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某单位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幸福番禺”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情况总结
共青团***委员会开展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幸福**”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情
况总结
2011年6月下旬,我委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创先争优办《关于组织全市党员召开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的通知》(穗组通„2011‟32号)要求,认真学习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区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并以实事求是、民主公开、教育为主、注重结合为原则,组织了一次民主生活会。
本次民主生活会上,我们围绕什么是“幸福广州”、“幸福番禺”,加快转型升级与建设“幸福广州”、“幸福番禺”的关系,和如何建设“幸福广州”、“幸福番禺”等问题开展讨论。***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认为,现阶段要结合党建带团建有关制度规定和深入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契机,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大力推进“两类”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快转型升级,建立健全“两类”组织团建长效工作机制,力争到2011年底,在全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中新建团组织***家,进一步扩大团组织在“两类”组织中的覆盖面,促进“两类”组织团建工作充分活跃,创建“两类”组织团建工作示范点,并形成番
禺特色的“两类”组织团建工作经验成果,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上,党员们一致表示,在日常工作中,会联系工作实际,找差距、明方向、作承诺,立足本职岗位,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幸福番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构建“幸福广州”、“幸福番禺”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讨论的事,但是如何去落实好,就要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实施。通过以上学习,提醒党员时刻关注世情、国情、党情,才能在创新争优过程中取得优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建设“幸福广州”、“幸福番禺”。
*******************
二○一一年四月三十日
第二篇:材料1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2011年1月6日)
汪洋
这次全会是在我省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工作,部署2011年工作,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开创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局面。
去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各地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工作指引。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了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全
符合广东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些重要精神,是做好今年我省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下面,我代表省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关于去年工作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们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局面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为重点,在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8万亿元,人均GDP按现行汇率约折合7000美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和“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在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进程中迈出了更加扎实的步伐。一年来,我们集中力量抓了几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动力和信心。2009年12月,在广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发展企稳
向好的重要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广东做到“五个扎实推进”,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去年9月,在经济特区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五个继续、五个努力”的殷切期望。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广东和经济特区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广东和经济特区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辉煌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们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领会、准确把握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坚定继续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勇于肩负起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明确提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亟需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需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知识和自我革命的勇气,需要增强工作和改革的协调性,尤其是要坚持真抓实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加强党的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开创经济特区和广东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着力破解“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问题。当前,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广大干部群众正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后,我们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中央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中央要求,提出省委“十二五”《建议》,编制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二)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我们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来抓,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着力扩内需稳外需,推动经济发展由外向带动为主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实施《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全面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活动,落实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积极开展“广货全国行”活动,推进省外广东商贸城建设等内销平台建设,预计全年工业品内销增长26.9%。大力促进消费升级,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出台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促进加快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8%,一般贸
易出口增幅高于加工贸易12个百分点,共有2380家来料加工企业实现转型。
着力调存量优增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以“500强”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一批具有“驱动引擎”功能的重大项目建设,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铁路和谐型大功率机车修造基地、广州南沙重型机械、中航通飞(珠海)基地、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等上百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进展顺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平台建设,为当前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新(广州)知识城和东莞台湾科技园先后奠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横琴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增东莞松山湖、肇庆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培育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抢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发展制高点。全省呈现出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显雏形的良好格局,预计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931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4.5%,对经济的贡献率达35.2%;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838亿元,占全省全社会生产总值的6.42%。制定实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重点引导和支持五金家电、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对全省专业镇实行“一镇一策”的转型升级改造,建成传
统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43个。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和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十大创新工程”,增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全年实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深化与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科院的合作,目前,参与省部合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达640多所,省部合作项目达1.2万多项,去年相关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累计新增产值2086亿元、利税312亿元。着力推进高新区发展转型升级,共有国家级、省级高新区1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专利总量和驰名商标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着力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力度,全面部署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各项工作。编制实施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以广佛同城化为引领,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突出抓好珠三角绿道和轨道“双道”建设。目前,珠三角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2700公里,建成省立绿道2372公里,“广佛肇”、“珠中江”实现区域内年票互通,广佛、广珠城际轨道开通运营,珠三角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双转移”,完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健全产业转移园考核标准,制定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对转移企业奖励力度,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预计全省3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
产值1850亿元、税收1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88%。编制实施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去年,粤东、粤北工业增加值增速和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出台全面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省部共建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工作。全年共安排农业四项补贴资金26.56亿元,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2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71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农业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着力优环境降能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节能减排节地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中的标杆作用。严格环保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居全国首位。务实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去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预计同比分别下降2.45%、2%以上和1%以上,均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突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跨界河流污染整治力度,所有地级以上市城市空气质量、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活力,破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
制机制障碍。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结推广深圳、顺德等地改革先行先试经验,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进富县强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扩权事项达100多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加快推进财税、投资、价格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改革。制定《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方案》,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积极推进投资促进平台建设和引导外资投向,去年全省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长约40%,扭转了2008年以来连续大幅下降的局面。推动企业加大国际经济区域合作力度,全年新设境外企业475家。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务实推进粤港澳合作,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完成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制定和审批工作,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重大合作项目顺利推进,金融、运输、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成果。务实推进泛珠区域合作,支持配合办好第六届泛珠经贸洽谈会,并取得积极的合作成效。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四川汶川、甘肃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实现对口援建三年任务两年全面完成的目标。全力做好新时期援疆援藏工作,顺利完成一批援建重点工程和项目。
(三)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民富民惠民机制进
一步完善。我们坚持民生为重、民事先办,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成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率先在全国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八大方面明确推进目标与实施路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3%。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实施“南粤春暖行动”和南粤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加快探索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险种参保人数和社保基金总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低保户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省医保总体参保率达91.6%。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范食品药品市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计划生育取得明显成效。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各市“双到”工作汇报,实行扶贫开发工作问责,出台扶贫开发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竞争机制,努力把资源配臵到户、责任明确到人。在全国首设并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全省各界踊跃捐款达30亿元。扶贫效果初步显现,全省共落实帮扶资金37亿元,被挂扶贫困户有42.19%达到脱贫
标准。
致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积极稳妥处臵深圳富士康、南海本田等少数企业出现的劳动关系不和谐事件,着力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抓好隐患排查,防止事件从合理诉求向不合理诉求转变,从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转变,防止出现大规模冲突。出台妥善处臵部分企业员工停工事件的指导意见,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督查和执法力度,着力化劳动关系不和谐之“危”为企业转型升级之“机”。
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基层大接访活动,累计接待群众来访11.2万人次,下访、探访信访户和困难户2.5万人次,化解信访问题1.99万宗。加快推进人民来访接待厅建设,努力打造信访群众之家;建立完善网上信访和手机信访,构建便捷高效的信访通道。突出做好亚运时的信访维稳工作,试行案件分类管理、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工作机制。全省信访形势平稳有序,去年群众到省集体访批数人次同比分别下降13%和4.8%。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强力推动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向县和村居“两头延伸”,充分发挥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妥善化解、处臵各类群体性事件。组织开展“创平安、迎亚运”专项行动,保障亚运会取得圆满成功。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整治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恐怖活动,全省50人以上规模群体性事件和杀人、绑架等八
类严重犯罪案件数量同比分别下降2.8%和18.8%。
(四)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我们坚持把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部署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各项工作,推动广东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切实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召开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专题部署新时期文化强省建设工作,研究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工程。精心组织“科学发展、创新广东”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首创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网上舆论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认真做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出口总值、总资产和从业人员等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力度,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以及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荣获“文华奖”和“群星奖”数量名列全国前茅。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制定实施《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大“千校
扶千校”工作力度。加快推进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两相当”工作,81%以上县(市、区)实现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90%以上县(市、区)实现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一,毛入学率达85%。率先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启动南方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开展“百校千企”校企合作活动。着力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紧缺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举全省之力办好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我们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积极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创平安”活动,以饱满的热情、卓越的努力,在赛会运行各个环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两个亚运”同样精彩、圆满成功的目标。尤其是广州及佛山、东莞、汕尾各赛区以一流的组织指挥、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开闭幕式、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社会风气,真正办成了和谐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创新亚运、廉洁亚运,切实兑现了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增强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心,提升了广东、广州的区域形象和影响力,培养了市民的文明素养,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弘扬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
(五)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党员干部的综合
素质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
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优化党员干部知识结构。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制定实施《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行动纲要》。出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当前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中心任务,以及现代产业基础知识等内容,精心组织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一月一次“广东学习论坛”、两月一次省委常委集中学习讨论会,组织开展各级领导干部读书活动,认真研读《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和《解放战争》等书籍,部署开展新一轮干部培训工作,共培训干部166.6万人,切实推动领导干部知识结构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大提升。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使用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又有能力的干部。实行省委全委会民主推荐、差额票决重要干部。去年,共有5名表现优秀的县委书记由省委全会票决为提拔使用人选。强化优秀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着眼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近期从全省公开遴选一批处级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县重要岗位锻炼。坚持注重实干、崇尚基层的导向,加大
力度从基层一线选拔考录400名乡镇领导干部和基层公务员。不断健全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去年对排名末三位的地市及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诫勉谈话。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认真组织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能力和劲头明显增强。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弘扬“南粤清风”廉政文化。推行省管干部考察对象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规范和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新任职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试点等制度,强化对“一把手”、配偶子女均移居国(境)外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大惩处力度,坚决依法查处任何涉嫌腐败的干部。出台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的意见,重点抓好“一查四减”工作,健全和完善暗访机制,加大治懒治庸、督查督办和行政问责力度,干部作风明显好转。2010年问卷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广东的消极腐败现象“得到遏制”。
以上报告的是省委常委会一年来的重要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工作的结果。省人大、省政协围绕中心大局主动作为,各民主党派和各市、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努力,推动形成了省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大家齐心协力推进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各位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真诚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委常委会表
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够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足、办法不多。二是推动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仍然繁重。三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够到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建立长效稳定脱贫致富机制的任务艰巨。五是一些地方社会建设滞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务艰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亟待加强。六是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作风不实的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是近期省委一项重大工作。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极不平凡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在结构优化中实现了新跨越,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委经过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已经形成了省委“十二五”《建议》稿,提交这次全会审议。黄华华同志将对《建议》稿作说明,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提出意见,修改完善好《建议》稿。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要根据《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市、各省直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并做好各地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下面,我就“十二五”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强调几点意见。
(一)科学把握发展形势。如何判断形势,从来都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只有正确把握形势,并据此确立正确战略思路,才能有效驾驭复杂局面,掌握工作主动权。在即将展开“十二五”发展各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对形势有一个正确的研判和把握。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仍然是我省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尤为突出。第一,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使广东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全球经济深刻重组,“中国制造-美国消费”为代表的失衡格局必然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全球经济协调合作存在诸多障碍。估计未来一段时期外需趋紧态势还将持续,这对外贸依存度高、加工贸易比重大、传统产业较集中的广东冲击比别的省区市更大,而开辟内需市场、培育新兴产业以及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广东持续发展能力将面临很大考验。第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使广东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前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但去年下半年开始,由
于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逐步形成,这种宽松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去年全国CPI涨幅超过3%的预期目标,今年通胀预期为4%,加上国际输入性通胀和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今后一个时期至少一两年都将面临较大通胀压力。今年中央明确要实行稳健货币政策,总的取向是收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也相对前两年减弱,而且估计这种趋紧的宏观政策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内部政策和外部需求双重趋紧,对广东不利影响不可低估。第三,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使广东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广东发展起步早,但发展过程中积累矛盾和问题比较多,特别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诉求与公共财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很突出。在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形势下,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很可能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区域集中爆发,影响社会稳定。去年发生富士康事件和南海本田罢工事件就是这种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的缩影。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同时也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从来都是矛盾共存、相互转换的,关键是如何正确把握和驾驭。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经济政策调整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所形成的增长动力,广东改革开放比较深入、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所形成的良好基础,从根本上都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准备做得更扎实一些,努力激发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对措施的前瞻性、针对性
和实效性,就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在破解难题中奋力开创广东发展新局面。
(二)突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根本要求,对广东尤其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省委认为,把握这一主题主线,落实到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广东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形式更丰富、水准要求更高、权利诉求更强烈,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同样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顺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顺应全省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我省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核心任务。抓住这一核心,就突出了我省“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把握了广东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在这个问题上,全省上下要有坚定的政治自觉。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既体现了中央要求与广东特色的统一,又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统一,还体现了发展路径方向与发展价值取向的统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有机整体。这其中,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
广东是目的,二者统一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夯实物质基础,保证人民群众有更给力的幸福,更长久的幸福。建设幸福广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建设幸福广东,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全省各个地区经过努力都可以实现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就是说要防止先造成了“不幸福”,再去追求“幸福”,而必须把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幸福,这是发展的目的所在。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转型升级增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贯彻落实到制定“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去,贯彻落实到开展“十二五”发展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省上下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扎实努力工作,把这一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变
成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
(三)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把握发展主题主线,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统筹兼顾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一定发展速度作支撑,问题是追求什么样的速度,怎样去追求速度。很明显,按照科学发展要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能搞多快搞多快,而传统模式下的速度我们绝不能再追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长期以来广东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的提升之间确实存在较大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发展的主要矛盾或说矛盾主要方面,是必须更加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积极消化过去积累的老矛盾老问题,可能一段时间发展速度会慢下来。省委《建议》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8%以上,略高于全国预期目标,低于国内很多省份的预期目标,也低于我省“十一五”预期目标和实际增长速度,目的是要强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导向。从长远看,暂时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过来了,即使一段时间速度和总量被别人赶超,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迎头赶上。否则,欲速不达,最终会因为丧失持续竞争力而永远落伍。就各地来说,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对速度问题并不强求划一。珠三角经济发达,总量相当可观,但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其发展宁可速度低一点,也要质量好一点,集中力量促创新、调结构、转方式。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总量小实力弱,在坚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前提下,要加快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做强经济实力。总之,要坚持“好”字优先,“快”在其中,争取又好又快。也就是说,坚持“好”字优先,不是不要“快”,而是要有质量的“快”。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广东科学发展新优势。
第二,处理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硬实力与软实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硬实力日益强大,软实力长足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软实力不强始终是制约广东进一步发展的软肋。比如,在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方面,广东与国内先进省区市还有相当差距;在法制环境、营商环境等方面,广东与世界发达地区还有更大差距;在改革激情、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方面,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我们必须正视差距,明确方向,切实克服“重硬轻软”倾向,在不断壮大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软实力,大力推进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优化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强化改革创新精神,以软实力的增强促进硬实力的提升,增创广东综合实力新优势。
第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关系。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在这个问题上,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自觉。不能认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改善民生是软任务;也不能认为二者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抓经济就难以顾民生,搞民生会影响抓经济;更不能认为这些年来民生改善够多了,群众也该知足满足了。必须看到,与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我省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还有相当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问题比较多,人民群众呼声和诉求也比较集中和强烈。还要看到,改善民生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发展过程。过去讲改善民生,主要是吃饱穿暖有住所有钱花,现在则重点是要提高生活质量。而且群众还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表达利益诉求等新的要求。更要看到,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改善民生,首先要增加就业、增加收入,这将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稳定性,促进形成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格局,这恰恰是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同时,改善民生,还要发展文化,健全法制,完善社会管理,这些无疑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省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集中凸显,其中相当部分集中在民生社会领域,如果我们长期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削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长治久安也将失去根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民生福祉摆上更加突出的重要位臵,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完善社会保障,增强
社会安全感,建设宜居城乡,维护公平正义,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共建共享幸福广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从根本上夯实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基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增创广东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优势。
第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当今公共治理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对于处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广东来说,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尤其重要。总的来说,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市场是配臵资源的有效形式,但也有缺陷,政府可以矫正市场失灵,但也绝非万能,只有适时适度发挥好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互补作用,才能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级政府快手重拳迅速遏制经济下滑势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我们千万不要因此对政府与市场关系产生“误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也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充分证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旗臶鲜明地坚持下去并深入推进,绝不能因为政府宏观调控积极有效而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作出误判。要进一步发挥广东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优势,在完善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上下更大功夫,消除市场壁垒,保护合法产权,健全信用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创广东市场经济新优势。
第五,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是我国也是广东发
展的基本经验。要始终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全面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在新的形势下,广东要担负起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重任,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就必须更加坚定地高举改革开放旗臶,继续走在改革开放最前列。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勇气、胆识、智慧和操作能力,注重整体设计、重点突破,鼓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围绕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着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民生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国际化营商制度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率先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创广东体制机制新优势。
(四)明确“十二五”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推进“十二五”发展这一宏大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全局视野、战略把握,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明确方向、有的放矢、纲举目张。
第一,要明确发展战略。省委《建议》提出,广东“十二五”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这六大战略,实际上是传承历届省委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归纳提升了近几年来省委作出并一直在推进落实的重大部署,主要考虑到发展战略关系全局和长远,既要相对稳定,体现连续性,又要与时俱进,体现前瞻性。扩大内需战略,就是要补齐短板,改变
过于倚重外向带动的格局,促进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战略,就是延续科教兴粤的工作重点,强调经济发展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人才强省战略,就是着眼于弥补我省物质资源短缺,抢占人才高地,促进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要着力破解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从根本上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绿色发展战略,就是要适应当今时代潮流,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提倡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发展可持续性;和谐共享战略,就是要强化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终落脚点,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坚持实施这些发展战略,并不断完善战略的科学内涵和政策措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朝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前行,实现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
第二,要明确主要目标。“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显著一个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其中每个目标里面又包含若干要求。这些目标,实际上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时要进一步予以深化、细化,研究制定幸福广东的指标体系,并转化成约束性指标,分解到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就能推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第三,要明确重点任务。“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省委《建议》稿提出了“十二个着力”。这“十二个着力”,主要着眼工作全局,突出工作要求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从抓主要矛盾来说,主要是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创新驱动。这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如果未来五年不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广东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得到提升,发展就不可能有新的出路。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为此,要着力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二是转型发展。这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其关键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根本突破。要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两手并举”,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与此同时,要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着力扩内需拓外需,促进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三是区域协调。这是长期制约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关系到
能否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建成幸福广东,“十二五”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按照“五个一体化”要求,扎实推进并确保基本实现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构建带动全省发展的强大引擎。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还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亚太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与此同时,要全力推动东西北跨越发展,实现东西北发展全面提速,努力使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拐点式转变。为此,要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财政体制、干部体制等方面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举措,争取五年取得突破进展。
四是统筹城乡。这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要树立以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理念,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强化科学规划,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带动产业和区域转型升级,建设宜居城乡。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珠三角核心区要在统筹城乡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着力发挥广东农业优势,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要完善城乡统筹制度建设,全方位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健全统筹城乡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制度,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改善民生。这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根本依归,也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工程,是应对转型期矛盾凸显的治本之策。要树立民生导向的社会发展理念,把民生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臵,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人民群
众共享发展成果。着力健全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文化、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六是民主法治。这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根本保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式新途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持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民主、公正、高效、权威的良好法治环境。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探索保障人民群众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方式,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要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法治政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提升全民法律素质。
七是深化改革。这是广东赢得科学发展新优势的关键。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围绕市场化方向推进经济领域改革,设立一批改革试点地区,重点推进资本市场、土地市场、价格体系、国有企业等方面改革,创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要推进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基本社会政策体系。
八是扩大开放。这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途径。要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在对外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入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全方位加强开放合作,深化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力开辟新兴市场,着力培育广东本土跨国公司。把粤港澳合作作为扩大开放的战略重点,全面深化和拓展合作领域和内容,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巩固和深化对台经贸合作,促进提升在粤台资企业。落实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加强国内经贸合作,提高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水平。
三、关于今年主要工作的要求
今年是我们党建党90周年,也是广东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既关系当前,又影响长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巩固近年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进一步拓展来之不易的发展好势头,努力推动全省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着力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抓落实,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确保“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综合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我省近几年经济增长态势以及与“十二五”时期目标相衔接等因素,今年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4%左右。这对全省以及各地来讲,是留有余地的,但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有后劲的9%,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通胀预期已经形成并逐步上升的情况下,要把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更是有诸多压力的。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调结构、转方式上,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
贯彻落实上述总体要求,做好今年各项工作,重点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法治广东、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关于今年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黄华华同志还将代表省委作全面部署。这里,我结合与会代表昨天在广州市参观考察情况,就做好今年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努力工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归根到底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方面,广州市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在筹备和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过程中,广州市围绕“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大力实施亚运惠民利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相
继制定了“惠民66条”和17条补充意见,做好改善民生的10件实事,实施十大亚运惠民项目,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改进工作中的不足,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正如大家近一个时期看到的,包括昨天参观所见所闻,今日广州,无论老城区还是新市区,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到2010年一大变”和“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等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去年1-11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7.7%,与2004年同期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过去两年新建污水处理能力相当于历史形成的污水处理能力的总和;最近还入选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显示,亚运会提升了广大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宿感,近九成广州市民表示对广州亚运后的发展有信心,94.2%的市民表示愿意留居广州,等等。广州市的实践生动地表明,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州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是空洞抽象的命题,而是具体实在的事业。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幸福”就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人民群众享受得到的成果。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向广州市学习,“敢想、会干、为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十二五”时期乃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全过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
点难点问题,作为建设“幸福广东”重头戏,今年要着力抓好扶贫开发、增加就业、公共教育均等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对于这些要办的实事,各分管省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进度,并将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媒体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今后,每年省里都要做几件改善民生的实事,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各市和省直各部门也要根据实际,切实抓几件改善民生的实事,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建设“幸福广东”,是惠及全省人民的崇高事业,不仅党委、政府要推动,而且要动员全社会参与,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要形成倒逼机制,利用重大活动压任务打硬仗。广州市在不长时间内推动城市建设大提速、城市形象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都有了新的飞跃,他们的秘诀是什么?我想,这里面固然有广州原有基础较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充分利用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及“到2010年一大变”的任务压力,以时限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责任,压任务、打硬仗,万众一心,“背水一战”,形成了强大工作动力。这为全省树立了榜样,也给我们深刻启示。在和平年代,我们的干部缺少了战争年代生与死的残酷考验,人无压力轻飘飘,推诿扯皮司空见惯。如何保持干部的工作动力?从广州经验看,利用重大活动压任务、打硬仗是一种重要手段。我省绿道建设的成功也
证明了这一点。原来说要四五年才能建成,后来一下决心,提出一年基本建成,三年全面完成,现在也完全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比预期的还好。现在各市、各部门每年都有一些重要活动,都可以作为压任务、打硬仗的平台。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来看,近年来我们推动解放思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工作理念、工作措施上有了创新和转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一些地区和部门工作紧迫感、自觉性在下降,有的还出现压力“层层递减”现象。这是令人非常担忧的。今年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如果我们不进一步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就难以有工作效果的大提升和发展局面的整体改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为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压,充分利用重大活动、重大任务形成倒逼机制,打好各种硬仗和攻坚战。
比如,今年是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的第三个年头,某种程度上讲对“四年大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按照既定工作“路线图”,以实施“五个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按质按量完成目标任务。为推动各地比学赶帮,今年上半年将组织“珠三角九市行”,检查各市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工作尤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并召开检查讲评会,评出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奖。又比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原定为期三年,今年是攻坚决胜之年。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成果,33
确保完成三年目标。今年省委、省政府将专门召开会议,深入研究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同时要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对“双到”工作进行视察。再比如,这次我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实现省内省外交通便捷化和县县通高速公路。要完成这些重大任务,从第一年开始就必须明确进度要求。今年要掀起粤东西北交通建设的大会战,对沿海高速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粤东西北出省通道以及粤西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要成立专责小组,排出工作时间表,全力以赴抓落实。总之,各地各部门对重大活动、重大任务要建立倒逼机制,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千斤重担众人挑”,把工作压力传送到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干劲。
(三)要突出工作重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战争中克敌致胜的法宝,也是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需要遵循的规律。不突出重点,就抓不住主要矛盾;不集中力量,就难以形成突破,带动全局。在这方面,广州市的许多做法也提供了生动范例。比如水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影响广州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的老大难问题。他们把治水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打了一场治水的“人民战争”,121条河涌,一条条落实责任、一个个细化方案、一件件督办落实。如今市区经过整治的河涌已不黑不臭,西江引水工程通水,每天流入广州城区350万立方优质水,满足老城区600多万市民饮用水需求。又如,为推动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广州在2004—2007年中心城区关、停、搬147家大型工业
企业基础上,2008年以来关停企业5056家,淘汰1139家企业的燃煤小锅炉和91家落后水泥企业,关停23个小火电项目,全部完成第一批116家企业“退二”工作。可以说,广州这几场“歼灭战”打得非常漂亮,抓住了重点,找准了方法,举全市之力去推动,实现了“用时短、收效大、评价高”。
当前,我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此,全省上下已经高度统一。现在关键是要集中优势兵力,选派最得力、最优秀的干部上一线,打几场事关全局的“歼灭战”,特别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要在拉动工业投资上实现重大突破。这几年我省工业投资增速不高,已经被江苏、山东等发达省份拉开了差距,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工业投资上不去将严重影响发展后劲。今年要把工业投资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作为衡量各市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下决心扭转工业投资徘徊的局面。省委、省政府初步决定,今年将组织三场重大招商活动,年初与国家国资委联合面向大型央企招商;年中与全国工商联联合面向国内龙头民企招商;下半年与商务部联合面向世界500强招商。这是为各地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各市、各部门都要通过这样的平台,努力比一比,争取有大的突破。在重大项目建设上,省和各市都要明确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围绕项目报批、征地拆迁等进行重点攻关,省直各有关部门要优化服务、特事特办、绿灯通行。第二,要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重大突破。今年省委要组织全体省委委员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专项视察,解
剖存在问题,提出突破难点的举措。各市、省直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明确1-2个转型升级突破点,年初报方案,年中报进度,年底报结果,省里将对此进行专题检查,以点带面促进工作。第三,要在推进“双转移”上实现重大突破。要突出抓好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从今年起实行省级产业园升降级制度。对搞得好的园区进行通报表扬,并加大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对搞得最差的三个园区今年实行黄牌警告,明年再搞不好就实行红牌罚出。为督促做好“双转移”工作,今年还要组织各级政协委员,分片分区对34个产业转移园进行视察。第四,要在推进城镇化上实现重大突破。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绿道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各市要像援建汶川一样,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名镇名村,一年出成效,两年实现目标,通过样板示范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省委考虑,年内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发展工作。
(四)要善于改革创新,找准解决难题的思路和办法。这次广州在筹备亚运会过程中,曾经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些是难以预见的。比如,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亚运赞助比预期少了许多,但通过创新运作方式,亚运会、亚残运会总的运作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结余,这是不简单的。比如,为解决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广州用好国家政策,成立了城市建设的七个投融资平台,并通过银行和市场融资,加大城建投入,确保重大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像广州塔项目投资超过27亿元,基本为
市场投入,政府只借资4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比如,为推动治水等重点工作落实,广州市在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大胆下放权力,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如,亚运会开闭幕式能够在海心沙岛上举行,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开创了先河,也是克服了许许多多难题,等等。可以说,广州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绩,关键在于思想解放,敢于和善于创新。
我省许多地方的实践也表明,只要解放思想,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如果思想僵化,工作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学习广州的经验,推动全省工作,我们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跳出“框框”看问题;要善于在“危”与“机”的转化中化危为机;要善于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结合点中寻找创新点,等等。比如,在自主创新方面,要围绕破解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促进科技和金融融合,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激发自主创新源动力;要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及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在扩大内需方面,要围绕提高广货市场占有率,着力打造一批广货国际采购中心,面向全世界推销广货和提供采购服务。在加强社会建设方面,要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自治自律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今年省委常委将对改善民生开展专题调研,并将召开省委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加强社
会建设工作,推动提高新形势下社会建设水平。在深化粤港澳合作方面,要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政策举措和合作方式,促进粤港澳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要围绕贯彻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加强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立法,制定实施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方式,搞好村(居)委会换届工作,研究制定法治广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等。
(五)要切实强化政治优势,发挥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是各级组织的“主心骨”,是各项工作的发动者和实践者,能否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关系一个群体,影响一方发展,责任十分重大。广州这次成功举办亚运会,除了市民齐心协力,各方群策群力等因素之外,还离不开靠前指挥、狠抓落实、敢于负责、坚持奋战在一线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筹备亚运最紧张的日子里,广州的领导干部是“5+2”、“白+黑”,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激发和带动了广大干部和工作人员忘我地投入工作。广州将筹办亚运会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的好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我们要认真总结和运用好筹办工作的经验与成果,紧紧抓住成功举办的良好机遇,扎实做好相关后续工作,不断提升广东工作水平,更好实现科学发展、利民惠民。特别是在当前这个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勇挑重担,扎实苦干,以自身的表
率作用影响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实现省委提出的各项宏伟目标。
第一,带头深入学习,武装头脑。要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各项战略部署,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加强工作中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指导。要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科学技术及产业知识武装干部。第二,带头振奋精神,创先争优。做好今年和“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精神状态至关重要。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树立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以高目标激发强动力,强动力引领快发展。要落实中央关于创先争优活动各项部署和工作要求,围绕推动“十二五”发展开局起步、庆祝建党90周年、完成市县镇村换届等中心工作,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工作节奏,注重务实创新,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要强化典型带动,使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有方向,争有目标。要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做好有关换届工作,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定、能力出色、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第三,带头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广泛了解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要强化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扑倒身子抓落实。第四,带头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各级领导干
部要始终绷紧廉政这根弦,守住廉政这个底线,带头执行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廉政勤政善政的表率。要带头发扬优良传统,“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讲团结,顾大局,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队伍建设,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作任务艰巨,关系重大。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在新形势下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而奋斗!
第三篇:我社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总结
中堂供销社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
主题组织生活会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根据《关于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主题召开组织生活会的通知》(东组通„2011‟28号)文件的相关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联系我社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讨论会。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落实学习讨论任务
为了开展好“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主题组织生活会,我社主任积极研读有关文件及相关书籍
“十二五”期间,东莞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幸福东莞是东莞“十二五”工作的总目标,也是东莞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莞市政府每年为居民办的十件实事就是建设幸福东莞的重要载体,其中实现平安东莞是建设幸福东莞的首要任务。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东莞”的重头戏
第四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活动汇报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活动汇报
————清城区石角镇中心学校党总支第四支部
为了使“履行职责、加快发展年”活动落到实处,按照清城区委、区政府活动要求,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讲话精神,建设幸福校园,通过幸福校园建设,推动全体教职工履行职责,从而达到加快学校发展的目的。我支部根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文件要求开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前,我支部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学习汪洋书记发表的《重在全面理解,贵在持之以恒——再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文章(见3月18日《南方日报》),阅读《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等书籍,学习《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意义,为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打好基础。
二、深入开展讨论。在组织生活会上,结合《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征求意见活动,组织广大党员联系实际,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与清远实际联系起来,围绕什么是“幸福清远”、“率先转型升级与建设幸福清远的关系”、如何建设“幸福清远”等问题开展讨论,谈认识、提建议。围绕我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清远”做什么,联系工作实际,找差距、明方向、作承诺,立足本职岗位,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教师认真履职、敬业乐教,学生学得轻松、活得愉快”为目标,通过幸福校园建设活动的开展,让“履行职责、加快发展”活动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全校教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清城区教学常规工作及实施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一批爱生乐教、教书育人的典型,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职工队伍;解决制约教育发展、影响教育形象的突出问题,使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得轻松、活得愉快。
目前,“认真履行职责,建设幸福校园”的各项活动正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我支部展开,其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认真履行职责,构建幸福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开展创建幸福校园活动方案》。
2、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建设幸福校园的宣传发动活动,通过大小会议,标语横幅,文艺演出,板报橱窗,广播文稿,校园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这项活动和幸福校园的内涵。
3进行幸福观大学习大讨论,组织学习名家名著,观看专家讲座,开展说身边事,谈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的幸福指数,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4、明确“幸福与责任”辩证关系,树立“劳动光荣”的世界观。加强政治学习,用孝爱凝聚教师,以感恩心态改进工作作风,让文明、和谐、向上的氛围充满校园。
5、结合“履行职责、加快发展”的各项内容,开展建设“幸福校园”、“幸福教师”活动。在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每个教师要写出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要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意识,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诚信、愉悦的师生关系。开展“幸福教师”和以“三乐三心三爱三强”的师德教育活动(三乐即乐于吃苦,乐于受累,乐于奉献;三心即要有良心,真心,爱心;三爱即爱事业,爱本职,爱学校;三强即强化责任感,强化制度管理,强化校风)。希望教师成为“幸福教师”,坦然于清贫的生活,能感受幸福;热爱自己的工作,能品味幸福;提升自己的专业品德,能创造幸福;分享自己的感悟所得,能传递幸福。结合师德教育月活动,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加强领导,建立和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考核制度,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坚持从严治校,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严肃处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6、实行阳光政务,打造阳光财务。贯彻执行校财局管的精神,张贴教育局有关学校经费管理规定和学校经费预算与开支一览表,公示每月经费开支情况,解答教职工的疑问,把学校经费开支情况全部晾晒在阳光里。
7、开展建设“幸福班级”、“幸福学生”及“感恩幸福“活动。开展“幸福班级”、“幸福学生”与“三乐三心三爱三强”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人人幸福,个个快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轻松,活的愉快;教导处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进行“读书与幸福”演讲及以“我与幸福校园”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举行“认真履行职责,建设幸福校园”汇报演出;成立学生各科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设丰富多彩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的情感。
本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规定动作,我支部委员、党员骨干以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自我剖析,从人生观、世界观、利益观入手,结合当前的主要工作和任务查摆问题到位,思想反省深刻,今后努力的方向明确、整改措施落地,结合具体工作事项,举一反三,不强调客观原因,多反思主观因素,多提出针对性努力方向和工作措施。
今后,我支部继续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党组织生活创新,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上率先探索,抓紧行动,争取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清城区石角镇中心学校党总支第四支部 2011年6月13日
第五篇:长盛公司党支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组织生活会情况汇报
长盛公司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情况汇报
近日,按照镇组织办的通知要求,长盛公司党支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召开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为组织开展好这次生活会,长盛公司党支部十分重视,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工作指示,公司党支部在会前向广大党员印发了汪洋书记发表的《重在全面理解,贵在持之以恒——再谈“加快转型,建设幸福广东”》文章,并订购了《幸福方案》 《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等书籍供广大党员和职工传阅学习,进一步领悟“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的重要意义,为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打好了思想基础。
5月27日上午,长盛公司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议,会议首先组织学习了省委十届八次会议、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重点围绕什么是“幸福蒙山”、“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的关系”、“如何建设幸福蒙山”等问题展开讨论,广大党员联系自身实际,敞开心怀,畅所欲言。通过热烈的讨论,广大党员进一步认识到,“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路径,“建设幸福蒙山”是目标、出发点和落脚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建设幸福蒙山的前提是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必须真正转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 1
学发展轨道,没有这个前提不会有幸福蒙山。在具体行动上应
该切实做到“三个必须”: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必须坚定党的领导。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为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供
强大的思想和领导组织保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推进加快发展,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保
障。在党建工作上,长盛公司党支部要按照“建和谐班子、带
过硬队伍、兴务实作风”的要求,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员干部应该始终把发展高高举过
头,把集体利益高高举过头,大力发扬“卧薪尝胆、艰苦奋斗”
精神,努力争当“党性最强、工作最好、作风最正”的党员干
部,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作
出更大贡献。
(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必须立足岗位。幸福
蒙山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
础作为保障,其中首先要重点推进经济建设工作,加快产业的调整升级。作为肩负壮大镇属集体经济重任的工作单位,长盛
公司党支部部将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切实发挥好党员个人自身
工作岗位的最佳职责功能,按照市委和镇委的工作部署,围绕
我镇建设现代产业强镇的目标,大力推进重点工程的建设工
作,为产业发展锻造坚实平台;切实推进项目引进和落地工作,提高集体物业的租赁效益;逐步推进供水管道改造等城市建设
工程,促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为建设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
创造条件,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贡献力量。
(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必须创新发展。我们
要加强对党员的培训学习,破除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
问题,继续倡导“五破五增”,即要破除骄傲自满思想,增强居
安思危意识;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增强勇于创新意识;破除封
闭自给思想、增强开放合作意识;破除急功近利思想、增强乐
打基础意识;破除贪图享乐思想、增强励精图治意识。按照这
十项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模式的约
束,发挥党员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把创新意识应用于转型发
展、产业调整、社会建设、民生幸福等生动实践中,同时还要
积极引导下属园区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蒙山推波助澜。
长盛公司党支部
二○一○年五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