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教练——统计》教案
《小教练——统计》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教学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展示出同学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情境。
师:随着我们学校体育节的开幕,各种体育活动也已经热烈的开展起来了,看,一场篮球比赛正在进行呢。
2、课件出示红、蓝两队比赛篮球的情境,蓝队有7、8号两位队员正等待被换上场。蓝队教练提出问题:该换谁上场呢?
师:比赛进行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可要找一名打得棒、成绩好的同学上场啊。现在就请你来当小教练员,根据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提供给你的信息,在小组讨论比较,换哪一位运动员上场好一些?
出示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
师:我们为了找一名较好的运动员上场,就要看一下他的成绩怎样,可是因为两人上场次数不同,所以不能比较两人的总分,只有比较平均每人每场的得分,看看他们各自的平均成绩,才能知道哪位运动员的成绩更好一些。那么,怎样求平均每人每场的得分呢?这节课,我们就运用统计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际操作,学习新知
1.分组操作感知:以7号运动员为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摆小正方体求出他平均每场的得分。
(1)小组合作把准备的小正方体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9个,第二排摆11个,第三排摆13个。
(2)小组观察:每排摆的小正方体个数一样多吗?
(3)讨论操作: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移动小正方体,使每排的个数一样多?
2.汇报交流求平均数的几种方法
(1)现在每排都有11个小正方体,这个11就是原来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2)设疑: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平均数11,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选几个小组汇报演示分小正方体的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从第三排拿出2个小正方体放在第二排,使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一样多。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方法二:汇总均分
先把3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三份,平均每排摆11个。(9+11+13)÷3=11(分)
分析各部分名称:9+11+1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1呢?
3.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求出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的得分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通过摆小正方体“移多补少”的方法求,也可以通过计算求。老师演示学生求平均数的过程。
4.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师: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小结:10分既不是第一场的得分,也不是第二场的得分,是4场得分的平均数。小结:10是7、13、12、8这4个数的平均数。11是9、11、13这3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5.回归情境,解决问题
师:小教练们,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你知道应该换几号运动员上场了吗?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小教练员们,解决完篮球比赛的事情,再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其他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吧。
1.书78页第3题:先由学生读题,再让学生自己解决,汇报时板书关系式。
2.书78页第4题:先带领学生理解统计表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解决,汇报时板书关系式。
3.出示小明和小红打靶成绩图,带领学生解决图中问题。
4.书78页第2题:学生自己解决并说明理由。
5.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在当小教练的过程中解决了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根据这些我们可以得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第二篇:统计教案
信息窗1 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重点、难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去过威海吗?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请看信息窗一,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红点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集体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
谈话: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
3、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1)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关注学生对第4小题的回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窗2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好吗?
(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
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3.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谈话: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威海、苏州„„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1992、1993„„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 页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2.课本 122 页自主练习第2题: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1)学生独立解答。
(2)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四、总结回顾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第三篇:机动车驾驶教练的教案
机动车驾驶培训教案
英德市联亨驾校 刘志敏
一、教学科目:汽车起步时的操作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练掌握起步时的操作方法。
2、掌握起步时的操作要领。
3、熟悉操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起步时的操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判断离合器“联动点”及油离配合。
五、教学时间:40分钟。
六、教学方法步骤、主要内容:
(一)课程引入(8—10分钟),首先,组织学员集中电教室。利用 机动车模型对机动车的各个部件和功能,进行进一步的介绍,使学员对机动车驾驶有个初步的认识。
1、集中学员观看多媒体视频,使学员对机动车驾驶起步时的操作,有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模拟驾驶机,对学员进行实操基础训练。
3、在模拟训练中,开始时要多做讲解示范,并把正确的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教学时进行比较,使学员能尽快的理解。教学时对容易产生错误操作的环节,多设问题,让学员答,帮助学员加深记忆。多教通俗易懂的解决方法。
(二)本课内容(大约15-20分钟):
1、汽车起步时的操作要求:平衡、不前冲、不熄火、不跑方向、确保安全。
2、起步时的操作方法:A、起步前的观察,确保安全;B、起步的操作顺序,例如:1踩(离合)、2挂(档)、3打(方向灯)、4鸣(号)、5缓加油、6半联动、7松手刹。
3、起步时的操作要领:A按顺序操作,B正确运用离合器,C准确感受半联动,D准确控制“油、离”配合。
4、起步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A有观察的意识,养成起步前观察的良好习惯;B向前看,任何情况下不准低头下看;C确保起步平稳,不前冲、不抖动。
5、结合教练员的示范讲解,学员进行体会理解,此时教练员要注意发现,学员有无不正规的操作,及时的给予纠正。
6、学员体会理解一段时间,教练员将学员分组进行测试,以便对学员在操作中的,共性问题及时的掌握了解,及时解决。
7、在训练中可根据学员的掌握快慢,来合理的调整各项目训练时间的长短,也可把学员分成快慢两组,进行教学。
(三)课后小结(3—5分钟):
对学员做的好的地方给于表扬和鼓励,对做得不好的地方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给与改进的方法。
本课思考题: A半联动有什么感觉?B起步操作顺序是怎样的?(5分钟)
第四篇:统计教案(本站推荐)
统计
任课教师:欧智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通过教师带领同学们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4、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 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
课件,小动物头像,各种颜色的卡纸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刚才欧老师听了小朋友们唱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现在,欧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放一首歌,小朋友听一听,这是什么歌?(课件播放“生日快乐”歌)生:生日快乐 小朋友们都知道。那么,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就有一位要过生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不知道。
它就是森林里的小象。小象要过生日了,朋友们都来向它表示祝贺。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吗? 生:谁来给它过生日?
它过几岁生日? 送给小象什么生日礼物?
小朋友们想知道这么多,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谁来给小象过生日了?(课件出示小动物)
二、探究新知
1、来了好多客人,小象都数不过来了,所以要请小朋友们来帮忙登记一下,怎么登记呢?
把小动物分分类,哪些是一类呢?
生:小狗是一类,小猪是一类,小猴是一类。
欧老师要请2位小朋友上来,按刚刚我们说的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来摆一摆。
黑板上摆的这些,你们能清楚的知道小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吗?谁来说一说?
生:小狗来了4只,小猴来了5只,小猪来了3只。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小动物来了几只?还要数一数。
看到这幅图,小朋友们知道了来小象家哪种动物最少?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比小猪多1只? 生:小猪最少。
小猴最多。小狗比小猪多1只。看到这些,你还想说什么? 生:小猴比小猪多2只。
小猴比小狗多1只。
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都是通过我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到的。我们把这个过程就叫统计(板书“统计”)。
2、小动物们来给小象过生日,还带来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礼物送给小象。你们能把这些鲜花整理一下吗?怎么整理呢? 生:按颜色整理。这些鲜花有哪些颜色呢?
生:有4种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粉色。
现在,欧老师给小朋友们发一些学具,同座位的小朋友一组,用手中的学具把小象收到的鲜花按颜色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然后在书上涂一涂,填一填。欧老师看哪组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准备好了吗?
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小朋友请举手。
(老师收几份贴至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看哪组排得是正确的。我们再一起来看书上涂得怎么样了,填完了吗?
3、认识条形统计图
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第93页的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条形统计图”。我们看到这个条形统计图来说一说:()色的花最多,()色的花最少。红花比蓝花多()盆。
三、拓展延伸
小动物们给小象带来了礼物,小象也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来招待它的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小象准备了一些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水果)生:苹果,梨子,香蕉。
谁能帮小象统计统计这里到底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子,多少个香蕉,多少个香蕉呢?
哦,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乐于助人,那么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象吧!请小朋友们把这张纸拿出来,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再填一填。看谁涂得最好,填得最棒?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让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第92页。
第五篇:统计教案
第一章
概 述
本章是全书的总领,重点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统计与统计学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和特点
一、统计与统计学
统计是一门研究数据的艺术,取调查或试验的数值称为统计数据。
(一)统计
统计的涵义: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活动过程。是人们从数据方面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和结果。因此,统计活动的中心问题就是要获取数据和得出结论,来向人们提供信息。统计信息是统计数据加工的结果。
例如,学习委员在期末考试后,都要统计全班考试人数、各科总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这些数字就是来自调查的统计数据。
(二)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方法论科学。它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它源于实践、升华实践、指导实践,从而使统计实践活动更科学、严谨、标准和规范。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研究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调查或试验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作出统计上的解释。
由于统计定量研究具有客观、精确和可检验的特点,所以统计方法就成为实证研究的最重要方法。它广泛应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统计研究。
例如,政府要治理国家、作出决策、执行计划、检查监督、宏观调控等都需要精确可靠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企业要开发产品、市场销售、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资金运用、投资评估等都需要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的支持;药剂师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新医药疗效的显著性检验;工程技术人员应用统计方法测定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成果;天文学家以统计方法为基础预测星体未来的位置;生物学应用统计方法安排转基因作物田间实验;生命学家用统计方法研究基因工程等等。
虽然所研究的问题属于不同领域,存在千差万别,但所根据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是相通的。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性
人们说“统计的语言是数据”指的就是统计的数量性。而统计数据来源于调查或试验,因此统计数据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有时空条件的量。
(二)总体性
统计学是以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说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数量事实进行大量观察与综合分析,得出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
例如,政府进行决策,就需要进行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目的不在于了解个别居民家庭,而是要反映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个部门的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等。客观事物的个别现象常常有其特殊性、偶然性,而总体现象则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稳定性、规律性,有助于得到正确的认识。
(三)变异性
客观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构成总体的个体是互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统计称作变异。它有时间上的变异和空间上的变异,有变异才有必要去统计。
例如,一个商店的销售额在时间上每日数额有差异,每个柜台组之间数额有差异。因此,每三、社会经济统计工作过程和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一般可分为,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供和管理。
(二)统计的职能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三)信息系统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把信息与系统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把各种硬件与软件技术,并融合了各种相关理论和管理方法,以信息为处理对象,来进行信息的采集、生成、存储、传输的,人—机相结合的系统。日每组都要统计销售额。
三、社会经济统计工作过程和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一般可分为,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供和管理。
(二)统计的职能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三)信息系统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把信息与系统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把各种硬件与软件技术,并融合了各种相关理论和管理方法,以信息为处理对象,来进行信息的采集、生成、存储、传输的,人—机相结合的系统。
四、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研究着眼于总体的数量特征,所用的基本方法都与总体数量性有关,这些基本方法是:
(一)大量观察法
统计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并且无法重复实验,因为社会经济现象本质上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要研究这种关系就不能用实验的方法,而必须到社会经济的现实中去做调查、观测,即采用大量观察的方法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调查、观测,来进行综合研究。
因此,大量观察法是指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要从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的一种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例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调查等等都是大量观察法的具体应用。
(二)统计分组法
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被研究总体内在特点,按照所确定的分类或分组标准,将被研究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类别或组的一种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例如,国民经济分为一产、二产、三产业;按行业分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按核算方法分为货物与服务等等。
一个统计总体是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的对立统一体,统计分组就是对这三种性质的综合分析。
(三)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是指,统计绝对数、统计相对数和统计平均数。综合指标法是指将这三种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进行全面分析的统计基本方法。
例如,某班学生人数40人,统计期末考试总成绩 3200分,这是统计绝对数;平均成绩80分,这是统计平均数;及格率96%,优秀率25%,这是统计相对数。他们综合说明该班统计科的学习情况。
(四)统计模型法
它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定条件,应用数学方程式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研究基本方法。在第六章与第七章中具体介绍。
(五)统计推断法
从个别到一般,从事实到理论,进行概括的推理方法,逻辑上称为归纳法。常常存在这种情况;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部分或有限的单位,而所需要判断的总体范围却是大量的,甚至是无限的。这就产生了根据部分数据资料对总体数量特征作出判断的问题。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部分数据判断总体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归纳推断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将在第四章中具体介绍。
本节小结
1.统计是指实践活动过程,统计学是指活动过程的理论指导。
2.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3.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是从总体上来研究大量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就是说,统计是从对个体单位的观察人手最终得到反映总体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统计资料。因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统计专业术语: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体系等等。这些专业术语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具体量化。要求大家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
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现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体称为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是人,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件或现象等。
(二)统计总体的特点
构成一个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同质性
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必须在某些点是具有共性。
2.大量性
构成总体的个体数目要足够多,足够多是根据研究目的决定的。
3.差异性
构成总体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性是指各单位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属性上的差异与数量上的差异。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
表明总体单位身上特征的名称称为统计标志;表明总体身上特征的名称称为统计指标。
(一)统计标志
1.标志的概念
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或数量的名称。
2.标志的种类
3.标志的表现
是指在标志名称的后面所列示出来的属性或数量。
例如,“民族”是品质标志名称,汉、回、蒙、藏、…,为品质标志的表现;“年龄”是数量标志名称,16岁、17岁、18岁、…,为数量标志的表现。
(二)统计指标
1.指标的概念
表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称为指标。
例如,某班某期末学生40名,期末平均成绩80分,优秀率30%,及格率98%。它包括;时间限制、空间范围、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具体数值六个要素。
2.指标的种类
三、统计指标体系
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它有两种形式:
1.各指间的关系可以用算术式表达。
如:
销售额 = 销售价格 × 销售量;
总产值 = 生产价格 × 产量
; 总成本 = 单位成本 × 产量
2.各指标间关系无法用算术式表达,只能用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关系表示。如,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是由货物与服务众多指标构成,企业经济指标体系是由多项相关指标构成。
四、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二)联系
五、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标志在各单位身上的具体表现互有差别;指标在不同时空上数值的差异,统计上称为变异。
(二)变量
数量标志或统计指标的不同取值,统计上称为变量。也就是说标志或指标会出现不同值,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不同的值。因此,数量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名称称为变量,其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
(三)变量的种类
连续变量:可以用小数表示的变量
离散变量:只能用整数表示的变量
六、统计数据的量化尺度
在统计研究中,量化通常是指概念的操作化或概念的运算化。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即它是取自调查或试验的值。因此,统计数据按照量化尺度的不同通常可分为:
(一)测量值数据,用测量的方法得到的数据
(二)计数值数据,用清点方法获得的数据
(三)排序数据,用排列顺序方法得到的数据
(四)分类数据,用划分类别方法得到的数据
七、本节小结
(一)总体与指标的关系 :
(二)总体单位与标志之间的关系 :
(三)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指标、统计标志四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