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羡慕着不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
羡慕着不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
当我睁开朦胧的眼睛时太阳已经透过窗户洒满了半间房子,看见阳光潜意识里清醒了过来。又是周末,然后像往常一样起床.洗刷……..等一些琐碎的事都干完了,想想自己还是不想去图书馆学习,总感觉那里有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氛围,这也许是我想逃避紧张的生活的唯一一个没有道理的理由吧。就这样又折回了床上,很熟练的打开电脑,输入熟悉的网址,浏览着一天能翻上十几遍的网页,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看。顺便登上了我的小企鹅,无聊的翻着一个个网页。。。
突然弹出了一个视频,是我妹,我心里不禁的暗生出一丝丝欣喜:终于可以不这么无聊了。视频连接上后,一堆可爱的笑脸映入眼帘,四个不一般大的孩子紧紧地挤在沙发上,眼睛都直溜溜的瞪着摄像头,煞是可爱。妹妹说“今天我们都来了。”看到我有点疑惑的表情,她又补充到“今天十月一呀。”我突然反应了过来,对呀,十月一了,我都过晕了。人在安逸时总会忘了日子。像是我们永远都认为痛苦的日子过起来比安逸的日子要长的多。妹妹说“大学真好,真轻松。”我反过来说:“其实挺无聊的”。我跟她讲大学里的一切一切,那些我感觉已经乏味了的一切的一切。而她却很感兴趣的听着、憧憬的。小侄女在那里天真的叫着姑姑,然后我引导着她数着“1、2、3、4、5、。。。”稚嫩的声音让人听了就想笑。两个弟弟争吵着一会要玩什么游戏,满脸的天真。看着这些天真的脸,突然很羡慕他们的这个年代,那个我已经错过了好多年的年代。。。
我们似乎总是会羡慕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年代,像是妹妹在羡慕我的轻松,而我又在羡慕着他们的天真。我更羡慕小侄女这个年代,什么都不用想,还可以被一家人当作宝。而自己在向他们这么天真时却又在想着赶快的长大。弟弟们现在多想有时间痛痛快快地玩会游戏。而当我有时间了却感觉自己对所有的游戏都不那么感兴趣了。这些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跟他们说要好好学习,却忘了自己也必须得努力奋斗。我跟他们说你们上了大学也会这么轻松的,却忘了告诉他们这样轻松的日子其实挺无聊的,同时也忘了告诉自己不管在哪个年代奋斗、努力、坚持。。。这些老掉牙的词都是需要的。迷茫了好久了,突然清醒些了,轻松的年代不是用来浪费的。我们应当用这些时间去做更多的事,喜欢的不喜欢的,总之,生活应当充实起来。我们有权利去羡慕任何年代,但没有资格在任何一个年代里堕落。每个年龄都该有一定的目标,小的、大的,用他们把是生活填充起来,使生活不那么的无味。无意中流失的那些年代,后悔也好,怀念也好,都不会在回来了。我们要做的是,活在当下,奋斗在当下。
第二篇:挥手告别那个年代诗歌
你太多的情感
我承受不起
一切负累
都成了过去
看那
天边的白云
蓝的彻底
过往的云朵
也有了笑意
任时光流逝
岁月苍茫
我和你依然在路上
友情
依然埋在心底
绽放
一缕馨香
给你送去最浓的光芒
像茶一样
滋润你阔淡时光
岁月
掩饰了你的渴望
像酒一样
醉了一地的思想
路漫漫
脚步蹒跚
那从前的幻想
夭折了翅膀
只希望
在人生的天堂
有我炽烈而又
充实的希望
第三篇:我记忆中的那个年代
派出所制定出台便民利民措施
一、开通群众办理户籍业务“绿色通道”。该所针对辖区残疾人、高龄老人、五保户等弱势群体无法正常办理户籍等业务的实际情况,推行上门办理户籍业务制度。并向社会公布派出所办理业务的邮箱和互联网联系方式,外出务工人员可通过邮箱或QQ发回相片,由派出所民警代为办理,及时迅捷的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
二、推行“限时限次”服务制度,户籍室取消中午休息和双休日,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优质服务。严格落实“首接首问首办负责制”,积极推行“限时限次”服务,明确对相关事项的办理时限。对群众所办理事项手续齐全的,必须给予当场办理,做到一次办结;手续不全的,向群众解释清楚并发给“办理须知”和补充材料清单,让群众在两趟之内办成,切实解决办事群众“多跑、误跑”的问题。
三、推行“一站式”服务和送证上门制度,提高为民办事效率。以派出所户籍室为办公平台,对来所办证的群众尽可能的做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派出所还依托农村警务室这一平台,把送证上门列为农村警务室的一项日常工作,由社区民警将本辖区村民办理好的二代证等相关证件,统一带到农村警务室进行发放,为村民提供方便。
四、向群众印发“亲民手册”,将岗位职责、办理时效、所需材料和办理程序告知群众,同时向群众发放印有户籍民警联系电话的警民联系卡,方便群众咨询户籍业务,力争让群众少跑路、不跑冤枉路。
五、在户籍室设立“警民联系簿”。对来所办事群众因客观原因未能办理的,群众在“警民联系簿”上留下姓名、办事内容和联系方式,待客观原因排除后,民警将主动联系预约群众来所办理或上门服务,杜绝过去因一句“网络不通”而打发群众的方式方法,让群众干等,容易引起群众误解--为到公安机关办事难等看法。
六、推行法律咨询服务制度。在派出所值班室设立一个法律咨询台法律咨询窗口,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
七、推行法制进万家制度。从提高群众法律意识、警民共建和谐辖区工作思路出发,积极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学校、企业等人口密集区域,通过发放法制传单、悬挂法律宣传标语、设置展板等方式,积极向辖区群众宣讲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告诉群众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自身维权和各种纠纷问题,切实筑牢辖区群众遵纪守法思想防线,有效营造出“和谐辖区、警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八、实施警情提示制度。开展警情提示进万家活动,将警情信息一方面通过户籍室、宣传栏告知群众,另一方面由社区民警向辖区群众直接通报,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
第四篇:[中秋节征文]那个年代我家的中秋节
[中秋节征文]那个年代我家的中秋节
蟹儿肥,菊花黄。每到中秋,品月、赏月已经成为老百姓们不可或缺的习俗,在我们这个年代,每到中秋,家里都会有着各式月饼,我从不会为了能吃到一口月饼而发愁,更不会因为吃不到月饼而哭泣,而在妈妈那个年代就不是这样了,那是一个梦,一个许许多多家庭的中国梦„„
妈妈说在她小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什么东西都还靠着各种票证去购买,就连我们现在随意就能吃到的月饼,在那时都是“紧俏”货,需要拿票去购买的。一个家庭每月发的可以购买粮食啊,糖啊,油啊等物资的票证,都是按每户人头分配的。所以,为了可以购买月饼,这个月的粮票和糖票就不可以随便用掉,到了中秋把积攒下来的票证拿去买月饼,这样一来,月饼在家庭里的地位就变得弥足珍贵起来。
38年前的中秋,那时妈妈刚两岁,外公外婆用积攒了很久的粮票和糖票买来了两块月饼,计划在中秋晚上全家四口人一起分享的。妈妈和年长她四岁的舅舅从早上就围着外公外婆讨要月饼,大人们一遍遍把他们驱赶开,告诉他们:“晚上才可以吃的,因为今天是中秋节,因为晚上月亮才会圆。”
天渐渐黑了下来,小小的的屋内点起了昏暗的灯光,妈妈不知去向,舅舅还在外公外婆身边“哼哼”着要月饼吃。终于,织毛衣的外婆不耐烦地对外公说:“去拿来给孩子们吃吧”。外公领到了“圣旨”前去藏有月饼的地方“寻宝”,舅舅不再哼哼,伸长了脖子探望着外公的身影。
“这小家伙!”另一间屋内传来了外公的感叹。
“怎么了”?外婆闻声询问着。
“快过来吧”,外公传唤着外婆。
外婆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毛线活,循声而去,舅舅也紧跟其后拥向了另一间屋,眼前的一幕,令舅舅顿时大哭,令外婆看后生气不已。妈妈在外公的旁边正不知所措的看着大家,嘴里塞了满满的月饼,手上还有一点仅存的月饼渣。顿时,原本安静的屋内立刻炸了窝,舅舅的哭声响彻云霄,外婆抡起巴掌就要打妈妈,只有两岁的妈妈惊恐地躲在了外公身后不敢露头,外公阻拦着生气的外婆,不停地说:“太小了,不懂事。”外婆的怒气渐渐消散,可舅舅的哭声却依然持续着。
妈妈说,她根本不记得如何找到的月饼,也不记得曾经要挨打,她也依稀还记得,舅舅不知为什么一直在哭,哭的很伤心,只记得那一次吃到的月饼好甜,好香,这世上最最好吃的就是月饼!
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不再贫穷,票证早就被历史而抛弃,玲琅满目的商品塞满了各个商店,关于月饼的需求,不再成为人们奢侈的梦想,中国人想要随便吃月饼的中国梦,已经实现了!
岁月蹉跎,一轮又一轮的明月轮换着旧年的记忆,可是在妈妈的记忆里,两岁那年的中秋,好美!轻柔的月光笼罩着她的家,香甜的圆月饼塞满了整个记忆,多少个中秋过去了,儿时那摇曳在记忆里的月饼成为了妈妈今生最深的记忆。
这是一个梦,一个全中国人都期待的中国梦,一个关于月饼的中国梦。老百姓期待着有一天可以吃饱穿暖,期待着有一天可以敞开肚皮吃月饼,而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现实!
月儿圆,月儿明,最最好吃是月饼„„
五年级:段沁玙
第五篇:怀念那个有故事的年代
个人图书馆文章阅读 qqshu.cc
怀念那个有故事的年代
作者:丁风华
童年已经渐渐走远,但童年留给我的回忆却令人难忘。尤其难忘的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迷人的故事。
父亲喜欢串门,喜欢领着我到老头儿堆里去。那些老头儿肚子里有无穷无尽的故事。有个三哥,是老光棍,但是挺乐观,会讲很多故事。我很喜欢听他讲故事。这位三哥讲起故事来不紧不慢,洋腔怪调,很有意思。当然,他讲的故事大多是道听途说来的,很多是鬼怪故事,白天愿意听,晚上就害怕。
我最愿意听的是我家隔壁的学俊二叔讲的故事。学俊二叔是个老私塾,在我们村属于饱学之士,他的故事特别多,历史书上的,小说里面的,还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学俊二叔读书多,对于一些故事,他能区别真假,所以讲起故事来有板有眼,那是二叔独有的风格,那是二叔独有的滋味儿。
冬天忙完了,活几乎没有了,一些老头儿青年都凑到学俊二叔家里,听二叔讲天南海北的故事。我那时小,到二叔家只是站着听,也属于凑热闹。开始怕人,自己一个人不好意思去,后来父亲领着去,慢慢就熟了,也不扭捏了。
有时候早晨放了学不回家,而是在二叔家听上一会儿故事,再悄悄回家。母亲知道后,常常责备,嫌不回家帮她烧火做饭,说什么早回家一会儿,拉把风箱也好的,可我哪里肯?一是想偷懒,二是被二叔的故事所吸引。父亲更是生气,嫌我不回家干活。所以,每次放学到二叔家听故事,我都先看看是不是父亲也在,如果父亲在,我就悄悄溜走。
其实父亲也挺喜欢听二叔讲故事。父亲并不反对我去听故事,而是怕我耽误了上学。再者,就是我如果回家干活,就能减轻母亲的负担,母亲就少埋怨父亲。可是,我总觉得听学俊二叔讲故事比上学有趣得多。
我最喜欢听二叔讲历史故事,虽然我年龄小读的书不多,但从二叔那里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二叔讲《左传》、《战国策》里面的故事,讲孔子的故事,讲屈原的故事,讲朱元璋的故事。你想听哪方面的故事,二叔就给讲哪方面的。
二叔最喜欢讲《金陵春梦》,讲蒋介石的名字的由来,把个蒋介石贬得一钱不值。
二叔喜欢讲在东北的所见所闻,讲自己给八路军服务的经历,讲见徐向前的激动,讲攻打临沂的所见所闻。二叔讲沂蒙匪王刘黑七的作恶多端,讲三罗(罗炳辉、罗瑞桓、罗舜初)在临沂的故事。二叔曾经亲历攻打临沂,战斗之激烈,民工之多,二叔讲得绘声绘色。二叔曾经给八路军服务过,在青驼寺见到过徐向前元帅。徐向前元帅性格内向,自己在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很少出来,二叔说常常见徐向前元帅的屋子低垂着门帘,有时徐向前元帅也从屋门里向外张望一下。二叔还讲山东战工会成立时的壮阔场面,讲战工会银杏树被日寇轰炸的遭遇。可惜,那时左耳朵听了右耳朵冒,很多详细的细节都没有记下来。个人图书馆文章阅读 qqshu.cc
二叔也讲他小时在私塾学习的经历。我村的私塾成立比较晚,是二叔的父亲韶龄自己办的,进私塾读书的人并不多,也就我村那几户有钱的人家。二叔跟着他父亲读书,读了十几年,一直读到十八九岁。二叔讲在私塾的见闻,讲他们一伙谁背书快,谁写字好,谁对对子工整。虽然仅有七八个人,但水平也有高低,所以常常闹出一些笑话来。二叔讲到那些私塾里的笑话,常常忍不住开怀大笑。
我家三叔识字不多,但也会讲故事。三叔天资还算可以,但是没有机会读书,所认得字大多是自学的。三叔勤奋好学,并且还喜欢不耻下问。他肚子里的故事虽不是很多,但也精彩。三叔喜读《史记》和《资治通鉴》,对一些历史故事颇有了解,但由于识字少,一些故事读不大下来。可是,三叔喜欢穷根问底,所以最后一些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叔讲故事慢声慢语,讲到有些情节还喜欢和别人讨论一下,更喜欢对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结局进行品评。所以,三叔讲故事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父亲去世后,我有一段时间和三叔睡在一起,我们爷俩常常一起学习,一起讲故事。三叔特别爱讲我家族的故事,特别爱讲我爷爷的故事。由于三叔深受儒教影响,对先辈长辈很少非议,总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他不随意评价一些族人,也不随便评价发生在我们家族的故事,而总喜欢问一句:“你说,他那是干什么?”这句话,似乎成了三叔的一个口头禅。
父亲识字不多,性格耿直,脾气粗暴,但父亲不是一个粗人。父亲不太会讲话,说起话来常常忘词,也不太连贯,但是由于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故事也很有滋味儿。父亲讲故事,最喜欢讲自己当兵的经历。父亲年轻时当过兵,对他那段经历念念不忘,常常讲给我听。在我们兄弟几人中,我和父亲接触最多。从小,就是父亲带着我,后来我和父亲睡一个床。那时冬天,父亲从外面回来,还没有睡意,就给我讲故事。讲他在南京见到的大蟒蛇,讲在上海见到陈毅、谢富治,陈毅发表演讲的场面十分壮观。父亲距离陈毅比较远,看不大清陈毅的面孔,但陈毅的声音却是听得真真切切。父亲是在日本鬼子投降的时候当兵的,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解放上海。父亲虽然是后勤,但也见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父亲就给我讲他打仗所经历的那一切,我听得仔细,有时还不住地问一问。
夏天,我会早早地吃了饭,到蒙河的沙滩上听故事。那时,没有电灯,夏天的晚上比较难熬,就靠故事解闷。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沙滩还有余温,找个人多的地方,把棉单一铺,就听故事。我们村会讲故事的人特别多,夏天的夜晚,我们喜欢听几个大嫂二嫂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鹊桥会,讲白蛇传奇,讲孟姜女哭长城,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讲那些发生在我们蒙河里的故事。有故事的夏天晚上真好,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些夏天,那个沙滩,那些故事。
那个时代,虽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QQ,但是有故事充实,有故事滋润,所以我们不空虚,不无聊。那些鲜活的故事,让我对生活产生了幻想,产生了热情,产生了好奇。那些故事,给我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幸福,带来了美好。好怀念那个时代,那个有故事的年代。可惜,时光一去不复返,青春一去不再来。童年的自由让我们快乐,童年的故事让我们迷恋。我是听着那些有滋有味的故事长大的,我常常想,如果我的童年没有这些故事,该会是什么样子?
感谢那些故事,感谢那个年代。没有故事的夜晚,我常常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静静地回味那些故事,心里无比地舒服,不由地会心一笑。个人图书馆文章阅读 qqshu.cc 有故事的童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