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影评大全
《幼儿园》这部国产纪录片,导演张以庆用他细腻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了幼儿园里面的点点滴滴。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曾经的一切。哭闹、顽皮....但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不同。
第一天入园的小朋友一边流鼻涕一边吃饭,鼻涕掉进碗里,嘴里念着“我要回家”;-
两个小朋友打架,打人的那个狂哭,被打的那个却显得很冷静;-
一个小朋友穿衣服很费力,最后烦躁地把衣服全脱了,发起脾气;-
一个小胖子被老师警告:再闹,就把你送走;-
片中的小朋友们活泼、童真、烂漫,他们有的不时搞些破坏,有的动不动就哭鼻子,有的整天心烦。看到片中的他们,想起自己第一天入园的时候,万念俱灰的心情,喊了整整一天的爸爸妈妈;也曾午睡的时候偷偷和邻床的小朋友讲话;我依然记得邻床的小朋友在睡觉的时候尿床的样子;也曾每天期待加餐的时候那条干炸小黄鱼;也记得做饭爷爷那胖胖的身体;更曾记得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给我起的外号,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的回忆。
现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现在的普遍现象,而被送去幼儿园的孩子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被接走的孩子。一个穿绿格子衣服的小男孩哭嚎声,字幕“陈志鹏通畅是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孩子气的小手在桌子上捶了两下,字幕“活动室有两个门,这让陈志鹏瞻前顾后”,小孩哭丧着脸不停扭头,看家长来没来,后来小男孩高兴地看着妈妈给他穿裤子,男孩笑了。-
其实,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因为当时我上的幼儿园和父亲的单位距离很近,所以每次都是父亲来接我回家,但是我每天还是期待着工作没忙的妈妈来接我。有天我提前告诉妈妈,让她下班的时候来接我,可是我等了很久,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小朋友被接走,但妈妈还没出现,那时的自己就像片中的小朋友一样,情绪低落,当时我很害怕,害怕妈妈不要我了。那次,我也是最后被接走的,看到妈妈的那一刻,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哗哗地流了出来。-
在这部片子中孩子们对一些问题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你个子真的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答:“因为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高的。”问:“警察是干什么的呢?” 答“交警,交警也得收蛮多钱的。” 问:“交警收钱呢?” 答:“哎。” 问:“你见过交警收钱没有?”答:“看过啦。” 问:“他怎么收呢?”答:“我的干爹他是交警,他收那个车子。” 问:“真的?”答:“哎。”
影片中有太多这样的细节,让自己感悟很多。有时,孩子的言行可以看出父母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在幼儿园这样一个小的社会里,我们也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人的缩影。有的小孩爱欺负人,有的与世隔绝,自己待在角落里玩,有的爱出风头,打抱不平,有的很有爱心,处处帮助同学,有的小朋友联合一帮人去排挤一个人„„这里也有小小的百态人生。能让人在观看后,陷入无限的沉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怎么了?-
还有那句“坐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这是影片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这样的话,正是从那些孩子口中说出来的。这样略显荒诞的一句话,不是正代表了幼儿园老师的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吗?让孩子从小就在生活在民族大义中,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真该值得我们有所思考了。(2001年,正值中美南海撞击事件发生,飞行员王伟牺牲)成人平时把自己的观念和言行带给了孩子,或许这就是那些孩子变得不再纯真的原因吧。而在影片后半段,孩子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可口可乐的工厂,一个个美滋滋的喝着可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透过可乐瓶,我们看到的正是现在我们的孩子对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依赖。面对如此,陈旧的教育方式是否还值得继续下去呢?
在这一段段的对话与细节中,我们也看到应试教育模式化的悲哀,片中有心算班的学生,有日语班的学生,他们都在正常教育之外接受小班教学,完全没有孩童应该有的朝气活泼,过早的泯灭了天真的性情。让我看到更多的是小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不了解,似乎是在炫耀,认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一本正经的样子。-
纪录片本来就是用镜头反映出最真实的世界。纵观《幼儿园》的全片,没有像样的情节,完全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可正是因为这些点滴,让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无奈,通过幼儿园的孩子所折射出来。影片中时而变换出的黑白画面,正是要将原本纯洁的幼儿园和被世俗所污染的东西所区别开来。或许在导演的心里,还是希望或者是幻想着幼儿园原本应该有的那些吧。
《幼儿园》是一部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的一部纪录片。《茉莉花》这首歌一直都穿插在影片中,这群孩子好比一朵朵美丽的茉莉花,无比的娇嫩和惹人疼爱。然而,这一朵朵清新淡雅的茉莉花唱的却很是哀婉、忧伤、让人感到巨大的无奈。
影片结尾字幕“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 这样的周而复始,不可避免的,将来或许会轮到我们自己的孩子。-
在看片的过程中,从头到尾充满了欢笑。但细细想来,这大概只是看上去很美。《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这是一个被成人忽略的奇妙世界。可能与你的童年回忆无关,但可以让属于你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中浮出水面。-
第二篇:《幼儿园》影评
幼儿园背后的我们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时光似箭,时代发展之快速让我们跟不上脚步,渐渐的,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里,我们越来越记不起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模样。《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张以庆导演以孩子们成长历程为视角,带我们寻找答案。整部片子主题深刻,艺术性强,运用真实,引发思考。即便是发生在一群小孩子身上的故事、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在孩子们的身上隐约体现着。
一、结构分析
以时间为主轴,情节的变化映射着一年四季时间的变化,从小班入学到大班毕业整个过程也自然流畅。运用漫谈式的结构,主要拍了室内室外和访谈三个部分。影片中多处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大的思考空间。在外玩耍的画面被虚化,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被虚化,营造出诗意的感觉,或许就像小孩子对外面世界懵懂的认知和不解。
二、画面分析
本片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幼儿园室内,幼儿园内绿色墙壁、红色桌椅、和暗红的地面、在冷色的沉静中多了些许的温暖。绿色是饱含希望的,红色是热烈又充满朝气的,运用十分得体恰当。本片的镜头运用也十分惟妙,用拉和摇的手法拍摄中,近景镜头和静止镜头的大量运用,带给人一丝压抑感。用静止镜头的静来突显孩子们的动,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影片对光线的追求非常讲究,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最完美的光线效果,使画面显得柔和曼妙,将孩子们展现得柔美动人。采用段落组合式将不同班级不同小朋友的生活表现整合在一起。几乎所有的镜头拍摄都与小朋友的身高高度保持一致,使观众可以置身其中般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行为。例如,片中开头部分记录小班小朋友吃饭的场景,镜头对准一个满脸米饭的小男孩,又转向一个小女孩,镜头下移,她腿上身上洒满了饭菜,同期声记录下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喊老师:泼了,泼了。让人心疼。
三、音乐分析
本片在音乐上也非常有自己的风格,整部影片摒弃了解说词,仅用几段音乐作为连接过渡,抓住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历的真实的生活,去聆听童言童语,吸引观众注意力,并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力。口琴配以《茉莉花》交叉出现,没有多余的旁白与介绍,让所有的观众得以有充分的思考空间。《茉莉花》在不同的时间点出现表达的是不同的态度,也带来了不同的效果。让观众们也了解到孩子们也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茉莉花》共出现五次,刚开始是欢快的,让人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可是到后续有个小朋友等待家长的时候,音乐听起来又让人觉得痛苦,更加深了主旨,让人感受到家长的漠视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主题分析
本片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真实,在真实之后,则让人对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孩子被问到为什么被送到全托幼儿园时,答道:“爸爸忙工作,妈妈去美容院没时间。”孩子隐隐流露出的失望,家长是否能了解;在被问到“钱和快乐要哪样”的时候,孩子不假思索选了快乐,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更是他们天真的表现,孩子想要的很简单,无非是父母的陪伴和快乐。两个男孩打架,老师看到后,打人的那个哭了;把饭扣得满地,小女孩只怯生生说一句“老师泼了”。这些都是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的点点滴滴。寄宿幼儿园高高的院墙,每周仅一次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家长们不仅没有绐孩子应有的陪伴,而且各式的“心算班”、“乐器班”、“外语班”像囚笼困住了他们的童年。影片气氛从欢乐到渐渐的低沉,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孩子的童真在一点一点的消失,在这时我们才明白什么是“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影片结束了,一届一届的孩子会毕业,但又有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会上来,一代又一代,不停的,周而复始。他们走了吗?或许他们还在;他们还在吗?也许,早就走了。幼儿园中的他们,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第三篇:《幼儿园》影评
《幼儿园》讲述了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里的故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童稚的世界。但是,《幼儿园》绝对不是一部少儿作品,它展示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受成人影响的孩子的世界。或许这就是社会,或许,有一个孩子就是你。
从时间跨度而言,面对着一年时间内众多人物纷繁复杂而又极具不可预期性的行为,片子最终将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让我感到杂乱无章,除了日常生活与采访问答的大规模穿插外,还得益于多条线索理顺的叙事顺序和丰富多样的转场方式,而这二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片中以孩子入学为切入点,之后镜头不断在小班、中班、大班之间穿梭。除了常见的黑场、叠化等特技转场方式外,年级间的切换不乏别出心裁之举。片子经历了夏天到另一个夏天的跨越。在季节的过渡上主要以全景虚焦镜头完成。从夏到秋的“一字之秋”不仅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镜头感,是画面不再枯燥和平淡,更能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慨。影片中用了一个外景的镜头完成白天与黑夜的变化——用稍微有些仰拍的住宿楼的灯的渐次熄灭来表达夜幕的降临。
从影片色彩上而言,黑白影像的思想深度。在《幼儿园》里,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在色彩斑斓的幼儿园,在五彩缤纷的儿童内心世界,为什么要用黑白色调处理孩子心算及展示思想灵魂的场景,让儿童的心灵深处如此地不明朗,甚或灰暗?这确实是颇耐人寻味的话题。
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是《幼儿园》又一处成功的妙笔。起初,人们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但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开始复杂起来。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最后再来感受《茉莉花》,音乐的氛围顿时变得压抑而凝重,甚至可以听出里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深沉诉说,仿佛前面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独自冥思苦想的孤苦状,以及第三次心算卡壳那样让人心里发涩。天籁般的童声,传导出人之初的无奈与现实;天使般的孩子,原来承受着太多的时代与社会特性;茉莉花的芬芳,却夹杂着淡淡的愁绪与忧伤。但是,这就是《幼儿园》,这就是生命的最初交响--我们在审视的同时,我们在反问是谁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可贵的童真、童年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接受她,并试着努力地去做些什么。
片子中使用的镜头语言同样独具特色。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以一个平行视角将镜头和孩子的视角融为一体。镜头呈现的世界就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在景别的选取上,片子中很少出现全景,而多位中景和近景,即使是全班集中在一起的时候,镜头还是更愿意去捕捉一个或两个人的举止。群体的行为可能并不一致,而单独的人物形象在反映群体特征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传达真实的情感。
总之,《幼儿园》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带给了我们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儿时的地方。那时的我们,和孩子,都很纯真。
第四篇:幼儿园影评
纪录片范文
幼儿园内的明媚与忧伤
------幼儿园分析 导演:张以庆 出品:2003年
获奖情况:2004年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纪录片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一部著名的作品,与《英与白》、《舟舟的世界》一起,以独有的思想性,震撼力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和创作,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张以庆在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中重要的地位。《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手法,拍摄了幼儿园孩子们生活的碎片,即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童趣的一面,也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作品中除了交代说明的字幕外,在片头和片尾出现了两段明显带有导演创作的主观情绪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这两次字幕的出现不仅传达出这样一种意思:人类生命的延续,一代代人沿着同样的人生轨迹前行,同时也借幼儿园中凶巴巴的袁老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方式隐隐的担忧和些许的讽刺含义。
所有看过《幼儿园》的观众肯定会对该片的色彩运用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基本上所有的自然场景采用的是彩色,而人工场景则采用统一的褐色。这种使用,能够让观众很好的区分开作品中的不同内容,二者在影片中交替出现,也让作品形成一种节奏,令观众在观看是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受。另外,自然场景的色彩和人工场景的褐色也形成了丰富与单一的鲜明对比,一个是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昭示着孩童们绚烂的生活,而在拍摄借问答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封闭空间时则使用统一的单调褐色,一来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孩子们空间的单纯和宁静,二来也会传达出这样的一种意思,孩子们的世界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而在成人世界的影响下,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是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单纯、天真,而是统一丧失了原本的光彩,那些遵循成人世界的要求走着父母画好路的孩子们,在无数特长班的压力面前,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五彩生活。而到影片的最后----毕业班拍合影时,自然生活的场景失去了原有的彩色,也变成单一的褐色,达到了一个褐色的高潮,将之前色彩的二元对立走向统一,这样节奏动力消失,并借褐色的色调一次次将过去画面进行重复闪回,具有一种老照片的意味,符合毕业班离别的画面,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一种灵动的节奏。
在视觉语言方面,作品中的拍摄手法也耐人寻味。导演将全部的内景实拍,而采用虚焦的拍摄方法将外景虚掉,体现出导演大胆的创作态度。这种内外景虚实之分,一方面能够突出幼儿园内的环境真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也借虚掉的画面拍出了外部的世界: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幼儿园门外人们晃动的身影等,这些外面的世界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是有所感知但又有一定距离的,具有一种隐约的朦胧性,符合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并且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美学特性。
而在听觉语言方面,整个作品最为独特的就是摒弃了大量纪录片惯用的手法---运用解说词。解说词是纪录片创作的有力手段,他往往为视觉画面做必要的交待和有机的补充,但同样,解说词的使用也会容易让追求真实的纪录片导入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幼儿园》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全部用内涵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现创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将艺术创作回归到纯粹客观的位置,实在是一次大胆的创作方式。但整体看来,作品虽没有解说词,却由于精心选择饱满的画面以及巧妙的剪辑,比有解说词更有说服力。
没有解说词,作品中的声音还有音效、对话以及音乐三个部分。在表现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时,作品中使用了同期声,对幼儿园内的嘈杂,喧闹进行了现场的录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而在人工场景中,则将音效去掉,只有非常安静的一问一答,这两者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真实生活的客观记录,后者则是安静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
对话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以及内心情绪,这个作品就是借由对话来展示不同孩子的性格和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的。《幼儿园》将孩子们成人般的思想通过对话表达出来之后,在观众审视的目光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思想者了。而且,这种深沉的,成熟的表达,如孩子们严肃的说“钱是买不来快乐的”、“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日本鬼子”等等,这些话语是与人们想象中、概念中天真无邪、纯洁浪漫的孩子大相径庭的,不得不让人惊讶和发人深省。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成年人的童年岁月,由此又反射出时代的变迁烙在一代人身上深深地印记。另外,在这个作品中几位幼儿园阿姨的话语也颇令人思考,那个嚷嚷着”要整风,我们要开始整风了”的阿姨以及大骂学生神经病的阿姨,都让观众对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素质以及教育体制表示了担忧,尤其是像“整风”这样的具有文革腔的话语在今天这个时代对一群花朵般的孩子说出,更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音乐的使用。观众熟悉的《茉莉花》在影片中四次使用,都是优美抒情的童声合唱,但是四次在不同时段的出现,伴随着片子的逐步展开和观众的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同样的音乐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从而产生莫名的共鸣。在作品中的第10分钟左右,人们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但是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就开始复杂起来。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使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最后再来感受《茉莉花》,音乐的氛围顿时变的压抑而凝重,甚至可以听出里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深沉诉说,仿佛前面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独自冥思苦想的孤苦状,以及第三次心算卡壳那样让人心里发涩。天籁般的童声,却传达出人之初的无奈与现实;天使般的孩子,原来承受着太多的时代与社会特性;这种矛盾的情绪与《茉莉花》作品中“我有心将他摘下,又怕看花的人骂”的矛盾情绪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茉莉花的芬芳,夹杂着淡淡的愁绪和忧伤。这样的音乐在作品中四次想起。使人产生一种一咏三叹的奇妙感觉,陷入对人生的思考,那种难以名状无法言传的情愫笼罩了这个作品。另外,还有不知名的口琴声也多次出现在作品里,音色比较暗淡,旋律也显得较为凝重,传递出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即天真幸福又略带苦涩的生命体验。
在叙事上,大多数人文纪录片基本上都在追求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有理论学者认为纪录片就是“讲故事的一种艺术”。但是,张以庆的幼儿园却摒弃了这种做法,却没有明显的故事主线,没有复杂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突出完整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些生活的零碎细节,以一种平视的姿态,记录的幼儿园内孩子们的生活:为玩具哭泣、洗澡、吃饭、等待父母接回家、春游、打架等等,一个个生活细节像洒落在地上的珍珠一样,经由导演精心的创成,就变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这种典型散文诗的叙事手法,形散而神不散,整体上传达出了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是,张以庆拍摄了无数的素材之后,最近选择剪辑的也只是我们能够在作品中看到的内容。在这些内容里,基本上没有我们传统对幼儿园的概念等:上课,做游戏什么的,而是选择了诸如这样的一些细节和和画面:那些总闹这回家的孩子、最后一个等待父母来接回家的孩子,等:上课,做游戏什么的,而是选择了诸如这样的一些细节和和画面:那些总闹这回家的孩子、最后一个等待父母来接回家的孩子,衣服总是穿不好的孩子、摞不上椅子的孩子。。。。在天真、活泼、明媚之外,写到了幼童们的小挫折和小忧伤,而这一些正是过去在我们的影视作品很少见到的,这种对于拍摄素材精妙的取舍显示了张以庆导演的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审视能力。
可以这么说,《幼儿园》这部纪录片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幼儿园内孩子们的生活,既写到了他们明媚的天真,同样也写到了今天社会下孩童们天真的沦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到儿童的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反射,看到幼儿园的世界其实就是成人的世界,他是一则成人的语言,同时他也提醒着我们成年的责任,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这些孩子们,不能够清晰地知道他们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也会思考,到底是谁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原有的童真,而拥有了那些忧伤。作品关注当代似乎被忽略的群体,也揭示出我们社会与教育体制的些许弊端,在这一点上,《幼儿园》与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的主旨是一致的,显示了导演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才是纪录片记录时代,光注人文的真实精神体现和深刻含义所在。
第五篇: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姓名:郭筱枫学号:201010103****班级:广告学1006班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对孩子的思考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即便只是在讲述一帮小孩子的故事,却从中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产生的思考,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在这些孩子身上隐隐约约的体现出来。整部片子结构清晰、主题深刻,将纪录片最大的特色——真实,体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开始时画面出现“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简单的点出了主题。结束时“袁老师孩子生下来了,三年后也会上幼儿园,”照应了开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一、对结构、画面和音乐进行分析
结构:整部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室内纪实、采访纪实和户外活动纪实。室内纪实采用实像,画面始终以绿色的墙为背景,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但孩子的衣服却是以鲜艳的红色、黄色为主,与绿色衬托对比,在冷色调的沉静中又多了些许温暖,同时地板、桌子和床的颜色选用了暗红色,虽是暗淡的暖色,但也可以遇绿色进行对比。绿色是希望都颜色,也许也体现着编导对孩子们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吧。采访纪实运用了复古红对画面进行处理,没有出现采访者的形象,大背景下始终只有被采访者的半身像,与室内纪实作区分,在全片中做了完美的切换。户外活动都是虚景,编导没有将活动进行记录,却让人从花花绿绿的模糊画面中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以更大的思考空
间。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空间镜头的运用。镜头近景、中景配合镜头的摇、拉等手法,成功的将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达出来。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了,这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如同监狱。不仅束缚着孩子们的自由,而且束缚着孩子们的天性。
画面:开片时,一个大人带着一帮小孩向前行进着,背影用了模糊效果,把人带入了故事,接着是“幼儿园”三个字的出现,从雪花状的模糊慢慢拼成了完整的字,从雪色变成蓝色胖字体,有点调皮,又把人从虚拟带入了现实。小托班入学的第一天,一个小男孩尖叫着喊着“不要抢我”,真实体现了孩子第一次独立于家庭以外的情感世界。第一顿饭时,孩子的鼻涕流了很长却没人帮忙擦,只是邋遢的嗅了两下鼻子,看到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自己小时候妈妈喂饭的场景,也许孩子们也在怀念吧。一个小女孩吃饭时饭泼了,却没有人帮忙打扫,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只好一遍一遍的喊着老师。第一个午觉,穿绿色衣服的孩子大声哭闹着,只是片刻间,墙角的那张床上,他安静的睡着,也许是哭累了,这时出现了他脚部的特写镜头,更突出了安静。片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夜晚两棵大树间的那个窗户。透过窗户,孩子们在熟睡,老师防止孩子们尿床,一个个的抱下床尿尿,原本老师可以很安静的睡觉,为了孩子,他们辛苦着。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算着日期“今天星期四,明天星期五”,还拉着小女孩一起笑,这是孩子对看见家人的一种兴奋,星期五他们可以回家了,也是他们对家的的一种想念。又有一个穿着桔黄色裙子的女孩扒着
门,门打开了她却不敢出去,体现了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陌生与恐惧。有一个叫陈志鹏的小男孩,他通常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活动室有两个相通的门,他焦急的等待着,拍着桌子哭着,瞻前顾后的等着妈妈,看着其他孩子都被接走,他焦急越来越体现出来。在他妈妈出现的时候,那种喜悦的眼神让观众也与他一起开心起来。此处出现了妈妈给他穿新衣服的慢镜头,是幸福,是温馨。但有画面有一处美中不足,那就是在采访一个个小朋友时运用与记录时不同的底色。不知道是为了让人感觉与记录时不同还是为了增加访问时那种特殊的气氛。但是我认为在纯真的小朋友身上运用这种色彩本身就掩盖了他们特有的“神”。
音乐:影片在音乐上也很有特色,温馨的口琴音乐和熟悉的童声合唱《茉莉花》交替出现,没有编导的配音和介绍,给人思考空间。片中多次配以《茉莉花》,播放的时间不同所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刚开始会让人觉得充满了欢乐,让人觉得孩子们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但越到后来,特别是有个小朋友苦苦等待家人来接自己时所放出来,让人心痛!并且深深的感到,对于孩子感情的漠视。而茉莉花的纯洁与访谈时的孩子们显露出大量成人化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让观看影片的人们从自身出发体味自己与纯白之间的差距。
二、对影片主题进行分析
其实影片的主题多是在采访纪实时体现出来。有这样几组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镜头一)有这样一段采访:孩子说交警可以收很多钱,记者问孩子收到的钱给不给领导,孩子天真地回答“当然要给,要不领导没钱”,体现了孩子的天真,也折射了社会贪污现象的严重。利禄、官阶、奴性这些词我本不应该表现在稚嫩的孩子身上,画面冷色调在此时的运用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批判。(镜头二)记者还问孩子关于爱的问题,孩子都似乎不理解这个词,当记者问道孩子有没有爱的人时,孩子却说没有,这不但是孩子身上人性的冷漠,也反映了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从而产生的一道道难以打破的厚重的隔膜。(镜头三)当孩子被问到为什么被送到幼儿园全托时,答道“爸爸忙房地产妈妈要去美容院做美容没时间管我”。此时孩子眼中隐隐透出的失望我们能否理解?影片并没有华丽的场景也没有造作的台词,导演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着孩子之口让我们自己去明白。(镜头四)当被问起“钱、旅游、快乐”三个词选择一个时,孩子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了“快乐”,孩子是真诚的、质朴的,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简单的快乐就好。(镜头五)当被问起9.11事件时,孩子充满着同情,这是孩子善良的本性的体现。足球赛时中国的表现并不好,但孩子激动的喊着“中国加油”时,让我们的爱国热情顿时更加强烈起来。影片对上课有一个全面的记录,一直重复的训练这简单的动作,是希望孩子们进入社会后也要有秩序的做事,同时也隐隐的突出了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束缚。
影片结尾,孩子们毕业了,袁老师的孩子也即将诞生。“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我们自己”,黑色荧幕上的这句画龙点睛的结束语警示意味十分浓厚。孩子们一代代诞生、成长,但他们的命运又是否相同?被教育扼杀了天性的孩子会有着怎样的未来?被铁丝网禁
锢在笼中的鸟儿怎么能展翅高飞?影片集中想表达的,是现代教育制度的落后以及父母对孩子爱的禁锢。伴随着这部影片的结束,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孩子们透过画面想要诉说的思想感情,感觉到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对我的灵魂的救赎,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出去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养家劳作之外还有那一块净土,就是孩子们的心灵。但是也深知,如果我们继续如此扼杀天性,继续将他们送进“监狱”,那么不知道最终的时间是否会有阳光。我们污浊的灵魂是否有人救赎。影片对教育现实的拷问透露出导演的深深担忧,其主题寓意如一记响雷敲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上,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