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加坡政府人性化管理措施对建立和谐组工文化的启示
文章标题:新加坡政府人性化管理措施对建立和谐组工文化的启示
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感触最深的就是新加坡政府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理念随处可见,如针对多雨、烈日的气候特点,每幢房子之间、通往公用设施的路径都有绿荫长廊相连,行人可免遭日晒雨淋之苦;最近林厝港组屋因拆建需集体搬迁时,政府认为居民相处几十年的良好邻里关系应予保
持,便将大部分住户集体迁到新居,保留居民的生活习惯环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政府的种种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成就了这个和谐、文明、富足的现代化国家。今年,我们为了更好地落实市委组织部部署的“作风建设年”活动,结合实际开展了“组工文化建设年”活动,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建立和谐组工文化促进作风建设,这次学习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建设和谐组工文化启示颇多。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对组工干部的人文关怀。组织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许多组工干部为把工作搞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在很多方面作出了很多牺牲,因此,切实对他们做到人性化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要时刻关注组工干部的成长。对组工干部的人性化关怀,最主要的是要不断为组工干部成熟进步创造条件,满足组工干部在工作上取得成果的需要,在个人发展上成才的需要,即不断为组工干部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加大对组工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组工干部充分发挥作用的本领;就是要通过加大对组工干部的培养力度,不断把组工干部培养成组织工作专家型人才、培养成领导型人才。通过人性化关怀,切实把中组部提出的“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对组工干部关怀;能使组工干部解除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断为取得一流的工作成果拼搏奉献。要不断加强细节管理。细节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实质,细节管理的魅力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者都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无处不在。作为管党员、管干部的组织部门,必须真心理解自己的干部,尊重自己的干部,爱护自己的干部,凡事多为干部考虑一些、措施细致一些,事情不在大小,在于是否真心诚意,是否细致到位,真诚到位的细节管理就是人性化管理的实质。要准确把握人性化关怀的内涵。人性化关怀并不是无限制的溺爱,新加坡的各种人性化关怀措施,都是在一定的法制规则框架下政府制定的,所以才能非常到位,而且不会产生其他副作用。对组织部门来讲,关怀组工干部的成长,还得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否则揠苗助长式的成长只能戕害干部;制定人性化管理措施还得要注意把握干部心态,不能助长干部的骄气;人性化管理措施的制定必须结合组织部门实际,不能脱离实际任意拔高。
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组织工作和谐运转的保障机制。新加坡的严刑峻法是非常著名的,至今还保留着古代的鞭刑和绞刑。得益于法制的严格与健全,新加坡社会的有序与管理的高效同样是非常著名的。对于组织工作来说,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制度建设是和谐组工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只有以健全的制度作基础,文化建设才有坚强的后盾和旺盛的生命力。建章立制要突出和谐理念。要坚持用以人为本的思维、理念和办法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规范,逐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部门特点的组织工作制度体系,使和谐组工文化以比较完整和规范的形式存在于组织工作之中。长期以来,我们不断探索、总结、完善部机关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经验,从狠抓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干部管理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理论学习机制等,并实行首问接待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重点工作督查制等,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群众满意的表率部门,把组工干部培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要抓好制度落实。制度光制定不抓落实,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通报制度,是抓好制度落实的重要措施。对需要抓落实的工作,采取公示栏、情况通报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布工作部署、落实过程、完成结果,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广泛接受监督。目前,部机关形成的每周公布科室工作动态、每月公布主要任务目标进展、每季度公布领导批示意见落实情况,定期公布纪律卫生仪容风纪检查结果的经常性通报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促使每名组工干部都养成了及时总结梳理工作思路、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习惯。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在新加坡,对违法者处罚都非常严厉,如在公交车上吸烟、喝饮料会罚款2000新元(相当于普通人一月的工资);对在建筑物上乱涂鸦者和外国人逾期不回国者,都可处以数月的监禁或鞭刑这样的重罚。因此,健全的制度还得靠严格的责任追究来保障实施。提倡人文关怀并不等于对违章乱纪者姑息纵容,只有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才能把制度规定内化为自觉自为的行为,才能使组工干部的行为由“他律”变为“自律”。
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组工干部维系和谐的能力。李光耀说,新加坡的华人不是中国中原那些达官贵
人、谦谦君子的后代,而是来自古代荒蛮之地的福建广东,为什么他们现在显得守规矩、文明、有教养呢?这主要是公民教育的结果。要建立和谐组工文化,也必须加强组工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建立定期轮训制度,坚持培训长期性。除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安排的调训任务外,要坚持每年对全体组工干部进行一次集中轮训。根据年度工作需要制定组工干部培训的年度培训计划和
实施方案,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及有关要求,适时组织培训,使组工干部准确掌握组织工作方针政策和最新动态,更好地运用政策理论指导实践工作。要分类设置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的实际需要,将组工干部划分为组织部机关干部、基层党委组工干部和其他部门政工人事干部三个类别,分别安排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培训内容,探索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培训的新路子。对组织部机关干部,重点突出政治理论培训和创新能力培训,引导其突破思维定势,学会用辨证思维观察问题,用思路创新推动工作创新,着力培养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善于探索总结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规律、善于创新组织工作方法和思路的“开拓型”组工干部;对基层党委组工干部,重点突出基层党建知识和组工政策业务培训,着力培养善于抓基层党建、能积极为党员和干部群众办事服务的“业务型”组工干部;对其他部门政工人事干部,重点突出机关党建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培训,着力培养善于抓机关党建、为干部人事管理搞好协调和服务的“技能型”组工干部。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力求培训多样性。在集中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工干部到各种复杂环境中培养锻炼。对新进入组织系统的组工干部,由组织系统的老同志通过“传、帮、带”的“以老带新”方式,帮助其学习和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政策和业务技能。对优秀的年轻组工干部,通过选派到乡镇和村居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其熟悉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积累和丰富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
《新加坡政府人性化管理措施对建立和谐组工文化的启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加坡政府人性化管理措施对建立和谐组工文化的启示。
第二篇:新加坡的实例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新加坡的实例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黄静
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新加坡以其卓越的经济成就、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为世人称道。新加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发展模式之内核、文化软实力之精髓的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出色发挥。
一、新加坡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借鉴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是在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确立的。一是长期殖民统治。从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到1959年实现自治,1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难以泯灭的伤害。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民众缺乏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意识淡漠,价值观念混乱。二是复杂社会结构。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是三大主要种族,此外还有欧洲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泰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等少数种族。不同的种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三是社会加速转型。在核心价值观提出前的20世纪80年代,是新加坡经济虽有波动起伏但仍顺利实现人均GDP 6 000-10 000美元跨越的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社会步入迅速变革时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利
益格局分化明显,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价值冲突普遍化。四是西方价值观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和开放的深入,西方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日甚,新加坡社会风气大变,道德水准下降,价值观念急剧变迁。
1991年新加坡政府在经过反复讨论后,经国会批准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核心价值观即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一核心价值观突出反映了新加坡作为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各阶层思想,整合不同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民众的价值诉求所做出的努力。
二、新加坡实例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虽然存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诸多层面的差异,但在社会价值观领域,当代中国社会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新加坡面临相似境遇。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整合多元价值、达成社会共识,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面对社会内部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我国必须建构起符合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的核心价值观。一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基础上的,这一制度和原则要求人们要树立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并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多样价值观的存在,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核心价值观引导上的乏力。在多样化价值观面前,人们出现价值观上的混乱是难免的,再像过去那样强迫人们遵守一种统一的价值观的做法也早已行不通。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也不是一定要在否定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去进行;相反它可以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社会伦理学家罗尔斯反复强调的,普遍的社会正义观念不可能建立在任何特殊的文化价值理想的基础上,恰恰相反,必须基于社会公共理想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全体对话”,以达成一种合乎理性的“重叠共识”,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可以为所有信奉不同宗教和道德观念、承诺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所共同认可和践行的普遍正义观念。因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是统摄性。要成为核心价值观,就要能够把它之外的各种不同价值观凝聚在自己周围,并对它们加以正确地协调、整合和引导。
2、是为社会所普遍认同。
3、是具有理想性。
4、是要反映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当今中国,惟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价值观,坚持一元引领与多元并存的辩证关系,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把握主动权,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
响,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号召力,促进改革和发展;也以此来迎接西方价值观念的挑战,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篇:企业管理及文化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企业管理及文化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大学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只管三年就没事了,它培养人的规格,在其品德方面必须符合社会化的要求。高职教育不同于学生以往所接受的教育,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将来能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高级人才。在3年的管理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单纯的、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无法让学生感兴趣并且真正理解各种管理手段的效用。结合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想与其等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再去实践,不如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来进行学生的管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企业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是企业,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和企业文化方面的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早在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职工是“社会人”的观点,他认为小组的合作与小组的情感超过了生产效率,工作条件和工资报酬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唯一原因,由此可见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由来已久。
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工作的不满意主要包括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三个方面,这恰恰说明了大学生是否具备团队精神成为未来事业能否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多展开演讲比赛、辩论赛、各种知识竞赛、体育活动等,注意各种学生团体的协作,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2、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为组织成员提供了一种共同意识,是其日常行为的指导方针。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大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是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
二、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
三、有志者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纪律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纪律是集体的外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灵魂和集体的信念。”他告诉我们,纪律对集体是多么的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秀的企业就要有“铁”的纪律,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高效率。纪律教育从来就是德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品德,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是高等学校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合格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实施企业文化教育,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认同、接受企业文化。
二、高效团队建设
1、加强团队成员的道德修养
团队成员的道德修养是团队是否是一个卓越团队的决定因素,是该团队之所以称之为团队的先决条件,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学校把道德教育当做日本振兴的关键,日本《21世纪的教育目标》指出:只有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发展。
古今中外,德的考核始终是首要因素。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马云说:道德是阿里巴巴的天条,永远都不能够被侵犯。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
2、团队的凝聚力
要想组建一个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团队,仅仅做到:有道德素质优秀的团队成员和良好专业技能的团队成员,并不能真正地算得上一支优秀的团队。因为,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只有有着协调一致的步伐,才能够共同地迈向灿烂美好的将来。
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所要做的就是要让自己像是吸铁石一样,紧紧地将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得到学生的拥护的爱戴,在团队之中有着绝对的威信。真心实意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公正、严明,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严格地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办事。让所做、所为、所言,言行一致,这便是获得拥护和爱戴、树立威信最有效的策略。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是一个能够帮助下属成长、进步的人,而作为辅导员也同样肩负着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重任。当代大学生,经历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但是多数大学生从来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过长远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专长和对自己准确定位,因此出现找不到工作或找到工作经常跳槽的现象,从而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班主任或辅导员既是大学生学习成才的指导师又是人生发展的导航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其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第四篇: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
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它为人们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尤其是在一个新旧体制转轨的国家中,它更有用武之地。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时期,党和政府提出要在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给我国政府管理中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所带来的启示。
一、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加大反腐力度,同时不忽视思想教育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有三个假定:①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即人不仅追求财富最大化而且也追求非财富最大化。非财富最大化动机也常常约束着人的行为,它具有集体行为偏好,人经常要在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但是,实现非财富价值不能总是以牺牲个人财富为代价。制度能够改变人为其偏好所付出的代价,改变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的权衡,从而使理想、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个人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②人是有限理性的。诺思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认识环境的能力。③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常常会采取很微妙的、隐蔽的手段,会玩弄狡诈的伎俩。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机会主义动机常常是和冒风险、寻找机遇、创新等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机会主义又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机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建国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腐败现象泛滥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我国价格实行双轨制从而造成官倒、私倒十分猖獗。第二个时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土地市场的不健全及土地产权制度发生滞后,政府官员们掌握了土地的批租权力,从而出现了许多权钱交易和官员的腐败。第三个时期是近年来我国国企改制和产权改革中出现的腐败。从以上三个腐败现象大规模爆发的时期可看出: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官员们有了腐败的可能,官员们的机会主义倾向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所以反腐败应主要以制度为主,教育为辅。
反腐败应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设租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增加任何新的产品或新财富,而只是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一部分的社会财富装入私人腰包,寻租导致了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权,从而影响了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寻租还妨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稳定。寻租活动是政府干预的产物,没有政府干预就没有寻租活动。所以寻租与设租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设租行为的话,也就不可能有寻租活动。为了遏制寻租行为,我们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变革制度结构等。另外,在政府决策中用委员会表决的民主方式能够比其他方式更能减少寻租活动造成的资源浪费。针对设租行为,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反设租:一方面,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并对设租者严厉惩处,与此同时,清除超法律因素对执法行为的影响,提高设租者受查处的概率。此外,还应建立激励性的公务员薪水制度,薪水的提高能相对降低设租行为带来的超额收益,也能提高设租活动的机会成本,使公务员主动抵制设租活动的诱惑。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或用制度的力量才能抑制或最大限度减少权钱交易、寻租和设租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规范公共部门的职能范围,削弱政府官员的公共权力。当然,仅仅依靠制度来反腐败是不行的,黑格尔说:“为了使大公无私、奉公守法及温和敦厚成为一种习惯,就需要进行直接的伦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由于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既追求财富最大化,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再加上制度也有失灵的时候,所以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思想教育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廉洁行政的保障,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心治”。我们应培养行政人员确立正确美好的行政伦理理想目标,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信念和价值观。
二、法治与德治并重,两者缺一不可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类。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特征,它明确用奖赏和惩罚来规定人的所作所为,社会越复杂,正式制度形成的收益率就越高。诺思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约束的[3]。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好”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运行的费用,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克服搭便车的问题,意识形态能减少强制执行法律和法院的费用以及实施其他制度的费用。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也是非正式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的价值观念规定着制度,不同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制约了不同的利益追求机制与方式。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不同。在现代社会中,正式制度总是和国家权力及组织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层面上,法律是正式制度的代表。非正式制度是无形的,这使得非正式制度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发挥作用。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当然,非正式制度作用的有效性发挥,也依赖于正式制度的支撑。
目前我们国家政治领域中存在的许多弊端,其产生的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法制不健全,人们随意违背宪法,践踏宪法,人治现象突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对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为之提供秩序,而行政权的加强必须有相应的控制、制约机制的加强与之伴随。否则不仅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秩序,而且还可能破坏已有的秩序,导致新的混乱,损害市场主体的权益,阻碍市场经济的发生[4]。所谓科斯定理,就是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法律制度极其重要。市场经济就是有效的产权制度加有效的法律体系。当前随着我国非帕累托型改革地深化,社会情况变得日益复杂,正式制度的收益率也随之增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设法治政府。当然,任何正式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都离不开一定的非正式制度的辅助作用。法律离不开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的维持和执行依赖于人们在道德上的共识、认同、确信和尊重。道德原则是制定正式规则的规则,法律正式制度对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很大依赖性。我们在发挥法律对社会规范作用时,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规范调节,法治离不开德治,“以德治国”实质上就是要重视非正式制度,主要是发挥非正式制度中的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的功能。法律正式制度对一个国家来说固然极其重要,但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伦理道德同样也不可或缺,它在一个国家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是德治的核心内容。由于“好”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运行的费用,所以在当今价值冲突多元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牢牢地占据意识形态阵地。法治与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两者缺一不可[5]。
三、尽可能的市场,必要时的政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保护和支持社会的制度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政府的保护性职能是有局限的。在政府的保护性职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政府管制来实现的,管制就其终极目的而言,是制度服务于民。现在许多国家在保健、安全和环境方面正实施着的大量管制却并不符合这一检验标准。这类管制的激增造成了交易成本,并削弱了竞争市场的协调控制功能。斯蒂格勒认为,经济管制主要不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应,而是行业中的一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在管制条件下,市场竞争已失去作用,谁获得了管制的特许权和经营权,谁就获得了垄断地位,同时谁也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行业管制的过程实际上是消费者剩余转变为生产者剩余的过程。国家的生产性职能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公民提供某些公共品,这种公共品主要是一些公享品,它们与成本和收益能由个人充分内部化的私人品相比,私人所有者不可能恰当的行使其产权,包括不可能行使排他性的权利,搭便车问题严重,公享品将供给不足,由政府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6]。另外,私人经济部门或者由于投入太多、效益低而不愿意或无力生产;或者容易造成垄断,导致成本上升、效率下降,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也只能靠政府提供公共品。阿莱西分析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可比物品上的大量资料,证明了政治性企业的业绩的确比类似的私人生产者差。在公共部门产权条件下,执行和监督相同任务的成本更高,当缺少由真正的竞争市场所施加的无情约束时,行政控制的约束往往相对较弱,而代价却相当高。针对与国家的生产性职能相关的各种问题,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将社会化生产活动移交给相应竞争的低级别政府,使社会化财产转变为某种俱乐部品;或者社会生产私有化,同时保证获取这些物品和服务的权利继续存留于公共领域之中。另外,可以改革会计系统,使之与运作最佳的私人企业看齐。激励和监督方面的现代管理技能可能有助于为纳税人获取效率红利,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让经理的政治性老板为经理制定出明确的可测度的产出目标,但在选择被用来生产该产出的方法和如何购买必要投入的方法上,经理承担责任。在无法实行这类改革的地方,就应将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从公共部门中剥离出来,并使之私有化,从而使其采用竞争性的私人企业的纪律[7]。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失灵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外部性、公共品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源不在外部性与公共品本身,而在于产权失灵。外部性的产生和不少公共品的形成往往与产权界定不清有关。对于这些领域的问题,如果不从产权问题入手,而仅仅从国家干预入手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在铁路、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城市公用事业等公共企业仍占垄断地位,由于这些行业的垄断性,从而导致了政府管制的持续性。现代经济学认为,基础设施领域是影响社会交易费用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当前基础设施领域的产权安排及垄断格局可以为政府带来较稳定的财政收入,但是这种格局越来越受到这种运作体制的低效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压力。另外,我国基础设施的这种格局从总体上讲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费用,所以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领域放开管制,引入竞争。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针对市场失灵,政府也不是一副灵丹妙药,政府也会失灵,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应从产权问题入手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我们应在经济转型时期采取“亲市场”的态度,即市场能解决问题的地方尽量让市场机制起作用,政府只能补充市场机制,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经济运行状况,确定好干预的内容、范围及手段,使干预保持在恰当的限度之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干预行为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应逐步缩小,强度应减弱,市场机制的调节范围和力度应逐步扩大和增强,从而做到“尽可能的市场,必要时的政府”。
第五篇:新时期构建和谐组工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构建和谐组工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组工文化是组织部门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及其行为规范,是组织部门历史传统、工作作风、职业规范、行为方式的总和。加强组工文化建设,必须强化能力、制度、环境、形象建设,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业绩创优。我就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组工文化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我市组工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市结合组织工作的具体实际,围绕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协同共进、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了组织工作的科学和谐发展。
1、培育学习文化。按照“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的要求,制定《中共市委组织部自身建设十二条》,坚持学习第一,从部领导做起,大兴学习之风,全面掀起学习热潮。部机关组织集中学习30次,理论考试6次,机关干部主讲专题17个,切实使学习成为机关干部的一种内在需要,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执着追求。
2、培育细节文化。细节决定成败,组织工作无小事。我们要求每一名机关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丝丝入扣地抓好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项工作,大到会议的组织、干部的任免,小到电话的接听、日常的接待,一律实行精细化管理。
3、培育执行文化。执行就是积极主动把工作按时、按质、按量抓到位。我们不断强化效率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努力使得组工干部自觉形成高标准、快节奏落实各项工作的习惯。推行工作任务日清月结制度,推广精细工作法和思考工作法,健全综合考评制度,努力使执行文化贯穿组织系统工作的始终,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组工文化建设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对组工文化建设的概念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载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抓组工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组工文化要有进一步地深刻了解。
二、构建和谐组工文化的基本原则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结合新时期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组工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扎实推进和谐组工文化建设进程。
1、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社会性。组工文化建设要走出自我封闭、“体(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内循环”的文化局限,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和丰富,发展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大组工”格局,着眼世情、国情、党情、市情的新变化,直面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开放的事业,以海纳百川的勇气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2、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成长性。加强组工文化建设应是发展的、动态的、开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要紧跟时代步伐,使和谐组工文化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时代气息。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安于现状,坚持放眼未来,放眼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拓展载体,丰富内涵,善于研究新形势下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要见贤思齐、兼收并蓄,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行业内外一切先进的文化建设手段,不断完善、提炼、升华、发展。
3、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垂范性。行政治理理论表明,组织内部领导者的思维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价值取向往往决定着整个组织的运行状况。组工领导层文化的共同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组工文化的最大优势。因此,抓好领导层文化建设,是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领导同志要做组工文化建设的大力倡导者、支持者和推动者,在组工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从高端引导,自上而下进行,领导者率先垂范,亲自参与和谐组工文化的设计、制定、实施,并努力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示范、影响和带动组工干部,加速组工文化建设的步伐。
4、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全员性。加强组工文化建设不单是某个部门科室的事,必须树立齐抓共管、长期建设的思想,做到系统思考,全面推进,各方协调,上下联动。要发动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广泛参与,在各自的工作领域自觉地体现并实践和谐组工文化,努力为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内部氛围,使和谐组工文化真正形成气候,使每个人在工作中受到无声的熏陶,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增强机关的凝聚力,使机关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传承性。组工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弘扬和培育优良文化,克服和摒弃不良文化的过程。长期以来,组
织部门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并发展为传统组工文化的精神实质,即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之风,充满活力的创新之风,求真务实的实干之风。在组工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组工文化精神,敢于正视组工文化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因素,摒弃那些残余的垃圾文化。
三、新时期构建和谐组工文化的对策建议
深入开展组
工文化建设是为了把无形的文化变成有形的行为,提高组织部门工作水平,树立组织部门新形象。要坚持“四个注重”,强化措施,有的放矢,积极创建和谐组工文化,推动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
1、注重以人为本,强化能力文化建设。组工文化创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因此,必须把提高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作为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根本切入点,着重在五个方面提高能力:一是提升学习能力。坚持每周集中学习一次,每月闭卷抽考一次,部机关干部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上网半小时,每年讲课一次,到联系点生产实践一周。二是提升思考能力。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进“部长谈心周”和“集中调研月”活动,并坚持部机关干部每季度完成一篇调研文章和一篇思考文章。三是提升执行能力。继续推行“精细工作法”、“限时工作法”和“思考工作法”,实行日清月结制度,高标准、快节奏抓好工作落实。四是提升创新能力。全市每年实施1-2项创新工作,各科室、每名部机关干部每年实施一项创新工作,每名组工干部每两月提一条创新性意见建议。五是提升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认真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充分发挥篮球、摄影、书法等兴趣小组的作用,培养健康情趣,引导干部塑造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团结奉献、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心态良好的品格。
2、注重规范运作,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在组工文化创建过程中,一定要从完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入手,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近年来,我们之所以在组工文化建设能取得一些成果,主要利益于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并很好地坚持下来。一是每周集中学习制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学习,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全方位地进行学习,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二是集中调研制度。定期下基层集中调研,收获很大,效果很好,既使我们学习、掌握、了解、接触了基层,又通过调研推动了工作,促进了工作落实。三是民主决策制度。部里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每一项决策都充分发扬民主,真正做到“有权不用权,用权不揽权”。四是月例会制度。每月初召开一次部务例会,小结上月工作,安排部署当月工作,从不间断。同时还要加强部机关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考勤、财务财产管理、会议、信访接待等一系列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与水平。
3、注重营造氛围,强化环境文化建设。一是营造人文氛围。把“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组织部门工作的每个环节,以学习教育人、以活动引导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环境陶冶人、以感情凝聚人,着力营造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同事间协作进取、部门内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强团队意识教育。不断增强组工干部的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团队形象,打造团结协作、互助关爱、充满活力的组工团队。三是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实施亲情管理、情感管理,多途径、全方位关注组工干部,真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4、注重社会公认,强化形象文化建设。要通过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良好形象的树立,提高组织工作的美誉度、知名度和文明度,使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成为可靠、可信、可敬、可亲的一流机关和一流队伍。一是以优质的服务提升形象。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广泛联系党员干部群众,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批评和呼声,满腔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组织工作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赞许。二是以优良的作风提升形象。对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对外,要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原则,在教育培养、考察评价、选拔任用干部时,坚持公正客观地用人。三是以良好的修养提升形象。要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坚持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团结为重,善于进行换位思考,发现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短处,实现取长补短,无缝补台,真正实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四是以严格的管理提升形象。认真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和组织人事纪律,保守工作秘密,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做好手中的事、用好手中的权、管好身边的人,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