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党员干部党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7: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党员干部党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党员干部党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党员干部党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波斯喀木乡全部党员干部党风建设现状及

对策研究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党员干部队伍作为一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直接面对着广大农民群众,在具体指导、实践和推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有效贯彻落实,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如何,乡村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围绕这一问题,下面我结合波斯喀木乡乡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探讨研究。

一、乡村党员干部队伍党风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对全乡387名在岗机关党员干部和村级党员调查情况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乡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够自觉、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一些干部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当前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分析不细,法律法规了解太少,遇到问题和矛盾,拿不出解决办法和点子,影响到镇域经济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工作安排部署多,检查督办少。例如,有些党员不参加周五活动,不按时交思想汇报,学习记录本不全

2、有些乡村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服务群众不够;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存在本位思想;有的思想不解放,患得患失,工作打不开局面;有的工作缺乏深度与硬度,缺乏一种一抓到底,雷厉风行的激情;有的片面夸大不利因素,把问题归咎于客观原因,不能正视和积极解决问题,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工作陷入被动;有的缺少工作的前瞻性,对基层工作缺乏研究;有的工作拖拉,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由于人少事多,每个部门都承担着繁重的业务工作。因此,部分机关干部在思想上产生了松懈和无所谓思想,认为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只不过是一种走形式,走过场的过程,雷声大,雨点小,只要口号喊得响就足够了,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高度重视起来,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日常工作来做,思想上的放松导致行动上的迟缓,致使有些工作限于被动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关作风建设的整体进度。

3、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敬业精神不强,事业心、责任心有所退化特别是一些村级干部,由于工资待遇低,家务繁忙,对村级工作要么“撂挑”,要么变成“守摊干部”。个别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的干部,在处理工作事务中,把一些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的群众问题复杂化,甚至激化矛盾,造成干群积怨增多,形成信访隐患。

4、工作不够深入。主要表观为“四多四少”:在机关多,下村少;迎来送往多,调查研究少;掌握上情多,了解下情少;做表面文章多,讲究实效少。民主法制意识不强,工作方式简单。部分村支书、主任作风不民主,遇事不商量,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5、学习培训质量需要提高。近年来,干部学习培训较多,但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不够。一些培训形式主义严重,如何通过学习培训,真正提高乡镇干部为“三农”服务的知识和水平,是一个紧迫的课题。学习抓得不够扎实。

上述存在的问题,尽管只是少数和个别现象,有的还只是苗头,但如果不警惕、不重视,任其蔓延,终将损害党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到地方的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一是有些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二是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人们的思想冲击很大;三是一些制度和机制的可操作性、激励性不强,在督察落实上不到位。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乡村党员干部在党风方面出现的上述问题,客观上来讲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乡村经济基础薄弱有关,也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管理不规范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彻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乡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必须运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手段,在科学合理的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立足教育培训,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的三种能力

提高乡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教育是基础。一是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以会代训、集中学习等适合乡村干部特点的教育形式,对不同岗位的乡村党员干部队伍进行权力观和利益观教育、群众观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使他们熟悉和掌握党的农村政策,自觉地维护政策,模范地执行政策。在当前,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点学习和贯彻好党和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税费减免、粮食和农机具补贴等各种支农惠农政策。

二是重视和加强法纪教育,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重点在乡镇行政执法干部中开展好党纪法规教育和示范警示教育,积极帮助他们转变工作作风,把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从过去的行政命令、简单从事,转变到说服教育、民主协调和依法办事上来。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干群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

三是重视和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带领群众政富的能力。通过组织学习观摩、科学技术培训等活动,开阔乡村党员干部的眼界,拓宽他们的思路。把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市场、开拓市场和适应市场,作为乡村党员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二)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促进党员们的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

制度建设是全面规范和约束乡村党员干部行为,促使其依法行政、照章办事的重要手段。目前,重点是健全和完善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1、乡镇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同岗替代制、岗位责任制等效能建设制度,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2、村级要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好村级财务村务“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凡属村级重要事务,如涉农负担的各种收费项目的标准和依据、扶贫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支农惠农政策资金的兑现等,都要通过相关的监督审核程序后,及时如实向村民公开,避免因少数人的“暗箱操作”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责任心

一是要开展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使干部们时刻牢记自己手里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把它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每个干部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工作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是为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微、慎独。

二是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培育主动负责、敢于负责、能够负责的工作作风。责任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能力。在工作中,具有责任意识是对党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党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切实提高党员责任意识,严肃工作作风,建立高效履责的工作机制。

三是把落脚点定位在为基层群众服务上。针对当前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必须调整工作思路,要加强机关干部为农民服务意识教育,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主动为民服务,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所盼,解群众所忧,谋群众所需;始终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第一信号和依据;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同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注重工作实效。要以“重行、重做”为工作着力点,从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从倡导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起,比如健全领导联系基层、完善“走村入户”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一套科学、严密、规范的工作机制。

总之,在为基层群众服务上,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文明办公、规范机关干部日常的言行,体现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通过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通过广大机关干部的行与做,让群众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从而真正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努力把为民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建议

根据我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状况,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四方面的工作。

1、抓根本,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把干部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抓住不放。要认真研究机关各个时期思想实际,通过深化理论学习、集中整顿、经常性教育、典型激励、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广大机关干部真正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机关干部勤奋学习、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热情服务、公平公正、廉洁守纪的职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各级机关党组织教育党员干部的作用,积极配合行政领导抓好机关的作风建设。

2、抓重点,切实解决干部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机关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和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但同时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各个时期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对本部门本单位危害最深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并以此推动机关作风的全面转变。

3、抓关键,切实发挥领导干部在转变机关作风中的“龙头”作用。

作风建设问题,表现在机关,根子在领导。只有领导班子坚强,领导干部过硬,机关作风建设才有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率先抓好班子自身作风建设,严格教育、管理、约束领导干部,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对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要从严处理。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自觉加强作风纪律修养,率先做到令行禁止,以自身的模范行为、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为机关干部树立标杆,做好示范。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忠实履行抓作风建设的责任。要建立部门领导抓作风建设责任制,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作风建设,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并将抓作风建设纳入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思想上高度重视机关作风建设的浓厚氛围。

4、针对管理偏松的实际,建全机制强管理

根据乡干部分工,采取分线考核的办法,建立量化考核指标和绩效评价体系,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镇干部工作百分制,给每个干部制定工作任务和分数指标,视工作数量、质量进行考核,与干部的报酬和选拨相挂钩,增强了干部压力感。

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坚持“有为就有位”的思想和“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推进股级干部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打破级别、编制、论资排辈的观念,真正做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一批素质高、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年轻镇干部推上了党政办主任、计生办主任、招商办主任等重要岗位。

二是建立谈心机制。坚持干部管理人本理念,针对镇村干部实际,对干部工作、学习、生活给予人性化关怀,经常开展镇党委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谈心交流活动,并切实帮助解决干部所遇到的难题,让干部感受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激励乡镇干部振奋精神进行工作。

三是健全约束机制。首先是实行签到制度,要求镇干部每周在乡住宿不少于4天,周末值班一天,切实解决干部“走读”问题。主要领导做到了率身垂范,坚持吃住在镇。其次是强化了公务接待监督制度,严禁镇村干部在饭店用餐,向群众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并要求镇纪委干部经常到饭店明查暗访。通过这一措施,镇村干部进店用餐的现象明显减少。

四是健全责任机制。抓好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的落实,削除“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按照分工,把年初既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使每件工作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有明确的事后奖惩,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干部工作的效率明显提高。

波斯喀木乡纪委

2014年7月9日

第二篇:浅谈国内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试谈国内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该文在肯定了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形势后,指出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经营理念陈旧、营销渠道单

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政府主导、科学策划、挖掘内涵、扩大影响、树立品牌、集聚人才、永续发展、加大投入,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政府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机遇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主要的要求。[2]为了深入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3]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总地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良好。[1]

1.3近年来乡村旅游红火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4]

2.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弊端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

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

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

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3.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

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门票。

3.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3.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2]谌强.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4]孔晓宁.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5]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第三篇:xx小学关于乡村教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xx小学关于乡村教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至21世纪,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我县已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进行了三期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我校特对23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23份有效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填写;第二部分为封闭式问题,要求教师在几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项目;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让其自由陈述)。

一、我校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我校所服务的xx总支下辖八个行政村,总人口一万余人。我校现属全日制小学,学生总数为 人,专任教师21人。

1、教师性别、年龄、学历状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校50岁以上就有13人,占全校的61.9%,是一个年轻的集体;专科以上学历者有28人,学历达标率达96.6%。小学部中40岁以上为19人,占小学部的60.0%;中师(含高中)以上学历者有32人,学历达标率为100%。

2、教师身体状况。

在我校教师中现有1名教师重病住院,有1名重病初愈,其他的教师中,身体患有这样或那样疾病的有10人,(其中2名为常吃药维持的糖尿病患者,还有2名为高血压患者,也

常吃药,剩下6名为乙肝患者)。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身心疲惫,处于亚健康状态。

3、教师家庭及收入状况。

我校教师组成的家庭计51户,其中双职工家庭有13户,有较稳定收入;单职工家庭38户,一方无固定收入,按三口之家计算,人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处于低保线的有27户,占教师总数的44.3%。拥有城镇住房的家庭仅有12户(其中有部分还是多方举债)。占教师总户数的23.5%。

二、我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调查。

1、教育政策法规的掌握。

对开放式问题“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32%的教师认为应面向全体,分层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做学生朋友。51%教师认为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学生,12%的教师只说出了应关心,但未做具体说明,5%的教师未做回答。统计数据说明,我校教师师德修养较高。

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掌握情况,绝大部分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了其精神。调查中,49%的教师对《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中有关教师和学生的内容回答准确,25%的教师回答基本准确。但是应值得反思的是20%的教师回答有一定错误,6%的教师未做回答,说明仍有部分教师对教育法规缺乏了解。

2、教育理念。

对开放式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74%的教师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并具有一定新意;22%的教师回答较准确,4%的教师未作出回答。这说明我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到教师心中。

3、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对开放式问题“教师职业的本质是什么?”,“你的专业风格特点是什么?”有43%的教师明确回答出了“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现代的教师是经师:发展学习力,学高为师。”等内容,体现出了知识传递者、灵魂导向者等角色定位。有40%的教师回答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等内容,11%的教师回答出的内容不够明确,有6%的教师未作出回答。说明我校教师在课改大潮的推动下,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并具有一定创新,但仍有

2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未转变过来,证明我们距课改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在“每期中你会承担几堂学校的教研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收获是什么?”的调查中,77%的教师显示会讲1—2堂公开课,但对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是否有收获的回答中,78%的教师有明确的答案,22%的教师回答模糊,不明确。另外,在学校教师中,有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报刊发表或获奖的占10%,有2篇的占6%,3篇的占1%,没有的占83%,这说明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有待提高。

4、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使用。

调查统计发现,我校有45%的教师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有38%的教师通过学习,亦能掌握一些电教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为教学服务,只有17%的教师通过学习,仍不能掌握现代电化教学技术(大多数是45岁以上的老教师),说明我校在运用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积极性高,普及程度较高。

5、工作积极主动性。

调查统计表明,我校有21%的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积极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纳策,有70%的教师能够基本完成本职范围内的工作,有9%的教职工未作明确回答。

三、思考与对策。

1、整合教育资源,实施人性化管理。

由于我校地处各乡镇学校及县城诸多学校的夹缝之中,特别是初中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合理调整村小布局,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利用优势,整合教育资源。由于教育资源稀缺,所以我们决不能寄望于资源高耗型的外追我扩张,我们要立足于团结片区的孩子,让他们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良好教育。我们要依靠团结教师的智勇坚定。挑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和力量,走资源节约型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均衡发展之路,既重初中,也重小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遵循规律,强化常规管理,合力为社会、为人民办好学校。

为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对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一切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本,以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

3提高为手段,关注教师在学校的生存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2、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沟通、多一点激励,为教师“减负”。

尊重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尊重教师人格,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一定的“自由度”,人不管职务高低、年龄老幼、性格差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领导要一视同仁,将心比心,不能划分其亲疏。

加强人际沟通,营造一种舒畅的心理环境。有意识地缩短与教师的“角色距离”,减少“位差”。多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教师进行感情的双向交流,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满情绪,领导要积极引导他们以各种不同形式及时宣泄,以求得心理平衡。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

通过尊重、沟通、激励等有效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学校再为教师进行有效的 “减负”,将会促进学校工作的大发展。调查表明造成我校教师经济上贫苦、生活上空虚、工作上被动的原因是社会职业、学校带来的压力所致,所以我们学校应对教师给予实质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为其有效“减负”,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的今天,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而应开源节流,尽可能为教师谋福利,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3、切实抓好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教师教育风格的养成研究。

首先,进一步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按照教育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让一切落到实处。

其次,根据本校实际选择熟悉的有价值的、易操作的、能够研究的课题,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学习,掌握一些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同时,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注意克服功利主义的诱惑,让教育科研返璞归真,体现其应有之义。

最后,在教育科研中,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形成每一个教师独有的教育风格,达到“教研兴校,教研兴教”。

4、继续抓好教育法规和师德师风的学习,警钟常鸣,保证学校安宁、舒适的学习、工作

4环境。

四、存在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校还存在着几个现阶段无法圆满解决的问题:

1、由于地处偏远,生源差,学校经费紧张,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难题。

2、在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学生的偏差行为越来越严重,学生不服从管理而出现“顶牛”现象也时有发生,说服教育功效不大。再加上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或利益驱动的影响,因而造成了部分学生厌学、辍学;个别教师厌教、弃教的可悲现象。

第四篇: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这些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期待本文对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关键字:食品安全

食品事故

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堪忧,近几年来有影响力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如下几件:

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双汇瘦肉精事件 台湾塑化剂事件 牛肉膏事件

南京的鸭血黑作坊 老酸奶果冻事件 毒胶囊事件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几乎涵盖了整个行业,并且有从食品行业到药品行业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料污染问题。前几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2、小企业黑作坊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多而且经营秩序混乱且极度不规范。由于食品经营企业数目巨大而且规模较小,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新技术新资源的使用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可分为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6、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管理混乱且有交叉,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7、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体系。

2、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对行业内企业采取准入制度,严格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水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

3、推进食品质检部门的体制改革,将各部门进行整合,构建一个专门的食品监督机构。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将原来分散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考虑成了一个专业的食品监管机构,确保分工明确,监管职能清晰,以此来提高食品行业监管水平。

4、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加强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在发现不法企业或个人生产或销售违反食品监管条例的行为时,应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将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成本提到最高,让不法分析望而却步。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正日趋完善,但是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相关机构必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加大食品卫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而努力工作。

(陈凯荣,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专业,管理0901,联系电话***,邮箱1032155924@qq.com)

第五篇: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形象地比喻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若羌县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有效提高了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但是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衡量,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自身要求不严。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尚不完全适应,有的党员干部满足于现状,强调基层自然条件和实际困难多,对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看的不深、研究的不够透彻,工作信心不足。部分党员干部强调客观工作原因较多,忽视日常学习,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创新意识不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和素质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当前,农村基层各项任务较为繁重,乡镇干部往往忙于日常事务,忽视了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知识的学习,导致乡镇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低、对上级政策把握不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用政策和法律去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工作作风不扎实。前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乡镇干部交流和提拔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觉得“没盼头、没干头”,逐步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工作上积极性和主动性减退,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

4、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对许多工作疲于应付,部分党员干部仅限于上面安排什么就干什么,主管领导不能充分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的将上级工作部署与本乡实际情况进行融汇贯穿,导致就任务而落实任务,就工作而抓工作,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创新意识不强。

5、为民服务存在畏难情绪。乡镇机关和站所工作人员职数与实际工作量不相符,由于农村工作任务较重,人员缺乏,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而且经常加班加点,保证不了正常的休息,不但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工作和家庭,也影响到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得不到组织和群众的真正理解。

(二)村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为民服务意识不够。主要体现在村组党员干部难选难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项农村事务不断增加,村级任务愈加繁重,很多村组干部反映,自从当了村干部后,基本上是随叫随到,自家的枣树也因疏于管理,长势和树形还不如其他农民,产量和收入相应减少,基本上是“忙忙碌碌干一年,不如种好一亩田”,村干部干劲不足,呈现出“选的不想干,干的素质低”的不良现象,有的村民小组组长一年换了好几任,影响了村级事务的正常开展。

2、思想观念落后。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年龄50岁以上,知识结构老化,思维缺乏活力,工作缺乏魄力,进取缺乏动力。有的村干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精力不够,缺乏开拓精神,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不足,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

3、工作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事务 的增多,各乡普遍增设村干部职位,没有将村干部配备控制在5-7人的标准,即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大多数村的村干部达10多人,而村集体收入较低,增加的村干部误工补贴也无力从村集体收入中列支,只有切割转移支付资金这块蛋糕,从而直接降低了村干部报酬的整体水平,导致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抓好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一是抓好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解决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开拓进取精神不足等问题。要认真组织基层干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特别是加强对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州委八届九次和县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及全国支持新疆、河北邢台对口支援若羌的政策,使农村党员干部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区情、州情、县情,正视若羌县和其他县市的差距,充分认识县委确定的“枣业富民、矿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战略和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鼓舞士气、提振信心,为若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跨跃式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结合基层干部思想作风现状狠抓制度建设,建立“一把手”抓干部思想作风的责任制等制度。

二是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学风建设。解决少数党员干部学习不联系实际,将理论当教条,浅尝辄止,业务不精,致使工作中“想当然、凭想象、好象是、拍脑袋”等问题。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和急用先学的原则,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成为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立足本职,积极投身于事关若羌富民强县战略。为保证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落实,防止不学、假学、空学,练“唱功”,建 立健全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夜读制度、岗位练兵等制度,把学习作为考核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述学、评学、考学。

(二)切实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管理力度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形成“竞争”新局面,每年由县财政给每位乡镇公务员拿出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作为绩效考核工资,把考核权交给乡镇。各乡镇制订绩效考核方案,绩效考核方案要充分体现偏重一线、多劳多得原则,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岗位,工作任务量化到人头,奖金按分值兑现。各乡镇通盘考虑,实行所有干部职工全覆盖。绩效直接与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广大乡镇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体制顺、机制活、讲业绩、比贡献”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创新党员干部培训机制。从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训看,科级干部培训和村干部培训由县委负责,能保证定期轮训和调训。而一般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没有具体化,更没有考核指标。要建立一般党员干部轮训机制,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建立健全一般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责任制,把乡镇一般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教育培训工作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把乡镇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同年终考核、评先评优和升迁奖惩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乡镇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县、乡党校的作用,加大乡村组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分期分批组织乡村组重要工作岗位的党员干部到区内外考察、学习、培训和挂职锻炼,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

三是坚持新录用公务员下派到农村基层锻炼制度。坚持考试录用、初任培训和基层锻炼有机结合,制定措施,县直部门每年新录用的公务员要到基层锻炼2-3年,对那些经过艰苦复杂环境和基层锻 炼、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干部,及时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对那些贪图安逸、不愿到困难艰苦的地方和基层去工作或敷衍塞责的,不予提拔使用。

(三)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环境

一是加大乡镇党员干部补贴力度。出台更加倾斜的乡镇干部工资补贴政策,缓解干部经济压力,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的生活待遇水平。

二是建立互动交流机制。继续坚持每年从县直机关中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乡镇锻炼,从乡镇干部中安排一批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干部到纪检、组织、宣传、县委办、政府办等理论和政策性较强的部门挂职,互相补充工作经历,全面提高年轻干部自身素质。同时,建立部门与乡镇、乡镇与乡镇、城镇与山区之间的干部交流机制,打破一些一般干部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经历单

一、缺乏多岗位锻炼的局面,进一步激发干部的工作活力。

三是加大选拔任用力度。按照 “一线出干部”的用人导向,在选拔配备领导干部时,优先考虑政治素质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群众公认、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以充分调动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努力改善干部生活环境。把加大乡镇特别是偏远乡镇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完成,配备相关设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干部的沟通和交流,充实干部精神文化生活,稳定和凝聚人心,切实创造一个让干部愿意到乡镇、向往到乡镇、长期扎根乡镇工作的环境。

五是加强人员力量。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将编制管理和人员管理紧密结合,加大乡镇干部招考力度,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配 齐乡镇机关和站所相应的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建立综合性服务机构,将部分涉农站所人员进行整合,纳入统一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四)深入推进村级组织建设

一是改善队伍结构。首先是注重选人。要注重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年轻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来。其次是注重培养。在农村发现有能力的年轻苗子,有意识地在村里加以培养使用。不是党员的,村党组织要引导他们在政治上有追求,早日成为党员发展对象,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要把发展党员、选拔后备干部、培养实用人才和村班子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在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中培养吸收党员,并把优秀党员逐步培养成村干部。第三是针对部分村干部队伍年龄较为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创新意识不够、组织领导能力较弱的问题,在村级换届后要超前培养村后备干部,为农村储备足够的后备人才资源。严把后备干部的考察推荐关,改变以往村后备干部主要由村干部直接推荐的方法,由乡党委牵头采取民主推荐的方法确定后备干部的考察对象,通过考察从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重点在毕业大学生、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对象中确定村后备干部。同时,为加速后备干部的成长,加快岗前培养锻炼,可采取委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等办法,让他们参与重大工作,既提高村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又让他们为大多数村民所知晓,为下一届换届选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是注重管理。通过实行跟踪培养、滚动管理,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创新本领,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建立一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第五是加强作风建设,搞好绩效考核管理。要让年轻村干部在 广阔的农村大展宏图,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提高村干部待遇。首先是规范村干部职位设置。根据各村人口和经济发展现状,按照精减高效原则,实行交叉任职、兼职等形式,减少村干部职数。各村村干部配备应严格控制在5-7人,其他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误工补贴,误工补贴从村集体收入中列支。对于超职数配置的村干部,有集体经济收入并且村级无债务的可在集体经济收入中开支,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并且有一定债务的不准超职数配置;其次是加大转移支付资金力度。一方面保障村干部报酬,另一方面保障村级经费运转;第三是根据我县村干部工资实际情况和所要达到的标准,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予以补助;第四是建议在银行设立代发工资帐户,将报酬的70%,按季度直接划入村干部个人工资存折,乡镇留报酬的 30%,作为村干部年底考核工资。第五是在给村干部交纳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一并考虑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是制定发展集体经济奖励制度。实行发展集体经济与村干部待遇相挂钩,每年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给村干部,切实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集体为群众办事的能力,也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下载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党员干部党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党员干部党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综合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综合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姓名:谢守松学号:指导老师:摘要:结合发展抓党建、联系致富抓管理,瞄准实践需要、狠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

    基层法院裁判文书制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是我国司法文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裁判文书作为法院与法官的最终产品,不仅体现了审判机关公正司法的形象,而且在执行法律、化解矛盾等方面,成为展示我国法律制......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本......

    乡村教师普通话现状及对策

    乡村教师普通话现状及对策 提要: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其规范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促进国家发展,普及普通......

    关于铜陵市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关于铜陵市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作为我们的母校所在地——铜陵,她拥有三千多年的青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

    浅议基层农发行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议基层农发行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农发行正定县支行 张华平档案是依据、是资源、是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一个单位的档案是对其经营管理过程的客观......

    基层行政复议工作现状及对策

    基层行政复议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行政复议制度是由《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确立的一项行政争议救济途径。相比于行政诉讼制度,行政复议具有程序简便、迅速、成本低等......

    乡镇基层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

    乡镇基层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 乡镇基层机构承担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广大农村群众等多种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政府由过去收钱、征粮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