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平均数教案

时间:2019-05-12 21:2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计平均数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计平均数教案》。

第一篇:统计平均数教案

“统计—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学会用移多补少法和先合后分法求平均数,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3.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4.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块贴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PPT呈现图片)

这里有几个同学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套的怎么样好不好 ?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成绩的统计图

师: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15个圈。这张图表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老师现在要选择套的比较准的那一队去参加总决赛,可是老师不知道应该是选男生队还是女生队,你们能帮帮老师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生: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那是不是应该选套的总数多的那一队呢?(„„)这样是不是对男生队不公平呢,男生只有四个人,而女生有五个人。那是不是最高分在哪一队就要选哪一队呢?(„„)可是,最低分也在女生对呀。老师现在实在是没有办法做出公平的选择了,看来呀,我们要找一位新的朋友来帮忙了,那就是“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2.引入平均数,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看,老师刚刚在黑板上贴了四组小方块,分别是2块、6块、5块、7块,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变个魔术,使得每组的小方块一样多。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老师请同学来给大家变一变。生:„„

(让学生上黑板移一移,使四个同学的一样多,并说说自己移动的想法,过程,其他同学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总结出第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总结学生的想法、观点,得到平均数的概念“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经过移多补少,使得每组的数都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结合例题介绍概念,要求学生气度概念。生:(齐读概念)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平均数,想想刚刚移多补少的过程,看看自己记住了没有。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那么“移多补少”法能不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呢?假如老师要知道两位同学的平均身高能不能运用“移多补少”法呀? 生:

师:看来呀我们的寻找一种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了。回到刚刚分方块的问题,引导学生数一数“总共有多少块方块”“有几个同学”“最终平均每组有几块方块”鼓励学生发现其中的计算关系。

生:(4×5=20„„)

师:哦,一共有20块方块,要平均分成四组,那么每组可以得到20÷4=5(块)(PPT呈现)

师:应到学生总结说出新方法“先合后分”。(板书“先合后分”)生:(闭上眼睛回忆刚刚“先合后分”法)

4、探究发现平均数范围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均数与原来四个数的大小关系 生:(各抒己见)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的评价。总结假如小于等于2,那么四组总共不可能有20块,假如大于等于7,四组总块数肯定不止20块,得出“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板书“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套圈的问题,先估一估两队平均数的范围。生:

师:先运用“移多补少法”,再运用“先合后分法”求两队的平均数。生:书本练习,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一练

师:评讲。验证最终的平均数是不是在刚刚估计的范围内。

师:现在我们知道该选择哪一队了吧(男生),因为他们的平均得分较高,套的比较准。师:同学们,觉得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哪种运用范围更广? 生:

师: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先合后分”法可以再更多的地方进行运算,而 “移多补少”法,在数字较小,较直观具体的题目中使用比较好。

(三)知识运用,巩固练习(PPT呈现)想一想:

1、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

(1)那么三年级小明的身高有可能是120厘米吗?

(2)小刚的身高是150厘米,那么他有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吗? 师:同学们先好好想一想,然后老师请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

师:评价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说一说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的运用吗?谁来给我们说一说? 生:

师:很好,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数的知识,同学们在课后做一些关于平均数的记录。(旨在加强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算一算: 1.想想做做1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2.想想做做2 老师: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生:

3、给出三组数据让学生直接算平均数。(PPT呈现)

(旨在考查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巩固运用)考一考:

师:舞蹈演员得分:95 92 98 93 84 99 97,求最终得分。生:

师:讲解评析,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运用的特殊情况。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首先平均数是什么?求平均数有哪两种方法?平均数的范围是什么?很好,看来同学们上课都听得非常认真,掌握的很好,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要充分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强化学习

数学书第94页,想想做做的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统计—平均数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教学反思:这节课关于平均数的教学,涉及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计算两个方面,下面是我教学后的一些想法。

在呈现了套圈游戏,并提出问题后,我没有直接用这道题来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而是利用在黑板上贴的方块。一方面,我认为直接运用书上的统计图来让学生移一移、补一补不够直观贴切,比较难,另一方面,我认为让学生来移动黑板上的方块是比较简单易操作,切直观形象的,其他的学生也可观察到具体的操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什么是移多补少、怎样移多不少。当然内容的衔接、切入上可能显得较为仓促、突兀,有待改进。

在学生学会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两种方法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套圈的问题,我是认为这样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当然在学生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后,我没有引导学生去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是我在这节课教学的一个疏漏。因为,两者的比较是必要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优点,便于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中选择较合适的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想一想这部分的题目在教学过后,回过头来看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问题提的不是特别清楚,可能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再者,作为第一层次的练习,可能题目偏多偏难。应该减少题目的量,可以仅仅选择第一个问题,将这个问题具体化、深入化。(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1)那么三年级小明的身高有可能是120厘米吗?(2)小刚的身高是150厘米,那么他有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吗?)这样的话,问题就变得清晰,学生就能知道自己要回答什么。

说一说,课堂总结这两块内容我在课件上都没有给予呈现,而是采用口头阐述的形式,其实,若是在课件上直接呈现出来,然后再在课堂上讲一遍,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呈现之后再讲一遍学生不仅看了一遍,听了一遍,还可以凭借着课件思考一遍,而说一遍学生可能就是仅仅听了一遍。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反思,今后的教学中必将加以注意,努力克服这些问题,不断取得教学上的进步。

第二篇: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第1课时(教材97—99页)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由学生是否认识姚明的话题,引出两支球队的事情,用课件出示两支球队队员身高的统计表。

2、学生读统计表,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情境,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探究体验,认识平均数

1、教师提出: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统计表中所列出的哪个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给学生创设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

2、看来大家都有自己估计的理由,如果动笔计算一下的话,你打算怎样计算各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指名学生回答。然后实际计算。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4、课件出示问题:

(1)、银河队最高的队员的身高超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2)、红星队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3)、红星队求出的平均身高能代表每个队员的身高吗?(4)、银河队某一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身高的实际意义,使学生理解求出的平均身高不是某个队员的身高,某个队员的身高也不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1、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

2、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

3、汇报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四、知识延伸,出示课件“小知识”

五、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的统计求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

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其他同学做裁判。学生进行比赛。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比赛两次)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板书)

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

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

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 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师:出示2.求出的 “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兔博士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如果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比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录,发统计表。最后看哪组平均成绩好,哪组就获胜。比赛。最后表扬优胜小队。

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判断题)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高超过201厘米的队员?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吗?

师:兔博士网站又添新内容了,想去看看吗?

出示:

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

我国平均每人年收入为8800元。

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

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

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

看完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情况,并计算出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

课前让学生亲历一个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复习统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情况埋下伏笔。

由于人数不同,(再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要。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在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

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别。

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根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悉的游戏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习近平均数。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设置兔博士网站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适时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师: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男生赢,因为男生一共投进去8个,女生一共投进去了6个,所以男生赢了。

师:女生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两队各加2人参加比赛。)

师:这次是哪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这次男生一共投进了11个球,女生一共投进了12个球,所以是女生赢。(也有可能出现相平的情况)

师:刚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输赢的?

生:看哪队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看哪队投中的多。

师:刚才两个裁判都用比投球总数的方法裁决出了胜利者,这种方法公平吗?

生:公平。

生1: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生2:不公平,他们人还多呢。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生4:一个人成绩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

生5: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

(学生若实在说不出来老师可参与进来。老师:同学们,大家听听老师的方法行不行,我们比较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移多补少;2.计算

生:从8里面拿出1给6,那么这四个数都是7了,所以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

生:先求出投中的总数,再除以人数就求出来了:(8+7+6+7)÷4=7(个)

生:(9+8+5+3+5)÷5=6(个)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是6。

生:第一组投进球的总数是4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4;第二组投进球的总数是5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7=3(个)

师:能说说你怎么想的吗?

生:先算出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用总个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

生:都是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认识:1.认为就是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不是真实的数,从而认识平均数的特点。)2.认为不是每天实际的个数。

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所有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笔筒里。

生:(边演示边叙述)从多的里面拿出来放到少的里面去。每个竹筒放3根。

生: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刚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做。(3+4+2+5+1)÷5=3(根)

第四篇:《统计中的平均数》说课教案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于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习近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和执教班级的数学陈老师比身高,引出一个结论:“因为史家小学的陈老师比府学小学的王老师高,所以史家小学的老师比府学小学的老师高。”让学生判断这个结论对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认为两校老师比身高是跟每个老师都有关系,要看整体,不能只看王老师和刘老师两个人。我又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学校所有老师的身高相加再进行比较。后又发现两校教师人数不同,这样比整体不合理。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光看王老师和陈老师两个人或比两校老师的身高总数都不能比出哪所学校的老师高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比较。这个新标准就是 “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府学小学教师平均身高是164厘米,史家小学教师的平均身高是162厘米,史家小学的数学陈老师一定比府学的数学王老师矮,你认为对吗”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已有些疲劳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幽默动画“小陈应聘”,结合里面提出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结合题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另一方面,体会到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总之,我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第五篇:《平均数》教案(模版)

教学目标: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读作“x拔”.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应队员数 1 2 4 1 3 1 2 1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巩固练习一: 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5,21,40.8,19.5,20.8,25,16,30.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

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1)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

环(精确到0.1)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言 88; 45; 67(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誰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 解:(1)A的平均成绩为(分).B的平均成绩为(分).C的平均成绩为(分).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分)B的测试成绩为(分)C的测试成绩为(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巩固练习二: 1.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变形训练:(小组交流)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元; 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布置书面作业:课本P216习

下载统计平均数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计平均数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师:马上校运会了,知道在运动会上四年组要参赛的集体项目是什么吗? 师:谁来说说这项比赛的规则? 师:今天我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就从沙包投准开始,不过不是让大家投,......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均数》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均数》教案 教学内容: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2~94页。教学目标:知识......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

    平均数教案

    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

    《统计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第92—94的内容。目标预设: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

    人教版教学设计之统计平均数

    篇一: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平均 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