠政府和社会通过加强法治和德治来维护。
三、诚信: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场活动主体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更是我国当前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F.福山指出,一个国家的福利以及它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一个普遍的文化特性,即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如何切实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指导原则,报告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也是诚信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我们理解的是,诚信道德,除了上述一般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内容之外,还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特殊内容,或者说,诚信伦理既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还要与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相适应,既要同样遵守这一市场道德准则,还要研究它在反映社会属性上的一些特殊道德要求。《纲要》提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这就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诚信道德提出的新要求。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生产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的社会再生产方式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交换(市场)为总枢纽,联结和支配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由这一本性所决定,相对于其他经济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范畴而言,诚实守信就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范畴。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应该说,这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具
体体现。法律以其强大的威慑力量要求人们“必须怎样”,道德则以劝告、诱导、激励要求人们“应当怎样”,一个重在惩诫,一个重在教育,都是健康的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九条规定:“中小企业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加之诚信道德的教育,将有力地推动合同法的履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诚信道德,也只有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诚信为本、一诺千金的传统美德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凝结为高尚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独特而又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至迟自孔子始,中国古人就已经将诚信道德规范置于一个很高的地位上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就是当时执政者的警示之言5。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包含着“信”的“八德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道德建设,应该珍视这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承接古代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成果就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从其内容上,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因此,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其宝贵的财富,诚信道德建设要承接这两大传统美德,从而使社会主义的诚信道德,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除此之外,诚信道德建设还必须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整体结构相联接。社会主义的诚信道德不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它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党的十六大报告这样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我们,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还必须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总体结构中来把握,这也正是社会主义诚信伦理的崭新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也是诚实守信道德准则的灵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道德的显著标志。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包括诚信道德规范之中。它要求市场主体通过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环节,更好地全面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原则,也是诚实守信道德准则必须贯穿的重要价值尺度。它要求人们要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正确处理企业利润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履行社会责任,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以诚为本,树立企业良好信誉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丰富和提升了诚信道德的内涵,体现了先进文化的要求。我们今天讲的诚信道德文化,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立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5 《论语·颜渊》。
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汲取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是在当代中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社会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第二篇:以服务文化建设为载体 推动图书馆科学发展
以服务文化建设为载体 推动图书馆科学发展
服务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的读者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服务宗旨、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是图书馆持续、科学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两年来,图书馆在馆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办馆宗旨,密切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以服务文化建设为载体,解放思想,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层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探索图书馆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的新思路,读者满意度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开创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深化内部管理,推动图书馆管理创新
内部管理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图书馆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图书馆的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树立以馆员立馆的观念,建立了一整套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首先,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力求馆情公开、馆务公开,健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馆领导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努力完善相关的服务、宣传、培训、考核、激励、监控等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对馆员进行合理授权,促进馆员实行自主管理,调动馆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馆员的行为模式。二是深入开展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党员示范岗,开展“亮身份、亮岗位、亮职责”、“比服务、比业务、比奉献”、“服务明星”评比等活动,树立优良馆风,2012你那获校创先争优“十大党建品牌”、“满意窗口”等光荣称号。三是从图书馆工作实际出发,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服务行为,狠抓制度落实,达到用制度管理队伍、用制度强化能力、用制度调动激情的目的。如健全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馆员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考勤、奖惩制度化。四是结合各岗位实际,加强馆员业务培训和业务知识竞赛,更新馆员服务理念,提高馆员的服务技能和业务素质,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构建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等措施,激发馆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加强沟通,馆领导经常与馆员交心谈心,倾听不同层次馆员的愿望和建议,鼓励馆员多学习、多钻研,调动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和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馆员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广大馆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六是规范馆员仪表、举止,使用文明用语,推行微笑服务、挂牌服务,接受读者监督,展示良好的服务形象,树立文明服务新风,体现图书馆人精神风貌。七是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大讨论,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馆员心灵,规范馆员行为,倡导团队精神,培养务实作风,融洽馆员关系,增强馆员爱岗敬业精神。目前,通过规范内部管理,馆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2 创新服务举措,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服务创新是图书馆的发展之源,立馆之本,是图书馆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手段。我校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范围,以自身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服务模式。具体举措主要表现在:一是推进“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在全馆开展“五比”(比服务态度谁好、比业务技术谁精、比服务质量谁优、比奉献精神谁强、比读者评价谁高)活动,在窗口实施“五心级服务”(真心、用心、耐心、细心、热心),做到“用力服务、用心服务、用情服务、用智服务”,树立起为读者服务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思想,激发全体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人人争做读者服务示范标兵”的良好馆风,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二是通过调整馆藏布局、规范典藏地点、维护室内卫生、治理占座现象、增加阅览空间来优化服务环境,通过规范服务流程、借阅操作、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来改善服务质量,通过扩大读者图书借阅册数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如,针对占座现象,推出了“治理占座”新举措,发出“人人不占座、时时都有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倡议;为减少移动噪音,给书库椅子安上7000余个脚垫,大大改善了阅读环境。三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各学科馆员围绕学校“1030”战略,秉持“服务到人、融入科研、嵌入过程”思路,深入各二级学院,加强与教师、科研团队的联系,积极主动推介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为专家教授和广大师生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积极开展文献传递、科技查新、定题跟踪、代查代检、信息素养讲座、数字资源培训等服务,不断开拓创新,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四是加入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积极参与ZADL和CALIS农学中 2
心的合作建设,统筹利用和共享多种数字信息资源,在进一步满足本校师生对文献信息的各项要求,提高文献保障率的同时,也向全省乃至全国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五是通过在图书馆网站主页公布馆长信箱、投诉电话、读者意见邮箱和各部门的联系方式,开通QQ在线咨询、电话咨询、邮箱咨询,并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和开展读者问卷调查,及时与读者沟通交流,了解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对收集到意见和建议能改进的立即改进,限于条件一时无法改进的,向读者如实说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六是创新资源采购模式,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广泛听取各学院各学科的意见,协调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比例、各学科各专业资源的比例,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有针对性地采集文献信息资源,加强馆藏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七是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在服务好本校师生的同时,免费对社会读者开放,并加强与企业、政府、其它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化机构的合作,为社会各界提供文献信息和文化服务;图书馆现已成为临安市儒学会、散文学会成员聚集地,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发挥了积极的文化辐射作用。目前,在工作中,“比、学、赶、超、帮”已蔚然成风,图书馆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明显提升。3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全面提高馆员素质
馆员是图书馆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为此,图书馆积极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奉献精神好的馆员队伍。首先,成立职工素质拓展培训学校,图书馆在馆员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馆员培训目标,制定《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馆员培训计划》,邀请校内外专家和馆内业务骨干,采取讲座、指导自学、参观考察、座谈等方式,在全馆范围内开展了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逐步形成了“讲学习、比技能、优服务”的氛围,提升了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其次,通过岗位练兵、业务知识竞赛、业务轮岗、QQ在线研讨、部门业务交流等形式,努力营造互相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使馆员树立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的良好理念,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图书馆共同愿景和战略目标,结合工作和图书馆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再次,鼓励馆员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思考图书馆服务创新,积极申报课题和撰写学术论文,近三 3
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4篇,申报省社科规划、省教育厅、校发展基金、Calis农学中心等各类课题10余项,其中1项课题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2011年研究项目二等奖。第四,鼓励馆员特别是青年骨干馆员通过自学、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2012年6人评上中级职称、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1人考上博士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50人次。目前,馆员队伍结构在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日趋科学、合理,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馆员中已蔚然成风,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图书馆凝聚力
馆员作为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发展的主体和文化的载体。图书馆凝聚力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这方面图书馆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价值体系,尊重馆员、关心馆员、激励馆员、培养馆员,努力将馆员的个人成长融入到岗位工作之中,努力把馆员的价值观统一到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上来。二是以党建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制定馆员学习推荐书目,编印馆员素质拓展读本《弟子规》、《千家诗》,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等,推进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馆员情操,凝聚馆员思想。三是建立健全馆员权益保障机制,努力维护馆员合法权益,引导馆员积极参政议政,切实履行馆员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责。四是拓宽馆内沟通渠道,及时了解馆员心声,切实帮助馆员排忧解难,让馆员感受图书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增强馆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五是组建登山、棋牌、摄影书法、伊人公社、球类等5个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馆员生活,强健馆员身心、陶冶馆员情操,增强了馆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图书馆的凝聚力、向心力。2012荣获校第三届“钟声杯”教职工羽毛球比赛冠军、“读秀杯”浙赣两省高校羽毛球友谊赛团体第四名、校第三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总分第五名等荣誉称号。目前,图书馆凝聚力已明显增强,馆员能紧紧围绕图书馆使命、目标,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图书馆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组成了一个和睦温暖、其乐融融的大家庭。5 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努力打造服务品牌
阅读是大学生吸取知识、认识社会、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也是 4
大学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学校阅读推广的主力军,我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阅读呈现功利化、娱乐休闲化、浅阅读化趋向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每年4至6月联合校团委、相关学院积极开展读书节活动,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且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影响力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图书漂流、名家讲座、征文比赛、读书沙龙、专题书展、推荐书目、演讲比赛、数字资源培训等,以引导广大师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每次活动都精心设计一个主题,作为系列活动的灵魂,如2012年阅读推广活动的主题是“阅读 传承 创新”。在馆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师生们的积极参与下,经过前期的精心策划和活动期间的广泛宣传,读书节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得师生们的赞誉,形成了我馆的品牌活动,达到了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浓厚校园阅读氛围,激发大学生阅读需求和热情,培养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图书馆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功能,团结带领全体馆员,为建设特色鲜明、读者满意的图书馆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以文化建设为重点 切实加强文明行业创建
以文化建设为重点 切实加强文明行业创建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尹汉宁
文化建设是文明行业创建的核心,要以行业文化建设为重点,从诚信、责任、敬业、服务、和谐五个方面强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
一、着力建设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环境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各行各业是诚信建设的重要主体和载体,要通过行业诚信建设引领社会诚信建设,共同打造诚信湖北。要加强诚信意识的培育,把诚信文化元素融入到行业精神、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中,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要积极开展行业诚信主题活动,切实解决诚信领域一些重点问题,加强行业自律,打造诚信品牌。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业诚信规范和惩戒机制。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兴企、诚信兴商、诚信兴业、诚信兴省”的浓厚氛围。
二、着力建设责任文化。要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与行业发展同甘苦、共荣辱的责任文化。关注民生、扶贫济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公益事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工作,都应做到责任到单位到岗到人,努力形成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氛围。
三、着力建设敬业文化。湖北发展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是几代湖北人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结果,要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一以贯之地发扬敬业精神。要按照“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善始善终”的要求,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培育敬业精神作为自己的职业品质和工作标准,培养严谨精细、踏实肯干、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素质。
四、着力建设服务文化。服务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行业形象的重要标准。要大力培育“服务至上”的现代服务意识,把“优质、方便、规范、真诚”作为重要内容,把“政府放心、群众满意”作为重要标准,积极开展“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始于群众需要、终于群众满意”的服务环境。
五、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各行各业的共同责任。要把培育文明风尚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形成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宽容礼让的良好风尚。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文化活动,突出思想内涵,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作为重要内容,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化解矛盾,消除疑虑、增强信心、凝聚力量,引导人们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问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以合情合理的方式处理矛盾。
第四篇: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会计文化建设
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会计文化建设
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日益增强,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会计文化建设。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文化;会计信息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中央的决定,不仅给全社会提出了诚实守信的明确要求,也给会计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日益增强,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会计文化建设。
一、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一)会计诚信是会计人员赖以生存的立命之本我国现代杰出的会计专家和教育家潘序伦先生认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朱镕基同志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写下“减信为本,操作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16个字,用题词的方式对全国一千多万名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提出了要求。由此可见,诚实守信,不做假账,既是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人员赖以生存的立命之本。如果会计自身没有诚信,那么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难以保证真实可信,最终后果可想而知。比如,大庆联谊事件、三九医药事件、美尔雅事件、蓝田股份事件和银广夏事件等的连续发生就充分说明,会计失信舞弊必然害人害己。
(二)会计诚信是会计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会计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会计人员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如果会计人员做到诚实守信,那么,就会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认真记账、算账、报账,从而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提供出真实、完整、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否则,会计工作就会秩序混乱,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会计人员不按规定对经营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任凭单位领导指挥操纵,就可能出现私设小金库,使用虚假发票,截留隐瞒收入,乱挤乱摊成本、费用,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现象。因此,会计诚信既影响会计工作的过程,也决定了会计工作的结果和质量。
(三)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石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而且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发需要诚实守信。作为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并为社会提供财务信息的会计,其信用如何及财务信息真假,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如果大量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不准确,而且
还会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因此,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石。
二、会计诚信与会计文化的关系
(一)会计诚信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日:“言必信,行必果”。在孔子看来,诚信是为人处世、治国理财之根本要求。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从先秦儒学对诚信的提倡,到宋明理学对诚信的推崇,再到当今社会对诚信的赞誉和敬仰,都充分印证了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折射出一种社会文化——诚信文化。诚信文化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它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会计诚信表达的是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会计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真实的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可以说,会计诚信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通行证”,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
(二)会计文化促进会计诚信建设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同样,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文化。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对会计影响和渗透的结果。会计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和会计行为文化,它们对指导会计活动、规范会计行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而且可以保证会计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反之,离开会计文化建设,会计行为就难以约束,会计诚信就难以保证,会计活动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以诚信建设为主线,加强会计文化建设
(一)加强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所需物质方面的一种文化产物,是会计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各种会计生活资料和各种会计生产资料等,这些构成会计文化的硬文化。会计物质文化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体现,也是会计文化中有形的物质财富。
1.会计生活资料是会计物质文化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因为包括会计人在内的整个人类创造物质文化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所以,首要的任务应当大力发展用来满足会计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那部分物质文化,即保证会计人正常进行会计活动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资料。这既是作为自然人的第一需要,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需要。
2.会计生产资料也是会计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会计人不仅需要生活,而且需要工作。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离不开物质生产资料。包括会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内的会计文化本身也需要物质资料,没有物质资料,会计人就无法进行上述会计文化工作。因此,加强会计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做好会计生产资料的准备工作,除传统的会计物质资料外,更应配备符合会计组织实际需要的电算化设施,实现会计信息网络
化,并确保其适用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会计人员也只有凭借这些物质资料,才能采集、处理、加工和输出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加强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会计制度文化是指规范会计人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准则和规定,是基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的上层建筑文化。会计制度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会计人员应遵守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道德等,后者指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管理等内容在内的会计制度,亦即广义会计制度文化中的第三部分。
1.会计法规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我国的会计法规暴露出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某些条款甚至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会计监督体系。比如,在《会计法》中增加会计诚信条款,明确会计不诚信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以此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才能不断推进会计诚信建设。
2.会计准则建设。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从1988年起步,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当前,会计准则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加大会计改革的力度和进度,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秀成分,力争做到持续、动态地消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并为实现“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目标而努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必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及有关各方的利益。
3.会计制度建设。新中国自成立伊始,就一直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报表的格式及会计核算。经过不断修订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体系。从长期看,会计制度是一定时期的过渡办法,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对政府来讲,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制度体系,结合我国的经济体制特征和会计发展现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制定和完善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核算办法。对企业来讲,应从日常会计核算实务出发,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使宏观上的会计制度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则,实现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有章可循,从而防止因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约束不足而出现的会计失德、失信行为。对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来讲,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对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以维护国家财经政策、会计法规制度的严肃性。
4.会计道德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因此,首先应提高对加强会计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鼓励和推动会计道德建设,使之成为持之以恒的社会风气。其次要在借鉴国际优秀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和会计环境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用法制的方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第三要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管机制,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来督促、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第四要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评价与奖惩机制,将会计道德建设融于会计日常工作之中,使之规范化、常态化。第五要大力加强
会计道德教育,把会计道德教育列入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和各级各类会计后续教育之中,不断提高会计后备军和会计在职人员的会计道德水准。
(三)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隐性要素,是在会计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包括会计价值观、会计精神和会计品格等内容。会计精神文化是支撑会计文化体系的灵魂,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_4 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使全体会计人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对于增强会计组织的凝聚力,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会计职业的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正确的会计价值观。会计领导者在会计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会计领导者不仅是会计价值观的倡导者,也是会计价值观的实践者,会计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对会计人员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会计领导者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会计价值观,并以身作则,然后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倡导和带领广大会计人员努力践行会计价值观,使之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2.打造积极向上的会计精神。会计精神是会计组织及其成员的群体意识、工作态度和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会计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根据历史经验的积累和会计实践的总结逐步提炼、升华而来的。会计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现阶段,会计组织应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典型、会计领导率先垂范等途径来打造符合当今时代的会计精神,这就是“秉公守法、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追求,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育良好的会计品格。人的品格是人的思想、行为方式沉淀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它可以影响各种事物发展的前景和趋向。良好的会计品格是做好会计工作的首要前提。会计人员应该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具备下列优秀品质:第一,诚实守信,这是会计的灵魂,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第二,爱岗敬业,这是做好会计本职工作的基础;第三,坚持原则,依法理财,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第四,廉洁自律,做到不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
(四)加强会计行为文化建设会计行为是指会计组织及其成员在其内部动因的驱动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按照会计目标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利用会计所特有的理论、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进而形成和输出会计信息的一种实践活动。会计行为受到会计行为主体、行为动机、行为目标和行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计行为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诚信文化乃至会计文化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会计行为文化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强会计行为动机控制。会计行为既包括会计个体行为,又包括会计群体行为,这两种行为都会受到来自不同动机的影响。一是政策选择动机的影响,不同的动机会选择不同的政策,不同政策的实施将对此后会计运行的过程及结果产生一系列影响;二是制度执行动机的影响,会计行为主体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态度或执行动机决定着制度的贯彻落实。从近些年会计实践来看,制度是否失灵、管理是否失控、行为是否失当以及信息是否失真,无不与会计行为主体在执行会计制度时的主观动机有关。因此,一方面应制定严密的会计政策,防止因政策选择而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点考查会计主体的工作责任、信用记录、诚信意识、职业道德能力等。
2.加强会计行为目标控制。会计行为目标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和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各级政府、财税部门、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单位内部管理者和决策者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所差异,所以一些会计组织及其会计人员就会投其所好,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或更改,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此,要通过会计法规、会计制度来强制性规范会计信息的生产和输出,尽可能地阻断或减少内外部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3.加强会计行为环境控制。会计行为环境主要指会计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会计行为。优良的文化会引领会计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会使会计行为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一要创造良好的会计文化环境,比如通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宗教信仰、传统习惯、企业文化等的传承和宣传,来引领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二要制定会计行为管理条例,明确会计行为主体的合法行为、违规行为和违法行为以及违法违规会计行为的处罚办法及标准,使会计行为控制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三要构建会计行为评价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会计行为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客观的评价,该奖的奖,该罚的罚,促使会计行为主体自我约束和自律规范。
参考文献:
[1]金家富.潘序伦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研究[M].上海:立信出版社,1998.
[2]劳秦汉.会计文化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2.
[3]谢宏宇,聂顺江.试论会计文化的构建—— 基于会计亚文化价值取向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4).
[4]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11.
第五篇: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
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品德
珠海市南屏中学雷文军
摘要:中职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学习动力、自信心不足,自我要求低,文化底子薄,但是他们身上朝气蓬勃,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强。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中职的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词:班级文化培养中职生品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载体,不仅凝聚着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同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起到了厚德载物的作用,而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稳定的生活方式,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文环境和班风及处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包括班级成员整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这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在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影响学生的行为,对班级能起到凝聚、约束、鼓舞和同化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因此,创设和优化班级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审美意识、创新思维等人文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创建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
1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锻炼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激发爱班爱校的热情。正如亚斯贝斯所认为的:教育的本质是陶冶。
因此,实施班级管理,要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物质条件,不断深入开发新的资源,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使班级里的各种物化的设施都能体现班级的个性,把教室建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
1、学习环境的建设
教室,是一个班级学生每天学习的地方,是一个集体的家,是班级重要的育人场所。在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教室文化创建比赛。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个契机,我们发动全体学生,精心布置教室,美化教室,充分发挥教室环境育人的作用,使教室成为充满潜力的教育资源。教室文化创建的策略与方法:一要全班学生齐动手,显示想象力和创造力。二要设置要有教育意义、美观。我要求每位学生设计一种布置方案,然后大家评比,从中选择优秀的方案进行布置。教室的布置我们侧重于四周的墙体。常规板块有:学生作品展、宣传栏、图书角、卫生角、评优栏等,亮点展板:一是在进教室最醒目的地方,张贴了班级的管理目标。比如: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追求学习的不断进步等等。另一块是做了一个与企业对接模式的展板。因为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三年职校生活结束,学生将走上工作岗位,而我们培养的是工厂的一线工人,我们的毕业生将走向工厂,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体现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让学生做好去企业的准备。于是,我们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做在墙面上。展板内容是:有学生穿着工装在工厂实训的照片,有企业生产车间流程图示和企业的警示标语(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到工厂拍照),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室里能找到工厂里的感觉。
2、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组成班级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寝室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风建设的成功与否。因为寝室文化是基源,一个寝室的风气,会影响一群人。寝室的文化创建策略,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住校,寝室就是他们在校的家。这里面要有家的感觉。布置时要温馨一些,可以用一些提示性标语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由于所有的布置都让学生用双手和智慧来设计,一方面,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同时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三、建立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实现的保证。要大张旗鼓地学习规章制度,学习遵守纪律的模范,表扬守纪进步的同学,校本制度是《学生管理手册》。每位学生从进校开始,班主任都要组织学生学习上面的内容。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很多学生都是没有考上高中,成绩比较差,有的甚至是初中没有上完的学生,要制定一个对全班同学都有约束力的制度更为重要。主要是从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个方面建立班级制度,并辅之以量化考核标准,使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在操作上具体的措施是实行扣分和奖励条例。违纪实行扣分制,做得好的实行奖励。每周统计并公布一次,期末总评比,作为评优评先进的重要凭据。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规矩,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操作起相对比较容易,通过班级制度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以活动为载体,拓展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主要是通过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
1、利用班会时间,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有时因为违纪,别人看不起他,但他的知识面广,语言表达能力强,在这方面让同学们发现他的另一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自信,有利于增强自我约束。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高。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定期评比周记等方式,鼓励和表扬,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2、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既可以班级组织,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活动。比如做手抄报,黑板报,我鼓励学生自己做美编,设计板面,做作者,自己动笔撰写内容;比如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参加大合唱,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向上的曲目,学生自己做舞台设计,从服装到排练内容,都是集体智慧的体现等。比如球赛,队员和拉拉队各负其责,紧张而有序。通过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五、培育优良的班风,树立正确的班集体舆论。
班风是指班级体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技术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级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级舆论。作为班主任,我的做法是经常“小题大做”或是“大题小做”。具体的说,就是遇到有利于班级发展的小事情,我们在班会上大力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比如看到某位同学随手捡起校园的垃圾,放到垃圾桶,我会在班会上和学生探讨,这是一种什么行为?仅仅是捡垃圾?那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爱护校园的优秀品质;反之,乱扔垃圾又是什么行为,扔下去的是你“乱扔垃圾”的品德。遇到不利于班级发展的事情,即使是大事,也不能揪着问题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过及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班级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
六、建立文明礼仪文化,学会做人。
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的良好素质,又将促进班级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中等职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要利用在职校的几年时间,让他们增强个人情商,从文明礼仪,学会做人开始。班级文化就是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训练学生的文明礼仪,让学生懂得“责任”的含义。如在校园,学生见到老师要做到主动问声好;在车上,主动给需要的人让个座;要学会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等。还可以让学生参加“成人宣誓仪式”,等其他活动,教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处理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人格不断完善。
实践证明,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师生心情愉快,能激励学生不断进
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因此,班主任只有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只有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班级文化,营造优良的班级文化,创建和谐上进的班级,才能培养优秀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导论》,张济正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石伟平著,2005/31
[3]《职业技术教育导论》,刘春生著,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4]《职业技术教育学》,叶立群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叶高炎著,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05年5月
[6]《班级经营》,林进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