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平安 促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与体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市委、省政府强调,越是在经济社会形势好的情况下,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居安思危,越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我们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把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本省建设“平安我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全省稳定工作的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保平安、促和谐,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这是一个“大平安”的概念,是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的系统工程。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我们在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维护政治安全。保平安、促和谐,必须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坚决防止重大政治问题的发生。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干部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及时删除有害信息;加大专案侦察力度,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等。
维护社会安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激烈程度加剧、处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建设“平安我市”的过程中,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急事急办一批、防范控制一批、主动化解一批,积极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维护治安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控制好治安局势,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当前,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总体是好的,大局比较平稳,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治安隐患还不少。我们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不断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严打”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把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
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把公共安全问题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治安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治理,认真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等,有效避免和杜绝爆炸、投毒、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维护公共安全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防范在前,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建立确保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维护经济安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严厉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犯罪案件,促进廉洁从政;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体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把打击、管理与服务统一起来,加强民事行政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司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规范作用等。
“平安我市”建设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省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信访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省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认识到要搞好“平安我市”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使保持社会稳定与改革、发展相统一,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做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2004年以来,我们在大力开展“平安我市”建设,努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动员带领全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在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更加注重关注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扶危济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从源头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实现全省的长治久安,把我市建设成全国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是我们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奋斗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保平安、促和谐的实践中,我们坚持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着眼长远,统筹全局,又立足当前,抓住重点。同时,逐级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加大落实考核力度,使“平安我市”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的关系。面对当前不稳定因素上升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首先,坚决治标,特别是对一些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解决。同时,立足治本,牢固树立加强基层、建设基层、稳定基层的观念,把工作重心下移,抓基层、打基础、抓队伍,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措施,确保该在村镇解决的问题不能到县,该在县里解决的问题不能到市,该在市里解决的问题不能到省,把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正确处理发挥专门机关作用与走群众路线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地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惩治犯罪、维护稳定,必须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武警部队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平安我市”建设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把深入发动群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
正确处理继承经验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在维护基层稳定方面,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十分可贵,应当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继承。同时,又要有充分的创新精神,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在不断完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推出新典型。
第二篇:源头治理保平安维护稳定促和谐发言稿
全县平安建设信访稳定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源头治理保平安维护稳定促和谐
中共嵖岈山镇委员会嵖岈山镇人民政府
嵖岈山镇位于县城西部25公里处,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13个村,2.7万余人。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特点和规律,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2009年,全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9起,成功调处39起,调处成功率100%;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比去年同比下降41.6%、37.2%。荣获全市信访稳定工作先进乡镇;连续4年荣获全市平安建设工作优秀乡镇。
一、着力在源头预防上下功夫,切实减少不稳定因素
一、强化舆论宣传,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采取举办学习培训会、文艺演出等,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知识进村居、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为平安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平安村居、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创建活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把责任分解细化到户到人。目前,全镇创建平安村居13 个,平安村组132个,平安家庭6714户、平安单位15个,人民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二、强化监管措施,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建立出租房和流动人口信息档案,强化以出租房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地管理,有效预防和打击了流窜犯罪。认真抓好闲散青少年、违法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法轮功人员等重点人群的管控和帮教工作。加强和改进交通运
1输、消防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去年以来全镇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
三、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化解农村矛盾的责任感。在解决农村矛盾过程中,我们引导镇村干部牢牢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切实增强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牢牢把握化解农村矛盾的主动权,以人为本,确立化解农村矛盾的新思路,把握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的原则,树立“三心”(即决心、信心、耐心),敢于接触群众,敢于面对复杂问题,妥善处置复杂矛盾。
二、着力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切实化解矛盾纠纷
我们“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听民声、解民忧、办民事,通过多种渠道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一、拓宽群众诉求,预防减少矛盾纠纷。在街道的主要路段公开“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社会问题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信访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关的联系方式、工作程序等事项,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的工作机制,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去年以来,解决化解的矛盾纠纷中,35%的是从领导干部与群众联谊中发现的。
二、关注弱势群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广大的困难群众了解政策。二是积极帮扶,对生活困难的予以救助,进行慰问,落实低保政策,目前有600多户居民享受低保,低保资金达40多万元,农村享受低保700多人资金达49多万元。对因病致贫
者实行大病救助,及时把政策的温暖送到村民家中。三是做好10名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实施“两帮一”的帮教,签订安置帮教协议,定期开展排查清理工作,确保不脱管失控,由于镇村两级帮教措施落实,这10人无一重新犯罪。
三、健全机制,实行“调访一体化”工作格局。即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信访工作职能结合在一起,形成党委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和“源头控访、服务减访、责任化访、综合治访”的调访格局,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去年以来,镇调解中心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9件,解决 39件,调解率达到100%。全镇连续5年没有发生一例赴市以上越级上访案件。
三、着力在基层基础上下功夫,切实夯实社会稳定工作基础。
一、部门联动,建立综治工作中心综合服务大厅机制。积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服务大厅运行机制,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综治办牵头、综治成员单位参加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服务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1人负责调处中心日常工作。制定了《嵖岈山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九项制度,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提高综合服务大厅运行质量。各村均成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服务站,确定专人负责,使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实现了“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镇”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注重加强科技防范措施。累计投入4万元加强技术防范工作,在集镇街道主要路段、金融系统等重点单位、要害部门安装了8个视频监控系统,为党政机关、金融单位、居民家属区等提
供服务。在农村大力推广安装电子狗、“气死贼”等电子防盗报警等小技防产品,使全镇小技防的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平安大喇叭系统的覆盖了全镇13个村132个村民组。在全镇各村实行了治安承包,其中11个村实现了刑事、治安案件“零发案”。加强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建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加强公安、治安联防队伍建设,大大提高了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基础,建立“三级调处”网络机制。即第一级是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第二级是在各村建立健全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各类民间纠纷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治安主任和管片民警任副主任。第三级是村调解小组,由村小组长、计生管理员及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拔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的人员担任调解员和治安信息员组成。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调处,及时避免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发生。如2009年8月份,全县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镇、村动员会后,鲍庄、海眼两村的信息员向镇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反映,两村涉及下宋水库淹地的200多户近1000群众要集体去县里上访,得到这个信息,镇调解中心立即抽调了由综治、信访、司法、民政、农业、国土等由20多人组成的工作小组走村入户给群众讲法律、讲政策,通过工作组人员近半个月的政策引导、说服教育,及时避免了一起大规模地群体性上访事件。
新的起点,承载着新的希望。全镇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时有发生,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为推进平安嵖岈山、和谐嵖岈山建设,实现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0年4月16日
第三篇:维护稳定保平安和谐创建促发展
xx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是xx南大门,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辖11个乡(镇),1个垦殖场,129个行政村,有人口23.5万。改革开放以来,该县长期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努力打造和谐平安xx,有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双赢”目标。200x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收入较之上年增幅达7.5%,均创历史之最。自1992年以来,该县先后14次被评为全市综治工作先进县,4次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1次被评为全国综治工作先进县。
一、抓责任,确保稳定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1、抓领导责任制。一是抓县级领导。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该县坚持“五挂五联”制度,安排全县县级领导干部每人挂点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企业、一个社区,一个学校,实行责任到人,蹲点联系抓和谐平安创建。要求每位县级领导干部每年交纳2000元风险金,年终考核,兑现奖罚。二是抓乡镇和部门领导。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为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每年县综治委下达综治责任书,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目标任务,并且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县综治委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建立科级干部抓稳定工作政绩档案,每年考核一次,政绩突出者优先提拔使用。近两年,全县有25名副科干部提拔为党政一把手,有60名政法综治干部提拔为科级干部。三是抓。,改水16324户,改厕24541个,改路110公里,改房21243平方米。200x年,该县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三是落实重大决策审查制度。该县一贯注重听民意、听呼声,办事情、作决策都先考虑群众的利益,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为决策依据。2005年,该县启动河东新区开发,事先将建设规模,投资金额,设计图案,主要功能,发展前景等情况通过媒体公布于众,同时通过人大代表审议,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后才拍板上马。建设西路改造项目,因拆迁涉及面过大,居民利益损害较严重,意见不统一,群众反映强烈而被列为暂缓实施工程。
2、抓民意表达途径的拓宽。一是抓透明度拓宽。全县各单位在办公地点显眼处建立公示栏,做到“三公开”,(即公开工作人员身份、职责和联系方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2007年,县法院公开诉讼费减免项目和标准,获广泛好评。二是抓办事平台的拓宽。县里建立集中办事大厅,将相关部门集中在一个大厅里办公,让群众咨询方便,办事方便。三是抓接访渠道拓宽,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县公、检、法、司除坚持“四长”联合接访制度外,还主动深入基层,针对性地走访相关人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问题。2000年以来,“四长”下访206次,走访群众1308人,解决问题169件。
3、抓示范功能的辐射。一是抓创建点示范。着力抓好和谐平安“九创”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把和谐平安创建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千家万户。重点抓好“和谐平安村”、“和谐平安家庭”等九项创建示范点。二是抓预防示范。着力打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亮点”工程,县一中的“模拟法庭”教育模式,辐射了全县中小学,获得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三是抓人物示范。着力塑造模范人物,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用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和教育群众。10年来,全县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人物19人。
三、抓排查,做到不稳定因素早发现
1、抓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建立。早在八十年代初,该县就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县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领导小组,乡(镇)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设立了矛盾排查调委会,组配备了矛盾排查调解员。全县1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137个村(居)委会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调委会,1144个村小组配备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员,1990年以来,全县各级排查调解组织共排查出各类纠纷29776起,调解28698起,成功率97%。
2、抓信息情报网络建设。掌握各种不稳定信息,是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前提。该县配备了14名维稳信息督查员,11名司法助理员,29名法律工作者,1963名村组维稳信息联络员,同时公安机关还在各村组安插了众多的秘密情报员,形成了县、乡(镇)、村、组四级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了全县的维稳信息。前两年,甘竹镇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一些灾民因救灾款发放问题发生纠纷。镇、村情报信息员,县、镇及时组织工作队上门做好调解工作,消除了灾民的不满情绪,及时化解了矛盾。
3、抓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的完善。一是坚持稳定形势分析会制度。县里坚持每季一次,乡(镇)、村(居)坚持每月一次召开稳定形势分析会,分析社情动态,处理本辖区的各类矛盾纠纷。二是县直单位每月、乡(镇)每周坚持开展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各乡(镇)以综治办干部、辖区派出所干警为骨干,依靠基层组织和当地群众,统一部署,统一时间要求,统一目标任务,实行纵向到乡、村、组,横向到各行各业,进行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排查中做到有情况报情况,无情况报平安,同时建立排查台帐,以便以后备查。三是坚持重点时段重点排查。每年“两会”,元旦、春节、清明、五
一、国庆和“双抢”等易引发纠纷时期进行重点排查,做到超前发现,超前防范。该县有一条青甘渠道横贯日于江、甘竹两镇,灌溉面积2万多亩,每逢干旱季节,用水紧张,容易引发纠纷。每年汛期刚过,县里都要召开用水协调会,规定用水原则,明确专人负责,使灌区农民用水有章可循,确保十几年来未发生过争水纠纷。
4、抓矛盾纠纷排查重点。一是抓重点人,该县主要针对有可能策划、煽动、组织群众性事件和群众性械斗的为首者;有迹象铤而走险报复社会、危害治安的重点人员,以及刑事犯罪嫌疑人等。对这些人员,该县安排排查工作人员带着重点监管人员名册,进行一个一个调查了解,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安排人员进行重点监控。
第四篇: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社会治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积极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有力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了全旗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环境的日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现状
目前,全旗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平稳,各类刑事案件、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治安案件的发案和交通、消防安全事故等均稳中有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成效显著,98%的矛盾纠纷都能得到及时调处和化解。在2010年11月旗统计局与旗综治办联合举办的问卷调查中,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7%以上,群众对政法综治工作的满意率达97.5%,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支持率达到98.4%,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旗治安状况平稳,但距建设“平安土右”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社会矛盾纠纷趋于复杂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新矛盾,加上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矛盾纠纷日趋复杂,调处化解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治安隐患仍较突出。土右旗经济社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转型期,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极易引发新的社会治安问题。三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仍比较薄弱。由于社会治安资金投入不足,技防、物
防水平滞后,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治安防控能力不强。四是社会治安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治安管理方面,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公共娱乐场所和各类市场迅速发展,而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违法犯罪和治安问题突出。交通管理方面,随着全旗机动车辆的大量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违章行驶、超速超载、交通无序等现象大量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严重。消防管理工作方面,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设施陈旧、装备落后,特别是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安全隐患较多,消防安全防范工作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是要着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专项整治和打假活动,特别要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等方面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二是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组织引导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人员,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企业优化重组等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使城乡户籍管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认真开展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依法处理好涉及“三农”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引导、保护、发挥好农民投身农村改革发展阶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中之重。一是要努力提高对敌斗争的能力和水平。对各类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活动,特别是对各类非法家庭聚会活动,要努力做到预知预防,切实提高排查发现和防范打击能
力,牢牢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二是要努力提高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全旗“大调解”机制,经常性加强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的排查,有效消除各类不安定隐患。全力推进涉法涉诉、重信重访排查化解和执行积案集中清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稳定。三是要努力提高严打整治斗争的能力和水平。要继续以侦破命案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打击暴力型犯罪的力度,深化打击“两抢一盗”、开展缉枪治暴、收缴管制刀具、追逃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要以最大限度地收戒涉毒人员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无毒社区建设,夯实禁毒基层基础工作。四是要努力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开展“平安畅通旗”创建活动,切实维护辖区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的稳定。要进一步深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严格消防安全监督,减少火灾事故发生。要充分发挥护路联防组织的作用,确保全旗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要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案,确保能够快速有效的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
(三)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重要载体。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大防控”体系,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继续加强和完善我旗立体动态巡控机制建设和城市报警监控指挥系统建设,整合“110、119、122”报警资源,不断加强全旗保安队伍建设,有力实现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有效控制;推进社区、单位防控工程建设,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和重点单位全部安装电子监控系统,着力提升全旗治安防控水平和防控能力。二是要全面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继续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乡镇综治委(办)建设、综治工作中心建设、社区(村)综治工作站建设、基层“两所一庭”建设和法检“两院”的基础建设,使政法单位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要强化流动人口的治安管控,逐步建立信息主导流动人口管控模式,实行管控效能的最大化。要强化社会管控措施,组织开展对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排查管控,有效预防、减少个人极端事件、案件的发生。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管理整治,重点加强对枪支弹药及危爆品的管理和清理整顿,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创新治安管理服务模式。坚持便民利民原则,不断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变“群众上门办事”为“干警下乡服务”,使农村、社区治安有新面貌、社会稳定水平有新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有新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新社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根本目标。一是要以“大学习、大讨论”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把在政法部门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全体政法干警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广大政法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事关政法工作方向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牢牢把握政法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政法队伍。二是要以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目标,继续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以张章宝同志为学习榜样,认真总结政法部门近年来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抓住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环节,进一步完善操作性强的执法行为规范,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真正使政法干警的各项执法活动、各个执法环节
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坚决杜绝执法上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检务、审务、所务公开,非涉密案件、各个程序要“阳光作业”,使群众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个单位、部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找准改革、发展、稳定的最佳结合点,整合好司法、行政、经济、教育等资源,真切依靠人民群众,大胆创新工作机制,尽职尽责做好治安管理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社会矛盾,营造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稳定促和谐
稳定促和谐
在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始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发展是目的,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一、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受益,在发展中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促进社会公平。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践行我们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之策。
三、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不仅是推动发展的强 1
大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日常矛盾纠纷的主动排查化解,有效防止社会矛盾的累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有其必然性。对大量社会矛盾,掌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强化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防止矛盾累积和激化。让老百姓可以直接便捷地反映他们的诉求;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资源,实行了“三调联动”,尽可能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纳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五、着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猛扩大,公共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各类社会群体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增多,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提升综合治理水平成为紧迫任务。坚持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街道和社区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打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
六、弘扬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在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匡正社会风气,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