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园教学的几种组织模式
浅谈幼儿园教学的几种组织模式
建湖县爱心幼儿园孟丽娟 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探索发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我们从直接传授为主转向以引导幼儿发现为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组织模式,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模式。从现代的幼儿园教学中我发现以下几种组织模式:
一、直接教学
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向幼儿传递教育意图,直接教学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教师采用比较有效:
1、在对幼儿进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在一次关于“重阳节”的教学活动中,我就采用了直接出示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的方式。在幼儿观察的同时,在采用语言引导式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孩子们在这种直观图片的引导下,很快就能了解到“重阳节”其实是老人的节日,从中让他们了解到要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并且在生活中引导他们这样做。
2、在对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讲授,让幼儿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在行为规范的培养中,我们常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幼儿理解呢?记得在一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活动中,我运用一个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故事来引导幼儿理解什么叫“诚实”?我通过直接让孩子们听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从中了解到答应他人的是要做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能做到知错就改。
3、在让幼儿学习必须的社会知识的概念、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以及周围环境有关信息的传递的活动中:比如:在对幼儿讲述关于马路上的交通规则时,如果直接对幼儿说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给幼儿听,他们可能不太能理解。如果我们带领幼儿直接到实践中去观察人们是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的,让他们从实践中了解简单的“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再去认识一些其他的交通标志,并直接去感受其中的行为规范,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平时自觉地去遵守。我觉得孩子们从实践中学习起来会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容易的多,也能够透彻的了解那些交通标志的含义,这种让幼儿自己直接感受了解的方法相对于让幼儿只在课堂上听老师片面的讲解而了解的一知半解来说更好
4、在某些技能的传授中:技能是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巩固了的或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是对动作方式或程序的具体概括。技能包括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感知技能和思维技能)等。比如:在动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做走、跑、跳、平衡、投掷、攀爬和钻爬等基本的动作技能。在这些基本的动作技能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直接运用语言讲解做这些动作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动作示范让幼儿观察模仿,幼儿自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这些基本动作技能。
二、间接教学
间接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一种探寻活动,结果是对未知的发现,学习的背景是一个问题。在间接教学中,学生通过将刺激物转换为一种回答来获取信息。在间接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概括和辨别过程,调整和提炼刺激材料,获得概念、模式和理论。
1、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强调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只是教师的作用由直接指导变为间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间接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为幼儿创设发现学习的环境,敏锐地感知幼儿发现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启发幼儿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等等。比如,在以“认识动物”为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说出每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来引导幼儿猜猜它们各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运用动物的“影子”来让幼儿猜,并引导他们说说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在慢慢的探索过程中就能让幼儿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这种借助于其他物体来教学的方式就是间接教学。
2、间接教学借助的环境有两大类: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有时候是两者结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般都会给幼儿提供与学习有关的物质环境,让幼儿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就要求我们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给幼儿创设这样的物质环境:在人际关系环境这一方面,就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比如:在幼儿的行为规范和交通规则的教学中,除了直接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探索之外,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也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孩子在我们的影响下慢慢去体会如何去学习和并遵守这些
规则。
3、间接教学比较符合幼儿的特点,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获得的经验比较零碎,学习的有效性难以保障,同时要注意同直观教学结合起来。
总之,间接教学就是借助某些物体或环境中所隐含的知识,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发下并获得知识经验。间接教学也符合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三、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他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幼儿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从事更高认识活动的技能。有效支架包括以下几点:
1、内在一致性;
2、共同解决问题;
3、在最近发展区内看管好幼儿;
4、促进自我调节。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然后让幼儿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教师要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幼儿自己去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幼儿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幼儿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总之,支架的意思就是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愉快地合作。在这种合作的过程中,成人通过提供敏感,适当的帮助,促进幼儿表象的、战略性的思考。当幼儿技能增长时,使他们对任务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建立幼儿的自信、自立,支持幼儿的自主创新。不过,我发现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很少运用。
四、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是瑞吉欧在教学方面的特色。针对传统的师生交往面过窄提出的,主张师生全通道式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教学强调师生合作对某一问题的研究。
1、合作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要排除一切强制性要求,在没有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建立自觉的、严格的自我要求。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幼儿才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学习,而且比在强制的条件下,学习起来
要轻松得多,要改变过去那种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观念下形成的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压力下学习,而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尊重幼儿、爱幼儿,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鼓励与众不同的疑问等。真正形成以幼儿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民主的学习环境。
2、合作教学的要点是在课堂讲授中首先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里关键是要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一个劳动者和收获者。只有他们感到有所收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高涨,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主动性和独立性才会增强。苏联教育家们认为,发展合作教学必须有民主化的气氛,在不民主、不自由的社会环境里是不可能出现合作教学的,在合作教学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用负评价,即使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是幼稚的、荒谬的、错误的,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和压制他们,因为幼儿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一定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要设法表扬幼儿,肯定、赞扬、欣赏幼儿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幼儿提出与自己设计的活动不相符的观点或问题是,常常会对幼儿置之不理或大声斥责,而不是去思考幼儿为何如此提问,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设计去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不能体现我们合作教学中的民主、自由;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幼儿提出这样的观点或年问题的出入点在哪,然后再技巧性的把他引入到活动中来。
总之,合作教学就是要师生之间能够畅通无阻的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本着尊重幼儿,爱幼儿的原则,给幼儿创设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给与幼儿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努力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掘出每一位幼儿的潜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它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计划性。它不仅重视幼儿的主体性,而且也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幼儿园教学组织模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自己在设计活动时去多观察,多了解幼儿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这样就能更好的根据主题较好的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多种教学组织模式来设计符合幼儿学习的游戏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二篇:幼儿园美术教学模式
一、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五层次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注意各种美术作品中造型、色彩、构图等的情感表现性;培养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初步的审美评价能力。2.策略和程序
第一层次:整体感知描述。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出示作品或以音乐激发幼儿对欣赏对象的兴趣。引导幼儿集中注意观察欣赏对象,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鼓励幼儿把初步感知获得的认识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像并进一步陈述清楚。第二层次:形式分析。
这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关键环节。
所谓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在幼儿对具体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体验,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为此,教师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教师自己要对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二是教师必须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因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是变化和统一的有机整体;三是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四是教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分析,待幼儿说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对于作品独特的描绘手法,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加深理解。
第三层次:领会、表达作品。由于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原因,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指导,应注意两点:第一,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即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又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整体来理解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运用“对意义的预期”手段,即自身应对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第二,教师必须鼓励幼儿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应鼓励幼儿用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创作动机。第四层次:评价小结。
所谓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对幼儿评价阶段的指导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趣味。例如:评价《大碗岛的星期天》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你看后感觉如何?”“你是否想把这幅画挂在教室里?”等。幼儿交流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可以总结。第五层次:外化创新。
即情感深层体验,联系外物,尝试创新。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提供幼儿外化创作新客体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新知、新感觉创作新作品,这能启发幼儿的智慧,对促进幼儿的审美创造有极其积极的作用。这一层次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临摹体验。通过临摹,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幼儿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大班的部分美术欣赏作品,如欣赏《向日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临摹梵高的《向日葵》,并将自己的作品与梵高的《向日葵》放在一起展示。临摹活动能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向日葵》色彩明快和线条简练、有力等特征。
二是游戏法。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角色游戏法:如大班欣赏《茶具》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幼儿扮演„导游‟,介绍一两种本班展览的茶具。”这个游戏使幼儿欣赏到更多的茶具之美,丰富了审美经验。(2)建构游戏:通过让幼儿建构游戏,加深对欣赏对象美的特征的认识。如欣赏 《民居建筑》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拼搭各种民居建筑,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三是尝试制作。这种方法适用于工艺作品的欣赏,能加深幼儿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如欣赏剪纸作品后让幼儿尝试制作剪纸。幼儿在制作中体验剪纸的方法,进一步感受剪纸作品的本质特征,领略剪纸作品所具有的审美韵味。
四是表演活动。可让幼儿用动作表现作品描绘对象的动态。例如,大班欣赏舞蹈《奔马》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在“赛马”的录音伴随下做马奔跑的动作,加深了幼儿对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的感受。又如欣赏舞蹈《印染纱巾》,最后让幼儿用纱巾装扮自己并随音乐跳舞。3.教学范例及评析
美术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
活动目标
1.感受点彩派绘画作品中色彩的排列变化,感受画面构图的不对称的均衡美。2.体验作品中悠闲、恬静的情感与氛围。3.初步学习点彩派画法。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大碗岛的星期天”、彩色视频仪、水粉颜料、铅画纸、乐曲磁带。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提问:
(1)小朋友,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2)这些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姿态?(3)除了这些人还有什么?
(4)你能看出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吗?
2.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重点感受点彩派作品的特点。提问:
(1)画面上有什么样的线条,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2)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3)画面上的黄颜色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4)你觉得这幅画上色方法跟平时我们见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简单介绍点彩派绘画中的上色方法及色彩效果:把无数的原色油彩细点交错排列在画面上,再通过欣赏者的眼睛调混起来,这样画面上的各种色点组成五彩缤纷的镶嵌画,这种方法称为点彩派。这幅画的作者修拉就是“点彩派”的代表人物。继续提问:
(5)画面上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6)画面前面和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个更清楚,为什么?(7)看完整幅图,你感觉怎样?
3.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假想是画中人物,随着教师的描述语去想像:“我躺在一片嫩绿的草地上,看见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在休息,有的照管着孩子,有的在看风景……透过密密的树阴,远处的湖面上有白色的帆船,还有人在划赛艇,每个人都充分享受阳光和水的滋润,我感觉轻松极了,真想在这儿多留一会儿。”(配抒情的钢琴曲。)
4.教师提问幼儿:“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为什么?”
简单小结:这幅画上人物多样,色彩丰富,看上去五彩缤纷又有规律,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平衡。画家用点彩派的画法给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效果。今天,我们也来用点彩派的画法画一画。5.教师提出要求,幼儿绘画。
(1)教师用基本色黄色、蓝色来画树叶,通过黄色和蓝色的色点混杂,产生黄、绿、浅绿、深绿的色彩效果。
(2)使用水彩色时,注意保持画面的清洁,洗笔后蘸颜料。6.展示、评价幼儿作品,主要评价画面的色彩效果。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308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该欣赏活动开始以问题提示幼儿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和描述,为了让幼儿在欣赏中理解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及其意义,教师有顺序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图中线条、形状、色彩、人物的动态、图画的背景等,让幼儿在细致观察过程中进行审美想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该作品是“点彩派”的代表作,在色彩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师很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掌握“点彩”特色。继而,在轻快的音乐伴随下,让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还给幼儿简单地介绍了画家修拉及“点彩派”作品的知识,开阔了幼儿的视野。活动最后一个环节,组织幼儿用“点彩”方法画画,通过幼儿亲身实践,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独特表现手法的感受。
二、命题画的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新的造型技巧,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及对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
导入活动应注意精练、游戏化,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常用方法是:①用语言帮助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经验;②可以组织幼儿唱歌、猜谜语、看表演或出示教具等,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动中来。第二环节:讲解要领。
绘画活动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必要时应有示范,这是一个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既要语言简练、示范运动清楚,让幼儿掌握本次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避免幼儿简单模仿。在此,教师应特别注意两点:①在物体画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幼儿详细完整地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把握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动态等,可以采用特征对比、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等方法来帮助幼儿获得物体的视觉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逐步采用涂染法和线描法来描绘物体。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幼儿掌握物体的造型。②在情节画教学中,首先应重点引导幼儿感知物体间的空间关系,教幼儿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把与之有关的物体形象恰当地安排在画面上,以便正确地表现出各个形象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意引导幼儿通过把主体物画大、画细致或通过画面色彩的设置来突出主题。第三环节:提出要求。
在幼儿创作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交代绘画程序:有些绘画活动的程序不能随意变动,教师应让幼儿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在大班“大海里的轮船”纸版画活动中,要求幼儿的作画顺序是:画底版→剪→叠贴→涂油墨→盖宣纸拓印。
二是提醒技能要求:色彩搭配、合理布置、均匀涂色等,要依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和实际水平提出,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三是提醒习惯要求:握笔、正确使用工具、专心作业、爱惜作品等,应依据班级幼儿近期出现的问题提出,使之具有针对性。
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提出,应依据本次活动的特点、所使用工具材料的特点以及幼儿实际水平等有所侧重。大量的、充足的时间应放在让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上。第四环节:幼儿作业。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构思、操作、创新。幼儿作业时,教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从构思、造型、色彩使用、构图等角度对幼儿进行辅导。构思、造型、色彩、构图四个方面,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形成了每个幼儿自己的绘画特点。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绘画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发展水平上再向前发展一步。
第五环节:作品评价。
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及对美的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绘画的评价标准,即看作品是否符合同龄幼儿的一般水平,是否有童趣,是否有艺术性,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在组织作品的评价时,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恰当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而且要把评价作品的标准教给幼儿,帮助他们学习正确评价同伴的作品。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如可以组织幼儿在相互欣赏作品中评价作品,也可以在相关游戏中评价作品,还可结合评价的结果发给幼儿奖品。3.教学范例及评析
命题画:小鸡(中班)
活动目标 1.学习水墨画的握笔和用笔方法,用毛笔的侧锋画椭圆,中锋钩线和画圆点,表现小鸡的外形特征和不同姿态。
2.能大胆下笔,激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欣赏内容简单的水墨画若干幅。
2.教学挂图“群鸡”,带领幼儿观察小鸡的外形特征及动态。
3.操作材料“小鸡”、活动贴绒小鸡、宣纸、墨汁、毛笔、洗笔瓶、抹布等。(如没有宣纸,可在操作材料上作画。)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小鸡,激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群鸡”,并讲述鸡妈妈孵出了一群可爱的小鸡,请小朋友帮鸡妈妈看看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长得怎么样。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小鸡长得很可爱,圆圆的头,圆圆的身体,还有尖尖的嘴,肚子底下长着两条细细的腿。他们有的抬头找妈妈,有的低头吃虫子,还有的在做游戏。出示活动贴绒小鸡,变化小鸡的各种不同姿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提醒幼儿可画出各种神态的小鸡。2.引导幼儿学习水墨画笔锋的基本用法。
教师:我们以前欣赏过水墨画,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这种方法来画小鸡。它是用毛笔和墨汁来画的。(教师示范)先用毛笔蘸上水墨,让毛笔“躺”下来,稍稍用力画出小鸡的头和翅膀,翅膀比头画得大一点;再用笔尖像走路一样勾出小鸡的嘴巴、胸、肚子和爪子;最后用笔尖(像跳一样)点出鸡的眼睛。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鸡妈妈现在要请小朋友给小鸡画像,它还想问问小朋友画的小鸡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2)幼儿先观察操作材料,然后在其空白处作画,教师以鸡妈妈的口吻指导幼儿,掌握用笔方法。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教师以鸡妈妈的口吻感谢小朋友为它的小鸡画像。活动建议
教师用的活动小鸡最好是磁性的,便于教师操作和幼儿观察。活动延伸
1.提供给幼儿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巩固小鸡的画法。2.用圆形、椭圆形拼搭各种不同姿态的小鸡。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290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幼儿是在情感的世界里进行艺术活动的。丰富的材料能为孩子的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艺术表现需要一定的技能,为了让幼儿掌握绘画技能,使其能自如地、比较客观地表现自我和周围世界,教师在命题画里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学习多种绘画技能。“小鸡”绘画活动重点是教幼儿学习水墨画的技能,因此教师作了有关的讲解与示范。同时教师也重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帮助幼儿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鸡,活动一开始,教师从观察入手,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认识了小鸡各部分的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以加深印象,这是作画的前提。“小鸡的姿态”是作画的难点。教师通过启发幼儿将小鸡的各部分进行组合,拼成姿态不同的小鸡,使幼儿在拼拼摆摆中开阔了思路,理顺了步骤,克服了创作中的技能难点,为下一步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这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每个幼儿都用毛笔画出了一只或多只形态各异的小鸡。当孩子们欣赏着、评议着这些作品时,当他们把五角星贴到自认为最美的小鸡上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三、意愿画的教学模式: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构思、作画水平。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引起兴趣。
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具、播放音乐或提供线索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提取与本次绘画活动相关的经验。此环节应注意做到精练,并尽量游戏化。第二环节:启发思考。
幼儿的意愿画通常是有主题的意愿画,这些主题与命题不同,它不以实物为对象,而是以幼儿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记忆为依据。虽然意愿画是幼儿的自由画,但他不同于自由活动,教师仍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确定绘画创作的主题,即画什么。一般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幼儿回忆或想像,并请一些幼儿给全班讲述自己想要画的内容。幼儿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创作。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即怎样画的问题。教师可从造型、设色、构图等方面启发、引导幼儿思考。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幼儿的思考,更不能用自己的描绘来代替幼儿的创作。②提问题、谈话等启发和引导活动都应该在幼儿动手创作之前进行。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才要及时地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提示。③教师可以提供点、线、几何图形等线索来启发幼儿构思创作内容。第三环节:指导操作。
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可以轻声播放与绘画内容有关的音乐或歌曲,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允许小朋友在作画过程中小声交谈、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设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维,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解决作画时的困难,帮助能力强的幼儿进一步丰富画面内容,表现事情的具体情景。第四环节:评价作品。
可以展示全班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评价,也可以选出有趣的作品,请作画的幼儿介绍内容。教师应把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评价作品,让幼儿学会赞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3.教学范例及评析
意愿画:暑假里最高兴的事(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画出人物的发型和服装特征,画出简单的动作和脸部表情。2.引导幼儿学习根据画面需要选用鲜明的色彩,表现高兴的事情。3.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印象构思画面,表现一定的情景。4.发展幼儿的记忆力、想像力和表现能力。活动准备
1.开学后,与幼儿进行暑假生活的谈话。2.图画纸、油画棒、水彩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暑假结束了。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一定过得很愉快。开学了,小朋友们又欢聚在一起,大家都叽叽喳喳地谈了不少高兴的事。今天每个小朋友都要用绘画将自己在暑假中最高兴的事画出来。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出示男、女孩有笑容、有动作的图片:“这张画上的男孩和女孩高兴吗?”“我们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很高兴呢?”(脸、动作)。“他们的眼睛和嘴巴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呢?”(手臂和腿)。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启发式谈话: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不同的地点,每一个地点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将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什么事情画出来。遇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用什么颜色能将心里的喜悦表现出来,让别人看了就知道画的是你最高兴的事?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辅导,观察每个幼儿是否确定了内容:启发思维慢的幼儿构思画面;个别指导,帮助幼儿克服作画中的困难。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展示全部作品,组织幼儿欣赏。
我们看哪张画面内容最丰富?请你上来把最高兴的事讲给我们大家听。(选2-3张)5.小结。
今天小朋友都很会动脑筋,不仅把暑假中最高兴的事画出来了,还画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通过画上的灯光和太阳,我们还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小朋友都能认真动脑筋学本领,老师很高兴,现在我们为大家的进步拍拍手。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119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评 析:
幼儿意愿画通常是有主题的意愿画,这些主题是以幼儿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记忆为依据的。幼儿在创作时,必须选择过去观察或描绘过的形象,独立构思,以一定的情节内容来反映主题。为了让幼儿把心中的思想和情感大胆地表现出来,该活动要求教师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回忆“暑假里最高兴的事”,确立创作的主题,构思绘画的内容;为了帮助幼儿回忆中班学过的画人物高兴表情的方法,教师借助操作材料指导幼儿注意这一表现技能。启发幼儿表现暑假里最高兴的事,结合幼儿的发言,让幼儿懂得了可选择的事件很多,可以是到公园玩的事,或是学会了游泳,或是给奶奶祝贺生日……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提出要求,充分发挥了意愿画的教育作用。
四、装饰画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掌握图案设计的基本法则,发展幼儿手的动作的准确性及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欣赏、理解装饰原理。
活动开始,教师可出示实物、图片、投影等图案作品,用语言引导幼儿感知欣赏图案作品的花纹和颜色特点,使幼儿明确图案作品的装饰原理。
装饰画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绘画形式,理解装饰原理有助于幼儿进行装饰画的实际操作。幼儿需要理解的装饰原理包括:①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等图案装饰的法则;②图案花纹的变化、图案构成的组织形式和图案色彩的配置等图案装饰要素的变化规律。在这些图案原理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三个问题:
①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典型的装饰美;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知识与原理,切忌生搬硬套深奥的专业的装饰术语;③让幼儿学习的内容及方法要体现循序渐进性。第二环节:幼儿作画。
幼儿作画前,教师要结合范例或实物、贴绒卡片等让幼儿明确该次活动的装饰要求,弄清纹样排列的规律及色彩搭配方面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形式让幼儿了解作画要求。幼儿作画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一方面要指导幼儿按装饰规律进行作画,同时要启发幼儿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新颖的纹样以及将纹样、色彩进行新的搭配。第三环节:评价总结。
可通过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表扬有创造性的幼儿,也可以组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相互评价作品或用自己的作品开展表演活动。3.教学范例及评析
装饰画:美丽的手帕(中班)
活动目标
1.会用简单的花纹在正方形的中心、四角、四边进行对称装饰,并能注意装饰时色彩鲜艳。2.在理解纹样变化规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理解了装饰画的特点,会用二方连续的技能装饰花边。
2.印有各种装饰图案的手帕若干,正方形白纸、蜡笔(或水彩笔、油画棒)若干,一块白色绒布,各种贴绒的中心或四角纹样。活动过程
1.出示不同图案的手帕让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观察手帕的花纹和颜色。
教师提问:“这些手帕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角?几条边?上面画了什么样的花纹?这些图案是怎么排列的?是用什么颜色画的?”
教师小结:“这些手帕都是正方形的,有四条边、四个角,四边、四角分别对称地画了一些小花纹,手帕上的颜色很鲜艳,颜色也很多,所以看上去手帕很美丽。”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装饰手帕。
(1)手帕的中心可以画什么花纹?中心花纹是什么样的?让幼儿各抒己见后,老师提供一些贴绒的中心纹样贴在绒布中心供幼儿欣赏借鉴,并让幼儿理解中心纹样一般是四面对称的。(2)和幼儿讨论画中心花纹的顺序。可以用对称的方法先上后下或先左后右,也可以用转动纸的方法。(3)手帕的四角如何装饰?教师通过摆放贴绒教具或让个别幼儿上来摆放,让幼儿感受四个角是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对称的同一花纹,四角花纹可以是几何图形、动物或者是花草等等。3.幼儿装饰手帕,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四角图案、中心图案的对称装饰,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用点、线等边缘纹样丰富画面。4.欣赏、评价幼儿作品。
让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知道装饰正方形手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表扬有创造性的幼儿。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美术活动设计》第49页,南京市第三幼儿园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评 析:
在正方形的中心、四角、四边进行对称装饰,是教师在幼儿观察手帕实物的基础上提出的,幼儿很容易理解接受这一装饰原理。结合观察实物,扩展幼儿的思路,启发幼儿讨论在手帕的中心、四个角、四条边,可以画什么花纹,色彩怎样搭配更鲜艳美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交流并参考教师提供的贴绒纹样进行装饰,可充分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组织幼儿相互欣赏、评价作品,能让幼儿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装饰原理的认识,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手工活动的教学模式:四步骤教学模式
虽然幼儿手工活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幼儿的接受特点,教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四步骤教学模式”。1.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手工的构成原理、造型规律和简单的装饰方法,培养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感知欣赏。
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出示给幼儿欣赏,并以提问启发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手工作品的特征,激发创作愿望。有时也可以复习有关的歌曲,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
第二个步骤:讲解示范。
首先,教师要给幼儿介绍手工材料的名称、性质及使用方法,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用确切的语言讲解制作技法的原理和步骤(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以合适的速度进行示范。第三个步骤:动手制作。
(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教师应安排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将新学的手工技能进行练习。可以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的练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尽可能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以增加幼儿对技能练习的兴趣。例如,通过“开商店”的形式,让幼儿练习制作各种“商品”。(2)要引导幼儿把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幼儿的手工制作形式应以仿制为主要形式,兼及临摹和独创。在指导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
第一,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例如:幼儿用纸盒制作立体作品后,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彩色笔在作品上画上美丽的花纹,为作品修饰增色。
第二,可以直接将手工作品与绘画活动相结合。例如:当幼儿折好了“狗头”后,教师引导幼儿将其贴在底纸上,再添画上与之有联系的形象,组成一幅有浮雕感的画面(“小狗看门”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时要指导幼儿使用辅助材料装饰作品。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程度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掌握好手工的基本技法。第四个步骤:评价作品。
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的手工作品,不仅要肯定作品的优点,还应注意肯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幼儿的手工作品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构思与技巧达到意返天成、率真自然,就应该算做是佳作。可将全体幼儿的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在互相观赏中学习他人的长处。3.教学范例及评析
手工活动:剪窗花(大班)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方形纸三次对角折后,通过剪去三个角、三条边的适当部分,表现出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的不同窗花。
2.激发对剪纸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民间剪纸艺术和对窗花的欣赏情趣。3.发展手部动作的灵活性。活动准备 1.窗花范例。
2.较薄的正方形彩纸、剪刀、稀浆糊、抹布、小箩子、大张报纸。3.操作材料“剪窗花”,引导幼儿欣赏民间剪纸艺术。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窗花范例,提问:你们看这上面的花纹好看吗?它是用正方形纸折叠剪成的。剪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前,中国人过年就用红纸剪出好看的图案,贴在窗户上,这就叫窗花。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过民间的剪纸,它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艺术,现在许多地方还有剪窗花的习俗。今天,我们来学剪窗花,看谁剪的窗花最好看。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剪窗花的方法。
教师:这些窗花都是用折剪的方法剪出来的(边讲边示范):把正方形的纸角对角折三次后再剪。剪的时候要注意:剪最长的边和打不开的短边能使窗花的中间变得很漂亮;剪能打开的短边会使窗花的边缘变得很漂亮;剪中心点的角能使窗花的中心部分变得很漂亮;剪另外两个角会使正方形窗花变成其他形状;把能打开的短边剪成弧形,窗花就变成了圆形。可以剪各种图形,但不能剪断,也不能从一条边剪到另一条边,剪好展开后就成了一张漂亮的窗花。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请幼儿观看操作材料„剪窗花‟,用彩色纸剪成窗花,剪好后把它贴在操作材料的空白处。可以用白纸剪窗花,贴在彩纸上;也可以用彩纸剪窗花,贴在白纸上;或者用深色纸剪窗花,贴在淡色纸上;或者用淡色纸剪窗花,贴在深色纸上。总之,要把颜色配得好看些。贴的时候,要把窗花翻过来,放在报纸上,在中间和四周的几个点上抹一点浆糊,把手在抹布上擦干净后,再把窗花反过来粘贴在操作材料上或选好的纸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幼儿剪的部位和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有创新地折剪,注意粘贴窗花的方法。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选出有创造性、层次分明的窗花,对认真操作的幼儿给予表扬,并展览窗花。活动延伸
将剪出的窗花贴在窗上,布置环境。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从书《艺术》大班第161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剪纸是幼儿手工活动的一种,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想像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美感的形成。“剪窗花”活动通过激发兴趣、引导观察、讲解示范、幼儿操作等步骤,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折叠剪的技能。教师重点提醒幼儿注意不能剪图案的接点,同时启发幼儿剪出不同纹样,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指导幼儿把剪好的窗花贴到底纸上,使作品更丰富、美观。当幼儿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丰富了游戏,美化了环境,能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
六、文学、绘画综合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究和发现艺术的奥秘。在大量的艺术参与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激发情感。
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产生敏锐的感知和创作动机。活动开始,教师可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一是结合表演引导幼儿回忆某一文学作品的内容;二是出示某一个角色的图片,引导幼儿复习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想像该角色的多种动态的意义。第二个步骤:讲解要求。
首先,教师结合第一个环节中创设的情景及幼儿发表的看法进行小结和引导,然后讲解创作要求。一方面启发幼儿结合文学作品选择一个情节加以表现,注意表现人和动物的多种动态;另一方面给幼儿指出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促进幼儿进一步展开想像,设计画面内容。第三个步骤:创作与指导。
幼儿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及有关要求进行构思、操作。教师可播放有关的音乐促使幼儿进行美的想像。幼儿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提醒幼儿注意合理安排画面等。第四个步骤:交流与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述自己画的内容,引导幼儿相互评价,表扬构思新颖有创意的幼儿。3.教学范例及评析
故事:蚂蚁想飞上天(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开头续编故事结尾,并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故事结尾。2.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要求画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活动准备
1.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一些会飞的动物或物体。2.会画已认识的动物形象。
3.蚂蚁操作教具一套,幼儿绘画工具每人一份。活动过程
1.出示蚂蚁哭笑图片,启发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哭笑的表情。2.教师讲述《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开头。3.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结尾,并用绘画表现出来。(1)启发幼儿围绕故事开头续编故事结尾。(2)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续编的故事结尾。(3)讲解蚂蚁的不同动态,局部示范画法。(4)交代注意事项。
(5)幼儿作画,老师巡视指导。活动延伸
幼儿互相讲述自己的故事结尾。注:此范例选自汕头市金园区中心幼儿园大甲班 2001年5月17日公开课,吴纯华设计。评 析:
这是一次颇有新意的绘画、文学综合活动。其一,目标有时代感,明确指出培养幼儿的想像、表现、观察、探索等能力。其二,内容选择画“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续编部分。活动一开始,出示两只不同动态的蚂蚁作为引导幼儿思维的发散点,让幼儿根据以往相关的生活经验去想像不同动态的蚂蚁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情节画的情感。教师生动流畅地给幼儿讲述《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前半部分,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幼儿展开讨论。幼儿的情感完全投入到故事中,他们体验到蚂蚁想飞上天的急切心情,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此刻,他们的表达是积极的,态度是认真的,参与是主动的,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其三,教师的指导紧紧围绕目标,启发幼儿想像蚂蚁用什么办法飞上“天”,请幼儿在桌面上用操作卡片摆出不同动态的蚂蚁,幼儿在探索中归纳出表现蚂蚁的不同动态关键是头部及四肢位置的变化。在幼儿掌握了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幼儿大胆造型,表现丰富的情节,注意合理安排画面。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探索学习、启发引导的指导思想,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促进了语言等相关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我园致力于探索真正适合中国幼儿的启蒙教育实践,塑造在行内能出成果、发展系统化、模式化、标准化的幼教。让更多幼儿在温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成长,让更多家庭受益,从而带动社会氛围和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随着幼儿早期教育理念的植入,大多数家庭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意识已经提前至呀呀学语期,我园针对1岁半—6岁前的学龄幼儿分阶段性的进行全方位的培育。这个阶段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国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最常见的是“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这种成长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幼儿园时期开始的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办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学班,并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及采用不同的教学,尊重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我园一般教学模式的类型:
(一)感知——体验式: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感知、体验情景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帮助幼儿将获得的情感体验加以内化,引导他们自觉地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二)探索——发现式: 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技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作——表现式: 引导幼儿正确地感受欣赏对象,运用欣赏对象的感染力,激发幼儿的审美感与表现欲望,鼓励幼儿独创并积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示范——模仿式: 通过示范—模仿式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行为技能,包括读、算、画、运动技能及社会性行为等。
我园语言教学模式:
(一)谈话活动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的谈话,并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帮助幼儿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二)讲述活动的教学模式:“四层次教学模式” 帮助幼儿正确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根据语言环境要求,针对具体的言语凭借物的实际,组织口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运用正规的语言风格说话,使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达的语言经验。
(三)听说游戏的教学模式:“四步式教学模式”
帮助幼儿按一定规则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复习巩固发音,扩展练习词汇,尝试运用句型。在听说游戏中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培养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四)文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感知——学习的模式”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文学作品,感知理解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幼儿有意识倾听的能力。
(五)早期阅读活动的教学模式:“四环节教学模式” 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使幼儿萌发出接受书面语言的最初步、最根本的情感倾向;培养幼儿热爱书籍、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及对文学的好奇感和探索愿望;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技能。
我园数学教学模式:
(一)讲解———演示的模式:启发幼儿从教师的演示和讲解中发现事物的数、量、形、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特征,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指导幼儿归纳、整理出平时积累的数学感性经验,并使幼儿零碎、片段、模糊的经验得以明确、系统化,促进幼儿思维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操作——表达的模式:
激发幼儿主动参加数学活动,使幼儿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材料,能按老师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指导幼儿从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等,为建立初步数学概念积累感性经验;促使幼儿能听清楚若干操作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并按规则检查、表达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发现的模式:
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独立地去探索、发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时、空等特征;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探索、讨论,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指导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和思考问题,促进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我园科学教育模式:
(一)观察——讨论的模式: 帮助幼儿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的特征,学习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力;引导幼儿主动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喜欢观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能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季节、动植物、环境等的感性经验,了解它们之间及其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二)探索——发现的模式: 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使幼儿喜欢并能主动参与科学与科学探索活动;指导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与同伴、教师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能够表达发现问题的愉快,并和他人交流和分享。(三)操作——实践模式:
引导幼儿学习运用简单工具和多种材料进行科学制作活动,使幼儿能够发现周围物体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积累科学经验;帮助幼儿学习运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并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积极参加 各种科学制作活动。我园社会领域教学模式:
(一)生活感知教学模式:
让幼儿直接深入社会生活,扩大眼界,丰富感性经验,帮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幼儿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实践有关的社会行为。
(二)情感陶冶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行为。(三)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和想像力,使幼儿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
(四)实际练习教学模式: 让幼儿在“做中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内化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五)艺术感染教学模式 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
我园音乐教育模式:
(一)歌唱活动的教学模式
(二)韵律活动的教学模式
(三)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模式
(四)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模式
我园美术教育模式:
(一)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五层次教学模式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注意各种美术作品中造型、色彩、构图等的情感表现性;培养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初步的审美评价能力。
(二)命题画的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新的造型技巧,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及对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
(三)意愿画的教学模式: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构思、作画水平。
(四)装饰画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帮助幼儿掌握图案设计的基本法则,发展幼儿手的动作的准确性及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
(五)手工活动的教学模式:四步骤教学模式 虽然幼儿手工活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幼儿的接受特点,教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四步骤教学模式”。让幼儿了解手工的构成原理、造型规律和简单的装饰方法,培养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
(六)文学、绘画综合教学模式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究和发现艺术的奥秘。在大量的艺术参与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
我园会在家长开放日的互动沟通中调整具体授课方法,在实践中不断的加强培训师资的综合素养。为孩子们更美好的明天添砖加瓦、垫好基石!
第四篇: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模式
幼儿园语言教学模式
一、谈话活动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的谈话,并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帮助幼儿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交往水平。2.程序和策略 环节一:创设情境。
设计和组织谈话活动的第一步是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教师在谈话活动的开端,通过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对话题有关经验的联想,帮助幼儿打开语言表达编码的思路,做好谈话的准备。这是谈话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谈话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以实物创设的情境,即教师利用活动角布置、墙饰、桌面玩具、实物摆设,甚至于一张图片,向幼儿提供与谈话主题有关的可视形象,启迪幼儿谈话兴趣与思路;第二种方式是用语言创设情境,即教师通过自己讲一段话、提一些问题来唤起幼儿的记忆,调动他们的经验,以便进入谈话。第一种方式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话题,第二种方式适用于幼儿已经具备比较丰富的经验的话题或幼儿新近关注较多的话题。
情境是谈话话题的“助手”,应以达到引导谈话话题的目的为基本标准来衡量情境创设的量与度。环节二: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在幼儿就谈话话题开始谈话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向幼儿提供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机会。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调动幼儿个人对有关谈话中心话题的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谈话经验交流个人见解。
设计和组织这一环节时应做到:不做示范,不给幼儿提示,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以三三两两自由结合的小组或一对一的小组形式,让每个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在自由交流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幼儿“动作”的机会,以调动幼儿的兴趣,增进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在这个活动阶段,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主要是观察了解幼儿的谈话情况并视情况参与谈话。环节三:拓展谈话范围。
经过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活动阶段之后,教师要集中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在此阶段教师通过逐层深入的谈话,向幼儿展示并帮助他们学习运用新的谈话经验,使幼儿谈话水平进一步提高。所谓新的谈话经验,是谈话活动目标在谈话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幼儿要学习的谈话思路和谈话范围的总和。向幼儿提供的新的语言经验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年龄班幼儿的谈话水平应在幼儿原有谈话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们的经验范畴;二是每个谈话设计的新语言经验尽可能有所侧重。这次谈话活动可重点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中心话题谈话,下次可能是重点学习围绕中心话题深入拓展小话题,在之后的谈话活动中还可能学习幼儿自己提出话题谈话,等等。另外,教师在此阶段向幼儿展示的新的谈话经验,不是用示范、指示的方法说给幼儿听,而是通过深入拓展的话题范围将这种经验逐步传递给幼儿。教师用提问、平行谈话的方法,将新的谈话经验引入,让幼儿在谈话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沿着新的思路去说,潜移默化地应用新的谈话经验,最终学会这种新的谈话经验。3.教学范例及评析
我要吃的水果(小班)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习安静地倾听别人谈话,不随便插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引导幼儿围绕“水果”这一话题交谈,能用简单的句子谈论自己爱吃的水果名称、形状及味道。3.鼓励幼儿与同伴个别交谈,并愿意参与集体谈话活动;在集体面前谈话时,要求幼儿讲话声音响亮。活动准备
1.每人带一个自己爱吃的水果,用塑料袋装好,上课前放在幼儿椅子下面。2.另买几个水果,切成块状,上面插上牙签,用盘子装好。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请幼儿品尝切好的水果,每人一小块,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问幼儿:“水果好吃吗?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幼儿回答后,请幼儿把自己带来的水果拿在手上。2.引导幼儿围绕“水果”的话题自由交谈。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你喜欢吃什么水果?你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味道?幼儿手拿水果与旁边的小朋友自由交谈。教师巡回参与谈话,提醒幼儿安静地听对方谈话,等别人说完自己再讲;对跑题的幼儿给予指导,用插话的方式将幼儿谈话内容集中在谈自己带来的水果上。教师注意倾听,发现讲得好的幼儿,为下一步集体谈话作准备。3.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
(1)集体谈论“水果”。请在自由交谈中讲得好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围绕“水果”说话,并要求讲话声音响亮,让大家都能听见。教师还要注意请语言表达水平较差的幼儿参与谈话,为他们提供在集体面前讲话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2)教师用提问方式提出新的话题:你还吃过哪些水果?吃水果有什么好处?让幼儿围绕新话题思考自己的谈话内容。此时,教师用平行谈话的方式参与谈话,给幼儿提供一定的谈话经验,注意提醒幼儿用普通话谈论。
教师进行小结,使幼儿懂得吃水果有利身体的道理,最后唱“苹果歌”结束。
评 析
该活动的目标体现了对小班幼儿学习谈话的基本要求。活动过程能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在“引出话题”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品尝水果”的方法导入,并在品尝的同时提出问题:“水果好吃吗?你们喜欢吃水果吗?”这一品尝过程中的提问策略,旨在引起幼儿对话题的有意注意,帮助其集中注意力倾听所要谈论的话题,并通过味觉的参与,唤起幼儿对水果的已有经验的形象动态体验,从而为下面的谈话做好准备。接着针对幼儿手中的水果提出问题,创设出亲切、温馨的谈话气氛。针对小班幼儿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谈话特征,教师在第二环节中帮助幼儿学习结伴谈话,帮助幼儿逐步养成“有意识集中注意力倾听”的习惯。第三环节的活动拓展的是:①从这一个(水果)到那一个(水果)(从特殊到一般);②水果对人的益处(客体与人的关系)。目的在于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定向思考:噢,原来这一话题还能从这方面谈下去!以此培养幼儿倾听和交谈的能力。
二、讲述活动的教学模式:四层次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正确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根据语言环境要求,针对具体的言语凭借物的实际,组织口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运用正规的语言风格说话,使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达的语言经验。2.程序和策略
第一层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讲述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相对固定的讲述对象即凭借物,因而在设计组织讲述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主要通过观察的途径进行。教师可根据讲述类型、凭借物的特点、具体活动的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第二层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这一层次的活动组织,要求教师尽量放开让幼儿自由地讲述,给他们以充分的机会,实践运用已有的讲述经验。可采用幼儿集体讲述、幼儿分小组讲述、幼儿个别交流讲述等形式。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①交代清楚讲述的要求;②仔细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第三层次: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经过上一阶段“开放性”的讲述之后,教师应将活动导入“收”的程序,为幼儿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新的讲述经验是每次讲述活动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讲述的思路和讲述的方式。引进新的讲述经验的方式可以有:①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②通过教师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③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新的讲述思路。第四层次: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讲述活动中,仅仅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幼儿实际操练新经验的机会,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获得这些经验。因此,讲述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的具体做法是:①由A及B,即提供同类不同内容的机会,让幼儿用新的讲述A的思路去讲述B;②由A及A,即让幼儿尝试用新的讲述方式来讲同一件事、同一情景;③由A及A1,即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扩展或延伸原内容的讲述机会,让幼儿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3.教学范例及评析
会想办法的乌龟(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仔细准确的观察,了解图片所表现的重点内容。2.重点指导幼儿讲述乌龟是怎样机智地躲过狗熊追捕的。3.通过讲述活动,培养幼儿的幽默感和创造力。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画面“会想办法的乌龟”。活动过程
1.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教师不按照顺序出示图片,而是摆乱图片顺序让幼儿仔细观察,排列图片顺序。期间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图中有谁?它们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
(2)在幼儿初步了解图中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幼儿仔细地去观察。理解图片中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神态、动作。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乌龟看见熊来追它们,脸上露出什么样的表情?熊看见乌龟是怎么想的?脸上有什么样的表情?乌龟想了什么办法来对付熊? 2.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将幼儿分成若干组进行结伴讲述。在幼儿讲述时,教师倾听幼儿的讲述,引导幼儿注意说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细致地描述“乌龟”和“熊”的表情、动态或对话。(2)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进行完整讲述。3.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完整地讲述图片的内容,引导幼儿找出教师讲的与刚才小朋友讲的哪里不一样,从而帮助幼儿归纳出:老师重点讲了乌龟怎样逃脱了熊的追捕的情节。帮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表述的主要事件和冲突的角色身上。
4.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供幼儿思考:如果一只乌龟到树林里来玩,它遇到熊,怎样逃脱熊的追捕呢?让幼儿将思考的结果大声地讲出来。在幼儿讲述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刚刚获得的讲述经验(还可以这样迁移:分别以龟、熊为第一人称进行讲述,同样可以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评 析
讲述的成功,关键之一在于观察仔细。为提高幼儿观察水平,教师在出示图片时,可不按顺序出图。因为大班幼儿已有了对事件发生、发展的正确的“序”的概念,因此在看图时格外认真,一旦他们发现出示的图序与事件原来发生、发展的顺序不相符时,又会激发起重新排图的欲望。在欢快、有趣地重排图序及讨论的过程中,孩子达到了“仔细、准确”观图的目的。
将老师讲述与幼儿的讲述相比较,主要目的在于让幼儿看到什么是教师讲述的重点,理解这个活动要让幼儿学习讲述的方法:有重点地讲。但是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如果幼儿已经能够较好地讲出重点了,甚至比老师的想像还要丰富,教师应当及时调整原有的计划,放弃教师讲述与幼儿讲述比较的环节,而直接分析比较幼儿的讲述,帮助他们掌握有重点讲述的方法。
这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采用了更换情景的方法。同样的角色,同样的中心情节,但是更换了情景后,就将人物角色和故事事件置于不同的环境之中,也就可能有不同的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让幼儿在讲述时练习用同样的思路讲一个新的故事。
三、听说游戏的教学模式:四步式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按一定规则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复习巩固发音,扩展练习词汇,尝试运用句型。在听说游戏中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培养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2.程序和策略
第一步骤:设置游戏情景。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幼儿展示听说游戏的氛围,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教师应调动一些手段去设置游戏的情景,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一是用物品创设游戏情景;二是用动作创设游戏情景;三是用语言创设游戏情景。第二步骤:交代游戏规则。
这一步骤的活动实际上是教师对幼儿布置任务,讲解要求的过程。教师在交代游戏规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第二,注意讲清楚听说游戏规则要点和游戏的开展顺序;第三,注意用较慢的语速进行讲解和示范。第三步骤:教师引导游戏。
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游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角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在这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游戏中充当重要角色,可以主宰游戏的过程。幼儿此时参与活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部分地参与游戏;另一种是全体幼儿参加游戏的一部分活动,待幼儿熟练掌握游戏后再完全参加游戏。这一步骤有利于幼儿在活动进展过程中熟悉游戏规则,进一步理解游戏的程序,掌握在游戏中运用语言交往的思路,从而为独立开展听说游戏做好充分准备。第四步骤:幼儿自主游戏。
在幼儿自主游戏的阶段,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开展活动。此时,教师已从游戏领导者的身份退出,处于旁观的地位。观察幼儿游戏时,应注意对个别不熟悉规则的幼儿进行及时地指导点拨,帮助这些幼儿更快地加入到游戏的队伍中去,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一员。同时,教师也须要注意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及时予以解决,以免因角色分派不当或其他问题影响游戏顺利进行。
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可以根据每一个听说游戏的具体要求来考虑适当的活动形式,可以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游戏,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游戏,还可以一对一结伴进行游戏。采用何种活动形式,取决于幼儿参与活动的最佳效果。3.教学范例及评析
顶锅盖(中班)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发准“盖(gài)、怪(guài)、菜(cài)”等容易混淆的字。2.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倾听,迅速把握语言信息的习惯与能力。3.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和动作反应的敏捷性。活动准备
1.小铝锅盖一个(锅盖中心最好有个孔)。2.丰富幼儿对有关菜名的经验。活动过程 1.设置游戏情境。
(1)教师出示锅盖,用手指顶着锅盖的中心孔,口念游戏儿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引起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附游戏儿歌)。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游戏儿歌,练习发准“盖、怪、菜”等字的音。2.交代游戏规则。教师向幼儿讲解游戏规则:
(1)幼儿必须边念儿歌,边用食指顶着“手掌锅盖”。
(2)儿歌念完,“手掌锅盖”才能去抓顶着锅盖的食指,同时食指也要赶紧缩回,不让“锅盖”抓住。(3)若被抓住,就要问“烧的什么菜”,被抓住的幼儿必须说出一道菜的名称,方能与“锅盖”交换角色,然后游戏继续进行。3.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1)教师扮锅盖,组织引导幼儿玩“顶锅盖”游戏。游戏时,教师手掌平放,手心向下做锅盖,请3~5名幼儿上来分别伸出食指顶着“锅盖”。然后大家一起念游戏儿歌,念到“噗!一口风”时,可做吹风状,以增加趣味性。儿歌一念完,教师迅速去抓顶锅盖的食指,同时,幼儿的食指赶紧缩回。如被抓住,教师问“烧的什么菜?”,幼儿答“炒菠菜”等。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游戏。
(2)教师组织幼儿每人用一只手做锅盖,另一只手顶锅盖,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练习游戏中的语言,从而让每位幼儿都能亲身体验和感受游戏的整个过程和具体规则。4.幼儿自主游戏。教师组织幼儿采用两两相对结伴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玩“顶锅盖”游戏。教师观察全体幼儿活动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每个幼儿都能与同伴在一起愉快地游戏。活动延伸
在幼儿比较熟练地玩上述游戏之后,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菜肴的名称。如问:“小朋友,你吃过什么菜?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它是用什么做的?”使幼儿不仅流畅地说出各种单色菜的名称,而且能够说出多种配料的炒菜、凉菜及汤类菜,不断丰富幼儿对菜肴名称的表述,如西红柿炒鸡蛋、腰果炒虾仁、糖醋排骨、清蒸鳊鱼、麻油拌黄瓜、紫菜鸡蛋汤等,从而使“顶锅盖”游戏的内容更丰富,达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附:游戏儿歌
顶锅盖
顶锅盖,油炒菜,辣椒辣了不要怪。
噗!一口风,噗!二口风,噗!三口风。评 析
本案例所创设的游戏情境,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也能使幼儿基本了解一些游戏儿歌的内容。交代规则时,采用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讲解的语言较简短,这样幼儿能听懂并理解游戏规则。教师担任主角带领部分幼儿完整地开展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问答练习,目的是使全班幼儿都能完整地观察到游戏的整个过程。
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幼儿自己独自扮角色进行自问自答活动,这种做法又给每个幼儿都提供了实践和练习的机会。
幼儿自主游戏这一步骤,能不断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和与同伴友好合作交往的能力。
四、文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感知—学习的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文学作品,感知理解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幼儿有意识倾听的能力。2.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即采用适合幼儿特点及该文学作品特点的方式引出作品的名称,介绍作品中的角色等。(2)欣赏作品。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幼儿欣赏作品,根据作品内容的难易程度,或者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幻灯,或者使用挂图,或者配以桌面教具,辅助进行作品的教学。如果作品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也可直接给幼儿朗读作品,减少琐碎麻烦的程序。
(3)谈话讨论。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尤其是注意用联系幼儿个人经验的问题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像。不强调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文学作品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短时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4)欣赏作品。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不要过多地重复讲述作品,以免使幼儿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故事类作品以讲两遍为宜。3.教学范例及评析
(二)理解—体验的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的内涵,让幼儿切身地感受作品中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幼儿用多种手段表现作品的能力。2.程序和策略
(1)欣赏、谈论作品。唤起幼儿对已学习、感知过的作品的回忆,让幼儿围绕着已学的文学作品去思考,去表达。
(2)创设情境。可以采用观察走访的活动方式,让幼儿接近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自然或生活情境;也可以在活动现场特意为幼儿创设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关的情境。
(3)表现作品。表现作品的方式有表演游戏、歌唱、美术活动等。教师应引导幼儿投入地去表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鼓励他们创造性想像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幼儿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3.教学范例及评析
(三)迁移—仿编的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将文学作品内容整合纳入自己的经验范畴,使得他们的直接经验与文学作品的间接经验实现双向的迁移,提高幼儿的迁移、创造能力。2.程序和策略
(1)欣赏、谈论作品。在仿编活动开始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再次欣赏作品,并对将要仿编的作品做简单的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例如,教师组织幼儿仿编诗歌“绿色的世界”,就可以让幼儿谈谈“为什么在这个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绿色的”,“假如戴上其他颜色的眼镜,世界会变成什么颜色”。
(2)启发想像。教师可视情况通过示范启发幼儿想像。仍以“绿色的世界”为例,老师可戴上红色眼镜,把诗歌编成“红色的天空/红色的房子/红色的小朋友/红色的面孔/这儿一片红/那儿一片红/到处都是红、红、红”。教师的示范在启发幼儿的想像的同时,又能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想像纳入一定的语言框架结构之中。
(3)自由仿编。为了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思路,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借助于某一图片或实物来仿编。如果是仿编“绿色的世界”,可以向幼儿提供其他各种颜色的眼镜(例如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制的玩具眼镜),让幼儿戴上这些眼镜来看周围世界,然后仿编诗歌。等幼儿熟练地进行想像并仿编出诗歌后,教师可取消直观教具的使用,要求幼儿脱离实物或图片去想像与仿编,一步步地引导幼儿掌握仿编诗歌与散文的方法。
(4)串联与欣赏。在幼儿分别编出自己的诗或散文段落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原来的诗歌、散文(如果散文较短,容易记的话)复述下来,然后将幼儿仿编的段落加上去。有的诗歌散文原文有总结句,可以用总结句来结束全文。教师在幼儿仿编时,应随时注意记下幼儿仿编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在黑板上或纸上随手画记的方法,以便总结欣赏时指引幼儿将仿编段落一段一段地加到原来的诗歌后面上去。3.教学范例及评析
仿编散文:秋天的雨(大班)
活动目标
1.在幼儿欣赏理解作品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作品的情感倾向和一些特别的语言表现方法。2.让幼儿学习按照散文的结构形式,运用个人的经验想像画面内容,仿编新的散文。活动准备
1.为散文配上音乐、音响(雨滴声等)。2.美工材料:纸、彩笔、颜料、树叶等。活动过程
1.教师帮助幼儿复习散文后揭示,散文主要的三个画面说了“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味”和“秋天和冬天的准备”。
2.引导幼儿从自己看到的秋天的色彩,用 “我看到……”的句型来简括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接在“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之后。
3.启发幼儿思考自己闻到的秋天的气味,用“我闻到……”的句型来表现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接在“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之后。
4.再引导幼儿想一想:“秋天向冬天过渡,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包括人怎样准备?”要求用“我见到……”的句型来叙述这样的内容,接在“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之后。教师在指导幼儿仿编时,用一张大白纸写下三段的开头,然后随手记录下幼儿的仿编内容。当幼儿仿编结束,教师将新编的“秋天的雨”完整地念给幼儿听,供幼儿欣赏、评价。评 析
在仿编活动开始时,教师组织了幼儿对将要仿编的作品简单的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接着教师带领幼儿适当地复习散文,将幼儿的想像纳入一定的语言框架结构之中。然后教师采用集体仿编的方法,启发幼儿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仿编,因为这篇散文比较长,幼儿很难独立完成。教师在指导串连和总结时,用大白纸记录幼儿的仿编内容,并且及时加以整理,最后形成完整的散文念给幼儿听。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幼儿充分地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感,并且可以使他们看到集体合作的成果。
第五篇:幼儿园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研究
1.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发展观与学习观。
答: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强烈的、天赋的内在潜力,这是一种本能自发冲动的生命力,促进着儿童不断发展。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发展观和学习观表现在:
1、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心理胚胎期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出生之后形成的最初心理萌芽期,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
2、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蒙台梭利是以发展观点看待儿童的,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的形成期 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是儿童有意识地学习,增长学识和才艺的阶段。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3、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儿童在某个年龄期间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及学习能力,蒙台梭利将这段时期称为“敏感期”;
4、儿童发展和学习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不是福禄贝尔所推崇的游戏,“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4、儿童发展和学习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指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最主要的活动不是福禄贝尔所推崇的游戏,“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工作与成人工作不同,儿童工作是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儿童工作以自我实现为内在工作目标和动力,没有外在目标;儿童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儿童工作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儿童工作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来充实自我、形成自我并塑造自我的过程,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教学观表现为:
1、以儿童为中心。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2、不教的教育。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实行自我教育。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零至六岁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掌握最佳的学习时期,即可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教师的工作是观察儿童内心的需要,为他们设计环境,示范教具,做学习的准备工作。
5、完全人格的培养。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儿童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为完美一生奠定品格和智慧的基础。
6、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如果儿童专心的时刻被打断,就会养成虎头蛇尾的草率习性,如果尊重儿童的需要,允许他延长工作时间,则能自然地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持久性。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儿童能大教小,小学大,彼此会相互模仿、学习,可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种类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丰实的教材就是蒙氏教具,也可以说教具是对教材的补充,儿童透过由浅入深操作教材,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2.如何理解蒙台梭利教学内容的要点和联系?
答: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团体教育活动内容,二是区域教育活动内容。团体教育活动又称为线上活动,主要是教师和儿童一起在线上围成圆圈进行的综合主题活动。团体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是走线,走线的目的是让儿童身心放松,调整注意力,自我控制的协调和生理、心理的协调,达到平衡稳定而进入学习状态。团体教育活动还可以根据儿童发展的情况、儿童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特别是自然界变化的情况和社会变化的情况进行多种安排;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语言活动、身体活动来进行,可以通过艺术创造来进行,或者外出参观访问来进行。
区域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历史地理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儿童在不同的活动区域自由选择、操作不同的教具。教师提前为儿童准备好活动环境,儿童通过自发活动提升自我。区域教育活动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将所有区域或教育活动的内容都物化为符合儿童特点的幼儿操作的活动材料。教师精心准备的“环境”和“活动材料”来实现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内容由五个方面组成:
一、日常生活教育:教室常规;生活礼仪及社交行为;对环境的关心;对自己的照顾;大肌肉的运动;动作协调。实际日常生活练习是蒙台梭利基本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感觉教育:从出生之日开始,儿童就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儿童用感官无意识地接收各种经验,并纳入心灵中。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两岁以后,就可以借助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能进行分类。感官经验能改进并迅速增强儿童的感知觉,为进一步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
三、语言教育:语言是智慧的工具,也是智慧的途径。语文教育的目的,可帮助儿童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表达的人,不仅能更快吸收新的信息,而且能尽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语言是促使人类进步最有力的工具,是影响儿童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儿童的语言不是双亲传给的,是出生后从环境中学来的。语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认读能力、书写能力、听、说能力、欣赏文学能力,重点在于帮助幼儿早期阅读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数学教育:数学思考能力起源于许多在学习数学之前就经历过、看起来与数学毫不相干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秩序、精确和顺序感来源于生活。而感觉材料为她所说的“数学头脑”奠定了基础。数学上的顺序开始于对熟悉的感觉经验的扩展。
五、科学文化教育(包括美术、音乐、地理、历史、动植物等知识和能力):科学文化教育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景象,由能量、空气、岩石、水、生命、大人、幼儿等等组成。这种宇宙观遍及蒙台梭利的所有工作中,包括她的想法和教育方式……这种宇宙观应该属于整个蒙台梭利教育活动:它给了我们开启工作中共享方向和一致目标的钥匙。
五个方面是各有侧重点又是相互联系的。
3.谈谈如何应用蒙台梭利的教学材料、教具。
答:教学材料的发明和教具的使用,是蒙台梭利教学模式中最为显著的特色。蒙台梭利的教学材料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随着儿童新经验的逐步获得增加活动难度。这使儿童在过渡到需要更多步骤和判断的活动之前,获得对技能、材料或概念的控制感。蒙台梭利课程是儿童驱动而非教师驱动的,因此学习材料本身不能预示儿童的发展。向儿童呈现活动材料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已有的活动技能,其目的是让儿童获得成功和独立性,而不只是完成事先设计好的课程。蒙台梭利认为,神经、肌肉和身体运动、认知发展之间有关系。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儿童主动参与操纵学习环境时要做的事情,包括抬东西、搬运、维持平衡、堆东西、倒水、打扫、装配、度量各种物体。
蒙台梭利的教学材料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随着儿童新经验的逐步获得增加活动难度。这使儿童在过渡到需要更多步骤和判断的活动之前,获得对技能、材料或概念的控制感。蒙台梭利课程是儿童驱动而非教师驱动的,因此学习材料本身不能预示儿童的发展。向儿童呈现活动材料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已有的活动技能,其目的是让儿童获得成功和独立性,而不只是完成事先设计好的课程。除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以外,蒙台梭利材料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持或间接的准备。例如,度量粉红塔或红柱子等在大小上相互关联的材料,可为儿童以后理解10以内的数字提供间接准备,因为度量这些材料需要运用10个要素。用三个手指抓旋钮圆柱体,有助于将来学习书写。将一个大容器中的水分别倒在三个大小相等的小容器中,可以为学习分数和除法提供间接准备。还有应用的教具要具有代表性的:如:一是衣饰框架,主要是让儿童练习扣,系动作包括内外衣、鞋子、皮带、扣带;二是小地毯,儿童铺卷地毯的动作练习,与其他教具配合运用。
4.根据蒙氏教学模式找出对本园实验教学启发的要点。
答:蒙台梭利教学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蒙台梭利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这一点,对于我国传统的集体教学是一个不小的冲击。集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可表现为:一是可以造成非常好的信息传递和集体共享。这里的信息传递将不仅仅是单向、双向或多向的流动,而且具有生成性,因为每一个人在共享环境中都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其次,就信息本身而言,它不仅包括了知识,也包括了态度、观念等等动机的和评价的因素;最后,它有助于形成一个具有稳定性的、彼此心照不宣的班级文化传统。因此,集体教学确实具有个别化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优点,如果二者能够真正联合起来,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蒙台梭利教学法有五个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秩序法则,要求物品的摆放要规范,有秩序,满足儿童对秩序的追求,促进儿童秩序的完善;
第二个是独立法则,因为幼儿出生就追求独立,独立是自由的先决条件,儿童获得独立越早,就越早迈向自由;
第三个法则是自由法则,蒙台梭利把自由看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应让儿童自由选择工作,自由选择可以增加自信心,可以导致自我控制;
第四个法则是专心法则。由于儿童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工作,所以就导致了专心和自控;第五个法则是重复练习法则。因为幼儿是自由选择的,在兴趣的驱使下很认真去做,反复去做,在不断的重复工作中得到发展。
这五个法则在我们的班级管理,幼儿发展过程中也是很需要的。我们现在在集体教学活动外,也要加强区域活动,角色游戏的开展,我们应不断的把蒙式的教学法则和教学方法使用到我们教育工作中:如:
1、以儿童为主;
2、不教的教育。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5、完全人格的培养。
6、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
7、混龄教学。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5.设计一个蒙台梭利教学活动,并对案例分析找出其优点和不足。
中班美术活动:装扮新年的教室
活动目标:
1、幼儿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大胆装扮美丽的教室。
2、积累使用剪刀的经验。
3、幼儿在活动中愉快地进行创造、表演。
活动准备:
1、铅画纸、各色皱纹纸、蜡光纸、卡纸、即时贴。
2、水粉颜料、各色油画棒、牙刷、杯托、纸杯、擦手的湿毛巾、剪刀、糨糊、双面胶、透明胶、小箩筐(人手一份)。
3、音乐磁带、各种花盆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热闹的新年即将来临了,今天幼儿园里来了许多客人老师,要和我们一起来装扮新年的教室,把你们的本领表现给他们看,好吗?让客人老师们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手儿最灵巧,最能干。
二、介绍材料及用法
这儿有一些材料,大家看一下,你们都认识吗?是什么材料?怎么使用它?可以怎样来打扮教室?
三、装扮新年教室
1、装饰背景
我们的教室虽然又大又漂亮,可是就没有新年的热闹气氛,老师想借用一下你们灵巧的双手,把它装扮成一个热闹,漂亮的大教室,好吗?
师生一起用各种材料装扮我们的教室。
2、剪贴操作
小朋友们真能干,把教室装扮得真热闹,我们一起再来做些漂亮的花,让教室变得更美些,好吗?
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请小朋友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继续装扮美丽而热闹的大教室,好吗?
师生一起用各种材料再次装扮教室。
四、活动评价
教室装扮好了,请小朋友看一看,你觉得教室的哪里最漂亮?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一下?(自评、互评,师评)
五、游戏:新年晚会(播放音乐)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庆祝新年的到来吧!把这美好的一刻拍下来,好吗?(小朋友自由表演节目,与客人老师合影留念。)
活动评析:
这是个典型的蒙氏教学活动,非常自然而有序。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装扮新年教室”这一新颖的题材,我设计并开展了此活动。
优点: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工具、材料,积极、大胆、主动地进行操作、创造,共同装扮美丽,热闹的教室,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表现美的能力,最后在愉快、轻松的新年晚会表演中结束活动,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让幼儿交流讨论的机会还不是很多,比如在第二次装扮教室(剪贴操作时,可以让幼儿集体讨论或分小组商议一下,相互讲讲自己的想法及如何使用各种材料,让教室变得更美更热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