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意义

时间:2019-05-12 16:2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意义》。

第一篇: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意义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意义

摘 要:介绍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沿革,讨论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并结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际,提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七条对策与措施:1)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2)重视土木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3)采取“合格加特色”培养模式;4)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加强依法办事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6)重视工程管理专业教材的建设;7)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培养目标;素质要求;培养对策

引 言

只要有建设投资,就有工程管理,就需要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在不同经济体制下,工程管理的重点并不相同。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工程管理强调宏观的计划管理,并且主要是对国内工程建设的管理;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则更强调微观的项目管理,强调按国际惯例进行工程建设的管理。在21世纪,我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随着我国正式加入,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将日益密切,国内工程国际化、国际工程国内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ASPEN研究院下属的信息研究所最先提出了“知识经济是信息时代的本质”的著名论断。1996年,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在其年度报告中明确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的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经济形态。现在,人们普遍相信,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资产[1]。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核心的21世纪,研究高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培养他们的这些素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早在1979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工学院、同济大学等11所高校就设立了管理工程专业。如华中工学院1980年开始招收“物资管理工程”本科生,哈尔滨建筑大学1981开始招收“建筑管理工程”本科生。1989年,教育部将“建筑管理工程”和“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正式列入由其第二次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993年,教育部将“管理工程”和“房地产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由其第三次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998年,教育部在第四次修订和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对建筑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了调整,将原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管理工程(部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以及原本科专业目录外的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和国际工程管理四个专业调整合并为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有些高校还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2,3]。

我校是较早设立工程管理专业并享有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83年,我校“铁道工程”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培养“铁道工程规划与管理”方向的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生。1998年获“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面自主设置“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并享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为了指导全国高校更好地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做了如下基本规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应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4,5]。

由于21世纪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又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21世纪我国大规模工程建设需要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1.与道德素质

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具体包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崇高思想和优良道德品质,在工程管理工作中能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财产,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吃苦的高度责任感。

2.业务素质

为了胜任21世纪的工程管理工作,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具体包括:

1)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4)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

6)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7)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包括工程识图与测绘能力、方案评价比较能力、价格评估能力、预结算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8)掌握文献、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9)掌握进行国际所必需的相关商务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

10)具有善于发现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身心素质

工程管理专业人员一般要担当繁重的工作,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因现场性强而相当艰苦,需要和许多不同单位、不同类型的人员合作共事。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该身心健康、理解他人、有合作精神,以便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斗志,和相关人员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培养对策与措施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2-6]。

1.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学校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师资情况等认真编制,并定期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素质要求,我校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为一体的各教学环节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即人文社科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和专业方向模

块及实践教学模块。

3.采取“合格加特色”培养模式

从就业市场反馈的情况看,既有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专业方向特长的大学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应提倡高校采取“合格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其专业和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应按“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模式建立,课时分配比例可取为85:15。通常,在工程管理专业平台的基础上设立如下5个专业方向:建设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造价管理和物业管理。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其中的2~3个专业方向。

4.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诸多能力中,创新能力最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设计型、综合型训练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重新制订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实验课程课内总学时由原来的108学时增加到160学时以上,提高了实验课学时在课内总学时中所占比例;毕业设计由原来的4个设计题目变为10个设计题目;并且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进行金工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5.加强依法办事能力、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

加入WTO后,将有大量外国工程公司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同时,中国建筑公司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工程建设。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我校开设了建设监理概论、工程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建设法规、FIDIC条款与工程索赔、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科技英语、专业英语、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并正在为采用较多的英语教材和双语授课创造条件。从而使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及防范和处理经济纠纷的能力,掌握建设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及涉外工程建设法律制度,掌握工程合同的法律规范及现行工程合同文本,有从事合同谈判、签约、履约、监督保证及工程索赔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具备数据库和文字处理技能,能够利用Internet进行电子文献检索;能够使用英语熟练地进行书面交流与口头交流。

6.重视工程管理专业教材的建设

有无教材以及教材质量的好坏对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由于工程管理专业设立时间不长,相关教材、尤其是高水平的教材十分缺乏,专业教材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工程管理专业教材建设,鼓励相关教师集中精力编写精品教材和特色教材,把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教材建设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我校教师已编写并出版了《施工索赔》、《建设项目管理》、《施工企业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学原理》和《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等教材。

7.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开设课程数远比土木工程等专业要多,因为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既要掌握大量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又要掌握工程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在总课时数一定的情况下,课程数增加必然导致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减少。我校绝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已经压缩为24~32学时。但压缩教学时数并不意味着减少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为了保证每门课程在教学时数压缩情况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必须掌握和使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我校还经常邀请工程管理专业的专家与学者举办各种讲座,使学生有机会分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了解工程管理领域国内

外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最新动态,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四清.知识经济、现代与教学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27(1):87-90.[2] 缪燕燕.论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2):30-32.[3] 赵世强,程亚鹏.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41(4):37-39.[4] 杨迎晓.加入WTO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2,(2):44-46.[5] 项喜章, 付晓灵.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分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2,(2):26-29.[6]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二篇: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现在许多学校提出了“定单式培养”模式,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职位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定向培养,为各类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旅游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来处理。第一,深入市场进行调研,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第二,对历年的旅游管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相关的反馈信息。只有通过调研和反馈,才能真正将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不是以所谓的教学质量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真正以市场需求、以企业用人标准来衡量,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弊端,突出表现在过于强调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教材上的理论相对滞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操作性,只是片面地从理论层次来强调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具体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所有学校的旅游专业都有一套教材,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要注重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校本课程资源的研发,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个性,才能打造特色专业、特色学校,才能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我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理论,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引进来。学校可以吸收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一线的旅游管理人员来研发教学课程。他们长期工作于旅游管理第一线,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方向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我们要注重吸取他们的建议,让他们一起参与制定课程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好教材,还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尤其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挖掘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吸取其他院校、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更好地“为我所用”。

2.走出去。我们要勇于走出校园,走出地区,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向外界展现本校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与专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广大教师与管理人员真正走出固有思维的限制,走向更为宽广的学习的平台与交流平台,接触到更多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信息与内容,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课程体系更为合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执行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搞活旅游管理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1.聘请专业人员开办专题讲座。聘请资深教授、知名旅游企业家等来我校开办相关讲座,让广大教师拥有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学习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模式。

2.利用网络优势组织教师研修。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与互动优势来进行交流与研修,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增长见识,让教师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来提高自身修养。

3.教师进行分期分批专业培训。学校要鼓励与加大教师继续进修力度,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让教师进入其他知名院校的旅游管理学院进行专业培训,必要时可以组织教师到世界各国名校进修。

四、加强案例互动教学

枯燥单调的理论学习无法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欲望,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使教学陷入机械灌输的误区,这样更加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采用案例互动教学,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真实生动的例子中,这样既可以化解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案例的收集,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构建教学实践平台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对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实现学用结合,让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与实践行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提高认知,提升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与各地企业加强联系,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构建旅游教育的合作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习安排、人才培养供需平衡调整、师资培养、教育质量反馈评估、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更能促进旅游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

第三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企业方面的知识,具备相关能力,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质量检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相关管理工作等的实用型管理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英语、计算机、政治、法律、统计等基础知识;掌握经济、管理、营销及现代企业营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管理沟通、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2、基本技能要求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英语达到教育部门对高职高专的基本要求,能进行简单英语对话;具有较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3、专业技能要求

熟悉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及法律体系,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统计分析、调研报告、营销方案及人力资源方案撰写方面的能力;具有利用计算机处理工商管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具备一定的商务管理能力;具有营销策划能力等专业技能。

4、综合技能要求

具备应有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热爱本专业,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物流师与商务策划师等相关的专业能力证书。

第四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全球贸易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传统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创新与改革,使毕业生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创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涉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贸易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毕业生不能适应外贸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国贸人才的培养和市场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满足加入WTO后外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还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普遍是重知识传授而轻品德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了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培养出来的国贸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才供需脱节。长期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的教学现状。毕业生如果不能一上岗就胜任岗位工作,企业又不愿意花时间来进行岗前培训,这就会造成毕业生学而不能用,单位需而不愿招的现象。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泛而不精。首先,过于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上求全求多,通识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国际贸易教科书,可以发现有许多知识点内容重复交叉。例如,《国际贸

易惯例与规则》、《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实务》在贸易术语以及货运、保险及惯例方面有重复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结算方式有交叉的内容等等。另外,目前一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安排存在先后顺序不合理的问题。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单证实务》、《外贸函电》同时开设,章节的进度却不一致,这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造成重复讲解,这不符合教学规律,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师资配置缺乏,学生知识结构不能按要求构建。目前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双语教学。但能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匮乏。既精通专业又精通一门外语的教师为数不多,而且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严重不足,如果完全按照国外原版教材上课,对授课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要消化教材内容难度也很大,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实践教学环境基本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内实训基本条件不足,实训体系的真实性不强,难以达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教学效果不好。虽然有部分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因为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

6.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学生兴趣难以激发。中国外贸专业教师与国外相比,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就会使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缺乏感性的认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国贸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1.大部分高等院校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科要发展,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被主动引入课堂中。如小组教学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并亲自扮演外贸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的外贸业务,体验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就业技巧。此外还可采取诸如案例教学法、市场调研法、实践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创造

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培养模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为使培养目标更明确,需要细化专业内的培养方向:比如国际商务方向、国际物流方向、国际法律与惯例方向、国际理论与政策方向、商务英语方向、国际金融与证券方向等。

3.课程设置上力求与专业方向衔接。课程设置上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平衡好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和比例。第二,课程内容有交叉点或重复点的,在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的选择上相关教师应当有所交流、有所侧重。第三,部分与考证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以提前开设。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提前在本科大二下学期开设,这样也可以为学生在毕业前考证争取更多的时间。

4.建设一支“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引路人。加大师资培育力度。教师需要主动钻研教学理论、学科知识,还应联系企业、海关等相关单位,做到多请教、多实践、多总结,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根据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一支“三结合”(专兼职结合、校企结合、国内外结合)的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经济贸易业务运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平台。高校应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接纳实习、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协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扎实的技能功底,成为应用型人才。

6.激励学生参加考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商务技能大赛。通过把考证计入学分制,或者进行双证培养模式都是激励学生参加考证的好方式。另外,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参与到不同层次的商务技能大赛中,亲临竞争的氛围,将对学生的技能以及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国贸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实习实训。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实训、实习的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实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多种

形式在校内外开展实践教学,如课内实践;校内综合实验平台实践;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实习;企业实地调研;设立企业冠名班等形式进行订单培养。此外还进行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创建“模拟职业训练实验室”,通过模拟企业现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模拟面试等方法,让学生转换角色,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细致化的职业训练与指导。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通过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办学资源,开放的人才培养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性强的专业设置,灵活实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对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培养既能满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挑战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红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1-133.[2] 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3]张军.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2008,(5).[4]冯春华,孙宝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 俞毅.财经类院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创新——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6] 陶忠元,陈丽珍.国际经贸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江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第五篇: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方案探讨

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方案探讨

摘要: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中应该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探讨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大专层次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研究

依据科技发展导向,结合当今及未来人才需求,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2006 年开设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了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从事生物制药领域相关工作的综合素质,有必要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发展性的探索和研究。

一、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制药技术类的下设专业,生物制药涉及生物技术、制药、药学、化工等多学科。从生物制药广阔的发展前景分析,就业市场应当十分广阔,但现阶段国内的生物制药领域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真正的生物制药企业并不多。加之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并与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所以近几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就业不能完全集中在生化制药企业、微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工程制药企业、生物试剂企业公司等生物制药领域,而要适当地适应现已形成规模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等领域。这与培养目标并不矛盾,《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虽然将药物分为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物制品,但从制药企业来看,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是既做化学制药,也开发生物制剂。这就要求专业建设时从培养方案上体现出重基础、重素质的特点。

2.就业地域分析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首先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对河北省的相关企业进行查询可知,截止 2009 年11 月,河北省的药品生产企业有111 家,通过了GSP 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631 家;此外,北京的文章由整理药品生产企业有285家、天津药品生产企业有143家;这些企业的生产、检验、销售、研发等职位,都在近期和将来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对河北省的高校进行查询可知,省内开设本科药学、制药相关专业的院校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等8所。开设大专药学、制药相关专业的院校有河北农业大学、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等 10 所。其中以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学、生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钟尉方 李代宗 王岳鸿 王家庆(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化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等为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仅有2 家,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该专业在培养区域稀有专业人才方面占有一定优势。3.毕业生去向分析海洋学院现已经毕业一届学生,毕业生的去向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从事不同类型药品或产品的销售或服务,如生物试剂、处方中药、医疗器械、兽药、保健品、零售药店服务等,约占到毕业生总数的60%。(2)从事不同类型产品或药品的生产或者研发,如生物试剂、化学药品、中成药,体外诊断试剂等,占到毕业生总数的 10%。(3)有 3% 的学生从事药学类中专教育。

(4)升本,顺利通过专接本考试的学生占9%。另有学生创业、从军或者改行,约占10%。从数据统计可知,从事销售服务的人数超过总人数一半以上。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制药行业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决定了生产岗位人员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多以本科

学历限制生产、检验岗位,这就削弱了专科毕业生的竞争力。第二类学生的就业证明了专科生并非不能胜任研发、生产岗位。另外,从数据统计可知,毕业生的去向呈现多元化,这体现了就业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同时,也证明了重基础、重素质的培养方案指导下的学生可以胜任比预期的生产销售更广阔的相关工作。对毕业生去向的跟踪分析有助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性探索和研究。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1.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就业领域的主要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展开,体现出重基础、重素质的特点,课程可分为三大体系:(1)开设适用于所有药品生产、销售的课程,如药理毒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市场营销学、药物制剂设备等文章由整理课程。(2)开设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离纯化等主要针对生物制药的课程。(3)开设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课程,如药物化学、海洋药物学、医药数理统计、专业英语等。由于培养年限和课时总数的制约,课程设置不能面面俱到,还要结合用人单位和就业反馈信息不断论证调整。2.突出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方面。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对生产、经营一线,实践能力格外重要。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充分重视实践课程教学,从课时安排上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比例。

参考文献:[1] 朱振洪,余勤,万海同.在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中加强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1):95-97.[2] 郭桂英,征集平,陈银华,等.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构想[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4):389-392.

下载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财富日益增加。然而面对着民间巨额理财需求,我国的金融机构却存在着大量理财人员的缺口和人员素质的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培......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来源:呼死你 http:///营销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学习心得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学习心得 ------坪洲二期吴全吉 从技术工作职位转变到企业管理职位是许多技术人员所追求的职业发展之路。通过对时代光华关于《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视频......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推荐阅读)

    内部提拔一直是大多数企业人员晋升的方法之一,而能够得到晋升机会的通常是部门里专业能力最强的人,所以,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的现状。但是专业人才并不等于管理人才......

    探讨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探讨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重点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研究中国语言的构成、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等,旨在提升学生的......

    景观设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景观设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王冀豫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摘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切入点,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景观设计专业发展的自身特色......

    山西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山西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摘要]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山西的会展业也渐入快车道,近年来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国际性展会,在大大提升山西省知名度......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专业人才(大全)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专访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谢伟芳董事长 近日,笔者从刚刚结束的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上获悉,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