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林区太平川镇劳动力转移工作简介
北林区太平川镇劳动力
转移工作简介
太平川镇位于绥化市西部,呼兰河南岸,幅员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14.4万亩,辖7个村、62个村民组,41个自然屯,总户数6500户,2.7万人,镇内有绥望和绥兰两条公路横贯全境。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和人文优势,使太平川镇步入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太平川镇已经成为北林区劳务输出大镇、经济发展强镇、新农村建设标杆乡镇。2010年,全镇经济总产值实现了3.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314元。几年来,太平川镇党委、政府紧扣区委、区政府“四区四化”的建设目标,依托自身优势,优化就业环境、突出输出主题、创新发展理念,极大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镇党委、政府以积极的姿态、发展的视角、科学的决断,在劳动就业和劳务产业上走出了一条内引与输出、创业与安置、优势与特色相结合的路子,形成了生态旅游、专业运输、水产养殖、跨国输出、自主创业齐头发展的再就业与输出工作格局。
第二篇:&&镇劳动力转移工作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成为&&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所以,深入调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现状与制约因素,从而形成有效的转移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2003原&&、&&、&&三乡镇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分析新&&镇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及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新&&的实际镇情,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并对该镇今后五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建议。
一、&&镇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1、劳动力分布现状:
从总体数量上看:2003年&&镇有农村劳动力21133人,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033人外,还有6100劳动力在农闲季节处于相对失业状态。
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而&&村、缫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业较多的村,由于第三产业和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0.1%,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高中程度的占9%,中专程度的占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1%。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79.4%。由此可见,&&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2、劳动力转移现状:
2003,原&&、&&、&&三个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截止2003年底,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5033人,占劳动力总数21133人的71%,其中2003年转移劳动力5780人。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性工资收入达450 0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31%,劳务性工资收入已经成为&&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居多。据调查,2003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2、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3、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2003年底,全镇转移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转移量的38%,而62%的转移劳动力则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 夏收前回,夏种后出 秋收前回,秋种后出 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群体性外出的多,而单枪匹马外出闯世界的少。输出的劳动力一般都按照血缘、人缘关系,或三五成群,或数十结队,集体外出,互相照应,互有联络。
二、&&镇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也不敢转移。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怕打破宁静的生活。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胆小怕事,怕带来麻烦。在农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挨欺负。特别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让他们出去闯荡。三是缺少手艺,怕自己干不好。在农村,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农民进城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屡见不鲜,也使一些没有走出去的农民不再往外走。
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二是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在镇、村组织中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三、&&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1.破除陈旧观念,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农业以外去想办法,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盯住市场,走向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地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2.加大教育力度,变盲目转移为特长转移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搞好农民教育。
第一,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在保就学率上下功夫,也应该狠抓教育质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在农村,应为“下岗”或半下岗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不但为农民在农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农民到城市创业、就业创造条件。这就不仅要靠政府去办,也要由政府引导、扶持大企业、教育单位去办,根据农民个人特长,培训他们相应的技术,使他们取得必要的技术资格证书。
3.创造优良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质提高了,想要转移,但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又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二是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加速小城镇建设,来拉动和吸引剩余劳动力转移。
4.敢于投资创业,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对于有条件的农户,拿出一笔资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于单纯靠出力气打工的收入。在劳动力转移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投资、如何增值的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不敢投资是不会挣到大钱的。但投资一定要看准;盲目投资则损失更惨。
5.练就一身本领,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
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而这种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占领一席之地,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计”。就是在外出打工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注意的是:要了解对方,知道用人方的实情;找工作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合同,发生纠纷时有依据;要遇事多想一想,有问题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要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
四、&&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建议及体会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劳动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根据前文分析及对策,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目标:
截止2003年底,&&镇共有未转移劳动力6100人。在今后五年中,要在稳定已转移劳动力总数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1500-2000人,到2008年,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9500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91%(以2003年人口为基数),非农产业收入达8000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达2000万元,人均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合力。把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农办、工办、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关心农村剩余劳动力。
2、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和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劳动力资源电脑化管理。二是每年对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1次到2次的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为制定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提供依据。
3、积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
城建等部门根据&&实际,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建筑业、运输业、饮食餐饮业、娱乐业等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工办等部门加快发展&&镇民营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解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水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
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大集团、大公司的国外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出国门,提高对外劳务输出水平。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培训。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首先,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该镇各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镇中、小学学生升学率,从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础教育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其次,充分发挥该镇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再次,成立&&镇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果,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
最后,司法等部门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在该镇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中开展《劳动法》等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培训,增强用工单位和劳动力的法律素质,提高转移劳动力的自我保护能力。
5、成立&&镇农村劳务中介机构,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网络。由各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联合成立集劳力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于一体的&&镇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镇、村二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库,畅通劳动力资源调蓄和信息共享渠道。
&&镇劳动力转移办公室
第三篇:&&镇劳动力转移工作调查报告
&& 镇劳动力转移工作调查报告
一、&&镇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1、劳动力分布现状:
从总体数量上看:20xx 年&&镇有农村劳动力 21133 人,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 15xx3 人外,还有 6100 劳动力在农闲季节处于相对失业状态。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而&&村、缫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业较多的村,由于第三产业和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 0.1%,小学程度的占 31%,初中程度的占 49%,高中程度的占 9%,中专程度的占 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1%。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 79.4%。由此可见,&&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2、劳动力转移现状:
20xx ,原&&、&&、&&三个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截止 20xx 年底,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 15xx3 人,占劳动力总数
21133 人的 71%,其中 20xx 年转移劳 wenmi.net 动力 5780 人。20xx 年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性工资收入达 450 0 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 31%,劳务性工资收入已经成为&&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居多。据调查,20xx 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 78%。
2、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3、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20xx年底,全镇转移超过 6 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转移量的 38%,而 62%的转移劳动力则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 夏收前回,夏种后出 秋收前回,秋种后出 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群体性外出的多,而单枪匹马外出闯世界的少。输出的劳动力一般都按照血缘、人缘关系,或三五成群,或数十结队,集体外出,互相照应,互有联络。
二、&&镇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
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也不敢转移。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怕打破宁静的生活。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胆小怕事,怕带来麻烦。在农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挨欺负。特别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让他们出去闯荡。三是缺少手艺,怕自己干不好。在农村,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农民进城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屡见不鲜,也使一些没有走出去的农民不再往外走。
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二是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在镇、村组织中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三、&&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1.破除陈旧观念,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农业以外去想办法,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盯住市场,走向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地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2.加大教育力度,变盲目转移为特长转移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搞好农民教育。
第一,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在保就学率上下功夫,也应该狠抓教育质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在农村,应为“下岗”或半下岗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不但为农民在农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农民到城市创业、就业创造条件。这就不仅要靠政府去办,也要由政府引导、扶持大企业、教育单位去办,根据农民个人特长,培训他们相应的技术,使他们取得必要的技术资格证书。
3.创造优良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农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质提高了,想要转移,但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又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二是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加速小城镇建设,来拉动和吸引剩余劳动力转移。
4.敢于投资创业,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对于有条件的农户,拿出一笔资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于单纯靠出力气打工的收入。在劳动力转移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投资、如何增值的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不敢投资是不会挣到大钱的。但投资一定要看准;盲目投资则损失更惨。
5.练就一身本领,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而这种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占领一席之地,开创一片新天地。二要有“心计”。就是在外出打工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注意的是:要了解对方,知道用人方的实情;找工作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合同,发生纠纷时有依据;要遇事多想一想,有问题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要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
四、&&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建议及体会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劳动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根据前文分析及对策,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目标:
截止 20xx 年底,&&镇共有未转移劳动力 6100 人。在今后五年中,要在稳定已转移劳动力总数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 1500-2000 人,到 2008 年,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9500 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 91%(以 20xx 年人口为基数),非农产业收入达 8000 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达 2000 万元,人均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 55%以上。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合力。把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农办、工办、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关心农村剩余劳动力。
2、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和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劳动
力转移动向。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劳动力资源电脑化管理。二是每年对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 1 次到 2 次的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为制定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提供依据。
3、积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城建等部门根据&&实际,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建筑业、运输业、饮食餐饮业、娱乐业等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工办等部门加快发展&&镇民营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解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水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大集团、大公司的国外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出国门,提高对外劳务输出水平。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培训。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首先,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该镇各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镇中、小学学生升
学率,从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础教育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其次,充分发挥该镇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再次,成立&&镇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果,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
最后,司法等部门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在该镇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中开展《劳动法》等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培训,增强用工单位和劳动力的法律素质,提高转移劳动力的自我保护能力。
5、成立&&镇农村劳务中介机构,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网络。由各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联合成立集劳力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于一体的&&镇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镇、村二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库,畅通劳动力资源调蓄和信息共享渠道。
&&镇劳动力转移办公室
第四篇: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城乡就业的意见,就我县2012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的职业技能,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增加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真正实现富余劳动力“有剩余,就转移;输得出,增收入”。
二、工作目标和转移就业标准
工作目标:全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计划;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前专业技能培训1.5万人。
一是每个乡镇,社区要在外埠建立100人以上劳务输出点2处,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建立协会或工会组织。二是各乡镇社区要切实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宣传力度,要在各村屯,居民小组设置劳动力转移宣传牌,并发放宣传单,宣传单要发放到户。同时,每个乡镇社区至少要树立10个劳动力转移典型。三是完善劳动力档案和转移档案,并实行网络化管理。各乡镇档案、数据要与行政村保持一致。要切实加强用工信息管理和服务,将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村屯、居民小组设立信息发布板,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四是各乡镇要制定年工作目标,并与各村签订责任状。各种表、簿、册齐备,制度健全,报表及时准确。
转移就业标准:在第一产业领办、创办或承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和项目,有固定收入;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直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或经商,有固定收入,均可视为实现转移就业。
三、工作要点
(一)规范市场管理,统筹城乡就业。各乡镇社区要加强协调,组织完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基础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网络体系,并将对劳动力的管理与服务纳入整个信息网络。
(二)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2012年作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各乡镇,社区要摸清底子,根据富余劳动力情况和用工要求提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针对不同富余劳动力的要求设立不同的培训项目。
(三)加强劳务输出,扩大就业领域。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选择”的原则,提高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乡镇、社区要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劳动力转移的日常工作。一是建立完善工作目标和考核奖惩制度。切实帮助解决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服务、培训、维权等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信息咨询、求职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一条龙”就业服务管理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异地转岗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搞好劳务经济。二是统计报送制度,坚持统计报表制度。各乡镇,社区有专人负责统计,填好报送县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做到内容准确、报送及时。
(四)大力弘扬先进,展示时代风采。做好优秀外出就业青年的评选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转移就业、创业竞赛活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家门建功立业,加快
致富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向全社会展示具有时代风采的外出就业青年新形象。
四、考核
(一)考核对象为各乡镇,社区
(二)考核内容:劳动力转移全面工作
各乡镇,社区要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任务纳入本工作目标中,县委县政府年末会对各乡镇,社区进行检查。
附件:1青冈县劳动力外出务工调查表
2青冈县劳动力拟外出务工调查表
联系电话:
邮箱:qgldlzy@163.com
第五篇: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报告
根据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赣农转办[2008]3号文件的精神,我校切实加强组织工作,创新方式,采取措施,履行职责,有效推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构建和谐安远。现将今年来我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完成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培训输出。我校与工业园区各公司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广泛宣传动员农村劳动力,全力做好我校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上半年我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230人,其中有序组织输出230人,输出任务100%。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规范劳务输出工作,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规章制度及长效机制。一是制定了《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度》、《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方案》、《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制度》。
(四)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及转移人员信息资源台帐,并认真整理归档,规范管理。二是劳动力转移工作方案、季度报表、专项报告材料、调研材料、半年总结等材料按时按质上报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效能监察室。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加强对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16个部门和14个乡镇人民政府及乡镇劳动保障所组成的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张安祥担任组长,人大副主任王树林和政协副主席罗萍为副组长,各乡镇乡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伟担任办公室主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筹资方式,目标考核办法等,为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明确任务,广泛动员。按照州政府下达县政府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将劳动力转移11000人和有序组织输出3000人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并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认真督查落实。今年7月4日,召开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动员大会。会后,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召开本辖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动员会议。县劳动保障部门、县扶贫办和县农业局三个部门牵头,分成三个工作组深入到各乡镇进行宣传动员。做到劳务输出县、乡、村三级联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劳务输出总动员。
(三)外出考察,开拓市场。今年6月15日至20日,由县人大王树林副主任、县政协罗萍副主席、县劳动保障局局长陈伟、扶贫办副主任普文学、县农业局副局长罗正明、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黎国成、县广播电视局陈安源记者,一行7人到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白石岗工业区金华印刷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宏凯鞋业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富贵鸟鞋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家用工单位,进行了用工考察,与三家公司董事长协商达成输出劳务用工协议。
(四)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劳动力转移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履行职责,加强协调,上下联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确保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劳动保障部门做好牵头,认真做好掌握用工信息、宣传发动、报名登记、组织体检、组织培训、陪护输送等全面工作。
(五)保障经费,严密纪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办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共落实资金90.22万元,其中:县扶贫办落实64.42万元、劳动保障局25.8万元。资金设立专户,严格使用管理规程,做到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劳务输出期间,严密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为确保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组织输出局限性大。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自发外出的太多,留在农村的绝大部分是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可组织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局限性很大。
(二)输出成本高。通过开展第一批组织输出,我们只是承担从农村组织输送到南沙,组织他们体检,为其办证,安排食宿等所产生的费用,人均输出成本近400元。如果算上从南沙到输出地的路费、餐费等,成本就会更高。
(三)后期管理难度大。劳动力组织输出后,劳务人员在务工期间,难免会有侵权行为或者有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考虑到经费、人力等问题,加之时空跨跃度大,给输出后的后续管理服务带来极大难度。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组织劳动力转移中的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深入群众,面对面地进行宣传动员,讲形势、讲好处、讲政策,真正把宣传动员工作做到户、做到人,组织动员更多的农民群众走出去务工创业,力争达到户均输出一名劳务的目标。
(二)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县委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实际,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确保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资金管理,把资金用到实处,发挥更大效益。
(三)加强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使农村劳动力培训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用工单位要求。重点要突出岗位技能、法律知识和就业指导培训,使参训人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方式。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做到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适应市场需要,加强与用工单位协作,重点开展定向、订单培训。
(四)转变输出模式。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是通过亲戚、朋友、熟人帮带转移就业,虽然某种程度上缺乏组织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季节性、灵活性就业的居多。鉴此,需要从政府宣传动员组织,政府唱主角的输出模式,转变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储备式地技能培训,然后由亲戚、朋友、熟人帮带输出,或由中介机构推荐转移的输出模式。
(五)加强后期管理。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及时为农民工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教育和引导农民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务工人员要与有工单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进行鉴证。在劳务输出后,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和法律援助。
元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八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