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凉市二院PTC总结
甘肃省PTC第三年度第三阶段第10期(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培训班工作总结 甘肃省PTC第三年度第三阶段第10期(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培训班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于2012年12月6日—8日在我院综合门诊楼6楼会议室圆满举办,现我受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委托,将此次办班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部署协调“很给力”。
此次学习班平凉市崆峒区卫生局高度重视,由区卫生局局长田金鸣同志亲自部署,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苏秀芳同志多次实地考察,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薛玉栋院长、汝宝元副院长全程组织协调,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全程负责。
二、专家全程督导“很给力”。
此次学习班由甘肃省PTC培训基地督导员王瑛、何珈嫣然两位老师督导。两位老师不辞辛苦提前一天来到我院,指导筹备工作,参加开班仪式,旁听所有课程,在提问互动环节为讲师提供帮助,在实际操作环节为学员示范指正,并在材料汇总方面为助教提出宝贵意见。
三、各部门通力合作“很给力”。
此次学习班虽然只有一期三天,但需要医院多个科室和部门通力合作。其中医务科全程负责,科教科提供场地并全程拍照,麻醉科 1
急诊科抽调讲师,材料库筹备所需器材,办公室协调从平凉市医专借用教学模型并买教学用全羊一只。
四、讲师认真投入“很给力”。
此次学习班所有5名讲师都是各科室技术骨干,其中孙东岳、韩飞、罗文明来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李国龙来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王晓辉来自平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所有讲师不记个人得失,不顾下夜班辛苦,认真讲解,投入示教,为学员带来一节又一节生动的PTC课程。
五、学员认真学习“很给力”。
此次学习班所有21名学员都是来自平凉市二甲及以上医院麻醉、急诊及其他科室的技术骨干,其中还有2位科室主任。在三天的学习过程中,21人无迟到早退、无请假旷课,学员课程合格率100%,讲师课程优秀率100%,有效保障此次学习班的顺利进行。
六、课程新颖活泼“很给力”。
PTC课程新颖活泼,其中ABCDE五步评估处理方法快捷有序,小组讨论、教授技巧、情景演练生动活泼,演讲讲座角色互换,都深受学员欢迎。
七、媒体及时报道“很给力”。
此次活动中还邀请平凉日报社、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科对培训过程进行多方位及时报道,在此也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通过此次PTC学习班,我院不仅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为崆峒区培养创伤急救人才,输送一批PTC推广传播人才:同时也为我院在举办医疗培训班方面积累宝贵经验,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甘肃省PTC培训基地,感谢王瑛、何珈嫣然两位老师。
平凉市二院孙东岳2012年12月11日
第二篇:2014年上海PTC展会总结
2014年上海PTC展会总结
一 展会情况
本次展会,我公司的展位前门庭若市,气氛热烈,参展商和参观人员络绎不绝,对我公司的产品产生浓厚兴趣,纷纷咨询我公司各种产品的机械性能及价位,导致我公司的宣传册一度发脱,由此可见,我公司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且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二 展会收获
这次展会,我主要负责压缩机主机阴阳转子的客户接待,由于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及宣传,较多客户到我公司展位了解公司及产品的情况,具体有;陕西汉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上海顺气压缩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格什特螺杆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稳健压缩机有限公司,北京南口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厦门东亚机械有限公司,苏州通润驱动设备有限公司,上海众孜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恒友机电有限公司。以上这些客户目前生产的阴阳转子都采用45号锻钢,都有更换材质的潜在需求。当场答应试用的有苏州通润驱动设备有限公司,浙江恒友机电有限公司,厦门东亚机械有限公司,图纸已经陆续发到我公司。三 和竞争对手的比较
这次参展,我公司由于准备充分,从展位规模及全面的参会人员及数量,从各方面在市场上树立了品牌形象,为以后迅速占领和扩大市场奠定了基础。四 优点
1各个参会人员,能各负其责,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的接到到访客户,人员统一着装,整体形象清爽,大方。业务人员主动到各个展馆,寻找客户,把客户引导到我公司展位。五 不足和改善
个别样品的做的不精细,局部有磕碰斑点。
应注重人员配合,注意接洽,谈判,决策等职能运用。3 应注重客户信息,市场信息各个方面收集及登记。
销售部
王志明
2014-11-6
第三篇:2012政府工作报告平凉市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0月21日在平凉市崆峒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赵小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全力以赴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转型,抓改革促发展,抓民生促和谐,成功战胜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办妥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难事,办成了一批意义深远的大事,办好了一批普惠群众的实事,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
一、立足于加快发展,持之以恒推进项目建设,着力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攀升
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全省前列。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6亿元,比2006年增加39.8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9561元增加到16399元,年均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亿元,财政支出完成12.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5倍和2.9倍。
经济结构加速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加快,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以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5∶43∶46.5调整到10.3∶42.2∶47.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趋强趋好。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66项,其中过亿元项目122项,完成投资244
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5倍,成为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引进项目92项,落实到位资金89.2亿元。在重点项目带动下,辖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8.6亿元,年均增长3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5%,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立足于产业升级,坚持不懈提升开发水平,着力培育竞争优势,区域经济活力日益凸显
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投入4.8亿元,完善了平凉工业园区“一纵四横”道路框架及水、电等配套设施,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运输专线路基全线贯通,两大工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7亿元,平凉电厂二期、海螺水泥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煤电、食品制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梯次推进的新型工业格局。在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下,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达到5.8亿元,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3.3%。
特色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建成新世纪购物广场等商贸设施40.2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达到42.6亿元。建成了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和五星级广成大酒店,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3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1亿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2.3倍和2.8倍,旅游业实现由资源开发型向经济产业型的重大转变。肉牛、果菜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肉牛饲养量达到35.8万头,较2006年增长 37.5%;果树经济林达到1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四大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4.3%,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我区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跻身全省牛羊产业大县之列。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新增中小企业313户、个体工商户8134户。民营经济由过去单一的餐饮、服务等行业向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8大类50多个行业拓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2%,比200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立足于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我区首条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崆峒区段建成通车,西平铁路崆峒
区段完成铺轨,国道312线改线工程全线贯通,建成通乡油路185公里、通村硬化路和等级路33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硬化路、58%的村通公交车。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建成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工程和3所供变电站,全区供电能力达到197.5兆伏安,较2006年增长56.7%。实施以泾水北调为重点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1.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4%,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重大突破。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建新农村示范点82个、小康屋8976户,建成“三清五改”示范户1.08万户,占到全区农户的14.4%。完成土窑洞搬迁和危旧房改造10232户,4.61万名群众告别了土窑洞和地坑庄。大寨乡率先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白水镇马莲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在18万吨左右。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22个村,移民搬迁1055户,使3.41万人脱离贫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转劳动力43.4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2.1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中心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2%。建成商品房255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2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2006年的20平方米增加到27.5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3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184公里,管道燃气入户5万户,建成便民市场20个。新建5个社区服务中心,宝塔社区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和绿色社区。崆峒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3亿元,四十里铺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建立健全市区联动的城管新机制,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我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次性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土立石灰窑134孔,城区污水处理、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完成植树造林15.8万亩,南北面山绿化6.4万亩,退耕还林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94.6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0.5万亩。建成占地330亩的南山生态公园,城区新增公共绿地9.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到14.7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较2006年分别提高4.3个和8.4个百分点,我区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四、立足于富民优先,全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着力维护群众利益,民生福祉得到有效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13元和4670元,较2006年增长68.3%和85.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4%和13.3%,分别达到8621元和4592元,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汽车、旅游、数码产品等高品质消费成为新的热点。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学校总数由2006年的300个调整到276个。改扩建校舍27.6万平方米,新建平凉五中、崆峒文武学校等72所学校,建成市二院门诊综合楼、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所乡镇卫生院、9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快科技普及和自主创新,申报专利317件。积极开展节庆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建成乡镇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251个、农民体育活动场所65处,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入户21860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乡乡通互联网。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省科普示范区。
民生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机制,民生财政支出完成41.3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7.6%,是上一个五年的3.6倍。全面落实省市列实事,每年公开承诺措办10件利民实事。争取国省资金8004万元,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在全市率先实施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各类保险金4.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2703人,其中安置高校毕业生1489人。建立健全以廉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机制,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4平方米的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建成廉租房4985套24.56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397.7 万元,解决了4023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成3 所敬老院,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为26.3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金3.36亿元、临时生活补贴190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1381万元。244项“5•12”地震和“7•22”暴雨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建成,完成投资3.8亿元,受灾群众住房及公益性设施恢复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平安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和食药品安全监管,有效保障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成区法院审判法庭、110公安指挥中心、“四所一中队”政法基地、51个社区警务室和中心城市视频监控“千眼工程”,改扩建22个基层司法所、15个派出所和5个法庭,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城乡居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民族宗教、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国土资源等工作全面加强,双拥共建、外事侨务、爱国卫生、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地方志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五、立足于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加强自身建设,科学施政能力明显提高
民主法治全面加强。圆满完成“五五”普法,积极开展行政复议与应诉,受理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10件。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政府运行管理机制。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及社会各界通报情况,办理区人大议案1件、各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78件,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太统水泥公司等74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筹措资金2.4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51万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盘活国有资产3.52亿元,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融资3.45亿元。政府机构改革、乡镇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强农惠农资金支付方式改革等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政务公开扎实开展。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办理区长热线和群众信访件4181件,办结率100%。全面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建成政务专网,完成门户网站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广泛应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对56个单位的1134项行政职权事项进行清理登记,努力提高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水平,我区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
行政管理务实高效。加强应急体系建设,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及时稳妥处置了“4•7”特大投放危险物质案。健全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以及经济责任目标考核等制度,加强政务督查,推动各项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有效落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落实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协调调度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五不准五禁止”工作纪律,维护了“团结谋事、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2011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调结构,尽心尽力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均可圆满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2%。
工业经济在优化升级中提质增效。平凉海螺水泥二期、房丽美中高档陶瓷装饰砖生产线、新世纪粉煤灰综合利用、荣康弹性阻尼缓冲器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亨达公司搬迁及印机产业提升改造项目建成主体,平凉光伏产业园一期、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区属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3.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外贸企业完成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增长15.2%。
基础设施在项目支撑中持续改善。实施的180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建146项,前期34项)建成87项,完成投资63.97亿元。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9项,落实到位资金22.2亿元。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7 亿元,增长22.1 %,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投资5546万元,改建桥梁2座,建成通村油路和硬化路100公里,三太路、安青公路建成通车。投资1294万元,实施索罗、大寨、崆峒3个乡镇安全饮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421公里,有效解决了2.3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农村经济在产业开发中快速发展。1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成小康屋1200户,土窑洞搬迁及危旧房改造建成3100户,完成投资4.5亿元。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小区5个、百头肉牛养殖场3个,新建蔬菜日光温室210座、大棚1603座,新植果园2万亩,建成果树矮化密植示范点1800亩。新修梯田3.88万亩,完成土地整理复垦3.31万亩,新增耕地1.35万亩。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8198万元。农村土地流转2.4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25万亩。
城市品位在建管并重中稳步提升。建成崆峒大道西段绿化工程,“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埋设管网485米、石砌护岸护栏1200米。世博伟业家居建材广场建成运营,红泉大酒店建成主体。建成廉租房2304套11.52万平方米,通过公开摇号方式为3411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分配了廉租房。50套公共租赁房、500套限价商品房建成部分主体,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商品房4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13.12万平方米。四十里铺等重点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5亿元。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和国道312线及平华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综合执法,规范城市管理,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旅游产业在品牌打造中深度开发。崆峒山游客中心、广成大酒店二期全面建成,太统山旅游专线道路建成通车,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美化、景区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完
成投资1.26亿元。成功举办了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组团赴2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集中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崆峒山旅游形象标识和宣传语征集活动,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接待游客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分别增长31.4 %和50.9%。
社会事业在统筹发展中全面进步。省市区列利民实事全部落实到位,完成投资16.2亿元。下杨中学学生公寓楼建成投入使用,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及放疗中心和寨河中心小学等7所小学教学楼、公寓楼建成主体。“两基”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国省标准,通过省上评估验收。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2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认真落实各项物价调控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坚决遏制了房价过快增长势头,增幅稳定控制在5%以内。加强社会管理,扎实开展食药品安全等十大专项整治,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五年,是我区顺应新形势、构建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创造新业绩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个领域付出心血与汗水、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和部队官兵,向在我区的投资创业者、全体纳税人,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水平,提高了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积淀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强力开展招商选资,扩大投资规模,为跨越发展积蓄强大后劲。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实施了一批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事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在扩大增量、优化存量中,实现了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的重大突破。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为跨越发展筑牢坚实基础。我们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集约化提升传统产业,品牌化推进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初步构筑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先导、四大
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框架,推动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轨道。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城乡建设,促进共同繁荣,为跨越发展增添内驱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初步打造出城乡建设布局科学、经济要素顺畅流通、生活空间相互融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衡同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改善民计民生,凝心聚力造福人民,提升幸福指数,为跨越发展营造和谐环境。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让人民群众共享,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全力措办利民实事,通过创业富民、就业安民、保障为民,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上学、就医、行路、饮水、住房等实际困难,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优机制体制,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发展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攻坚克难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奋力探索弯道超越之路。
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对照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打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统筹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三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民生保障任务还比较繁重。四是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在今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让全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展望未来五年,国内经济加快调整转型,东部产业加速梯度转移,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投入,以及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区获得充足的外部资本以及科技、信息等发展资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过去五年的发展,我区发展思路更明晰,发展基础更坚实,产业定位更准确,体制机制更完善,这些都为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只要我们科学研判趋势,用开阔的视野审视区情,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用务实的举措推动发展,就一定能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更加注重发展转型。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立足农业稳固基础,依靠工业增强实力,依托城市提升形象,借助文化旅游彰显特色,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按照改革政策配套、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生态化、精细化,走出一条产业鲜明、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统筹发展之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更加注重普惠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扩大“创业型”社会就业,发展“普惠型”社会事业,完善“共享型”社会保障,及时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全民参与的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
——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围绕贯彻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和上述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产业优化升级和民计民生改善,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大项目带动、工业强区、城乡一体化、产业富民、民生保障战略),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四大示范区和一大中心”(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全省重要的优果精菜四大基地,积极创建
国家级循环经济、西部生态、西部旱作农业、黄土高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四大示范区,着力构筑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42∶4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贫困面下降到10%以下。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22.7%和39%。
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大项目带动,在更高起点上增强科学发展的实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初步筛选确定今后五年重大建设项目180项,总投资1309亿元。全力巩固与华能、海螺、酒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拓展与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的合作空间,重点抓好酒钢机械制造和低镍生铁生产基地、镇泾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等项目,保持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势头,确保完成投资870亿元以上。抢抓全省交通“东部突破”机遇,重点实施“四高三铁一场”(天平、平崇安、平庆、机场高速4条高速公路,平定兰、西平、宝中二线3条铁路和平凉支线机场)交通项目,配套建设平凉客运枢纽站、快客客运站、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形成内畅外联、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和衔接顺畅、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招商引资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力争引进3-5个实力雄厚的国内500强企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
二、坚持工业强区,在更高平台上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
全面落实全省工业跨越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和全市“四大行动计划”,切实增强工业对经济
发展的支撑。重点实施平凉光伏产业园、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三期、四期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项目,加快酒钢100万吨PVC管厂、平凉电厂三期、华能60万吨煤基烯烃等投资过10亿元项目前期工作,力促早日开工建设。建好平凉工业园区、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三大工业发展平台,合力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16年末,三大工业区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实施七大农业循环、十大工业循环、四大社会循环工程,以及平凉电厂脱氮等循环经济项目,探索建设“产业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6%。
三、坚持城乡一体化,在更高标准上提升统筹发展的层次
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养生”平凉和黄土高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示范区的定位,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控制西片崆峒山旅游区,扩张中片柳湖新区,发展东片工业园区,重点实施“一轴三环”道路建设、天门塬综合开发、崆峒大道西段陇东民居、热电联产节能改造及城区集中供热等一批城市化建设项目,到2016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初步建成西部区域性中等城市。加速推进新型村镇建设,构建梯度分明、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实施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峡门城乡一体化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全区基本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村村通等级路、312沿线社社通油路,彻底告别土窑洞和地坑庄。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实施“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北滨河路景观带建设、南北面山绿化、北山森林公园扩建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管护,全力构筑黄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四、坚持产业富民,在更高水平上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
商贸业围绕建设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高标准布建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多功能购物中心、高档次商业街区和储运配送中心,重点实施风尚吉伍国际商贸建材市场、仁河汽配城、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旅游产业围绕建设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以崆峒山旅游区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十万大峡谷、太统山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重点实施崆峒山问道宫景观园、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力争把崆峒旅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努力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肉牛产业围绕建设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基地,持续推进“万千百十”养牛工程,扶
持发展养殖大户和规模化育肥龙头企业,肉牛饲养量年均增长4.5%以上,达到42万头。果菜产业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的优果精菜基地,大力实施北部塬区果产业开发整塬推进和泾河川无公害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果树经济林达到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五、坚持民生保障,在更高要求上丰富和谐发展的内涵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力争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及时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58万平方米,不断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新建改建校舍81万平方米,撤并学校106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成1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推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大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开发,加快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每年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科学调整社区布点,合理增加社区数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高依法治区水平。
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和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
主要任务是:
一是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优化工业结构,聚力发展新兴产业,力求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以园区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为方向,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品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升级,切实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巩固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支持红峰、虹光等企业加快“出城入园”技术改造步伐,扩大拳头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东诚机械加工制造、宇星电子厂建设、天福和景海新型节能门窗、大成玻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酒钢机械制造、虹光高频无极荧光灯生产线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酒钢低镍生铁生产基地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45研究所,打造新科技、新能源产业“孵化器”。加快平凉光伏产业园建设,建成100兆瓦晶体硅电池片生产线,力争开工建设2.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建成年产160吨高温碳纤维隔热材料生产线。加强与中力新能源科技研究院衔接合作,实施新型合成环保生物清洁燃料研发中试项目。大幅增强园区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平凉工业园区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年产3万辆三轮摩托车总装生产线、汽车仓栏板加工制造、1000吨钢结构加工安装、山东临工机械制造等项目;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重点实施天泰商品混凝土、新世纪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二期等项目,运输专线建成通车,两大工业区年内新引进并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个以上。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对煤电、造纸、制革等行业和企业监管,推动产业互动式循环发展和企业内部循环生产,重点实施金江酱醋渣饲料、恒伟脱硫石膏、隆鑫建筑节能材料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项目,建成峡门造纸厂混合浆技术改造和福利制革厂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确保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6%。
二是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改善发展环境,力求在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着眼长远谋项目、立足国省争项目、创新思路引项目、不遗余力建项目,以项目投资总量的增加和投资增量的扩张,集聚经济发展后劲。多策并举促进投资强劲增长。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0项(在建120项,前期30项),概算总投资849.1亿元,完成投资55.5亿元。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投资杠杆效应,拉动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投资,强化政银合作和银企对
接,努力搭建项目融资平台。全力以赴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天平高速、西平铁路建设和崇白公路改建,积极配合做好平凉支线机场、平定兰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国道312线改线工程,规划建设寨河至西阳至大庄公路,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平凉工业园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完善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有效提升供电保障水平。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争取力度。强化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洽谈,在更高层次上、更宽领域内主动接受发达地区要素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促成一批投资开发项目签约并落地建设。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向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倾斜的政策导向,以积极的态度、有力的行动,努力寻找有效对接点,大力争取国省资金、项目支持和市上财力、政策扶持。全年招商引资力争签约项目20项以上、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争取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三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聚力强化产业支撑,力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促进新提升。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市场化理念培育农民,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在建基地、保供给中推进产业开发。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新建千头养殖小区4个、百头养殖场6个,肉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肉牛良种化率、秸秆利用率分别达到86%和82%,完成平凉红牛大厦和红牛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狠抓果园标准化管理,加快索罗胡洼等3个千亩标准化示范点和草峰长沟等10个示范园建设,新植果园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7万吨。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重点抓建两个万亩无公害基地,新增设施蔬菜2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2万亩。在强基础、增后劲中改善农村条件。以和谐五星创建和五村联创为载体,整合项目资金,严格规划管理,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区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7个、小康屋1200户。实施泾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兔里坪水库前期工作,加强基本农田改造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新修梯田3.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3平方公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增沼气用户2000户。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实施大寨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和大秦乡大秦村等4个整村推进项目,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000人。实施柳湖等5个乡镇19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在拓渠道、促增收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扶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增收致富。加大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输转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5亿元以上。加快发展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增加农民的产业增值收入和产业链务工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旱作农业15万亩。
四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扩容提质,聚力提升形象品位,力求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呈现新变化。打造精品工程,深化精细管理,提升形象品位,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北滨河路景观带建设完成绿化亮化,崆峒大道西段陇东民居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酒钢生活基地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完成植树造林3万亩,南北面山绿化8000亩。加快建立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17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14.2万平方米、商品房76.75万平方米,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四十里铺、草峰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12亿元,促进人流、物流持续向小城镇聚集。大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城区东大门道路改造、平沿路改造、热电联产节能改造及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建、建筑垃圾处理场和四十里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地下弱电管网工程建成管沟7公里。积极推进城区“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完成河堤治理、亮化绿化6公里,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0公里,实现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全覆盖。着力完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规划新建商贸设施43.11万平方米,红泉大酒店建成运营,风尚吉伍国际商贸建材市场、仁河汽配城建成主体,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活畜交易中心、恒旺物流园、星兴商厦改扩建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新天地商业广场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专业特色街,促进传统商业企业改造升级。全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科学、精细、长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小广告和个人建房建筑四大整治活动,大力实施文明街区、文明夜市、文明市场、文明小区、文明门店五大文明提升活动,努力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是围绕提高产业效益,加快资源深度开发,聚力打造精品景区,力求在壮大旅游产业上拓展新空间。推进景区扩容提升,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巩固拓展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业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多元化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全力开展崆峒古镇招商和市场化运作,重点抓建崆峒山地质遗迹保护、景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崆峒山问道宫景观园建设前期工作。加强与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衔接合作,积极寻求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旅游项目的支持,努力破解旅游业发展资金瓶颈。深层次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提炼崆峒
文化和崆峒武术内涵,打好崆峒武术、道源文化、陇东民俗、养生美食等“特色牌”,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崆峒山艺术团等文艺团体优势,努力提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艺展演。精心策划开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5种以上,实现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化和品牌化。规范提升农家乐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建设崆峒文化一条街农家乐集中区,集中改造农家乐50户。全方位打造崆峒旅游品牌。加大在国家级和国内知名新闻媒体宣传力度,组团参加“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大型节会,举办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暨第二届中华武林大会,主动与大客源市场进行对接,提升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年接待游客力争达到2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
六是围绕增强保障能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聚力提高服务水平,力求在改善民计民生上开创新局面。积极构筑多层次、高质量、普惠型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共享式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惠民生。加快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31%以上。深化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体性文化活动,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30项以上,申报专利65件以上。加强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计生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力度,积极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民忧。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大残疾人救助帮扶力度,扶持150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保民安。建成三天门社区和广场社区办公用房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提升街道社区服务能力。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全面落实物价调控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心城区视频监控“千眼工程”二期和8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综合楼。深入开展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12年我们将实施崆峒“民生十条”,集中精力办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⑴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工业园区寄宿制小学、崆峒寨子街小学、柳湖
纸坊沟小学和平凉铁中教学楼、黄家园小学教学楼、索罗张树小学宿舍楼,开工建设世纪花园和西郊2所幼儿园,完成投资3765万元。⑵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工程,建成中医医院门诊楼、红十字会老年病医院托老中心,新建白水卫生院住院楼,完成投资1143万元。⑶实施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新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400套以上,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⑷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成3000户,完成投资2.7亿元。⑸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铺设输配水管道126.4公里,解决上杨、峡门两乡1.3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⑹实施农村道路通达通畅工程,建成大秦至白庙通乡油路19.8公里,新建乡村硬化路100公里,完成投资6380万元。⑺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规划建设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崆峒镇体育健身中心和大寨高塬、老庄洼2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⑻实施城区便民服务提升工程,建成民馨家园C区等5个便民市场、广成路等10座便民水厕,更新城市公交车25辆,开通城乡公交班线3条,完成投资1775万元。⑼实施就业援助工程,为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办理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为1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4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200人以上。⑽实施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工程,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扎实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是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科学施政,增强政府创新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和谐是第一责任、人民满意是第一追求的意识,在工作谋划上讲科学重长远,在工作推动上讲过程重细节,在工作落实上讲到位重实绩,着力营造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干事氛围。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更加注重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区情,大胆解放思想,致力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决策力。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责,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规范政府施政行为和运行机制。自觉接
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政协委员提案。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公示相结合的决策评估机制,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务求决策科学民主。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重视政府诚信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为民理政,增强政府执行力。把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指标作为各部门、各单位综合考核的刚性指标,形成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工作导向。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完善“零障碍、一站式”政务绿色通道,加强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部门服务窗口建设,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机制,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利民实事落实情况实行绩效考评。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等工作措施,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
廉洁从政,增强政府公信力。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持续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坚决纠正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政府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全区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奋勇争先的雄心壮志、奋起直追的昂扬斗志,抢抓机遇,务实拼搏,克难攻坚,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1月16日在平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臧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平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和我市“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抢抓机遇,锐意进取,集中突破,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过去五年,我们强力推进跨越发展,坚持不懈抓项目、争投资、扩总量,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各类政策机遇,不断强化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和县域经济支撑,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一五”规划提前一年完成。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各类项目166项,其中十大过10亿元工程建成8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4.9倍。预计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2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由5742元提高到13139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8亿元和15.3亿元,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3.2%;财政支出完成89.1亿元,增长2.2倍。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上升到第六位。全市经济发展步入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快速提升的新阶段。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不懈扩规模、抓延伸、打品牌,四大产业支撑效应显著提升。始终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持续推进煤电、草畜、果菜、旅游产业深度开发。能源综合开发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煤炭探明储量44.1亿吨,煤矿、电厂、煤制甲醇等一批煤电化项目建成投产,煤炭产能、火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和420万千瓦。新建、改造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装备制造业持续做大,引进建成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平凉海螺公司,以煤电化为引领,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进一步巩固提升。2011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0亿元,比2006年增长1.3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提高到64.3%。以牛、果为主的农村产业开发全面加快,肉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03万头和38.6万头;果树经济林达到185.7万亩,建成各类认证基地68.6万亩,果品产量达到89万吨,“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品牌效应日益扩大。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粮食总产迈上百万吨台阶。累计投入23.4亿元,实施了一批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崆峒山晋升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平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9∶48.16∶31.25,四大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45%,全市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四大产业为支撑,一二三产协调推进的发展新格局。
过去五年,我们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坚持不懈夯基础、破瓶颈、增后劲,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抢抓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等重大机遇,集中实施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项目。平定高速建成通车,西长凤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建设加快,全市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58%的村通硬化路。建成了750千伏超高压输供电及一批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
光缆、50%的村通宽带。实施了50个乡镇(街道)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成监控点位828个。累计投资189.1亿元,大力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扩建和六县县城、重点小城镇建设,平凉城区基础设施配套进程加快,“六纵十横一环”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4.6%。新农村建设连片成带、区域化推进,以水路电气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近三成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60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完成造林封育102.9万亩,新修梯田10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00平方公里。以关闭“五小”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成效明显,节能减排持续加强,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试点通过验收。全市呈现出不断强化基础、改善生态、拓展空间、提升要素聚集能力的良好态势。
过去五年,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不懈抓招商、促创新、增活力,开放开发水平显著提高。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方位推进开放开发。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积极实施了事业单位改革。财税征管、国有资产管理、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了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和平凉市商业银行及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治税机制和城乡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创造了经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创新完善走出去、引进来等招商引资机制,积极参加各类大型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国乡企贸洽会等重大节会,先后与华能、中水电、酒钢、中电科、海螺、雨润等大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周边市州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一批中央骨干企业、民营企业集团落户平凉,实现了合作开发由工业为主向一二三产全面拓展。五年实施各类招商项目547个,到位资金337亿元。以平凉金果为代表的出口贸易实现重大突破,进出口总值比2006年增长2.6倍。走出了以创优环境为基点,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引强入平为抓手,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开发的新路子。
过去五年,我们努力推进统筹发展,坚持不懈增投入、抓提升、促协调,各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千方百计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强化基层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累计投资22.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732所、158.5万平方米,消除了D级危房;认真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普九”债务化解销零;组建了平凉职教集团,6所职教学校晋升为“国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立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3件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累计投入5.8亿元,建成了市医院综合楼,改扩建了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65个,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改造、新建了市文化活动中心、市图书馆、柳湖书院,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乡村体育活动场所853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全覆盖,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建成村村通工程6120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7%和93.9%。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省级优质服务市目标,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48‰以内。双拥共建活动持续深入,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档案、气象、地震、人防、外事侨务、信息化、地方志、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上下关注支持社会事业,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提升软件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过去五年,我们竭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办实事、解难题、促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有效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连续五年公开承诺措办惠民实事50件117项,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累计安置高校毕业生1.8万
人,解决了3352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困难,发放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6.3万人。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6.7万人次,年均输转劳务45.1万人。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实现了村干部报酬财政发放,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率先解决了集体工、长期临时工、“五七工”、“家属工”养老保险及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标、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和农村五保供养提标,开展城乡医疗救助33.7万人次。建成了市儿童福利院、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一批养老福利机构。地震、洪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廉租房1.18万套,实施了城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5384户群众搬出了土窑洞和地坑庄子。解决了73.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92.1%和82.3%。加大连片开发扶贫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1.6万人。全面推行惠农资金“一册明、一折统”支付制度,累计兑付各类政策性补贴5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85.9%和67.9%。全市进一步形成了高度关注民生、全力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享水平的良好导向。
过去五年,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制定完善了政府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听证、新闻发布等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353件,政协委员提案564件,办复率均达到100%。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规范行政许可事项1042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5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和机关作风整顿等活动,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加强审计、财政监督,持续开展纠风治乱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不断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集中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完善机制,推行了食品安全城乡一体化监管模式。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及时有效应对“5·12”地震、“7·23”暴洪等自然灾害,快速处置了“问题奶粉”、甲型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快发展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即将过去的201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二届十六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重大项目快速推进。省市列57个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光伏产业园一期投入试生产,碳纤维产业园加快建设,酒钢集团平凉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启动实施,西长凤高速、静庄二级公路年底建成通车,平凉机场、铁路、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25亿元,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程加快。编制完成了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规划》,确立了5个项目功能区及开发重点,邵寨煤矿建设步伐加快,平凉电厂三期和华亭、崇信电厂二期、60万吨煤基烯烃、20万吨聚丙烯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原煤产量、发电量分别达到2400万吨和170亿千瓦时。农村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持续提升。新建规范化肉牛养殖小区51个,新植果树经济林21万亩,建成蔬菜生产集中区15个,蔬菜产量突破百万吨,主导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6%。旅游商贸活力日益增强。积极开展了“神奇崆峒·养生平凉”品牌推介,实施了崆峒山景前区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成功举办了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预计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崆峒古镇、世博伟业建材家居广场投入运营。预计全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达到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积极争取,多方努力,全市整体融入关天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等3个国家级发展规划。与11户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台湾奥斯特公司投资开发红牛产业,“兰洽会” 项目签约总额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25%。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编制各类规划186项,中心城市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新区绿地公园建设加快,南环路改造全面完成,312国道过境段改线全线贯通,崆峒大道改造提升、“八沟一河”综合治理等工程进展良好,六县县城和36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市特教学校完成迁建,平凉技师学院挂牌招生。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工程基本竣工,市社会福利院、市精神病院建设进展良好。实施了市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市广电新闻中心年内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了市第三届运动会,市体育中心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省市确定的实事全面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开工率、主体竣工率分别达到100%和60%,基本解决了城镇人均13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难。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国家试点扩大到5个县(区)。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各位代表,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坚强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省驻平单位和驻平部队、武警官兵,向为平凉发展作出贡献的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平凉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砥砺奋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一定要紧紧抓住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一定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好中求快、快中求好,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一定要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在攻坚克难中全力打造后发优势;一定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大中小齐抓,内外商并重,在创优环境中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一定要坚持大区域布局、大项目支撑、大工程引领,持续强化投资拉动,多层次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一定要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优化升级,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提升主导产业支撑能力;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普惠性,注重实效性,持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定要求真务实,崇尚实干,全力以赴抓落实、干到位,以一流的作风保障和促进跨越发展。
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特色产业链条短,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基础条件瓶颈制约因素还比较多,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节能降耗和环境约束压力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民生保障层次低,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仍有较大差距;少数干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跨越发展的要求,等等。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努力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新阶段。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和2012年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快转型、促跨越、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蓄势腾飞期和攻坚破难期。我们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要素制约矛盾更加突出、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国家支持西部、支持甘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我市整体融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启动实施,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为我市率先发展、加快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刚刚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对全市今后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的总目标、总要求,进一步统一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力量,必将激励全市人民积极投身推动转型跨越的伟大实践,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按照省委省政府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转型跨越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强化统筹协调,全力攻坚破难,奋力开创全市科学发展新局面。
与“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战略重点是:
(一)加快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构筑转型跨越的重要支撑。持续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大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实施酒钢150万吨低镍生铁等3个投资过百亿元项目、平凉电厂三期等6个投资过50亿元项目、光伏产业园等8个投资过10亿元项目,促进煤电化、煤电冶、煤电材一体化发展;强化外引内联,着力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加快出城入园,推动阀管刀和矿用机械、石油机械配件等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集团化发展;依托峡门集中区,持续做大做强新型建材业;突出光伏、碳纤维、电石、PVC、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集中建设绿色畜牧、优质果品基地和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实施“四个百万” 工程(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肉牛饲养量达到120万头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大力推进草畜、果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开发,构建起支撑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迅速壮大第三产业。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实施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全方位打造“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着力提升以崆峒山旅游区为中心,以泾川旅游区、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灵台文化旅游区、葫芦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为基点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推动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突出城镇带动,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转型跨越的聚集功能。坚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六县县城、重点城镇、中心村镇的要素聚集能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建设大景区、大园区的思路,坚持
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服务一条龙,进一步健全完善建管分离、重心下移、责权明确、市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全面完成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同步配套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加快建设中心商务区、工业集中区、生态居住区和文体功能区。实施天门塬开发及一批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地标建筑等扩容性、功能性、提质性工程,中心城市人口达到42万人,建成西部聚集辐射效应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持续推进六县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功能配套。加快公共资源向村镇延伸,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9%以上。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相结合,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特色化、区域化推进,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快速聚合。2016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和“三清五改”示范村覆盖面分别达到45%和85%,基本消除农村危房。
(三)建设“三大枢纽”,强化基础设施,着力改善转型跨越的基础条件。以交通、电力、水利为重点,突破瓶颈制约,改善硬件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争取实施宝中二线等5条铁路、平天等6条高速公路和平凉机场建设项目,改造县乡公路100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4000公里,力争县县通高速公路、乡镇通等级公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快构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供电工程,扩建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新建一批330千伏、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形成西电东送枢纽。依托铁路、公路、园区,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形成西部重要的煤化、农副产品、新型建材、新材料集中生产区、储备区和集散地,加快构建物流枢纽。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打造“数字平凉”。强化水利建设,建成一批水源调蓄调配、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饮水安全、梯田综合开发、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成自来水化市、梯田化市。
(四)加强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升转型跨越的承载能力。以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园林城市、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为统揽,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集中实施一批整流域、整区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加快实施酒钢平凉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集中实施一批工业、农业循环工程,推广清洁生产,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社会节能,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有效提升市县两级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控体系和环境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机制,全面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矿区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生态、循环、节能、减排综合推进,不断扩大环境容量。
(五)推进改革创新,扩大交流合作,着力增强转型跨越的动力活力。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促进开放开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干事创业、投资兴业的热情。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机制。抓好财税改革,加强综合治税,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探索建立新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市区财政保障新机制。深化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融资平台。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深化水利、集体林权、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文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推动交流合作,加快引强入平,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继续深化与央企、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的合作、协作,主动融入关天经济区,优化投资环境,突出项目招商、产业融合,积极对接大基地、大企业、大园区,发展一批协作配套、相互支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集群。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六)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计民生,着力营造转型跨越的和谐环境。下功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筑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夯实和谐基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广电、体育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崆峒山、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保护整理文化遗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扩大文化消费,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开创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文化产品三位一体推进的文化发展新局面。加快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积极创办教育集中区,持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和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大众化。加大医疗卫生项目实施力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弘扬“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全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加强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以创业促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特困群众救济、残疾人保障为主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继续坚持为民措办实事制度。抓住进入六盘山扶贫片区机遇,加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力度,贫困面下降到10%以内。持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六五”普法,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扶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军政军民团结,全面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2012年,是全面加快转型跨越的起步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7.1‰以内。2012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坚持扩张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工业集群。加快能源综合开发。完成灵台独店-泾川高平煤炭资源精查和矿井规划设计,开展泾川东部、崆峒区北部煤炭资源地质调查,争取开建灵台唐家河、南川河和崇信赤城、五举煤矿,加快邵寨煤矿建设进度,确保大柳、新安煤矿达产达标,百贯沟、华星公司60万吨矿井投入试生产。开工建设中煦20万吨聚丙烯项目,加快平凉电厂三期和华亭、崇信电厂二期以及240万吨兰炭项目前期工作。原煤产量达到2600万吨,发电量190亿千瓦时。促进装备制造业扩容增效。抓好红峰减温减压装置及疏水阀研发生产、虹光真空接触器和高频无极荧光灯生产线建设,确保亨达印机改造提升项目达产达标,完成丰收公司并购重组和出城入园,力争临工机械制造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面建成光伏产业园一期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工建设2.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开发省级新产品10项以上。改造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天纤棉业、皇甫谧制药、恒达废纸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进度,新建通达果渣综合利用生产线,扩大静宁纸箱包装产业园规模,改扩建30户龙头企业,支持果畜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新型建材业发展水平。海螺
水泥总体实现达产达标,推进祁连山日产2×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培育一批煤矸石制砖、粉煤灰综合利用、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企业。加强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积极探索完善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大力度推进以路水电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新入园千万元以上项目20项。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突出产业化、集约化,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环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推进牛果菜产业开发。加强基础母牛保护,推进秸秆转化利用,新建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加强与奥斯特集团合作,完成红牛大厦和红牛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新植果树经济林25万亩,巩固提升标准化生产基地114万亩,果品产量达到92万吨,优果率提高到65%;新增设施蔬菜50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种植148万亩、全膜覆土穴播小麦3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3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农产品销售及信息服务等,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创建2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坚持就地就近转移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输转劳务47万人,创劳务收入45亿元以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继续抓好省列新农村试点县和3个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抓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三清五改”示范村100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5个,抓好华亭县黑河流域省列片区开发和六盘山特殊贫困片区5个整乡推进试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45户5788人,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6.5%。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开发,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深度开发以“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为主题、以特色文化为内涵、以精品景区为支撑的旅游产业,抓好平泾路崆峒山连接线、大云寺三期及云崖寺景区配套提升等9个重点项目,新建中国梯田化第一县博物馆,加快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莲花台国家4A级景区创建步伐,整顿规范农家乐,提升崆峒古镇经营管理水平,全力办好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暨第二届中华武林大会,着力开发旅游系列产品,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开拓中远程客源市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3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8.5亿元。开工建设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抓好陇东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风尚吉伍国际建材、新天地购物广场等商贸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实施酒钢生活基地项目。继续推进退市还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一批农村连锁超市以及城区便民市场和“放心粮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仓储配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提升住宿餐饮、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出口能力,进出口总值增长20%。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
(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城乡发展条件。建成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和泾渗、韩店至张家川二级公路,实施平泾、崇白公路改建工程,力争平凉机场批复立项,加快推进平庆铁路及惠宝、平天、静庄、华崇灵高速前期工作。新建平凉客运枢纽站、快客客运站和市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施各类水利工程60项,完成10座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中小河流域治理,推进引洮工程静宁受水区项目、兔里坪补偿水库前期工作,建成一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加快建设2个330千伏和3个110千伏送变电工程,抓好农网改造升级,提升电力保障能力。实施城市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缆进村、宽带入户工程,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完成第四轮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编制重要节点、重点功能区修建性详规。县城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和村庄规划制定
率达到100%。突出中心城市功能配套,组建市投资开发公司,搭建中心城市建设融资平台;完成312国道过境段改线工程和双桥路泾河大桥主体,全面建成新区绿地公园;实施柳湖路东拓、双桥路北拓和东大门道路、平沿路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抓好“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天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工程,扩建生活垃圾处理场,新建建筑垃圾处理场,推进城区绿化亮化和柳湖公园、火车站广场、崆峒大道西段、解放北路等景观提升工程。集中实施一批县城、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项目,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管理,严格规划执法,建设综合数字城管系统,集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和文明市场、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工地创建活动,规范户外广告和小区物业管理,实现综合执法与日常管理向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城乡结合部延伸,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六)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切实强化节能减排。持续抓好三北、天保等重点工程和城镇面山、道路绿化,实施泾渭河流域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基地建设和亚行贷款项目,完成造林封育16万亩。抓好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试点,新修梯田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0平方公里。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任务,新增耕地8000亩。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采用管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20个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抓建8户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和社会节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目标值以内。严格项目准入,抓好重点行业、企业废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工程建设,完成电厂、水泥等企业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开建3个县城污水处理项目,实施38个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和19个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指标。
(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认真做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进程。扎实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建立农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补偿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机制,多形式搭建平台,多领域深化合作,强化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全面提高履约率,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00项,到位资金125亿元以上。实施“50强民营企业”创业帮扶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群。
(八)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启动实施以市博物馆二期、文化馆等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平凉文化年”系列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进社区”等经常化;整合文化资源,充实力量,强化保障,全面推进市县(区)“三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着力提高现有文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坚持引进与培训相结合,加强城乡一体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力争文化产业园立项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校舍15.9万平方米,完成平师附小改扩建,建成泾川特教学校;加快平凉医专升本步伐,力争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招生并启动新校区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成市精神病院综合楼,确保5个县级医院、7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新建3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快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暨生产力促进中心综合楼建设步伐。建成市广电新闻中心主体,实施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
系示范区,提高优质服务能力。
(九)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积极探索以社区为重点、强化基层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新机制,合理调整城市社区规模,适当增加社区数量,充实工作力量,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管理的全员覆盖、全域覆盖。突出社会面稳控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监管,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着力构建信访、司法、法制、综治、民调“五位一体”联动调解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格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价格补贴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保障市场供给,稳定价格水平。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建成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健全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十)加快推进民生工程,集中办好惠民实事。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着力解决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加强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建成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试点。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工作。同时,集中办好十件惠民实事:1.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80%以上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2.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000套以上,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万户,完成“告别窑洞”工程。3.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6处,解决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全市自来水通村率达到100%。4.实施县乡道路改造100公里,新建通村硬化路450公里,开通城乡公交班线12条。5.开工建设平凉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同步实施雨水、污水全收集改造;更新公交车25辆,新建公厕10座,完成路口交通信号灯配备。6.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7.建设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市级儿童专科病区;建成市、县、乡三级“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车及车载设备,实现“120”城乡全覆盖。8.建成6个乡镇体育惠民工程;完成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2座城市数字影院。9.实施40个乡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成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点位2635个。10.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户1万户、村级服务网点50个;为5000户农户配发太阳灶。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期盼,我们将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把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落到实处。
深入推进思想解放,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全面提高各级公务人员的思想觉悟、理论素养、政策水平、精神境界,在服务转型跨越的具体实践中,以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勤奋敬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创造性开展工作;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促使各级公务人员始终做到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平凉发展为重,形成人人干事有激情、个个单位有活力、凝心聚力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及重大决策咨询、听证、公示、风险评估等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主体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进一步规范各级行政机关施政行为,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为民用权。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以有为干事促进跨越,以诚信干事服务人民,做到决策务必落实、承诺坚决兑现。加大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办事程序、收费标准、补贴政策、规定依据等公开力度,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各级公务人员的依法办事、诚信干事、高效干事,凝聚人心,团结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促跨越。
深入推进职能转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加快政府职能向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大财政对民生、“三农”、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产品。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办事程序,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公开承诺、责任追究制度,下决心整治和解决一些部门和单位推诿扯皮、效率不高以及部门利益至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建立责权一致、分工合理、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移工作重心,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集中精力抓落实、干实事、求实效。进一步健全完善目标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民生实事,责任到领导、到部门,严格时间进度和质量标准,及时督查考核,奖惩兑现,做到令必行、行必果,在政府系统进一步营造务实干事、立决立行、落实有力、一抓到底的浓厚氛围。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工程招投标、资源开发以及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持续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软环境“双评”活动,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控“三公”支出,杜绝铺张浪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公务人员廉政教育,不断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清廉从政的自觉性,以廉政取信于民,以勤政造福于民,进一步树立和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锐意创新,扎实苦干,顽强拼搏,为实现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0月21日在平凉市崆峒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赵小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全力以赴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转型,抓改革促发展,抓民生促和谐,成功战胜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办妥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难事,办成了一批意义深远的大事,办好了一批普惠群众的实事,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
一、立足于加快发展,持之以恒推进项目建设,着力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攀升
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全省前列。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6亿元,比2006年增加39.8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9561元增加到16399元,年均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亿元,财政支出完成12.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5倍和2.9倍。
经济结构加速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加快,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以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5∶43∶46.5调整到10.3∶42.2∶47.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趋强趋好。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66项,其中过亿元项目122项,完成投资244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5倍,成为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引进项目92项,落实到位资金89.2亿元。在重点项目带动下,辖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8.6亿元,年均增长3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5%,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立足于产业升级,坚持不懈提升开发水平,着力培育竞争优势,区域经济活力日益凸显
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投入4.8亿元,完善了平凉工业园区“一纵四横”道路框架及水、电等配套设施,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运输专线路基全线贯通,两大工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7亿元,平凉电厂二期、海螺水泥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煤电、食品制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梯次推进的新型工业格局。在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下,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达到5.8亿元,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3.3%。
特色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建成新世纪购物广场等商贸设施40.2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达到42.6亿元。建成了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和五星级广成大酒店,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3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1亿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2.3倍和2.8倍,旅游业实现由资源开发型向经济产业型的重大转变。肉牛、果菜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肉牛饲养量达到35.8万头,较2006年增长 37.5%;果树经济林达到1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四大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4.3%,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我区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跻身全省牛羊产业大县之列。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新增中小企业313户、个体工商户8134户。民营经济由过去单一的餐饮、服务等行业向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8大类50多个行业拓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2%,比200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立足于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我区首条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崆峒区段建成通车,西平铁路崆峒区段完成铺轨,国道312线改线工程全线贯通,建成通乡油路185公里、通村硬化路和等级路33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硬化路、58%的村通公交车。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建成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工程和3所供变电站,全区供电能力达到197.5兆伏安,较2006年增长56.7%。实施以泾水北调为重点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1.5万人的安全
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4%,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重大突破。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建新农村示范点82个、小康屋8976户,建成“三清五改”示范户1.08万户,占到全区农户的14.4%。完成土窑洞搬迁和危旧房改造10232户,4.61万名群众告别了土窑洞和地坑庄。大寨乡率先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白水镇马莲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在18万吨左右。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22个村,移民搬迁1055户,使3.41万人脱离贫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转劳动力43.4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2.1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中心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2%。建成商品房255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2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2006年的20平方米增加到27.5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3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184公里,管道燃气入户5万户,建成便民市场20个。新建5个社区服务中心,宝塔社区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和绿色社区。崆峒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3亿元,四十里铺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建立健全市区联动的城管新机制,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我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次性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土立石灰窑134孔,城区污水处理、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完成植树造林15.8万亩,南北面山绿化6.4万亩,退耕还林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94.6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0.5万亩。建成占地330亩的南山生态公园,城区新增公共绿地9.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到14.7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较2006年分别提高4.3个和8.4个百分点,我区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四、立足于富民优先,全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着力维护群众利益,民生福祉得到有效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13元和4670元,较2006年增长68.3%和85.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4%和13.3%,分别达到8621元和4592元,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汽车、旅游、数码产品等高品质消费成为新的热点。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学校总数由2006年的300个调整到276个。改扩建校舍27.6万平方米,新建平凉五中、崆峒文武学校等72所学校,建成市二院门诊综合楼、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所乡镇卫生院、9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快科技普及和自主创新,申报专利317件。积极开展节庆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建成乡镇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251个、农民体育活动场所65处,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入户21860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乡乡通互联网。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省科普示范区。
民生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机制,民生财政支出完成41.3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7.6%,是上一个五年的3.6倍。全面落实省市列实事,每年公开承诺措办10件利民实事。争取国省资金8004万元,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在全市率先实施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各类保险金4.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2703人,其中安置高校毕业生1489人。建立健全以廉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机制,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4平方米的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建成廉租房4985套24.56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397.7 万元,解决了4023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成3 所敬老院,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为26.3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金3.36亿元、临时生活补贴190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1381万元。244项“5•12”地震和“7•22”暴雨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建成,完成投资3.8亿元,受灾群众住房及公益性设施恢复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平安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和食药品安全监管,有效保障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成区法院审判法庭、110公安指挥中心、“四所一中队”政法基地、51个社区警务室和中心城市视频监控“千眼工程”,改扩建22个基层司法所、15个派出所和5个法庭,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城乡居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民族宗教、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国土资源等工作全面加强,双拥共建、外事侨务、爱国卫生、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地方志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五、立足于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加强自身建设,科学施政能力明显提高
民主法治全面加强。圆满完成“五五”普法,积极开展行政复议与应诉,受理并办结行政
复议案件110件。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政府运行管理机制。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及社会各界通报情况,办理区人大议案1件、各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78件,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太统水泥公司等74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筹措资金2.4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51万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盘活国有资产3.52亿元,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融资3.45亿元。政府机构改革、乡镇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强农惠农资金支付方式改革等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政务公开扎实开展。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办理区长热线和群众信访件4181件,办结率100%。全面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建成政务专网,完成门户网站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广泛应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对56个单位的1134项行政职权事项进行清理登记,努力提高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水平,我区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
行政管理务实高效。加强应急体系建设,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及时稳妥处置了“4•7”特大投放危险物质案。健全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以及经济责任目标考核等制度,加强政务督查,推动各项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有效落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落实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协调调度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五不准五禁止”工作纪律,维护了“团结谋事、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2011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调结构,尽心尽力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均可圆满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2%。
工业经济在优化升级中提质增效。平凉海螺水泥二期、房丽美中高档陶瓷装饰砖生产线、新世纪粉煤灰综合利用、荣康弹性阻尼缓冲器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亨达公司搬迁及印机产
业提升改造项目建成主体,平凉光伏产业园一期、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区属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3.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外贸企业完成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增长15.2%。
基础设施在项目支撑中持续改善。实施的180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建146项,前期34项)建成87项,完成投资63.97亿元。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9项,落实到位资金22.2亿元。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7 亿元,增长22.1 %,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投资5546万元,改建桥梁2座,建成通村油路和硬化路100公里,三太路、安青公路建成通车。投资1294万元,实施索罗、大寨、崆峒3个乡镇安全饮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421公里,有效解决了2.3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农村经济在产业开发中快速发展。1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成小康屋1200户,土窑洞搬迁及危旧房改造建成3100户,完成投资4.5亿元。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小区5个、百头肉牛养殖场3个,新建蔬菜日光温室210座、大棚1603座,新植果园2万亩,建成果树矮化密植示范点1800亩。新修梯田3.88万亩,完成土地整理复垦3.31万亩,新增耕地1.35万亩。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8198万元。农村土地流转2.4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25万亩。
城市品位在建管并重中稳步提升。建成崆峒大道西段绿化工程,“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埋设管网485米、石砌护岸护栏1200米。世博伟业家居建材广场建成运营,红泉大酒店建成主体。建成廉租房2304套11.52万平方米,通过公开摇号方式为3411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分配了廉租房。50套公共租赁房、500套限价商品房建成部分主体,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商品房4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13.12万平方米。四十里铺等重点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5亿元。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和国道312线及平华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综合执法,规范城市管理,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旅游产业在品牌打造中深度开发。崆峒山游客中心、广成大酒店二期全面建成,太统山旅游专线道路建成通车,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美化、景区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26亿元。成功举办了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组团赴2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集中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崆峒山旅游形象标识和宣传语征集活动,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接待游客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分别增长31.4 %和50.9%。
社会事业在统筹发展中全面进步。省市区列利民实事全部落实到位,完成投资16.2亿元。下杨中学学生公寓楼建成投入使用,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及放疗中心和寨河中心小学等7所小学教学楼、公寓楼建成主体。“两基”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国省标准,通过省上评估验收。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2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认真落实各项物价调控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坚决遏制了房价过快增长势头,增幅稳定控制在5%以内。加强社会管理,扎实开展食药品安全等十大专项整治,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五年,是我区顺应新形势、构建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创造新业绩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个领域付出心血与汗水、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和部队官兵,向在我区的投资创业者、全体纳税人,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水平,提高了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积淀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强力开展招商选资,扩大投资规模,为跨越发展积蓄强大后劲。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实施了一批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事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在扩大增量、优化存量中,实现了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的重大突破。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为跨越发展筑牢坚实基础。我们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集约化提升传统产业,品牌化推进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初步构筑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先导、四大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框架,推动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轨道。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城乡建设,促进共同繁荣,为跨越发展增添内驱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初步打造出城乡
建设布局科学、经济要素顺畅流通、生活空间相互融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衡同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改善民计民生,凝心聚力造福人民,提升幸福指数,为跨越发展营造和谐环境。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让人民群众共享,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全力措办利民实事,通过创业富民、就业安民、保障为民,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上学、就医、行路、饮水、住房等实际困难,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优机制体制,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发展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攻坚克难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奋力探索弯道超越之路。
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对照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打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统筹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三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民生保障任务还比较繁重。四是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在今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让全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展望未来五年,国内经济加快调整转型,东部产业加速梯度转移,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投入,以及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区获得充足的外部资本以及科技、信息等发展资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过去五年的发展,我区发展思路更明晰,发展基础更坚实,产业定位更准确,体制机制更完善,这些都为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只要我们科学研判趋势,用开阔的视野审视区情,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用务实的举措推动发展,就一定能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更加注重发展转型。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立足农业稳固基础,依靠工业增强实力,依托城市提升形象,借助文化旅游彰显特色,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按照改革政策配套、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生态化、精细化,走出一条产业鲜明、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统筹发展之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更加注重普惠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扩大“创业型”社会就业,发展“普惠型”社会事业,完善“共享型”社会保障,及时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全民参与的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
——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围绕贯彻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和上述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产业优化升级和民计民生改善,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大项目带动、工业强区、城乡一体化、产业富民、民生保障战略),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四大示范区和一大中心”(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全省重要的优果精菜四大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西部生态、西部旱作农业、黄土高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四大示范区,着力构筑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42∶4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贫困面下降到10%以下。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22.7%和39%。
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大项目带动,在更高起点上增强科学发展的实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初步筛选确定今后五年重大建设项目180项,总投资1309亿元。全力巩固与华能、海螺、酒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拓展与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的合作空间,重点抓好酒钢机械制造和低镍生铁生产基地、镇泾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等项目,保持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势头,确保完成投资870亿元以上。抢抓全省交通“东部突破”机遇,重点实施“四高三铁一场”(天平、平崇安、平庆、机场高速4条高速公路,平定兰、西平、宝中二线3条铁路和平凉支线机场)交通项目,配套建设平凉客运枢纽站、快客客运站、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形成内畅外联、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和衔接顺畅、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招商引资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力争引进3-5个实力雄厚的国内500强企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
二、坚持工业强区,在更高平台上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
全面落实全省工业跨越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和全市“四大行动计划”,切实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重点实施平凉光伏产业园、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三期、四期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项目,加快酒钢100万吨PVC管厂、平凉电厂三期、华能60万吨煤基烯烃等投资过10亿元项目前期工作,力促早日开工建设。建好平凉工业园区、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三大工业发展平台,合力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16年末,三大工业区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实施七大农业循环、十大工业循环、四大社会循环工程,以及平凉电厂脱氮等循环经济项目,探索建设“产业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6%。
三、坚持城乡一体化,在更高标准上提升统筹发展的层次
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养生”平凉和黄土高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示范区的定位,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控制西片崆峒山旅游区,扩张中片柳湖新区,发展东片工业园区,重点实施“一轴三环”道路建设、天门塬综合开发、崆峒大道西段陇东民居、热电联产节能改造及城区集中供热等一批城市化建设项目,到2016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初步建成西部区域性中等城市。加速推进新型村镇建设,构建梯度分明、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实施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峡门城乡一体化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全区基本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村村通等级路、312沿线社社通油路,彻底告别土窑洞和地坑庄。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实施“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北滨河路景观带建设、南北面山绿化、北山森林公园扩建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管护,全力构筑黄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四、坚持产业富民,在更高水平上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
商贸业围绕建设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高标准布建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多功能购物中心、高档次商业街区和储运配送中心,重点实施风尚吉伍国际商贸建材市场、仁河汽配城、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旅游产业围绕建设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以崆峒山旅游区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十万大峡谷、太统山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重点实施崆峒山问道宫景观园、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力争把崆峒旅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努力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肉牛产业围绕建设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基地,持续推进“万千百十”养牛工程,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和规模化育肥龙头企业,肉牛饲养量年均增长4.5%以上,达到42万头。果菜产业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的优果精菜基地,大力实施北部塬区果产业开发整塬推进和泾河川无公害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果树经济林达到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五、坚持民生保障,在更高要求上丰富和谐发展的内涵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力争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及时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58万平方米,不断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新建改建校舍81万平方米,撤并学校106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成1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推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大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开发,加快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每年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科学调整社区布点,合理增加社区数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高依法治区水平。
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和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
主要任务是:
一是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优化工业结构,聚力发展新兴产业,力求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以园区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为方向,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品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升级,切实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巩固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支持红峰、虹光等企业加快“出城入园”技术改造步伐,扩大拳头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东诚机械加工制造、宇星电子厂建设、天福和景海新型节能门窗、大成玻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酒钢机械制造、虹光高频无极荧光灯生产线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酒钢低镍生铁生产基地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45研究所,打造新科技、新能源产业“孵化器”。加快平凉光伏产业园建设,建成100兆瓦晶体硅电池片生产线,力争开工建设2.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建成年产160吨高温碳纤维隔热材料生产线。加强与中力新能源科技研究院衔接合作,实施新型合成环保生物清洁燃料研发中试项目。大幅增强园区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平凉工业园区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年产3万辆三轮摩托车总装生产线、汽车仓栏板加工制造、1000吨钢结构加工安装、山东临工机械制造等项目;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重点实施天泰商品混凝土、新世纪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二期等项目,运输专线建成通车,两大工业区年内新引进并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个以上。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对煤电、造纸、制革等行业和企业监管,推动产业互动式循环发展和企业内部循环生产,重点实施金江酱醋渣饲料、恒伟脱硫石膏、隆鑫建筑节能材料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项目,建成峡门造纸厂混合浆技术改造和福利制革厂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确保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6%。
二是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改善发展环境,力求在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着眼长远谋项目、立足国省争项目、创新思路引项目、不遗余力建项目,以项目投资总量的增加和投资增量的扩张,集聚经济发展后劲。多策并举促进投资强劲增长。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0项(在建120项,前期30项),概算总投资849.1亿元,完成投资55.5亿元。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投资杠杆效应,拉动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投资,强化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努力搭建项目融资平台。全力以赴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天平高速、西平铁路建设和崇白公路改建,积极配合做好平凉支线机场、平定兰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国道312线改线工程,规划建设寨河至西阳至大庄公路,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平凉工业园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完善10千伏及以下配电
网络,有效提升供电保障水平。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争取力度。强化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洽谈,在更高层次上、更宽领域内主动接受发达地区要素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促成一批投资开发项目签约并落地建设。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向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倾斜的政策导向,以积极的态度、有力的行动,努力寻找有效对接点,大力争取国省资金、项目支持和市上财力、政策扶持。全年招商引资力争签约项目20项以上、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争取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三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聚力强化产业支撑,力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促进新提升。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市场化理念培育农民,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在建基地、保供给中推进产业开发。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新建千头养殖小区4个、百头养殖场6个,肉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肉牛良种化率、秸秆利用率分别达到86%和82%,完成平凉红牛大厦和红牛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狠抓果园标准化管理,加快索罗胡洼等3个千亩标准化示范点和草峰长沟等10个示范园建设,新植果园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7万吨。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重点抓建两个万亩无公害基地,新增设施蔬菜2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2万亩。在强基础、增后劲中改善农村条件。以和谐五星创建和五村联创为载体,整合项目资金,严格规划管理,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区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7个、小康屋1200户。实施泾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兔里坪水库前期工作,加强基本农田改造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新修梯田3.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3平方公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增沼气用户2000户。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实施大寨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和大秦乡大秦村等4个整村推进项目,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000人。实施柳湖等5个乡镇19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在拓渠道、促增收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扶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增收致富。加大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输转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5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增加农民的产业增值收入和产业链务工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旱作农业15万亩。
四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扩容提质,聚力提升形象品位,力求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呈现新变化。打造精品工程,深化精细管理,提升形象品位,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强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北滨河路景观带建设完成绿化亮化,崆峒大道西段陇东民居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酒钢生活基地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完成植树造林3万亩,南北面山绿化8000亩。加快建立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17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14.2万平方米、商品房76.75万平方米,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四十里铺、草峰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12亿元,促进人流、物流持续向小城镇聚集。大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城区东大门道路改造、平沿路改造、热电联产节能改造及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建、建筑垃圾处理场和四十里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地下弱电管网工程建成管沟7公里。积极推进城区“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完成河堤治理、亮化绿化6公里,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0公里,实现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全覆盖。着力完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规划新建商贸设施43.11万平方米,红泉大酒店建成运营,风尚吉伍国际商贸建材市场、仁河汽配城建成主体,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活畜交易中心、恒旺物流园、星兴商厦改扩建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新天地商业广场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专业特色街,促进传统商业企业改造升级。全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科学、精细、长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小广告和个人建房建筑四大整治活动,大力实施文明街区、文明夜市、文明市场、文明小区、文明门店五大文明提升活动,努力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是围绕提高产业效益,加快资源深度开发,聚力打造精品景区,力求在壮大旅游产业上拓展新空间。推进景区扩容提升,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巩固拓展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业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多元化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全力开展崆峒古镇招商和市场化运作,重点抓建崆峒山地质遗迹保护、景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崆峒山问道宫景观园建设前期工作。加强与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衔接合作,积极寻求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旅游项目的支持,努力破解旅游业发展资金瓶颈。深层次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提炼崆峒文化和崆峒武术内涵,打好崆峒武术、道源文化、陇东民俗、养生美食等“特色牌”,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崆峒山艺术团等文艺团体优势,努力提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艺展演。精心策划开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5种以上,实现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化和品牌化。规范提升农家乐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建设崆峒文化一条街农家乐集中
区,集中改造农家乐50户。全方位打造崆峒旅游品牌。加大在国家级和国内知名新闻媒体宣传力度,组团参加“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大型节会,举办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暨第二届中华武林大会,主动与大客源市场进行对接,提升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年接待游客力争达到2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
六是围绕增强保障能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聚力提高服务水平,力求在改善民计民生上开创新局面。积极构筑多层次、高质量、普惠型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共享式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惠民生。加快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31%以上。深化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体性文化活动,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30项以上,申报专利65件以上。加强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计生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力度,积极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民忧。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大残疾人救助帮扶力度,扶持150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保民安。建成三天门社区和广场社区办公用房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提升街道社区服务能力。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全面落实物价调控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心城区视频监控“千眼工程”二期和8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综合楼。深入开展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12年我们将实施崆峒“民生十条”,集中精力办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⑴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工业园区寄宿制小学、崆峒寨子街小学、柳湖纸坊沟小学和平凉铁中教学楼、黄家园小学教学楼、索罗张树小学宿舍楼,开工建设世纪花园和西郊2所幼儿园,完成投资3765万元。⑵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工程,建成中医医院门诊楼、红十字会老年病医院托老中心,新建白水卫生院住院楼,完成投资1143万元。⑶实施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新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400套以上,完
成投资1亿元以上。⑷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成3000户,完成投资2.7亿元。⑸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铺设输配水管道126.4公里,解决上杨、峡门两乡1.3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⑹实施农村道路通达通畅工程,建成大秦至白庙通乡油路19.8公里,新建乡村硬化路100公里,完成投资6380万元。⑺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规划建设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崆峒镇体育健身中心和大寨高塬、老庄洼2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⑻实施城区便民服务提升工程,建成民馨家园C区等5个便民市场、广成路等10座便民水厕,更新城市公交车25辆,开通城乡公交班线3条,完成投资1775万元。⑼实施就业援助工程,为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办理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为1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4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200人以上。⑽实施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工程,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扎实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是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科学施政,增强政府创新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和谐是第一责任、人民满意是第一追求的意识,在工作谋划上讲科学重长远,在工作推动上讲过程重细节,在工作落实上讲到位重实绩,着力营造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干事氛围。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更加注重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区情,大胆解放思想,致力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决策力。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责,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规范政府施政行为和运行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政协委员提案。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公示相结合的决策评估机制,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务求决策科学民主。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重视政府诚信建设,进一步增
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为民理政,增强政府执行力。把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指标作为各部门、各单位综合考核的刚性指标,形成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工作导向。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完善“零障碍、一站式”政务绿色通道,加强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部门服务窗口建设,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机制,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利民实事落实情况实行绩效考评。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等工作措施,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
廉洁从政,增强政府公信力。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持续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坚决纠正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政府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全区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奋勇争先的雄心壮志、奋起直追的昂扬斗志,抢抓机遇,务实拼搏,克难攻坚,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4上海PTC展览参观心得
2014上海PTC参观心得体会
很荣幸这次能够作为工程链的一员跟着集团队伍去上海参加2014亚洲PTC展。作为一名加入东华时间比较短的新员工,甚至连行业的菜鸟都算不上,此行所见所感与领导的要求期望及前辈的视角层次肯定有很大差距,但是短短四个小时的亲密接触让自己确确实实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在此之前总是听别人说东华很牛,东华是链条行业的佼佼者,我将信将疑。但这次参观的时候,亲眼看到检票大厅里硕大显眼的东华广告牌、参观过道中长篇连续的东华宣传语,还看到我们独占地利的最佳展位气势磅礴领行业之首;不仅看到,与此同时我们在参观同行展位时,当他们了解到我们来自东华时都对东华赞不绝口,我示意得微笑了一下,内心中一种自豪感却油然而生。
在链传动展示区各类链条产品玲琅满目,从领导口中得知有些链条厂家都是最近一两年才发展起来的。不禁想到作为领路人的我们后面其实还是有一群人在追赶的,他们中有的专注于一个方向,比方说征和的农机链、富龙的不锈钢链,他们现在很小,可是他们把精力专注于一个方向,我觉得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作为一名模具设计人员,这次我还特别留意了一下与模具设计相关联的一些新产品、新设备。此次展会让我看到好多最前言的科技成果,脑海中留下的一些设备零部件的轮廓及设计灵感必将对以后自己模具设计过程有所裨益。印象最有启迪的是那个用于轴承装卸的简易工装。同时有个制造防碰撞气囊塑料袋设备也引起我浓厚兴趣,以前总觉得我们的链条经过检验员细致检验却遭客户投诉死结问题,是不是运输过程出现什么问题呢?我突发灵感如果将类似气囊放入我们装好链条木箱里的空隙中,低廉至几毛钱的成本,却一来解决了我们链条运输中可能发生的碰撞,及对一些精度要求高的链条起到保护效果,从另一个方面也有效提升客户体验,特别是外国客户,让其感觉到包装都如此精细讲究的公司对质量的要求必定是极高的。
此次之行,感触最深的一点还是自身知识的贫乏。首先表现在专业方面,我意识到向前辈、向同行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其次外语表达能力再一次戳中我的痛,从中学学到大学的外语,却怎么也说不出口的感觉真的很无奈。但我更坚信,在这个有雄厚实力的大家庭中,只要肯努力,必定会随着东华一起飞得更高、更远、更壮美。
第五篇:平凉市旅游资源
平凉市旅游资源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发掘古文化遗址465处,古墓葬55处,钟塔5处,石窟寺8处,现珍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旅游资源呈三大特色:一是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市内有以丝路文化、成纪文化、崆峒文化、王母文化、商周文化、秦汉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以及现代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二是有以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生态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崆峒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云崖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莲花台和五龙山原始森林茂盛,更为值得展现的是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具有98.6万亩的农业梯田生态建设状观。三是以汉、回、藏、保安等18个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更为浓郁色彩,崆峒区、泾川、灵台等县(区)的黄土窑洞、民间刺绣、牛皮灯影等闻名海内外。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温泉开发区境内。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东大窟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胁侍菩萨十四尊,窟顶有浮雕佛传故事,窟门两旁内雕菩萨两尊,外壁雕天王两身。西小窟两侧分排雕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正中为三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古灵台简介遗址在灵台县文化馆内。商代末期属密须国,旧志记载,密人不恭,文王伐密告捷,为祭天慰民,取悠然而治,同乐同化之意,乃筑灵台。故台历尽风霜,几经修茸。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政当局因修建营房,故台尽遭受铲除而引起民怨。二十一年(1932年)春,经陇东绥靖司令、中央陆军新编第五师师长杨子恒倡导,县长张东野于二十二年(1933年)征发民工就原址奠基动土,组织修复。二十三年秋筑台工程告竣。复修之“灵台”,周百二十尺,高二十八尺,顶建八卦亭,内供文王塑像,台基周围遍镶国民党中央政府大员,各省要人及地方知名人士题匾赠词大小碑石凡百三十余件。“文革”中,“灵台”再被夷为平地,民心痛惜!1984年8月再次破土兴建,1985年12月28日落成。新台高78尺,周回288尺,顶层为古殿堂,仍供文王塑像,外表装饰比旧台更为壮观。陇上名胜云崖寺自北魏以来16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悬崖峭壁上殚思竭虑,修筑了众多精巧玲珑的悬阁危楼,雕凿了无数风格迥异的洞窟佛像、尤以白云洞窟群中的“五方佛洞”之彩雕泥塑最为精美、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以云崖寺为中心向外辐射,依次有竹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教洞、罗汉洞、红崖寺等10多个洞窟群遍布于广阔的林海。华夏古槐王华夏古槐王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铜城乡关河行政村内,距崇信县城20公里、崇安公路9公里、宝中铁路12公里。古槐树高26米,主杆高2米,胸围13米,树冠东西宽34.2米,南北长37.7米,占地面积2.1亩。据专家测定已生长2800多年,气势雄伟,挺拨高大,根深叶茂,虬枝如龙,冠盖似云,蔚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树上寄生着杨、花椒、五倍子树和小麦、玉米等9种植物。该树资料载入《甘肃古树奇观》一书,被誉为“华夏古槐王”。主杆分八大主枝,又称“八卦槐”。