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佛幸福课堂学习有感
哈佛幸福课堂学习有感
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胡炜炜
2013年南京市职教教研室组织的网络培训再次开始,职教教研室为我们老师精心准备了各类型的视频培训资料,其中有职教信息化教学发展专题讲座,有新兴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剖析,有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和技能大赛点评,在这些资料中让我颇感兴趣的是美国哈佛幸福课堂讲学。
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
(TalBen Shahar)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Seligman 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积极心理学正是对战后和平时期心理学依然只强调矫正心理疾病的反叛。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目标指向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完善发展。
幸福课,其实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相对于研究我们的物质生活,研究人本主义的人类的行为和各种思想精神,这种人文主义重视的是主观的人的感受和思想状态。
泰勒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的这一理念及其精彩的授课,使得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而如何获得幸福更是人们一直不停在追求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哈佛幸福课堂对我们如何建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提供了重大的启示:我们要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更幸福的关键在于能够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举得例子,一个人失恋了,被女友抛弃,他会非常的难过,想想自己哪里不好,开始自卑,反省反省反省,然后变成恼羞成怒,怨女友,怨老板,怨政府和总统„„他的世界变得只有这一件事,看待这件事的眼界只集中在这一点。其实,他并不是不能幸福、不能快乐,失恋没有限制他的积极,而是他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积极。
将注意力聚焦于一个问题,那我们就会像上面这个人一样偏执于问题的一面而无法自拔,会错失许多现实的重要部分而看不到全面的真实的现实,幸福将永远离我们很遥远。因此说,一个人幸福与否的评价更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个体内定的标准,那么幸福就在于个体能否适时地改变、从而建立起一个恰当的幸福标准。
实现转变的前提是内心的安静,内心的平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接受现实,获得安静,才能实现转变,才能从悲观和负性事件中走出来,才能关注到生活中积极的因素。这些都是实现思维、视角转变的前提。
当思维方式改变,视角转变了,困扰人们的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散去,积极情绪得到扩展建立,在这种情绪下,天是蓝的,人是美的,生活处处洒满了阳光;在这种情绪下,我们的眼界宽了,我们会从自身的人和事上走出来,注意关注他人与他事,思考现在我能做什么,我能去哪里,我把时间用在哪里,它把我们带出下行螺旋,而进入上行螺旋,从而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有着积极情绪体验的人,在感觉良好时,他工作的动力和精力更充沛,那些成功的专业人士,因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自己遭遇挫折与打击时,能脱离狭窄收紧,积极扩建进入以获得积极情绪,从长远来看,他们会因此取得成功。
有着积极情绪体验的人,他们更开放更宽容,因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快乐是容易感染的。别人快乐,所以我也快乐,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继而帮助他人,所以努力为自己争取快乐,不但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和幸福,而且能引导我们对他人更加宽容和亲切,为我们创造更加和谐的生存空间,在彼此的友爱与影响中,更加真切地感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从而得以享受人生的幸福与美好。
这就是思维方式改变,视角转换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人生,这就是思维方式改变,视角转换创建的力量
所以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需要不断改变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改变,会变得更有创造力,更博学,适应性更强,更易融入社会,获得更健康的人格。
一些有感悟的几句话:
Let’s pursue our passion。(追求自己的热情所在。)
Change is possible。(改变有可能。)
If we focus on the negative, we make a worse country.(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于消极负面,我们的国家也会更糟糕。)
Not to dare is to lose ourselves。(没有胆量尝试,便丧失了自己。)Not the attaining of goals but the having of goals that leads to happiness。(幸福不是实现目标而是拥有目标。)
When you have a direction, you become happy.(当你拥有方向时,你就快乐了。)
Take time out to recover from work and stress。(工作和压力之余,需要时间消遣恢复精神。)
Happiness is contagious.(幸福可以传染。)
Be a rat racer and hedonist at the same time。(做一名竞争者,也做一名享受者)
第二篇:哈佛精神学习有感
哈佛精神学习有感
哈佛是高等教育里一块圣洁的净土,是一个让人圆梦的地方。哈佛把她最优秀的毕业生们送到世界各地。是什么造就了哈佛现今的声名远扬?是什么成就了哈佛学生的圆梦之旅?哈佛精神,她在以自己的光芒照耀着每一位憧憬的哈佛学子。
这些是哈佛的训言,也是哈佛精神的一部分,看完之后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在哈佛的校园里,只有“学习”才能让你融入那个群体,否则你就是其中的异类,最终被淘汰出来。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乐事,是值得去做并且能让自己觉得很开心的一件事。所谓“兴趣”,成就了他们对学习的忠诚。他们与我们中国大学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学习是因为兴趣,而我们中国大学生学习是为了吃饭,为了生计。
“他们很累,可是他们乐在其中。”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在我看来,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学生不愿意读书,读书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啊,身心舒适又对自己有所帮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书里我们能尝到很多感受到很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次学习中,我觉得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是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我们觉得:与其抓住每一分钟学习,不如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哈佛的学生即使到深夜也在马不停蹄的学习,我觉得在学习效率上这一点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初高中教育所传授的知识相当于美国大学里学的东西,所以美国的学生必须在短短的大学四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相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我们有很好地知识基础,所以注重方法的学习成为我们大学学习的重中之重。而我们中国大学生现在所缺乏的真是在方法上的那种创新精神,我们若能利用好自己专业知识扎实的优点,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像哈佛的学生那样通宵学习。
想要成为一名哈佛的学生,入学条件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在校学习成绩,第二工作经验,第三担任领导的才干与气质。就是说,他们并不仅仅看重你的专业成绩,更看重你的综合实力。这正如我刚刚叙述的一样。
但是,这并不是说因为我们有基础,所以我们就可以放松自己的学业。相反,怎样想办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一定是你在大学里的首要任务。然而,就我们现在学习到环境而言,我们缺乏像哈佛那样学校提供的“软环境”,即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好风气。这虽然很难改变,但如果我们能够注意改正,一定能让我们中国的教育水平上到另一个台阶。
最后,我觉得中国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中国农业大学英才班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大学对每一个同学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你人生中的一个跳板,未来一定掌握在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中。
学生:吴杨宇
2012年3月20日
第三篇:哈佛幸福课
幸福课
谈到幸福,大家最常问的一句话是幸福是什么?这个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幸福是母亲的关怀,婴儿的笑脸,温馨的礼物,神秘的巧克力,置身事外的安闲,是手中的希望。幸福就是这么简单,那您幸福吗?想要更幸福吗?哈佛幸福课教您在平凡的生活中变得更幸福。
我主要从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的环境,精神的力量,乐观主义,改变不利于保持积极心态的习惯5个方面来说一下我这一个月以来学到的一些知识。积极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健康模型,他帮助人们学会如何从智力上、情感上、心理上、人际关系上、人格上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不是要我们克服什么,而是了解到自己的个人倾向是什么,要发展什么。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具有接受自己缺点的勇气,接受缺点,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认清自己的优势,明白自己到底最擅长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发展优点,培养自己乐观的心态,培养积极性,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感,让我们变得更幸福!
用TalBen Shahar的话说就是:不欣赏自己优点的人,会有自尊心,自信和快乐吗?
积极的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态,积极的环境可以帮助人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但是怎样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呢?TalBen Shahar教我们找一些你爱的人或地方的照片,这些东西很重要,因为即使你看不到他们,潜意识中还会意识到他的存在,虽然只是在潜意识层面,他仍然会对你造成影响。所以找一些你爱的东西的照片,或让你开心的东西,无论是纪念品,鲜花,艺术品或者是你最爱的画家的画,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些东西会让你感觉到温暖,会觉得这个环境是开心的。还有就是找一些你喜欢的名人名言,有些励志的名人名言可以使自己充满激情;有些则可以使自己度过艰难的时期。
在生活中还要学会欣赏积极要素(appreciate),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要对好事心存感激,不把美德,成功当做理所当然;第二,欣赏会增值,对好事心存感激,好心就会增值。一个人的好心增值了,对他人社会的影响不大,,多个人的好心增值了,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更积极向上了。这样大家的心态就会变得积极了,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处于忧虑,忧郁的状态之中了。
我们从积极环境当中得到积极的映射,从而变得更成功更幸福!一个人精神的力量也是强大的信念常常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运动员的成功56%源于自信。信念是我自信我能行的一种动力。TalBen Shahar教授通过大家对世界的基模来解释信念对表现的影响。
他说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个世界基模:世界该怎么样,会怎么样。而基模在我们的内在世界里,现实却发生在外部世界。事实上现实与自己的基模是无关的,当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又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别扭。因为我们的精神不喜欢内外部存在差异,喜欢两者一致结合,所以当内外部不相会的时候我们常会不惜一切代价让两者统一,要么改变外部现实,要么改变自我思维以符合外部现实。
其实有多种方法可以改变这种不一致:第一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更新基模,比如我原本认为这个人很残酷,但我见到他对人很友好,很乐于助人,这就要改
变我原本对他的看法;第二,忽视或摒弃外在信息,忽视和摒弃那些不符合基模的外在信息,不喜欢不一致,就直接扔掉那些不一致;第三主动验证:主动寻求验证信息,如果不喜欢现实就去寻找相应证据,证明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现实;第四创造新现实,同时改变内外部因素,来达到一致,让自己喜欢。
乐观主义:我主要通过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对比来说明一下。
乐观主义者的短期目标的不现实,但长远目标很现实;悲观主义者的短长期目标都是很现实的。这是因为乐观主义者刚开始有很高的期望和积极性,他们的大脑也在寻求一致,认为自己可以做好,达到目标。而悲观主义者对目标的期望很低,而且信念不高,不认为自己能够做好。
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他们对失败的解释也是不同的:悲观主义者会说:“我早就说过了我不行的!”而乐观主义者会说:“虽然我没有成功,但我努力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吸取了一些教训。”一次次的失败,种种教训,加上自己的坚持不懈,乐观主义者最终会成功。比如我们熟知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在有人在他失败了5000多次的之后劝他放弃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没有失败,那5000多次我认为是成功的,因为我知道了那5000多种材料是不可以的。”而悲观主义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中。
想要变得更快乐和幸福还要试着去改变自己原本的一些不好的或不利于积极心理的习惯。
首先我们塑造了习惯,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习惯可以看成一股思维的洪流,它由来自不同的神经元构成,改变它要做的就是对抗这股洪流,我们需要足够大的力量,需要尝试多种方法来改变习惯。为了改变习惯,产生永久性的变化,我们不仅需要一种稳定的变化模式,也需要一种外部介入的力量,仅仅放在情感、行动或者思维其中一个上是不够的。但在要改变之前要清楚自己想改变什么,能改变什么,要怎么变?在决定改变之后最重要的是将变化持续下去,不是突然一变又回到原点。但是又如何去改变呢?
在改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只是态度改变,行为却没变。如果那样的话,态度会随着时间流逝被习惯又拉回原点。所以我们要随着时间的改变,开始做点什么,或者强迫自己做点什么,要证明这些干预对改变习惯是最有力的。开始做这些事,否则改变只是短暂的。但在改变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度,不可一下大幅度改变,这样是会带来反面影响的。
通过小改变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指引你的力量和注意力,用其整理思想,集中精神,巩固力量,释放感情以及想象乐观结果,从而最终获得自信,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作出承诺,获得充分的激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
积极的环境,坚定的信念,保持乐观的心态,有良好的习惯,相信您一定会生活的更幸福!
第四篇:走进幸福家长课堂有感
走进幸福家长课堂有感
家长的成长就是孩子进步的阶梯
——走进幸福家长课堂有感
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也正如所说:'没有好与不好的家长,只有不好好学习的家长。'
周日我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幸福家长课堂,这一次幼儿园请到的是福米立教育专家——杨淼老师。她亲临幼儿园现场,将更适合孩子、更有益于孩子成长的育儿理念带给更多的家长。
我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真是受益匪浅,收获颇深。这次走进家长课堂让我对于孩子小小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对于孩子无时无刻抛给家长们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一个更明晰的解决朝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走进家长课堂,让我深刻明白,我自己保守的教育过时了,跟不上教育的脚步了,社会在变,孩子在变,我的教育也该变变了。作为孩子家长,我们应与时俱进,与社会同步,与幼儿园同心,与老师携手共同建设好宝贝美好的童年……
我,也在反思,我究竟在宝贝成长的道路上都在做些什么?也许,我只是在一味地走着独木桥,在自我意识的世界里把自己的'小苗子'错误浇灌,更一味地圈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现在,我应该学习的就是:学习先进科学的育儿知识,用爱与希望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宝贝,鼓励,引导,支持他……
养育就是一次渐行渐远的美丽修行,学会放手才是最伟大的爱。
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杨淼老师从孩子入园令大家头疼的问题入手'怎样愉快地入园,入园后怎样学习自己入睡,怎样学习自己大小便,怎样增强免疫力''面对任性娇惯的宝贝怎样去接纳他们的坏情绪,教会宝贝怎样去交更多的好朋友,'最后我也在思考:'我们能够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
格赛尔认为,教养婴幼儿应以儿童为中心,婴儿带着一个天然进度表降临人世,婴儿尽管知识尚未开化,但对于其内在需要,对于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非常'聪明',父母(教养者)应追随儿童,从儿童本身得到启示,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自己的意愿或规定的模式。
我们作为父母不应该强求宝贝听从、顺从。而应该多学习,多掌握一些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和知识,成长的倾向和顺序。因为这些知识有助于父母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从而在某些特定时期能更有效地耐心适时引导,帮助,鼓励他,而不是一味地因循自己的思维模式,束缚他,捆绑他……
学到老,活到老,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好学习的家长,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重新学习,重新开始,一起努力,走进幸福家长课堂,为我们的宝贝寻找更适合他们的阳光,雨露与爱!
第五篇:哈佛幸福课观后感
哈佛幸福课总结
哈佛幸福课是一门神奇的课程,很好地融合了学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不难发现每分钟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几乎每节课都有让人豁然开朗的地方。闪光点太多,只能把感触最深的几点总结下。
对信息的诠释
Knowledge is about information,wisdom is about transformation.同样的信息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诠释。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尝试了5000多种材料仍然没有成功,有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您已经失败了5000多次,还要继续尝试吗?”,爱迪生很惊讶:“谁说我失败了5000多次?我成功地证明了这5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同样是5000多次试验,一种诠释让人灰心丧气,另一种诠释让人斗志昂扬。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发明大王,除了99%的汗水和1%的灵感,这种诠释信息的方式也是秘诀之一。
生活中经常出现三种扭曲的诠释方式——扩大化、隧道视野和捏造现实。扩大化: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遇到一个坏人就认为全世界都是坏人;隧道视野:管中窥豹,只能看到例外的1%而忽略剩下的99%;捏造现实:以自己的情绪或主管臆断替代现实,过于善良的人常常会认为“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够好”,即使错误的一方根本不是他。这三种错误是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犯的错误,都是以脱离客观现实的方式诠释接受的信息,使认知向扭曲的、病态的方向发展,难以做出乐观积极的诠释。
关注积极的一面
When we appreciate the good, the good appreciates, if not ,it depreciates.好的东西就像一粒种子,给它阳光水分它就能发芽生长,反之只会枯萎而死。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大多数人的潜能都因为没有得到发掘而逐渐磨灭。
Marva Collins所在社区的黑人孩子被认为是不可教的,他们很早就加入帮派、接触毒品,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学校所的要求只是尽可能让他们多地呆在学校,以免出去犯罪或吸毒。即使是这样,仍然有很多学生被学校开除。Marva Collins收留了这些被抛弃的孩子,她所做的不是采用更强力的方式改掉这些孩子的缺点,而是努力挖掘这些孩子身上的潜能。当他们犯错时,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找出自己的优点和擅长。若干年后这些当初被认为是最没有希望的孩子大多成为社会精英。
多数人习惯处于疾病模式——如果我感到抑郁,一定是因为我情绪出了问题,我要做的是解决这个问题,克服抑郁;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健康模式:如果我感到抑郁,一定是我不够快乐,我要做的是让自己更加快乐。疾病模式虽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但仅处于疾病模式还不够,还需要再往前一步。同样地,仅仅努力避免不幸福并不能让我们更幸福,想要更幸福,还需要培养自己的优点和潜能,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感激
Gratefulness is the source of virtues.海伦凯勒的自传中讲了一个故事,她的一个朋友到剑桥去看她,从树林中散步归来,海伦凯勒问她:你看到了什么?她的朋友回答:没什么特别的。在随后的自传中海伦凯勒写到:我很奇怪在树林中散步一个小时后怎么会什么都没看到,我虽然看不到却发现很多东西——精美对称的叶子,光滑的白桦树皮,粗糙的松树树皮„„我这个瞎子给看得见的人一个提示——像明天就会瞎掉一样用你的眼睛;听声音的旋律,鸟的鸣唱,就像明天就会聋掉一样;像明天就会失去触觉一样触摸每样东西;闻花的芬芳,仔细品尝每一口美味,就像明天你将
永远失去嗅觉和味觉„„充分利用每一种感官,欣赏这个世界向你展示的每一面美好、愉悦和伟大。
不要等到真的发生悲剧才知道感激,现在的每一天都蕴藏着无尽的幸福:在房间里、餐桌上、身边的朋友、远方的父母„„有太多值得我们感激的人和事,只是我们都习以为常。感激带给人类的是最为单纯的快乐,培养感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直到感激成为性格的一部分。每天把一两件习以为常的事变成我们感激的对象,可以是看到的第一个人、最常走过的路或者一次深呼吸。
宽容
Permission to be human.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从来不会体验到消极情绪:一种是精神病人,一种是死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从来不会失败:死人。除了精神病人和死人,每个人都会焦虑、抑郁,每个人都会犯错、失败,就像一年有春季也有冬季,天气有晴也有阴,月亮有圆也有缺,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准许自己为人,全然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积极的情感也接受自己消极的情感,接受自己的优点美德也接受自己的缺点过失;准许别人为人,感激别人的无私奉献也宽容别人的无心之过,没有人完美无缺、至高无上,也没有人一无是处、十恶不赦。
爱情
Perfect love does not exist, true love does.完美的恋人需要智者的敏锐、儿童的活泼、艺术家的感性、哲学家的思维、圣人的胸怀、学者的包容和朝圣者的笃定。不存在完美的恋人,也不存在完美的爱情。但可以存在真爱,真爱存在于不完美的恋人间。
艾默生在《论友谊》中对理想的朋友是这样描述的“我寻找的不是盲目的让步,对我千依百顺的人。我寻找的是一个美丽的敌人,能挑战我,敦促我,帮我寻求真相。”没有冲突的爱情,就没有美丽的敌人。恋爱中容易犯的错误是急于寻求认可,试图营造完美的爱情。实际上坦诚相待更能形成亲密的关系,除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美德,还需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缺点、不光彩甚至一直被自己压抑自己都不知道的事,隐藏和压抑一定会失败的。彼此间的相互了解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爱情是圆满的过程而不是圆满的状态。
消极受害者
No one is coming, it is up to you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your life.做一个消极受害者总是毫不费力,谁都可以轻易地把自己当成环境的受害者,家庭教育的受害者,社会的受害者或任何其他人的受害者。一切都这么顺理成章,但除了抱怨、生气和愤怒,什么作用也没有。受害者心理只会让自己视野越来越狭隘,越想越不幸,直到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任何时候都必须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尽管有时候很难,很不公平,但除了你自己没人能来拯救你。
完美主义者
Perfectionism spells paralysis.Tal将完美主义定义为“一种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没有人愿意失败,也没有人喜欢听批评的声音,但完美主义者对失败的恐惧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是二元的:要么完美,要么什么都不是;要么做到最好,要么什么都不做。讽刺的是,最害怕失败的人反而是失败最多的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所以完美主义者一开始就注定是失
败的。
为了避免失败,完美主义者呆在自己的安全区内,不愿尝试新的事物,因为那样可能带来失败;他们具有很强的防卫性,因为害怕别人看到他的缺点,害怕听到批评的声音;他们无法接纳自己和他人,看到的永远是缺陷和不足;他们对自己、对别人都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他们期待的永远无法达到,所以受到的打击更多,更容易中途而废;他们做事事无巨细,容易陷入细节而抓不住重点,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完美主义者的行为几乎都是为了避免不足和失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要克服完美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成功的人往往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乔丹的自述如下:“我职业生涯投篮失误超过9000次,输了大约300场比赛,有26次被委以重任投出制胜的一球,但失手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
结果与过程
Enjoy the destination as well as the journey.我们往往夸大了结果的影响,中彩票头奖并不会幸福一辈子,幸运者在中奖一段时间后会很快回到以前的幸福水平,有的甚至还会更糟;一次失败的入学考试并不会让人郁闷一辈子,实际上入学后两周就能回到以前的状态,仍然可以像之前一样生活。享受过程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只是我们往往太在意结果而忘了享受过程。无论结果是喜是悲,都暂且将它放下,将自己从对结果的期待或担忧中解脱出来,享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就像爬山,不是漫无目的地在山下乱转,也不是认为只有山顶才有美好的风景。先设定到达山顶的目标,然后将这个目标放下,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往山顶爬。
自我实现预言
Belief is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科学家和生理学家曾宣布人类跑完1英里的时间不可能少于4分钟,事实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1英里赛跑有记录的十几年间,从来没有人跑完1英里的时间少于4分钟,世界上最顶尖选手的成绩有4分10秒甚至4分2秒的,但从来没有少于4分钟的。Roger Bannister却坚持认为人类可以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经过长达数年的训练,终于在1954年5月6日,他跑完1英里的时间为3分59秒。仅仅6周后澳大利亚选手跑完1英里用时3分57秒,第二年有37名选手的时间低于4分,第三年有300多名选手的时间低于4分。突破4分钟极限的选手数量之所以井喷式爆发,并不是因为他们训练的更加刻苦,而是Roger Bannister打破了由科学家和生理学家为他们设置的心理障碍。
信念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是成功的先兆,相信自己可以幸福是幸福的先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一些障碍前止步,这些障碍可能由外界设置,但更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设置。对自己能否成功的怀疑是成功的头号敌人,对自己能否幸福的怀疑是幸福的头号敌人。
自尊
The disposition to experience oneself as competent to cope with the basic challenge of life and as worthy of happiness.自尊由两部分组成:能力感和价值感,只有两者兼备才会拥有高水平的自尊。在一个人做出的所有判断中,没有什么比对自己做出的判断更重要。一个人所能犯的最愚蠢的错误莫过于自己否定自己。
自尊从低到高分三个层次: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依赖型自尊:对自己价值的评判依赖于外界,非常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说,所做的大部分事是为了迎合某个人或大多数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通过与别人比较得出,不管客观上有多好或多坏,只要有人比自己好就感到沮丧,只要自己比所有人都好就自我感觉良好。具有强依赖型自尊的人害怕批评,需要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这类人通常也是完美主义者。
独立型自尊:用自己的标准评判自己的价值,别人的观点也会参考,但最终的公断人是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评判通过与自己的比较得出,所关心的是自己进步了多少,学到了多少。拥有独立型自尊的人寻求批评,不断寻找能挑战他、帮他寻找真相的“美丽的敌人”,因为他们想要进步,他们的动力是“我热爱什么”、“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追求的是自我目标的实现。
无条件自尊:对自己价值的评判既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也不取决于自己的评价,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不参与任何评价;评判自己能力既不与他人比较也不与自己比较,与他人相互依赖而又怡然自得。拿写作来说,依赖性自尊的人会考虑怎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赞赏;独立型自尊的人会考虑和上次相比这次进步了多少;无条件自尊的人因为有灵感所以去写作,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就像就像习武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达到超然的境界时,大脑会更加清晰,更懂得享受事物原本的样子,更能懂得把握现在,欣赏事物此刻的状态,而不是脱离实际地幻想。对别人的一举一动不再那么敏感,与周围的环境和人融为一体,变得更能理解和同情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所有人都会有依赖性自尊、独立型自尊和无条件自尊,依赖性自尊的人也有超然的时候,无条件自尊的人也会考虑别人的看法,区别在于侧重程度不同。从更多的依赖性自尊到更多的无条件自尊是终生的事,需要不断经历困惑和痛苦,没有捷径可走。就像小孩学走路,一开始要别人扶着才能走,接着自己可以踉踉跄跄的走,但要想先迈左脚还是右脚,最后,路在那自然而然地就走,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摔倒很多次。
小建议
马上行动
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计划到分毫不差再去行动,过度计划会导致行动瘫痪。如果有一个想法,简短计划后马上行动,行动过程中再根据反馈灵活调整。不少人觉得行动要有状态和氛围,这往往成为拖延症的借口。行动、情感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心情好时会笑,多笑笑心情也会更好。如果没有状态,先行动5分钟看看有没有改善。担忧和恐惧往往成为行动的阻碍,勇敢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去行动。
写日记
经常写一写值得感激的人和事,写一写别人的优点和美德,写一写自己的优点、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进步,这样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快乐。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担忧和焦虑,不开心的事一直想只会越来越痛苦,写下来后反而更加冷静和放松。
充分休息
充分的休息可以让大脑更清晰、反应更灵敏、更富有创造力。休息不足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花更多的时间不一定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只有遵从身体的节律,它才能带来最大的效率。
运动
有规律的运动不仅有利于保持健康身体,还可以提高抗压能力、有效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很多人不愿意花时间运动,实际上运动是一项回报很高的投资。每周运动3次,就能提升整个精神状态,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快乐水平。
深呼吸
随着同时关注的事情越来越多,注意力越来越涣散,呼吸也越来越浅。研究表明,呼吸越浅越容易引发焦虑。不妨偶尔慢下来,放慢呼吸的节奏,做几次长长的呼吸运动。条件允许还可以做瑜伽,无论是深呼吸还是瑜伽,都是为了让涣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努力让注意力专注于每一次呼吸或者每一个瑜伽动作,一开始注意力会非常涣散,很容易走神,但没关系,再拉回来就好了。经过反复几次涣散、集中的练习,注意力会越来越集中,意识变得更加清晰,整个身心也随之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