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心态分析与发挥职务作用的对策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为了解掌握我市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题调查,全面掌握了我市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基本情况,深刻分析了这些干部的心态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我市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现状及结构
我市现有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255人,占全市科级干部总数的29.65。其中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142人,在市直享受科级待遇45人,在乡镇享受科级待遇68人。平均年龄为46.53岁,其中35周岁以下15人,占5.88;36-50周岁135人,占52.94;51-56周岁72人,占28.24;57周岁以上33人,占12.94。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中具有大学学历43人,占16.86,大专学历85人,占33.33,中专55人,占21.57,高中以下学历72人,占28.24。在2002年乡镇班子换届和市直二层班子调整中共有18名表现优秀的干部被提拨到科级非领导职务岗位上,有65名实职领导转任为非领导职务,其中有46人因工作需要从实职岗位转任,19人从副职岗位提拔为主任科员或享受正科级待遇。
二、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中的不同心态及其成因分析
两年来,我市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中大部分能够正确对待岗位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情绪,能认识到自己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有较丰富的工作阅历、经验以及较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正是发挥所具有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业务优势的时候,积极自觉地参加单位的中心工作或协助单位领导当好参谋助手,搞好“传、帮、带”;而新提拔担任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能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水平,在工作中能够遵守组织纪律和有关规定,服从组织安排。有的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计生工作、效能督查及清理整顿农村基金会、乡镇换届选举工作队等;有的在本单位负责股室的具体业务,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但是也发现一些干部退居二线后几乎不上班、不承担工作、不与单位联系,处于“离岗休息”状态,影响了其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经调查分析,这些干部主要有这么四种心态:
一是乐得清闲,不事公务。这部分干部在市直机关部门中占多数,他们在转任非领导职务前均担任过一定职位的领导职务,转任后普遍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滋生了卸担子混日子的思想,有的视“转非”如“离退”,当起了“甩手掌柜”;有的认为经常过问别人分管的工作,会有“指手划脚”之嫌,只要能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任务就可以了。
二是安分守己,得过且过。这部分干部认为自己是非实职的,工作上不用负主要责任,很自觉地“摆正位置”,认为服从就行了,不必绞尽脑汁出点子,用不着那么卖力干。还有一些新提拔为非领导职务的年轻干部认为自己处于领导和一般干部之间,在工作上配合好班子,做好上下协调就够了,工作主动性不够。
三是无所适从,期待留用。这主要是一些工作热情较高的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工作能力各方面都还可以,且在上一任担任实职领导期间表现不错,对具体业务也比较熟悉,对转任非领导职务没有心理准备,满腔热情无处发挥,内心无所适从,希望所在单位能够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
四是失落惆怅,不思进取。一些相对较年轻的非领导职务干部总认为好不容易走上领导岗位,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就让“退二线”,心里不平衡,感到仕途到此为止,工作角色转换较慢,有较强的失落感。此外,一些因犯错误或被一票否决转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总认为运气不好而葬送了前程,感到前途茫然,丧失了进取心。
经分析认为,造成以上四种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消极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认识有偏差,对非领导职务干部如何发挥作用问题存在思想障碍。一是有的单位领导班子对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心存顾虑。认为这些干部退二线了,应好好休息,再让干工作,怕被说不关心老同志或对老同志指手划脚,还担心这些同志不接受。还有认为让这些干部继续发挥作用,会干扰自己的工作,增加麻烦。二是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对自身发挥作用存在模糊认识。有的缺乏进取精神,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图个清闲自在。三是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有些人认为非领导职务干部继续发挥作用是多余的,把提建议说成是闲操心,且对这些干部尊重不够,导致部分干部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不敢大胆开展工作。
2、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途径不明确,工作任务不饱和,一部分人经常处于“赋
闲”状态。目前我市对发挥这些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还没有进行具体明确的界定,使有的单位对安排这些干部从事什么工作,赋予什么权力,承担什么责任,感到不好处理,干脆不安排具体工作任务,默许他们不用上班。导致有些干部想继续发挥作用而没有机会或不知怎么发挥。有的新提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认为职级待遇是解决了,但既不是班子成员,又不再担
任中层干部,遇事不能表态、拍板,只能领导叫什么就做什么,对工作被动应付,反而不如担任中层干部时作用发挥的充分,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激励措施不到位,影响了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发挥。虽然我市于2000年制定了《关于加强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和使用的若干规定》,但是有的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按市委有关规章制度执行,导致部分干部特别是从领导岗位转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上班随意性大,个别的甚至未经请假,长期外出或呆在家中。另一方面,我们对非领导职务干部选拔、教育、管理、监督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作用发挥得好、政绩突出的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激励措施不到位。比如,对提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是否可以兼任下一级领导职务,对非领导职务干部年度考核等次的确定,对年富力强、表现优秀的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提拔使用等问题,都没有具体配套的规定。这也是影响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充分发挥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随着机构改革的进行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非领导职务干部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在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中,根据分层分类管理的原则,加强管理,拓宽渠道,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好我市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
(一)组建两个职能工作组。
(1)项目开发攻关组。从政府系列经济部门的现任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中抽调部分人员组成项目开发攻关组,具体职责是协助有关职能部门搞好项目的规划、开发、联系、协调、引资、实施和管理等工作,下设农业、花卉、林业、水利、水电、工业、矿产、城建、土地等项目小组。由市委农办、市计划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水产局、经贸局、外经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经济技术开发中心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分别任各项目小组的组长。各项目小组根据职能分工依托在对应的职能部门相对集中办公并进行日常的管理,每个项目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成员主要是根据干部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特长、工作经历等不同情况,从相应职能部门或其他部门中选调部分文化素质较高、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和经济工作经历、熟悉项目开发工作、年龄在57周岁以下、身体状况较好的现任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组成。各项目小组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所对应小组的项目开发攻关工作,平时的日常工作由相应职能部门根据阶段性工作做统一部署安排。经费由所依托的职能部门负责统筹解决。项目开发攻关组通过组织调研协助各职能部门搞好项目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等工作,达到促进我市经济总量提升的目的。
(2)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组。为提升我市党建工作水平,市委成立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组。具体职责是负责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创新项目的规划、设计、部署、联络、督查、反馈以及协助指导各基层党委(党工委)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等工作。成员从熟悉党务工作的现任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抽调组成,依托在市委创先办进行日常管理,抽调人员平时在原单位上班,具体业务工作由市委创先办统一协调部署。每半个月由市委创先办常务副主任负责召集召开例会,部署具体的工作任务。抽调的成员根据市委的工作部署,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有权督促、指导基层党委(党工委)按照市委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三大“员”的作用,一是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督查员。每个督查员挂钩1个党委(党工委),对所挂钩党委(党工委)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了解,为市委党建创先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联络员。每个联络员挂钩1个党委(党工委),负责联系指导党委(党工委)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以及后进支部整顿、“五好”村党组织建设、“五好”乡镇党委建设、基层事务公开民主管理、党建检查指导、干部管理等工作,平时要经常深入到各自挂钩党委(党工委)了解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及其他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市委创先办,做到上情下传、下情上报。三是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设计员。选派一些有较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到村(居)党支部兼职,指导带领村支部全体党员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引导帮助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村级组织建设基础,从而推进我市基层组织建设上新水平。
(二)其他管理渠道。对参加上述两项主要工作以外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可以采取下面几种形式:(1)继续履行原职责。对新提任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应根据他们的特长,可以安排他们继续履行或兼任原股级岗位职责,也可以让其协助单位领导分管某项工作,或独立承担某项阶段性重要工作,以发挥业务骨干的作用。(2)离岗待退。对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可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按照适宜、适度的原则,适量分配工作任务,在管理方式上不作统一的硬性规定,本人身体欠佳的,经组织批准可以离岗待退,即使是身体状况好的,本人乐于继续工作的,在管理方式上也要灵活掌握。(3)负责技术性业务。对有专业技术专长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可以授权他们负责专业技术性工作或允许他们在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兼职,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4)参与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对一部分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刚从领导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安排他们参与全市的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如效能办、督查中心、教育办、纲要办等临时机构,发挥他们熟悉政策、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协助完成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及阶段性工作。(5)兼职“智囊团”成员。抽调一些资历较深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兼职政策调研员、计生督导员、干部监督联络员、专项工作督查员等,组织对市委、市府以及市有关部门的重要事项进行调研、督查。(6)鼓励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根据市委《关于鼓励事业单位干部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见》,放宽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条件,简化手续,只需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即可。从而鼓励一部分有技术专长、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在本市境内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到私营企业接受聘任,服务经济建设。市委对这部分干部实行优惠政策,在经济待遇上每月领取原单位实发基本工资的90,对其实行“四保”,即保留身份、保留编制、保留档案工资、保留职级,工龄、晋薪晋级、各项保险等按在职人员同等对待。
(三)健全配套管理制度,激励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履行好工作职责。要完善健全三个方面的配套制度,切实解决好非领导职务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一是要与实职领导干部一样对待非领导职务干部年度考核等次的确定。非领导职务人数较多的单位,年度考核时,可按规定的比例在非领导职务干部中产生优秀等次,非领导职务人数较少的单位,年度考核十分优秀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应与实职领导干部一视同仁,符合优秀等次条件的要确定为优秀等次。二是要关注优秀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提拔使用。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非领导职务干部,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可以按程序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也可以提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或领导职务。三是加强对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组织纪律约束。对于男不满57周岁、女不满52周岁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要按在职干部一样进行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单位的工作纪律,有事不能上班的要履行请销假手续。对长期无故不上班、不承担所安排工作、不与组织联系的干部,要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党章有关规定进行批评教育和党政纪处分,降免其非领导职务,直至辞退或开除。
第二篇:关于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一些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一些思考
如何充分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必须研究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要促进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发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端正思想认识,营造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要破除种种思想障碍,在全社会形成鼓励非
领导职务干部干事,支持非领导职务干部干成事的良好氛围。首先,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他们,安排好他们的工作,真正把发挥他们的作用摆上议事日程,拿出解决办法。其次,要教育引导非领导职务干部正确对待职务的升降去留。要让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充分认识组织上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珍惜组织上的这种安排,自觉履行岗位职责。要教育提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第三,要正确社会舆论导向。要大力宣传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先进事迹和好的典型,消除社会上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错误认识,端正对非领导职务的认识和态度,在全社会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2、联系工作实际,明确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要根据分层次、分类别管理的原则,从本单位本地区的工作实际出发,明确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途径,切实从根本上解决非领导干部“赋闲”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和途径:一是协管或独立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对于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应根据单位特点、干部的能力特长,可以安排他们协助班子成员分管某一方面工作,或者独立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领导力。二是参与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对于从领导班子成员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应注意发挥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安排他们参与全县的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如企业改制、防汛抗灾、城市创建等,发挥他们在中心和阶段性工作善于把握政策、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作用。三是授权督办检查重点工作。发挥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有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应积极选派他们督办一些重点工作,如重点工程建设、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等等。四是负责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研究。各单位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安排他们围绕本单位工作计划、重点专项工作和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五是利用专才发挥作用。对一部分有技术专长、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应积极引导他们为本地本单位的发展献计献策,或者直接投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六是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中树立起来的个人威信,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行风监督活动。
3、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配套措施
要按照干部成才规律,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非领导职务干部资源,真正让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是要规范政策待遇。要认真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和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正常待遇。政治待遇要与同级领导职务干部同等对待,应组织他们列席有关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经济待遇,对工作经费、加班补助、岗位津贴等方面的待遇要按规定给予安排,该给的一分也不能少。二是考核要与领导职务干部同等对待。非领导职务人数较多的单位,考核时,要按一定的比例在非领导职务干部中产生优秀等次。三是要关注优秀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提拔使用。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非领导职务干部,有条件提拔使用的,应提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或转任同级领导职务。四是要关爱非领导职务干部。要积极帮助解决非领导职务干部家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4、健全管理机制,强化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制度保证
要出台《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宏观管理。一是要明确工作纪律。非领导职务干部不能游离组织纪律约束之外,要严格按在职干部进行管理,必须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二是要完善从事第二职业政策规定。非领导职务干部从事第二职业的,要经本人申请、单位班子集体审查,报组织部备案,并办理好提前退休或离岗退养手续。三是要规范非领导职务的设置。要抓住《公务员法》入轨运行的契机,对非领导职务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按照规定重新进行登记,重新确定职务及职数。对突破职数限制的,要通过组织竞争上岗,淘汰一批,通过提前退休,消化一批。
《关于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一些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一些思考。
第三篇: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问题研究
设置非领导职务,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产物,它对推动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调动干部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情况表明,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越来越多,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干部队伍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特别是那些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尚不到退休年龄干部的作用,是摆在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的现状
1、队伍十分庞大,但构成和来源比较复杂。由于近年来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加上非领导职数设置过滥,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据统计,全市现有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508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50.2%;各县市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4501人,占乡科级干部总数的57.1%。从年龄上看,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50岁以上的占主体,占总数的54.9%,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46岁以上的占主体,占总数的49.3%;从学历上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占86.6%,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占67%。
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来源,一般分两种情况:下级提任和同级改任。下级提任分为中层干部直接提任和领导干部到龄或退“二线”后提任。同级改任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作为安抚干部的手段。有在精简领导职数中落岗后改任的;有在乡镇换届选举中落选后改任的;有要求到部门单位安排或回原住地工作主动提出改非的;有对资深人员进行照顾性安排的;有不胜任现职进行组织调整的,等等。某县市副主任科员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561人,其中因机构改革、不胜任现职等改任的非领导职务干部418人。二是作为干部退休的过渡。一些地方和部门为腾出领导岗位,对那些在一定岗位工作达一定年限的干部“先提后退”,把非领导职务视为“二线”职务、退休前的“驿站”,不安排具体工作,不明确岗位要求,单位学习、开会或者工作决策,也不通知他们参加,客观上使非领导职务的同志处于“有职无责”、“有岗无职”、提前退休的状态。三是作为人员分流的渠道。有的地方在机构改革出台明确规定:凡男年满52周岁,女年满48周岁,或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6周岁,就列入非领导职务序列安排,在换届人事调整中不作提名人选,“离岗退养”或“离岗创业”等,列为人员分流的对象。四是作为变相超职配备领导干部的途径。
2、有岗位职责,但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够严格。一些领导干部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改任了非领导职务,仍然有工作岗位,也享有开展工作的权利,但组织上对这部分干部在教育管理监督上,一般不如改非以前或其他在职干部那么严格,甚至是“空白”。在教育上,一般没安排什么学习培训,更没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单位组织学习、开会,一般不通知他们参加,对他们是否参加也没有作出严格要求。在管理上,处于放任状态,使得少数非领导职务干部长期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有的上班不准时,有的偶尔来趟办公室,有的在家休息根本不上班,有的干脆脱岗外出打工或干第二职业。但工资奖金照拿,与其他干部没有两样。在监督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长时间不与单位联系,单位对他们在外干什么也不闻不问,缺乏监督。同时非领导职务也存在着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的问题。非领导职务干部只要不犯重大违纪错误,就可以一定终身,直到退休。
3、经验十分丰富,但干部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非领导职务干部,曾经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工作阅历比较丰富。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大多数都思想情绪松懈,工作热情骤减,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长期处于“赋闲”状态,在工作中一般比较被动,工作中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有的虽然想开展工作,但又担心越职越位,放不开手脚。据调查,有80%以上的乡科级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与单位“两不找”,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造成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唱对台戏,冷嘲热讽,指点江山,干扰单位工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影响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障碍因素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
1、从社会层面看,存在三种认识误区,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由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等对非领导职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何对待非领导职务,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在认识上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普遍的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代价论。认为现在改革深入人心,农村搞税费改革,国企推行“双退”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进行,各项改革都得付出成本,付出代价,都得有人承受。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赋闲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但却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二是无用论。认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多,官多兵少,只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就行了,让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显得多余无用,有的思想消极保守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三是实惠论。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平时不上班,但工资奖金一分都不少,有的从事第二职业,有的经商办企业,群众戏称“政治上受了损失,经济上得了实惠”,做不做事无所谓。少数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经商上闯出点名堂后也觉得“今生升官的机会没有了,发财的机会还是有的”,转而追求经济上的实惠。
2、从组织层面来看,存在三种不良心态,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由于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还没有
把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使得一些单位的领导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使用存在顾虑,主要表现为三种不良心态。一是不愿用。现在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较多,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怕非领导职务干部帮倒忙,怕他们搞攀比,怕他们争权,不好平衡,情愿工资奖金照发,花钱买安逸。有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级别上与单位主要领导一样,让他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担心他们不与领导保持一致或设置干扰,再者下面的干部也不好处理关系,不愿意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二是不敢用。一些单位领导认为改非干部资历老,架子大,难以驾驭。少数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由于自身素质、人际关系等原因,在单位里不受干部群众欢迎,改任后牢骚满腹,随意猜忌,搞得人心惶惶,领导不敢启用,群众怕其重新出山。少数单位由于非领导职务干部较多,安排一个不安排一个,怕顾此失彼,引起矛盾,干脆一个也不用。三是不必用。少数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在谈话后,“从此君王不上朝”,不干预、不过问也不热心单位的事务。有时单位请他们来商量工作,他们开口就是行行行,再说就是好好好,怕陷入事非之中,不愿继续革命。组织上想发挥他们作用显得没有必要。
3、从个人层面来看,存在三个不适应,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主观条件。一是心态不适应。少数领导干部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普遍存在着失落感,情绪不稳定,表现出怕事、疑虑和羞愧的心理,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心态得不到及时调适,制约着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二是思想行为不适应。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们把为官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升官光宗耀祖,丢官有辱门庭”,对官位产生病态的依恋。从行为举止看,由于受上述思想支配,他们在改任非领导职务时,不是认真反省自己,而是找领导说情扯皮甚至无理取闹,损坏了自身的形象和威信。三是能力上不适应。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无官一身轻”,自暴自弃,放松了学习和改造,忽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把自己局限于已有水平,日长月久,不能适应基层工作的形势,挑不起重担,干不起重活,轻活又不愿干,眼高手低,谈不上发挥什么作用。
三、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基本思路
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氛围、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机制等方面共同着力,形成合力。
1、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为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非领导职务是职务,是实职,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非领导职务干部干事、支持非领导职务干部干成事的共识。首先,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深刻认识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小康大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需要发挥每一位社会成员包括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毕竟曾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们赋闲,是对他们的不公正的对待,也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各级党组织要克服各种思想障碍,真正把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摆上议事日程,拿出解决办法。其次,要教育干部正确对待职务的升降去留,正确对待岗位的变化,破除“上荣下辱”等陈腐的封建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领导职务的“是”与“非”都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不论何种职务都是为人民当好公仆,从而调适好心态,摆正位置,在新的岗位做出新的业绩。再次,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在非领导职务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典型事迹,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端正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认识和态度,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形成非领导职务也可以大有所为的浓郁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各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2、严格组织管理,将非领导职务干部纳入干部管理体制内。对不到退休年龄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不能“一改了之”,让他们“悬空”,要纳入干部管理体制内,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放任自流。一是明确规定必须上班,必须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成为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更不能只吃粮不打仗。二是定期加强联系。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组织上要安排领导与其联系,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为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为他们努力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三是加强考核管理。根据不同非领导职务的岗位特点设置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增加他们的压力,使他们工作起来有目标、有方向、有干劲。对那些目标任务完成好表现突出的及时转任为同级领导职务,起到“提拔一个调动一片”的作用,使他们政治有奔头。
3、创造必要条件,为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合适的舞台。
要解决非领导职务干部赋闲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任。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其单位特点、个人年龄、能力特长、身体状况,为他们安排适当工作,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要建立“组织部门协调安排、用人单位积极推荐、个人和岗位双向选择”的干部安置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负责调研工作,安排围绕本单位工作计划、重点专项工作任务和重大课题,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研究,就单位的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调研论证。二是协助班子成员负责某一具体事务,安排他们协助领导处理某一专项事务,如堤防建设、修路架桥
第四篇: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问题研究
设置非领导职务,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产物,它对推动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调动干部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情况表明,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越来越多,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干部队伍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特别是那些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尚不到退休年龄干部的作用,是摆在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的现状1、队伍十分庞大,但构成和来源比较复杂。由于近年来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加上非领导职数设置过滥,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据统计,全市现有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 508 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 50.2% ;各县市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 4501 人,占乡科级干部总数的 57.1%。从年龄上看,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 50 岁以上的占主体,占总数的 54.9 %,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 46 岁以上的占主体,占总数的 49.3 %;从学历上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占 86.6 %,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占 67 %。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来源,一般分两种情况:下级提任和同级改任。下级提任分为中层干部直接提任和领导干部到龄或退“二线”后提任。同级改任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作为安抚干部的手段。有在精简领导职数中落岗后改任的;有在乡镇换届选举中落选后改任的;有要求到部门单位安排或回原住地工作主动提出改非的;有对资深人员进行照顾性安排的;有不胜任现职进行组织调整的,等等。某县市副主任科员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 561 人,其中因机构改革、不胜任现职等改任的非领导职务干部 418 人。二是作为干部退休的过渡。一些地方和部门为腾出领导岗位,对那些在一定岗位工作达一定年限的干部“先提后退”,把非领导职务视为“二线”职务、退休前的“驿站”,不安排具体工作,不明确岗位要求,单位学习、开会或者工作决策,也不通知他们参加,客观上使非领导职务的同志处于“有职无责”、“有岗无职”、提前退休的状态。三是作为人员分流的渠道。有的地方在机构改革出台明确规定:凡男年满 52 周岁,女年满 48 周岁,或男年满 50 周岁,女年满 46 周岁,就列入非领导职务序列安排,在换届人事调整中不作提名人选,“离岗退养”或“离岗创业”等,列为人员分流的对象。四是作为变相超职配备领导干部的途径。2、有岗位职责,但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够严格。一些领导干部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改任了非领导职务,仍然有工作岗位,也享有开展工作的权利,但组织上对这部分干部在教育管理监督上,一般不如改非以前或其他在职干部那么严格,甚至是“空白”。在教育上,一般没安排什么学习培训,更没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单位组织学习、开会,一般不通知他们参加,对他们是否参加也没有作出严格要求。在管理上,处于放任状态,使得少数非领导职务干部长期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有的上班不准时,有的偶尔来趟办公室,有的在家休息根本不上班,有的干脆脱岗外出打工或干第二职业。但工资奖金照拿,与其他干部没有两样。在监督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长时间不与单位联系,单位对他们在外干什么也不闻不问,缺乏监督。同时非领导职务也存在着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的问题。非领导职务干部只要不犯重大违纪错误,就可以一定终身,直到退休。3、经验十分丰富,但干部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非领导职务干部,曾经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工作阅历比较丰富。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大多数都思想情绪松懈,工作热情骤减,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长期处于“赋闲”状态,在工作中一般比较被动,工作中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有的虽然想开展工作,但又担心越职越位,放不开手脚。据调查,有 80 %以上的乡科级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与单位“两不找”,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造成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唱对台戏,冷嘲热讽,指点江山,干扰单位工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影响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障碍因素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1、从社会层面看,存在三种认识误区,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由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等对非领导职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何对待非领导职务,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在认识上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普遍的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代价论。认为现在改革深入人心,农村搞税费改革,国企推行“双退”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进行,各项改革都得付出成本,付出代价,都得有人承受。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赋闲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但却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二是无用论。认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多,官多兵少,只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就行了,让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显得多余无用,有的思想消极保守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三是实惠论。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平时不上班,但工资奖金一分都不少,有的从事第二职业,有的经商办企业,群众戏称“政治上受
了损失,经济上得了实惠”,做不做事无所谓。少数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经商上闯出点名堂后也觉得“今生升官的机会没有了,发财的机会还是有的”,转而追求经济上的实惠。2、从组织层面来看,存在三种不良心态,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由于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还没有把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使得一些单位的领导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使用存在顾虑,主要表现为三种不良心态。一是不愿用。现在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较多,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怕非领导职务干部帮倒忙,怕他们搞攀比,怕他们争权,不好平衡,情愿工资奖金照发,花钱买安逸。有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级别上与单位主要领导一样,让他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担心他们不与领导保持一致或设置干扰,再者下面的干部也不好处理关系,不愿意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二是不敢用。一些单位领导认为改非干部资历老,架子大,难以驾驭。少数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由于自身素质、人际关系等原因,在单位里不受干部群众欢迎,改任后牢骚满腹,随意猜忌,搞得人心惶惶,领导不敢启用,群众怕其重新出山。少数单位由于非领导职务干部较多,安排一个不安排一个,怕顾此失彼,引起矛盾,干脆一个也不用。三是不必用。少数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在谈话后,“从此君王不上朝”,不干预、不过问也不热心单位的事务。有时单位请他们来商量工作,他们开口就是行行行,再说就是好好好,怕陷入事非之中,不愿继续革命。组织上想发挥他们作用显得没有必要。3、从个人层面来看,存在三个不适应,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主观条件。一是心态不适应。少数领导干部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普遍存在着失落感,情绪不稳定,表现出怕事、疑虑和羞愧的心理,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心态得不到及时调适,制约着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二是思想行为不适应。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们把为官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升官光宗耀祖,丢官有辱门庭”,对官位产生病态的依恋。从行为举止看,由于受上述思想支配,他们在改任非领导职务时,不是认真反省自己,而是找领导说情扯皮甚至无理取闹,损坏了自身的形象和威信。三是能力上不适应。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无官一身轻”,自暴自弃,放松了学习和改造,忽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把自己局限于已有水平,日长月久,不能适应基层工作的形势,挑不起重担,干不起重活,轻活又不愿干,眼高手低,谈不上发挥什么作用。
三、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基本思路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氛围、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机制等方面共同着力,形成合力。1、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为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非领导职务是职务,是实职,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非领导职务干部干事、支持非领导职务干部干成事的共识。首先,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深刻认识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小康大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需要发挥每一位社会成员包括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毕竟曾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们赋闲,是对他们的不公正的对待,也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各级党组织要克服各种思想障碍,真正把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摆上议事日程,拿出解决办法。其次,要教育干部正确对待职务的升降去留,正确对待岗位的变化,破除“上荣下辱”等陈腐的封建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领导职务的“是”与“非”都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不论何种职务都是为人民当好公仆,从而调适好心态,摆正位置,在新的岗位做出新的业绩。再次,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在非领导职务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典型事迹,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端正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认识和态度,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形成非领导职务也可以大有所为的浓郁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各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2、严格组织管理,将非领导职务干部纳入干部管理体制内。对不到退休年龄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不能“一改了之”,让他们“悬空”,要纳入干部管理体制内,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放任自流。一是明确规定必须上班,必须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成为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更不能只吃粮不打仗。二是定期加强联系。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组织上要安排领导与其联系,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为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为他们努力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三是加强考核管理。根据不同非领导职务的岗位特点设置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增加他们的压力,使他们工作起来有目标、有方向、有干劲。对那些目标任务完成好表现突出的及时转任为同级领导职务,起到“提拔一个调动一片”的作用,使他们政治有奔头。3、创造必要条件,为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合适的舞台。要解决非领导职务干部赋闲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任。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其单位特点、个人年龄、能力特长、身体状况,为他们安排适当工作,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要建立“组织
部门协调安排、用人单位积极推荐、个人和岗位双向选择”的干部安置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负责调研工作,安排围绕本单位工作计划、重点专项工作任务和重大课题,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研究,就单位的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调研论证。二是协助班子成员负责某一具体事务,安排他们协助领导处理某一专项事务,如堤防建设、修路架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参与农村后进村整顿等等,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三是参与中心及阶段性工作。注重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优势,安排他们参与本地的中心工作,如农村税费改革、国企改制企业“双退”、防汛抗灾、处理突发性事件等;四是保留原职级待遇让教育、科技和卫生人员归队或作为中层干部安排合适工作,发挥他们的工作特长。4、规范政策待遇,调动非领导职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政治待遇,要视同同级别领导职务干部对待,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组织他们学习文件、听报告、过党的组织生活,列席有关会议,参加有关活动,通报有关情况,使他们与在职领导干部一样,能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的重大决策事项,在评先表模方面要给予同等对待。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按“缺啥补啥”的原则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多途径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技能,使之适应新的工作形势,能在适当岗位正常开展工作。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经济待遇,要同同级别领导干部的待遇分开,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给的一分不多。对工作费用、加班补助、下乡补贴、岗位津贴、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要按规定给予安排。但对与领导职务相关的电话费补助、公务用车等不能含糊。对长期借故不上班的非领导职务干部要按有关规定核减有关补助等项目,使权利与义务相平衡。通过完善配套措施,落实好“两个”待遇,真正调动广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加强职数管理,进一步规范非领导职务的设置。鉴于目前非领导职务设置不够规范,有必要对各地设置非领导职务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按照“非领导职务根据工作需要,不搞平衡设置”和非领导职务的任职条件重新确定,分类归档。对突破国家规定的职数限额的,要组织竞争上岗,保证非领导职务设置的质量。《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规定非领导职务的任职条件比较宽松,各地在设置非领导职务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按照“条件从宽,审批从严”的要求掌握,既要发挥出非领导职务在调动干部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又要留有余地,宁缺勿滥。今后要严格控制同级改任非领导职务,不胜任现职的直接调整到下一级岗位,不搞照顾平衡。要按照干部的新陈代谢规律,建立科学的择优选拔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非领导职务资源,真正让非领导职务干部上得来、下得去、干得好。
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问题研究(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问题研究
设置非领导职务,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产物,它对推动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调动干部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情况表明,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越来越多,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干部队伍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特别是那些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尚不到退休年龄干部的作用,是摆在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的现状1、队伍十分庞大,但构成和来源比较复杂。由于近年来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加上非领导职数设置过滥,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据统计,全市现有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 508 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 50.2% ;各县市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 4501 人,占乡科级干部总数的 57.1%。从年龄上看,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 50 岁以上的占主体,占总数的 54.9 %,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 46 岁以上的占主体,占总数的 49.3 %;从学历上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占 86.6 %,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占 67 %。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来源,一般分两种情况:下级提任和同级改任。下级提任分为中层干部直接提任和领导干部到龄或退“二线”后提任。同级改任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作为安抚干部的手段。有在精简领导职数中落岗后改任的;有在乡镇换届选举中落选后改任的;有要求到部门单位安排或回原住地工作主动提出改非的;有对资深人员进行照顾性安排的;有不胜任现职进行组织调整的,等等。某县市副主任科员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 561 人,其中因机构改革、不胜任现职等改任的非领导职务干部 418 人。二是作为干部退休的过渡。一些地方和部门为腾出领导岗位,对那些在一定岗位工作达一定年限的干部“先提后退”,把非领导职务视为“二线”职务、退休前的“驿站”,不安排具体工作,不明确岗位要求,单位学习、开会或者工作决策,也不通知他们参加,客观上使非领导职务的同志处于“有职无责”、“有岗无职”、提前退休的状态。三是作为人员分流的渠道。有的地方在机构改革出台明确规定:凡男年满 52 周岁,女年满 48 周岁,或男年满 50 周岁,女年满 46 周岁,就列入非领导职务序列安排,在换届人事调整中不作提名人选,“离岗退养”或“离岗创业”等,列为人员分流的对象。四是作为变相超职配备领导干部的途径。2、有岗位职责,但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够严格。一些领导干部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改任了非领导职务,仍然有工作岗位,也享有开展工作的权利,但组织上对这部分干部在教育管理监督上,一般不如改非以前或其他在职干部那么严格,甚至是“空白”。在教育上,一般没安排什么学习培训,更没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单位组织学习、开会,一般不通知他们参加,对他们是否参加也没有作出严格要求。在管理上,处于放任状态,使得少数非领导职务干部长期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有的上班不准时,有的偶尔来趟办公室,有的在家休息根本不上班,有的干脆脱岗外出打工或干第二职业。但工资奖金照拿,与其他干部没有两样。在监督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长时间不与单位联系,单位对他们在外干什么也不闻不问,缺乏监督。同时非领导职务也存在着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的问题。非领导职务干部只要不犯重大违纪错误,就可以一定终身,直到退休。3、经验十分丰富,但干部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非领导职务干部,曾经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工作阅历比较丰富。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大多数都思想情绪松懈,工作热情骤减,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长期处于“赋闲”状态,在工作中一般比较被动,工作中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有的虽然想开展工作,但又担心越职越位,放不开手脚。据调查,有 80 %以上的乡科级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与单位“两不找”,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造成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唱对台戏,冷嘲热讽,指点江山,干扰单位工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影响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障碍因素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1、从社会层面看,存在三种认识误区,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由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等对非领导职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何对待非领导职务,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在认识上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普遍的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代价论。认为现在改革深入人心,农村搞税费改革,国企推行“双退”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进行,各项改革都得付出成本,付出代价,都得有人承受。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赋闲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但却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二是无用论。认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多,官多兵少,只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就行了,让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显得多余无用,有的思想消极保守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三是实惠论。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平时不上班,但工资奖金一分都不少,有的从事第二职业,有的经商办企业,群众戏称“政治上受了损失,经济上得了实惠”,做不做事无所谓。少数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经商上闯出点名堂后也觉得“今生升官的机会没有了,发财的机会还是有的”,转而追求经济上的实惠。2、从组织层面来看,存在三种不良心态,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由于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还没有把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使得一些单位的领导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使用存在顾虑,主要表
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政治待遇,要视同同级别领导职务干部对待,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组织他们学习文件、听报告、过党的组织生活,列席有关会议,参加有关活动,通报有关情况,使他们与在职领导干部一样,能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的重大决策事项,在评先表模方面要给予同等对待。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按“缺啥补啥”的原则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多途径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技能,使之适应新的工作形势,能在适当岗位正常开展工作。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经济待遇,要同同级别领导干部的待遇分开,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给的一分不多。对工作费用、加班补助、下乡补贴、岗位津贴、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要按规定给予安排。但对与领导职务相关的电话费补助、公务用车等不能含糊。对长期借故不上班的非领导职务干部要按有关规定核减有关补助等项目,使权利与义务相平衡。通过完善配套措施,落实好“两个”待遇,真正调动广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加强职数管理,进一步规范非领导职务的设置。鉴于目前非领导职务设置不够规范,有必要对各地设置非领导职务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按照“非领导职务根据工作需要,不搞平衡设置”和非领导职务的任职条件重新确定,分类归档。对突破国家规定的职数限额的,要组织竞争上岗,保证非领导职务设置的质量。《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规定非领导职务的任职条件比较宽松,各地在设置非领导职务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按照“条件从宽,审批从严”的要求掌握,既要发挥出非领导职务在调动干部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又要留有余地,宁缺勿滥。今后要严格控制同级改任非领导职务,不胜任现职的直接调整到下一级岗位,不搞照顾平衡。要按照干部的新陈代谢规律,建立科学的择优选拔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非领导职务资源,真正让非领导职务干部上得来、下得去、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