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有许多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需要破解。比如,干部考实考准难,规范干部提名方式难,干部管理监督难;如何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群众公认原则的有机统一,如何实现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与建立科学制度机制的有机统一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要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大幅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一、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在用人导向上提高公信度。我们将大力选拔那些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大力选拔那些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大力选拔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大力选拔那些善于攻坚克难、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能够打开局面的干部。我们将每两年表彰和重用一批优秀县、乡党委书记;每年重奖一批科学发展成效突出的市、县领导班子和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挑选一批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省、市机关工作;每年公开选拔一批领导干部。通过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全省上下形成一心一意推动科学发展、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在提名方式上提高公信度。提名环节是干部选任的首要环节。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核心是要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确保提名人选得到群众公认。近年来,四川省普遍实行两次推荐、个人陈述的“两推一述”方法确定提名人选,使干部提名方式更加科学规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干部提名原则:一是考察对象的提名必须经过民主推荐并为多数人推荐;二是组织和个人的推荐必须进入民主推荐程序,人选不是多数群众赞成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三是重要职位的人选推荐要扩大推荐范围,注重征求服务对象等相关人员的意见。同时,继续探索完善提名方式,会议无记名投票推荐要坚持“两推一述”,探索“非职位定向差额推荐”,组织推荐要探索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提名推荐,个人推荐要强化署名推荐、规范个别谈话推荐,真正做到“谁推荐,谁负责”。
三、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考准考实上提高公信度。干部考核评价,重在完善考评标准,改进考评方法。在中组部指导下,我们已经制定了市(州)、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并采取“线性分析”、“差额考察”、“民意调查”等方法严格考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评质量。下一步,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从3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干部考评体系。一是完善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重在体现科学发展、“四位一体”建设和民生、生态、人文、公益等考核指标,务求简便实用;二是研究制定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党政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三是创新和优化考评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民意采集和分析机制,规范考评参与范围和考评实施程序,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四、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在任用环节上提高公信度。把好干部任用决策关口,关键在于扩大民主,有效制衡,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下一步,我们考虑:一是适应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新的运行机制,研究提出地方党委酝酿讨论和任用干部的具体办法;二是把干部选拔任用情况作为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全委会对常委会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评议;三是把干部任用票决制由地方党委扩大到部门、高校党委(党组),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范围由正职扩大到重要部门的副职;四是逐步扩大干部任用人选差额上会、差额票决。同时,重视社会评价,建立选人用人公信度定期测报制度,有效防范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努力使干部选任工作让人民满意,使选任的干部让人民满意。
第二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践与思考(定稿)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一新要求,不仅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做好整个干部人事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循化县结合全县干部工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循化县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循化县把选人用人工作放在全面实现建设全区乃至全省最具特色的风景园林城镇,最具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园区,最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最具特色的民营经济聚居区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源区的“五个最具特色”发展目标的突出位臵,围绕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立足全县干部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大胆突破传统思维,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09年底,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全县就选人用人公信度工作进行了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为,满意率占86.4%,基本满意率占11.4%,不满意的仅占2.2%。
1、立足于增强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的自觉性,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工作。为深入贯彻、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按照“领导干部熟悉、组工干部精通、干部群众了解”的要求,县委坚持把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列为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强化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严肃性。组织部门把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作为理论学习的核心内容,对《条例》进行反复学习和讨论,提高组工干部正确理解、运用和执行《条例》的能力。为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县委还有意识的将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与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和“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增强了组织人事部门及各级领导班子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
2、立足于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围绕树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导向和营造有利于提高公信度的选人用人环境,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县委组织部根据各单位岗位需求和全县干部职数要求,每年底结合各级领导班子年终考核,采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方式对全县乡科级、股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并优先提拔任用后备干部。二是注重初始提名推荐,科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工作。县委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坚持实行民主推荐和民意测评制度,必须将排名在前,半数以上群众拥护的干部作为拟提拔人选,同时,还要广泛征求单位主管部门、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对推荐人选的意见,作为考察的主要依据。对进入考察范围的人选,严 2 格按照群众测评的好坏,将95%以上的群众公认的干部列入考察对象。三是继续探索和完善差额上会、差额表决为主要内容的差额选任办法,实现“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的差额选人用人机制。四是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意见征询机制,公开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增强干部工作透明度,适时开展选人用人满意度调查,动态掌握基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反映。每一次干部调整结束后,县委都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回访领导小组,深入各单位、基层群众中,对本次干部调整情况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和掌握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次调整中予以纠正。
3、立足于选准用好干部,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制定培养和选拔干部工作的各项措施。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地委关于干部管理的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于2006年制定出台了《循化县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循委[2006]105号),对培养和选拔干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等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2006年,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定出台了《循化县乡镇干部管理办法》、《循化县村干部管理办法》、《循化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性文件;2007年,针对全县干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循化县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循委[2008]28号),使全县的干部管理和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更趋规范,更加合理。二是围绕进一步强化对全县各级领导班子的科学管理,改进和优化 3 了干部考核评估体系。完善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初,县委、县政府与各单位签订本工作目标责任书,年终成立专门的考核领导小组,严格按《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全面了解干部,科学评价干部,进一步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坚持领导干部政绩多维考核评价制度。按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有经济指标单位和无经济指标单位、乡镇和省地驻县单位分级分类进行评比,并采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考评结果定性定量等办法,着力破解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工作中存在的标准不够统一、范围不够全面、结果评价难以把握等难题。四是坚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制度,促使干部正确履职、秉公用权、认真负责。对敢于负责、工作得力、作风务实、群众满意的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敷衍塞责、工作不力、作风飘浮、群众不满意的干部由相关部门进行诫勉谈话,对年终考核连续三年排名倒数前三位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五是坚持不称职、不胜任领导干部调整、罢免制度。建立了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在干部队伍中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共识。
4、立足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建立健全干部选任监督机制。一是实行任前公示制,加强群众监督。按规定将拟任岗位、拟人对象基本情况及组织部门联系方式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落实任职试用期制,加强跟踪监督。对新提任的非选举产生的科级领导干部,实行为期1年的试用期制,加强动态管理,及时了解任职情况 4 和各方面反映,对试用期考核不称职的,及时予以调整。对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在其任职期内进行跟踪考察,了解履职情况。三是实行记实办法,加强程序监督。全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办法,全程记录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组织考察、考察结果反馈、部务会议、常委会表决、任前公示和任职等程序。四是实行任前审查制度,加强廉政监督。为进一步加大对干部选任过程的全程监督,县委明确规定,干部推荐、干部考察时,必须由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联合考察。考察结束后,将拟选任的干部名单及其基本情况报纪检委进行廉政审查,对廉政审查不能通过的不予选任,也不上县委常委会研究。五是运用审计手段,加强经济责任监督。在领导干部上任初期,安排审计机关为领导干部提供经济责任内容辅导,明确告知其在任职期间、任职届满、任职内或离任时,将有计划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二、当前我县在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上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干部选任的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干部选任过程中,虽然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地委的相关规定和《干部选任条例》进行操作,但是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女干部、非党干部以及干部的后期跟踪培养等方面缺少相关制度。二是民主化程度有待提高。对干部政策、特别是干部选任标准和程 5 序解释宣传不够到位,群众知情度低,参与热情不高,影响了民主化程度的推进。三是干部任免表决方式有待优化。近年来,我县在任免干部中逐步采取了常委会、全委会表决的方式。虽然这种表决方式与以往的议决制相比,进一步扩大了民主,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拥护,但也存在着个别参加表决的成员思想顾虑多、不愿否决唯一提名人选的问题。四是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力度有待于继续加大。有些干部本来是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但是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就以工作忙、应酬多等为由,疏忽了自身的学习,导致工作上没有思路,作风上脱离群众,损坏了干部形象。五是干部选任全程监督有待健全。目前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还有一些“半真空地带”,从监督的时效性看,往往是事后监督多、事前和事中监督少。特别是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任后管理以及离岗离任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不够,没能真正实现全程监督。
三、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社会公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满意度和对任用干部的认可度是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两个重要指标。被选拔任用的干部只有得到党员群众的充分认可和信任,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才会满意,组织部门的选人用人才有公信度。
1、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在用人导向上提高公信度。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标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就有了重要保证。一要注重围绕以德为先 6 选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重用那些政治坚定,工作有实绩,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二要注重围绕科学发展选用干部。要使那些有科学发展观念、有科学发展思路、有科学发展本事、有科学发展办法的干部受到表扬,得到提拔重用。三要注重围绕群众公论选用干部。要坚持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核中注重群众公论,对多数群众不拥护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防止用错人、错用人。通过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一心一意推动科学发展、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2、严格实行“五个公开”,在增强透明度上提高公信度。公开透明是提高公信度的前提。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一要做到政策公开。要充分利用信息、电视等新闻媒体,采用培训、讲党课等形式,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法》和中央办公厅、中组部今年新出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等关于干部工作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做到政策公开,努力让全县所有的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政策法规和干部选任程序都有所了解和掌握,提高对干部工作的知晓率。二要做到程序公开。要把选拔任用干部的步骤向群众公开,增强群众对程序的监督。三要做到标准公开。要把每次选任干部的任职资格和标准公开,以便群众对照标准,有针对性地向组织推荐合适的人选。四要做到过程公开。就是考察干部有公告,任用干部有公示,让整个过程接受群众监督。五要做到结果公开。增强群众参与选拔推荐干部的责任感。
3、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在提名环节上提高公信度。提名环节是干部选任的首要环节。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核心是要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确保提名人选得到群众公认。考察对象的提名必须经过民主推荐并为多数人推荐;组织和个人的推荐必须进入民主推荐程序,人选不是多数群众赞成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重要职位的人选推荐要扩大推荐范围,注重征求服务对象等相关人员的意见。同时,继续探索完善提名方式,探索定向差额推荐、县委常委会或全委会提名推荐和民主提名推荐等方式。个人推荐要强化署名推荐,做到“谁推荐,谁负责”。
4、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在扩大民主上提高公信度。把好干部任用决策关口,关键在于扩大民主,有效制衡。一要扩大酝酿环节的民主。要适当扩大干部酝酿范围,对重要岗位拟任人选,除在领导层进行酝酿外,还应在相关部门、行业或“两代表一委员”中进行酝酿,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二要扩大全委会表决干部的范围。对于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人选的任用,均要实行全委会票决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将表决范围进一步延伸到重要岗位副职领导干部人选。三要大力推行差额表决制度。目前,在干部任用表决上,大多是等额表决制,表决者对表决对象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鉴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决质量,应逐步推行差额表决制,从而扩大选择面,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度。
5、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考准考实上提高公信度。针对目前干部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 8 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在干部的考评主体、考评内容、考评方式方法方面进一步拓展创新,建立完善以德才素质为基础、以工作实绩为核心、以量化考核为手段的干部考核评价科学体系。要加大平时考核工作力度。一要结合实际建立一套包括考察对象能力素质、工作实绩及民意情况等为主要内容的平时考核评价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名和使用的重要依据,避免“一次考察定终身”可能造成的失误。二要严格考察程序。要逐步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制度,适度扩大谈话范围,延伸谈话触角,注重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不断提高考察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三要推进差额考察。要在统一的标准之下,扩大考察面,拓展选人用人的范围,对多个考察对象进行反复比较,分类排队,最终实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6、树立干部良好的个人形象,在从政能力上提高公信度。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是开展交流,赢得尊重的重要因素。配班子要综合考察干部气质结构的合理性,特别是党政正职的搭配,要侧重考虑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相容性,避免在配班子时就埋下“不和谐”等隐患。探索建立“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努力实现适人适岗的干部队伍建设新格局,为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创造条件。一是加强班子建设,树立专业、优秀的从政形象。不断扩大党政正职的选拔范围,注重在重大决策、重要事件、关键时刻和复杂环境中发现、考察、识别优秀的领导干部人选。二是加强才智磨炼,树立睿智、创新的进取形象。强化 9 对干部的培养锻炼,尤其是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通过党校培训、高等院校进修、外省区学习深造等方式,提高理论素养;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到急难险重岗位、工作复杂部门和新农村建设一线工作,选派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或进行横向岗位异地交流、内部工作岗位调换等多种途径,加强实践锻炼。三是走群众路线,树立亲民、为民的勤政形象。贴近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与群众交朋友,工作才有针对性。不断增强以人为本意识,关心弱势群体,努力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好事。
7、加强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严格管理上提高公信度。选人用人公信度,既体现在选拔上,更体现在管理使用上。抓好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关注干部心理健康,重视干部交流和教育培训,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旺盛的斗志,谦虚的本色,是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是关注干部心理健康。谈心谈话是警示教育,消除误解,放下包袱,增进感情,激励斗志的一种有效方式。建立和完善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既是对干部负责,也是对组织和对人民负责。二是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合理确定干部任职的稳定期和最佳交流期,加大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三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在培训班次设臵上,改进教学方式,增加研究式、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注重培训成果运用,加强对干部参加培训及培训期间表现的考察,并将其作为调整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8、强化选人用人监督,在监督管理上提高公信度。强有力的监督是防范问题、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的关键措施,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度。从干部纳入组织视野开始,即启动全程监督的运行机制,完整、准确地记录干部选任工作中的责任主体以及履行职责情况,并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的依据。要突出抓好一把手用人行为的规范和监督,防止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建立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要抓好党内与党外监督、组织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改进方法,形成合力。要加强干部任后监督,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职位特点,制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解决好干部出口不畅的问题。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责任追究制度和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对选任干部的各个环节发生失职和渎职行为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浅谈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浅谈
选贤任能是古来有之的治国之道,也是当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主要从“科学标准、完善机制”两个基本来考虑。
一、符合实际选人用人,转变观念
1、事实求是,根据实际情况选人用人
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无论是任何企业和单位,都有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差异,这样就有了岗位差异和工作环境的差异,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从自身根本情况出发,不能盲目的按部就班,这样,工作体系就全乱套了。选人用人必须跳出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旧矩,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大胆起用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 选人的方法遵守“三个严格”原则,即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选出来的人要有公信度,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选人要依据“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注重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六个导向去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要用好的作风的人,去选作风好的人。去选的人,要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确保党性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2、制定科学选人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
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首次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人用人必须纠正“轻德”、“轻才”两种倾向,用“靠得住”、“有本事”两把尺子来衡量干部。看一个干部是否“靠得住”、“有本事”,就要看他是否真正能够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要选用那些敢于发展、善于发展、实现发展的人,敢于改革、善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绝不能用那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人;要选用那些具有远见卓识和宏观发展视野的人,绝不能用那种片面追求政绩、一心只想个人升迁、对仕途患得患失、在经济发展目标、举措上目光短浅的人;要选用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并且有本事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绝不能用那种专打个人小算盘、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人;要选用那些作风扎实、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人,绝不能用那种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花拳绣腿、弄虚作假、欺名盗世,习惯于在领导面前邀功请赏的人;要选用那些勇于正视问题,遇到困难往前站,关键时刻带头上,敢于并善于化解矛盾的人,而不能用那种出现问题“踢皮球”,遇到矛盾绕道走,麻烦事情往上推,关键时刻向后躲的人。
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借用经济学的术语,这实际上是要求在干部选拔人用中坚持“德”准入制度。准入,指对拟进入市场的商品进行前期审核,符合要求才批准进入制度。德准入,是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将德的考察作为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只有符合德的标准,才能进入干部选拔任用的视野。由于德的非物质性,对德进行评价并非易事。应当坚持“四一三”机制。“四”即把握“四个是否标准”: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一”即健全“一个考核小组”,即在纪委、组织部门建立考核小组,共同实施对干部“德”的评价。“三”即全面听取“三方评价”,在对干部德的评价过程中,首先应当听取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注重公信度;其次应当听取干部自我评价,注重个人意向;最后,组织上根据日常考核,对干部应当有一个基本评价。二、一个好的工作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来保证它本身的正常运行
1、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发展政绩,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权重,使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做到组织选人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要改进考核考察办法,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把“两考核”与“两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要建立健全干部平时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考核,把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统筹使用重大资金、谋划实施重大投资项目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实战场所,把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重大工作任务、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作为识别干部的必考科目,在工作一线同步考察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执行力,应对困难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要强化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对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配备、重点培养、重点教育和监督,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从而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到推进发展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
2、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坚持权责统一,规范提名程序,明确提名责任,防止实际存在的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认真组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合理划定参与人员范围,科学运用结果。采取多种渠道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健全干部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前考察为重点,注重从履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综合运用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地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全面了解干部的现实表现。
3、严肃纪律,加强检查,严格惩戒。首先,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本级党委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上级组织部门定期进行综合性调研检查,及时发现、纠正、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大的问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违规违纪用人问题查核力度,对线索清晰、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必须组织力量,一查到底,对违规用人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所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对反映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拉票贿选、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要立项调查,严肃处理,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要切实加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建立和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发展政绩,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权重,使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做到组织选人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
用人之道,就是一个选人、用人、爱护人、培养人的过程。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风气好了,风气正了,选人用人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群众的信任。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标准、完善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温润土壤,就会拥有一支充满活力、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干部队伍。班子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逐渐磨合,优势互补,相互激发,才能实现工作高效,携手共进,齐心协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第一次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命题,对于我们贯彻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解决“带病提拔”等问题,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古人说:“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谈到本届省委主要做好的三件事之一就是培训干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海南改革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省委明确要求,以抓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正确使用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从某种意义来说,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海南发展的未来。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群众公认原则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实践。公信度是公众认同、群众信任的程度,反映群众观点,也是衡量工作尺度。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另一方面是组织。这是对人选和选人的双重要求,要把具体的人选素质要求和组织上选人用人的要求统一起来。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为基本方向,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党的十三大修订党章,实行差额选举制度,此后差额比例特别是差额考察和差额选举比例不断扩大,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 围也适当扩大。这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也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本质和方向上相一致,扩大党内民主和扩大人民民主,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所决定的。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意志,达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求完善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考察实绩是否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政绩观,用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要把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当前和长远、显绩和潜绩辩证统一起来,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考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状况,看发展是否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从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负责等来考察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怎样用人,这是向社会树立一面什么样的用人旗帜。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就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任务的高度,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就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选人用人客观公正公平。
第五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征文
浅谈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万事人为本,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有计划的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求贤若渴的典型事例比比皆是,不计其数。从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刘邦重用“初汉三杰”打天下到刘备三顾茅庐诚请诸葛亮促成天下三分;还有李世民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营造大唐盛世,以及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千古名言,都充分说明了要成就一番事业,选准选好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可以说,选人用人事关事业兴衰、民心向背、干部成长,乃至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指出:领导干部如何选人用人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建设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干部人才队伍。因而,培养选拔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合格的领导人才,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同时,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2-
公信度,就必须用人唯贤,任用品德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唐太宗说过一句话:“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任用品行端正的好人,那些做好事的人都会受到激励;错误地任用为非作歹的人,那些做坏事的人就争着往上爬。实践证明,用好一个干部,就在广大干部群众面前树立了一面旗帜,就会激励一批干部奋发向上;用错一名干部,就会伤害干部群众的感情,挫伤一批干部的积极性。因此,要用人唯贤,不用人唯亲;要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人,不用浮夸漂浮、弄虚作假的人;要用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人,不用因循守旧、碌碌无为的人;要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人,不用贪图名利、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埋头奉献、不事张扬的人,不用上窜下跳、搞歪门邪道的人;要多看一眼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要多加留意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不能亏待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真正形成凭实绩论英雄、凭德才用干部的正确用人导向。
监督是关键,就是要把严格监督贯穿于选人用人过程的始终。选拔干部的过程需要我们引入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做到公平公正,真正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出来。同样,在干部的任用过程中,也少不了监督。我们把真正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出来了,并不是说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因为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人也一样,尤其是在这物欲横流、到处充满诱惑的今天。我们只有在干部的任用过程中,-3-
不断加强对其的监督和 “免疫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干部在任用以后不偏离正确的航向和轨道。同时,监督的过程也是巩固选拔干部工作成果的过程。只有监督好了,我们在选拔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公信度,才能在选拔之后得以延续、持久!党的十七大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把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置于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的视角下进行监督,使选人用人监督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为我们科学公正选用干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对选人用人程序的监督,确保干部选拔任用整个过程、特别是关键环节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健全干部监督机制。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按章依规办事的自觉性,强化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辞职和罢免制度,充分运用降职、免职等手段加大对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处置力度,疏通干部“下”的渠道,确保贤者上,庸者下。坚持预防、监督、惩处并举,切实把严格监督贯穿于选人用人工作的始终。
2011年7月2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