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镇平川

时间:2019-05-12 17:1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古镇平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古镇平川》。

第一篇:走进古镇平川

走进古镇平川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古往今来,和谐、文明、神秘、魅力四大人文主题,一直成为高人韵士钟情的灵物,而更成为他们借以抒发对大自然的浓重情怀,对社会现象的激浊扬清,对一切一切平凡而又绚丽多姿的生活无限向往。(平川全景、古街、观音寺、杨氏宗祠、新城、政府、大楼、)位于云南省宾川县东部的翰墨之乡、花灯之乡平川镇,就一地而荣雍了和谐、文明、神秘、魅力四大桂冠,可谓风骚独领。

这块隐藏于云岭高原深处的秘土,翠荫蔽日,竹篁掩映,烟岚飘悬,遍野奇葩。这里民风纯朴,民俗浓郁,文物遗存较多,文人墨客辈出,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松坪哨、松涛、老头抽烟锅)

平川是云南省公布的40个革命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宾川县东部三乡一镇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州级文化先进镇,省级卫生先进镇,省级体育先进镇。(农贸市场、卫生路面、先进镇牌子)

宾川二中、宾川县第二人民医院以及汉、白、彝、回、傈僳等5个民族驻足这片多情的土地,共建和谐,共创文明,共筑神秘,共享魅力。(二院、二中)

平川古称赤石崖、赤石耆,因境内山岩蕴藏稀有红砚石故名。(钟英龙潭对面赤石岩)平川山青水秀,四季如春,有金沙、鱼泡两江环抱,群峰罗列,山多坝少,南邻祥云,东出三姚,北抵金沙,西通县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两江录像资料)

古镇因地势建成长方形格局,有两个十字街,设东、南、西、北四普门,南门上端镶嵌有邑人赵光焘题书的“赤石生春”四字。北十字街为四方形,街心竖有杨太夫人百岁坊一座,该坊建于民国二十一年,为四柱三开石牌坊,石柱耸立,甚为雄伟壮观。坊石上刻有国民政府要人蒋中正、李根源及陈荣昌、蔡元培、于佑任等名流书家题词,显现出特殊的文物价值。沿街两侧民房为古建筑,历史以来商贾云集,酒旗茶铺比比皆是。(古建筑旧铺面、街道、滑石头、南门、牌坊石条)

其外,还有文庙、武庙、财神殿、文昌宫、子孙殿、本主庙、忠烈祠、普光寺、清真寺、天主教堂等等建筑,古色古香,别具特色。[初级中学、平川老年活动中心、财神殿、普光寺、新生邑文昌宫]

平川之古,之文明,就在于她的文物古迹众多。据罗溪村、甸尾村、盘口箐等多处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和新石器遗址证明,早在38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目前,已发现古生物化石分布点2项,发掘征集到古生物化石10余件;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项目5项,征集到石器和陶器200多件;战国至西汉时期石棺墓群4项,发掘征集到青铜器、陶器30多件;元明清时期火葬罐墓群多项,火葬罐若干件;明清时期碑刻30余通;清代至民国时期古建筑和纪念建筑10余项。现有16 项文物古迹被省、州、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遗址文物保护碑、红衬布石器实物、禾头仙人脚印迹、盘口箐悬崖峭壁)

平川之神秘,之魅力,就在于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明代李浩《三迤随笔》载:“汉

末乌蛮酋孟获世居赤石岩为祖地”,《大理古佚书钞》载:“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曾与孟获部落交战于赤石崖,并三擒孟获于钟英龙头山,孟优降于古底寨。孟获归降后曾在赤石岩设立十二番司。”这些典籍说明了平川先民乌蛮部落明代以前就沿江岸和高山峡谷地带居住。(在书内把此段找好、孟获洞)

明万历年间云南巡抚邹应龙率军平息罗溪村彝民的叛乱,遂留汉土官军和迁徙汉民在平川建城置署戊守,设巡检通判。至此,平川开始有异地汉人和其他民族爱其山水幽邃,在平坝及半山建村落户。

明末清初杜文秀起义军进占平川,攻破清兵民团营垒,骠骑将军杨荣先设立将军都督府,后建赤城,即“新城”,置署镇治。新城由大殿、天子台、大堂、厢房、大教场、大照壁等主体建筑构成。后改办学宫,设立了一州仅设一所的文庙学宫,谓之“黉学”。从此,新城成为平川地区兴儒重教的典范、人文蔚起的根基。1942年平川初级中学开设,西南联大及省内外高师云集这里,传播和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灌输先进思想,平川再一次得到革命性开化,使得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到处充满发展的勃勃生机。(学生上课、观音寺的书画展、大殿、天子台)

独步于古镇平川的运盐古道之中,领略着赤石崖褶皱地貌构成的奇情余韵,倾听着香雾菲云深处的观音寺飘来的钟鼓磬声,不禁令人突发奇想,令人感悟到净地乐土的空灵,感悟到步入诗情画意的风情图册,步入另一方神奇瑰丽的世界。(盘口箐人马驿道、崎岖山道、古底丰乐桥)

古镇平川的灵光圣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人物。明末清初誉享云南的“滇西才子”杨嘉栋书法,被誉为“白霞文学士”的杨玉林,国民党陆军上将杨希闵,中将杨如轩,少将杨复光、李正芳、杨琇,涵养了杨履坤、高洪策、陈汝坤、高格、杨履中以及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丁怀谨先生等古今风流人物,在平川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出无数历史传奇,为平川文化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宾川县志杨如轩照片、找杨嘉栋书法)

走进神秘而文明的平川,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令人称叹。无论是甸尾村、罗溪村、盘口箐新石器遗址,安石桥老屋基、孟获洞石棺墓群,元明清火罐葬等古迹、遗迹,还是历史悠久的关沟灌溉体系、车乌么古城遗址、观音寺、文昌宫、八寺二塔等元明清建筑,以及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时期纪念建筑杨氏宗祠内的名人手迹,所有这些,都像一颗颗自然天成的明珠,串缀着平川的瑰丽神奇。(盘口箐新石器遗址实物、元明清火罐葬古迹、老屋基、车乌么古城遗址、关沟、拉逼风塔遗址)

观音古寺位于平川东部木鱼山麓,悬崖叠起、峭壁天成,古树苍荫、鸟鸣山应。据《邹公平盗记》石碑记载: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云南巡抚邹应龙亲率大军平息赤石崖铁索箐彝民叛乱后,回途见观音大士现身崖前,为“用答慈庥”而创建。寺院为三级六进中轴式建筑群,大殿、大门、玉皇阁、戏台均为檐歇山顶,飞檐斗拱,四面出角,高脊亮带,鳌鱼宝顶,雕刻彩画精致的古式建筑。寺周古榕树群环抱,郁郁葱葱,寺内文物集中,保护完好。其外,还存有较多的历代名人、书家摩崖勒石和碑刻匾额。全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列,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交融,是平川悠悠历史的见证。(观音寺全景、门、碑、用答慈庥、万寿泉、树包石)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为民国时期云南宪兵司令杨如轩在其母寿期颐所建。建筑由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大照壁等构成,祠前东西两侧建有“节孝”和“百岁”

两牌坊对峙。整座建筑布局合理,宏伟壮观,是云南境内现存民国时期要人名流题刻较多且较为集中的近代纪念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宗祠内广集海内外120余名人题刻,特别是民国时期要人、名流蒋中正、章炳麟、于佑任、胡汉民、任可澄、周钟岳、李根源、袁嘉谷、朱德培、蔡元培、西藏大法高僧诺那呼图克图等为之题书的匾额及诗、文、联、赋,合汉、满、蒙、藏、回五种文字原编、手迹,大部分刻于石上或木上,保存完好,堪称文化瑰宝。(宗祠、寿泉)

古镇平川还是民族革命斗争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49年5月,地下党组织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暴动成功,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国民党胡宗南、贺国光残部,战斗英雄连长王永泰和两个班长三个战士英勇献身等等,已载入革命的光辉史册,平川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装暴动照片、报纸)

历史以来,勤劳、勇敢的平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平川人民运用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为文化荡开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把积淀丰厚文化巧妙运用于生产生活中,借助文化丰富的翅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天空自由飞翔。外界文化的影响,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间本土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存大量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洞经音乐、花灯歌舞、朝山习俗以及白鹤、麒麟、狮子舞等特色民族文化艺术。闻名全省的花灯歌舞《猜花》就在这里产生。(花灯歌舞表演、录像资料、现场篝火晚会)

平川人民尊儒重教,崇尚文明并富有反抗压迫、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民族精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业绩;同时,士喜向学,人文蔚起,造就了不少文武学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对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年协会的活动、书画展、打麻将、闲聊的休闲场面、老年人演出)

古镇平川的灵山秀水,蕴蓄了众多的资源,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地上古木参天,更有珍稀药材,奇禽珍兽,名花异卉,土特产品,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所有这些,无不衬托着平川的和谐、文明和神奇魅力。(赤石等矿石、观音寺林木、药村录像资料、火腿、凉粉)

近年来,平川镇党委、政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创新上思考,在务实上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和集镇建设上下功夫,提出举全镇人民之力,动全镇人民之心,继续挖掘历史文化,逐步修复文物古迹,加快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步伐,保文物、兴旅游,把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培植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使全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百年古镇平川,正踏着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和谐、文明、神秘、魅力四大人文主题为主线构建和谐家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着雄健的步伐奔向灿烂的明天。(镇奖状、亚麻厂、砖厂、电站、路面、水稻、集镇路灯、宾馆牌子、房间、领导看烤烟、水利设施)

第二篇:走进古镇时堰

千 年 古 镇 舞 翩 跹

〃历史文化名镇时堰镇剪影〃

时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

上古时代,这里是东海与黄海之间“扶海洲”的一部分,成陆于7000年前。沧海桑田,几经演变,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开庄遗址”考证,4000—5000年前,时堰一带就有人群密集聚居,日渐形成村庄、集镇。《时堰志》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代至新中国建立之初,时堰一直是周边乡镇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民国元年(1912年),时堰建市,历经17年撤市设区,民国29年(1940年)民国东台县政府和江苏省保安第三旅迁踞时堰,民国30年(1941年)中共苏中区委成立时堰区抗日民主政府。时堰地域最广时辖14个乡、4个镇,包括现在东台市的台南、后港、溱东和兴化市的张郭、戴南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现在的后港镇、溱东镇仍然归属时堰。

时堰是明末清初里下河地区姜(堰)、曲(塘)、海(安)、溱(潼)、时(堰)五大名镇之一,亦是有名的商埠码头。至清乾隆年间,时堰成为泰州盐运分辖各盐场的淮南四乡之首,辖灶户1900多,灶丁48000余。依镇而过的运盐河,南接长江、北通运河,运盐船只来往穿梭,堰口归帆,商贾如织,商埠重镇之声名远播大江南北。

当时的时堰集镇,东至牛桥,西至虹桥的前街、后街、东市、西场,“汇集南北货,款待东西客”。街西夹河“两岸店家枕碧水,半里长街架六桥”,商铺过百,仅茶社书场就有6爿。虽因年久失修,旧镇改造拆除,但从残存的只砖片瓦中,当年的繁华仍依稀可见。

石头桥、石板街,留下了历代时堰人前行的印记与辉煌;百年古井,百岁银杏,见证了时堰的繁华和光荣。

[字幕

陶庄古石桥 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余年,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堰古井 位于井栏巷,井深7米,口阔1米,从古至今,枯水期不枯,洪水期井水高出路面但不溢出,群众称之“神井”。

关于井的传说有二:一说系冯道立所开凿,距今150余年;一说为当年七仙女与董永成婚后,落脚时堰井栏巷谋生,缫丝汲水之井,距今2000余年。

明清石板街 原石板街长500余米,街西、街北聚集商铺百余家,十分繁华。旧镇改造大部分拆除,现仅存百米左右。

双溪古银杏树 高30余米,底部围长近3米,据考证树龄600余年,为张士诚兵败后藏匿在庙里的旧将所栽。陶庄古银杏树 位于陶庄东王庙旧址,植于清康熙年间,树高30余米,树围1.8米。相传当年侵华日军锯此树修炮楼,锯口流出红色浆水,鬼子兵害怕触怨“神树”,得而幸存。] 穿越4000多年风雨的开庄新石器遗址,不仅是先人留给时堰的一笔无价之宝,同样是留给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无价之宝,她将东台和里下河地区人类沿革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余年,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逾220年的清代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故居,亦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抢救性保护维修,清朝中期里下河地区建筑风格依旧:西侧的观象台,显示了主人治学严谨与勤勉;正屋横梁上悬挂的清道光皇帝御赐的“孝廉方正”匾额,东侧大门内门楣上清咸丰皇帝御赐的“征辟”牌匾,显耀的不仅是荣耀,更是冯公道立的治学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

故居内“冯道立展览馆”,陈设冯道立先生生平业绩和部分遗物,寄托着后人对先贤的敬仰、敬重、敬慕……

同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务本堂水龙会所”也是冯道立先生于清道光16年,带头捐大洋二千,倡议淮南包商设立。据资料考证,“务本堂水龙会所”是江苏省清代唯一的民间消防设施和组织。

“务本堂水龙会所”因盐业服务业而立。当时时堰有一景,名“蒲岭连云”。据《时村志》卷八《盐务》记载,“淮南各盐场盐包俱取于此”。蒲和蒲包,容易引发火灾,百姓深受其害。水龙所(当时百姓又称水龙局)建立后,有歌谣唱曰:“水龙局,防火烛,水火平安都享福,蒲堆草房不用愁,再不听见有人哭”。冯道立先生关注民生,造福乡梓之情,可见一斑。

走进时堰,犹同走进历史的隧道。明代杨公堤、明清石刻石鼓、陶庄陈因仓、陶庄丁家宗祠、冯道立墓、都天庙、龙王庙、大悲庵、慈善堂、百年老浴室,无一不凸现出时堰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字幕

杨公堤旧址 明成化15年(1479年),监察御使杨澄带领民工疏浚运盐河,修筑运盐河堤,后人念其功绩,称之为“杨公堤”。

陶庄陈因仓 始建于清康熙45年(1706年),距今300多年。用于积谷防荒,救济百姓。

文贞义学旧址原为都天庙道光14年(1834年)在此创办文贞义学后改称安定学堂,1916年在此址创办时堰市第一小学。

丁家宗祠 建于清光绪5年(1879年)距今129年 冯道立墓

占地1200平方米、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时堰境内宗教文化十分发达。除却道观、庵堂,仅寺庙就有40多座,其中以都天庙香火最盛,覆盖周边十乡八镇。都天庙建于清乾隆2年(1737年),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寇之手。为了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名镇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东台市人民政府批准,时堰镇党委、政府已立项在九洲公园重建都天庙。重建的都天庙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重建后的都天庙,将是东台境内最大的寺庙。

人杰地灵。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时堰的人。

清代水利著名学家冯道立,博学多才,经史子集、天文、历史、数学、文学、水利皆有研究,水利方面造诣尤深,著有《淮扬治水论》、《淮扬治水图说》、《测海蠡言》、《束水刍言》、《攻沙八法》等40多部专著,其治水理论,至今深受国际、国内水利界推崇,在国家大江大河治理中应用,并被编入高校教科书。

神州“文曲星”高二适,祖籍时堰,在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创作方面,成果卓著。1965年参与郭沫若等人的“兰亭”论辩,其文章《兰亭序的真伪驳仪》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引起毛泽东的关注并得到支持。

“民生本位教育”及教师节首位倡导者邰爽秋,1929年倡仪“庙产兴学运动”,1933年发动“念二运”,“提倡土货,实行社会节约,努力社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改进民生生活,协谋中华民族之复兴”。其后还成立了“念二运动促进会”,并在全国发展“念二”组织300多个,会员10000余人。因其关心民生又提倡穿土布,被尊称为“布衣博士”。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祖籍时堰,出生教育世家。其叔父戈公振是我国新闻史学巨臂。戈宝权早年从事过新闻、外交工作,后来专事外国文学研究。先后担任过驻前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文化参赞、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戈宝权一生著作颇丰,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文学作品50余种,影响遍及世界。他关于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若干论文,被译成俄、英、法、德等10多种外国文字,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8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民国著名画家赵兰天,时堰塘坝人。赵兰天主要从事封面设计、装帧、插图。赵兰天的插图形神兼备,常常出其不意地为文字添彩、增韵、注魂,其古籍插图更见功力,深受作者、读者喜好。

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本姓曹,名永昌,字葵字,出生明末,卒于清初。柳敬亭很有政治见解,曾主张政治改良,以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柳敬亭深谙“养气”、“定词”、“审音”、“辨物”等说书原理,加之口才好,表演出色,在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很有影响,尤其是在南京秦淮河“长吟阁”说书,使其声名远扬。黄宗文在《柳敬亭传》中,对他的说书技艺作了生动描绘:“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柳敬亭留下遗作说书底本《柳下说书》8册100篇。

当代著名青年雕塑家吴为山,1962年出生于时堰书香世家,曾祖父高也东为清末秀才,二祖父高二适是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父亲吴耀先酷爱书画,擅长诗词,国文教学享誉东台。

吴为山现为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吴为山的雕塑极富神韵,具有横贯中西的穿透力。世界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先生观看了吴为山的《冯友兰》塑像,自愧不如:“看了你的冯友兰雕塑,我相信没有哪个人再去做了,因为那里面有历史,有哲学,是一座化石。冯友兰是我的老师,印在我的脑子里,但我做不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扬振宇教授撰文赞誉吴为山雕塑是“真、纯、朴的升华”。吴为山教授多次在欧、美等国和港、澳、台及全国主要城市举办个人作品展,多次参加英、日、加等国的国际性展览。《荷兰女王》、《孔子》、《冯友兰》、《睡童》等作品先后被荷、美、英、日、韩和国内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大学收藏。1999年6月26日,南京博物馆设立永久性“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

时松海1991年从时堰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清华毕业后前往美国参加中美遗传学联合项目研究,后到加利福民大学休斯医学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他关于“遗传和记忆”方面的论文,被世界著名刊物《科学》评为“十大科学进展之一”。2001年12月5日,27岁的时松海荣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奖”。这个奖项是世界公认的“小诺贝尔奖”,时松海是该奖项1995年设立后,获此珠荣的中国第一人。

时松海和吴为山不仅是今天时堰的骄傲,也是今天中国的骄傲。

宝塔顶峰,源于基座。时堰大家,根植民间。

古镇时堰,藏龙卧虎。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家高大中先生的“红楼梦大观园微雕模型”变曹雪芹笔下的“理想”为现实,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策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赞誉,其第一套作品已被江苏群众艺术馆永久珍藏。

水乡漫画家武希洪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发表、展出漫画2000多幅,其作品紧扣时代脉博,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多次在加拿大、泰国、香港获得金奖,其作品、传略辑入《世界名人录》、《世界艺术家名录》、《亚洲艺坛名流》、《世纪中国名家艺术大典》、《中国美术家选集》等百余部典籍。

“东台市十佳民间工艺师朱富寿,木匠出生,打工生涯中摸索出一套木雕、彩绘绝技。1999年,为辽宁海城市一座别墅参照北京紫禁城宫殿内檐装饰图典做设计、雕刻、装修,一举成名,在秦皇岛创办“朱富寿艺雕工作室”,专事木雕艺术创作。2004年,朱富寿为北戴河国际娱乐中雕刻制作金字牌匾,受到贾庆林等中央领导的高度好评。时堰的葫芦画,刻纸、发绣,独树一帜;民间

小调、劳动号子,婉啭高亢;农民体育、居民街舞、活力四射。

时堰物产丰华。

时堰水网密布,水质甘甜,是有名的鱼米之乡。金秋时节,鹅肥蟹壮,菱藕飘香。时堰的螃蟹,名青浦螃蟹,壳青、体壮、肉质白嫩,公蟹脐小而肉肥,母蟹脐大蟹黄丰满。《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诗”中,贾母、宝玉及众夫人、小姐品尝的就是青蒲螃蟹。

时堰的鹅以水草、野草、蔬菜为食,故无肥膘,康宏酒家用祖传秘方配料烹烧,“色泽鲜红亮,迎风十里香”,食之韧而不硬,油而不腻,口感独特,味沏肺腑。方圆百里,常有食客专程驱车前来品尝“康宏烧鹅”。

时堰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故事。

相传西汉孝子董永即是汉代时堰丹阳村(今丁堡村)人,七仙女与董永成婚后,夫妇二人到时堰集井兰巷落脚谋生,巷中古井,即是七仙女缫丝汲水所凿。镇东北一二十里外,有“鹤落伦”、“八步山”、“凤凰池”、“辞郎河”、“辞郎庄”等与七仙女传说相关的地名。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正宫娘娘绰号“马大脚”。相传“马大脚”就是明代时堰青蒲人。传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到青蒲庄青蒲角,得到“马大脚”的接济,其时“马大脚”是个癞头,一来二往俩人暗定终身。朱元璋即位后,派龙舟到青蒲接“马大脚”进都完婚,“马大脚”刚登上龙舟,头上掉下一只银碗,现出满头乌发。故此,有了“青蒲角上出皇娘”的传说。

时堰还有一个“莫庄”的传说。

说的是,从前时堰赵庄有一座时堰最大的庙,叫天宁寺。庄上农户们养了100头牛,夏天农户们都把牛拴在牛汪塘里过夜避蚊子。一天早上,养牛的人到牛汪塘牵牛,牛不见了,只有一根拴牛的桩,同时又发现庙也没有了。大家找到一个无名墩子上,发现庙和天宁寺都在墩子上。原来,这100头牛都是神牛,这个无名墩子是庄上的公产,为了帮助农户们阻止庄上赵财主侵占公产葬父,100条神牛大发神威,夜里把天宁寺拉到无名墩子上来了。

农民们摸桩思念神牛之功,遂改赵庄为“摸桩”,久而久之,“摸桩”便成了“莫庄”,一直叫到如今。

传说仅是神话不能当真,但传说中所蕴含的勤劳勇敢、积德友善精神和历代贤达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垂范,从古至今深深影响着历代时堰人的文化和理念,从一个侧面造就了时堰人敢想敢干、诚实友善、创业创新的品格,汇聚成了时堰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于是,先人为后人留了“长堤远眺、同井春耕、芦洲飞雪、蒲岭连云、虹桥锁浪、堰口归帆、西林柳色、南蒲荷香、一弯新月、两水明镜”十大景致,留下了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于是,后人将前人的精神和事业传承、续新:

于是,时堰有了上个世纪50年代轰动全国的教育战线先进典型时堰农中、60年代闻名全国的“苏北江南”莫庄、70年代享誉全国的农业先进典型进胜,80年代全国第一个文明村嵇东。

于是,80年代时堰成为盐城市第一个工业产值超亿元乡镇;90年代时堰的特钢工具闻名全国;进入新世纪,时堰以“特钢工具之乡”驰名中外,时堰农村供销工作位列全国乡镇百强。

于是,时堰成为盐城市文明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群众体育先进镇”、“科技工作先进镇”。

于是,时堰人又创造出了比历史上旧“十景”更美、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通人和,虹桥飞渡,为山雕塑、先贤遗宝、小桥流水、老街新貌、商业新街、超市竞妍、红楼大观、百年天坛”新十景。

时者,初升之朝阳也。堰者,水之大道也。

时堰,一个既阳光又灵秀的古老集镇,载着5000余年的灿烂文明,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中,翩翩起舞。

第三篇:让古镇资源走进美术课堂

让古镇资源走进美术课堂

论文摘要:校本课程开发要更善于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南浔名胜古迹众多,拥有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结合本校实际,在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开发适合本校师生的校本课程。关键词:古镇资源 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指出: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南浔,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南浔主要的自然景观要属“水”:南浔地属典型的水乡河网平原,素有“水市”之称,小镇内水路四通,到处都可以感受水的灵动和亲切,这正是我们需要感受和体会的东西。

一、南浔丰富的课程资源 从人文自然景观入手,南浔的美术课程资源可以归纳为五大类:第一类是以小莲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第二类是以百间楼为代表的具有诗情画意的水乡古镇风光;第三类是以张石铭旧宅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第五类是当地民族民间美术与非物资文化遗产。

第一类:以小莲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

南浔是园林之镇。自南宋建镇至民国初期,南浔的私家园林达26座之多,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精神,还融入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寓观景与藏书著书、吟咏唱和于一体;在民国时期,更是引入了欧式风格和元素,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景观。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小莲庄、颖园以及嘉业藏书楼。

第二类:以百间楼为代表的具有诗情画意的水乡古镇风光 南浔是典型的水乡古镇,古老的石拱桥,整齐的驳岸,柳树迎风,夹河小街,粉墙黛瓦,透出江南水乡独有的灵气与娇态。这自然之美与其别具风格的建筑格局交相辉映,衬托出一幅令人惊叹而又无法“克隆”的江南水乡古镇来。它的深厚、广博、远古是无法用文字所能描述的,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透落出古镇的独特韵味来。百间楼、南东街、南西街、东大街连同广惠桥、通津桥等古桥,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第三类:以张石铭旧宅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南浔那些建于清末民初的大宅更是别具一格。由于西风东渐,南浔商人长期与外商接触,耳濡目染之下,欧洲的经典建筑式样悄然地出现在这些传统的江南宅第里。如张石铭的“懿德堂”、刘梯青的“崇德堂”、庞元济的“承朴堂” 等都融入了西欧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南浔宅第特有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成为近代江南建筑中的一道奇观。

第四类:社会历史文化资源

南浔自古以来从商崇文,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早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享有“诗书之邦”的美誉。在历史长河中南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的艺术人才。近代更涌现出金城、庞元济、张葱玉、吴寿谷等书画名家。南浔还有着吴寿谷艺术馆、李大震艺术馆等艺术场馆,这些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术教育资源。

二、依托古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一)因地制宜,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我们认识到美术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是可以选择、变更、补充和拓展的。在教材的使用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抓课标而不是紧抓教材。课程的实施需要利用本土的课程资源,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习内容本土化。依据学习目标,我们有效地利用南浔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如《悠悠北山街》一课要求学生关注传统历史建筑,进行相关的文化探访和绘画表现。但作为杭州西湖边的历史文化街区,北山街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绝大部分学生都没去过,根本谈不上了解。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南浔也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又为同学们所熟悉,就改为《悠悠南西街》,以张石铭旧宅、求恕里、商业会馆等传统历史建筑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观察、写生等活动,了解、感受历史建筑物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造型表现力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探访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上《民间木雕》、《砖石上的雕刻》、《门的装饰》等课时,充分利用南浔建筑中丰富的砖雕、木雕资源,让学生实地探访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南浔本土的图片,供学生观察、讨论、欣赏,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觉亲切,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在课堂教学内容、图片选择、创作作业等方面,我们都力求以学生熟悉的南浔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为题材。由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教”制宜,进行独立性国画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因此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就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我一直以来从事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在国画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而南浔水乡古镇的自然景观和园林建筑又比较适合用中国画的方法来表现,因此我们确定了国画学习与古镇资源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方向,立足南浔古镇,充分利用南浔古镇丰富的名胜古迹和人文资源,融地方特色、国画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为一体,开发了《墨韵浔溪》国画校本课程。

1、强调地方特色,遵循国画学习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地处南浔古镇,自然景观、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古镇资源多与传统国画内容相契合的特点,将古镇众多的自然景观和文物资源作为学生国画学习的内容,以古镇资源为脉络开展国画教学,整合了国画学习和古镇资源的内容。使学生国画学习从单纯的国画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达到将学生国画学习内容本土化、生活化的目标。

2、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国画学习作为思考的起点,以提问、提示、资料提供、画法指导、讨论等方式,展示国画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3、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结合教材内容,安排适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尝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让学生通过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等方式开展参观、走访、调查等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三、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建立图片库

图片是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图片质量的优劣、内容的多少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它不仅是教师课堂展示的内容,也是学生创作的内容来源。因此,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对南浔古镇各个景点进行拍摄,同时进行网络搜索,积累了大量的图片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对教师范画、学生作业的收集。我们对这些图片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了以校本教材为提纲,按课时划分的图片库,每课包含景点照片、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作业四个部分。

2.巧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运用是美术教学的关键,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的激发。在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多媒体运用的有效性和多样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1)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时,我们注意使用像素高、清晰度好的图片,先让学生从整体观察,了解建筑物的外形、结构、环境等,获得对景点的整体印象,然后通过对图片的放大,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观察建筑物的细节,如屋顶地结构、屋脊地装饰、门窗的造型及花纹、墙面的剥落痕迹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从整体到局部地进行观察。既能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感知要表现的对象,又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表现时有内容好画,避免画作的空洞乏味、僵硬死板。

(2)彩色与黑白相结合 自然景物色彩丰富、变化万千,学生从幼儿园开始,经过多年的儿童画学习,已经习惯了使用油画棒、水彩笔,习惯了用色彩去表现多姿多彩的世界,对学生来说,他们的眼中全是色彩。而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墨色,墨分五色,在于用千变万化的墨色去表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对此往往不能接受,很难理解如何用墨色去表现。我们运用彩色与黑白相结合的图片展示方法,让学生把颜色与墨色联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展示时,我们先出示彩色照片,让学生观察感受,然后将照片转换成黑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黑白也能表现多彩的景物,从而转变他们的观念。然后让学生观察黑白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黑与白之间的层次变化,使学生懂得墨色变化的重要性,理解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要求,为创作表现奠定基础。

(3)视频与图片相结合

在课堂上观看图片缺乏一种现场感,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往往对景物所处的位置、方位、周边景物环境不了解。为此,我们利用南浔旅游网中的“虚拟游”这一资源,将虚拟游搬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在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上《嘉业堂藏书楼》一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进行虚拟游,按大门、宋四史室、书楼、正厅的顺序进行参观,通过观看、聆听导游词,获得对藏书楼的整体印象,了解藏书楼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色。然后选取典型的、容易入画的的大门和正厅,进行图片展示,重点分析。

3.丰富欣赏内容

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国画教学同样如此,要使学生喜欢中国画,画好中国画,首先得从欣赏开始,使学生通过欣赏,提高对中国画的认识,培养中国画的兴趣,真正地喜欢中国画。我们结合南浔本土资源,设计了《画坛领袖金城》、《画虎名家吴寿谷》、《拥军模范沈彬如》、《三痴老人王孙乐》、《庞莱臣与虚斋藏画》等专题欣赏课,在教材中设置了《水墨浔韵》这一欣赏版块,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参观吴寿谷艺术馆、李大震艺术馆,多次参观南浔画院书画展。通过欣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培养了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4.强调多元评价

评价在教学中起着 “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单纯地以“画得像不像”、“画得好不好“为评价标准,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丧失信心,他们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及长处,就无法提高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对个性地发挥也会有阻碍作用。《美术新课标》提出“尊重个性差异,不搞统一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多元化评价,评价标准差异化,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作品的闪光点为主,以鼓励为主,对学生作品中的个性化倾向加以肯定。如“这幅画的线条很流畅”,“这幅画用笔很粗犷”“这座桥画得真精细”“这块墨的变化真多,你是怎么画的”等等,让学生明白自己作品中的优点,以保护学生的个性不被同化,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介绍画画的想法、心得,学生互评、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精彩的、生动活泼的评价,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5.注重环境熏陶

学校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高品位的书画文化环境带来高品位的教育,学生置身其中时时受到美的熏陶,是诱发学生艺术兴趣的重要途径。我们重视学校书画环境建设,努力为学生打造优美舒适的书画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国画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国画学习的兴趣。我们以宣传橱窗、校报为阵地,长期展示学生画南浔的国画佳作,还布置了《墨韵南浔》国画长廊,我们的国画专用教室也长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使我们的校园始终弥漫着浓郁的水墨气息。这些阵地既给学生以展示的舞台,也成了教育学生的资源。

6.开展多彩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习兴趣持久性的重要途径。学校除了常规的比赛、展示活动外,着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调活动内容的本土化、特色化:探源溯根的湖笔文化寻根活动、结合课程内容的古镇调查访问活动、参观画展艺术馆、寻访民间艺人、实地写生、名家讲座、笔会等,将美术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南浔历史悠久,具有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能加强美术教学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第四篇: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

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

姚云辉

从巫山小三峡乘船70余公里,便到了三峡久负盛名的千年古镇大昌。

记得2001年,当时流经古镇的大宁河水位一天天上涨,离大昌古镇淹入河中的日子也渐渐临近,古镇居民对古城的依恋与日俱增。

大昌古镇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镇内有保存较好的古城门和三峡最大的古建筑群。古镇东西主街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这是个“四面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我们在傍晚时分到达,走在青石板街上,似乎是穿梭在远古时代。2003年,大昌古镇被淹没之前,它成为一个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被整体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下了渡船,登上青石阶,迎面就是南门。一棵古老的黄葛树生长在南门城墙里,躯干从石缝中冒出来,根虬暴露在外,盘旋着、扭曲着。我们深怕破坏了古镇的宁静安详,便放慢放轻脚步,欣赏着古镇的一砖一瓦,有哪里的古民居会比这里的更舒展于山形地势,更得意于御风亲水?还有哪里的老房子能比这里的见证过更多沧海桑田,而后又将桑田沧海?

古镇建在大宁河畔,占地约10公顷,现名为“解放街”的街道呈“T”字形,串通东、西、南3座城门,东西街长350米,南北街长200米。镇内大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

与1700多年的每一天一样,村民平静地坐在门前干着手头的活计,打理着自家的营生。三峡工程蓄水已经改变了一切,当时还有19个月,大昌古城将被全部淹没,上方水深将达近30米,这里将变成一片汪洋。但这里没有给人丝毫异样的感觉,只有古城南门上那个偌大的“拆”字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久就会消失,2004年初古镇将全部拆除和部分复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度过千年古镇的最后两个夏天。

袖珍古城,城小价值可不小。这里有大量翘角飞檐的明清建筑,有37幢古民居和完整的古城墙。城内石板铺地,屋宇精巧别致,古韵浓郁,更有清澈见底的长江支流大宁河穿流其间。

古镇上,货摊都一字排开摆在极具特色的双屋檐下,不必担心被雨淋湿,很像是江南古镇西塘有名的廊棚。还有民居中用于防火的封火墙,一派江南风格。不过,要知道这里可是地势险恶的三峡腹地,遥想古人,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建造出这个小镇,简直是个奇迹。

大昌镇的海拔为141米。到2009年,三峡库区的水位上升至175米。事实上,大昌镇已与秭归新滩、忠县洋渡、石柱西沱等千年古镇一样,现在已经淹没水下。

古镇是大三峡地区古老的经贸中心。规模宏大的七省会馆、云蒸雾绕的煮盐之邦,造就了大昌人的精明。善于经商的大昌人没有学会坑人骗钱,即使在古城消失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去“宰”外地客。人们的确生活悠闲,随处可见老人们坐在街头晒太阳,纳鞋

底,从没有人匆匆忙忙地奔跑。

吃完晚饭后,我们都将到大宁河畔去游泳,顺便拣了几枚黑白相间的三峡石,带回去送给好朋友。傍晚,登古城,顾四周,东西良田万顷,古城如画舫静泊。日落时,在大宁河彼岸的山上远眺大昌。黛色的屋顶、红红的桉树叶,被阳光染出多种层次的河水,搭配在一起,安宁和谐。

1700年,这足够让人对大昌的过去产生敬畏——这座远离京城万里之遥的小小古镇,从无到有,从远古的政权建立延续到现在,代代接受着远居京城帝王的君领之力,创造着适应自己的生活。历史显然不是大昌人的包袱——古城之外,显示着现代人的痕迹:钢筋混凝土,玻璃,摩托,空调,抽水马桶。古屋的封火墙与钢筋混凝土相比,如同历史的兴衰更替,不可逆转,却又难以衔接。

大昌人说,我们没有必要对祖先忏悔,他们可以来到这里给我们创造幸福,我们也可生活在别处,为儿孙创造幸福。

移民的最后一件事,是到河边挖一棵小树,或者装点土和水。能能带走的,除了乡音、水、土和思念,没别的。

泱泱平湖是老历史的封底,也是新历史的封面。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走进云南因远 关爱古镇”

引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上,绝妙的音乐华章层出不穷。这其中,祖国大家庭中的少数民族,更是表现出了伟大的音乐天赋,在云南省白族地区遗留下来的白族“洞经古乐”就是杰出的民乐瑰宝之一。自云南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以来,各少数名族的历史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洞泾音乐”,它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而且还为云南的旅游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因远镇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利,“因远洞泾古乐”受到的保护和关注还不够,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掘这一优秀的少数名族传统文化,7月25日至7月31日,我们实践小组一行来到云南省因远镇,就此地的白族“洞经古乐”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做了调研。我们此次实践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我们的热情、知识为民族文化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针对当地面临消失的白族洞经古乐文化的抢救工作,宣传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引起当地政府、人民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二是,通过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向社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风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出发到因远之前,我们在玉溪市聂耳文化广场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有这样一种音乐,不到15%的人听说过,只有一位年长的老人熟悉和了解。调查结束后,玉溪日报的记者对我们进行了采访。7月26日,我们调查小组到达元江,与当地电视台取得联系,并对如何宣传“洞泾古乐”进行了商谈。我们计划在因远举办一场“洞泾古乐”的表演,当地电视台答应我们,他们可以在举办那天给我们派记者过去录制,并帮助我们在电视上帮我们宣传。当天下午,我们乘车赶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因远。7月27日,按照我们的计划,今天我们要对演奏洞经音乐的老艺人进行采访。在当地宣传干事的指引下,我们对几位老艺人进行了采访。采访时老艺人为我们演奏洞泾 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因远洞经大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起初,洞经音乐作为一种皇族音乐,只能在宫廷上或是皇家祭祖的时候才能进行演奏。但是它很快的流传到了民间,经过民间艺人的丰富及传播下,在明末清初,它的发展以及影响达到顶峰。在其发展的最高峰,每一个居住在这的白族的人民,或会唱一首洞经,或会演奏一种乐器,更有胜者两者皆会,而那些什么都不会的就可能找不到玩伴,只能当一个看客,因为在农耕之余,白族人民便会聚在一起演奏洞经音乐,把它当作一项娱乐活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清末以来,因远洞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外来文化的冲击、战火的毁坏、认为的故意破坏,使得洞经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的状态。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洞经有关的建筑物和书籍,几乎都被毁坏了。近年来,随着一些老艺人及社会人士的努力推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发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日益重视,并准备把洞经古乐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洞经古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的因远镇已有四个自然村成立了洞经古乐表演队,洞经古乐表演在当地已初具规模,而且镇政府也在每年有限的财政预算中拨出部分资金予以扶持,并每年举行“三月街·米干节”等旅游文化活动,推动洞经音乐的发展。但是,洞经古乐现在依然面临着传承、宣传、资金等方面的困难。7月28日,我们对昨天进行采访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了一份相关的报告,并拟定了一份明天演出的具体安排。我们联系了电视台的记者,跟他们讲述了明天的演出活动的具体事宜。7月29日,我们利用上午和中午的时间,对演出场地进行了打扫,并进行了布置:贴上了横幅,更换了老化的电线和灯泡。下午,记者们终于赶到了,匆匆吃完晚饭后,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的表演。活动总结: 经过这次活动,我们对白族的文化以及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及认识,我们也从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加深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我们也从那些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了,白族人民伟大的创造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了我们对洞经的热爱,增强了我们把它宣传出去的决心。对于今后的宣传工作,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寻求各方的帮助,让因远洞经更好的传承下去。特别感谢: 玉溪市大众电视台 玉溪日报社 元江县因远镇政府 实践人: 机械学院陈涛 龙臻旎 蒋信 马兆吉 段梦 赵勇 邱月 于然

下载走进古镇平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古镇平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镇调查报告

    以乌镇为例浅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引言 乌镇为江南著名的水乡文化古镇,拥有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

    古镇解说词

    谷里镇解说词 (在政府院坝,解说员解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幸福小城镇——谷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热情欢迎您的莅临!我是解说员ΧΧ,今天就由我为大家进行解说服务,敬请各......

    古镇调查报告

    古镇调查报告 古镇调查报告1 一、龙门的历史龙门古镇,是个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的小镇,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

    平川中学家长学校岗位职责

    平川中学家长学校岗位职责一、校长职责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比较系统地传授......

    平川中学家长学校制度

    平川中学家长学校制度为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特订如下制度: 一、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思想。 二、......

    平川镇2009扫盲工作计划

    武平县平川镇人民政府文件平政[2009]26号 ------------------平川镇2009年扫盲工作计划 大力开展扫盲教育、减少文盲人口是宪法定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我县人口素质、建设人......

    平川镇机关效能自查

    平川镇机关“效能风暴”行动自查田自聪按照平川镇党委、政府关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布署,通过认真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和深刻领会王书记在机关效......

    荡口古镇导游词

    荡口古镇导游词 荡口古镇导游词1 悠久历史荡口古名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古镇位于无锡东南鹅湖镇境内,西邻鸿山越国贵族墓群和泰伯墓,东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