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影评(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03:2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影评》。

第一篇:幼儿园影评

《幼儿园》影评

□ 10文学院1006班蒋玲玲

一开始,我们有梦想。

一开始,我们笑。

一开始,我们哭,一开始,我们有真正的朋友。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如果我们还能从这部片子里面获得信息,如果片子开首的题记还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我们就有必要通过这部片子透视一点什么。

1.1 信任

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从此离开家庭,接触了更多的人,初次接触到了外界社会。孩子们一开始大呼小叫,发现自己的世界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哭泣便成为唯一发泄的方法。他对老师这样喊着:“老师别抢我!”此时爸爸妈妈的离开使他的心理偎依失去了对象,看着一堆小朋友如同大敌当前,害怕是这时候的主要情绪,他“自觉”要尽快找到可供偎依的对象,老师的一句“把老师当妈妈”和其对大人的服从感(非信赖感)让他对这个面前的大人产生了初步的朦胧信任。而这种信任因是后天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信赖对

象——所以它并不能等同于爸爸妈妈的信赖关系。《幼》片中小班的一个小朋友第一次自己吃饭泼了一身都是,坐在凳子上表情发怔,鼓起极大的勇气怯生生哝道“老师,泼了。”初步的信任和面对陌生人和环境的害怕形成矛盾,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1.2 社交

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别的小朋友和自己一样也是同样的“人”,他通常把别人当作和手上的玩具一样的看待。最不可思议的是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看着都烦,是吧?”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幼儿园里经常有小朋友欺负别的小朋友,没有理由上来就是拳脚,老师看见了训斥道:“没有理由打人你是神经病!”然后以送其回小班为话柄威胁。当然孩子中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在这段故事的最后,影片拍摄了孩子上音乐课的场景:“伸出小指头,拉拉勾,我们又是好朋友呀……”

1.3 玩耍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中随处是玩耍的孩子,不管是吃饭洗澡看电视,到处总有孩子玩耍的理由。整部影片的选题注定了“玩耍”作为关键词贯穿始终。孩子总是聪明的,他们也懂得玩耍是他们这个年龄迫切要做的事情,为此不肯放弃每一点时间。秋天的时候地上都是金黄的落叶,孩子举起来对着太阳研究百叶窗在上面透过的影子,户外活动的时候互相扬起落叶让它们飞舞在自己身边。有个口吃的孩

子比较见解独到,告诉同伴户外活动最好玩,但不是每天都有,有户外活动的时候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可以玩好久,还可以紧玩紧玩紧玩……孩子的意识随着其不加掩饰的期望表现得相当淋漓。

1.4 回家

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最盼望的是周末爸爸妈妈来接自己回家,每个孩子记得最牢的知识是在心中默念一周七天的名称,打从星期一开始掰着手指一直数到星期五。片中男孩子在起居室看见女孩子,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神神秘秘热情洋溢说“今天是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了!”另有一场景,男孩子对同桌的女孩子这样说“昨天是星期一,今天是星期二,后天是星期三……”女孩子生气打断“我会说,我会说!昨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二,后天是星期三,今天是星期四……”男孩子说“对的呀。”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忍俊不禁。电影中一个小男孩经常是周末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当大家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家去的时候,躁动不安和失望写在了他的脸上,他在空旷的活动室苦苦等待,孩子的时间总是比大人过得慢的,一分一秒都是那么漫长。当他回头看见妈妈终于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一刻翻涌上的喜悦和委屈纯真美丽得无庸赘述。

1.5 访谈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多鬼主意,被问道你喜

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有一个小朋友,被问道“警察是干什么的?”他思索说“交警可以收钱。”问“你看见交警收钱么?”他说“看见的,我干爹当交警,他收那个车子。”当然也有被灌输得稀里糊涂的孩子,被问及“你怎么长这么高呀?”他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孩子们在被问及关于“我爱你”的问题时表现一致暧昧,大多数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他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说”。问道“为什么不好说”的时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说道“这个恶心。”

看完这部片子,本想对其作出感性的评价,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在幼儿园时的一些模糊片断,拼起来,似乎看见一个童年。但是我没有把过多的词汇放在定状补的琢磨上面,主谓宾写下的文字给人干净的印象,不是反朴的精干,却是相当的笨拙——看来我的确忘记了一段历史了。回忆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是美好的东西,如同四季花圃,春夏秋冬争奇斗艳。回忆的美丽让你愿意相信自己真的经历了这许多的事情,努力回味,逶迤玩赏。没有人愿意记住丑陋的东西,在无法逃避地经历过之后总是带着恐惧的眼睛否认之前的发生。人生最好的记忆是这样的,你看得见它的开始,同样看得见它的未来,虽然中间难免会有一些丑陋的阻隔,不要无视和试图遗忘。当你试图遗忘丑陋的记忆的时候,这时便把现在正经历的历史和从前后无来者的美丽隔开了一堵高墙,你不敢回忆美丽正如你不敢回忆丑陋,因在时间的线性里那些美丽和如今的希望之间正是由丑陋连接。丑陋的回忆往往会教

唆人们忘记自己的名字,很多人忘记了,再也不能找回之前自己的美丽,从而忘记了自己的来龙,失去了希望的去脉。

宝贝,不要哭啊。有一天,你长大,会不会记得,你许下的诺言。一群幼儿园的小盆友坚守着他们的诺言,而长大后的我们心里很清楚,这个诺言存在的时间不会很长,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描写美好幼儿园时光的电影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我们都希望在电影中找到。

而这些也正好或多或少的带给我们一些感动和对纯真生活的一种缅怀,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味一缕温馨。《幼儿园》正是人们心理需求的较好表达,从而引人深省,成功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第二篇:《幼儿园》影评

幼儿园背后的我们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时光似箭,时代发展之快速让我们跟不上脚步,渐渐的,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里,我们越来越记不起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模样。《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张以庆导演以孩子们成长历程为视角,带我们寻找答案。整部片子主题深刻,艺术性强,运用真实,引发思考。即便是发生在一群小孩子身上的故事、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在孩子们的身上隐约体现着。

一、结构分析

以时间为主轴,情节的变化映射着一年四季时间的变化,从小班入学到大班毕业整个过程也自然流畅。运用漫谈式的结构,主要拍了室内室外和访谈三个部分。影片中多处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大的思考空间。在外玩耍的画面被虚化,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被虚化,营造出诗意的感觉,或许就像小孩子对外面世界懵懂的认知和不解。

二、画面分析

本片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幼儿园室内,幼儿园内绿色墙壁、红色桌椅、和暗红的地面、在冷色的沉静中多了些许的温暖。绿色是饱含希望的,红色是热烈又充满朝气的,运用十分得体恰当。本片的镜头运用也十分惟妙,用拉和摇的手法拍摄中,近景镜头和静止镜头的大量运用,带给人一丝压抑感。用静止镜头的静来突显孩子们的动,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影片对光线的追求非常讲究,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最完美的光线效果,使画面显得柔和曼妙,将孩子们展现得柔美动人。采用段落组合式将不同班级不同小朋友的生活表现整合在一起。几乎所有的镜头拍摄都与小朋友的身高高度保持一致,使观众可以置身其中般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行为。例如,片中开头部分记录小班小朋友吃饭的场景,镜头对准一个满脸米饭的小男孩,又转向一个小女孩,镜头下移,她腿上身上洒满了饭菜,同期声记录下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喊老师:泼了,泼了。让人心疼。

三、音乐分析

本片在音乐上也非常有自己的风格,整部影片摒弃了解说词,仅用几段音乐作为连接过渡,抓住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历的真实的生活,去聆听童言童语,吸引观众注意力,并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力。口琴配以《茉莉花》交叉出现,没有多余的旁白与介绍,让所有的观众得以有充分的思考空间。《茉莉花》在不同的时间点出现表达的是不同的态度,也带来了不同的效果。让观众们也了解到孩子们也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茉莉花》共出现五次,刚开始是欢快的,让人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可是到后续有个小朋友等待家长的时候,音乐听起来又让人觉得痛苦,更加深了主旨,让人感受到家长的漠视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主题分析

本片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真实,在真实之后,则让人对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孩子被问到为什么被送到全托幼儿园时,答道:“爸爸忙工作,妈妈去美容院没时间。”孩子隐隐流露出的失望,家长是否能了解;在被问到“钱和快乐要哪样”的时候,孩子不假思索选了快乐,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更是他们天真的表现,孩子想要的很简单,无非是父母的陪伴和快乐。两个男孩打架,老师看到后,打人的那个哭了;把饭扣得满地,小女孩只怯生生说一句“老师泼了”。这些都是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的点点滴滴。寄宿幼儿园高高的院墙,每周仅一次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家长们不仅没有绐孩子应有的陪伴,而且各式的“心算班”、“乐器班”、“外语班”像囚笼困住了他们的童年。影片气氛从欢乐到渐渐的低沉,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孩子的童真在一点一点的消失,在这时我们才明白什么是“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影片结束了,一届一届的孩子会毕业,但又有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会上来,一代又一代,不停的,周而复始。他们走了吗?或许他们还在;他们还在吗?也许,早就走了。幼儿园中的他们,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第三篇:《幼儿园》影评

《幼儿园》这部国产纪录片,导演张以庆用他细腻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了幼儿园里面的点点滴滴。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曾经的一切。哭闹、顽皮....但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不同。

第一天入园的小朋友一边流鼻涕一边吃饭,鼻涕掉进碗里,嘴里念着“我要回家”;-

两个小朋友打架,打人的那个狂哭,被打的那个却显得很冷静;-

一个小朋友穿衣服很费力,最后烦躁地把衣服全脱了,发起脾气;-

一个小胖子被老师警告:再闹,就把你送走;-

片中的小朋友们活泼、童真、烂漫,他们有的不时搞些破坏,有的动不动就哭鼻子,有的整天心烦。看到片中的他们,想起自己第一天入园的时候,万念俱灰的心情,喊了整整一天的爸爸妈妈;也曾午睡的时候偷偷和邻床的小朋友讲话;我依然记得邻床的小朋友在睡觉的时候尿床的样子;也曾每天期待加餐的时候那条干炸小黄鱼;也记得做饭爷爷那胖胖的身体;更曾记得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给我起的外号,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的回忆。

现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现在的普遍现象,而被送去幼儿园的孩子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被接走的孩子。一个穿绿格子衣服的小男孩哭嚎声,字幕“陈志鹏通畅是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孩子气的小手在桌子上捶了两下,字幕“活动室有两个门,这让陈志鹏瞻前顾后”,小孩哭丧着脸不停扭头,看家长来没来,后来小男孩高兴地看着妈妈给他穿裤子,男孩笑了。-

其实,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因为当时我上的幼儿园和父亲的单位距离很近,所以每次都是父亲来接我回家,但是我每天还是期待着工作没忙的妈妈来接我。有天我提前告诉妈妈,让她下班的时候来接我,可是我等了很久,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小朋友被接走,但妈妈还没出现,那时的自己就像片中的小朋友一样,情绪低落,当时我很害怕,害怕妈妈不要我了。那次,我也是最后被接走的,看到妈妈的那一刻,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哗哗地流了出来。-

在这部片子中孩子们对一些问题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你个子真的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答:“因为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高的。”问:“警察是干什么的呢?” 答“交警,交警也得收蛮多钱的。” 问:“交警收钱呢?” 答:“哎。” 问:“你见过交警收钱没有?”答:“看过啦。” 问:“他怎么收呢?”答:“我的干爹他是交警,他收那个车子。” 问:“真的?”答:“哎。”

影片中有太多这样的细节,让自己感悟很多。有时,孩子的言行可以看出父母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在幼儿园这样一个小的社会里,我们也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人的缩影。有的小孩爱欺负人,有的与世隔绝,自己待在角落里玩,有的爱出风头,打抱不平,有的很有爱心,处处帮助同学,有的小朋友联合一帮人去排挤一个人„„这里也有小小的百态人生。能让人在观看后,陷入无限的沉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怎么了?-

还有那句“坐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这是影片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这样的话,正是从那些孩子口中说出来的。这样略显荒诞的一句话,不是正代表了幼儿园老师的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吗?让孩子从小就在生活在民族大义中,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真该值得我们有所思考了。(2001年,正值中美南海撞击事件发生,飞行员王伟牺牲)成人平时把自己的观念和言行带给了孩子,或许这就是那些孩子变得不再纯真的原因吧。而在影片后半段,孩子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可口可乐的工厂,一个个美滋滋的喝着可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透过可乐瓶,我们看到的正是现在我们的孩子对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依赖。面对如此,陈旧的教育方式是否还值得继续下去呢?

在这一段段的对话与细节中,我们也看到应试教育模式化的悲哀,片中有心算班的学生,有日语班的学生,他们都在正常教育之外接受小班教学,完全没有孩童应该有的朝气活泼,过早的泯灭了天真的性情。让我看到更多的是小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不了解,似乎是在炫耀,认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一本正经的样子。-

纪录片本来就是用镜头反映出最真实的世界。纵观《幼儿园》的全片,没有像样的情节,完全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可正是因为这些点滴,让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无奈,通过幼儿园的孩子所折射出来。影片中时而变换出的黑白画面,正是要将原本纯洁的幼儿园和被世俗所污染的东西所区别开来。或许在导演的心里,还是希望或者是幻想着幼儿园原本应该有的那些吧。

《幼儿园》是一部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的一部纪录片。《茉莉花》这首歌一直都穿插在影片中,这群孩子好比一朵朵美丽的茉莉花,无比的娇嫩和惹人疼爱。然而,这一朵朵清新淡雅的茉莉花唱的却很是哀婉、忧伤、让人感到巨大的无奈。

影片结尾字幕“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 这样的周而复始,不可避免的,将来或许会轮到我们自己的孩子。-

在看片的过程中,从头到尾充满了欢笑。但细细想来,这大概只是看上去很美。《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这是一个被成人忽略的奇妙世界。可能与你的童年回忆无关,但可以让属于你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中浮出水面。-

第四篇:《幼儿园》影评

《幼儿园》讲述了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里的故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童稚的世界。但是,《幼儿园》绝对不是一部少儿作品,它展示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受成人影响的孩子的世界。或许这就是社会,或许,有一个孩子就是你。

从时间跨度而言,面对着一年时间内众多人物纷繁复杂而又极具不可预期性的行为,片子最终将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让我感到杂乱无章,除了日常生活与采访问答的大规模穿插外,还得益于多条线索理顺的叙事顺序和丰富多样的转场方式,而这二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片中以孩子入学为切入点,之后镜头不断在小班、中班、大班之间穿梭。除了常见的黑场、叠化等特技转场方式外,年级间的切换不乏别出心裁之举。片子经历了夏天到另一个夏天的跨越。在季节的过渡上主要以全景虚焦镜头完成。从夏到秋的“一字之秋”不仅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镜头感,是画面不再枯燥和平淡,更能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慨。影片中用了一个外景的镜头完成白天与黑夜的变化——用稍微有些仰拍的住宿楼的灯的渐次熄灭来表达夜幕的降临。

从影片色彩上而言,黑白影像的思想深度。在《幼儿园》里,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在色彩斑斓的幼儿园,在五彩缤纷的儿童内心世界,为什么要用黑白色调处理孩子心算及展示思想灵魂的场景,让儿童的心灵深处如此地不明朗,甚或灰暗?这确实是颇耐人寻味的话题。

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是《幼儿园》又一处成功的妙笔。起初,人们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但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开始复杂起来。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最后再来感受《茉莉花》,音乐的氛围顿时变得压抑而凝重,甚至可以听出里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深沉诉说,仿佛前面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独自冥思苦想的孤苦状,以及第三次心算卡壳那样让人心里发涩。天籁般的童声,传导出人之初的无奈与现实;天使般的孩子,原来承受着太多的时代与社会特性;茉莉花的芬芳,却夹杂着淡淡的愁绪与忧伤。但是,这就是《幼儿园》,这就是生命的最初交响--我们在审视的同时,我们在反问是谁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可贵的童真、童年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接受她,并试着努力地去做些什么。

片子中使用的镜头语言同样独具特色。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以一个平行视角将镜头和孩子的视角融为一体。镜头呈现的世界就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在景别的选取上,片子中很少出现全景,而多位中景和近景,即使是全班集中在一起的时候,镜头还是更愿意去捕捉一个或两个人的举止。群体的行为可能并不一致,而单独的人物形象在反映群体特征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传达真实的情感。

总之,《幼儿园》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带给了我们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儿时的地方。那时的我们,和孩子,都很纯真。

第五篇:幼儿园影评

纪录片范文

幼儿园内的明媚与忧伤

------幼儿园分析 导演:张以庆 出品:2003年

获奖情况:2004年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纪录片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一部著名的作品,与《英与白》、《舟舟的世界》一起,以独有的思想性,震撼力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和创作,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张以庆在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中重要的地位。《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手法,拍摄了幼儿园孩子们生活的碎片,即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童趣的一面,也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作品中除了交代说明的字幕外,在片头和片尾出现了两段明显带有导演创作的主观情绪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这两次字幕的出现不仅传达出这样一种意思:人类生命的延续,一代代人沿着同样的人生轨迹前行,同时也借幼儿园中凶巴巴的袁老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方式隐隐的担忧和些许的讽刺含义。

所有看过《幼儿园》的观众肯定会对该片的色彩运用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基本上所有的自然场景采用的是彩色,而人工场景则采用统一的褐色。这种使用,能够让观众很好的区分开作品中的不同内容,二者在影片中交替出现,也让作品形成一种节奏,令观众在观看是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受。另外,自然场景的色彩和人工场景的褐色也形成了丰富与单一的鲜明对比,一个是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昭示着孩童们绚烂的生活,而在拍摄借问答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封闭空间时则使用统一的单调褐色,一来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孩子们空间的单纯和宁静,二来也会传达出这样的一种意思,孩子们的世界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而在成人世界的影响下,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是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单纯、天真,而是统一丧失了原本的光彩,那些遵循成人世界的要求走着父母画好路的孩子们,在无数特长班的压力面前,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五彩生活。而到影片的最后----毕业班拍合影时,自然生活的场景失去了原有的彩色,也变成单一的褐色,达到了一个褐色的高潮,将之前色彩的二元对立走向统一,这样节奏动力消失,并借褐色的色调一次次将过去画面进行重复闪回,具有一种老照片的意味,符合毕业班离别的画面,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一种灵动的节奏。

在视觉语言方面,作品中的拍摄手法也耐人寻味。导演将全部的内景实拍,而采用虚焦的拍摄方法将外景虚掉,体现出导演大胆的创作态度。这种内外景虚实之分,一方面能够突出幼儿园内的环境真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也借虚掉的画面拍出了外部的世界: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幼儿园门外人们晃动的身影等,这些外面的世界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是有所感知但又有一定距离的,具有一种隐约的朦胧性,符合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并且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美学特性。

而在听觉语言方面,整个作品最为独特的就是摒弃了大量纪录片惯用的手法---运用解说词。解说词是纪录片创作的有力手段,他往往为视觉画面做必要的交待和有机的补充,但同样,解说词的使用也会容易让追求真实的纪录片导入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幼儿园》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全部用内涵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现创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将艺术创作回归到纯粹客观的位置,实在是一次大胆的创作方式。但整体看来,作品虽没有解说词,却由于精心选择饱满的画面以及巧妙的剪辑,比有解说词更有说服力。

没有解说词,作品中的声音还有音效、对话以及音乐三个部分。在表现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时,作品中使用了同期声,对幼儿园内的嘈杂,喧闹进行了现场的录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而在人工场景中,则将音效去掉,只有非常安静的一问一答,这两者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真实生活的客观记录,后者则是安静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

对话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以及内心情绪,这个作品就是借由对话来展示不同孩子的性格和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的。《幼儿园》将孩子们成人般的思想通过对话表达出来之后,在观众审视的目光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思想者了。而且,这种深沉的,成熟的表达,如孩子们严肃的说“钱是买不来快乐的”、“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日本鬼子”等等,这些话语是与人们想象中、概念中天真无邪、纯洁浪漫的孩子大相径庭的,不得不让人惊讶和发人深省。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成年人的童年岁月,由此又反射出时代的变迁烙在一代人身上深深地印记。另外,在这个作品中几位幼儿园阿姨的话语也颇令人思考,那个嚷嚷着”要整风,我们要开始整风了”的阿姨以及大骂学生神经病的阿姨,都让观众对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素质以及教育体制表示了担忧,尤其是像“整风”这样的具有文革腔的话语在今天这个时代对一群花朵般的孩子说出,更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音乐的使用。观众熟悉的《茉莉花》在影片中四次使用,都是优美抒情的童声合唱,但是四次在不同时段的出现,伴随着片子的逐步展开和观众的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同样的音乐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从而产生莫名的共鸣。在作品中的第10分钟左右,人们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但是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就开始复杂起来。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使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最后再来感受《茉莉花》,音乐的氛围顿时变的压抑而凝重,甚至可以听出里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深沉诉说,仿佛前面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独自冥思苦想的孤苦状,以及第三次心算卡壳那样让人心里发涩。天籁般的童声,却传达出人之初的无奈与现实;天使般的孩子,原来承受着太多的时代与社会特性;这种矛盾的情绪与《茉莉花》作品中“我有心将他摘下,又怕看花的人骂”的矛盾情绪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茉莉花的芬芳,夹杂着淡淡的愁绪和忧伤。这样的音乐在作品中四次想起。使人产生一种一咏三叹的奇妙感觉,陷入对人生的思考,那种难以名状无法言传的情愫笼罩了这个作品。另外,还有不知名的口琴声也多次出现在作品里,音色比较暗淡,旋律也显得较为凝重,传递出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即天真幸福又略带苦涩的生命体验。

在叙事上,大多数人文纪录片基本上都在追求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有理论学者认为纪录片就是“讲故事的一种艺术”。但是,张以庆的幼儿园却摒弃了这种做法,却没有明显的故事主线,没有复杂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突出完整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些生活的零碎细节,以一种平视的姿态,记录的幼儿园内孩子们的生活:为玩具哭泣、洗澡、吃饭、等待父母接回家、春游、打架等等,一个个生活细节像洒落在地上的珍珠一样,经由导演精心的创成,就变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这种典型散文诗的叙事手法,形散而神不散,整体上传达出了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是,张以庆拍摄了无数的素材之后,最近选择剪辑的也只是我们能够在作品中看到的内容。在这些内容里,基本上没有我们传统对幼儿园的概念等:上课,做游戏什么的,而是选择了诸如这样的一些细节和和画面:那些总闹这回家的孩子、最后一个等待父母来接回家的孩子,等:上课,做游戏什么的,而是选择了诸如这样的一些细节和和画面:那些总闹这回家的孩子、最后一个等待父母来接回家的孩子,衣服总是穿不好的孩子、摞不上椅子的孩子。。。。在天真、活泼、明媚之外,写到了幼童们的小挫折和小忧伤,而这一些正是过去在我们的影视作品很少见到的,这种对于拍摄素材精妙的取舍显示了张以庆导演的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审视能力。

可以这么说,《幼儿园》这部纪录片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幼儿园内孩子们的生活,既写到了他们明媚的天真,同样也写到了今天社会下孩童们天真的沦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到儿童的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反射,看到幼儿园的世界其实就是成人的世界,他是一则成人的语言,同时他也提醒着我们成年的责任,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这些孩子们,不能够清晰地知道他们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也会思考,到底是谁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原有的童真,而拥有了那些忧伤。作品关注当代似乎被忽略的群体,也揭示出我们社会与教育体制的些许弊端,在这一点上,《幼儿园》与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的主旨是一致的,显示了导演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才是纪录片记录时代,光注人文的真实精神体现和深刻含义所在。

下载幼儿园影评(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影评(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姓名:郭筱枫学号:201010103****班级:广告学1006班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对孩子的思考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即便只是在讲述一帮小孩......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心灵的微光 --------评纪录片《幼儿园》 现在的社会一切发展的都那么快,在这浮华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记不起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好像单纯、自由和精神的享受离我们也越来越......

    《幼儿园》纪录影评

    丢失的本真 ---浅析纪录片《幼儿园》之纪实手法 “人性本真的丢失”,正是导演张以庆借《幼儿园》意在凸显的主题,而对于人性本真的成功探讨、纪录片创作的完美演绎与驾驭,正是......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放飞心灵 ——浅评纪录片《幼儿园》 新时代的中国正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膨胀的当今,我们是否应放慢脚步,停下来审视一番。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一昧的追......

    幼儿园影评五篇

    陶炳辉走进童年窥视社会——浅评纪录片《幼儿园》 《幼儿园》是一部人文类纪录片,通过琐碎的幼儿园生活点滴,完美展现了孩子们的生活本身,表达了孩 子与成人间的关系和影响,既充......

    影评(优秀范文五篇)

    [七宗罪]首先,这些都是“结局式”电影,经典的结局式电影总是会让人无法忘怀。结局式电影是自定义的一类影片的称谓,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导......

    《幽灵》优秀影评

    幽灵优秀影评虚拟规则之一 哈迪斯和替代的人生在开始剧情分析之前,要先对韩国虚拟网络情况做个基本说明:此前已有韩国网吧世界第一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1998年发......

    启示录影评(优秀范文五篇)

    电影《启示录》影评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玛雅帝国即将崩溃的时候。玛雅帝国阶级观念十分强,整个帝国由国王和祭司统治。玛雅人敬畏神明,他们认为一切灾难的发生都与神明发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