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青年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碧海蓝天梦
2013年09月11日13:44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一个人内在素养、人格魅力、道德水准的折射,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良好的作风更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新时期的青年干部,在利益结构调整日趋深刻、人民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各种消极社会风气死灰复燃的今天,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的形形色色的诱惑。
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习总书记这一谆谆教诲,语重心长,青年干部要认真领会、深思和警省。
崇德戒俗,常修为政之德。孔子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毋庸置疑,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来奠基,为政 — 1 —
要有高尚的“官德”去支撑。加强道德修养,保持“纯洁品质”,对于青年干部筑牢人生的根基尤为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讲操守、重品行,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态度反省自己的言行,用高尚的品德和境界约束自己的名利之心,始终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为人坦荡、处世磊落,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不计较、不攀比、不失衡,经受住名利的考验。
重学戒陋,常怀学习之心。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青年干部要胜任新形势下的工作,履行好肩负的职责,而不是做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和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就必须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时刻用知识宝藏武装自己的头脑。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青年干部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善于以人为师,在实践中积极向群众学、向领导学、向身边的同事学,力争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尚廉戒奢,常思贪欲之念。廉洁是党员干部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从政之根本、立身之大节。青年干部在漫长的为政生涯中将面临着权力、金钱和美色等林林总总的诱惑,更应该时刻保持—2 —
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要守住清廉的高风亮节,务必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真正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青年干部尤其要注意防微杜渐,注重生活细节,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而切莫因小节不保而铸成千古遗恨,白白葬送了大好青春和美好前程。
实干戒躁,常存务实之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在阐述伟大的“中国梦”时特别强调了这8个字,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青年干部如果不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假干”而不真干,“虚干”而不实干,那么无论多么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也无论多么火热的激情和蓬勃的朝气,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青年干部要以谨慎的态度、崇尚务实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喧嚣和浮躁的诱惑,用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奉献。
敬畏之心不可无,戒尺之威不可亵。青年干部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常握戒尺在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才能恪尽职守、务实奋进;才能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4 —
第二篇:新华时评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新华时评: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2013年09月06日 15:55:5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慎海雄)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
习总书记这一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领会、深思和警省。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手握戒尺,举有所虑。如果说敬畏是内心的道德约束,戒尺则是党纪国法和各种规范的尺度,是法纪遵从。心中的敬畏、手中的戒尺,说到底就是做人为官的德行、规矩和准绳。领导干部能否能够常怀敬畏和戒惧之心,关乎做人行事的操守和品行,更关乎党的执政之基。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坚决扫除“四风”。“四风”之弊,积于忽微,正是一些领导干部心无敬畏、手无戒尺,越界越轨日积月累而成。因此,要从行为上杜绝“四风”,必须在思想上有敬畏、知戒惧。
中外先贤古圣无不强调自我反省、遵从约束。德国哲学家康德敬畏“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中国古人则笃信“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对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敬畏,就是要敬畏人民、敬畏权力的神圣性、敬畏法纪。
要敬畏人民。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无从谈起。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伟力,人民群众最可敬也最可畏;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正因为如此,必须要对人民有敬畏感,永远不忘根本、不忘初衷、牢记使命。
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只能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增进群众感情,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里的“怕”,就是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才能保持本色,做到
廉洁清正;敬畏人民,才能扑下身子,了解下情、民情、社情,工作决策时不是“目中无人”而是“心中有民”。
听于民,国运兴。我们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对执政活动的评价和反映,时刻准备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考验。“兼听则明”,群众的意见,只要是基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而表达的期望,哪怕是偏激一点、片面一点,我们都要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学会倾听、善于汲取。当前各地各部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根据中央的精神,开门纳谏,请群众挑刺,把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让群众满意作为努力方向,切实改进我们的作风。老百姓的口碑是领导干部政绩的最好标准。
要敬畏权力的神圣性。领导干部是掌握权力的“特殊群体”。权力是神圣的,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剑走偏锋”,不讲诚信、不懂规矩、不守纪律,缺乏敬畏、目无戒尺,必然使权力滑入偏轨,造成祸害。经验教训反复证明,腐败总是发生在掌权者失去敬畏之心的地方。没有敬畏,权力就不受约束;视戒尺为无物,就会出现滥权、专权、弄权,就会导致胆大妄为、无法无天。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诚可谓家大业大,但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责任也在加大。有的同志说,过去花个几百元都要党委集体讨论,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一支笔”就可以批几个亿。如果这“一支笔”用歪了,后果显然不可设想。敬畏权力的神圣性,掌权用权才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权力才不会用偏,领导岗位也就不会“高危”。
强化领导干部对权力神圣性的敬畏,就要按照习总书记所要求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有权必有责、违法违纪必追究,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各项制度规定成为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敬畏权力的神圣性,是为了始终把握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责任和使命,当作压力和动力,当作施展才干、报效国家的机遇。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冲锋陷阵,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勇于负责、勇于担当。
但是,工作上的大胆,并不等于权力上的放纵,更不等于恣意而为。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确保权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要敬畏法纪。党纪国法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戒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反腐倡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制度反腐开启了新的一页,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这是我们党铁的纪律。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就必须带头遵纪守法,从程序和制度上规范权力、约束权力,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做到不越界、越轨,“拒腐蚀,永不沾”。
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难的是言行一致、台上台下一个样。敬畏法纪,自警自励,才能抵御包括名利财色在内的各种诱惑,心不动、手不伸,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对党纪国法心怀敬畏,就能时时处处知道什么是高压线,就能时时处处有原则、有底线,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面对诱惑不动心,面对利益不贪心。
敬畏之心不可无,戒尺之威不可亵。“有所畏”,最终要落脚到“有所为”。当代共产党人肩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艰巨而神圣。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第三篇:“两学一做”主题征文:心存敬畏 手握戒尺
“两学一做”主题征文:心存敬畏 手握
戒尺
组织部老干处 周尚明
“两学一做”是个系统工程,有着严谨的逻辑关系。它以学入手,温故知新,改正错误,以做为本,结出硕果。我在“两学一做”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敬畏”。假如我们每个党员时时事事,都对党章党规心怀敬畏之心,心怀仰止之情,哪里会滋生出那么多的“老虎”和“苍蝇”来?何谓敬畏,简言之,就是敬重和惧怕。
记得早在2016年的9月,习近平就在中央党校,语重心长地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后来,他还多次告诫党员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在“两学
一做”的活动中,何以怀敬畏之心,我的体会有三点。
一是以敬畏之心,坚定一个信念。
这个信念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憧憬和追求既定目标的精神动力。我们且不说地球人都知道,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我们党的长征故事。远在康熙年间,迁徙至伏尔加河畔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落,不堪沙俄残酷统治,率领17万族人,踏上东归的历程,他们每天都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跋涉,历时3年,最终4万3千余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此个案足以证明,理想信念具有取之不竭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一次政治局的会议上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试想,一个患了“软骨病”的人,腰不直,腿发软,怎么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披星戴月,冲锋陷阵,去构筑美好的中国梦?
二是以敬畏之心,坚守两条底线。
底线,就是我们说的高压线,是千万碰不得的。习近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自己政治生命的底线,才能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也许正应了那句“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古话,我们曾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党的干部,在新的环境中,经不住权与欲,钱与色的诱惑,没有守住为官的政治底线和为人的道德底线,晚节不保,“天亮前流泡尿”,碰到了高压线。当他们人生发出最后一道光亮时,便被烧成了灰烬,永远钉在了党史的耻辱柱上。这里,我想起了陈毅元帅的一首诗,愿我与我的党员同志共勉,也算警钟长鸣吧: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三是以敬畏之心,坚持三种精神。
“两学一做”的目的,就是以学为基,以做为本。“两学一做”,怎么将“做”落到实处?其实,就是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字:忠诚、干净、担当。这六个字,我将其展开来的体会如下。其一,是忠诚。这是我们身为共产党员最基本的底线。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很难相信,一个党员对党不忠诚,与党离心离德,同床异梦,这样的党员在关键的时候不会叛党,不会成为埋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唯有忠诚于党的人,才能够将党的事业,镌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溶化在自己的血液中,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党内甘为勤务员,对民众甘为公仆。其二,奉献精神。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对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
辈子”。奉献精神是每个党员对党矢志不渝的信条。时期不同,奉献的方式不同。今天的奉献精神,体现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拓创新,精准扶贫,让百姓能勤劳致富,为建成一个家家皆富裕,人人有尊严的和谐社会而殚精竭虑。其三,担当精神。郑板桥有首诗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可谓古为今用,是我们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形象化注脚。是的,我们共产党人咬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放松,不管风吹雨打,雷鸣电击,我们担当起一个党员的责任,向着我们旭日般的理想,阔步向前。是的,我们也敢于直面现实,白玉尚且有瑕,何况我们有着八千多万人头的党员队伍哩,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我们有的党员暖风里熏着,甜水里泡着,丧失了革命意志,自然就丧失了担当精神。遇事绕道路,和稀泥,当好好先生,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更有甚者,极个别党员奉行的人生
哲学是:喝喝茶,抽抽烟,打打麻将,聊聊天,一日三餐床前站,阿弥陀佛又一天。意志品质消沉到如此的市俗化,身上哪里还有点党员的气息?如此这般,不仅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损失,还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但愿这些同志能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好好地洗个澡,出身汗,让头脑清醒过来,重新找回共产党员应有的勇气、锐气和豪气。
习近平有段话讲得好: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建设和执行,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我们充满自信地说,通过“两学一做”,我们将对党的敬畏力,转化成无穷的执行力,知行合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敢于把党员的牌子亮出来,敢于大吼“看我的”“跟我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四篇:对制度要心存敬畏
对制度要心存敬畏
张桂辉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非常重要。但仅有制度还不够。实践表明,与健全制度同样重要的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从内心深处敬畏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带头学习、严格执行、自觉维护制度”。
敬畏,含有既敬重又畏惧的意思。党员领导干部若缺乏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对制度的敬畏意识,不能把制度内化为信念,就不可能自觉遵守制度。因为,再完善的制度,若不能严格执行和有效维护,都将会是一纸空文。任何制度都是人定的,不可能无懈可击。倘领导干部对制度没有心存敬畏的意识,就会对制度视而不见,甚至会明知故犯。
自觉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前提。有的腐败分子在被查处后说:“组织的管理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此话值得分析。应当承认,我们有的制度不够完善,贯彻执行不力。然而,如果党员干部缺乏对制度的敬畏意识,即便组织严格管理和监督,他也会我行我素。
平心而论,我们有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不少,但在某些地方,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有的领导干部对制度置若罔闻,甚至以“世人皆浊、我何独清”的态度,觉得照章办事,会被制度“捆住”手脚,啥事也办不成。他们往往用制度来规范别人,而不是约束自己,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使制度成了“摆设”。
有了制度之后,关键在于坚决贯彻执行。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制度,凡是要求下级遵守的,自己带头遵守;凡是要求下级执行的,自己带头执行。这样,群众自然会自觉仿效、积极跟进。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资历深浅、职务高低、权力大小,若能敬畏制度,像执行命令那样执行制度,像维护自身形象那样维护制度,各项制度就能发挥应有的威力与作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五篇:心存敬畏,谦卑反思
心存敬畏,谦卑反思
米兰昆德拉曾引用犹太人的一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是啊,我们所思考、探索的一切都是自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所谓的创造,只不过自作聪明地将这已存在千年万年的造物重新加以整合;而所谓的思想,更像是一种经验的累积和消化。人类宛如被赐予积木的孩童,自然羽翼庇护下的雏鸟,天真孱弱,微不足道。
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
然而,再粗鄙的城堡似乎也需要思考将之黏合。人从海水中来,思考是我们的天赋,于是能褪去一身咸腥,区分出个性,思考的能力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为推动文明之轮的继续前行,思考固不可失,但同时不能忘记上帝的注视,与他嘴角那抹若有似无的微笑——所以心存敬畏,谦卑反思。
周国平说过:“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谦卑曾是所有物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走兽惧火,虫蚁畏水,而我们却因愈加优渥的生活而忘记了谦卑。德谟克利特威慑于雷电,于是有了自然哲学观;爱因斯坦仅窥见自然奥秘之冰山一角,所以他依旧笃信耶稣。“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乾坤”,自然里的每一件事都意蕴深远,我们甚至无法完全认识自己,因此我们需要给无知一点谦卑。如果更大胆地假设——自然之所以会创造出人类这样会思维的生物,也许只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借吾之眼来观赏她自己,借吾之口来说出她亿万年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我的智慧即自然的智慧,我思考即自然在思考,那么人类那点沾沾自喜的心思,就更加显得可笑。
当然,在自然面前心怀谦卑并不等同于讷言、钝行、敬小慎微。文明的前进仍需要思考火花的迸放。思考的最终目的,便是走至上帝面前,亲口问他,“什么才是真理?”也许此时,上帝才会绽开真心的微笑:“汝不知吾等你久矣。” 在经验世界,我们的智识也是有限制的,譬如,对待思想。当我们尝试去解释某种思想时,这意味着我们已经预设了“思想是可以被理解和解释的”。问题是,一个人的思想果真能够为另一个人完全理解吗?所以,在我看来,除了一味大胆地创新性思考,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适时的反思也格外重要。反思是一种对所得结论进一步的更加仔细的考虑,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反复咀嚼或许可以产生新的结论。反思是一个绝对私密的过程,随时随地都可以对之前的经历进行再思索,与无声中获益,是一种最谦卑最朴实的思索形态。
在万能的上帝面前,任何人的思考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在自然面前,人类只是过往的一班旅客。那么,我们就更不能放弃思考,反省自身,也不能忘记对自然的敬畏,才能根除潜意识里万物灵长的愚昧根性,发掘有助于人类同自然和谐共处的睿智。
在浩瀚星空下,我们思考自然,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会丰盈我们的心灵。只有懂得谦卑,心有敬畏,用思考去揭开自然的面纱,用尊重来博得自然的认可,人类才能在这个星球上居住的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