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所谓“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健康的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反应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如果幼儿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这将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与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之感,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并导致自我知觉失真、自我意向消极、自我评价不公,从而使得人格的发展陷入混乱状态。
幼儿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大致包括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幼儿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优缺点、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师、同伴等等。第二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孩子?”幼儿了解自己后,逐渐明白“原我是这样的”。但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我往何处去?”幼儿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后对自己今后的目标和计划也有了模糊和朦胧的意识,并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成就等问题开始有了兴趣。
综上所述,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自我的形成从生命的最初期开始,随着经验的增加,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系统,以保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幼儿得到的任何新的经验,都是借着自我已经积累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来理解的。如果新的经验与原有的自我不协调,幼儿就
会忽视或摒弃新的经验,或者调节原有的自我。由此,幼儿的自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任何重大的改变都要调整系统,这使得自我概念的改变极为不易。
在幼儿自我的发展中,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自我认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尤其是在幼儿形成自我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成人的鼓励与支持是能够促进他们对自己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的,而幼儿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健康的自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康的自我能够增强自信心,幼儿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有着正相关。如果幼儿对自己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那么,幼儿就是自卑的。其次,从自我的发展来看,幼儿的自我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将来的改变需要调整整个系统,幼儿期自我的形成在以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幼儿期促进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尤为重要。第三,健康的自我够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幼儿只有形成健康的自我,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第四,健康的自我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幼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能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因此,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能提出活动的目的,并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他们以独立的活动的主体身份主动地和周围的人交往,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那么,教师能为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提供哪些帮助呢?
1.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合作,大家彼此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自我,而不以自己的自我去强求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在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保教工作的常规与要求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向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规则;班级的整洁与环境的美化不能仅仅由教师主观安排与布置,而应由师生共同来创设与使用;活动角的设置、玩具的使用,活动的评价,都应该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下的平等行为。其次,在集体舆论中要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在发生违反规则的事件时,教师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再次,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作为教师更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如在错怪了孩子或忘记了承诺后应马上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向幼儿致歉。这样做不仅能赢得幼儿的尊敬,而且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戒备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会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充满感情地视自己为班集体的一员,并为集体感到自豪;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任何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不会损害幼儿,健康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2.鼓励幼儿,使幼儿充满自信
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幼儿缺乏自信时给予开导、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幼儿的需要和要求。做到前者是容易的,但往往也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做到后者是不容易的,因为教师只有成为幼儿的“朋友”而非“权威”,才能平等地接受幼儿的观点和态度。
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采取“不加判断”的态度。当幼儿有某种经验、反应、感受时,教师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存在或真实现表现加以接受,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真正接受幼儿的现实,幼儿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当然,当幼儿的经验、反应、感受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提请幼儿重新考虑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不谙世事的幼儿,而要以“朋友”的身份提出个人的意见,这对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3.用爱心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健康的自我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教师应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诚、富于同情与仁爱之心走向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爱成长的唯一方法是给予更多的爱。因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首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成长的情感世界一般比较内隐、含蓄,幼儿的情感表达则直接而外露,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其次,教师不仅要善于真诚地向幼儿坦露心迹,表达自己个人的一些内心感受,使幼儿看到一个
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教师形象,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再次,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建立良好的充满爱的集体,让幼儿感受到爱与温暖。
第二篇: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
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
本课题专家顾问组成员、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 张雨青
一、了解儿童的人格和气质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最近,有关教育的观念特别多,有的人说千万不要管孩子,有的人又说千万不要不管孩子,让我们都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就深层次的来说,是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说我们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秉性、性格,包括智力、人格等特点,都和他的长相一样各不相同,就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对他进行各不相同的教育。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每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施加一定的教育。这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就是人格。所以对儿童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的人格和气质的特点是什么,然后才能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指导。
二、人格研究的基础是对人的相互行为的认识、了解和观察
首先,怎样来对儿童进行观察呢?心理学家对儿童的观察是和常人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我们通过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了解形形色色人的特点。实际上,我们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通过相互语言上的交流和接触,以及对行为的观察。作家、画家、诗人、音乐家主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如小说、诗歌、音乐等等,对人的性格特点、感情做出描述。他们主要还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对人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比较主观,特殊,没有办法涵盖一组人,比如说中国人的特点是什么,不能从小说里反映出来。但是人格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比较客观、科学的方法探讨人的规律性的特点。所以,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是一个基本的手段,对人格的研究的基础是对人的相互行为的认识、了解和观察。
三、人格和人格的基本结构
根据教科书的划分,人格通常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个性的倾向性;第二个是个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等;人格的性格特征包括性格、气质、智力等等。在这里,我们需要澄清的是人格和个性的区别。我们经常会问到,有的书写的是人格心理学,有的书写的是个性心理学,我们怎么来区分呢?实际上,人格和个性从英文单词上是不一样的,人格是personality,个性是individuality,个性主要是指共性的对立面。个性是根据共性来看待的。而人格可以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价值观等,也包括人的高矮胖瘦等这些生理的特点。人格从概念上讲比个性更全面。个性可以有很多种,但是人格包括的面更广,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来讲,对于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又有了新的进展,超过了过去的范围。过去在人格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理论,有的人认为人格有三个维度。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就认为人格有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这三个维度。有的研究者,像卡特尔认为人格有十六个因素。最近十年的研究把过去凌乱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变成了一个五因素的人格结构。它的来源就是从字典里找到的关于描述人的特点的这些词汇,然后进行分析。因为人格描述比较复杂,不好说哪些词是描述人格的,哪些词不是描述人格的。有一个叫阿尔伯特的心理学家,他从字典里找到五万多个描述人特点的词汇,抽出来进行详细分类、仔细研究。最近的五因素结构就是以他的研究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到的。五因素的标准比过去的标准更加详细和精确。因为在每个因素下还包括着很多的内容,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内容非常多,所以我们也把五因素叫做“大五因素”。人格的大五因素包括:
1、人的外倾性
有关人格维度的概念都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比如外倾性,它即包括外倾性又包括内倾性,一个维度就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极度外倾和极度内倾中间的一个点上,很少有绝对的内倾和外倾的,从内倾到外倾是一个正态的分布。很少有人比较极端,所以峰值大多数是在中间的。外倾性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外倾性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个主要是根据一个叫五因素的人格问卷(NEOGI)作出的。这六方面包括:
第一个是善于交际,偏爱和其他人交往。这在测量上有高分有低分。我们通过平常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小孩特别善于和别的小孩交流,这是高分。有的小孩呢,特别的紧张,性格比较孤僻,喜欢一个人玩,这是低分,这就是区别。
第二个是热情。热情表示有感情的、友好的,容易和别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的特征。热情也有高低分。低分表示比较保守,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和热情相反的方面。
第三个是决断性。决断性表示有支配性的、强迫性的这种特点。有的小孩在小孩群里是头儿,他可以让别的小孩照着他的想法做事情。这样的小孩就有很高的支配性,在决断性方面的测验分数就比较高。还有的就是喜欢跟在别人后面,说话也喜欢跟着别人说,这样的小孩在决断性方面的分数就低一些。
第四个是活动性。它表示精力旺盛、忙碌。这种人比较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忍受不了缓慢和迟钝。活动性方面得低分的人表现为比较放松闲散,做什么事都不慌不忙。
第五个方面是兴奋性。它是外倾性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表示渴望兴奋和刺激,喜欢明亮的颜色和喧闹的环境。有的小孩写作业喜欢听着音乐写,觉得效率比较高,这样的孩子在兴奋性方面要求比较高。另外还有低兴奋性的,他就需要周围的环境比较安静,比较有条理,这样他的精力才比较集中。
第六个是积极情绪。有积极情绪就有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表现为平常比较愉快、兴奋。比如有的小孩特别爱笑,这表示他比较乐观。这些都是正面情绪占主要方面的。相反的就是不快乐的,负面的这种情绪,整天都觉得没意思,没劲儿。
这是外倾性的六个内容。善于交际、热情、决断性、兴奋性、活动性、积极情绪是外倾性下面的六个内容。
2、亲和性。也有人翻译成怡人性。它的意思是人的脾气非常好,能够和人搞好关系,惹人喜欢。它也包括六个内容:真诚、坦率、利他、顺从、谦逊、善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真诚。真诚的高分体现为他相信别人对他都是诚实的,都是有良好意愿的。低分表现为疑虑,对什么都有怀疑。
其次是坦率。高分表示坦诚的、真挚的、直率的。低的分数表现为喜欢恭维人,喜欢耍一些小的诡计,喜欢欺骗和操纵别人。
第三个是利他。比如雷锋,干什么事都是为他人着想。高分主要是表现为爱帮助别人,慷慨大方,为别人着想。低分的呢,主要就是不愿意卷入别人的事情里,怕自己有什么扯不清楚,自己做自己的,自我中心。
第四是顺从。高分的人就是做事说话都会顺着别人,他会克制自己的攻击性,尽管自己很愤怒,他会克制自己,尤其是在强者面前。比如在领导、父母面前表现出服从。低分的人主要是具有攻击性,喜欢竞争,不愿意合作。
第五是谦逊。高分表示为人谦和,非常有礼貌。谦虚不一定表示没有自信心。低分主要表示是比较自傲,比较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比别人强。
第六个是善良。高分主要表现为容易受感动,很容易动感情,这个人比较和善。低分的人表现为心肠硬,很少同情别人。
3、认真性。也有人翻译成谨慎性,英文为cautiousness。它包括的六个方面是:竞争性、整洁有序、责任心、渴望成就、自律、深思熟虑。
认真性的第一个内容是竞争。高分表示自视较高,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对生活的挑战有准备。低分表示对自己能力评价比较低,比如怕自己上台发言说错了,干脆就不举手。
第二是整洁有序。有的小孩做事情喜欢有序,比如作业整整洁洁的,这样的孩子在整洁有序方面的分数就比较高。他们做事干净,井井有条,把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低分表示缺乏计划和组织能力,做事情没有计划,马虎。
第三个是责任心。有责任心的孩子能够严格的遵守他的道德准则,非常认真地负责任。相反,低分的孩子做事比较没有责任心,不可靠。比如我让他去收作业本,他可能会收的丢三落四。
第四个是渴望成就。高分表示有很高的抱负水平,对自己的要求高。在这方面分数高的学生学习会比较刻苦、比较认真。分数低的表示缺乏成功的驱动力,缺乏对自己的要求、缺乏野心,对自己的目标定的低,容易对自己的成绩陶醉。
第五个是自律。自律表示能够克服自己,排除干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比如听老师讲课,特别没意思,可能会比较厌烦,但自律性高的孩子就会克服厌烦情绪,继续听下去。相反,分数低表示自律性差一些。
第六个是深思熟虑。在作事情之前有一个过程,分数高的人就表示小心、谨慎,做事严谨。低分表示做事比较草率,不考虑就说、就做。
4、情绪性。很多人把它叫神经质。神经质分数高的不是说他有神经病,是说他性格方面的特点,情绪高。神经质包含的内容有:焦虑、害怕、烦恼、神经过敏、紧张、恐惧。
首先是焦虑。焦虑的低分表示安详、放松这种感觉。高分则相反。
第二个方面是敌意。高分表示有很强的敌意感,做什么事都防着别人。前两天我碰到一个高三的学生,他们快要高考了,相互之间都互相提防。比如有的孩子开夜车,到两三点,第二天去,作出很轻松的样子,跟同学说:“哎呀,我昨天晚上八点钟就睡了”。或者这道题我会做,偏说不会做等。高分表示为愤怒、挫折、容易发怒,坏脾气等特点。低分表现为比较温和,发怒比较缓慢。
第三个是抑郁。高分表示自卑、无助、孤独的感觉。低分表示很少体验到上述感觉,一般都比较高兴愉快。
第四个特点是自我意识,也叫自我注意。高分表示比较自卑,不喜欢公众场合,尤其是和别人交往,说话感到特别难受,容易感到害羞。他会想是不是我心跳的太快了,越想心跳的越快,或者想自己是不是脸红了,越想脸越红。低分表示相反,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情绪性方面的第五个指的是冲动性。冲动性指的是无法控制的渴望和要求。高分表示自制力不强,爱发脾气,说话做事不加思考,比较冲动。分数低的就相反。
最后是脆弱性。高分表示比较容易产生紧张感,比较脆弱,没有办法应付紧张状态。比如老师提问,考试,对孩子来说都是紧张状态......分数低的表现为在困难的情况下,有能力控制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现在有很多孩子经不起挫折,很多小孩是独生子女,遇到挫折就又哭又闹,我们提倡挫折教育。
5、开放性维度。英文是openess。开放性包括六个方面:幻想、审美的、情感体验、活跃、求异性、价值观。
第一个是幻想。高分表现为有生动的想像力、活跃的幻想力。比如小孩把太阳想象成兰色的。低分表示为生活比较单调,喜欢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做事一板一眼。冒险性也是在开放性的维度里。
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表示对艺术和美有较高的鉴赏力,容易被文学作品打动,容易被音乐吸引,对音乐比较着迷。这是审美的特点。低分表现为对艺术和美不敏感或不感兴趣。
第三是情感体验。高分表示对快乐和痛苦的情感体验比一般人要强烈。有的小孩平常看不出他发怒,但他一发怒就比别的孩子要强烈,这就是他的情感体验比一般小孩强烈。低分就表现为情感体验比较迟钝,讲了一个笑话半天都不笑。
第四个是活跃。高分表现为喜欢奇异的、变化的,不喜欢熟悉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低分表示不喜欢变化,喜欢脚踏实地。在这方面有个词叫感觉寻求或刺激寻求,开放性里也应该包含,因为人需要一定的刺激。这个问题的起源在过去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把人放在实验室的环境里,躺在特别软的床上,手和脚带上指套,眼带上眼罩,声音也没有,看人能坚持多长时间。有的人只能坚持四个小时就受不了要出去,最长的有人能躺在这里7天,忍受感觉的剥夺。到最后的时候,人有很多像幻听、幻觉精神分裂等状况。在感觉剥夺的情况下,很多人会失常。有个贺岁电影叫《甲方乙方》,说有个大款,想体验一下什么是受苦,就给那个公司付了钱,被安排到一个小山村里,手机什么的都不开,看他能忍受多久。最后大家都知道,他躺在村口,把村里的鸡都吃光了,等着人来接他。这是一种社会剥夺。活跃的感觉对刺激需要的程度要多一些。小孩在十三四岁的时候需要的刺激是最多的,迪厅啊,过山车啊,都是小孩玩的多,年纪大的人不爱玩这些。但是也有例外,前几天我看报道,美国有个72岁的老太太,她最喜欢坐过山车,喜欢这种体验,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外。在这方面也有差别,有的人需要的刺激多,有的人需要的刺激少一些。
第五个是求异性。高分比较喜欢哲学思辩,探讨一些比较深奥的哲学问题,喜欢脑筋急转弯啊什么的。低分表示好奇心有限。
最后一个是价值观。高分表示有挑战性,怀疑现有的价值观。比如为什么非要实行一夫一妻制,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我可以有新的想法。比较爱提出新的东西。分数低表示他遵守传统、墨守成规、接受权威,权威说什么我就听什么,比较保守。所以开放性包括的比较广,几乎我们能想到的都包括在里面。
从一般意义上说,外倾性最核心的内容是一种力量,有的人特别活跃,和他接触就能感觉到,他很有力量,劲头很足,精力充沛。亲和性核心的特点就是爱,我爱别人,别人也爱我。人们之间比较真诚坦率,为别人着想,互相帮助。认真性主要是和工作学习有关的特点。情绪性是人情感方面的表现。开放性方面对应的就是人的智慧。所以这五个方面对应的就是:力量、爱、学习工作、情感和智慧五大因素结构的内容。
四、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培育健康人格的温床
人格可以按等级划分成不同的水平。最高的水平叫类型,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外倾性,就是人格的一个类型。第二个是特质,特质就是人主要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善于交际、热情等可以罗列为外倾性的六个特质。特质底下就可以叫习惯。习惯是典型性的行为表现。对于善于交际来说,他的习惯就是善于与人交往,善于表达,比如我们描述一个小孩特别爱说话,是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星期观察的结论,我们说爱说话是他的习惯。一系列的习惯决定人的特质。比如善于交际是由爱说话、善于与人交流等一系列有关的习惯组成特质。再底下就是一般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可能是偶尔出现的,不具有典型意义的,但是这些行为多了呢,就会形成习惯。有一句话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会决定人的命运。习惯在人格结构中处于类型和特质之下,是典型的常见的行为的表示。习惯是组成人格的非常基础的东西。我们说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良好人格的温床。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形成好的人格特质,影响他的人格类型,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
五、气质与人格
为什么要介绍儿童的气质呢?因为儿童的气质在他的人格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一般来说,在人格心理学中,如果儿童的年龄比较小,三岁以下到学龄前,我们把他的人格叫气质不叫人格。过去有很多研究,比如希波克拉特的“体液说”,认为身体里的不同的体液如果占的成分较多,就对应着不同的气质特点。血液比较多就对应着多血质,比较开朗热情愉快;粘液比较多就对应着粘液质的特点,比较缓慢变化少,不容易发怒,但是发怒起来持续很长时间;黄胆汁比较多就对应着胆汁质特点,比较暴躁、行动快,但不容易持久;还有黑胆汁比较多就形成抑郁质的特点,表现比较沉稳,比较深思熟虑。他的体液说我们很早就知道,但现在看来不是很科学。因为我们在人的身体里很难分清什么是黄胆汁什么是黑胆汁,找不到一一对应的生理基础,现在我们很少用这种理论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
有关儿童气质的研究最早最重要的是美国纽约大学有两个儿科医生,一个叫托马斯,一个叫切斯。他们开创了关于儿童气质的研究工作。在1956年左右,他们发现刚出生的新生儿有很多差别,有的小孩哭声特别响亮,有的小孩哭声微弱。有的小孩注意力比较集中,有的小孩注意力容易涣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组成了一个专家组对141名刚出生到3个月大的小孩进行了长达21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小孩从刚出生到三个月到二十岁,他们的特点有些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发现人的很多特点基本上从出生到长大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可能是受先天和生理气质的影响。这就是气质和性格的差别,气质很大程度是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性格主要是受后天因素,比如父母、环境等的影响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对141名小孩进行追踪观察,比如让护士对小孩的行为进行观察,最后总结出九个维度。
第一个是活动量,是指儿童动作的多少或者速度的快慢。一个小孩比其他的小孩好动,可能他不是故意这么做,而是他从一出生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受生理和遗传因素影响,他的父母可能就比同龄人好动。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有的小孩动作比较多,我们不能马上就说他是多动症,要注意到这是他先天的气质特点。现在有种教育理念是要去适应孩子的特点,我们就应该改变教育的方法,适应他的特点,引导他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比如他的动作比较多,老师可以不时的让他起来回答问题啊,收作业本啊,擦擦黑板啊,过一段时间就让他的天性得到释放一下。
第二个是节律性,是指他在平常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规律性,像饥饿、睡眠、排便方面的规律。我们知道人的生理有规律,有时会比较烦躁,有时又比较兴奋,这是生理节律。
第三个趋避性的特点,趋是趋向,避是躲避,就是小孩如果是躲避型的,第一次碰见新的东西,他都是躲避的、拒绝的。比如说我自己的小孩,你要给他一个新的吃的东西,他没见过,都不要。你给他舔一下,他觉得好吃了,才接受。他的气质是躲避型的。而有的小孩,陌生人来了他都是喜欢跟人交往,表现为一种趋近的特点。这个特点对小孩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比如上课时,小孩属于趋避性的,对新鲜的东西接受慢。就是俗话说的新鲜劲老过不去。他上课老琢磨老师的样子啊什么的,老师讲的东西没听进去,这样的孩子就和别人有一段距离。如果了解小孩有这个特点,就应该缩短他适应的过程,在接触新东西之前有熟悉的过程更合适一点。
第四个是适应性,就是对新的环境的适应过程是什么样的,快的慢的还是中等的。趋避性是接触的第一阶段是什么样子,适应性是过了最初这个阶段后的适应过程是什么样子。
第五是反应的阈限。阈限是物理上的一个名词,是门槛的意思。主要是表示能够引起人注意或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比如说有的人特别敏感,房间里灯光特别暗,或者房间里有什么异味他能马上感觉出来。有些什么刺激,什么声音。有的女同志外面有什么声音她马上能反映出来,这表明她的反应阈限比较低,反应速度快比较灵敏。阈限高呢,反映就比较迟钝。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有反应阈限的问题。除了这些以外呢,还有叫社会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感觉。比如说人家都已经在皱眉,你还在不停的说啊,察觉不到别人的不耐烦,这就说明你的社会觉阈限太高了,太迟钝了。有的小孩要是这样,就要提醒他以后要会察言观色,要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要是感觉阈限低的小孩,他对老师上课说的东西领会的多,老师的一些言外之意和细微的表达他能感觉出来,有这种感觉的小孩学习方面可能更好些。
第六是反应强度,是能量反应的强度水平。有的小孩在出生时哭声比较洪亮,那么他长大以后说话的声音也是洪亮的,比一般人要响亮。小孩出生时哭声弱,他长大后声音也是比较弱的,这是气质上的差别。有的孩子反应强度高,有句话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稍微一饿了,马上大哭大闹,母亲马上就喂他。学习时有东西不懂了,马上就问。反应强度低的小孩我们就很难觉察出来,这道题他到底会不会做啊?讲半天他到底明不明白啊?你从他外表上看不出来。因为他反应很微弱。
第七是心境。测试的指标主要是一个人睡醒后几个小时内,他的主要情绪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中性。心境比较好的人,什么时候都是乐呵呵的。心境不好的人老是耷拉着脸,总是很忧愁的样子。怎么样判断小孩的心境呢?如果一个小孩,他的情绪和表现一致的话,还好判断,要是他的情绪和表现不一致,比如有的人很高兴了,也只是“嘿”的笑一下,看不出来。有的人已经很愤怒了,表面上还是不表现出来,人们也不知道。这是外在表情和内在情绪体验的不一致。这个不一致不同于情感倒错,情感倒错是精神病,就是心里很悲伤了,表现出来却是哈哈大笑。
第八个是注意力分散度。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父母也经常说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实际上,注意力的集中是一个气质的特点。注意力分散度是指儿童的注意力是不是容易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转移。有的小孩在做作业,别的小朋友一逗,他注意力就分散了。有的小孩在做事情,可能你叫半天他都不理你,注意力很集中。注意力的分散度是从孩子刚出生就具有的气质。有的小孩的注意力排除了别的因素,比如老师讲课太枯燥等原因之外,他的注意力还是不集中,那可能就是先天的气质--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对这样的小孩,我们经过分析就要对他作出一些安排,比如把他安排在离老师近的地方,上课经常看他一眼,强迫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最后一个是坚持性。坚持性指从事某一单一活动的时候,能够稳定注意时间的长短。有的小孩坚持性高,我们说他犟,比如他要买一个玩具,到了家门口了他还是坚持一定要买下来,特别难哄。这样的孩子,如果把劲头用在学习上是很好的。比如一道题,解不出来,那我不睡觉也要把它做出来。但是也不能太强,太强的话他比较固执,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方法他就照着做,不会变通。坚持性弱的小孩则容易有相反的问题,他可能非容易转移,做事没有恒心,三分钟的热乎劲儿。
刚才介绍的是著名的儿童气质的九个维度。为什么介绍这个呢?因为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用五因素人格维度来分析,小一些的孩子就用九因素人格维度来分析,因为我们认为小孩子的人格气质更多的是受先天和遗传的影响,受后天比如家庭、社会的影响较小。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用更广泛的维度来评价他,可能更为合适。
六、小结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最好就是同时从五个因素方面进行。关于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人做过探讨,比如我过去对认真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我对北京八中和育民小学的超常儿童都做过调查发现维度之间有相关,但这个相关是负相关,什么是负相关呢?就是开放性越强,小孩智商越高,创造性越高,幻想性越强,他的认真性就越低,做事可能比较马虎粗心、学习不努力。而对于普通的小孩来说,他学习越努力,开放性也越强,这是正相关。
一般小学低年级的小孩用气质来概括比较合适,比如托马斯的问卷就是3岁到7岁的小孩,他认为7岁以下的小孩用气质合适,但是我觉得都可以纳入五个大的因素里进行研究,小学低年级的小孩用气质比较合适。
第三篇: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服务能力
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生存技能,熟练者,能从自立走向独立,最终鹤立鸡群,走向成功。《幼儿园教育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第2点:“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要求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南》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提出的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32个学习与发展目标中很多也是最终都是会通过幼儿自我服务而实现的。由此可见,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次就是从幼儿的自我服务出发,围绕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可采取的策略、家长工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教研,并得出如下观点,供全区教师参考:
一、影响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因素
(一)包办代替
1、隔代教育或过分溺爱造成的包办代替;
2、家庭、幼儿园的意识和重视度不够,包办代替现象频繁;
3、怕幼儿把事情做不好或做的过程中受到伤害,成人直接完成,幼儿失去了很多锻炼、尝试、发展的机会。
(二)双重标准
1、家园沟通不到位,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配合;
2、隔代教育不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宣贯。
(三)教育方法
1、日常生活中练习力度不够,练习的方式方法不当;
2、没有及时的赏识和鼓励;
3、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没有常态化教育。
(四)其他
1、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由当前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影响;
2、个体水平差异如:幼儿的惰性、独立性、自信、坚持性等;
3、教育观念与认识问题。
二、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可采取的策略(幼儿园)
(一)转变教育理念
1、根据《指南》等理论精神,要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2、充分认识到自我服务能力建立的作用:自我服务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在自我服务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在自我服务中还可锻炼自己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团结的意识;在自我服务中,还有利于增强自己的智力,激发创新能力;在自我服务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在自我服务中还利于调节气氛,增进感情,也会更珍惜自我服务成果;
3、耐心引导,敢于也用于放手,让幼儿自我服务;
4、关注意识培养,明确幼儿的自我服务是幼儿的自我需要,而且不仅只有生活自理方面;
5、把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建立,视为长期的必须持续进行循序渐进的工作坚持下来;
6、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关注个体差异;
7、关注幼儿年龄阶段的差异。
(二)建立幼儿自身自我服务的意识
(三)给幼儿提供自我服务的机会,亲身实践,合理赏识
1、可以纳入课程,进行课程体系建构,有目的、有计划,让教育常态化,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推进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
2、采用游戏形式,给幼儿更多机会;如:区角活动、创游、生活活动
3、设计有针对性的集教活动,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和内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如运用具有关于自我服务能力方面教育意义的故事、诗歌、歌曲等,采用集体教育的活动形式,而且注意坚持面向全体幼儿,坚持正面教育;
4、创设环境,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多提供能独立完成的事情;
5、用为幼儿提供角色,布置任务等形式让幼儿自我服务,有利他服务行为;
6、要将孩子的一日活动分出不同的维度,提供适宜的机会;
7、视幼儿年龄阶段特点和能力,给幼儿不同的自我服务内容。如:喝水,解便、穿脱衣裤鞋袜到整理被子。从易到难,从小班幼儿着手,从帮助指导到放手,让他们通过实践得到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8、抓住幼儿的兴趣,提供相关机会;
9、适当放手。
(四)言传与身教的结合给幼儿传递相关技能
(五)利用好同伴、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1、开展一些“大帮小”的活动
2、进行榜样教育
(六)让幼儿欣赏自己的自我服务能力
(七)有评价机制,肯定幼儿自我服务的成绩
(八)选好小切入点,个个突破
(九)宣传理念,加强沟通
通过多种形式:幼儿入离园交流、家园联系栏、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开放活动、家访、电话、推荐好书、组织讲座、建立微信、QQ群、让家长体验幼儿教育,等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让家长认识到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成长需求。
给予家庭系统、专业的指导,如幼儿园可具体研究小、中、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组织与评价及家长指导策略;
利用好家委会的家长现身说法做好宣传工作;
做到理念与家长统一:观念——摆正心态,相信孩子;态度——正确指导,以身示范;技巧——耐心对待,反复操作;行为——循序渐进,养成习惯;方法——及时肯定,即时纠错。把家长同化为相互打气,放下抱怨,搀扶前行的“战友”。
三、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可采取的策略(家庭)
(一)转变教育理念
1、区分爱与溺爱;
2、了解幼儿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3、与幼儿园的教育价值观保持一致;
4、充分认识到自我服务能力建立的作用:自我服务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在自我服务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在自我服务中还可锻炼自己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团结的意识;在自我服务中,还有利于增强自己的智力,激发创新能力;在自我服务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在自我服务中还利于调节气氛,增进感情,也会更珍惜自我服务成果;
5、关注意识培养,明确幼儿的自我服务是幼儿的自我需要,而且不仅只有生活自理方面;
6、把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建立,视为长期的必须持续进行循序渐进的工作坚持下来;
7、耐心引导,敢于也用于放手,让幼儿自我服务;
8、关注有而最近发展区,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二)提供更多机会
1、从一日生活着手,从身边小事入手,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把“权利”还给孩子,不怕幼儿速度慢、做不好,放手让幼儿操作;
2、抓住幼儿的兴趣,提供相关机会;
3、模仿或根据老师要求,为幼儿提供操作和应用的机会;
4、在家玩各类游戏,提供更多途径让幼儿亲身体验。
(三)注意自身的行为,以身作则
(四)为孩子创设自我服务项目的环境,选好小切入点,个个突破
(五)家庭中成员之间的教育要求一致
(六)有评价机制,巩固经验,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有记录,有跟进
四、文摘分享
(一)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积极的帮助父母做家务,那一定会被夸张为孝顺,不过,在外国朋友看来,孩子做家务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或许是文化的差异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不过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的是,相比如今许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宠溺,导致那些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都还没有自理的能力,国外的家庭教育实在要比我们高明的多。
在美国,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家务活清单。父母们认为,孩子参与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自己是家庭一员的感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根据年龄大小,他们分别设计了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家务活,比如:9-24个月,自己扔尿布„„2-4岁,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5-7岁,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8-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更重视学业的倾向,认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开端是幼儿园重要的任务,而美国的家庭则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任务。
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竞争充满着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凭本事吃饭,没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勤奋、节俭蔚成风气。
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有何不同: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
编后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亲子关系之中,是处于与孩子的亲密与融洽的关系,孩子是通过母亲来到这个世界,但并不是为你来的,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注定了他是独立的,父母的存在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所想要成为的那样一个人。
(二)居里夫人就是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她们的自我服务能力,运用成功的教育,使大女儿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成了杰出的专家。相反,有一位母亲曾因惧怕独生子到外面受人欺负,从2岁起不让他与外界接触更不许他做任何事情,结果,孩子长到16岁时,连跑步都不会,智力也不及6、7岁幼儿。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事实表明,教育改革的深化,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会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三)陶行知老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
一、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二、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三、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四、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
五、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些空闲来自由安排。只要真正按照去做,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更棒!
(四)一个家教小故事:
昨天我逛超市,有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她孩子走在我前面。那小孩看上去顶多有4岁吧,但是话倒说的蛮利索的。进超市之后,这孩子妈妈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和孩子说:“你准备好的清单呢?按照纸条上面的开始选吧!”
我当时就想,这么个小的孩子会选什么啊?但是当我看到那小孩蹦蹦跳跳地拿着纸条跑到牛奶柜台那里的时候,我就知道我错了!这孩子一边看标签,一边跟她妈妈讲,然后她妈妈看都没看就拿了一箱牛奶。接着小孩又去挑水彩笔,一个个看来看去,那脖子仰的,我看的都疼,最后挑了款24色的让她妈妈帮他拿下了。
后来她又看着那个“清单”买了酱油、盐等等生活用品,还给自己挑了个小熊样子的水壶。整个过程大概有不到半个小时,我一直在远处盯着母女俩,她妈妈基本没有帮助孩子什么,只是当孩子遇到标签上不认识的字时,会询问妈妈,但是貌似超市里面的字,没有几个是这个小孩不认识的。
最后结算钱的时候,我还在她们后面,那个小孩想买一个叫“劲嚼”的糖,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她妈妈当时说的一番话,我听后震惊了!她说:“第一,我们今天并没有准备要买这个糖,买这个就超出我们的预算了,这样是不对的。另外,你认识这两个字么?如果认识,妈妈就奖励给你啊。”
那小孩很无奈的说不认识,结果她妈妈就跟他念了一遍,然后说:“你记住了,下次来超市,如果你认识这两个字,我就奖励给你!” 说完小孩很听话的就跟妈妈走了。
真的很让人震惊!这个小孩仅仅只有4岁大,就能认识那么多字,而且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还会自己做购物规划,真是不简单!而且这妈妈确实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所以说: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
这句话再次印证了——智慧的家长培养成熟的孩子所以,当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总抱怨孩子时,请家长先问一下自己:我是智慧的家长吗?
列清单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列清单可以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一个做事有条理的孩子,会有计划地安排作业和其他学习任务,容易养成高效学习的好习惯。让孩子列好清单再去超市购物,能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什么时候识字比较好。“什么时候识字比较好”,一直是家有幼儿的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实际上,超市的绝大多数物品都写有名称,字又大又美观,孩子很容易识别。所以,家长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到超市玩,寓教于玩,孩子们一定乐此不疲,可以轻松快乐地识字,家长们何乐而不为呢? 奖励是家长们常用的一种方式。奖励需要讲究时机和方式,不适当的或频繁的奖励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奖励恰当与否的一个标准是:奖励能否对孩子产生一种持久的助力。文中的妈妈的这种奖励,会促使孩子认真的记住“嚼劲”这两个字。这就是一种正向的奖励。
理财观念早培养。可能很多成年人都没有“超预算”这个概念。但一个4岁的小孩就已经内化了这种观念,不得不惊叹,惊叹之余,我们家长们要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将我们奉行多年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变为犹太人提倡的“理财要从娃娃抓起”。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和家长分享。家长的不嫌麻烦会加快孩子的成熟。在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干练的妈妈和一个动作利索的小孩,但我们不难想到:在这位妈妈刚开始训练孩子到超市购物时,肯定遇到了很多麻烦。肯定每次买东西的时间都特别长,特别麻烦。但这位妈妈不嫌麻烦,在她的耐心陪伴和指导下,孩子和妈妈购物的速度越来越快,经过了一次次的尝试和训练,才出现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令人惊叹的场景。其实,让孩子做家务也是这个道理。让孩子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些家长回复道:方洲老师,你不知道每次让孩子做家务都搞得一团糟。还不如我自己动手快呢,我自己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孩子参与以后,我还得额外花好多时间收拾残局,孩子扫了地,我还得重新扫一遍。孩子拖得地像大花猫,我还得重新拖一遍。实际上,这样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耐心陪伴和指导。殊不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会干得很好。放手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既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又能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所以,家长的“不嫌麻烦、耐心等待”的能力对孩子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这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变得成熟、优秀!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发,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值得借鉴的。
二0一四年四月
第四篇: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哪些?
一)婴儿期(0-3岁)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二)幼儿期(3-6岁)巩固和扩展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初步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小学时期(6-11岁)巩固和扩展婴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
我重点讲讲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总结一个小学生学习好的三个关键要素是:
1、学习的动力,就是爱学
2、学习方法,就是会学习
3、勤学习,就是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勤学习是学习好的保障。
小学生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八个:
1、明日学具,准备齐全
我在西城区一所比较不错的小学做过一个调查,这个学校有一千个孩子,我在学校大门口站着看迟到情况,一千个学生竟然一个迟到的都没有。等上课铃声一响,我就看见有八个孩子慌慌张张的往教室外跑,我就拦住他们问他们干什么去。其中一个小男生说:“我妈没把我的语文书装我书包里,我得回家取书”。我又问另外一个:“你干吗去?”答:“今天有体育课,我忘记穿运动鞋了”。我问你们都是几年级了,他们说是四年级了。我就说这些事情不是你父母的事,是你们自己应该准备好的。你们早应该在一、二年级就养成这个习惯。
2、今天任务,今天完成3、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有一个小男孩,挺聪明,但是数学总是80多分,没得到一回满分。我就觉得奇怪。后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个小男孩到四年级的时候,班上刚换了一个男班主任,这个班主任老师看了这个小男孩的数学卷子就明白了,就把小男孩叫到身边来,说:“过来过来,我考你一道题”。老师问:“7×8=?”小男孩说:“这太简单了,7×8=58啊”。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老师说:“你错了,你都错了三年了,你自己好好演算一下7个8相加是多少?”孩子演算完了说:“怎么7×8=56啊,我一直以为7×8=58呢。”就是这么一个小故事告诉大家,孩子在第一次错误的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及时地帮助孩子纠正,所以孩子才会一直把错的当对的。学习上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知识上的错误,所以家长和孩子不要怕学习上出现的错误,错了要马上改过来。
4、专心学习,珍惜时间
六一节前我给孩子的家长咨询发现家长普遍反映一个问题:孩子学习磨蹭。我建议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写作业提出三个要求;数量、质量、时间。以前家长和老师只对孩子写作业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但是现在不要忽视学习效率,重视学习效率就要重视学习的时间掌握。
5、读书写字,姿势端正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读书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本太近,现在北京的小学生近视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多,近视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写字姿势端正,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6、课前预习,单元复习
小学生要从二年级开始培养这个习惯,这个对学习非常重要。我这里提倡单元复习,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往往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知识点,掌握系统的知识才会对学习的应用个更为有用。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注重单元的复习,学会把零散的知识组织成系统的知识。我给大家介绍三个复习方法:正向复习法、横向复习法、重点复习法。
7、读书看报,查找资料
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其实读课外书有四点好处:学会做人、增
长知识、学会写作、有助于课内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小学生要阅读145万字。对一年级小学生没有要求,对二年级小学生要求看5万字,三、四年级小学生各看20万字,五、六年级小学生各看50万字。学会查找资料最好的办法就是上网查找,正是为了适应这个要求,我们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8、学有计划,学有目标
三、怎样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要求合理
不同时期重点不一样;一段时间内只能培养
一、两个习惯。
比如我们给小学的建议是孩子刚入学的一个月要培养孩子“学习用品准备齐全”的习惯,等到第二个月了,在巩固这个习惯的基础上对小学生提出“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在培养习惯时,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培养,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在提出新的习惯要求。我们在总结习惯形成的时间上发现,培养习惯关键是第一个月。如果能第一个月坚持下来,基本上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能一学期培养好三个,那么一年下来就是六个,这个成就就不小了。
(二)明理激情
用教育者自己的体验或名人的故事讲点养成好习惯的道理,激发儿童努力养成好习惯的热情;对年龄小的儿童可以少讲点,对年龄大的儿童可以多讲点。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收集一些养成好习惯的格言,贴在孩子房间的明显处,时刻提醒孩子。过去我们的教育迷信讲道理,所以我们的孩子现在知道的道理并不少,你说的时候他都不爱听了。所以道理要讲一点,但不要讲得太多。
(三)榜样示范
儿童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教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习字词,当学习到“中”这个字的时候,我要求同学给我用“中”字组成一个词,有的同学说“中国”、“中间”、“中华”,我都说好,有一个小朋友也用“中”字组成了一个词组:红中,我就问,“红中”是什么呀,他说“红中”就是麻将牌啊,这你都不知道啊。我说你怎么这么熟悉啊?他说,我妈我爸特爱打麻将,天天打到半夜。我说这影响你学习吗?他说当然影响我学习了,后来我学不进去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现在他们“三缺一”的时候,我还能补缺。大家想想,这样的父母还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嘛。另外同龄伙伴的榜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也要注意让孩子向同龄人中优秀典型的伙伴学习。
四)激励强化
心理学中有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不断的强化,这种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才会增多。这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如果一种行为得到的强化使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这种强化就是负强化。下面我介绍几种对儿童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代币券法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好了,老师可以在班级公告榜中奖励给这个孩子一个纸做的小红花,这样就会激发这个小朋友继续表现出好的行为。这就是“代币券法”。家长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如果孩子连续表现很好,就可以规定,孩子在得到几个小红花就可以满足孩子一个愿望。家长要对满足孩子的这个愿望要事先规定,要合理,要能激发孩子想要的动机。这个方法对小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合适。
影响力黄金表
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日历表,日期就是一个月,让孩子把想在这个月养成的习惯写上去,然后让孩子自己每天在日期下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当天做到了,就划对号,如果没有做到,就划错号。然后让孩子月底写一下当月的体验和感想。
亲子契约
爸爸和妈妈可以给孩子提出几点要求,孩子也可以给爸爸妈妈提出几点要求,如果做到了,有什么奖励,如果没有做到,有什么样的惩罚。这些都写下来,双方确认、签字,孩子和父母按要求相互监督。
(五)行为训练
家长要指导儿童怎样做,训练方法要多样、活泼。对孩子的习惯培养要有个“教-扶-放”的过程。
(六)注重体验
抓住儿童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习惯让自己尝到甜头,坏习惯使自己吃到苦头”;习惯的养成就是建立一条“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制度。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习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关键因素。
(七)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家长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家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以后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
(八)坚持不懈
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常有反复,家长要“抓反复,反复抓”,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九)家校配合家校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第五篇:自我评价的形成
自我评价的形成自我评价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个体在自己的实践中伴随着角色化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当个体能够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分化出来以后,个体就在与周围人们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着人们的评价,观察着自己的行为,并懂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了强化,错的也在与人们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得到了纠正,于是个体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自我评价。
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估计自己。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例如,一个人的工作很出色,经常受到他人的赞扬,尤其是受到了他尊敬的人的表扬,从而获得自信心;相反,如果他在工作中经常失败,因此受到别人的不满和批评,长此以往,他就会缺乏信心,看不到自己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柯里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一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与他人相处,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这种自我形象,便构成了自我评价的基础。
2.通过与他人的类比来估计自己。马克思说:“人类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犹如张三认识自己是通过了解李四以后才认识自己的。这就是说,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获得的。一个人自我评价的高低,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总是把自己与他相似的人加以比较之后作出的。正如评价一个人100米速度的快慢,不单单是看他自己跑了多少秒,更主要的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赛决定的。同样道理,一个管理者判断自己领导的优劣和成败,也应该同自己条件和能力相当的管理者的比较来衡量。美国心理学家弗斯汀格将这种现象称为 “社会比较过程”。
3.通过对个人的自我观察和心理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前面已经提到,个人的自我评价常常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来估价自己,与此同时,个人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进行着观察和分析,因为自我评价不等于他人评价的反映,也不完全是以他人评价为依据,而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独立完成的。一个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过高评价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别人不切合实际的指责而垂头丧气。有时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会带有文饰性,或怕别人的取笑,故作谦虚,或怕别人轻视,故作姿态,或出于某种虚荣心,矫揉造作,粉饰自己等等。总之,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要受到个人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个人抱负等方面的制约。所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